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醫藥行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受產能過剩、價格下滑以及原材料、能源價格上揚的影響,2004年化學原料藥制造的盈利能力將低于2003年。從一季度統計數據分析,化學原料藥制造利潤總額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7%,而同期醫藥制造業利潤總額增長幅度為18.16%,帶動制藥行業利潤增長的主要是衛生材料、生物制藥和中成藥制造業,與原料藥制造相比,化學制劑制造業利潤增長情況也要好一些,一季度同比增長14.98%。可見,2004年醫藥行業的增長動力來自于消費。
藥品消費增長將快于2003年
藥品的消費有別于其他消費品,與宏觀經濟的波動相關都比較低,即使收入增長緩慢,居民對于藥品的消費也不會隨之下降。
我們分析了1997~2003年六年間城市與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醫療保健支出的增長,通過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對于醫療保健支出的增長,者陋遠高出收入增長許多,二者的彈性系數分別達到2.04和4.21,在六年間,對于醫療保健的支出年均增長分別達到17.63%和10.83%,與GDP增長相比,醫藥行業增長以及城鎮、農村居民對于醫療保健支出的相關性都很低,分別為0.29、0.39和0.14。
拉動中國藥品消費增長的因素主要是老年人口的增加、社保體系的進一步健全、疾病譜的變化、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長以及政府對農村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視。醫藥行業是一個相對獨立于宏觀經濟的消費類產業,周期性不明顯,但對政策的敏感性比較強,尤其是醫療保險體系、藥價政策等非常敏感。此外人口的年齡結構和疾病譜的變化也會極大地影響藥品的消費。
從2003年統計數據看,到2003年底,全國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0895萬人,比上年底增加1495萬人,農村合作醫療組織正在積極組建,這將穩步推動對藥品的消費。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過10%,預計將占整個藥品消費的50%,成為推動藥品消費增長的主要因素。
由于中國疾病譜明顯呈現典型的二元結構,因此,藥品的消費也存在多元的特點,一方面抗生素的用量依然非常大,但另一方面,心血管藥物、抗腫瘤藥物、糖尿病藥物等增長迅速。兩種特點并存,促進藥品的消費增長加快。此外,由于本屆政府對“三農問題”的重視以及持續的扶持政策,將會逐步激活農村消費市場,從而使農村藥品消費出現快速增長。從一季度統計數據看,今年一季度農村居民收入增長13.19%,比去年同期提高5.14個百分點,按照醫療保健支出增長的彈性系數計算,可以使農村藥品消費增長提高8個百分點。
因此,藥品消費的動因要明顯強于2003年。從不利因素看,2003年受SARS影響,醫院在第二、三季度基本上處于非正常經營狀態,因此影響了藥品的消費和制藥企業銷售款的及時回籠,從而使許多企業的經營性現金流出現下降。2004年這一不利因素將消除,因此有利于企業的正常經營。
宏觀調控使醫藥行業投資價值凸顯
為了使國內經濟更加平穩、健康地增長,自3月開始政府及金融監管部門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抑制經濟過熱的政策。與此同時,政府也在培育國內消費市場,通過增加農民收入,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措施,使國內居民的消費能力提高,因此,消費類行業的投資前景引起了資本市場的重視。而無論與前期熱點行業還是其他消費品行業相比較,醫藥制造業無疑更具備比較優勢。
與2003年的熱點行業以及市場所關注的其他行業相比,醫藥制造業在資金利潤率、銷售利潤率、成本費用利潤率等幾個指標上都表現不俗。雖然部分指標略落后汽車、鋼鐵、電力等,但醫藥制造業的指標穩定性非常好,綜合評價,僅有汽車制造業三項指標均高于醫藥制造業,因此,醫藥制造業的盈利能力和穩定性無疑是非常優良的。在鋼鐵、汽車增長預期下降的環境中(表中顯示汽車制造業三項指標與去年同期相比已開始下降),醫藥板塊的投資價值再次顯現出來。
上市公司利潤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
截止到4月30日,在已經上市的93家醫藥上市公司2003年共實現銷售收入1048.10億元,同比增長25.8%,增幅高出2002年1.3個百分點,實現主營利潤315.11億元,同比增長18.97%,增幅低于2002年1.08個百分點,實現凈利潤47.45億元,擺脫了多年在40億元以內波動的局面,同比增長26.66%。
從數據分析看,醫藥上市公司已實現了全行業38.1%的銷售收入和18.52%的凈利潤。同時也說明,醫藥行業的集中度依然不是很高,許多業績優良的企業并沒有進入國內資本市場(主要是外資和合資企業)。
排名前十位的10家公司共實現了458.08億元的銷售收入和19.49億元的利潤,分別占整個醫藥上市公司的44.85%和42.96%,這表明醫藥行業的集中度在提高,但從數據分析看,占上市公司數量20%的前18家公司實現的利潤僅占總利潤的61.33%,表明醫藥行業集中度有進一步提高的可能。
投資策略:差異化投資
Abstract: The medical service marketing is a new type of medicine marketing mode. In the marketing process, it pays more attention to consumers as the core, offers consumers personalized intangible service to improve consumer satisfaction and loyalty to products and even enterprise. The main features of medical service marketing are invisible, individual, perishable and synchronicity. Its marketing strategy mainly includes service quality innovation strategy, customer satisfaction strategy, service personnel optimization strategy, and service marketing mix strategy.
關鍵詞: 醫藥服務營銷;無形服務;策略
Key words: medical service marketing;invisible service;strategy
中圖分類號:F713.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4-0180-02
0 引言
隨著國家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醫藥行業的內外部環境正發生著深刻的變化,醫藥市場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傳統醫藥營銷模式受到較大沖擊,因此,以服務營銷為代表的新型醫藥營銷模式逐漸嶄露頭角。樹立服務營銷觀念,開展服務營銷活動成為醫藥企業的一項新課題。
1 服務營銷的內涵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多樣化的產品不斷呈現,消費者對于產品的需求不再僅僅滿足于產品本身,更注重產品帶來的特定或個性化的服務,以滿足被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感受,而由此帶來的便是顧客對該產品的忠誠度。如今,高質量的服務已成為企業贏得顧客的基礎。
服務營銷,是服務業和服務經濟發展的產物,作為一種新型營銷模式,它銷售的不僅是產品本身,更為滿足消費者現實和潛在的需求提供一系列無形附加服務,以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和忠誠度。在服務營銷模式下,企業關心的不僅是產品的成功售出,更注重的是消費者在享受企業為自身產品所提供的配套服務的過程中的感受。
服務營銷理論,在傳統的4Ps理論基礎上,又增加了三個要素,形成7Ps營銷理論,包括產品(Product)、定價(Price)、地點或渠道(Place)、促銷(Promotion)、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人員(People)、以及服務過程(process),而新增的三要素恰恰體現了其服務性。
同傳統的營銷方式相比較,服務營銷體現的是一種營銷理念。服務營銷不僅僅是營銷行業發展的新趨勢,更是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產物。
2 醫藥服務營銷的涵義和特征
2.1 醫藥服務營銷的涵義 醫藥行業營銷的發展與其它行業營銷一樣,從傳統的產品導向營銷觀逐步向顧客導向營銷觀、社會市場導向營銷觀演變,同樣經歷了以產品為中心的“賣方主導市場”向以消費者為中心的“買方主導市場”轉變的過程。然而,藥品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作為全世界公認的管制最嚴格的商品之一,國家對藥品的監督管理尤其重視,因此,醫藥產品的營銷方式也相應受到一定限制。在傳統營銷模式下,面對愈演愈烈的競爭態勢,醫藥企業不得不創新營銷手段,在有形醫藥產品本身的銷售基礎上,認識到其無形附加服務的特性,至此,醫藥市場營銷的新模式——醫藥服務營銷適時出現。
醫藥服務營銷,是指醫藥企業在充分認識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前提下,在銷售醫藥產品本身的同時,重視醫藥產品的無形服務特性,通過售前、售中和售后的服務溝通,提高消費者對該醫藥產品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進而實現營銷業績的增長和企業的長期發展。
2.2 醫藥服務營銷的特征 醫藥服務營銷是醫藥企業深化營銷管理的內在要求,也是企業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中搶占至高點的關鍵要素。與有形的醫藥產品相比,醫藥服務營銷具有以下特征:
2.2.1 無形性 醫藥服務體現的是一種觀念,是不可感知的,這是與有形醫藥產品之間的根本區別。消費者無法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感官直觀地感受,不能獲得實際的物質所有權,亦不能對其進行客觀地量化評價,只能通過在消費過程中的體驗及心理需求的滿足對其進行主觀評價。
2006年1-11月醫藥行業基本運行情況
從醫藥行業11月份的統計數據來看,盡管受國家政策調控以及行業內部競爭加劇的影響,我國的醫藥行業目前仍然表現為穩步上升的趨勢。其中,生產、銷售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出口呈現快速增長趨勢,成本費用持續增加,經濟效益有所回升,今年以來利潤增幅終于超過10%。
生產、銷售均保持較快增長
2006年1-11月,醫藥行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4760.23億元,同比增長18.39%,較前三季度的增幅微跌。新產品產值653.47億元,同比增長14.60%。
其中,化學原料藥工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1161.71億元,同比增長17.11%;化學藥品制劑工業累計實現1353.87億元,同比增長14.48%;中成藥工業累計實現1031.37億元,同比增長13.86%,增幅列各子行業之末;中藥飲片加工業累計實現191.41億元,同比增長30.56%;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制造行業(簡稱“醫療器械”,下同)399.61億元,同比增長26.95%;生物生化制品行業381.07億元,同比增長24.85%;衛生材料及醫藥用品制造行業(簡稱“衛生材料”,下同)209.04億元,同比增長39.93%,在所有的子行業中增幅最大;制藥機械32.14億元,同比增長31.85%。
今年1-11月,醫藥工業總產值排名前10位的省市在醫藥工業中所占的比例為67.94%,山東、江蘇和浙江省繼續居排行榜的三甲,增幅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山東、河南和廣東省。
表1 2006年1-11月醫藥工業總產值按地區排名(前10位)
今年1-11月,全行業累計完成工業增加值1661.45億元,同比增長16.55%。
圖1 2006年1-11月醫藥工業增加值完成情況
全行業累計實現工業銷售產值4525.59億元,同比增長19.71%。其中,衛生材料、中藥飲片加工、生物生化、制藥機械和醫療器械行業分別完成銷售產值203.77、179.21、361.24、30.10和382.96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44.95%、31.54%、28.15%、25.64%和24.95%,增速高于全行業平均水平;化學原料藥、化學藥品制劑和中成藥行業為銷售產值最高的3個分行業,分別完成銷售產值1124.37、1285.14和958.79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19.01%、15.39%和15.10%,同比增幅均落后于全行業平均水平,增速進一步下降。
1-11月,全行業累計完成出貨值590.26億元,同比增長26.83%,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作為醫藥出口兩大組成之一的化學原料藥行業,出貨值占全行業的45.59%,在面臨反傾銷反壟斷雙重壓力下,實現出貨值269.09億元,同比增長17.59%;出貨居第二位、占比23.37%的是醫療器械行業,累計實現出貨值137.93億元,同比增長42.52%。在成品藥方面,生物生化制品和中成藥分別實現出貨值61.41和26.3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4.49%和24.07%,呈現快速增長勢頭,化學藥品制劑累計實現出貨值51.60億元,同比增長也達到18.46%。
產銷銜接方面,2006年1-11月醫藥工業平均產銷率為95.07%,比上年同期高1.11個百分點,處于歷史的較高水平,整體產銷較為穩定。除醫療器械行業和制藥機械行業產銷率分別較同期下降1.28和4.41個百分點外,其他分行業的產銷率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提高。
圖2 2006年1-11月各子行業產銷情況
1-11月,全國醫藥工業累計實現銷售收入4461.74億元,同比增長為18.12%。其中,衛生材料、中藥飲片加工、制藥機械、生物生化和醫療器械行業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92.97、169.32、29.53、347.38和379.70億元,同比增長分別為42.42%、35.62%、30.25%、25.04%和23.21%,繼續保持較高水平;化學原料藥、化學藥品制劑的銷售收入增幅相當,同比增長分別為15.00%和15.81%,均低于全行業的平均增幅,分別實現銷售收入1147.95億元和1248.51億元。中成藥工業實現銷售收入945.82億元,其增幅列全行業末位,為13.47%。
成本費用持續增加
自2003年底以來,水、電、煤、汽等上游生產要素持續處于較高的價格水平,醫藥生產成本也相應提高。2006年1-11月,在面對上游原輔材料、水電煤運價格處于高位壓力的同時,企業開工不足、行業毛利水平下降、GMP改造后企業的經營費用普遍提高等原因導致企業成本費用持續上升。
1-11月,醫藥工業成本費用的增長幅度一直領先于銷售收入的增長。本期醫藥工業銷售成本同比增長了20.86%,比銷售收入增幅高了2.74個百分點,達到3122.48億元。2003年以來,醫藥行業成本費用一直處于20%以上較高水平,并且高于銷售收入的增長幅度。
圖3 2000-2006年11月醫藥工業銷售成本增幅變化趨勢
其中,化學原料藥累計銷售成本757.24億元,同比增長16.03%;化學藥品制劑613.10億元,同比增長20.31%;中成藥472.91億元,同比增長19.77%;中藥飲片加工100.10億元,同比增長39.31%;生物生化制品194.48億元,同比增長28.35%;衛生材料124.12億元,同比增長48.42%;醫療器械18.32億元,同比增長25.70%;制藥機械18.32億元,同比增長33.78%。
今年1-11月,全行業銷售費用累計455.77億元,同比增長13.61%,增幅較同期有所下降。
表2 2006年1-11月醫藥各子行業銷售費用情況
經濟效益增速平緩,仍處于歷史低位
1-11月,全國醫藥工業累計實現利潤352.89億元,同比增長為10.44%,盡管仍處于歷史低位,但是終于扭轉了2006年以來利潤增幅一直處于10%以下的局面。
圖4 2006年1-11月醫藥工業利潤增幅變化趨勢
醫藥行業運行分析
本期出現虧損企業1449家,行業虧損面為25.36%,累計虧損額36.72億元,同比增長了17.58%。
從分行業的利潤看,衛生材料、醫療器械、中藥飲片加工、生物生化制品和化學原料藥工業1-11月分別實現利潤總額12.62、36.35、8.75、38.10和65.57億元,同比分別增長了38.39%、27.40%、24.48%、20.52%和19.58%,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中成藥累計實現利潤84.24億元,同比增長僅為2.36%;化學藥品制劑105.41億元,同比增長僅為0.75%,也突破了2006年以來一直處于負增長的局面,且相對于2006年上半年情況有較大的好轉;制藥機械行業實現利潤總額1.85億元,同比下降了5.50%;作為行業利潤貢獻最大的兩個領域――化學藥品制劑和中成藥兩個成品藥領域效益增幅大幅下滑,直接影響了全行業經濟效益的增長。
表3 2006年1-11月醫藥各子行業利潤增幅及占比情況
2007年中國經濟仍將持續向好,盡管在國際市場上面對人民幣升值,國內醫藥市場藥品降價、成本費用壓力仍然存在,但拉動產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仍未改變,藥品終端市場依然旺盛,醫藥行業的發展將繼續呈現較好的增長態勢。
(一)在國際、國內市場推動下,產、銷繼續較快增長
2007年國際醫藥貿易,尤其是對原料藥及中間體的貿易需求仍將穩定增長,目前,已明確了衛生事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醫改方案有望在2007年出臺,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正在各地推廣。根據“十一五”規劃,2007年的覆蓋面將擴大到全國縣(市、區)總數的80%,農村市場醫藥消費的巨大潛力正在逐漸顯現。因此,雖然人民幣的進一步升值可能降低醫藥出口的競爭力,但隨著國內外醫藥需求的穩定增長,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醫藥工業的生產、銷售仍將繼續以較快速度增長,2007年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的增長率將保持在18%左右。
(二)在市場和政策環境推動下,醫藥行業面臨重大調整
為解決當前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國家正在加快醫改進程,加大醫藥購銷環節商業賄賂的打擊力度,整頓藥品研制、生產、流通秩序,在醫療器械領域實施GMP認證試點。為提高三廢治理水平,實現資源的合理利用和清潔生產,國家發改委、國家標準委新近了《醫藥產品取水定額》,2007年還將在出臺《制藥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推行醫藥工業的資源和環保新標準,提高行業門檻。
隨著醫改的加速,社區醫療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體系的發展,將改變目前藥品消費過分集中于城市大醫院的市場格局。各項政策和醫藥專項的出臺和實施,使醫藥企業在研發、生產、營銷等各環節上的運作方式都面臨重大調整,行業資源將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提高行業進入門檻,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對行業的未來發展將產生深遠影響。
(三)成本上漲和藥價下行壓力依然存在,效益增長不容樂觀
能源緊張、原材料價格上漲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制約瓶頸,同時也是醫藥行業在未來中長期發展中必須面對的挑戰。在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不斷提高的同時,醫藥產品的價格持續走低。在2006年的3次實施藥品調價之后,2007年1月又了354種藥品實施調價,盡管在藥品價格的調整中區分不同藥品,采取有降有升的政策,但中長期內國內市場藥品價格的總體趨勢仍將呈現下行趨勢。
從發展趨勢來看,醫藥行業效益持續20多年高速增長的態勢正在發生變化,效益水平趨降,進入平穩增長期。2007年,在深入展開整頓與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和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專項工作的大背景下,醫藥行業經濟效益水平將維持在10―12%水平。
根據2006年醫藥工業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和當前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預計2007年1季度的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增長率保持在18%左右,與2006年全年水平持平,同期利潤增幅將會在8%左右,仍將處于歷史的低位。
二、2007年工作重點和政策建議
(一)鼓勵創新,積極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根據《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要求,積極制定有利于醫藥產業創新發展的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加大對醫藥科技創新方面的投入,推進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支撐、市場為導向、產品為核心、產學研相結合的醫藥創新體系;扶持一批優勢企業,加快企業技術中心建設,提高創新能力,實現從仿制為主向仿創結合,逐步走向自主創新發展道路。
(二)加快技術創新,進一步挖潛降耗
在生產成本上升、藥品價格走低,企業盈利空間受到嚴重壓縮的不利形勢下,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和工藝改進,重視新工藝、新技術包括清潔生產工藝、污染治理技術、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開發及產業化,重視以先進技術、適用技術改造和提高老產品的技術水平,開發附加值相對較高的深加工產品,淘汰落后工藝、落后設備和落后產品。同時,進一步挖潛降耗,節約水、電、糧等基礎資源,節約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漲因素,提高經濟效益。
(三)加大市場開拓力度,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各有關部門相互配合,制定相應辦法,引導企業積極參與農村醫藥市場開發,逐步解決農村用藥難的問題,進一步拓展國內藥品市場。
加強國際合作,研究國外市場需求,建立醫藥產品出口信息平臺,加強醫藥行業標準與國際標準的對接,指導醫藥企業境外注冊和相關認證。在“十一五”期間,設立醫藥制劑產品出口專項,鼓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療效確切、國際市場需求量較大的產品出口,提高醫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在產品走出去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企業和資本走出去發展模式,大力開拓國際新興市場領域;建立反傾銷預警機制,妥善應對國際間的貿易摩擦。
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資管理監督機制,簡化審批程序,主動為企業“走出去”搭建平臺,對重點企業在對外投資信貸、海外投資所得稅、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支持。研究制定藥物制劑出口的扶持政策,鼓勵和引導療效確切、國際市場需求量較大的制劑產品出口,提高醫藥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四)深入開展醫藥政策研究,為醫藥發展良創造好的外部環境
對近年來醫藥產業政策的實施進展情況進行梳理和總結,研究當前醫藥發展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為下一步醫藥改革提供政策性意見。加大政府衛生投入,積極穩妥地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的推廣,進一步擴大基本醫療保險的覆蓋面;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和使用等環節進行監督管理,在定價、采購、稅收等相關政策上確保基本藥物的生產和臨床供應;實施藥品通用名處方制度;完善藥品定價管理制度;加快醫藥“分開核算、分開管理”的進程,逐步解決“以藥養醫”的問題,充分、合理地利用好我國有限的醫藥衛生資源。
(五)綜合治理醫藥商業賄賂
各級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多方面采取措施,多管齊下,繼續全面展開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的綜合治理,積極探索教育、制度、監督并重,懲治和預防相結合的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的長效機制,創造公平的藥品市場競爭環境。
(六)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
根據國務院要求,繼續在全國范圍內深入開展整頓和規范藥品市場秩序專項行動。堅持整頓與規范相結合,圍繞藥品研制、生產、流通、使用四個環節,突出重點品種和重點地區,嚴格準入管理,強化日常監管,打擊違法犯罪,查處失職瀆職,推動行業自律,盡快扭轉藥品生產和流通等領域監督和管理混亂局面,確保藥品規范生產和上市質量,人民群眾用藥安全感普遍增強。
醫藥行業是國民經濟中關系人民健康,體現高新技術產業化方向的重要行業。**期間,浙江醫藥行業持續快速發展。**年,全省醫藥工業系統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317億元(按90不變價計算),5年年均增長26.9%,在全國同行業的位次從第3位上升到第1位;醫藥商業銷售額157.1億元,5年年均增長16.2%。行業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名列前茅,企業改革、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成就令人矚目。突出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結構調整初見成效,一批大產品競爭優勢明顯。重點培育的36個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創匯高、市場占有率高的主導產品,多數技術經濟指標和市場占有率進一步提升,成為在國內外市場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拳頭產品。**末,這些產品的銷售產值已占全省醫藥行業的1/4,并成為創利主體。化學藥品出貨值連續多年居全國首位,抗腫瘤系列、抗生素系列、抗寄生蟲系列、甾體激素系列、VE及中間體系列、心血管藥系列、頭孢中間體系列等產品在全國化學藥品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產業組織優化,行業集中度提高。**年末,列入"五個一批"的19家企業銷售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占全行業的60%和55%。海正集團和華東醫藥集團進入國家520家重點企業行列。6家規模最大的商業企業銷售額和利潤分別占全省醫藥商業的30%和50%。這些大型骨干企業成為醫藥行業發展的支柱。
(三)科研投入加大,技術成果豐碩。**末,全行業研究與開發費用占銷售額的比重近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約2個百分點。**時期,共開發新藥546種次,其中中藥一類新藥2個,中、西藥三、四類以上新藥135個。完成國家級各類科技項目24項,省重大科技開發項目13項,省重點科技開發項目24項,省級火炬計劃項目22項,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24項。全行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5%。
(四)資本規模壯大,投資規模擴張。**末,醫藥工業企業所有者權益達88.6億元,比"八五"末增長2.2倍;**時期固定資產投資超過30億元,比"八五"增長1.4倍。
醫藥行業成績顯著,但仍存在不少突出問題。一是結構性矛盾較為突出。大公司大集團行業龍頭作用尚不顯著,中小企業"低小散"狀況仍需改善;一般產品雷同較多,低水平重復較為嚴重;高污染的原料藥能力過剩,高附加值的制劑產品水平不高。二是企業技術水平仍然不高。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技術與人才儲備相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大量企業技術裝備水平不高,生產工藝落后。三是流通體制與市場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三級批發格局打破后,新的醫藥流通體系尚未形成,藥品流通秩序混亂,惡性競爭嚴重。
二、**醫藥行業發展背景和趨勢
(一)市場需求背景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農村市場開拓和國際化程度加深,**期間醫藥市場需求將保持較快增長,需求結構將進一步調整。據國家行業管理部門預測,未來五年全國藥品需求量年均增長12%,到**年達2180億元,比**年凈增940億元;國際藥品市場需求年均增長8%,到**年達5400億美元。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推行和藥品分類管理制度的實施,非處方藥品(OTC)、療效確切和價格低廉的藥品、列入《國家基本藥物》及《基本醫療保險藥物目錄》的藥品,以及適銷對路的醫療器械產品等將有更大的市場空間。隨著醫學、藥學及相關學科的飛速發展及其相互影響和滲透,藥物資源將得到廣泛而深入地研究,生物技術藥物、納米技術藥物、海洋藥物、天然藥物等一些新興藥物將逐漸崛起并在藥品市場中占有較大份額。
(二)產業發展趨勢
跨入新世紀,醫藥行業的發展環境正經歷深刻變化,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從競爭格局看:跨國公司大舉進軍中國市場,醫藥行業競爭國際化趨勢進一步凸現。目前,全國已設立1700多家中外合資醫藥企業,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藥公司均已在中國建立獨資或合資企業。這既為企業利用外資嫁接改造提供了機遇,也促使市場競爭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展開;既為企業提供了接受技術輻射的機會,從而帶動醫藥高新技術水平的提高,也促使知識產權保護進一步加強,從而增加新藥開發的難度。
從政策趨勢看:國家藥品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強,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入,環境保護執法力度進一步加大,將對醫藥工商企業提出了更高、更嚴的要求,對企業經營方式和行為方向產生深遠影響。國家整頓藥品市場秩序、建立新的醫療保險制度,將對依靠"高定價、高折扣"和"高進銷差率、高費用率"營銷方式生存的企業形成較大沖擊,對以依靠調撥購進為主、無總總經銷品種優勢、終端銷售能力低的商業企業產生較大壓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環保監管的加強,也將使高污染的原料藥生產企業喪失生存空間。
從加入世貿組織的影響看:長遠分析,加入世貿組織有利于醫藥管理體制進一步與國際接軌,促使醫藥企業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有利于進一步加強醫藥新產品研究和知識產權保護,借鑒國際先進的醫藥技術和管理經驗,也有利于具有比較優勢的化學原料藥、中藥、常規醫療器械產品進一步占領國際市場。短期分析,加入世貿組織后關稅降低、藥品知識產權保護加強、開放藥品流通業,將對藥品流通和企業技術創新產生較大沖擊。
總的看,**時期,隨著醫藥科技的進步、藥品需求的變化,特別是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產業競爭日益激烈,醫藥經濟格局將發生深刻變化。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準確把握形勢,抓住發展機遇,加強政策引導,保持快速發展,提高增長質量,是浙江醫藥行業**規劃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三、**醫藥行業發展的戰略任務
(一)總體要求
以加快發展為主題,以提高競爭力為目標,以接軌國際為方向,突出技術創新、體制創新和管理創新,促進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在高新技術產業化、中藥現代化和擴大化學原料藥優勢上取得較大進展,實現從醫藥大省向醫藥強省的轉變。
醫藥強省的內涵是:規模大、技術強、素質高、效益好。
規模大--進一步聚集資本、人才、技術和信息,進一步保持經濟總量在全國同行的領先地位,進一步發展一批企業規模居國內領先地位的骨干企業,進一步形成一批在國內外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控制力的拳頭產品,進一步擴大區域產業優勢。
技術強--堅持"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機制;開發一批專利技術或行政保護的高新技術產品;建立一支具有創新能力的企業科技隊伍。主要產品在國內確立技術優勢,部分產品達到或超過國際先進技術水平。
素質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市場開拓能力、綜合管理能力和員工整體素質全面提高,部分企業逐步由規模化、集約化、集團化向集成化方向發展;醫藥行業的高科技特點進一步顯現。
效益好--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行業,重點企業資產負債率達到國際劃分的安全型企業標準;科技進步貢獻率、銷售利潤率、資本利潤率等技經指標達到全國同行先進水平。
(二)主要預期目標
1、總體目標
醫藥產業層次和運行質量顯著提高,形成以知識經濟為支撐、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以高素質企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全面接軌國際,某些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部分產品能控制國際市場;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同步發展,初步建立起醫藥強省的框架。
2、經濟規模和增長質量目標
**時期,醫藥工業總產值、增加值、利潤總額和醫藥商業銷售總額均比**時期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長速度保持15%左右;增長質量進一步提高,到**年,凈資產利潤率達15%、新產品產值率達50%,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突出觀念創新,推動制度和機制創新,帶動技術、管理和市場創新,企業競爭力全面提高。
3、經濟結構目標
(1)產業結構方面。到**年,中藥產業占全省醫藥工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從**年的15%左右提高到30%以上,醫療器械產業的比重達到10%,生物藥品產業的比重達到5%。
(2)企業組織結構方面。工業領域:按規模形成三個層次的骨干企業。第一層次:3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其中1家超30億元,2-3家開展跨國經營;第二層次:10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達10-20億元;第三層次:20家企業年銷售收入達5-10億元。三個層次的企業銷售收入占全省總銷售收入的75%以上。流通領域:發展年銷售收入達20億元的大型區域性批發企業5家;鼓勵大型批發企業跨地區兼并市、縣級批發企業,市、縣級批發企業改組為區域性基層配送中心,形成完善的區域性配送網絡。
4、接軌國際目標
3-5家企業發展成為在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等方面具有跨國特征的現代制藥企業;制劑技術與產品上取得突破,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實現藥品出口結構由原料藥向制劑的戰略轉移;重點培育的品種技術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四、醫藥行業重點建設的"三大工程"
**時期,醫藥行業發展的關鍵是調整產業結構、培育特色優勢。以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中藥現代化工程、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三大工程"為抓手,突出重點,創出特色,全面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逐步實現化學藥品、中成藥和醫療器械的協調發展。加快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加大利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現有主導品種,鞏固和擴大化學藥品的優勢;加快實施中藥現代化工程,努力形成新的增長點;加快醫療器械的調整提高,向光機電一體化發展。重點培育一批獨家或少家生產、科技含量和出口創匯高、銷售額在2億元以上、國內市場占有率在20%以上的主導產品,形成以規模化產品、專利產品以及行政保護產品為支撐的產業格局。
(一)建設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
以臺州椒江入海口兩岸開發區為中心區域,并輻射金華、紹興等地的若干重點企業和工業小區為衛星區,規劃投資100億元,建設國家級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著眼于高起點高水平,培育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化學原料藥和中間體產品,進一步突出區域集約化優勢;順應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和諧統一的要求,堅持環境綜合達標治理,實現可持續發展。經過5-10年的努力,建成我國主要的化學原料藥及中間體生產基地,建成以一批在國際上品種規模最大、生產成本最低、產品質量最高的化學原料藥產品為依托的世界級化學藥生產基地。同時,發揮多種所有制優勢,加速實施企業戰略性重組,大力扶持優強企業,發展一批年出口額超過2-3億美元的大型企業集團。爭取基地全部建成后,年出口達到50億美元,占全球化學原料藥市場份額約25%。
在集中力量建好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的同時,全省的化學原料藥工業突出兩個發展方向:一是努力改造提高具有競爭優勢和潛在優勢的品種,進一步提高現有主導產品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研究應用頭孢菌素抗生素的關鍵中間體7-ACA和7-ACX的大規模生產技術;廣泛采用高產菌種,提高現有發酵品種的發酵水平和后處理技術;提高合成、半合成藥生產水平及維生素E的生產工藝等關鍵技術水平,提高普利類他汀類、奧美拉唑等合成藥的工藝水平;加強甾體激素的資源開發,運用手性藥物合成技術,解決目前存在的消旋體拆分和消旋體處理等難題;加強對頭孢曲松、VE、撲熱息痛等大品種的結晶工藝技術研究,實現計算機輔助控制和操作。二是著力開發高附加值、高市場潛力、高技術含量的新品種,發展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緊跟國際藥品開發進程,加快仿制一批國外專利失效或即將失效的產品,特別是新型生物及化學藥物,并迅速產業化,努力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積極占領國內外市場。
(二)建設中藥現代化工程
在繼承和發揚傳統中醫藥特色優勢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科技的方法和手段,借鑒國際通行的醫藥標準規范,研究開發符合現代用藥習慣、適應國內外市場要求的中藥產品;以藥材生產、中藥工業和中藥科研現代化為重點,建立科工農貿一體化的中藥產業體系,培育一批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加快中藥現代化進程,中藥產業技術水平大幅提高,傳統中藥產業的比較優勢進一步轉化為競爭優勢。**期間,全省中藥現代化工程規劃投入30億元。爭取到**年,中藥工業銷售收入達100億元,經濟效益居全國前列。
中藥現代化工程主要從藥材生產現代化、中藥工業現代化、中藥科研現代化三個方面著力,實現傳統中藥產業向現代中藥產業提升,促使中藥產業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高。
--推進藥材生產現代化。推進藥材生產的規范化和標準化,大幅提升藥材生產產業化水平。實現大宗、地道中藥材和重點中成藥品種所用中藥材規范化生產,顯著提高中藥材質量和產量。以產地品質管理為中心,有重點地推行藥材種植管理規范(GAP),建成5個以上符合GAP要求的種植示范基地,全省藥材規范化種植面積超過30萬畝。積極推廣應用生物技術和新型育種、栽培技術,發展名貴中藥材種植,創建優質藥材品牌。
--推進中藥工業現代化。突出中藥提取、飲片、成藥三個關鍵環節,全面提升技術、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建成5個以上中藥提取物加工基地,實行中藥標準提取物產業化生產;發展一批中藥飲片名牌,建成3個以上現代化的中藥飲片加工基地,以"浙八味"為重點,建立2個以上中藥單味濃縮顆粒飲片生產點;開發一批中成藥新產品,規劃研究1個以上一類中成藥新藥,5個以上二類中成藥新藥,及20個左右其它新藥;大規模實施技術裝備的現代化改造,部分重點骨干企業在率先建成具有90年代末國際先進生產水平。
--推進中藥科研現代化。進一步實現產學研緊密結合,著力提升中藥研究、開發水平。中藥基礎研究取得明顯成效,在探索中藥機理、建立中藥研究開發中心、重點實驗室和臨床實驗基地、推廣中醫藥理論等中藥基礎研究領域取得較大進展;中藥制劑新技術的研究開發應用取得明顯成效,推進中成藥新藥研究開發和傳統產品的二次開發,重點選擇20個傳統名優中藥實施二次開發,"老藥新做",提高產品檔次和適應現代用藥習慣。爭取2-3個品種以新藥的標準通過美國FDA認證。
(三)建設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
重點在杭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增加基礎設施投資,輔以優惠政策,建設杭州"新藥港",努力使杭州醫藥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成為全國一流的"高起點、優結構、外向型、復合型"現代化工業園區。園區發展重點:突出發展生物醫藥和天然藥物;加強與國際跨國公司合作并加大國內外招商力度,引進和發展新的化學專利藥、制劑新劑型和先進醫療器械。重視科技研究開發體系的建設,建立生物基因工程、天然藥物、化學藥新制劑等技術創新中心;建立生物醫藥、海洋藥物、天然藥物和醫療器械等醫藥科技創業服務中心(孵化器);依托國內外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與醫藥企業共組科技創新平臺。爭取經過5-10年的發展,工業總產值增長2-3倍;園區全部建成后,達到年產值150億元以上的經濟規模。
高新技術產業化工程中,制劑、生物制藥和醫療器械的發展方向是:
--制劑產品。一方面積極開發新品種。針對病原結構的變化,開發一批老年病、心血管疾病、腫瘤病等高發病源的特效藥。另一方面積極開發新劑型。主要是發展控釋、緩釋、透皮吸收制劑和復方制劑,爭取到**期末形成一批多劑型、高附加值及高生物利用度的新產品。
--生物制藥。實施"進口替代"戰略,發揮我省民間資金充足的優勢,利用政府和民間力量,在瞄準國外同類產品的高起點上發展生物制藥,力爭有較大突破。重點發展基因工程藥物、基因重組疫苗、診斷和治療用單克隆抗體。針對神經系統、腫瘤、艾滋病及免疫缺陷等重大疾病,開發白細胞介素類、造血因子類和其他細胞因子類產品。
--醫療器械。重點發展醫用制冷設備、醫用光學內窺鏡、無損傷檢測設備、便攜式新型心電監護系統等產品。加強與省內知名機械、電子企業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共同開發高精尖、光機電一體化的診斷、治療、檢驗型儀器設備,開發家庭用保健、康復、理療型醫療器械產品。
五、醫藥行業發展的戰略措施
(一)大力推進企業技術創新
建立健全適應國際醫藥競爭形勢和現代企業發展規律的技術創新體系及運行機制,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企業技術裝備和工藝水平,進一步發展醫藥高技術產業。到**期末,全行業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投入占銷售額的比例達6%,重點骨干企業達8%以上。
1、建立健全技術創新的"一個體系"和"三個機制"
--"一個體系":建立以企業技術中心為核心的技術開發體系。以組建企業技術中心為重點,以抓好企業技術中心試點為突破口,以支持高新技術產品的研究開發和項目的產業化為手段,全行業基本形成初具自主創新能力、多層次的技術開發體系。
--"三個機制":一是加速形成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技術進步運行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多渠道資金支持的投入體系。完善企業科技進步獎勵制度為主的激勵機制,創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內部環境,引進和培養一批懂專業、善經營、會管理的復合型科技人才和外向型人才。堅持技術開發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堅持技術創新與技術改造、質量振興等工作相結合,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國內外醫藥技術、經濟交流合作。
二是加速形成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擴大企業"產學研"聯合,吸引國內外科技力量進入企業或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建立以項目為紐帶,以聯合共建實驗室、研究中心為主要內容,多種形式、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培養和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質的職業醫藥技術經紀人隊伍,加大科技成果推廣力度。建立具備科技成果轉化"孵化器"作用的技術服務機構。
三是加速形成醫藥科技風險投入機制。增強企業對高新技術風險投入的意識,提高企業研究和開發經費中投資高新技術項目的比例。設立由政府職能部門管理、由多種資金渠道組成的醫藥科技風險投資基金,扶持對全行業具有導向性的、高水平的醫藥研究開發項目。引導民間資本和行業外資金開辦醫藥技術風險投資公司,從事醫藥新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的風險投資。
2、著力提高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一是繼續提升產、學、研合作的規模和層次。更大規模、更高層次推動醫藥企業發展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多種形式的合作,形成穩定有效的技術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要從過去追蹤了解科研單位在研課題、選擇受讓科研成果的被動科研為主,積極向先期介入科研、進而逐步主導研究進程的主動科研為主轉變。二是努力提高自主開發能力。大中型企業要建立研究開發機構。列入跨國公司培育的企業在現有研究所的基礎上,建立具有優良的硬件設施、良好的實驗環境、緊跟世界高新技術發展步伐的開發研究機構。鼓勵企業到發達國家開辦科研機構。技術開發戰略的重心從單純仿制向仿創結合轉移,進而實現自主創新的突破。在分析解剖國外新上市產品、進口藥品和一些銷售量大的非專利藥品的基礎上大膽創新,研制開發擁有專利技術或具行政保護的高新技術產品,形成特色主導品種。積極培養和引進高層次的研究人才,加強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
3、加大技術改造力度
一是積極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采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全面運用信息技術、集成控制、納米技術、生物工程、膜過濾、手性反應、光化學反應技術、多肽藥物固相合成技術、耦合結晶、分子精餾、超臨界提取等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高醫藥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增強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爭取在緩控釋制劑的定速、定位、定時釋放技術,制備靶向釋放系統的脂質體技術,單克隆抗體技術,超聲技術,固體分散技術,球晶技術等方面取得突破。采用先進的"三廢"處理技術,把環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確保經濟、社會、環境、效益同步發展。
二是全面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和信息化、自動化控制水平。在合成和發酵過程,推廣全過程計算機控制,采用膜過濾等新技術實現封閉式生產。中成藥提取采用膜過濾、超臨界二氧化碳萃取等新技術,改造傳統提取方法。制劑生產,采用新型的連動性的裝備、先進的自動化程度較高的包裝機械。推廣全自控精密微孔多管過濾機、智能化多功能過濾機、全自動瓶塞清洗機等自動化、智能化制藥設備。采用先進、節能的空壓設備等公用工程裝備,提高用氣質量。
三是全面推行GMP(藥品生產管理規范)認證,提高藥品生產規范水平。企業要按照GMP規定,在改造硬件的同時,建立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實現生產過程的規范化、標準化。**期末,制藥企業全部達到GMP規范要求。
(二)推進產業組織優化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堅持"大上規模,小創特色"。著眼于提高產業組織化水平,繼續培育大公司大集團,對中小企業加大扶持;著眼于提高資源配置水平,進一步推動企業兼并、重組、上市和利用外資;著眼于完善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深化企業內部制度改革和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1、培育大公司大集團
以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推進企業重組為抓手,促進大公司大集團上規模、上水平,進一步發揮行業的示范、帶動和整合作用。一要引導大公司大集團處理好自我積累型發展和資本聚集型發展的關系,處理好資本經營與產品經營的關系,處理好主業與副業的關系,提高企業規模和經營水平,提高增長質量和效益。二要引導企業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國有企業要在**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推進員工持股計劃,鼓勵經營者適當持大股,向混合所有制的現代公司制發展。屬于民營企業的大公司大集團,要加快向規范的公司制轉變。各類大公司大集團特別是通過資產重組設立的企業,要按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構筑法人治理結構,從思想認識上、組織體系上和企業的運行機制上融合一體,使聯合企業真正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內部資源得到最大優化。爭取更多的大公司大集團股票上市,成為經營規范、效益優良、信用可靠的高素質上市企業,成為全省行業發展的典范。
2、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制訂鼓勵和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為中小企業提供資金融通、技術開發、管理診斷、信息咨詢、工業設計、市場開拓、外貿指導、人才培訓等多方支持的行業服務體系。積極引導中小企業圍繞名牌產品發展或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服務,在社會化、專業化分工協作體系中重新定位,謀求發展;引導中小企業在某個小品種、小類別中形成較高的市場占有率,促使更多企業向高科技的"小而精"型、具有特色優勢的"小而特"型、專業配套的"小而專"型的"小型巨人"企業發展。
3、優化企業資本結構
注重吸收增量與盤活存量相結合,擴大和優化資本規模。推進工商企業的產權改革和企業改組,吸收海內外法人、個人參股控股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條件成熟的依法改制為現代公司制企業。引導大企業集團、各類投資機構對我省醫藥工商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購并,完成一批企業的嫁接改造。繼續加強招商引資工作,提高利用外資的水平。繼續推動企業在境內外上市,幫助優勢企業做好爭取上市工作,利用資本市場籌集發展資金。力爭**期間有2家企業成功上市。
(三)大力拓展國內外市場
深化流通體制改革,規范藥品流通秩序,實施國際經營戰略,開拓國內外市場,為醫藥行業發展創造更廣闊的需求空間。
1、適應流通體制改革和藥政、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趨勢,建立"高效開放、宏觀調控、有序競爭、科學管理"的醫藥流通新體制,實現減少環節、降低成本、加快物流、提高效益的目的。推動醫藥工商企業發展總總經銷,逐步形成以資本為紐帶的統一管理、統一核算、調批零一體化的母子公司制企業集團,形成全國總、地區分銷商、零售連鎖店的工商一體化的流通格局。大力開拓農村市場,加快發展零售業。
2、實施全球營銷策略。以全球戰略眼光,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分工;堅持國內外市場并舉的方針,進一步擴大市場空間。采用自營或委托進出口業務等多種形式,發展與東南亞、西歐、東歐等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往來。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自辦、聯辦跨國公司,以資本擴張促進商品擴張。重點出口企業要從依賴商為主,轉向逐步自主開發國際藥品市場,逐步控制更多的營銷渠道,逐步建立一支適應國際市場的營銷隊伍。
3、積極探索建立醫藥物流中心。堅持社會化和資源優化配置原則,建設連鎖企業配送中心,配套發展商品流和信息流。適時配置計算機管理系統,真正實現藥品配送的科學管理,達到高效、低耗、安全、方便、快捷的目的。
4、重點培育的大公司大集團要發揮營銷主力軍作用,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市場調查和市場信息處理研究部門,組織一支富有開拓能力、高素質的營銷隊伍,形成一個具有一定規模的分銷網絡;運用新的營銷策略,加大市場開發投入,不斷提高市場競爭力。
(四)落實促進行業發展的配套政策
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出臺的促進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對已出臺的政策進一步落實并完善,對需推出的政策積極爭取,盡可能為行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1、省社保部門優先推薦本省的制劑大品種列入國家醫療保險用藥乙類目錄。按勞動與社會保障部等七部委《關于城鎮職工基本醫藥保險用藥范圍管理辦法》的規定,省經貿委加強和社保部門溝通,及時調整乙類目錄。按國務院糾風辦等六部委關于糾正醫藥購銷中不正之風的有關規定,進一步規范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工作,規范藥品市場秩序,抑制藥價虛高。
2、引導浙東南化學原料藥出口基地健康發展。對工藝技術先進企業、產品出口型企業、國外大公司進區優先鼓勵,對以貿易為主的工貿企業、污染不能治理的企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企業嚴格限制入區。基地生產的產品必須是輕污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產品。基地列入國家和省重點建設的項目,所需建設占用農用地指標,予以計劃單列;產品報批優先給予審批,盡量縮短評審時間;已批復生產的產品,其他企業原則上不再布點生產。申請新公司、新車間,簡化審批程序,優先立項。指導和幫助藥品生產企業盡快通過GMP認證。
3、爭取設立中藥現代化專項資金,用以引導、扶持中藥生產企業、科研院所、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實施中藥現代化工程。由政府出資,吸引上市公司、國內外財團、民間資金入股,籌建中藥產業風險投資機構。設立重點面向前期投入風險大、市場前景好、具有廣泛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中藥產品和中藥項目的產業風險投資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