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區衛生服務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各區(市)縣政府,市政府各部門:
為進一步加強我市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按照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10號)和省政府《關于加快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決定》(川府發〔**〕33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現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發展目標、性質和舉辦方式
(一)明確發展目標。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目標是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經濟的社區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實現人人享有基本衛生保健服務。到**年底,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完善,覆蓋全市城市居民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到**年底,中心城區全面達省級社區衛生服務示范區標準,其余區(市)縣5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省級標準化建設示范中心標準;到*09年底,全市所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省級標準化建設示范中心標準。
(二)堅持公益性質。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公益性質的非營利性醫療衛生機構,免費提供社區公共衛生服務,成本價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以社區、家庭和居民為服務對象,以婦女、兒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殘疾人及貧困居民等為服務重點,開展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診療的“六位一體”服務。
(三)舉辦方式。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必須是依法獨立設置的法人機構,由政府舉辦。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站可由政府舉辦,也可由社會力量舉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站可實行一體化管理。
二、工作重點
(四)科學制定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各級政府要按照新型城市衛生服務體系要求和當地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成都市醫療衛生資源布局規劃(**—**)》,制定當地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每個街道辦事處或5-8萬居民由政府舉辦一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面積不少于1000平方米;在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城改建中,建設面積不少于1600平方米,占地2—3畝。對人口較多、服務半徑較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未覆蓋的社區,可適當增設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面積不少于*0平方米。中心城區區級政府原則上不再舉辦醫院,著力發展社區衛生服務。
(五)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標識標牌、統一制度規范、統一信息管理、統一慢病防治模式、統一考核評估辦法、統一基礎設備“八統一”的標準,認真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工作,中心城區**年底前完成,其余區(市)縣**年底前完成。
(六)全面推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五城區政府、成都高新區管委會,要按照“準確核定收支、收入全額上交財政、支出財政全額撥付”的原則,制定當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收支兩條線管理的辦法。青羊區、金牛區、武侯區、成都高新區于**年全面實施;錦江區、成華區于**年底前全面實施。
(七)全力推行社區衛生服務藥品集中采購和醫療服務優惠收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所需藥品由政府集中采購、統一配送、統一價格,確保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用藥低于市場平均價格。探索建立社區衛生服務藥品零差率銷售制度,武侯區要總結完善社區衛生服務藥品零差率試點工作,其余區(市)縣也要結合實際積極開展試點工作。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基本醫療服務項目收費按二級乙等醫療機構服務價格下浮*%執行。
(八)加快社區衛生信息平臺建設。以建立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和患者之間的信息互通共享平臺為目標,按照“資源共享、互聯互通”的原則,加快建設集數字化社區健康檔案系統、慢性病防治管理系統、婦幼保健系統、疾病預防控制系統、貧困醫療救助系統和社區衛生績效考核評估系統“六大系統”為一體的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平臺,確保**年底前完成。
(九)切實做好社區衛生服務模式創新研究。將“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模式關鍵技術研究”和“慢性病監測信息管理平臺建設”研究納入成都市“*”重大專項科研課題。引進國家級專家資源,整合駐蓉科研院校的科研力量,依托社區衛生平臺,做好課題攻關研究,建立科學有效的社區慢性病綜合防治管理模式。
(十)大力推進中醫藥進社區。創建一批中醫藥示范區、示范中心和特色名醫堂。到**年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設置達100%,提供針灸、推拿按摩、理療等中醫藥特色技術服務,中醫藥服務量達40%以上。
(十一)全面深化社區健康宣傳教育。以“抓好健康促進,嚴把疾病防治關口前移”為目標,深入開展中醫藥服務、慢性病防治、骨質疏松防治、殘疾康復、均衡營養和健康教育“六大健康社區行”活動。采取編制健康營養手冊,設立愛心門鈴、愛心卡,開展與社區非政府組織合作等多種形式,通過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加強健康教育,推進健康促進行動,提高廣大居民的健康常識,增強自覺防病意識。
三、完善制度
(十二)嚴格依法審批。新設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符合衛生部《關于印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管理辦法(試行)〉的通知》(衛婦社發〔**〕239號)、衛生部《關于印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標準的通知》(衛醫發〔**〕240號)和《成都市醫療衛生資源布局規劃(**年—**年)》的,由市衛生局出具審核同意意見后,依法辦理執業登記和備案等手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唯一名稱進行執業注冊。依法嚴格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業人員、服務項目的準入。人口計生部門負責社區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的指導和管理。
(十三)實施城市貧困醫療救助“首診”制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城市貧困醫療救助“首診”機構,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患者病情確定是否轉診。若救助對象因急救到醫院治療的,須及時報所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認定。對救助對象實行門診、住院和一次性臨時醫療救助,同時實施免收普通門診掛號費、健康檔案建立費和基本檢查費,降低門診肌肉注射費30%、門診三大常規檢查費*%的“三免四減”惠民醫療服務,提高城市低保人群和特殊困難群眾醫療救助的可及性。
(十四)完善社保政策和雙向轉診制度。勞動保障部門要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常見病、慢性病治療和重癥病康復治療的定點醫療機構。將符合規定的特殊疾病門診、家庭病床等醫療服務項目納入統籌基金支付范圍。在保證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平衡的前提下,適當降低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治療的起付標準,適當提高統籌基金的支付比例,拉開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統籌支付比例檔次。參保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住院期間,需轉到上級定點醫院治療的,起付標準差額補齊;上級醫院對定點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診病人不再收取起付標準。進一步加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對口支援社區衛生工作,逐步建立對口支援長效工作機制和雙向轉診機制。
(十五)完善績效考核評估管理制度。社區衛生服務實行監管評估、專業評估、社區評估和自我評估的績效考核評估機制,由衛生行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街道辦事處和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各級政府要把考核結果作為政府核撥補助和績效考核工資總額的重要依據。對省級標準化建設社區衛生服務示范機構和省級標準化建設社區衛生服務達標機構定期向社會公示;對績效考核評估不達標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調整或退出;對醫院院內設置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必須進行獨立設置。區(市)縣城鎮所在地,政府要健全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完成政府舉辦基層醫院整體轉型或改擴建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建設任務。
四、保障機制
(十六)建立社區衛生服務經費投入長效機制。各級政府要將社區衛生服務經費納入財政預算,隨著財力增加逐步加大投入,投入以區(市)縣政府投入為主,市級財政給予適當補助。社區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按服務人口進行補助,中心城區不低于*元/人·年,其余區(市)縣不低于10元/人·年。
(十七)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業務用房保障機制。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用房由區(市)縣政府免費提供。對業務用房面積尚未達到衛生部《關于印發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標準的通知》(衛醫發〔**〕240號)要求的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標準的,由區(市)縣政府提出改造方案,在**年底前予以解決。各級政府要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納入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城改建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中,與公建配套同步實施。
(十八)建立人才隊伍建設機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實行全員聘用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原則上按每萬名居民配備2—3名全科醫生、1名公共衛生醫師及相應的中醫藥師、醫技人員,醫護比為1∶1,其他人員不超過編制總數的5%,衛生技術人員須具備相應的執業資格。實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全員實行崗位績效工資制,對工作績效優異的個人可適當增加績效工資。妥善解決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職工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等社會保險問題。二級醫院的衛生技術人員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的,可提前一年參加中級職稱資格考試。在晉升中高級職稱前,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時間可視為下農村基層服務的時間。非全科醫學專業的主治以上醫師經全科轉崗培訓合格,經相關部門認定可轉為相應資格的全科醫師。實施人才培養與考核、繼續教育與晉升、全科醫師轉崗培訓與開展全科醫療服務掛鉤的培養、考核、晉升一體化管理。**年底前完成全科醫師轉崗培訓任務,從**年起,新進醫師必須經過全科醫師規范化培訓。
(十九)強化部門聯動機制。進一步強化成都市社區衛生工作領導小組職能,加強和改善對社區衛生工作的領導。新增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物價局、市科技局、市政府法制辦等部門為社區衛生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健全社區衛生聯席會議制度,每季度召開一次例會。市衛生局要切實做好牽頭工作,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要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扎實推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全面發展。
各區(市)縣要根據本意見精神,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實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