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農業觀光區工作規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建設帶動旅游開發,以旅游開發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三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打造沙漠特色旅游精品,推動全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總體規劃。
一、旅游資源調查分析
1、規劃范圍
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范圍為:涼州城區以東、武長公路兩側,園區中心區涉及高壩、清水、清源、長城、吳家井、武南、中路、鄧馬營湖、黃羊河農嘗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蘭墩灘原種嘗皇臺葡萄基地等鄉鎮和單位,面積約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7萬公頃。
2、旅游資源調查
經過近幾年發展,武威城東初步形成了一批歷史文化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景區(點)。經實地調研,該區可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豐富,分18大類、35個景區(點)。
1、地文景觀類
101、典型地質構造
101.1、天梯山丹霞地貌
天梯山位于涼州區南50公里的中路鄉燈山村,因山路曲折似梯,故名天梯山。天梯山石窟即開鑿于其南麓崖壁的半腰,崖壁因礫石脫落風化出現大小不等的洞穴,呈現比較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
109、沙(礫石)地風景
109.1騰格里沙漠
騰格里沙漠位于城東23公里處的長城鄉,也稱八十里和四十里大沙。以紅水河為界,沿岸沙丘比高2-5米,沙漠內多呈固定沙丘,比高可達20米。其內遍布沙生動植物,旅游項目尚待開發,具有良好的沙漠探險開發價值。
2、水域風光類
202、漂流河段
202.1黃羊河天梯山段
為黃羊水庫水峽口放水,全長約8公里,水道寬而且曲折,水流流速大,兩岸有部分植被,山勢峻峭,適宜開發水上漂流、探險等活動。
203、湖泊
203.1、黃羊河水庫
庫址位于中路鄉境內,黃羊河水峽口入口處,是涼州區最早建立的一座中型水庫??値烊?644萬立方米,是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的水庫。
203.2、南營水庫
庫址位于城南20公里處南營鄉南營村,金塔河出山口處。于1969年動工興建,1971年建成蓄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水庫上游集水面積為852平方公里,總庫容2000萬立方米,灌溉著920平方公里耕地。
3、生物景觀類
302、古樹名木
302.1、張清堡古槐
張清堡古槐位于城東武長公路10公里處,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為明代移民實邊的歷史見證。張清堡古槐胸圍6.9米,樹高15米,枝繁葉茂,被當地居民視為神樹精心管護。1989年原武威市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將國槐定為武威市市樹。
4、古跡與建筑類
403、古城和古城遺址
sp;403.1、高溝堡古城遺址
高溝堡古城位于城東25公里的長城鄉,是涼州區境內唯一幸存的漢代古城遺址。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250米,南北寬135米,西墻正中有一高約4米的土臺,上留有寺廟遺址。涼州民諺有“先有高溝堡,后有涼州城”之說?,F當地居民出資修建了大門及寺廟大殿。登墻遠眺,滿目沙海植被。
405、長城
405.1、長城遺址
長城遺址是涼州區境內保存較完好的一段長城遺址,東接古浪圓墩子長城,西連永昌地段邊墻,長約100多公里,主要為漢長城和明長城遺址。在長城鄉境內最為完整的遺址殘高6米,底寬2.5米,并有烽燧20余座及兵營遺址等。這些遺址均為黃土夯筑。烽燧多呈圓錐形或方形,是長城遺址中較為罕見的建筑模式。尤其是漢、明長城的連接口處于通往黃羊葡萄莊園路口,更具引人入勝的景觀。
407、宗教與禮制建筑群
407.1、百塔寺遺址
百塔寺位于城東20公里的武南鎮百塔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寺內有大塔一座,周環小塔九十九得名。占地277畝,是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白塔是一種藏式喇喇塔,明宣德五年(1430)《重修涼州白塔寺》碑記載,這座白塔是元代駐扎于涼州的闊瑞太子為西藏著名的佛教領袖薩班死后所建。700多年過去了,百塔寺遺址和大塔塔基仍然存在,塔內曾出土明宣德五年和宣德六年用漢藏文所刻的《重修涼州白塔志》和《建塔記》的碑刻。1247年闊瑞與薩班涼州會商達成西藏歸順中原條款,從此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涼州會商,薩班在涼州桌錫講經及1251年11月14日圓寂,均在百塔寺,百塔寺是西藏納入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2001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百塔寺修復工程被國家列入“十五”期間重點文物維修工程。目前已復原薩班靈骨塔一座及其余99座小塔、完成原塔基遺址保護、陳列館建設、道路拓寬及綠化等工作。
407.2、延壽寺
坐落在城東15公里的清源鎮曾家堡小學旁,取延年益壽之意。該寺興建于明萬歷年間,后于清道光、咸豐年間兩次補修,遂成一處規模恢弘的佛教寺院,后遭破壞,現存建筑只有伽藍菩薩殿,大雄寶殿等。
407.3、金塔寺
金塔寺位于城區西南15公里的金塔鄉金塔村,又稱南金塔寺,藏語稱洛昂岱,意為“南灌頂寺”,是涼州四部寺之一。金塔寺是公元十三世紀初西藏藏傳佛教薩迦派第四代法王薩迦班智達·貢嘎堅贊給蒙古汗國西路軍統帥闊端舉行灌頂地震,其余諸多佛殿、佛像、佛經多毀于1966年。為重現歷史足跡,由慈成堅贊大師及弟子籌資修建了這座280平方米的大殿,供奉有佛教圣物。
412、碑碣
412.1、西寧王忻都公神道碑
現存永昌鎮石碑溝村,此碑由碑座、碑身、碑首3部分組成,通高5.8米,碑座高1.4米,寬2.4米,厚1.6米,厚0.45米。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刻立,正面為漢文,背面為古蒙古文,此碑與高昌王世勛碑有同等重要的歷史價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414、造型園林
414.1、牛家花園
牛家花園位于高壩鎮,是清代兩江總督牛鑒的故居,現為農機學校所在地?;▓@占地70畝,以梨樹、核桃樹、蘋果樹、杏樹為主,莊院居于其中。因宅旁有24株柏樹,故牛鑒將宅第命名為“二十四柏之軒”?,F故居存南、西、北三面半截莊墻。
419、墓地>
419.1、弘化公主墓
位于城南20公里的南營鄉清嘴喇嘛灣唐吐谷渾王室墓群一帶。貞觀十四年(640)二月,李世民派大將攜大批物資護送弘化公主入吐谷渾與國王諾曷體成婚。弘化公主入吐谷渾,是唐將公主嫁于外蕃的開端,是中華民族團結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改善了唐與吐谷渾的關系。清同治年間,公主墓首次被挖掘,墓中金碧輝煌,壁畫滿墻,隨葬器物很多,除了彩繪的木桶、馬、牛、駱駝等大批木器外,還有不少銅器和金銀珠寶。1915年4月,弘化公主墓志被挖掘出土。1980年,出土了一批彩繪大桶、木馬、木駱駝和絲織品、銅、陶、骨、漆器等,反映了唐代精湛的工藝。這些文物是研究和吐谷渾關系的珍貴實物資料。
419.2、王景寨墓群
位于東河鄉王景寨村,墓葬區東西長3公里,南北寬2.5公里,地面有明顯的土冢約30—40座。此處不僅是漢代墓群,而且是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遺址。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19.3、青嘴喇嘛灣唐墓群
位于南營鄉青嘴村群山環抱的青嘴、喇嘛兩個山灣里,出土墓志名9方,為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家庭的墓葬,是研究吐谷渾民族的珍貴資料。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19.4、磨嘴子漢墓群
位于城南15公里處,祁連山北麓,雜木河西岸。在東西寬700米,南北長1000米的范圍內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馬家窯文化遺址,還有大量的漢代墓葬。先后從這里發掘出了一批木雕、漆器和絲麻葦編制品等重要的漢代文物,以“儀禮簡”、“王杖簡”就是其中的重要發現,以《武威漢簡》聞名于世。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20、石窟
420.1、天梯山石窟
天梯山石窟是我國早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現存石窟分三層,有大小洞窟17處。其中最大的洞窟高30米、寬19米。窟內供奉釋迦牟尼坐佛1尊,高28米、寬10米。大佛左右有文殊、普賢、廣目、多聞等6尊菩薩、天王造像。其建造藝術被文物專家稱為“涼州模式”。天梯山石窟依山傍水,1995年被列入國家重點文物立項修復,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截止目前,修復了大佛原貌,修建了圍堰大壩,整修通往景區的道路20多公里,建成石窟陳列館,水庫上娛樂設施和景點綠化正在建設之中。
420.2、亥母洞石窟
位于涼州城西南20公里處新華鄉,現存洞窟1個,內有金剛亥母塑像1尊,喇嘛塔2座,石盞1個,不同造型的古小塔數百座。金剛亥母是掌管生育的神,固民間常有人前來燒香以求子女。
5、消閑求知類
503、動物園
503.1、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
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是沙漠區內人工建立的世界最大的瀕危動物中心,位于武威城東23公里處,始建于1987年,占地17萬公頃,核心建設區1萬公頃,已建成10萬畝圍欄半放野區,1000畝飼草料基地,完成治沙造林面積15萬畝,經濟林苗木基地1100畝,植被覆蓋率達50%以上?,F已育有羚羊、野馬、野驢、金絲猴、白唇鹿、梅花鹿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9頭(只),馬鹿、巖羊、藏原羚、藍馬雞等二級保護動物79頭(只),經飼養馴化,已表現良好的適應性,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
504、植物園
504.1、錢學森沙產業中心實驗室基地
沙產業實驗室于1995年正式掛牌,是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宋平同志倡導,實踐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沙產業理論的產物。其實驗基地位于瀕危動物研究中心附近,占地40畝,引進美國超星級3000系列3500型溫室一座,面積6040平方米,1998年投入運行。現以生產康乃馨、玫瑰等鮮花為主,引進栽培了仙客來、蝴蝶蘭及各種月季等30多個品種,是我區花卉推廣和苗木繁良基地。特別是利用無土栽培方式生產的麥綠素被國家級專家稱為“沖擊新世紀,引導新潮流的生命工程”,被譽為“21世紀人類最理想的新健康食品”,為沙產業發展找到了突破口。
505、公園
505.1、沙漠公園
沙漠公園是我國第一座以沙漠冠名的公園,位于武威城東20公里處,1987年正式向社會開放,融大漠風光、生態保護、民俗風情、園林雅趣為一體,是展示我區人民群眾治沙成果的重要窗口。公園占地面積7.5平方公里,已建成防風林帶3條15公里,防風林景觀樹36個品種、150余萬株,沙生植物500多萬株,防風固沙林近萬畝,植被覆蓋率為78%,并建有觀景塔、沙浴嘗游泳池、沙生植物園、跑馬嘗賽駝嘗射擊射箭嘗人工湖、招待所、餐廳、會議室等一批景點和設施,一次性最大就餐接待能力為300人,年接待游客1萬人左右。
6、購物類
602、廟會
602.1、海藏廟會
區域范圍是涼州區,中心場所海藏寺,活動時間是農歷正月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