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紡織工業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紡織工程學會在自治區科協、自治區紡織行辦領導、關心和支持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為指導,認真學書記提出的“八榮八恥”榮辱觀,知榮悉恥,揚榮抑恥,自覺踐行。堅持以人為本,樹立科學發展觀,增強創新能力,認真執行黨的方針、政策,鞏固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成果,圍繞發展*紡織工業的中心任務,積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學術交流、科技咨詢、刊物出版等活動,充分發揮了學會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廣大科技工作者服務,為提高全社會科技素質服務的作用,與此同時,加強自身建設,繼續堅持深化學會的各項改革,努力提升學會的生存能力和員工的業務素質,為提高*紡織行業學術水平和推動科技創新,為促進*經濟建設的發展、實現建立和諧社會目標做出了積極貢獻,取得了新的成績。
一、發揮學術交流主渠道作用,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等活動
*年,緊緊抓住學術交流這一主渠道,圍繞提高紡織企業技術人員素質和企業技術進步水平為中心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各項活動,擴大學術交流領域,不斷提高學術交流的質量和水平。
――*年12月,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姚穆教授在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期間舉辦了專題報告會,姚穆教授作了《紡織產品開發與展望》專題講座,與會代表和烏市周邊紡織企業的技術人員以及*大學紡織專業的學生共計150余人聆聽了報告。
――*年4月,為充分發揮我區產學研聯合開發的優勢,進一步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紡織學會召開了產學研工作座談會。*大學、*紡織科研院、烏魯木齊周邊的紡織企業參加了會議,與會者就紡織企業如何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進行技術合作、技術開發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于8月組織參加了自治區舉辦的我區產學研項目洽談會。
---*年6月,由中國紡織協會、中國紗線網、紡織行辦和紡織學會共同邀請7名國內知名紡織技術專家,分別在北疆石河子市和南疆阿克蘇市舉辦《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及紡紗新技術新工藝研討會》,全疆60余家企業的350多名專家技術人員到會聆聽專家報告,期間與會專家還應邀到3家企業接受現場咨詢,受到企業的熱烈歡迎。
[論文關鍵詞]紡織工業廢水處理
[論文摘要]染色廢水屬于典型的難生化降解廢水,如何低成本、高效率的對其處理,且保證出水的穩定達標,一直是許多環境保護工作者的研究目標。本文首先對國內外染色廢水處理的技術和研究方向進行了綜合概述,并對各類工藝進行了比較分析,歸納出一般染色廢水的主要處理工藝技術路線。
一、研究背景和意義
紡織工業是我國的傳統支柱工業之一,也是出口創匯較多的行業之一,目前我國占有15%左右的國際市場份額,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出口國。經過多年建設,紡織工業基本成為一個門類較齊全、布局較合理、原料和設備基本立足于國內、生產技術達到一定水平的工業部門。產業綜合發展能力不斷增強,已形成棉、毛、絲、麻、化纖、服裝、紡織機械等行業較為完整的系列體系。
紡織工業按加工的原料、產品的品種和產品的加工用途等不同,主要分為上游、中游、下游三類產業,紡織工業的上游產業主要指各類纖維生產和加工,如天然纖維的棉花、羊毛和各類化學纖維等生產領域;中游產業指紡紗、織布、染色等生產領域;下游產業主要指服裝加工等生產領域。
本文擬對1949年以來近代中國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研究的基本狀況、主要觀點及其分歧、現有研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梳理,并在此基礎上對未來的研究如何進一步深入提出看法,以就教于學界同仁。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在所引用的論文中,雖然有些并未直接以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為題,但從行文及所引材料看,鄉村手工業亦是這些論文的題中應有之義。
一研究狀況綜述
建國以來中國近代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研究,大致上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各個階段所關注的問題及其所研究的取向不同,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點。1949年至1966年,學術界對近代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的研究雖然論文不多,但質量很高。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兩個問題上,即中國傳統手工業與近代工業的關系、外國資本主義與中國民族機器工業的關系,研究工作表現了更多政治取向,尤其是對外國資本主義、帝國主義侵略的譴責和批判。1966年至1976年,十年,學術成為政治的附庸,近代鄉村手工業經濟史雖然幸免于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但由于學術界移情于革命史、階級斗爭史,這一領域的研究事實上無法展開,倒是國外漢學界在該領域的研究走在了我們的前面。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近代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研究逐漸細化與深化,領域逐步拓寬,新觀點不斷出現,既有跨區域、跨行業的宏觀性的總體觀察,也有分區域、分行業的具體入微的探析,強烈的學術關懷與現實關懷成為學者們的主要研究取向,討論更加趨于理性與客觀。
迄今為止,雖然尚無一部中國近代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的專著,但相關著作中的探討并不少見,嚴中平的《中國棉紡織史稿》(科學出版社1955年版)是國內第一本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中國棉紡織業的專門性著作,其中相當篇幅分析了近代以來手工棉紡織業的解體及其生產關系的蛻變,為近代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許滌新、吳承明主編的《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三卷本(人民出版社2003年再版本)分析了資本主義手工業的發生、發展過程。全慰天在《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中,全面評述了手工業的發展概況及其與民族機器工業的關系。段本洛、張圻福著《蘇州手工業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雖然主要以蘇州城鎮手工業為討論對象,但鄉村手工業亦有涉及。徐新吾主編《中國近代繅絲工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在分析機器繅絲工業的同時,也附帶論及手工繅絲業。黃逸平著《近代中國經濟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對手工業的興衰狀況及其與中國近代化的關系進行了論述。汪敬虞主編的《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在第十三章中納入了由王翔撰寫的手工業,對這一時段的手工業經濟進行了總體評析,并對十個行業作了示例性研究。苑書義、董叢林著《近代中國小農經濟的變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將鄉村工副業納入小農經濟體系中,分析了農民家庭工副業中的主要行業如棉紡織業、蠶絲織業、草帽辮、花邊、發網業及其他家庭副業的興衰概況。中青年學者王翔、彭南生分別出版了《中國近代手工業的經濟學考察》(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年版)和《中間經濟:傳統與現代之間的中國近代手工業(1840~1936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從宏觀上論述了手工業在近代中國興衰演變的原因、地位及其作用。但是上述著作未將近代鄉村手工業從城市手工業中分離出來,看不出手工業在近代農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大多數研究者將手工業作為機器工業的一個配角,看不出鄉村手工業自身的變遷。
與此同時,區域性的近代農村社會經濟史專著或專門性的行業史著作也非常關注區域內的手工業經濟狀況。鄉村手工業是行業史研究或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否則,區域社會經濟史或行業史的整體性將受到影響,因此相關著作都或多或少地遷涉到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研究。其中較為突出的有,朱新予主編的《浙江絲綢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徐新吾主編的《近代江南絲織工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等主要分析了近代江南城鄉絲織業的演變。徐新吾主編的《江南土布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分上、下編,上編縷述了近代上海地區手工織布業與土布商業的變化,下編輯錄了江蘇江陰、常熟、常州、無錫、蘇州、南通以及浙江慈溪、平湖、硤石等地的土布史料,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便利。從翰香主編《近代冀魯豫鄉村》(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四部分以“手工業與鄉村經濟”為題對近代河北、山東、河南的主要鄉村手工業進行了分析。曹幸穗著《舊中國蘇南農村經濟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版)充分利用滿鐵的“中國農村實態調查”資料,討論了農村工副業生產及其在農家經濟中的地位、農副產品及其生活資料的商品化。苑書義、任恒俊、董叢林等著《艱難的轉軌歷程――近代華北經濟與社會發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以“傳統手工業的變遷”為題粗線條地概述了華北鄉村手工業的興衰。莊維民著《近代山東市場經濟的變遷》(中華書局2000版)從山東工業化進程的角度分析了傳統手工業結構的嬗變、農產品加工業的工業化進程。林剛在《長江三角洲近代大工業與小農經濟》(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重點探討了家庭棉紡織業、蠶桑業與近代機器大工業之間的關系。王笛著《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中華書局2001年版)描述了傳統手工業到近代工業的發展歷程。張利民等人合著的《近代環渤海地區經濟與社會研究》(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版)將手工業納入該區域工業體系中,分別討論了遼寧、天津、山東工業體系的特色,肯定了鄉村手工業的發展及其與近代工業的關系。侯建新著《農民、市場與社會變遷――冀中11村透視并與英國鄉村比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利用解放前國內外有農村調查資料,從農村產業結構變化的視角,對冀中11村工副業經濟進行了細致的探討。徐浩的《農民經濟的歷史變遷――中英鄉村社會區域發展比較》(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利用方志資料,以織布業為例,簡略地分析了華北農村工副業的擴張。馬俊亞在《混合與發展:江南地區傳統社會經濟的現代演變(1900~1950)》(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以專章對江南農村手工業與機器工業的關系進行了細致的分析。新近唐致卿推出了《近代山東農村社會經濟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版)篇幅達72萬字,其中第四章第三節以2.5萬字的篇幅簡要地探討了“農村手工業和副業”的存在領域。不過上述研究除個別較為深入外,大多將鄉村手工業視作行業史或區域社會經濟史研究中繞不過去的“坎”,討論停留在淺層次上,有些只是點到為止。不僅如此,這類研究普遍存在著行業的不平衡性與地域的不平衡性,就行業而言,棉紡織業、絲織業等是討論中的重點,其他眾多行業較少,有些則根本尚有觸及,就地域而言,除華北、江南考察較為充分外,其他廣大地區探討較為薄弱。
相比之下,無論是成果的數量,還是學術質量,亦無論是研究的深度,還是討論的廣度,論文都大大超過了專著,對推動近代中國鄉村手工業經濟史研究的發展,做出了更大的貢獻。雖然有些論文并非專門以鄉村手工業經濟為題,但大量利用了鄉村手工業經濟史料,其結論無疑也是適用于鄉村手工業的。
論文關鍵詞:紡織品服裝貿易經濟增長交互影響聯立方程組模型
論文摘要:我國紡織品服裝出口與經濟增長之聞具有相互促進作用。紡織品服裝進口對紡織品服裝出口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紡織品服裝進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于出口的貢獻。我國要加強自主創新,改變紡織品服裝出口依賴于進口的局面:不斷提高經濟增長的紡織品服裝出口彈性.促進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
1相關文獻回顧及評價
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問題一直是經濟學界關注的焦點問題.如Edwardsf1998)通過對30個發展中國家1970—1983年的數據進行檢驗.認為開放的國家伴隨著經濟的高增長n1。Kwanh和Cosomities(1990)以中國1952~1985年的數據為樣本,運用Granger因果檢驗方法,發現出口與產出之間互為因果關系嘲。隨著我國對外貿易的飛速發展.國內眾多學者對我國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許和連、賴明勇f2001)采用協整檢驗和格蘭杰因果檢驗方法,對中國19781998年的出口與經濟增長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結果表明,GDP、出口與貿易條件之問存在長期的穩定均衡關系t31。石傳玉,王亞菲,王可等(2003)對1952—2000年間我國GDP與進出口的有關數據進行協整分析.發現進口增長對我國經濟增長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而出口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不顯著州。對經濟增長與我國紡織品貿易的關系研究,目前有少量學者正在逐漸涉人。姜延書,付韶軍,白小偉等(2006)以我國1985—2004年的統計數據為樣本,實證結果表明:我國紡織工業經濟增長、紡織品出口和紡織品國內需求之間存在著比較穩定的協整關系魄。
上述專家學者研究問題的方法和結論對本文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目前研究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有些研究基本上是采用回歸分析方法,而對于時間序列數據的回歸分析必須以樣本數據的平穩性為前提條件.對非平穩性的時間序列直接應用回歸分析有可能產生“偽回歸”,從而得出錯誤的結論;第二,一般的定量研究,對模型的可靠性(尤其自相關性、異方差性等)沒有做進一步的檢驗,得到的研究結論可信度差;第三,簡單的回歸易于把解釋變量和被解釋變量相混淆,把不存在因果關系的變量經過“偽回歸”后做出因果關系分析:第四,由于經濟增長與紡織品服裝進口、出口之間存在交互作用,采用單方程經濟模型,一方面,不便于分析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的交互影響,另一方面,易產生變量的內生性偏差。因此,有必要通過多方程模型來分析兩個以上變量之間的交互影響關系。
2研究方法
論文關鍵詞:紡織服裝;技術壁壘;成因;供求差異
論文摘要:中國加入WTO之后紡織服裝業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同時面臨越來越多的技術壁壘,深入研究這些壁壘的成因是選擇對策突破壁壘的當務之急。技術壁壘是技術標準、法規和合格評定程序的國際差異所引致,而深層的原因是紡織品國際間的供求差異。理解國際間的供求差異是應對技術壁壘的重要前提。本文將針對紡織服裝技術壁壘的成因進行深入分析。
一、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面臨技術壁壘
2005年開始進入紡織品出口的無配額時代,高速增長的中國紡織品出口在迎來發展機遇的同時,技術壁壘、勞工標準、特別保障措施等新興貿易壁壘已經開始涌現,深入研究這些壁壘的成因和對策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門課題。
紡織與服裝業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支柱產業和出口產業,其出口額占世界份額的比重逐年增加,1995年為12.22%,2003年為19.97%。2005年1月~7月,中國的紡織品出口額為615億美元,同比增長21.4%,其中對美國出口102億美元,同比增長73.5%;對歐盟出口111億美元,同比增長62.6%。對美歐出口占中國紡織品總出口的35%,對美歐出口快速增長成為拉動中國出口增長的動力,配額取消使中國紡織業的生產能力得以釋放,但是由此也引發了頻繁的貿易摩擦。
在各類貿易壁壘中,技術壁壘措施正成為各進口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限制進口的主流措施,中國紡織業也已經成為受國外技術壁壘影響最嚴重的行業之一。據商務部統計,2002年損失高達11.7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2%左右,出口企業受TBT限制的比例為67.2%。另據調查40%的企業受歐盟限制,27%受美國限制,25%受日本限制,8%受其他國家和地區限制,可見歐盟對目前我國紡織品出口技術壁壘的影響最大,這與近兩年中國出口該地區的快速增長有關。由此可見,高速發展的紡織服裝業出口面臨國外的技術壁壘是當前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