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監督考察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營養衛生知識的普及,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斷增強,食品安全已成為社會十分關注的問題。要加強食品安全監管,保證廣大人民群眾的飲食安全,食品流通領域環節尤為關鍵。根據湖南省商務廳關于轉發《商務部關于開展2008年全國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狀況調查的通知》要求,局黨組迅速成立工作班子,向縣市區轉發了《通知》,布置了相關工作,同時由分管局長帶隊,對全市具有代表性的批發市場、農貿市場進行了廣泛的走訪調研,
詢問了一些城市消費者,收集了一些調研試卷。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縣食品產業基本情況
(一)種養殖情況。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年,全縣糧食播種面積96.03千公頃,比上年增加0.06千公頃。其中稻谷播種面積84.73千公頃,增加11.96千公頃;油料播種面積6.45千公頃,減少0.16千公頃;蔬菜播種面積8.69千公頃,減少0.71千公頃。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516487萬元,增長4.8%,其中農業產值196212萬元,增長2.7%;牧業產值293081萬元,增長6.7%;漁業產值19161萬元,增長7.2%;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533萬元,增長8.3%。主要農產品產量有升有降。全縣糧食總產量626971噸,增長0.94%;豆類、油料、、蔬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有升有降;建設飲水解困工程16處,幫助30938人解決飲水不安全問題。
畜牧業生產較快發展:*年,全縣畜牧業增加值162953萬元,增長7.9%,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39.8%提高到50.5%。出欄肉豬197.56萬頭,增長6.92%,存欄肉豬92.1萬頭,增長0.08%;出欄牛1.18萬頭,增長7.27%,存欄牛4.14萬頭,增長2.48%;出籠家禽320.57萬羽,增長5.32%;存籠家禽250.53萬羽,增長9.4%。肉類總產量128332噸,增長6.75%。
漁業穩定發展:全年水產品產量25787噸,增長7%。
(二)全縣縣域規模食品生產企業情況
08年我縣縣域規模食品生產企業40余家。主要生產辣醬、礦泉水、大米、粉絲等深加工產品,除辣醬銷往全國外,其它產品主要銷售在本地區及周邊縣市。截至2008年6月,生產企業均取得了食品生產許可證,其中我縣農產品龍頭企業如年產2000噸以上的三個辣醬生產廠,大地紅食品廠等均取得了QS證書,獲得了ISO9000及HACCP認證,并獲得了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認證及環境管理體系要求。
(三)食品零售流通情況
全縣零售行業為7056家,其中經營經營食品和含經營食品的零售店達1200余家;餐飲業全縣共有267家;經營者基本上均取得了相應的經營手續。全縣有生豬定點屠宰廠1個,年屠宰生豬1.5萬頭。
(四)市場基本情況。全縣共有專業和綜合性市場45個,其中縣城有市場7個,即一個水果批發市場,一個綜合性農貿批發市場和5個農貿市場,其余28個為各鄉鎮的農村集貿市場。近幾年來,由政府的高度重視,各市場的臟、亂、差都得到了有效的改善,食品銷售都劃分專區,市場衛生有了很大提高,地面硬化都達到了100%。
二、我縣加強食品安全的主要措施
近幾年來,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食品安全工作,我縣食品安全得到了很大的進步,基本上沒有出現食品安全重大事故。主要做了如下措施:
(一)成立了*縣食品安全委員會。由分管安全生產的縣長任主任,成員由發改局、教育局、公安局、食品藥品管理局、農業局、衛生局、工商局、質監局、糧食局、財政局等機關職能部門主要領導擔任。
(二)加大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力度。1、大力加強食品源頭治理:我縣農業部門加強了農業投入品的監管,著力整治農藥、獸藥、飼料及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經營秩序,積極開展高劇毒農藥的摸查,清理了高毒有機磷農藥經營,全面禁止了甲胺磷等高毒有機磷農藥在農業生產上的使用,并推廣新型生物農藥和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2、規范食品流通環節的秩序:一是嚴格食品經營主體市場準入。工商部門加強食品經營戶資格管理,嚴格食品經營登記條件,嚴厲查處無照經營食品違法行為。二是加強市場食品質量監督。縣食安辦開展了重點品種、農村食品市場、節日食品市場專項執法檢查,查獲假冒偽劣食品100公斤,搗毀制假售假窩點1個。三是積極引導經營者建立和落實各項自律制度。目前,全縣流通環節食品經營戶70%建立了進貨查驗制度和購銷臺帳制度,80%建立了質量承諾制度,40%建立了協議準入制度,50%建立了食品質量自檢制度,90%建立了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3、強化生豬定點屠宰工作:縣屠宰辦組織對生豬屠宰加工行業專項整治,促進全縣屠宰加工行業的發展。狠抓生豬定點屠宰廠建設,切實完善生豬屠宰設施設備條件,完善檢疫檢驗制度,規范檢疫檢驗情況登記,建立統一的檔案資料,實現了肉品流通的可追溯性。目前正推動生豬定點屠宰向鄉鎮延伸;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私屠濫宰,整頓肉品流通秩序,杜絕不合格肉品流入市場,1—8月查繳私宰肉260余公斤,病害肉120余公斤,私宰肉、注水肉、病害肉上市得到了進一步遏制。1—8月全縣生豬定點屠宰量1.6萬頭,縣城以上定點屠宰率達100%。4、縣酒管辦加大酒類流通的執法力度,嚴格各經銷商索證索票,基本做到了貨源清、渠道明,同時積極做好酒類批發企業與酒管部門簽訂了安全保證承諾書;今年1—8月,共查處假酒50余瓶,處罰經銷商20余家,并在電視臺進行了曝光,酒類市場得到了很大改善。
(三)制訂出食品安全專項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針對食品生產的各個環節,將責任分解到各個單位,各機關職能部門依法辦案,履行各自的職能、職責。
(四)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針對偽劣產品,三無產品等不合格、不安全食品,不僅進行重處重罰,而且在各種媒體上進行公布曝光。建立了*縣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站,并且將農產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
三、此次問卷調查情況
此次問卷調查我縣城調研了5個代表性市場,即永豐市場(批發)、*水果批發市場、一心市場、白燕市場、五里牌市場,選取了20個城市消費者進行了詢問,并對消費者進行了試卷調查。對農村市場,我們調研了16個鄉鎮中的青樹坪、杏子、甘棠、蛇形山、洪山殿、花門、梓門等7個代表性鄉鎮的農村集貿市場,走訪了20余位農村消費者,并對其進行了問卷調查。整個問卷調查,我們均采取實事求是原則,不參入任何因素干預。調查表明,消費者食品安全意識及食品流通領域的交易環境、物流設施、市場管理、市場準入等方面都有了明顯進步,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
(一)農貿、集貿市場管理亟等加強。
在我們調查的13個市場中,永豐市場由縣市場服務中心管理,白燕市場、一心市場、五里牌市場、水果批發市場均由所轄的村上村委會管理,各鄉鎮集貿市場均由各鄉鎮城管或城建管理。在近幾年中,各市場均有較大改善,如地面硬化都達到了100%,交易場所室內面積都擴大了近80%,都有適量的保鮮、貯藏設施,衛生狀況有很大改善,也建立了一些合格的處理方式,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集貿市場流動的小攤、小販數量多,流動速度快,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很難找出事故發生原因。由于沒有相應的市場準入制度和檢驗檢測手段,又給造假售假者提供可乘之機。特別是農村集貿市場,人員流動性大,還仍然有許多食品露天經營,現場制作,很難達到衛生標準。各市場管理辦還有許多沒有建立經銷商管理、商品質量承諾、食品安全信息公示等制度,他們都是只收管理費,認為食品安全都應該是政府的事情,甚至對政府已進行的物品抽檢都不知道,有的甚至還有抵制情緒。因此,各市場管理處普遍存在管理乏力,制度不健全。人員素質上縣城市場相對好些,但管理人員基本上都沒有經過任何安全知識的培訓。
(二)農村食品安全狀況不容樂觀
農村食品質量安全明顯低于城市。由于農民的購買力相對低,食品安全知識相對欠缺,大量假冒偽劣食品銷售到農村,再加之農村點多面廣,監管力量有限,食品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食品提供者的責任意識和消費者的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食品經營戶對入市經銷商和入市商品沒有索證意識,不注重食品質量,只注重價格,大部分消費者遇到食品質量等問題時不愿意投訴,自認倒霉,認為投訴需花費太多時間和精力。
(三)食品流通環節不夠規范,亟待改善。
各市場基礎條件仍然較差,各食品經銷商大多以小門店為主,規模較小,缺乏必要的防潮、防水、防鼠、滅蟲設施。特別是在農村集貿市場,食品經營條件較差,同時進貿渠道混適,食品質量難以保證,各門店經營主要是以流動商販送貨或城鄉結合產品批發市場,絕大部分經營者沒有索證、索票意識,人員素質又較差,文化水平較低,質量意識、責任意識淡薄,利潤意識較濃。
(四)食品安全監管權力分散職能交叉管理不力。
隨著近幾年的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人們素質的提高,無論農村消費者還是城市消費者都普遍關注食品安全,對政府的要求也就越來越高,因此對目前政府的食品安全檢查監管力度近50%表示不滿意,主要認為法制不健全,懲罰力度太小,各主管部門職責不明,監管不力;消費者對當前的食品安全形勢體現為問題太多或有問題,對不放心的食品主要為熟食、糖果、糕點及兒童食品,這些都表明消費者的進步,同時又反映出管理者的一些問題。負責食品安全的職能部門有工商、質檢、衛生等許多部門,這些部門都分屬不同的行政體系,隸屬性強,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作。執法力度不到位,都不能對食品安全實施全程監督。有的部門甚至由于利益的趨使,只是收錢或罰款了事。同時,食品衛生和安全標準存在著交叉、重復等問題。如有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和企業標準等,同一產品有幾個標準,檢驗方法不同,含量限度也不同,監管依據的法律和處罰幅度也不同。這種對食品監管工作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標準不統一的矛盾,給食品生產和經營者提供了可乘之機。消費者在市場購得食品遇到問題時,找市場辦往往不能解決問題,找投拆部門不知找哪個單位,并且又費時費勁,這也是政府各職能部門權力分散、職能交叉、管理不力的體現。
(五)消費者消費意識明顯增強,但消費觀念有待轉變。
調查顯示,城市消費者和農村消費都非常關注食品安全。在被調查的人群中,90%以上的城市消費者,購買理由選擇價格質量并重,而農村消費近60%以價格作為購買的首選。35%以上的人對農貿市場、批發市場等食品安全狀況缺乏信任,特別是對市場的腌制品、鹵制品等加工食品尤為突出。30%左右的農民在使用農藥和苗藥時沒有技術人員指導,蔬菜上市前基本未經過產地檢測,只是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檢測站的定期安全例行抽檢。在縣內種植地、養殖地田邊環境基本不存在污染,不論是城市還是農村消費者,普遍在遇到食品安全時不會向有關部門投訴。
五、建議與措施
(一)推廣農村新型種植養殖模式。逐步解決食品源頭污染問題;積極發展現代流通方式,向農村延伸商業網點。
(二)強化對生產和加工環節的監管。強化食品生產原料及添加劑的監管,堅決消除濫用添加劑的違法行為;進一步加強生豬、牛羊屠宰管理工作,嚴勵打擊私屠濫宰、嚴禁未經檢驗檢疫和檢驗檢疫不合格的肉品進入流通銷售領域;對確實不符合條件食品加工企業,堅決予以關閉,絕不姑息。
(三)強化對食品流通環節的監管。把好市場主體的準入和退出關。對食品經營企業、個體戶,要嚴格依法審查其主體資格,嚴格執行前置審批規定。加強對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調味品、酒類、豆制品等食品的市場準入管理。要加強城鄉結合部、農村食品市場及學校周邊食品攤點的巡查整治力度,取締無照無證經營。強化對餐飲業、食堂等消費環節的監管。
(四)建立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建立“統一協調、權責明確、分工負責、協同配合”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體系。進一步完善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流通領域食品質量監管機制。積極開展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建立健全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質量檔案,強化食品生產、經營者的第一責任人意識。
(五)加大對食品安全的宣傳力度,加強社會輿論和群眾的監督,建立舉報獎勵制度,發揮群眾的監督作用和舉報的威懾作用。進一步加強從業人員的業務技術和法律法規培訓,營造良好的食品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