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遠程合作學習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遠程合作學習,是指利用互聯網絡技術來支持遠程學習者通過合作進行學習,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在討論、合作與交流的基礎上,對一些共同任務與問題進行合作研究,以獲得最大化的個人和小組學習成果。遠程合作學習強調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網絡和計算機支持學生之間的交互活動,克服時空局限,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和人際關系,以及培養學生認知領域的高層次技能。
美國遠程教育專家朱蒂·哈瑞斯在收集并分析了大量優秀的實踐項目之后,歸納出數十種遠程合作學習項目的活動結構,如在線筆友、全球化教室、信息交換、順序問題解決,等等。通過比較發現,某些活動結構具有一定的共性,因而又將所有活動結構分成三大類:人際交流、信息收集和分析、問題解決活動。
人際交流活動鼓勵學生討論和互動,可以是個體與個體之間,或個體與團體之間,或團體與團體之間,主要通過電子的方式進行;信息收集和分析活動強調學生自己收集、整理并對有趣信息進行分類,目的在于教會學生如何開展研究和分析數據;問題解決活動著重促進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協作工作和基于問題的學習能力的培養。一般而言,不同項目類型的活動結構要求參與者技能水平不一,較為常用的是人際交流類型的各種活動結構,其次是信息收集和分析,難度較大的是問題解決活動,這種類型的活動結構很多時候需要綜合運用人際交往能力和數據收集與分析能力。
基本要素
合作小組、輔導教師、資源庫、合作學習環境是遠程合作學習的4個基本要素。
合作小組。合作小組是合作學習模式的基本組成部分。遠程合作學習中的小組可以是自發組成的,其特點是結構比較松散,如網上圍繞某一門課程而形成的學習小組;也可以由網上教師按一定的標準組織結構緊密的合作小組,但需要定期討論,考核學習結果。
輔導教師。輔導教師可以是專職教師,也可以是某一方面的專家,負責組織問題,評價合作學習的結果,組織討論,監控合作學習的過程,并且在學生無法通過合作或自學達到學習目標時進行有效的指導。總之,在遠程合作學習中,教師是合作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學習的幫助者、促進者。
資源庫。合作學習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探究和親身體驗,要開展這些活動,就離不開資源庫的支持。資源庫包括多媒體素材庫、課件庫、案例庫、題庫、虛擬圖書館等。
合作學習環境。合作學習的開展需要有一定的環境,由計算機網絡建構的合作環境主要包括硬件環境和組織環境。硬件環境是合作學習需要的硬件條件,具體指網絡及多媒體設備;組織環境是指合作小組的結構,包括小組劃分、成員職責分配等,以及合作活動展開需要的軟件環境,如討論環境、文件傳輸界面等。
教師角色
遠程合作學習使得學生具有更多選擇權、更多主動權,但學習者往往經驗少、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在網絡世界中迷失。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習過程進行良好的組織與管理,幫助學習者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認知資源和知識,作出適當的決策。教師要掌握的不僅僅是教學內容的邏輯序列和目標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學生合作的情況、學生學習的進程以及合作的規劃設計。因此,在遠程合作學習中,雖然學生的地位提高了,自由度和自主性增強了,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地位的降低,相反,他們的作用將變得更加重要。作為遠程合作學習的指導教師,應該很好地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輔導;還應該很好地了解相應的技術,確保學生能夠獲得各種多媒體課程的教材。
活動評價
遠程合作學習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遠程合作學習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它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對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
遠程合作學習的評價強調多元價值取向和多元標準,肯定學生與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遠程合作學習活動的評價要重視對學生活動過程的評價,對學生進行評定作業、作品等應該揭示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以及他們是如何解決問題的,而不僅是針對他們得出的結論。
關注知識之后思考
近20年來,我聽了很多觀摩課,也看了不少國內外教師的教學設計文案和上課的錄像光盤,其中有兩節美國教師的課對我的影響最深,一節是小學一年級的數學課,另一節是初中的科學課。
數學課講的內容是“10以內的數的認識和加減法”。
上課了,只見一位和藹可親的女教師展示了0—9共10個阿拉伯數字的圖片,并把它們粘貼在黑板上,和同學們一起讀數3遍后說:“這就是我們上一次課所學的10個數字,今天,我們一起運用它們來計算我們身邊的事物。”簡單的加減法運算練習15分鐘后,老師發給孩子們一種擲骰子玩走棋的游戲玩具。棋子上用各種動物、連接的方格多層環形圖組成,許多方格上寫著動物的名稱、還有“勇氣”、“果斷”、“謝謝”、“快樂”、“挺胸”等詞語,也有“前進3格”、“前進4格”、“后退5格”、“后退2格”等內容。老師把孩子們分成兩人一組,讓學生開始玩擲骰子的游戲,老師自己則在教室里巡視、觀察孩子們的表現。只見孩子們不時做出勇敢、果斷、挺胸的樣子,不時按照所擲骰子的點數計算著前進和后退的格數。一會兒,一個小組的兩個孩子表現出異常的情況,其中一個孩子手舞足蹈,另一個卻是垂頭喪氣。老師湊過去看個究竟,才發現那個手舞足蹈的孩子所擲的骰子總是5和6,且總遇上前進格,而另一個孩子幾次都擲出了1或2的點數,棋子走得非常慢。這個女教師開始與兩個孩子討論開了。通過討論,兩個孩子明白了擲骰子只是個機遇問題,無論擲出幾點,其實都是一樣的事件,并告訴那個手舞足蹈的孩子要會照顧別人的情緒,鼓勵垂頭喪氣的孩子不要灰心喪氣。
科學課講的內容是水的浮力。講臺上擺放著一個裝滿了水的透明玻璃缸、一大團橡皮泥和一把小刀。科學教師的這節課幾乎都是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完成的。老師操作實驗過程,學生進行觀察和思考。第一個實驗:老師用小刀切下一些橡皮泥,捏成團,放入水缸中。學生觀察發現橡皮團沉入缸底,而水略有上升。第二個實驗:老師再切下同樣重量的橡皮泥,把橡皮泥捏成小船,放入水缸中。學生觀察發現,小船浮在水面,橡皮船與水接觸的面積擴大了許多。為什么同樣重量的橡皮泥,有的會沉入水底,而有的會浮在水面呢?經過更細致的觀察、比較和推理,學生理解了水的浮力性質和浮力定理的計算公式。看到這兒,本以為這節課就要結束了,可老師接著進行了第三個實驗:老師又切下相同重量的橡皮泥,依然捏成團,放在小船上,學生發現小船承載著第二個橡皮團依然浮在水面。這時老師說:“同樣是橡皮泥,為什么有的沉入水底,有的浮在水面?那取決于它們各自在環境中的存在方式。一個人的生活也是這樣,是成功還是失敗,取決于自己在生活環境中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和思維方式。而且,當你是一只小船的時候,你能否為別的人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
這兩節課在我的腦海里怎么也抹不去,它引發了我的許多思考:在課堂教學中,知識之后是什么?為什么數學老師所選用的玩具中寫著“勇氣”、“果斷”、“謝謝”、“快樂”、“挺胸”等詞語,學生為什么會情不自禁地表現出這些情感和行為?為什么老師要去與兩個表現迥異的孩子討論擲骰子的問題?科學老師為什么要做第三個實驗?答案只能是對單一知識教學局限性的超越,是潛移默化的價值觀教育,是積極的情感體驗,是理性的思維方式培育,是人對人的理解與尊重,是生命靈性的啟迪!
多少年來,英國科學家培根的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已經扎根于每個教師的腦海,在教學中要重視知識教學,成了廣大教師的共識。毫無疑問,尊重科學、尊重知識,重視知識教學,并把它看成是教學的基本目標、教育的基本規定。但如何理解知識?如何看待知識教學背后所隱含的價值和意義?卻反映了一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育視野的廣度和深度。
這些年來,人們總是在高喊轉變教育觀念,但卻總是口頭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看了美國中小學教師的兩節課后,我強烈地感受到:轉變教育觀念其實根本在課堂上、在教學過程之中,在于我們對知識教學的理解和教學行為方式的采用。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一個壞教師教學生真理,一個好教師教學生發現真理。”對這句話,我的理解是:只是教給學生知識的教師不是一個優秀的教師,優秀的教師注定是關注知識之后的價值、意義和目標的。
真正具有偉大力量的知識是兼具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的知識,真正優質的教學是內外價值兼具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