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鞏固社會和諧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實現社會和諧,既需要雄厚的物質基礎、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撐、良好的文化條件。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當前形勢,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的重大任務,這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的文化自覺。我們一定要認真學習貫徹全會精神,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繼承中華民族“和合”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大力發展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要求相適應的和諧文化,打牢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道德基礎。
一
和諧文化以崇尚和諧、追求和諧為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思維方式、行為規范、社會風尚為一體,反映著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總體認識、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文化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動力。無論是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還是人與人的團結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諧,都離不開和諧文化的支撐。沒有和諧文化,就沒有社會和諧的思想根基,也就不可能有建設和諧社會的實踐追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僅內在地需要而且必將催生出與之相適應的和諧文化。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
1.建設和諧文化是促進科學發展的需要。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經濟不發展,沒有堅實的物質基礎,不可能實現社會和諧;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失衡,就會引發諸多社會矛盾和問題,同樣不可能實現社會和諧。我們黨提出科學發展觀,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諧文化強調人類、社會、自然的共生與和諧,包含著協調發展、均衡發展的理念,蘊涵著科學發展的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在現代社會,和諧文化所倡導的發展,不應該僅僅是經濟的發展,還應當包括政治、文化、社會的發展;也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還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那種單純、片面追求經濟增長和物質生活提高,甚至不惜付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代價的做法,是與和諧文化所倡導的發展背道而馳的。追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需要和諧文化來指引和推動。建設和諧文化,有助于幫助人們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文明發展、和諧發展、又快又好的發展;有助于推動人們按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在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同時,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實現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協調發展、相互促進。
2.建設和諧文化是實現文化自身和諧的需要。文化自身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設和諧文化的題中應有之義。當前,我們正處在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先進文化、有益文化、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同時并存,正確思想和錯誤思想、主流意識形態和非主流意識形態相互交織,各種思想文化有吸納有排斥,有融合有斗爭,有滲透有抵御,這種交流、交融、交鋒不僅發生在國際而且發生在國內。對不同文化的沖突、碰撞、摩擦,如果不注意協調、妥善解決,就會引起思想混亂,甚至導致社會危機。和諧文化強調各種健康思想文化相互借鑒、相得益彰,主張在堅持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尊重文化的多樣性,推動不同文化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實現弘揚主旋律與提倡多樣化的有機統一。建設和諧文化,必將有利于核心價值體系和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壯大,在多元中立主導,在多樣中謀共識,減少思想沖突、增進社會認同,有效避免因認識差異引發社會動蕩;有利于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生動局面,使先進文化得到發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使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高雅文化與通俗文化在交流比較中互動融合、相互促進,使各種文化形式、文化門類、文化業態各展所長、共同發展。
3.建設和諧文化是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需要。人是社會的主體,人與人之間融洽相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由于經濟條件、社會地位、個體背景的差異,各階層之間、各種社會組織之間,乃至人與人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發生一些矛盾和沖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既需要有效的利益協調機制,健全的法律調解機制,也需要思想文化的引導和道德規范的約束。思想文化、道德規范對人際關系具有調解和整合的功能,社會越是向多樣化方向發展,越需要發揮思想文化、道德規范溝通思想感情、調節人們行為、整合社會關系的作用。和諧文化強調和而不同、以和為貴,主張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反對相互敵視、相互欺詐、相互對抗。建設和諧文化,在全社會大力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就能夠形成解決社會矛盾的新認識、處理社會關系的新方法,引導人們用和諧的思想認識事物,用和諧的態度對待問題,用和諧的方式處理矛盾,使崇尚和諧、維護和諧內化為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就能夠培育與人為善、樂于助人的道德情感和見利思義、顧全大局的處事準則,在處理利益關系和各種矛盾時,互諒互讓、友好協商,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會風尚。
4.建設和諧文化是促進人的心理和諧的需要。和諧始于內心。良好的心態、健全的人格,是人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也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在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加大,這既能夠激發人們奮發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也容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特別是當個人遇到某種挫折時,甚至會產生怨恨、仇視的情緒。人們精神上的這些不健康因素一旦變成極端行為,就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和諧文化強調人的自身修養、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是實現人的心理健康、心理和諧的文化源泉。通過和諧文化的熏陶和哺育,必將提高人的境界、情趣、品位,培育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促進人的素質提高、精神解放和全面發展;必將有效調節人們的情感和心理,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以開闊的心胸和積極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
二
建設和諧文化既是長期的戰略任務,也是緊迫的現實課題。必須立足于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實際,科學把握社會轉型時期思想意識發展變化的新特點,以培育和諧精神、樹立和諧理念為根本,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文明道德風尚、營造良好思想輿論氛圍、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續不斷地加以推進,努力在構建和諧社會實踐中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新輝煌。
1.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在所有社會主義價值目標中處于統攝和支配的地位。沒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引領和主導,和諧文化建設就會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在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下,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既是豐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的需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建設和諧文化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只有深刻認識和正確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抓住社會主義價值需要、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的關鍵,也才能在和諧文化建設中突出重點、抓住根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最基本的層面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這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針,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靈魂;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強大動力;三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精神支撐,是當代中國人民不斷創造嶄新業績的力量源泉;四是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優秀革命道德與時代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判斷行為得失、確定價值取向、做出道德選擇的基本準則。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成為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開拓前進的精神旗幟。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是要把這些要求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全過程,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使之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凝聚力量、激發活力,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深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國情教育和形勢政策教育,不斷增強人們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信念和信心。要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增強黨的思想理論工作的創造力、說服力、感召力,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思潮,在尊重差異中擴大社會認同,在包容多樣中增進思想共識,團結不同階層、不同認識水平的人們共同前進。
2.培育文明道德風尚。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道德是調整社會關系、規范人們行為的基本準則,是形成良好社會風尚和人際關系的重要保證。沒有共同的道德規范,失去了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就無法有效提升人們的精神境界,協調不同利益主體的相互關系,也就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現在,部分社會成員道德失范、誠信缺失,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問題。必須把加強公民道德建設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工作和建設和諧文化的中心環節,擺在重要位置。要按照重在實際行動、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機制的要求,大力倡導和弘揚社會主義榮辱觀,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成為普遍奉行的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要著眼于增強公民的社會責任意識,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自覺履行社會責任和法律義務,做一個對國家、對人民、對社會負責任的公民。要著眼于促進人際和諧,廣泛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道德規范,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心理和諧,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健全心理咨詢網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人們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要著眼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引導人們牢固樹立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意識,樹立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誠信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道德基礎,是良好人際關系的道德基石,和諧社會離不開誠信道德的規范和維護。要把誠信建設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深入開展“共鑄誠信”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培養誠信觀念和規則意識,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
3.營造良好思想輿論氛圍。堅持正確導向、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任務。當前,媒體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輿論結構呈現出多層次的復雜狀態。能不能堅持正確導向,有效引導社會輿論,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思想輿論環境,關系人心向背、事業興衰、社會和諧。必須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積極宣傳黨的主張,反映人民心聲,通達社情民意,疏導公眾情緒,努力營造倍加顧全大局、倍加珍視團結、倍加維護穩定的良好氛圍。我國正處在黃金發展期和矛盾凸顯期,社會熱點和突發事件對社會心理、群眾情緒有著重要影響。要緊緊圍繞干部群眾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針對人們的思想疑慮,主動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充分反映黨和政府的積極努力,引導社會輿論沿著理智、建設性的軌道發展;要進一步健全突發事件新聞報道機制,及時準確信息,表明政府部門的立場態度、處置意見,最大限度地壓縮噪音、雜音的傳播空間。輿論監督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對于促進社會矛盾和問題的解決、減少社會不和諧因素具有重要作用。必須按照有利于反映群眾意見和呼聲、有利于維護黨和政府形象、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的要求,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堅持科學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針砭時弊、弘揚正氣、理順情緒,給廣大干部群眾以信心和希望。新聞媒體是黨聯系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承擔著重要責任。要適應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堅持以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為核心,有效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努力構建定位明確、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不斷提高輿論引導能力。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成為功能強大的新興媒體,成為我國1億多網民獲取信息、交流思想、表達訴求的平臺,對社會輿論態勢和走向產生著不可估量的重要影響。要認清互聯網的特點和發展趨勢,提高思想認識,理順管理體制,完善管理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倡導文明辦網、文明上網,引導網民理性討論問題、表達意見,有效引導網上輿論,使新興媒體成為傳播先進文化、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陣地。
4.豐富社會文化生活。文化藝術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激勵人民奮發進取、創造和諧美好生活的號角,對于充實精神世界、提高生活質量、舒緩心理壓力、促進社會和諧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在當代社會,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更成為放松心情、溫潤心靈的“潤滑劑”和“減壓閥”。建設和諧文化,必須以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為目標,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力繁榮文藝創作,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文藝工作者要樹立“以和為美”的審美觀,努力把和諧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各種形式的文學藝術中去,善于從火熱的現代化建設實踐和人民群眾的生動創造中吸取營養,創作出更多體現和諧精神、謳歌真善美的文藝作品,充分展示人性的善良和社會的美好,更好地發揮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作用。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是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按照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要求,加大政府對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投入,優先安排與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文化項目,降低文化消費門檻,加快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為人民群眾參與和享受文化生活創造良好條件。要按照樂于參與、便于參與的要求,廣泛開展各種形式的群眾性文化活動,大力發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村鎮文化、校園文化、軍營文化,鼓勵群眾自編自演、自娛自樂,讓人們在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中享受美好生活。
三
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我們黨的一個重大理論創新,需要在認識上不斷深化,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解放思想、與時俱進,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提高,確保和諧文化健康發展。
1.必須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文化,屬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范疇。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始終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諧文化是人民群眾創造的文化,也是由人民群眾共享的文化。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全體公民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創造”上各盡其能,使建設和諧文化的過程成為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建設和諧文化,必須正確處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要嚴肅認真地考慮精神文化產品的社會效果,做到對人民負責、對社會負責、對未來負責。一切思想文化陣地,一切精神文化產品,都要堅持正確導向,宣傳科學真理,傳播先進文化,塑造美好心靈,弘揚社會正氣。
2.必須繼承和發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文化建設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以其固有的文化傳統為基礎而進行的文化傳承、變革與創新。我國有著優秀的“和合”文化傳統,經過數千年的積淀和發展,已經深深地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之中,成為中華文明的基本特性和重要價值取向。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我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重視尊重規律、休養生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以和為貴,重視家庭和睦、融洽相處;在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強調協和萬邦,重視睦鄰友好、互利互惠。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至今仍然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同,仍然是衡量人們道德素質的重要尺度,為我們今天建設和諧文化提供了豐富而厚重的思想資源。只有深刻認識祖國傳統文化的現實價值,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才能在歷史提供的高起點上創造出更高層次的和諧文化。要深入挖掘我國傳統文化中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的內容,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內核,使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得以新生。繼承不是墨守成規,對體現和諧思想的傳統文化資源,必須賦予新的時代內涵,體現新的時代精神,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3.必須吸收和借鑒世界優秀文明成果。實現社會和諧,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和諧思想在各國尤其是西方國家文化發展史上同樣占有重要地位。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最早把“和諧”作為哲學的根本范疇,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諧價值的基礎上提出了“對立和諧觀”,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把“和諧”理念引入政治和社會領域。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面對社會的種種弊端,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圣西門、傅立葉,把他們設計的理想制度稱為“和諧制度”。馬克思、恩格斯正是批判地繼承了這些思想成果,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描繪了未來和諧社會的美好設想和實現途徑,指出未來社會應當是人的能力和潛能得到發揮、人的自由個性得到全面發展的社會。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優勢和長處,不同文化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建設和諧文化,離不開與世界文化的交流與對話,離不開對各國有益文化成果的學習與借鑒。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更加開闊的視野,充分借鑒一切有利于促進我國和諧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充分吸收一切有利于增強人們和諧精神的文化成果,使和諧文化不僅深深植根于中華文化的沃土,而且適應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學習必須以我為主,借鑒不能照抄照搬,在西方大國奉行文化霸權主義,加緊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思想文化滲透的情況下,必須保持應有的警惕,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在文化交流與合作中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則。
4.必須堅持重在建設。重在建設,是我們黨推進文化建設的基本指導方針。任何一種文化形態的生成與發展,都是一個逐步積累的過程,不可能通過急風暴雨式的“文化運動”來實現。建設和諧文化,以培育和諧精神,樹立和諧理念為目標,更應突出強調重在建設。當前,我國文化發展正處于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面臨著巨大的發展空間。重在建設,就要把文化作為一個持續推進的過程,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匯聚成和諧文化的時代潮流;就要樹立新的文化發展觀,以發展為主題,以改革為動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創新是文化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途徑。必須站在時展和社會進步的前沿,把握文化發展規律,培育創新意識,鼓勵創新精神,形成有利于激發文化創造活力的生動局面。堅持重在建設,必須按照中央確定的方針,妥善處理思想文化領域里的問題,注重用交流疏導、民主討論、說服教育等方法解決思想認識問題,堅持是什么問題就解決什么問題,在什么范圍內發生的問題就在什么范圍內解決,不管處理、解決什么問題,都要立足于促進社會的團結和諧,維護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