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朦朧詩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他,就是陳龍輝先生――廣西德勝環球鋁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菱柏集團亞太區總裁。
作為一名出色的設計師,在國外高等學府進修并取得高學歷的專業水平與豐富的行業經驗后,他并沒有留在國外,而是選擇學成回國,將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悟帶回國,盡管那時的國家建設相對落后。
作為一名企業家,他時時把責任二字掛在心頭,在決定接管并重組當時處于嚴重虧損狀況的國有企業――廣西德勝鋁廠的那一刻起,他投入的不僅是大量的資金與精力,更有一并堅持的執著、誠意與信念:將廣西德勝環球鋁業有限公司打造成世界級的夢工廠,力求創造最大利潤,造福鄉親,讓更多未能完成夢想的人在這里實現自己的夢,即便這個過程還需要十年時間,都值得去守候。
【社會篇】
學成歸國熱忱奉獻
出生于香港的陳龍輝先生,很小就移民加拿大接受西方教育,并于1984年畢業于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環保系,獲得環保學學士學位。為了積累更豐厚的實踐經驗,畢業后,陳龍輝先生在加拿大多倫多市參與負責了興建污水處理廠,并在當地卡城市參與新市鎮建設,在離卡城約120公里外的郊區參與興建現時加拿大最長的運河sherness canel。每一項工作,每一道工序,陳龍輝先生都把它當成是一種歷練的機會,始終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力求令每個細節都做到極致,趨于完善。
多年來在國外的學習與工作,雖然見識與能力漸長,但對陳龍輝先生而言,心中那份對祖國的牽絆卻時時縈繞心頭。1989年,他回到了香港,加入了香港德利測量師行有限公司,并出任地產顧問和項目經理職位,也曾參與負責港九舊區收購和重建項目,為香港的城市規劃建設盡獻心力。
陳龍輝先生坦言年少時期對祖國的了解不深,只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自回國以后,更希望能在自己國家的熱土上開創一番事業?!?996年,與香港朋友及美國伙伴攜手合作,成立菱柏測量師行有限公司,早期業務以提供公正的估值和優質測量事項為主,后來經過多年的努力,公司現已發展成能夠為社會人士及其它公司提供全面性專業地產服務,計有估值測量、投資/地產顧問、物業管理、發展顧問、項目策劃及海外發展等等?!眴柤傲獍販y量師行有限公司的創建歷程,陳龍輝先生解釋道。
2003年,當陳龍輝先生受邀參加南寧首屆東盟會來賓式時,他奔赴內地的腳步便再也沒有停下來。雖然當時國民的經濟水平仍然不高,很多貧困地區居民的生活非常困難,但隨著對國家的不斷深入了解,陳龍輝先生對投資內地的信心亦與日俱增,想要為更多人帶來幫助與財富的信念開始在心間發芽。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朋友的介紹下,陳龍輝先生走進了廣西,站在資源遼闊的河池境地,在驚嘆景色的秀美之余,卻發覺毗鄰的德勝鎮上已停產的德勝廠房的冷清與不協調。唏噓之余,陳龍輝先生更滿懷喜悅地發現了一個商機,一個剛好與心中夢想相吻合的商機,重組德勝鋁廠,將其打造成全世界都知道的世界級工廠與環保生活小區。
夢想一旦成型,即便遭遇再大的坎坷與挫折,都沒有什么力量能將其打破。而在打造世界級鋁廠的道路上,陳龍輝先生要做的還有很多。
【創業篇】
樹企品牌責任為懷
河池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山區,豐富的礦產資源成就了河池境內大大小小的眾多金屬加工企業。廣西德勝環球鋁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廣西德勝鋁廠就是其中的翹楚。德勝鋁廠曾是一家國有企業,讓人難以想象的是,令這樣一家擁有3億固定資產的河池市支柱企業蛻變成一片“廢墟”竟是從一次國有企業改制開始的。由于經營管理不善,2005年11月,公司領導班子宣布企業全面停產,停產后的數年時間里,企業為了還債而變賣了多個分廠的機器設備,導致所有車間出現空空如也的狀況。
2006年,陳龍輝先生在友人的介紹下,開始與德勝鋁業接觸?!斑@是一塊美麗的土地,這里也擁有豐富的礦產資源,德勝鋁廠身處其中定有很好的發展,但由于管理不善等諸多因素,當它無法再繼續生存下去的時候,我希望能給它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不僅令它恢復往日的頂梁柱作用,更煥發出它本身就應有的精彩?!闭劶爱斈赀x擇德勝鋁業的初衷,陳龍輝先生回憶道。
陳龍輝先生進一步解釋說,“我國存在很嚴重的貧富差距現象,在眾多的偏遠山區,醫療環境差,教學水平低下,沒有聯通網絡,沒有便捷實用的交通設施,根本沒有辦法跟外界及時聯通,他們似乎是被隔離的群體,但他們絕不是被遺忘的一群,他們更應該得到關注與關心。所以我計劃將德勝鋁廠建設在河池與宜州兩地之間,占地面積一千六百畝,提供工作崗位五千以上,年產量達20萬噸,開發旅游度假村,安裝衛星數碼系統,使居民也能享受普及的網絡,我不僅希望將其打造成一個世界級工廠,更要建設一個現代化的活躍的衛星環保城市。使這里的人們能自給自足,靠自己勤勞的雙手去創造未來的美好生活。”
一個成功的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不僅能最大限度的創造利潤,贏取收益,更能成為行業里正面積極的楷模、排頭兵;而作為一名成功的企業家,不僅能將企業做強做好,而心中那種時時刻刻將社會利益擺在重要地位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更能令人為之動容。
陳龍輝先生就是那種極富社會責任感的人,當他親眼看到鋁廠里的工人在酷暑難當的季節里,赤膊上陣拚命工作時;當他看到沒有戴口罩的工人們在灰塵滿屋的工作間里揮汗如雨時;當他看到當地的小孩無法接受教育,甚至不知互聯網為何物時;當他看到人們長期飲用未經凈化處理的污染水源卻毫無警覺時,他感到了陣陣心疼與擔憂,那種發自內心的揪心更變幻成一種動力,時刻提醒他要為這些人們做點事。所以,那種要將環保、旅游、通訊科技等多種元素引入這個小城鎮的信念,那種要讓其成為一種活躍的生活小區的夢想,那種想讓當地居民以至更多人們能自給自足,生活有保障的責任感,一并烙印在他心頭。
“工廠計劃2009年6月份開始正式動工建造,要完成既定目標估計要花費十年時間,不過沒關系,我有信心。”從陳龍輝先生的眼里,讀到的滿是決心與希望,責任與憧憬,然而,對于收購這塊土地的背后所付出的長達兩年多時間的那份等待與堅守,他卻澹然地一笑帶過。“這塊土地有它本身所具備的潛力與價值,我有信心能讓它充分地發揮自己的作用與魅力,即便在此過程中,遭遇很多阻礙與困難,我都會努力地跨過去,將夢想堅持到底。”
【生活篇】
回饋社會收獲快樂
祖籍廣東的陳龍輝先生深愛著自己的家鄉,但問及為何不選擇在廣東開辦鋁廠回報家鄉時,他笑笑說:“廣東很多城市的生活水平與城市規劃建設已經走在了諸多城市的前列,發展也相對成熟。而對于廣西來說,它就像是一個正處發育期的少年,需要有更多營養的補給與提供,才能更茁壯地成長,它更加需要機會。我熱愛著我的家鄉,同時我也深愛我的祖國,所以我會更客觀更平等地為國家的整體繁榮而盡己之力?!?/p>
除了投資企業興建工廠,陳龍輝先生更積極參與社團工作,自2005至今,擔任了美國城市規劃協會、美國市區土地學會、國際設計師協會以及香港室內設計師協會會員等?!拔沂且幻巹潨y量師,我希望香港的城市規劃師能達到國際水平。”陳龍輝先生笑道。而在推動綠色建筑,環保設計美化社會的路途中,他仍在踏實前行。
問及陳龍輝先生的業余愛好,他說是看電影、看書和打球。平常一周會有五天的時間去做運動,但由于工作的繁忙,而今鮮有時間,不過對愛好的濃厚興趣始終不減。他更打趣地說:“若遇到繁重的工作壓力無法解脫或是感覺很累的時候,只有兩個地方能找到我,一是在唱片行,一是在書店,在將自己沉浸在音樂或光影人生中,我會頓時覺得輕松不少?!痹谝鄤右囔o的氛圍中,陳龍輝先生享受著那份屬于自己的寧靜與輕松。
勤能補拙。這是陳龍輝先生的人生信條,想必亦是他向著夢想不斷前進不斷跨越的不滅斗志與成功的秘訣!
【論文摘要】近期以來,人們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學的反思愈加深入了。對80年代的“朦朧詩”沖擊波的反思是百年文學反思的重要部分,近年來,這一話題又在學界產生了一定的爭議。本文從“朦朧詩”和“朦朧詩派”、“朦朧詩”的產生與衰減、正確評價“朦朧詩”三個方面對“朦朧詩”進行了討論和思考。
一、“朦朧詩”和“朦朧詩派”
“朦朧詩”又稱新詩潮詩歌,是新詩潮詩歌運動的產物,因其在藝術形式上多用總體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義性,所以被稱作“朦朧詩”。我國當代人本主義文學思潮是經由新詩潮而得以產生的,“朦朧詩”是它的第一批文學作品。從60、70年代的地下創作,到70年代末“朦朧詩”的公開發表,再到80年代初引發的聲勢浩大的關于“朦朧詩”的論爭,是這一運動的發展軌跡。“朦朧詩派”迎著熱風冷雨,直到被社會普遍認可與接受,其生長和發展的不尋常歷程,可以說是相當輝煌的。然而,到了文學多元化的80年代中后期,“朦朧詩”則開始淡出?!半鼥V詩”以人的主體性的覺醒對“”神本主義思想文化統治的勝利而告終,這個勝利也是人本主義文學對“”文化專制的勝利,它使詩歌打破了建國以來的種種文學禁錮,而承接了五四以來的新詩傳統?!半鼥V詩”不應被看作是一個詩歌流派,而應被看作是一種文學思潮。文學思潮是指在一定歷史時期內,為適應時代、社會的變化而在文學上形成的一種思想潮流。一種新的文學思潮的興起和發展,總要同舊的思潮發生不同程度的碰撞。因此,在“朦朧詩”登上歷史舞臺之際,就有了新詩潮詩歌運動。
“朦朧詩派”崛起于二十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朦朧詩派”的代表詩人主要有舒婷、北島、顧城、楊煉、江河、多多、食指、芒克等。舒婷的《致橡樹》、《中秋夜》、《四月的黃昏》,北島的《回答》、《冷酷的希望》、《結局或開始》,芒克的《天空》、《十月的獻詩》、《心事》,食指的《相信未來》、《命運》、《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江河的《祖國啊,祖國》、《沒有寫完的詩》、《星星變奏曲》,顧城的《簡歷》,楊煉的《烏篷船》,方含的《謠曲》等。其中,不少后來被看作是“朦朧詩”的“代表作”?!昂谝菇o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鳖櫝堑倪@首《一代人》作于1979年,這首詩是“朦朧詩”創作中最經典的名篇之一。舒婷的《致橡樹》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熱烈歌頌了誠摯、堅貞的愛情,當年曾膾炙人口。
雖然“朦朧詩派”并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詩歌群體,但這些詩人從自我心靈出發,以象征、隱喻、通感等詩歌藝術技巧,所創作的詩作呈現出理性的思辨色彩和浪漫主義情懷,憂傷而不悲觀、真摯而又沉郁,既有苦難中對理想的追尋,又有對“人”的自我價值的思考,信念、理想、社會的正義性、強烈的個人理性精神都通過詩歌表達了出來。
二、“朦朧詩”的產生與衰減
(一)“朦朧詩”的產生
“朦朧詩”的崛起有著特定的時代背景。它自1979年3月浮出水面,能在兩三年內迅猛崛起,遍地開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黨的前后興起的思想解放運動,得益于舉國上下痛恨“”渴望新生的政治熱情。伴隨著當時整個社會理性和反省力的逐漸復蘇,對人的自我價值的重新確認,對人的自由心靈的探求,對理想的執著追求,對未來的熱切希望,構成了“朦朧詩”的思想核心。
例如,顧城的《一代人》以一組單純的意象構成了對剛剛過去的“”歲月的隱喻?!昂谝埂?、“光明”和我的“尋找”在這里的含義都是不言而喻的。《一代人》只有短短的兩行詩句,以三個單純的意象概括了生于逆境卻始終不失信念的一代人異常復雜的心理經驗和精神特征。《一代人》其實也可以看作是一代人“心靈史”的縮影,“朦朧詩人”所代表的這一代,都是在“”中長大,心靈的成熟包括著對苦難的承擔,或是在不斷地受傷害中經歷成長,苦難給予了他們超越性的信念和理想,使他們時時企圖透過時代的陰暗尋找光明,時時企圖在精神的向往與追尋中戰勝苦難。他們用詩歌表達了了“一代人”歷經黑暗后對光明的頑強的渴望與執著的追求。
朦朧詩潮的社會起源和個人起源都與這一代人在“”中的個人經驗有關。這些年輕詩人都有一個由信仰的狂熱到理想破滅后墜入絕望的共同的“”經歷,他們是這一代青年中最早覺醒并進行反思的一群。這群“”后期自我意識開始覺醒的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并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半鼥V詩人”們從自我的心靈出發,譜寫出一曲曲“心靈的呼告”,我們今天讀來,仍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震撼。
(二)“朦朧詩”的衰減
“朦朧詩”在“”期間以對當時的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這一主題宣告其誕生,在經過近20年的坎坷歷程之后,又以“提供歷史的見證”這一主題宣告其消隱。至此,新詩潮詩歌運動也拉下了它的帷幕。在“朦朧詩”受到猛烈討伐的1983年,“朦朧詩”的勢頭已衰減。衰減的原因,部分在于“朦朧詩”影響擴大所帶來的模仿和復制;而“朦朧詩”過早的經典化也造成對自身的損害;加上藝術創新者普遍存在的時間焦慮,加強了他們盡快翻過歷史這一頁的沖動。對中國新詩有更高期望的“更年輕的一代”認為,“朦朧詩”雖然開啟了探索的前景,但這不是終結,他們需要反抗和超越。
新詩潮的大多數后續者大多生于60年代,他們獲得的體驗和“朦朧詩”所表達的政治倫理判斷不盡相同,也不大可能熱衷于“朦朧詩”那種雄辯、詰問、宣告的浪漫模式。此時,社會生活的“世俗化”的過程加速,公眾高漲的政治情緒、意識已有所滑落,讀者對詩的想象也發生變化。國家要求詩承擔政治動員、歷史敘述的責任的壓力明顯降低。在80年代中期前后,“純文學”、“純詩”的想象,成為文學界創新力量的主要目標之一。這種想象,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中,即帶有“對抗”的政治性含義,也表達了文學因為“政治”長久過多纏繞而謀求“減壓”的愿望?;氐皆姼枳陨?,回到語言,回到個體的日常生活與生命意識,成為新的關注點。
三、正確評價“朦朧詩”
新時期詩壇上所出現的“朦朧詩”創作潮流是中國當代文學走向現代化的一個信號,也是20世紀中國新詩發展史的一個里程碑。“朦朧詩”以其特殊的藝術魅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獨到的人文審美價值及其歷史貢獻。要想對“朦朧詩”做出合理的評價,我們不能僅僅從它的藝術創新方面來判斷其意義和價值,我們更要把它納入整個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把握它在文學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們對“朦朧詩”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本質上也便是對新詩潮詩歌運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確認。
(一)“朦朧詩”的詩學貢獻
“朦朧詩”作為一種新的詩歌樣式,其獨特的詩質、題材、意象與語言是變革時代的詩歌特色的突出體現。“朦朧詩”強化了新時期詩歌的文本特性。詩歌是一種語句上分行排列、側重抒發激情的文體,它特別講求詩意的開拓和意境的創造。“”時期,對詩的文本特性的扭曲達到了空前的程度。而在今天,新時期詩歌之所以能稱得上“新”,從根本上說就是詩的文本特性受到了應有的尊重,并在其自身發展中得到了強化。“”的特殊的時代氛圍造就了“朦朧詩人”獨特的思維模式,而他們的創作實績則體現為對詩歌新的范式的追求。在這一點上,我們應該更多地感謝“朦朧詩”以及稍后的現代主義詩流,它們在恢復和強化新時期詩歌的文本特性方面立下了卓著的功勛。
(二)“朦朧詩”的時代意義
“朦朧詩”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詩歌流派,但這些詩人在詩歌精神和探索的主導意向上具有共同點?!半鼥V詩”在開啟新詩那些被長久封閉的空間上,在激發詩歌探索的激情與活力上,在推動當代詩歌藝術視野的拓展,尋找與人類廣泛文化積累的對話,以及發掘現代漢語的詩歌可能性等方面,都有難以忽視的功績。在精神向度與詩歌寫作上,“個體”精神價值的提出與強調,是最值得重視的一點。至于說到“朦朧”,也應該是詩歌語言變革的重要一項。“朦朧詩”與當時“環境”構成的緊張沖突,根源于它的語言的“異質性”,它表現的某種程度的“語言的反叛”。因而,“朦朧詩”這一稱謂雖受到不少質疑,卻不一定就是十分離譜。
(三)“朦朧詩”的歷史貢獻
“朦朧詩”的歷史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比較突出的表現是“朦朧詩”影響著新時期詩歌的發展方向。在新時期詩壇多元并存、競相爭妍的詩流中,“朦朧詩”可以說是最引人注目的一支勁旅。在新時期,沒有哪一種詩歌、哪一種詩派能像“朦朧詩”那樣如此地引起人們的關注,產生著如此巨大的轟動效應和持續的震蕩,引發出關于詩歌創作與理論研究諸多深刻的話題。自“朦朧詩”誕生后,它便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新時期詩歌的發展方向——返歸詩的本體,注重審美追求。事實上,“朦朧詩”的出現正是詩歌自身審美價值凸現的一種表現,詩的文本特性受到最大尊重的一種選擇,它是一種不可扼止的體現著一代詩人強烈創新意識的現代詩流。
四、結束語
“朦朧詩”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崛起的詩界奇觀,它作為一種嶄新的詩歌思潮,以其清新蓬勃的詩風,奏響了中國詩歌現代化探索中最動人心弦的樂章。縱觀“朦朧詩”走過的短暫而光輝的歷程,它無疑是中國文壇的一次革命,其突出貢獻是對文學本位的捍衛和詩歌范式的變革。為了盡可能對“朦朧詩”做出公允的評價,本文試將其放在當代文學思潮的運動發展中去考察,確認其在當代文學史中的意義和價值,從而對“朦朧詩”做出合理的評判。
【參考文獻】
[1]盧志杰.二十年滄桑再看“朦朧詩”[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增刊
嚴格地說,第三代詩人不是屬于某一個詩群的流派而是泛指前朦朧詩人之后出現的一大批詩人,又稱“新生代”,以1986年10月的“中國現代詩群體大展”為結體標志。
第三代詩人是在82年以后與朦朧詩人脫離時逐步形成起來的;他們在詩歌的創作手法上依然受到前朦朧詩人的影響而又更多地借鑒了歐美后現代主義的寫作原則,反英雄反崇高及平民化是他們創作的主要特征之一。
他們人物眾多、流派紛呈、各種旗幟鋪天蓋地,他們往往以集團利益的群體出發爾后又反代、反集團,或努力在個體上趨于成熟后的獨立和孤獨,或游離于一切社會、文化意義,但他們的統一大旗一直是生命意識即強烈樹立個體的趨于完全向內轉的本體價值建構文學,是從反民族傳統劣根性開始的深層次反文化的泛文學本體思想,是較之前朦朧詩人更加現代意識的本體論上的詩歌革命運動。他們開始以“后文化實驗詩”進行實驗、反叛,爾后牢固確立了終極生命邊緣實驗詩歌立場和態度,即先鋒詩歌,因此他們是前衛詩人。
第三代詩歌流派人數十分可觀,團體組織數目眾多,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分化出更具體的詩歌流派。
發動這場運動的領潮人包括“非非主義”、“他們”、“莽漢主義”、“整體主義”、“海上詩派”、后現代主義以及現代現實主義等的一批具有社會實力的新生代詩人和評論家。
從一九七六年底開始,當代中國文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新詩創作,也走上了一個與前二十余年既有聯系,但也有不同的新階段。“朦朧詩”的出現就在這一階段。一九八零年《詩刊》八月號登出《令人氣悶的“朦朧”》一文,其作者把自認為“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一解”的詩姑且名之為朦朧詩之后,朦朧詩就被大家接受下來并叫開了。然而關于這一類詩的爭論也一直未停,也一直未能有人闡述這一概念完整而準確的內容。喻大翔先生編書時采用的標準則是取那種“詩歌的一種意會,只能感覺,不好說出”的詩。據我看來。這種編選的態度是不大嚴肅的。若按他的標準,那么首先遇到的難題就是當你評論這類詩時,這種不好說出的感覺,你到底說還是不說?其實,對于朦朧詩這一要領的闡述,我倒同意《中國當代文學史》一書對朦朧詩的看法:所謂朦朧詩應該是指那類具有強烈主觀性和象征性,中心意象呈現多元化的詩。真正作為區別朦朧詩的關鍵應該不是中心意象的多元化。
現在我們不妨來分析一下《往事二三》。但分析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的情況和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因為對于一部作品來說,必定有著作者本人生活的遠距離投射和時代生活折射的色彩。舒婷,一九五二年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她的生活道路比較坎坷。她從小喜歡朗誦詩歌,《往事二三》便是舒婷在后說出的別人未寫出的話。當然,這首詩摒棄了對思想觀念的直接圖解和闡釋,詩人注重以客觀的外物來凸顯詩人的內心隱秘和感情內涵,追求外物與內心的撞擊、互相參透而形成的意象,呈現出詩人情感、意志的詩的世界,成為一個有自己秩序的、有具體形態的客觀性世界。
《往事二三》寫于一九七八年,這一時期隨著廣大群眾思想覺醒的逐步深入,一個以全面審視歷史為主要內容的思想解放運動波及到社會生活和思想領域各個方面。思想解放運動拓張了人們的胸襟和視野,動搖了束縛、禁錮思想的柵欄,解放了長期被壓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昔日許多被確認為是“永恒真理”的觀念,在人們的重新審視中受到檢驗,受孕于社會思潮的這一轉變,詩人們也開始尋求用詩來表現歷史的道路,自覺思考人生的思想歷程。舒婷就是這些詩人中極為突出的一個。
《往事二三》全是分三節
一只打翻的酒盅
石路在月光下浮動
青草壓倒的地方
遺落一枝映山紅
這是詩句的第一節,如果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其詩歌特點,我們是很難理解的。然而現在聯系舒婷詩歌的特點(她的作品主要成分,就是自我情感和心理過程的揭示和呈現)和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后兩年正是詩人審視自身創傷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理解這一節的象征意象了。
這一屆里有四個意象,“酒盅”,“石路”,“青草”和“映山紅”?!按蚍说木浦选焙汀霸鹿庀赂印钡摹笆贰毕笳鞯氖莿觼y的顛倒的年代。被“壓倒”的“青草”則象征成長生活于時代里的青年的不幸人生?!坝成郊t”象征的則是青年追求光明的理想。
桉樹林旋轉
繁星拼成了萬花筒
生銹的鐵錨上
眼睛倒映出暈眩的天空
這一節里的象征意象也有四個:“桉樹林”、“繁星”、“鐵錨”和“天空”?!靶D起來”的“桉樹林”和“拼成了萬花筒”的“繁星”,象征當時紛繁蕪雜的種種社會現象。“生銹”的“鐵錨”則承上兩個意象,象征中被銹蝕了的青年的心靈。“暈眩的天空”象征一代青年對當時現實生活的迷惘。
以豎起的書本擋住燭光
手指輕輕銜在口中
在脆薄的寂靜里
做半明半昧的夢
這一節里,嚴格地說只用了兩個象征意象,“書本”“燭光”?!柏Q起的書本”在這里既可以理解為青年自覺設置的對外界不合理現實的逃避方式,又可以理解為一代青年想通過對知識的追求來理解社會,把握社會。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燭光”似乎不應理解為通常慣用的“光明”的載體,而應看做是披著紅色外衣的“渾濁陰暗”的象征。這節的后三句以兩個動作――手指銜在口中和做夢來表達這代青年開始停止毫無意義的大批判的大喊叫,開始靜下心來思索現實。盡管他們還不能完全釋清對現實社會的迷惘――“夢”是“半昧”的,但他們畢竟看到了社會發展的光明――“夢”是“半昧”的。
舒婷曾在八十年代初引用詩人契斯華夫?彌沃舒在《獻辭》中的一句話:“我發誓,我的文字并沒有巫術,像一片云,一棵樹,我用沉默對你們說話?!边@里的“沉默”也許可以理解為對直接陳述、說明的回避,詩人的感觸、情緒、意念、將靠可感的形象(如彌沃舒所說像一片云,一棵樹)來加以展現。對《往事二三》進行分析后,我們就可以看出作者的這一藝術追求,她是在使無形的思想感情得到控制、凝定和形象化上。
2007年,新詩90華誕。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盤點將成為這一年詩歌的重要話題。詩歌在2006年經歷了“梨花體”、“裸誦”等風波,在2007年初始又迎來了“排行榜”、“公約”等事件,這些,都是中國新詩一路走到現在的悲喜劇。在這些激進的事件中,詩人一改以往的矜持,在主動或被動中以一種類似行為藝術的方式聲明著他們的詩歌理想,而這卻讓大眾再次迷失,對于詩歌的理解,對于詩人的認識,宛若陷入了迷陣。
詩為天地立心,它永遠是人類盛放心靈的容器。中國新詩經歷了90個春秋的磨練,是是非非,諸多曲折,但它無可爭辯地仍舊包含于中華文明發展的進程之中,參與著中華文明的建設和傳遞。在新詩90年之際,詩歌和詩人在遠離公眾多年之后突然以另一種極端的方式被推到公眾的視野之中,這似乎是某種巧合或暗示。在這個溫暖的季節,就讓我們用一種新的姿態和角色溫習詩歌,試著回憶或總結中國新詩90年的歷程。我們是誰?詩歌從何而來,向何而去?
一、創詩紀:第一首新詩的誕生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p>
――第一首白話詩《蝴蝶》
1917年2月,《新青年》雜志發表了的這首題為《蝴蝶》(原題《朋友》,寫于1916年8月23日)的詩,這被看作是中國第一首白話詩,這些詩帶有明顯的新舊“過渡”色彩,甚至有點“四不像”,但在文學史意義上,藝術價值的粗陋不能掩蓋重塑民族文化的勇氣。),從此之后,一批一批的詩人成為了他們所處時代的記錄者、專注于靈魂的觀察家、語言的歷險者。有人因此稱道,這“兩個黃蝴蝶”,把中國的詩歌帶入了另一片花園。
在當時提出了新文學的“八不主義”:一、不做言之無物的文字;二、不做無病的文字;三、不用典;四、不用套語爛調;五、不重對偶,文須廢駢,詩須廢律;六、不做不合文法的文字;七、不摹仿古人;八、不避俗話俗字。后來,又發表了有具體主張的《談新詩》。應該說,這些都是點亮中國新詩的智慧之星火。但就藝術表現力而言,那8首發表在90年前《新青年》雜志上的白話詩,同時,包括他在1920年3月出版的“中國第一本白話詩集”――《嘗試集》,今天回過頭去看確實有些單薄、粗陋。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是,在那個深深困囿于古板語境的時代,那種在語言和形式上的大膽嘗試、革新的氣勢和精神,對我們現時的詩歌寫作仍有非常重要的啟示?!秶L試集》更為重要的意義在于,是“白話文運動的最后一役”,向詩人表明用白話文作詩是可能的,正如詩歌評論家唐曉渡所說的:“它只有宣言的價值,你現在再看看它,根本沒法讀,于美感上太粗糙?!?/p>
實際上,文學的每一次變革,不僅是因為文學本身的需要,也或許還有對現實與人生新的發現與體驗,的“詩歌革命”是否也即如此?
任何―個新生物的出現,都會在前所未有的激情中蔓延。那些有著共同的詩歌理想的詩人們,便聚集起來討論詩歌,于是出現了各種或有組織或無組織的新詩社團和各類提出各自主張的新詩派別。1921年初,在杭州成立的“新詩社”是中國現代詩歌發展史上第一個新詩社團,主要的組織者有朱自清、俞平伯、葉紹鈞等,其創刊的《詩》月刊也是中國現代詩歌發展史上第一份新詩刊物。從此,中國新詩的各類思想主張也就進入了互相交流探討之中,互相爭輝斗艷。
而今,生活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人和詩歌,都不可能回到90年前所處的那個時代了,但無論是詩,還是生活,仍如90年前那般在持續變革。
二、檢閱:90年人物譜
1917年,中國新詩完成了它的一次同中國傳統詩歌的“斷裂”。2007年,是中國現代新詩誕生90周年,“蝴蝶”飛走了,“鴿子”也遠去了,但中國新詩這條“小河”自它的發源之日一直流淌到今天,并且,還會一直流淌下去。那么,在漫長的時光里,我們又該記住哪些人,哪些詩?
代表作:《蝴蝶》
他帶來了漢語詩歌發展史上一次深刻的革命。1920年以前,中國只有一種詩歌形態,而在此之后,仿佛忽然就有了另一種與古典詩歌涇渭分明的詩歌形態。這是兩千年以來中國詩歌形態發生的最大的變化。
周作人代表作:《小河》
周作人的《小河》被稱為“新詩中的第一首杰作”。從周作人開始,或者說,從《小河》開始,中國新詩有了最初的美學風格,擺脫了舊體詩的限制,不再追求格律韻腳,完全使用自然的音節。
郭沫若代表作:《女神》
郭沫若作為“五四”時期的偉大詩人和英勇戰士,是在追求自由理想,創造新世界的崇高信念下從事創作的,這一切都體現在他1919年至1920年之間創作出的《女神》中,讓人們堅信:新世界的即將誕生,同時,亦開創了新一代浪漫主義詩風。
冰心代表作:《繁星》《春水》
在20世紀初就出版了《繁星》和《春水》,北大教授洪子誠對其的評價是,“成為以來女性詩歌的惟一收獲?!?/p>
艾青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青的詩歌是為時代立言、為人民請命的。在當時的社會中,不但能令人愉悅,催人思考,而且能鼓舞讀者投入到火熱的哪怕是危險的斗爭中去。詩人穆旦說:艾青的詩“會搖起你年輕的精力,鼓舞你更歡快地朝著斗爭,朝著光明”。
徐志摩代表作:《再別康橋》
他為新詩“創格”功效卓著,開創了中國新詩格律化的新格局。
臧克家代表作:《有的人》
臧克家是中國新詩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人,他的作品也是中華民族這一段滄桑歷史的縮影,沒有一首不具有一種極頂真的生活意義。
卞之琳代表作:《斷章》
回首“五四”,多少人感懷悵然,不說別的,在文學的視野里,那是一方自由晴明的天空,卞之琳那么幸運地生活成長在那個詩意的時代,和他的老師徐志摩一起,編織“新月”的詩意。
戴望舒代表作:《雨巷》
提起戴望舒,無人不會想起那個“結著愁怨”的丁香一樣的姑娘,他在中國詩壇的成就,遠非“雨巷詩人”所能鎖定,他曾用筆,確切講是用心,感動過無數個孤獨的靈魂。
郭小川 代表作:《投入火熱的斗爭》
他與人民同呼吸共患難,對時代的許多重大問題做出了詩人的回答,從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中期,以至“”時期,他的一系列優秀詩作都記錄了時代的痕跡。
食指代表作:《相信未來》
有人說,食指是中國當代新詩第一人;有人說,食指是中國朦朧體詩歌的創始人;更有人不乏景仰地把詩人食指稱為一代詩魂,因為他的詩歌曾經那么深地影響、鼓勵、陶冶過整整一代人。
北島代表作:《回答》
在北島早期的詩作中,美學的叛逆與時代的投射混合在一起,成為70年代末80年代初時代精神的表征。
海子代表作:《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被認為是80年代中后期非常獨特而又詩藝出眾的詩歌個案,他努力不懈地重建著理想中的“神性的史詩”,他是離上帝最近的詩人。
顧城代表作:《一代人》
從誕生、學語到最后,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夢,有時是遠古的神明,有時是黎明的鳥叫。從他的詩里,我們依舊可以聽到他從走廊盡頭跑來的腳步聲,他推開門,他推開門,推開一重重厚重的門……
舒婷代表作:《致橡樹》
舒婷是“朦朧詩”群體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她的浮沉最能體現“朦朧詩”在這個時代的位置變化。朦朧詩后群體代表人物:韓東、于堅、柏樺、翟永明、李亞偉、阿斐
在“朦朧派”退潮后,詩壇又涌現出了一次詩歌浪潮,一些比舒婷、北島、顧城等人更為年輕的詩人,他們不為主流文學所接納,便成群結隊,自辦刊物,高喊“pass北島”,徹底拋棄“朦朧詩”表現的憤懣、哀怨和寄托,癡迷于人的內心體驗。這些詩人的作品雖然還有待時間的檢驗,但不可忽視的是,從他們開始,中國詩歌呈現出了多元化的個人寫作姿態。
三、詩生活:生活的變化與詩歌的困境
從1917到2007,90年的時間已經過去,中國新詩沒有“飛”多遠,但也沒有在紛繁的事物更迭中消失。不管是“朦朧詩”還是“口語詩”的偏好,還是“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的爭論,90年剎那,或疏離,或密切,它仍然以自身的方式與力量,鍥入生活的內部。
“兩只蝴蝶”飛上中國天空大約50年后,有關詩歌從語言到形式解放的革命所帶來的沖擊在逐漸消隱。而詩歌自身的表現力和獨立性的缺失,正在暴露出它們疲軟的病態。
[朦朧詩群的崛起]“我”成為主體的自由寫作
“朦朧詩”始發于上個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北島、顧城、食指、芒克、江河、多多等諸多詩人與這一詩潮發生了緊密的聯系。1978年12月23日,北島與芒克創辦民間詩刊《今天》,并執筆發刊詞:“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尚且遙遠,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講,今天,只有今天!”這本印刷粗糙、發行有限的民刊記錄了一些來自“地下”的聲音,并像磁鐵一樣迅速吸引了一群青年。歐陽江河當年就將《今天》當作詩歌寫作的“啟示錄”,認為它“帶來了異端思想和懷疑精神”。 在朦朧詩之后出現的詩人鐘鳴,以“旁觀者”的身份描述著這場遍及全國各地的“詩歌運動”:“在北京的院落里,在白洋淀寂靜的村莊,在貴陽某基督教堂的凋敝的樓上,在四川由門板房銜接的小巷子里,在云南的橡膠樹下,在北大荒的原野,在廣州裝飾的珠江大橋邊,在上海的蘇州河邊……一些敏感的人,一些美學幽靈,開始發動詩歌昆蟲的翅膀,好像有個更深,更微觀的世界正在敞開,蜜蜂嗡嗡,最先從鋼鐵的碾軋獲得憂傷的韻律?!?/p>
相比于半個世紀前,內心更多的禁忌被消除,更多的堅冰被摧毀,新的詩歌美學正在建立,詞語悸動如新芽,在內心的墻壁上開出絢爛的花朵?!巴捲娙恕鳖櫝窃劦健半鼥V詩”的特征,“還是真實,由客體的真實,趨向主體的真實,由被動的反映,傾向主動的創造”。而這一切,又糾集在當時沉悶、壓抑的特殊歷史境遇里,所以,他們的詩歌讀了以后“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臧克家堅決認為這是“詩歌創作的一股不正之風”,艾青也陳詞嚴厲地說其“把‘我’擴大了遮蔽整個世界”。這樣的詩潮,如時代一樣,在當時產生了廣泛、激越的爭論。
事實上,“朦朧詩”承接了“五四”的新詩傳統,而在美學上則顯得更為自覺。讓詩歌回到本體,人的主體意識被喚醒,使“我”成為了主體,這是“朦詩群”帶來的顯著“貢獻”。
[第三代詩歌運動]向“下”的寫作,向“在”的寫作
1986年10月,《深圳青年報》和安徽《詩歌報》聯合推出“1986中國現代主義詩歌群體大展”,展示了64個詩歌流派和社團。這次大展后來成為“第三代詩歌運動”的標志性事件,影響到了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至現在的詩歌寫作。
據主要策劃者、詩歌批評家徐敬亞統計:到1986年7月,全國共有非正式出版的打印詩集905種,不定期的打印詩刊70種,非正式發行的同仁詩刊和詩報22種,遍及全國的詩社多達2000余家。而這個時期的青年詩人對正式的詩歌媒體普遍存在不信任與抵抗,認為詩歌探索的真實面貌并沒有在正式的詩歌刊物上得以體現,只能依靠“非主流”的傳播方式來展示自己的寫作,以韓東、于堅、楊黎、李亞偉等眾多詩人為代表的“第三代詩歌”,走上了一條相對于“朦朧詩”更純粹的道路。他們以一種“玩世不恭”、黑色幽默式的姿態消解了北島那一代的“英雄主義”、“理想主義”氣質,取而代之的是充滿“人味”的平民氣息,自然、隨和的口語化寫作。
韓東的《有關大雁塔》(1982年)便被視為從朦朧詩轉型為“新寫作”、具有標志性意義的作品:
有關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從遠方趕來/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還來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們/那些發福的人們/統統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來/走進這條大街/轉眼不見了/也有有種的往下跳/在臺階上開一朵紅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當代英雄/有關大雁塔/我們又能知道些什么/我們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風景/然后再下來
這種“第三代詩歌”寫作,更自我,語言、形式更自由,主張詩歌與“生命”聯系。韓東認為“詩到語言為止”,顯示出“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詩歌傾向,于堅則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有人說,正是這種過分自由和口語化的隨意性,給“一個惡搞詩歌的時代”埋下了伏筆。
[網絡時代下的詩]面臨更為復雜、多變的現實處境
時光流轉到1999年。
這時,距1917年已82年。這年4月,在北京的“盤峰詩會”將“知識分子寫作”與“民間寫作”之間的矛盾推向了前臺,后者大力倡導民間的、與日常生活和現實語境發生密切關聯的“原創的”、富有活力的口語性寫作,批評過分依據知識優勢的、以翻譯詩歌為寫作資源的“讓人頭暈”的“知識分子寫作”。
是年,王家新提出以“后朦朧詩”取代“第三代詩歌”的稱謂,極力批判所謂“民間寫作”。于堅反擊:“第三代詩歌并非所謂后朦朧……后朦朧詩在80年代張揚的是‘文化詩’,到了90年代則變成了t知識分子寫作’……”
于堅如今沒有了當年的“激烈言辭”,“我是出于對母語的敬畏,希望能警醒人們漢語在衰頹,你把我那些激烈的措辭拋開,你會發現什么?我聽說一個美國研究者就比較理性,他說‘盤峰論爭’是中國詩人民族主義意識的覺醒的標志?!?/p>
而在此前后,“暗地病孩”、“下半身”、“橡皮”、“唐”等不計其數的
詩歌社團,借助網絡的平臺先后進入視野。豎、朵漁、沈浩波、尹麗川、阿斐、AT、春樹等一批出生于上世紀70至80年代的詩人,以各為不同的、新的寫作姿態出現。詩歌之外,他們中的一些則是新銳攝影家、插畫師、圖書出版人、業余樂手、廣告業中的老板、職業發呆者、計算機專家、網絡編程高手等。而詩歌之內,他們繼承了第三代詩歌或其他文化遺留下來的傳統,同時,面臨著更為開闊、復雜、多變的現實處境,從根本上為詩歌注入了新的元素。
其實,這些年,這場爭論仍在以各種形式繼續,“民間立場內部爭論”、“下半身寫作”、“垃圾詩派”,到惡搞趙麗華的所謂“梨花體”,到“裸誦事件”,再到“文學已死”的討論……鬧劇從未中止。歐陽江河認為,這是在“搶占誰是詩歌主流的話語權而已”。
這些事件娛樂化地出現,不由得引起發問:網絡時代是否加劇了詩歌困境的擴大?讀者需要的是經典作品,而詩歌呢,又如何面對網絡文化、商業文化的沖擊?洪子誠在2006年的新詩學術研討會上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現在的問題和整個詩歌環境有關,和詩人本身有關。……太大眾就變成流行文化就沒有多少價值,詩歌和流行文化之間應該區分他們之間的責任和讀者。”
[青年詩人的現狀]散居在遠方的部落
(文/肖水)
1980年后出生的詩人,被習慣地稱為“80后詩人”。于年齡來說,他們是真正的“青年詩人”。然而,在當今中國的詩歌景觀里,真正呈現“青年”面貌的并非是在面目上青春年少,而在內心世界壯懷激烈的他們。
在2003年轟轟烈烈的“80后詩歌運動”之后,80后詩人在整體上消失了。這是一個忽然消失在云端的龐大軍團,現在能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孤軍奮戰的倔強斗士,或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就是一群被時間拋棄的散兵游勇。
A.上海和杭州的“face”詩歌群體
“face”詩歌群體以“face沙龍”為紐帶,聚齊了居于上海和杭州兩地的陳錯、肖水、谷雨、清水、余西、蔣峰等最重要的80后詩人,以及茱萸、洛盞、葉丹、余味等當今最活躍的大學生詩人,更團結了長三角地區的一批年輕學者和作家,人數眾多,交游密切,當為現今最活躍的80后詩歌群體。他們在為生計奔忙的同時,仍然堅持著對詩歌的熱愛,仍然堅持著詩歌創作,其詩歌和詩歌評論作品某種程度代表著80后詩人的最高水平。
B.北京的“秦”詩歌群體
“秦”詩歌群體以“秦論壇”為紐帶,聚集了一批主要從東北來到北京的優秀80后詩人,其中以小寬、木樺、土豆、鬼鬼為代表。鬼鬼現主要進行小說創作,土豆轉向報刊的編輯事務,木樺一邊寫作,一邊拍獨立電影。小寬在做美食記者的同時,一直保持著高質量的寫作。
C.廣州的嶺南詩歌群體
嶺南地區一直是中國詩歌的重要陣地,一批80后詩人也活躍于此。在廣州,重要的80后詩人有唐不遇、阿斐、AT。唐不遇是80后里最重要的詩人之一,他的詩歌不重修辭,長在思考。被稱為“最早的80后詩人”的阿斐雖然不甚活躍,但仍有作品問世。AT的詩歌短小,意象復雜,獨具象征性特色。
D.北京大學詩歌群體
在濃郁的學術氛圍熏陶下,北京大學詩歌群體成為80后學院派詩歌的代表。其主要人物有王璞、小鴨、張力、吳向廷。這個詩人群體不事張揚,安于校園,但以高質量的詩歌令人仰佩。
附:“811后”代表詩人介紹(排名不分先后)
1.唐不遇,《珠海特區報社》編輯,代表作:《魔鬼的美德》。博客:http://省略/PoetColumn/tangbuyu/index.asp?vAuthorId=tangbuyu
2.陳錯,《每日商報》記者,代表作:《第二十二年》。博客:http://chencuo.省略
3.肖水,復旦大學研究生,代表作:《文森特》。博客:http://amsterdam.省略
4.小寬,《新京報》記者,代表作:《游戲會》。博客:http://省略/blog/user1/201
5.余西,華東師大研究生,代表作:《含糊之詩》。博客:http://ivy06.shineblog.tom
6.谷雨,《杭州日報》記者,代表作:《狐貍踏雪的三種可能》。博客:http://lamp.省略
7.小鴨,北京大學研究生,代表作:《一覺》。博客:http://hqqq.blogcn.eom
8.木樺,自由職業者,代表作:《我在哭》。博客:http://muhua.省略/
9.蔣峰,浙江湖州公務員,代表作:《白毛鳥》。博客:http://blog.省略/jfhuzhou
10.清水,《南方周末》記者,代表作:《神是我們的避難所》。博客:http://airfish.省略
11.土豆,《新京報》記者,代表作:《孤獨的紅桃A》。博客:http://yuchy.省略
12.鬼鬼,青年作家,代表作:《遙遠的地方有一座大熊山》。博客:http://blog.省略/guiguixb
13.阿斐,《南方都市報》記者,代表作:《與誰對飲》。博客:http:///lifeihui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