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環境局工作打算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生態環境局以滿足人民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目標,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群眾環境獲得感為根本,以全力推進環保督察整改為重點,牢固樹立“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發展理念,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各項工作取得積極進展和良好成效。
一、2020年生態環境基本情況
(一)全縣環境質量狀況
空氣質量有很大改善。2020年縣城區空氣優良率為96.6%,比去年同期上升19.9個百分點;PM2.5年均濃度為28ug/m3,比去年同期下降13ug;PM10年均濃度為45ug/m3,比去年同期下降16ug;
水環境質量保持穩定。飲用水源地山口巖水庫、林家坊(省控斷面)、南坑河王坑斷面(縣界斷面)、龍王潭(省控斷面)水質季均在Ⅲ類及Ⅲ類以上,達標率100%。楊村(國控斷面)1月份、2-10月份水質為Ⅱ類,3月水質Ⅲ類。
土壤污染防治達標。全縣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均達到省、市考核要求。
環境風險態勢較為穩定。一年來,危廢和輻射安全可控,沒有發生重大環境污染事故和因環境引發的重大群體性事件。
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成效明顯
(一)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為核心,抓住“痛點”,全面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全力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堅。1.打造大氣監管智慧環保大平臺,解決大氣監管的“痛點”。為解決2019年我縣境內空氣質量不降反升的現象,加強全縣重點區域污染源管控,全面提升大氣污染防治精細化管理水平,投入350余萬元構建大氣監管智慧環保大平臺,2020年又追加160萬進一步完善監測參數,在縣城區范圍內分五大區域安裝了45臺空氣微觀站,分別對重點工業企業、外來污染源、建筑工地、道路揚塵、餐飲油煙等重污染源建立了大范圍、高密度的拉網式監控,形成了科學的精細化治理和監管模式。自“智慧環保”大氣網格化監測平臺運行以來,境內空氣質量指數得到了有效改善,2020年PM10年均濃度為45ug/m3,比去年同期下降16ug;PM2.5年均濃度為28ug/m3,比去年同期下降13ug。,實現了實時地空一體化的監測監控,預測預警,跟蹤監管,也解決了縣城區環境的痛點,使之有效的提升環境管控效率。2.源排放清單編制和源解析。為摸查縣工業企業生產的燃料和原料消耗情況、產品產量情況、污染物在生產環節的控制措施及其工藝生產情況,通過計算10大源污染物排放量,形成工藝過程源的9種污染物的排放清單結果,我縣聘請第三方對全縣190家企業進行摸底調查,7家干洗店、65家汽修店、189家餐飲店、33家加油站進行抽樣調查,完成污染源清單編制工作,通過了專家評審,并報省廳備案。3.秸稈綜合利用。下發了《縣人民政府關于嚴禁露天焚燒秸稈及其他垃圾的通告》,各鄉鎮成立了露天禁燒巡查組,生態環境局在秋冬季節專門成立了督查小組,對全縣露天禁燒工作進行不間斷巡查,實行周通報制度。2020年1-11月我縣沒有被省通報火點。4.夯實應急減排措施。下發了《縣2019-2020年秋冬季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對大氣污染排放企業加大了巡查力度,南方水泥有限公司已制定錯峰停產方案,按要求開啟了壓產、錯峰停產等措施。至今全縣重污染事件為0。
著力推進水污染防治攻堅。1.飲用水源地保護工作。按時完成了宣風鎮、源南鄉、張佳坊鄉、新泉鄉4個鄉鎮鄉鎮級(千噸萬人)飲用水源保護區矢量邊界信息編制及上報工作。2.上、下游流域生態補償工作。積極配合市生態環境局開展上、下游流域生態補償工作。爭取到2018-2020年度生態補償資金3500萬元。按時間節點上報《2018-2020年度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獎勵資金項目監督檢查自查情況表》《自查報告》等材料。同時積極向上級爭取水污染防治資金。組織、協助縣工業園管委會申報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污染防治獎補資金。積極申報中央水污染防治項目及淥水流域項目。3.工業企業水污染防治工作加強了對涉水重點排污企業的日常監管,將重點排污企業納入“雙隨機”檢查,對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的企業,依法予以查處,并實施紅黃牌管理。1-11月共出動450人/次,下達行政處罰10萬元。
竭力推進土污染防治攻堅。1.完成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完成了縣上埠鎮老工業基地地塊(含市繁榮化工、市強鑫蓄電池、省市金太陽化工)場地初步調查,上報至“全國污染地塊信息管理系統”并通過市局審核,縣銀河鎮隴田村農用地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已經完成916畝農田土壤治理的全部工作,縣上埠鎮許家坊農用地污染治理與修復工程已經完成1365畝農田土壤治理的全部工作。2.全力抓好全縣危險廢物規范化管理。更新了危廢企業名單,43家危廢企業已在網上進行備案,同時加強對危廢企業現場的督查和臺賬管理。根據《縣危險廢物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實施方案》,將我縣4家含有“煤炭加工C252”行業的企業納入重點監管單位名單。每季度均開展一輪專項檢查,于10月通過市生態環境局危險廢物規范化考核,考核結果評定為A,居全市第一。截止10月月底產生危險廢物642.86噸,現已按規定安全轉移處置642.27噸,貯存104.19噸。3.持續開展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和銷號。為了深入實施《省2020年度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工作方案》,根據《省生態環境廳關于做好2020年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工作的通知》相關精神,調取了縣耕地質量類別劃分報告(圖斑等)和糧食超標點位等最新信息,持續開展了2020年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和整治工作。目前格能、華輝已完成現場清理和采樣點位補充工作。
(二)以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為抓手,抓住“重點”,環保督察整改工作成效顯著
1.督察節奏更加緊密。制定下發了《市生態環境局省環保督察“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方案》,結合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大排查行動,成立了聯合督查組,對集鎮污水處理設施、秸稈禁燒、飲用水源保護區規范化建設、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環保重點工作和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和信訪件的整改進展情況進行了督導。累計下達督辦函及通報共18次,將責任落實到人。
2.督查成效更加凸顯。近一年來,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共7個,其中3個完成整改;4個達到時序進度(2個長期堅持,2個限時整改)。交辦的信訪件1件4起,已全部解決。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及鄱陽湖水環境專項督察反饋意見梳理出的9個問題,均達到時序進度(7個長期堅持,2個限時整改)。交辦的16件信訪件,已全部解決。省環保督察反饋的32個問題(包括1個中央環保督察的整改問題),其中16個完成整改;12個達到時序進度(9個長期堅持,3個限時整改);3個未達到時序進度(縣污水處理廠進水濃度偏低,宣風鎮、銀河鎮、新泉鄉、張佳坊鄉臨時垃圾堆放場無害化處置)。交辦的16件信訪件,已全部解決。省環保督察“回頭看”從6個方面對市反饋了46個整改問題,涉及30個,已制定我縣整改方案,并要求各鄉鎮、各有關部門制定各自的整改方案。交辦的10件信訪件已全部辦結,已完成8件,正在整改2件。交辦的督辦件2件,均已完成。
(三)以維護群眾合法環境權益為根本,抓住“熱點”,全面加大環境監管執法力度。
1.咬住群眾關心的“熱點”。通過12369投訴熱線、微信舉報網絡平臺、等各類環境投訴舉報渠道,截至目前累計辦理信訪件158件,158件均已完成回復辦理,回復率做到了100%。切實做到對群眾投訴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著落,切實有效維護了群眾的切身利益,防止了因環境污染糾紛導致的群體性事件發生。
2.咬住重點領域執法。按照統一部署,在全縣開展打擊違法排污專項行動,組織深入開展拉網式排查,完成轄區內企業數量分布調查、工業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污染物達標排放情況,嚴查工業污染源超標排放、偷排偷放、散亂污企業等問題,切實掌握全縣污染源企業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建立了超標排污企業和“散亂污”企業整治清單和整治臺賬。各治污攻堅戰專項行動累計出動執法人員480余人次,檢查企業94家次。截止目前累計發現散亂污企業4家,目前4家已完成整治。
3.咬住環境監管執法。結合日常監管、違法案件查處、污染源自動監控等情況,嚴格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制度要求,采取強有力的執法措施,進一步強化配套手段使用。全年共計出動執法人員1760余人次,現場檢查企業570余家次,全年累計辦理生態環境行政處罰案件15件,截止目前全年累計收到罰款金額64.75萬元。
4.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活動。為進一步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按照生態環境部連續三年開展“全員、全年、全過程”執法大練兵活動的部署要求開展執法大練兵活動。活動開展至今,我局組織開展了針對生態環境領域掃黑除惡、非法開采煤矸石尾礦庫等專項檢查工作,檢查煤矸石尾礦庫20余家次,出動執法人員100余人次,未發現非法開采的違法行為,發放掃黑除惡宣傳單、宣傳手冊、知識讀本等各類宣傳資料300余份。
5.深入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草擬我縣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工作方案以及全縣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縣常務會議審議。出色完成辦理一起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案件,此項工作開展進度居全省前列。
(四)以助推高質量發展為中心,抓住“亮點”,把服務企業的政策落到實處
1.健全考核機制。為建設美麗“樣板”,切實發揮好考核“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我縣積極捋順了各部門、各鄉鎮的工作責任,制定《2020年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暨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要點》和《縣2020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目標責任制考核實施方案》《縣鄉鎮2020年度污染防治攻堅戰考核細則》《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各專業委員會工作考核細則》《縣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鄉鎮工作考核細則》等文件,將考核結果納入全縣高質量考核,并作為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和晉升的重要參考依據。2.積極推進了環評審批。今年以來,進一步簡化審批流程,提升環評審批效率。截止目前,已對環境影響報告表(書)建設項目作出114個批復決定。完成網上登記備案的建設項目共132個,總投資66.9676億元,其中環保投資為1.4301億元。3.扎實推進了排污許可證核發。成立縣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核發工作領導小組,同時制定了《縣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清理整頓和排污許可發證登記工作方案》,通過落實“摸、排、分、清”四項工作任務,最終納入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發證和登記的企業共851家(其中2020年前已核發18家);本年度完成核發及登記的833家(其中發證72家;登記523家;永久關閉、無實體企業、產業淘汰類、正在建設等特殊狀態企業238家)。截止目前,己完成登記523家、核發排污許可證73家、核發整改通知書15家,撤銷整改通知書2家。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水環境保護壓力巨大。我縣境內國控棚下(楊村)斷面Ⅱ類水質達標壓力大。因屬農業大縣,袁河貫穿三鄉四鎮,居民生活污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山口巖水庫又重載著70%的居民用水,因些水環境保護壓力巨大。
(二)縣城區大氣污染狀況不容樂觀。華能電廠、南方水泥、電瓷行業等工業污染源釋放量大,而汽車尾氣及道路揚塵、餐飲油煙、建筑揚塵的污染占比也不小,因此縣城區內空氣質量管控壓力較大,達二類空氣質量目標存在很多不穩定因素。
(三)監管體系有待完善。環境監管執法需要多部門參與、協調和配合,但各職能部門的職責、任務、權限、義務缺乏配套法律法規明確界定。多部門協同聯動機制還不健全。在落實環境保護工作要求時,部分職能部門和鄉鎮政府主動配合不夠,綜合協調機制還有待健全。
(四)專業技術力量有待加強。一是我縣目前環保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環保監測技術方面基礎薄弱的問題。城管部門針對餐飲油煙無專業檢測人員和設備。二是鄉鎮尚未配備專業環保人員,且多為兼職,缺乏處理環保問題的精力和經驗,難以履行監督職責。
四、2021年工作打算
(一)打造水污染治理新標桿。牢牢把住袁河流域治理這個關鍵,積極有序開展水污染治理、水質生態修復等工作,探索、引入第三方治理公司,對已建成的鄉鎮、村級污水處理設施運維進行委托管理,以確保污水處理設施正常運行。繼續加強對鄉鎮、縣級及以上飲用水源地的保護與巡查,全力保障全縣乃至全市人民的“水缸”安全。
(二)樹立大氣污染治理新典型。深入推進我縣的大氣污染綜合治理工作,有效提升大氣環境質量,完成省下達的PM2.535微克/立方米以下目標,加大對環境監控設施的投入,建立大氣污染防治網格化管理監控平臺,形成大氣污染防治科技化、精準化、專業化水平。并充分利用大氣監測網格化平臺監測數據,深化對污染成因的分析及研究,指導大氣污染防控工作,確保空氣質量達標。同時,完成5個鄉鎮空氣監測站的建設。開展整治“散亂污”企業,全面推動道路揚塵、建筑揚塵、機動車尾氣、揮發性有機物、城市餐飲油煙治理、工業廢氣治理、煙花鞭炮禁放、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與禁燒等專項行動。
(三)獲取土壤治理新成績。完成上級下達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任務和重度污染耕地種植結構調整,。對確定為污染地塊的,啟動治理修復或管控,進一步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共享污染地塊信息,完善污染地塊信息溝通機制,對污染地塊的開發利用加強聯動監管,全面做好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有效管控工作。加強監督、檢查固廢、危廢產生單位做好規范化處置,完成上級下達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務,持續開展涉鎘等重金屬行業企業、農村黑臭水體排查、整治和銷號,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
(四)全面推進環保督察整改。加強對未完成的中央、中央“回頭看”、省環保督察以及反饋問題的整改力度。對已完成整改的問題加強檢查,確保問題不反彈。加強對未完成整改問題的及時梳理,積極開展邊督邊改工作,持續推進交辦信訪件、督辦件和現場發現問題的整改工作。對已完成整改的工作任務上報市環保督查辦進行銷號。做好迎接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督察準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