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科研項目特色

科研項目特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研項目特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科研項目特色

科研項目特色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族醫學;民族藥學;基礎研究;特色;創新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21條規定:“國家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現代醫藥和我國傳統醫藥” 。我國的傳統醫藥,包括中醫藥、民族醫藥和民間醫藥3個組成部分。民族醫藥是指少數民族醫藥,是少數民族醫藥的簡稱。我國各少數民族以各自的生活環境、自然資源、民族文化、等為根基,創立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醫藥學體系,在防治疾病、維護健康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

民族醫藥的療效毋庸置疑,但目前民族醫藥的研究多數僅限于臨床療效觀察,而諸如民族醫學理論如何發揮作用、基本科學問題如何解釋、民族藥的藥效物質基礎是什么、如何加工炮制、怎樣發揮作用等基礎性問題尚需深入探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下簡稱“自然基金”)設置了民族醫學(申請代碼H2720)和民族藥學(申請代碼H2818)2個二級學科,專門資助民族醫藥學的基礎研究。民族醫學領域從1990年資助第1個項目至今,共資助各類項目155項、資助總經費5 549萬元;民族藥學領域從2008年設立“H2818民族藥學”申請代碼至今,共資助各類項目230項,資助總經費達9 370萬元。

自然基金支持從事基礎研究的科技人員在科學基金資助范圍內,開展創新性的科學研究。民族醫藥領域常從哪些方面開展創新的、有特色的研究并獲得資助,是該領域科研工作者關注的話題。本文將對2008年至今自然基金資助的民族醫藥學項目進行梳理,總結歸納出研究的幾個著眼點,供項目申請人參考。

1 近幾年自然基金民族醫藥領域資助概況

近幾年民族醫藥的基金申請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2011年以后增長速度更加明顯(圖1)。從2008年至2014年,民族醫藥學領域受理各類項目申請1 643項(民族醫學528項,民族藥學1 115項),資助342項(民族醫學112項,民族藥學230項),資助總經費約1.4億元(民族醫學4 623萬元,民族藥學9 370萬元),占歷年自然基金民族醫藥領域資助總經費的93.8%。除2009年1項民族藥學項目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3年和2014年各有1個項目獲得聯合基金資助外,其余獲資助的研究類項目均集中在面上項目、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青年項目”)、地區科學基金項目(以下簡稱“地區項目”)3個項目類別。由于少數民族聚居區多為地區科學基金資助范圍,因此超過一半的民族醫藥學申請項目為地區項目,這是與其他學科明顯不同之處。

申請項目的研究對象與民族醫藥理論的發展密切相關。醫藥理論系統、臨床體系完整的藏醫學、蒙醫學、維醫學、朝醫學、傣醫學等申請項目相對較多,其中以應用范圍廣、教育部已獨立設置學科專業的藏醫藥、維醫藥、蒙醫藥的申請項目為最多,三者申請和獲資助項目數量可達民族醫藥項目總數的2/3。對于理論體系尚不完整,但已積累了豐富臨床經驗的壯、回、瑤、苗、彝、侗、土家、畬、黎等少數民族醫藥的研究近幾年也有項目申請,且有部分項目獲得資助,尤其是壯醫藥、回醫藥、苗醫藥、土家醫藥的研究申請近幾年呈明顯上升趨勢。

項目的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藥物作用機制、藥效物質基礎、治則治法、民族藥資源4個方面,這些研究內容的申請項目約占全部申請項目的90%左右。獲資助的項目中超過50%的項目為考察藥物的作用機制、逾20%的項目為研究藥效物質基礎,而對于民族醫學基本理論進行探討的項目相對偏少。

2 民族醫藥領域資助項目的特色與創新

民族醫藥領域研究項目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與其他醫藥學領域是類似的,而項目的研究思路是否具有特色和新穎性是能否獲得評審專家認可的主要方面。新穎的研究思路與項目的著眼點密不可分,縱觀近幾年民族醫藥領域項目的申請和資助情況,可將項目特色和創新的來源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2.1 來源于民族醫學理論的特色與創新 不同少數民族均具有其獨特的醫學理論,如藏醫的“三因學說”,維醫的“四大物質學說”、“氣質學說”、“四種體液學說”,蒙醫的“三根學說”,傣醫的“四塔”、“五蘊”學說,朝醫的“四象”理論等,挖掘這些理論的科學內涵,有助于深入理解該民族醫學,也是進行基礎研究的良好的切入點。

如維醫“四種體液學說”認為,人體由膽液質、血液質、黏液質和黑膽質4種不同的液體構成。異常黑膽質體液因其份量重、質地稠,易在支配器官(腦、心、肝)組織細胞中沉著形成阻塞,導致神經、內分泌、免疫等系統功能受阻,是許多復雜性疾病和衰老的主要原因。有些申請項目圍繞異常黑膽質是什么、如何診斷和干預等科學問題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病證’結合的維醫異常黑膽質證動物模型的系統評價與研究”、“異常黑膽質型癡呆病證模型及其生物學基礎的研究”、“維吾爾醫異常黑膽質性哮喘病證模型的建立及分子與細胞病理學研究”等項目通過建立異常黑膽質的病證結合動物模型,構建客觀的評價指標體系,為維醫體液學說的基礎研究提供依據。“維醫異常黑膽質型消化系統腫瘤共性外周血miRNA標志物研究”、“異常黑膽質型糖尿病共性代謝特征的研究”等項目采用分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研究手段,建立異常黑膽質型疾病的臨床miRNA診斷指標,探究維醫異常黑膽質病證的物質基礎。對于異常黑膽質的防治,維醫常采用異常黑膽質成熟劑,為了探討異常黑膽質成熟劑的作用機制,項目“異常黑膽質成熟劑延緩衰老機制的代謝組學研究”、“異常黑膽質成熟劑抗抑郁作用機制的系統研究”、“從腦葡萄糖代謝角度探討異常黑膽質成熟劑防治癡呆的效應及機制”等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比較深入的研究,體現了藏醫學特色,相關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進展<sup>[1-4]</sup>。

1894年朝醫學創始人李濟馬所著《東醫壽世保元?四端論》提出:“人稟臟理有四不同:肺大肝小者名曰太陽人;肝大肺小者名曰太陰人;脾大腎小者名曰少陽人;腎大脾小者名曰少陰人”。這種特有的“辨象論治”理論是基于人的骨骼、容貌、性情、易感癥等因素建立的,后世醫家臨證時卻常因主觀因素的影響,出現辨象結果不同而產生療效不同的現象。項目“朝醫四象人的末梢神經活動電位的研究”、“SEP-PNAP在朝醫體質辨象中的應用”認為少陽人多熱體質,少陰人多寒體質,這種體質特點引起末梢神經生理、病理上的改變,導致末梢神經傳導參數相應變化。因此項目通過測定“四象人”末梢神經動作電位和體感誘發電位,根據辨象結果,分析電生理學數據,從而掌握四象人的中樞-末梢神經系體質特征。項目將少數民族醫學與現代醫學緊密聯系起來,具有明顯的創新性,獲得了評審專家的高度認可,其研究成果<sup>[5-6]</sup>還將有助于提高朝醫辨象的準確率和治療的有效率。

2.2 來源于民族醫學優勢病種的特色和創新 現代醫學難以治愈或療效不佳的疾病,對于某些少數民族來說卻可能是其優勢病種,如藏醫治療肝膽、腸胃疾病、心腦血管病、風濕骨病,維醫治療白癜風、銀屑病、婦科疾病,蒙醫治療腦血管疾病,壯醫治療風濕病,回醫治療腦中風等,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取得了較好的療效。少數民族對這些優勢病種的認識、診斷和治療方法本身就具有鮮明的特色,正是一些申請項目創新的源泉。

肝病在藏醫學中屬于“赤巴”病的范疇,稱為“青乃丹吾”?!端牟酷t典》記載“青乃丹吾患后無覺察,失眠乏力身重無食欲,貧血肌肉日益漸削瘦?!辈蒯t治療肝病的原則為從整體出發,在調理“隆”與“培根”基礎上,治療“赤巴”,施以利藥清熱解毒,達到緩解和治療作用,這是藏醫治療各類肝病的理論基礎。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研究的項目“藏藥波棱瓜種子脂肪酸保肝活性及機理研究”、“藏藥‘甲嘎松湯’調節Nrf2/Bach1-ARE-抗氧化酶通路以抗氧化保肝的研究”等針對藏醫藥治療小兒肝炎、肝腫大等開展研究;“藏藥‘郎慶阿塔’對原發性膽汁性肝硬化的分子機制研究”則是圍繞藏藥治療肝硬化進行探討,均已取得初步進展<sup>[7-8]</sup>。

維醫藥學認為白癜風(白熱斯)是因體內異常黏液質過盛,支配器官(腦、心、肝等)功能衰竭,機體自然力下降,導致調節異常體液的功能紊亂,影響人體正常血液質的著色能力等所引起。血液中異常黏液質過盛,使表皮基底層、毛囊、真皮層等部位的微循環正常功能受阻,從而使正常黑色素細胞(MC)增殖或酪氨酸酶(TYR)的激活物質不到位,雖然黑色素細胞存在,但功能失活。項目“白熱斯油及所含單味藥材對MC增殖與TYR體外激活作用研究”以維醫治療白癜風確有療效的白熱斯油搽劑為研究對象,研究其對黑色素細胞增殖、絡氨酸酶激活等的影響,為維醫治療白癜風這一優勢病種找到部分科學依據。

再如《回回藥方》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中國回族醫藥百科全書,該書僅剩殘卷4卷,其中殘卷12“眾風門”整篇的內容保存完好,記載了回醫藥對腦系疾病的方藥論治體系。正是有該醫學典籍的指導,使得腦血管疾病成為回醫治療的優勢病種之一。有些項目即圍繞這一優勢病種展開研究,如項目“‘失合刺治丸’對大鼠腦缺血再灌注PI3-K/AKT通路的影響”探討回藥失和刺治丸治療腦卒中所致的“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后遺癥的作用機制;項目“缺血性卒中的生物學基礎及回藥木香油方干預研究”研究回藥木香油方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作用機制;項目“扎里奴思方調控血腦屏障開放對腦缺血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由血管遷移腦內的影響”從增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MSCs)通透的角度研究《回回藥方》中扎里奴思方治療腦梗塞的作用機制,且在研究過程中已經發現扎里奴思方可調控腦缺血再灌注損傷后血腦屏障的通透性,促進BMSCs經由血管進入腦內更好地發揮腦保護作用<sup>[9]</sup>,為回醫藥治療腦病提供了嶄新的證據。

2.3 來源于少數民族居住地區特殊病種的特色與創新 我國少數民族多居住在祖國的邊遠地區,受不良氣候、地域等因素的影響,出現了一些特有或高發的病癥,如、青海的高血壓、痛風、白內障、高原紅細胞增多癥,新疆的民族高發性腫瘤(卡波西肉瘤、宮頸癌)、地方性砷中毒、包蟲病,廣西、云南的地中海貧血等。如果當地研究人員采用民族醫藥治療這些疾病,可以方便地獲得大量樣本,有利于民族醫藥理論的詮釋和發揚光大。

例如,高原紅細胞增多癥(high altitude polycthemia, HAPC)又稱多血癥、高血癥,是高海拔地區慢性高原病中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病因為慢性缺氧刺激骨髓,進而導致紅細胞過度增生。藏醫學認為該病是由于起居環境和飲食不當,“遍行隆”紊亂,體內氣血被擾亂而妄行,引起人體內“壞血增多”的一種疾病?,F代醫學治療該病尚未取得突破,而藏醫總結出治療該病的方藥,取得了一定療效。如三果湯散來源于公元7世紀成書的藏醫經典《月王藥診》,由藏藥訶子、毛訶子和余甘子組成,是藏醫用于多血癥放血治療前的必需的內服藥方,該方主要通過調和氣血而達到抗缺氧、抗疲勞的功效,但具體的作用機制還不明晰。項目“HAPC 藏醫多血癥的生物學基礎及藏藥三果湯散干預研究”采用基因組學與代謝組學技術,分析藏藥三果湯散干預前后體液中代謝物全譜的動態變化,闡釋病證結合的HAPC 藏醫多血癥的生物學基礎及科學內涵<sup>[10]</sup>。

2.4 來源于民族醫藥特色療法的特色與創新 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可能存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各民族逐漸發明了獨特的治療方法,以緩解病痛。如維醫的埋沙療法,蒙醫的放血療法、拔罐穿刺療法、酸馬奶療法、正骨術,壯醫的針挑療法、藥線點灸法、角吸療法,苗醫的生姜叭法、滾蛋療法、爆燈火療法等,在維護少數民族地區人民健康方面功不可沒。對于這些特色療法原理的深入挖掘,可以充分體現民族醫藥項目的特色和創新。

回醫“湯瓶八診療法”中非常有特色的理筋手法以“輕、柔、透、巧”為特點,在筋傷治療時,將筋傷分為3期治療。早期使用“捋筋、揉筋、擦筋”等手法,中期使用“理筋、順筋、散筋”手法,后期使用“抓筋、拔筋、捏筋”等手法,這種“筋傷九法”在臨床治療中常獲奇效。已結題項目“回醫理筋手法對家兔骨骼肌損傷修復的動態效應及作用機制研究”考察了回醫理筋手法對軟組織損傷急性期治療的最佳有效時間點及其作用機制<sup>[11]</sup>。

《回回藥方?針灸門》記載:“是凡一體內,多有惡潤凝聚以致本體,并其稟性作壞,……必以火灸之,則本體病根盡去”。烙灸療法是回族醫藥最具特色的療法之一,是用烙藥或鐵器燒灼直接烙燙于病痛體表部位,使局部發紅發泡,促使機體康復的一種治療方法。烙灸療法旨在排出異常體液,促進四性、四液平衡,使全身經脈通暢,利于相應器官組織功能的恢復。項目“基于p38MAPK信號通路研究回醫烙灸治療腰椎間盤退變的作用機制”認為回醫采用特色烙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退變,具有補腎通督、強筋健骨的功能,從而對其作用機制進行深入探討<sup>[12]</sup>。

蒙醫認為腦震蕩屬頭部內傷范疇,可分為輕、中、重度。頭部受到外力后,“腦氣”和“腦髓”等有關組織解剖位置失常,“赫依血”循行受阻,出現“不通則痛”的病理變化。震腦術是蒙古族民間廣為流傳的具有悠久歷史的一種專治腦震蕩的奇特療法,其“以震治震,震靜結合,先震后靜”理論和診治技術,在腦震蕩治療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項目“蒙醫震腦術及啟震原理研究”圍繞這一特色療法對其作用原理展開研究,因選題新穎,獲得了專家的好評。

2.5 來源于民族用藥特色的特色與創新 各民族醫學不僅有獨特的醫學理論,在遣方用藥上也各有特色,如回醫擅用“香藥”,苗醫擅用“鮮藥”、處方“用單不用雙”,壯醫擅用“毒藥”和“解毒藥”,傣醫擅用“睡藥”、“磨藥”,藏醫、蒙醫講究分時給藥等。目前對這些特別的用藥理念和方式開展的深入研究尚少,值得科研人員進行探討,這樣的研究本身就帶有鮮明的特色。

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為昆蟲綱有翅亞綱蜚蠊目蜚蠊科大蠊屬昆蟲,俗稱蟑螂,云南白族人民應用美洲大蠊治療創傷有悠久的歷史。以美洲大蠊為主藥,已研制出具有創傷修復作用的“康復新滴劑”、治療慢性乙肝的“肝龍膠囊”和針對肺心病心衰的“心脈隆注射液”等新藥。有項目申請人在民間白族臨床用藥調查中發現,美洲大蠊干粉對肝纖維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是物質基礎和作用機制不明,因此提交了“基于微透析-代謝組學方法研究美洲大蠊抗肝纖維化的物質基礎及作用機制”的項目申請,獲得了評審專家的認可,從而獲得資助。

傳統藏醫對缺血性腦血管疾?。ò酌}病)的治療多采用早、中、晚分時給藥的獨特給藥方式。3個經方(二十五味珊瑚丸、如意珍寶丸、二十味沉香丸)按早、中、晚組合給藥用于治療腦缺血、腦梗死等缺血性腦病,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項目“三個藏藥經典方早中晚組合給藥協同治療腦缺血機制探討”針對3個處方分時給藥協同治療腦缺血機制進行了深入探討<sup>[13]</sup>。無獨有偶,蒙醫也常采用不同處方分時給藥,如治療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癥、慢性腎功能衰竭等疑難病癥時,臨床上常用3套復方分別按早、中、晚給藥。那么分時給予不同處方是否必要、與一日一方比較有何不同、是否可簡化為統一的有效方等問題引起了科研人員的興趣,于是申請了“保護腎功能蒙藥給藥方法比較及有效復方篩選實驗研究”項目并獲得資助。在取得了一定進展<sup>[14-15]</sup>之后,對優化處方進行作用機制的探究,隨后申請的延續性研究項目“三種復方蒙藥不同用法對糖尿病腎病大鼠模型治療作用機制解析及藥物靶點研究”再次獲得資助。

蒙醫藥理論的核心是三根學說,“赫依”、“協日”、“巴達干”是其基本內容。“心赫依”病是“赫依”病影響心臟正常功能所致的病癥,屬于功能性異常的范疇。蒙醫臨床治療“心赫依”的方劑中常有動物心臟入藥,是蒙醫用藥特色之一。但是所用動物心臟缺乏質量控制標準,針對這種情況,有研究人員申請了項目“在蒙藥方劑中入藥動物心臟的科學依據及質量標準研究”,從質量評價的角度對蒙醫特色用藥給予技術支撐。

2.6 來源于民族地區特有藥材的特色與創新 少數民族聚居區特有的生態和氣候條件造就了各地特有的藥材,如新疆的伊貝母、雪蓮、羅布麻,的藏紅花、藏茵陳、紅景天、冬蟲夏草,內蒙的肉蓯蓉、麻黃、防風,云南的三七、天麻、石斛,寧夏的枸杞、銀柴胡、苦豆子,廣西的羅漢果、雞血藤、廣豆根等,利用當地資源優勢,結合現代科技手段,開展深入的基礎研究,可以彰顯項目的地方特色。

藏藥雪靈芝為青藏高原特有的石竹科蚤綴(Arenaria)屬雪靈芝亞屬墊狀草本植物,分布于海拔4 000 m以上、雪線以下的高山草甸和礫石堆中。雪靈芝的藏藥名為“阿仲嘎?!保鉃椤安商斓仂`氣之人間仙草”。據藏醫藥古籍《四部醫典》和《秘訣遺補》記載,阿仲嘎??芍委煛拔改c之潰瘍、膨脹、癌癥、瘰疬并能健胃助消”。雪靈芝在低劑量下可表現為免疫抑制,而在高劑量下則顯示出增強,展現出免疫的調節效應。針對雪靈芝的免疫調節作用,研究人員提出“藏藥雪靈芝腫瘤抑制與免疫激活協同效應及機制的體內外研究”、“基于‘譜-效關系’的藏藥雪靈芝抑制人肝癌細胞HepG-2細胞增殖的物質基礎及機制研究”等項目申請,并獲得資助。

魯堆多吉,又稱藏黨參,是桔??浦参镩L花黨參Codonopsis mollis Chipp.的全草,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生津。藏醫學認為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的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藏醫認為人有五氣:索金,幫助呼吸的氣;近珠,協助說話的氣;嘉杰,協助肌肉活動的氣;梅年隆,協助消化的氣;土色,協助排泄的氣。與生殖有關的是土色,主要在臀部,男性生殖器和大腿處,在人體有固攝的作用,固攝血液、尿液等,使人有,調節的分泌。項目“藏藥魯堆多吉對生殖腺細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機制研究”根據藏醫藥理論,對藏黨參調節動物生殖腺的作用進行了機制探討。

天山雪蓮Saussurea involucrata Kar. et Kir.為菊科風毛菊屬Saussurea DC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分布于我國新疆天山和昆侖山一帶,生長在雪線以上。民間以全草入藥,性溫,味微苦,入肝、脾、腎三經,具有溫腎助陽、祛風勝濕、通經活血等功能。在維吾爾醫《哈孜巴依藥書》、中藥典籍《本草綱目拾遺》里記載是對一切寒癥有突出療效的藥材,可以外敷等方法治療風寒濕癥。但常規制劑存在使用后皮膚過敏等刺激性問題。項目“維藥天山雪蓮納米透皮給藥系統及其經皮滲透機理研究”采用現代制劑學手段將天山雪蓮藥效成分制成新型給藥系統,從而改善其透皮吸收、減少其副作用。另外,受全球變暖影響,天山雪蓮的生長區域變小,進行人工種植是保證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最有效方法,但制約人工種植的瓶頸是該藥的熱適應性問題。已結題項目“天山雪蓮SiHSPs類耐熱基因的分離與功能研究”從天山雪蓮cDNA文庫中克隆天山雪蓮的熱激蛋白基因,將其在天山雪蓮中高效表達,以提高天山雪蓮熱適應性,從而實現人工栽培<sup>[16-17]</sup>。該項目以現代科學技術解決民族地區特有藥材資源難題,具有很強的特色和新穎性。

2.7 來源于各民族藥材同物異用的特色與創新 各民族用藥普遍存在藥物交叉使用的現象。據報道,藏漢共用的藥物有300余種,蒙漢共用的400余種,共用的150余種。訶子有7個民族使用,天冬有18個民族使用;用馬鞭草的有20個民族,用魚腥草的有23個民族,用車前的則多達29個民族。民族用藥的交叉問題比較復雜,有的是藥名相同,基原各異;有的則是基原相同,藥用部位或功效卻不同,如中醫用刺猬皮,朝鮮族用刺猬膽;中醫用蝙蝠的糞便,傣族則用其血。紅花有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的功效,而維族則用以止咳。白鮮皮能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而寧夏回族地區民間則用于治療刀傷出血,并流傳有“家有八股牛(白鮮皮之別名),刀傷不發愁”的說法<sup>[18]</sup>。對于同物異用的現象,非常值得科研人員進行深入探究,不僅可以闡明各自用藥機制,還可以擴大藥用資源、為臨床用藥提供科學依據。

在等高海拔地區,藏醫將虎耳草屬多種藥用植物應用于肝膽疾?。ǔ喟筒。┖推渌到y疾病(赤巴腸?。?,并將其歸為“蒂達”類藥材的次級分類“松蒂”類項下,其主流品種為篦齒虎耳草Saxifraga umbellulata var petinata;而在低海拔地區,中醫主要用于治療肺熱咳嗽、中耳炎、痔疾腫毒等病癥,其主流品種為虎耳草S.stolonifera。項目“虎耳草屬藥用植物的功效、活性成分與分類群組、地理空間分布及生態環境的關聯性研究”集成植物分類學、化學分類學、藥效學等研究方法,開展虎耳草屬不同地域、不同品種藥用植物功效、活性成分研究<sup>[19]</sup>,從而揭示漢藏兩地藥用差異的深層原因。

3 建議

我國的民族醫藥學因涉及到幾十個少數民族,而每個民族又有其各自特點,因此非常博大精深,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討的內容還有很多,本文介紹的僅僅是冰山一角。只要科研人員認真學習和思考,就會發現研究的特色和創新點。如藏醫采用尿診法診斷疾病,有何科學道理;藏藥處方中常用重金屬含量很高的“佐塔”,為何每每取效而未見毒副作用;蒙醫常用訶子炮制藥材,對藥性有什么影響;中醫用熊膽清熱解毒、明目、止痙,朝醫卻用之活血化瘀、發汗祛邪,2種醫學的認識有何關聯等等諸多科學問題都可以作為基礎研究創新性的源泉。

自然基金民族醫學和民族藥學2個學科支持的項目,均應在民族醫學理論指導下開展。雖然闡明藥物作用機制和藥效物質基礎對了解民族醫藥非常有幫助,但研究也不應局限于此,民族醫學研究項目應更關注病因病機、診斷、治則治法等醫學基本理論的詮釋,民族藥學還可開展藥材資源與鑒定、質量評價、炮制方法、制劑手段以及毒理學等探討。因此建議研究人員認真學習民族醫學理論,了解民族醫學優勢病種,熟悉民族醫學特色療法,調查民族地區用藥特點,掌握民族用藥資源情況,同時還要關注醫學最新進展,這樣才能用現代科學語言闡釋民族醫藥領域的科學問題,做到思路創新和方法創新相結合,從而促進民族醫藥學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Bei Li, Qing-li Luo, Mammat Nurahmat,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comparison of combining disease and syndrome model of asthma with ″kidney yang deficiency″ and ″abnormal savda″[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3, doi: 10.1155/2013/658364.

[2] Wang H, Gao W, Kong M, et al. Effects of abnormal savda munzip on the proliferation activity and migration ability of fibroblasts derived from hypertrophic scar in vitro[J]. 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 2015, doi:10.1155/2015/870514.

[3] 阿布都乃比?麥麥提,艾力艾力?艾比不拉,艾斯卡爾?提,等. 維醫異常黑膽質載體心肌缺血再灌注損傷動物模型的建立及其心臟超微結構的改變[J]. 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35(5):590.

[4] 吐爾遜阿依?卡米力,哈力旦木?吾加不都,古孜力努爾?依馬木,等. 異常黑膽質成熟劑對抑郁癥模型大鼠海馬ERK信號通路的影響[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14, 169(1) :114.

[5] 金春玉,林長青,柳振宇. 朝醫四象人運動神經傳導機能的研究[J]. 時珍國醫國藥,2012(3): 755.

[6] 金春玉,馬場正之. 朝醫四象人感覺神經傳導機能的研究[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2,27(5):1257.

[7] 熊天琴,李紅俠,陳元元,等. 甲嘎松湯對肝損傷的保護作用研究[J]. 中藥藥理與臨床,2013, 29(1):132.

[8] 薛娟,彭蘊茹,丁永芳,等. 藏藥郎慶阿塔對肝纖維化大鼠膠原代謝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2,18(24):260.

[9] 任非非,劉敬霞,俞維,等. 回族藥扎里奴思方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由血管遷移腦內的影響[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5, 21(2):130.

[10] 鄺婷婷,張海偉,陳一龍,等. 藏藥三果湯散干預高原紅細胞增多癥模型大鼠的代謝組學研究[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 16(1):171.

[11] ,馬惠N,穆靜,等. 回醫理筋手法不同時間干預兔頸肌慢性損傷的組織學研究[J]. 寧夏醫科大學學報,2013, 35(10):1069.

[12] 許建峰,林瑞珠,牛子瞻,等. 回醫烙灸法對大鼠實驗性腰椎間盤退變MMP-3表達的影響[J]. 福建中醫藥,2013, 44(2):53.

[13] 謝彬,劉睿穎,和靜萍,等. 3種藏藥經典方聯用對大鼠局灶性腦缺血損傷的保護作用[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 16(8):1846.

[14] 王秀蘭,金亮,哈旦寶力高. 9種蒙藥3種組合用法對腎損傷動物模型腎功能保護作用比較研究[J]. 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1):2276.

[15] 王秀蘭,韓斯日古楞,包春霞. 三種蒙藥一日多方與一日單方用法腎功能保護作用比較研究[J]. 遼寧中醫雜志,2012,39(6):972.

[16] Huixia Ning, Ming Liu, Nurbolat Aidarhan, et al.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vegetative growth of cultivated Saussurea involucrata in a low altitude region[J]. Med Plant,2014, 5(6):1.

[17] 寧慧霞,努爾波拉提,劉敏,等. 低海拔種植天山雪蓮一年生植株的生物學特性[J]. 植物學報,2012, 32(5):662.

科研項目特色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普通高校 科研項目 地域分布

在科教興國、知識就是力量的時代背景下,整個社會,從政府、事業單位、企業集團,到普通民眾,對高等院校的投入與關注日益增強。人們越來越關心高等教育的辦學質量和科研競爭力。而科學研究工作是高等學校的主要職能和任務之一,也是評價高校的主要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1]。因此,以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為例,對2005年至2009年科研項目按地域分布進行統計分析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將為學院乃至學校及科研管理人員提供參考,使得科研管理人員了解科研項目具體分布在哪些地區,科研項目分布地區的特點和原因。通過科研項目的地區分布特點和問題分析科研項目結構特點和原因,科研管理人員了解提高科研水平的方法,以此提高學院的整體科研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1.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基本情況

學院有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利水電工程、水災害與水安全、水利水電建設工程管理5個博士點學科。其中,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利水電工程均為國家重點學科。學院現有碩士點7個,即水工結構工程、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水利水電工程、水災害與水安全、機械設計及理論、防災減災工程、水利水電建設工程管理。學院現有教職工127人,其中,專任教師105人。專任教師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河海學者特聘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22人,教授32人,副教授32人。[2]

學院科研方向有:大壩安全監控、高壩及地基的分析理論與現代化試驗技術、高邊坡及地下工程、大型水閘、船閘及輸水結構、施工技術與建設管理、滲流控制與優化、水生態及環境模擬、河流泥沙工程及河流管理、工程水力學、滲流控制與監測、高速水流、數值模擬與水信息技術、水利水電系統規劃與優化調度、水利經濟與管理、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潮汐電站及泵站水力過渡過程與控制、輸水系統物理模型仿真、水電站泵站結構、流體機械測試與診斷、流體機械流動計算及優化設計、水力機組過渡過程控制與仿真。學院發揮科研優勢,先后承接了三峽、向家壩、龍灘、二灘、錦屏、拉西瓦、溪洛渡、白鶴灘、小灣、南水北調、小浪底、水布埡、雙江口、兩河口、淠史杭灌區等遍及全國各地的重大水利水電工程的科研項目,研究經費超過1億元,取得了大量成果,2000余篇,出版教材、專著80余部,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等80余項,國家發明專利16項[2]。

2.學院科研項目按地域分布統計與分析

2.1資料來源與統計結果

資料來源于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2005年至2009年在河海大學科技處登記的立項項目。統計以項目合同生效時間為準,不考慮項目實際的開始和完成時間,以此使得統計數據限定在統一的時間段。

根據對學院2005年至2009年科研項目數量和科研項目經費進行統計,得到分布在各省份的科研項目占全部項目數量的百分比和項目經費占全部項目經費的百分比資料,見圖1和圖2。

2.2科研項目數量和科研項目經費分布統計資料分析

由圖2.1和圖2.2可以看出,分布在江蘇、四川、北京等省、直轄市科研項目數量和科研項目經費都位居前三位。分布在江蘇、四川、北京的科研項目數量占學院科研項目數量的50.27%,科研項目經費占學院科研項目經費的37.76%。

河海大學是以水利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水利水電工程學院是河海大學的骨干學院,以水利為特色的工科為主的學院。其科研項目主要是面向工程實際,特別是水利工程以及為地方發展服務。從統計資料分析,可以得出學院科研項目的三個特點:(1)結合工程實際,特別是結合水利工程的前期規劃、施工、后期運行等實際工程問題開展研究;(2)加強基礎研究,結合國家863、973等研究計劃,以及基金委、各部委的研究計劃;(3)服務地方,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科技保障。

2.2.1學院科研項目結合工程項目實際

學院科研項目積極參與工程項目實際,解決工程實際問題,工程多的地方,科研項目也就多,如四川省。四川境內河流眾多,絕大多數屬長江水系。按流域水系劃分,四川省水系區域可分為金沙江、岷江、嘉陵江、沱江、長江上游干流等區域。四川省內水系眾多,海拔高、落差大,適宜建設水利工作,且建成、在建及擬建的水利工程眾多,如大竹河水利工程、周公河沙坪水電站工程,被小平同志譽為“第二個都江堰”四川省武都引水工程等。因此,很多結合工程實際的項目,如:位于大渡河中游漢源縣和甘洛縣境內瀑布溝水電站項目、位于大渡河甘孜州康定縣境內的猴子巖水電站項目、位于大渡河甘孜州瀘定縣境內瀘定水電站項目、位于雅安市境內的大渡河干流上的大崗山水電站項目、位于岷江上游的紫坪鋪水利樞紐工程項目、位于金沙江上的溪洛渡水電站項目等,都分布在四川省境內。這些工程項目從規劃、設計、施工、運行都需要高??蒲腥藛T的參與,學院科研項目也應該包含本類工程項目,為國家工程建設貢獻力量。

2.2.2學院科研加強基礎研究

學院想要提高科研競爭力,就必須進行學科基礎研究,如國家863、973等研究計劃,以及基金委、各部委的研究計劃等。以北京為例,國家基金委、各部委機構所在地都設在北京,所以北京地區的項目都是以基金、研究計劃為主,項目也比較集中。如2005年至2009年,學院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32項,合同經費共計780萬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16項,合同經費共計302萬元;“973”項目、“948”項目、“863”項目17項,合同經費共計423萬元?;痦椖康哪繕耸?促進基礎研究、培養科學技術人才、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教育部也高度重視高?;A研究工作,積極鼓勵原始性創新,對高校的基礎研究工作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的支持。因此,學院科研也應該重視基礎研究工作,積極培育重大的基礎研究成果,為我國科技的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2.2.3學院科研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

在地緣優勢及高效科研服務于地方經濟建設的背景下,學院科研項目自然會結合所在地江蘇的經濟建設,為江蘇的經濟建設服務。如南水北調項目、長江沿江治理工程、地方的基礎研究計劃等。高校通過與地方和企業開展各具特色的產學研合作,推動高??萍汲晒D化和產業化,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幫助企業增強競爭力,服務地方經濟建設,并且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創新型人才。在為社會提供服務的同時,高校自身科技創新能力和為社會服務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推動高校科技工作邁上新的臺階。1992年原國家教委、原經貿委,中國科學院共同組織實施了“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2006年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國資委、全國總工會、國家開發銀行六個部門,又成立了推進產學研結合指導小組,產學研結合已經成為建設國家的核心問題,成為增強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產學研結合,多方位服務社會,在科研直接促進生產的同時,學院采取多種合作機制,與社會建立多層次、多方位的長期伙伴關系,為學院的產學研發展構建有效的轉化平臺。

3.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通過高??蒲许椖堪吹赜蚍植嫉慕y計資料,分析得出高??蒲许椖康娜齻€特點,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3.1存在的問題

3.1.1科研項目地域分布不平衡

東北三省、西部地區、海南等省份科研項目分布偏少,北京、四川、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科研項目分布較多,這與各地工程項目分布、地理位置、經濟發展密不可分,但是也說明高??蒲许椖恳越洕鏋楹诵?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的過程中目標取向為經濟利益。

3.1.2科研項目基礎研究比重較小

科研項目按地域分布中,北京地區科研項目雖然位列前3名,但是占科研項目數量比例10.39%,經費比例11.12%。而基礎研究項目主要分布在北京地區,也就是說明基礎研究比例偏低,僅為十分之一左右。我國高校是國家基礎研究的主力之一,教育部也在不斷加大對基礎研究項目的支持及投入力度。自“973”計劃實施至今,國家共批準了532個項目,其中高校牽頭283項,占項目總數的53.20%。而學院目前還沒有牽頭的“973”計劃項目,僅有參與課題2項。雖然近幾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報量有較大增長,批準率卻低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平均水平,立項項目相對偏少。

3.2解決問題的對策

3.2.1積極參與各地地方經濟建設

了解各地經濟建設動態,積極參與學術交流和業務溝通活動,并與相關科研院校、事業單位、企業集團建立合作與交流機制,特別是科研項目分布偏少的地區。抓住各省部產學研政策導向,掌握了信息資源,形成了良好的合作機制,再加上科研院校的科研能力,才能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也才能提高科研院校的科研競爭力。

3.2.2加強基礎研究

學科發展必須依靠基礎研究,發展基礎研究才能把握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更好地培養人才,也才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建設??萍疾坎块L萬鋼提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之源,其使命不僅要服務于今天,更重要的是引領未來,創造新的需求和發展優勢[3]。國家和地方也都投入大量的資金支持基礎研究,如1997年至2006年,我國“973計劃”共立項301項,國家財政投入62億元等。在新時代的背景下,面臨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科研院校要抓住基礎研究的機遇,迎接挑戰。

參考文獻:

[1]周川.簡明高等教育學[J].河海大學出版社,2006.

科研項目特色范文第3篇

一、突出特色,提高科研水平

華北水利水電大學是一所行業辦學特色明顯、優勢學科突出的學校,在科研方面具有明顯的特點。一是科研項目的行業性。學校原來隸屬于水利部,所以科研人員把科研目標定位在水利行業發展需求相關的方向上,以爭取各級水利部門科研經費的支持。從科研項目來源的渠道看,其縱向課題主要來源于水利部及其直屬各部委,橫向課題大多來源于水利行業的研究、設計、水利工程施工等有關的單位,科研項目立項具有明顯行業性和區域性的特點。二是科研目標的實用性。從學科建設的角度看,學校依靠科研促進和支撐學科的發展,依靠科研特色培育學科特色,其科學研究緊緊圍繞學科建設的需要,來確立發展思路和方向,開展科研立項,這不僅是學科建設的主線,而且在學科建設中發揮主要功能。

針對上述特點,學校準確制定了科研發展的目標以及切實可行的科研機制和獎勵辦法,多措并舉,以提高學校科研工作的整體水平。

強化對教師科研工作的重視和引導。學校在科研方面采取兩級目標管理體制,二級學院針對各學年的目標,結合本單位專業學科特點,主動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強對教師科研工作的規劃、組織和引導,充分調動教師的科研工作積極性。

加強科研制度建設,形成了重視科研的風氣。學校一方面加強科研制度建設,建立和完善科研項目管理體制、校院兩級管理機制,建立健全科技創新制度體系,在二級教學科研單位制定了切實可行的獎懲制度,形成了“開放、流動、聯合、競爭”的運行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加強了科技信息網絡化建設,加大了科研政策宣傳力度。

學校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重點科研領域,以研究基地、研究院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為平臺,以科研資金作保障,以學科帶頭人為核心,組建并重點扶持了若干結構合理、研究方向明確且有特色、隊伍穩定、優勢互補、具有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創新團隊,帶動了教師科研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形成了重視科研的良好風氣。

建立健全科研激勵機制,調動教師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近年,學校建立健全了一系列鼓勵教師積極投身科研工作的各種激勵機制,進一步改革和完善了國家級科研項目資金匹配、高層次科研獎項和高水平論文論著獎勵等政策。學校積極改善和提高教師的科研工作條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調動他們從事科研工作的積極性、創造性。學校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才資源優勢,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吸納長期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退休教師,利用他們在科研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帶領學校引進的大批年輕博士,并主動與的科研人員相結合,通過“內斂”和“外展”,合理組合全校的科技人才資源,逐步建立了穩定的多領域的研究開發隊伍,為科研人才搭建了工作“平臺”,吸引了更多高層次人才進入學校。

從優勢科研方向出發,整合學校的科研資源。學校從優勢科研方向的選擇和重點扶持出發,對學?,F有科研力量進行優化與重組,充分利用原有行業的基礎和背景,加強優勢和特色科研領域建設,重點提升了高層次項目的中標率;積極開展產學研聯合和校企橫向合作模式,構建具有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的專業技術創新平臺,以此推動學校獨具優勢的科研強項的形成,進而帶動學校整體科研實力的提升。

從科研創新團隊建設出發,力促特色科研形成“制高點”??萍紕撔聢F隊是科技創新和科研攻關的重要載體。學校在立足現實,統籌規劃,合理配置各方面資源的基礎上,內建科研團隊,外擴科研渠道,充分發揮學校的水利行業特色,瞄準國家戰略發展目標、重大科技專項和學科前沿問題,組建科研團隊爭取并承擔各類國家級和省部級重大科研計劃項目,通過科研項目的研發過程,培育和產生高水平的科研創新團隊,在水利行業上形成了特色科研的“制高點”。

從學科交叉、滲透出發,努力尋求科研發展新的“增長點”。學校積極探索實施學科交叉、綜合集成的有效措施,以水利特色為依托,充分發揮學校的學科綜合優勢,克服資源分散、缺乏有效配置的弱點,促進跨學科集成、多學科合作和新學科開創,推動跨??缦到y的聯合、協作。在研究內容上,深入研究跨學科、跨分支學科、同一學科內部各個研究方向等多方位的交叉與滲透;在研究方法上,既有遞進式的交叉與滲透,又在多學科交叉與滲透的空間方面進行縱向的深入和橫向的拓展,從而提升科研的層次,拓展新的研究領域,培育新的科研特色。

二、認真挖掘成果源,精心培育和遴選優秀科研成果

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學校提出了“項目培育、項目申報、項目監管、成果培育、成果申報”的五階段分目標管理,每項目標均構建了切實可行的措施以保證其順利實施?!笆濉逼陂g獲獎科技成果已達到450余項,其中省部級以上獲獎超過“十一五”期間總數的50%以上,在國家級科研獎勵方面獲得較大突破。其中獲獎較為集中且特色突出的標志性的成果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水工結構工程方向。學校在水工結構工程方面的研究始于建校初期,目前形成了研究方向穩定、研究成果突出、在國內有一定影響的優勢學科。主要開展水工建筑物設計理論及方法研究、水工預應力混凝土設計建造新技術、水工高性能耐久性材料以及特種結構和大跨度復雜結構設計計算理論研究,所取得的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參與完成的“鋼纖維混凝土特定結構計算理論和關鍵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科技成果,榮獲2010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地質工程方向。地質工程作為學校建校初期設立的專業,主要服務于水利工程建設,長期以來研究團隊主要在邊坡穩定分析及滑坡失穩定時預報、工程巖土體結構穩定性研究等方面開展較廣泛的科學研究和工程實踐,除主持完成國家科技支撐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水利部公益性項目外,還承接了大量工程生產項目,主要參與完成的“大型礦山排土場安全控制關鍵技術”科技成果,榮獲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農業水土工程方向。學校圍繞我國北方地區農業用水問題,開展了區域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優化配置及科學管理、水資源高效利用綜合技術體系研究;針對農業水資源短缺,水生態環境惡化,研究水資源優化配置、節水灌溉理論與技術、農業水資源與水環境承載力及經濟評價。近五年完成了包括國家“863”、自然科學基金、科技支撐計劃、水利部公益性項目、水利部科技推廣項目、水利部重點科技攻關、河南省重大科技攻關、南水北調重大工程項目等100余項。所完成的科研項目獲教育部高??萍歼M步獎一等獎1項,獲農業節水科技獎一等獎1項,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9項。

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方向。經多年凝練,學校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形成了以河流模擬為主要特色的四個優勢研究方向――河流模擬及工程應用、工程水力學、河床演變及河道整治、河流環境及污染水力學等。該學科近三年發表SCI、EI收錄的高水平學術論文70余篇,獲水利部科技進步獎和大禹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各1項,獲省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3項、三等獎2項。

三、積極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公共研發服務平臺,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的轉移

科研工作是一項對外聯系廣泛且與國家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工作,學校主動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法,把搭建外聯科技研究平臺作為一項主要工作,進一步加強學校與科研、設計、企業等單位交流,充分利用科研、設計及企業單位專業性、實踐性、前沿性強的特點,加強高??萍紕撔缕脚_建設。近年,學校先后與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北京勘測設計研究院、河南省水利勘測設計研究有限公司、許繼電氣股份有限公司、水利部水工結構質量檢測中心等單位簽訂合作協議,通過構建與科研、設計及企業單位的合作平臺,使高校在參與重大水利水電工程橫向科研課題,聯合申報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技術轉移等方面更好地發揮了作用。

學校與企業以“產、學、研、用”聯合攻關的方式開展項目的研究工作。學校在合作中相繼承擔了國家“十五”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項目、“南水北調大型水利渡槽施工成套技術和裝備的研制”和水利部“948”推廣項目、“重型起吊與搬運機械新技術在水利工程及南水北調工程中的應用”等課題。自2002年起,經過多專業聯合,攻克了架橋機、動力平板運輸車、風電吊機、大型渡槽施工裝備的總體設計理論和動力傳動與操縱控制等關鍵技術,自主開發研制了成套裝備,滿足了國家重大工程的施工需求;首創了大型水利薄壁預制渡槽提、運、架施工的新工藝,研制了世界上第一臺套預制渡槽架設施工裝備,使我國在渡槽施工裝備技術領域居國際領先水平,“大型水利渡槽施工裝備關鍵技術、產品開發及工程應用”項目獲2012年度鄭州市科技進步特等獎、2013年河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創立了大型動臂吊柔性臂架系統和非柔性臂架系統的設計理論和計算方法,研制出世界首臺輪胎式風力發電安裝專用起重機;在重型成套橋梁施工裝備設計制造方面研制出系列架橋機和大型搬運成套施工裝備,使我國成為繼德國、意大利之后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推動了國內重大工程施工技術水平的提高,為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京滬高鐵、風電建設等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技術保障。

通過“產、學、研、用”合作,鄭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極大地提升了公司的自主創新和產業化能力,重型成套橋梁施工裝備已累計完成銷售收入30多億元人民幣,創匯700多萬美元。風電吊機已先后推出4代產品,已實現銷售收入12150萬元,凈利潤1340.4萬元,稅收800萬元。水利渡槽施工裝備已銷售112臺套,實現直接經濟效益2.59億元,利潤4628.26萬元,稅收1697.96萬元。產品在京滬高鐵、京津高鐵、武廣高鐵、南水北調中線控制性工程(沙河、雙洎河和湍河渡槽工程)、江臺灘涂風電場等國家重點工程上進行了推廣應用,確保了國家重點建設工程的順利實施。

打造城市污水處理回用技術集成與推廣體系。近年,學校城市水務研究院圍繞再生水生產技術、污水處理回用技術、城市人工濕地構建技術等國家與省部級科研項目,取得了一批國家發明與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技術比較成熟,可以推廣應用,主要專利有:中小型淀粉廠廢水的生化處理方法、污水灌溉土壤重金屬污染大生物量非超富集生態修復方法、除氟裝置及高氟水除氟系統、一種城鎮污水處理復合生物蛭石模塊系統、畜禽養殖場厭氧廢液生態循環處理利用系統等。實用新型專利:浮濾一體化污染水深度處理裝置、組合式城鎮污水處理人工濕地系統;一體化凈水裝置、生活污水無回流脫氮處理裝置等。

科研項目特色范文第4篇

一科研發展現狀

自“十一五”以來,學校共承擔縱向科研項目562項,其中國家科技支撐項目5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2項,到位經費近2.36億元。主持或參與完成的科研成果獲省部級以上獎勵60項,其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一等獎3項。通過審定的品種12個,獲得專利81項。總體來看,學??蒲许椖繑导翱蒲薪涃M均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主持參加科研活動的教師數量穩步增加,而且承擔課題的年輕教師比例也在逐步提升。全校教師人均科研經費逐年遞增,學??蒲谐晒a出豐碩,在各類核心期刊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出版了許多著作及教材。通過這些科研課題積累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及相應的設備條件,在學科建設上取得了重大進展,辦學實力有明顯的提高。我校擁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培育學科,1個國家部委重點學科,1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農業部農業科學觀測實驗站,7個自治區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7個自治區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博士后科研流動工作站、1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7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其中,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領域12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領域6個)、60個本科專業。

二科研對本科教學的促進

科研是新知識和新技術的源泉,是高校教學質量的推進器。只有不斷地進行科學研究,才能豐富學科內涵,拓展學科知識,提高教學水平。新疆農業大學重視科學研究并鼓勵科技創新,以科研促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出了許多創新型人才。

1鼓勵科學研究,促進人才培養

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首先要擁有高水平的教師,教師人才的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我校從2000年開始,設立了專門的科研啟動基金―――新疆農業大學青年科學基金,重點資助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職稱的青年教師,使他們通過承擔科研項目,提高自身科研能力,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十一五”以來,我校主持國家級、省部級、廳局級科研及推廣項目共計562項,為本科教學培養了大批青年人才。此外,學校還對在職教師參加深造和學位進修給予一定的資助,鼓勵他們結合所主持或參加的科研課題攻讀在職碩士和博士學位,進一步加強本科生教育。

2加強基地建設,提供實習平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對本科學生的教學也必須歸結到實踐上來。通過教師承擔的各類科研項目,我校與全疆各地州建立了178個實習基地。其中,由我校草業學院承擔的“新牧1、2號種子基地建設與生產”國家牧草種子基地建設項目,總投資額達1470萬元,為學校的本科教學實踐活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此外,我校還擁有4600多萬平方米的實習林場和275.58萬平方米的實驗農場。這些科研基地的建設與維持主要依靠科研經費支撐。他們對本科學生的開放,培養了大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提高了大學生畢業論文(設計)整體水平。

3更新教學內容,體現特色教學

教材是大學本科教學中理論部分的源泉,是聯系理論與實踐的紐帶。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更新加快,教材內容總是落后于現實生產力。因此,大學教師不能也不應該依賴現有教材,而應該通過科研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知識,接觸新事物,研究新問題,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隨時自編教材或補充講義,保持教材的前沿性。我校始終鼓勵教師自編教材,近年來,共編纂各類教材121部,各類實驗指導、復習資料若干。這些教材都緊密結合科研實踐,結合新疆地域特色,使學生掌握了較為先進的理論知識。此外,學校還通過計算工作量的方式鼓勵教師利用科研成果自編教材,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成效。

4強化學術交流,培養創新意識

開放式教學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我校所有科研項目在通過成果鑒定后,都要求項目主持人或主要參加人及時舉辦講座或學術報告會,將在科研工作中得到的最新成果給本科學生演示或講解,并努力使這種規定逐步成為一種制度。通過這些講座培養了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激發了其科研興趣。此外,我校還聘請了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本科學生講授前沿性學科知識,使廣大學生了解了所學專業的前沿性知識,感性上得到了升華。

5成立學術團體,鼓勵學生科研

通過成立各類學術團體,可以使本科學生以自發的形式進行科研活動。我校在“新疆農業大學科技協會”的基礎上,成立了“新疆農業大學大學生科技協會”。學生科協的成立,充分體現了科技在教學中的地位,使學生與科研可以零距離接觸,而且還促進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為我校的科研促進教學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活躍了學生的學術思想,促成了我校學生的學術氛圍。

6注重能力培養,提高學生就業率

社會的發展對高等學校培養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有45%的科研項目為本科學生提供了參與機會,積極吸納本科學生參加我校教師的科研活動,開闊了學生的眼界,加強了學生動手能力、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及創新能力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提高了本科教學質量。五年來,我校部分本科大學生利用實習和假期參與到了教師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當中,接受了科研思維的訓練,獲得了科學精神的熏陶。本科畢業生的畢業論文(設計)選題有80%來自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

三以研促教的設想和建議

1嘗試在本科教學中設立科研學分,增強學生科研與實踐能力

本科生階段,基于學生本身的基礎、能力及培養目標,科學研究主要是對其進行科學素質、科研習慣、科研方法和科學精神的培養。要讓大學生通過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或自主選題開展研究等多種形式,進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設立本科生科研學分,鼓勵和指導學生參加科研工作,因材施教,促使本科生早期系統接受科研訓練,直接參加科研實驗或實習,使大部分本科生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結合科研課題或生產實際,提高學生的專業興趣,培養學生的科研意識和科研精神。堅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的同時還受到從事科研的基本訓練,從而培養學生獨立研究的能力。

2進一步完善教授為本科生授課制,提高本科教學質量

科研項目(成果)越多,教學內容就越豐富,更新就越快。教授們可以運用自己豐富的經驗,結合他們所做課題,告訴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煉問題的思考過程,引導學生養成不迷信權威、于不疑處有疑的科學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于促進本科教學的改革創新,大幅度提高本科教學的質量將具有積極的影響和深遠的意義。

3強化學術交流,活躍大學學術氛圍

及時舉辦反映學科進展的講座或學術報告會,向本科生宣傳介紹科研成果。我校所有科研項目在通過成果鑒定后,要求項目主持人或主要參加人及時舉辦講座或學術報告會,將最新科研成果給本科學生演示或講解,這些是在書本中學不到的。

4鼓勵教師自編教材與學術著作,體現特色教學

隨著社會的發展,知識增長迅猛,知識更新加快,教材內容總是滯后,為此,應鼓勵教師自編教材和學術著作。大學教師應該通過科研不斷學習和吸收新知識,接觸新事物,研究新問題,利用自己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自編具有特色的教材和學術著作。教師在授課中將最新的和屬于自己的學術思想、科研成果滲透到傳統的經典課程內容之中,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價值觀和創新精神,也是應對知識高速更新的根本舉措。

5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注重本科生科研訓練

(1)對各類實驗室的功能進行整合和強化,重點強化服務本科教學的功能。保證實驗內容和實驗手段的先進性和時代性,應提倡教師將自己成熟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驗課的教學內容。

(2)畢業設計(論文)是一種帶有總結性的集中科研訓練。一個有水平的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既是一個好的科研課題,又能適合本科學生的特點,從而做到教學和科研的互相促進。應注重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與科研的結合。

(3)教學與科研基地并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以現有的教學和科研實習基地為依托,通過科研項目實施不斷擴大和發展新的科研與實習基地,組織大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

科研是高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在如何將科研與本科教學密切結合,以科研促教學、促教改方面,新疆農業大學近年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及時將科研和生產中的新發現、新成果、新問題及時融匯到本科教學活動中,以期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科研項目特色范文第5篇

1數據來源

盡管目前國內高等院校科研產出力與影響力評價多以SCI、EI收錄論文為標志,但由于SCI、EI收錄文獻數量及類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譬如SCI、EI收錄文獻集中于自然科學及工程技術領域,SCI、EI側重于對母語為英語的國家和地區的刊物及英文科技期刊的收錄,使得這種評價并不能全面反映國內高校及科研機構科研產出的全貌[1]。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CNKI)又稱中國知網,建有期刊、學位論文、報紙等一系列數據庫?!吨袊鴮W術期刊(網絡版)》是CNKI旗下、世界上最大的連續動態更新的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據庫。本研究數據來自《中國學術期刊(網絡版)》,采用“高級檢索”方式,檢索條件為:從“2011年”到“2015年”,來源類別分別選擇“全部期刊”,作者單位為“陜西師范大學”模糊匹配方式,進行檢索。

2統計結果與分析

2.1年度發文量統計與分析

表1為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至2015年發文量統計,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的數量基本穩定,共發表《中國學術期刊》收錄期刊論文20424篇。

2.2學科分布統計與分析

“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發文量超過600篇的學科共有9個,如表2所示。陜西師范大學以建設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為辦學目標。從發文量最多的學科即可看出,陜西師范大學在高等教育、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中等教育等學科研究較為集中。除此之外,發文量較多還有中國文學、數學、體育、中國語言文字、中國古代史、生物學等基礎學科,也顯示出陜西師范大學的師范特色。

2.3基金資助統計與分析

檢索結果顯示,陜西師范大學作者論文標注的主要基金項目見表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作者標注的主要基金多為國家層面的基金項目,其中有3553篇論文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占同期總數的17.39%。作為“211工程”建設高校,陜西師范大學的科研實力雄厚,申報科研項目的能力強勁[2]。

2.4發文期刊統計與分析

“十二五”期間,陜西師范大學作者量超過200篇的期刊有7種,如表4所示。這7種期刊中,有3種期刊“十二五”期間連續入選2011年、2014年版中文核心期刊目錄,說明陜西師范大學作者的主要期刊影響力較高。

2.5論文關鍵詞統計與分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兴县| 金阳县| 阿拉善右旗| 科尔| 太保市| 阳高县| 吉水县| 翼城县| 扬州市| 信丰县| 正阳县| 广安市| 聂拉木县| 精河县| 鹿泉市| 保德县| 长子县| 互助| 枣强县| 江北区| 雅江县| 普兰店市| 五台县| 寻乌县| 齐河县| 黔西县| 常州市| 平远县| 武城县| 涿州市| 周至县| 桂平市| 滁州市| 乌鲁木齐市| 同江市| 永宁县| 武宣县| 九江市| 英吉沙县| 吴川市| 铁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