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職校企合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人理論;逆向選擇;道德危機;新制度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3)06-030-03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進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然而,當前校企合作的相關文獻,大多傾向于某一專業校企合作實施現況、評價與考核,或者從教師的經驗等入手,較少關注到校企合作的主體與客體之間如何進行資源交換及權利的競逐。而大學師生關系的研究也常常局限于課堂輔導層面的闡釋,基本上沒有從教師及服務對象的視角關注師生之間的互動。
從新制度經濟學(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NIE)的人理論(Principal-Agent theory)來看,在校企合作的關系中,學校委托企業接收學生參與工學結合的實踐,可視為委托人(principal)的角色,企業則是被授權的人(agent),校企之間就形成了委托人與人的關系。而在校園內,指導教師的身份又變成了學校的委托人,他必須組織學生團隊平穩地完成企業設計的工作計劃。而在實施計劃過程中,企業師傅的身份變成了企業的人,對學生具體業務技能進行指導與管理。在整個校企合作中,可能存在多重委托的關系。在以往的校企合作過程中發現,教師在組織學生參與校企合作時,雙方常常會因信息的不完備或者學生個人目標與職業生涯規劃或自身實際情況不一致,而產生人理論所闡明的“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與“道德危機”(moral hazard)問題。例如,部分學生認為實習待遇不好或偏低出現能力怠工,或者企業指導教師將學生視為“廉價勞力”進而損害學生們的權益,因而減低了工學結合的品質。基于上述背景與動機,本研究擬采用人的觀點來審視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深入理解校企合作中的重要關系人及其行為,為高職校企合作提供一項另類的觀察視角。
一、新制度經濟學的人理論
1 人理論的含義。人理論來源于Ross 1973年所提出的觀點。他指出,假設大部分的社會互動中,分工是有益的,每個不同的個體都有其不同的工作優勢,通過分工可以提升效益。在這種環境下,人們常成為他人的人,為達到別人的某種目的而努力工作。當人們在“委托人_人”環境中通過分工合作,實現固定利益時,委托人就要想辦法通過誘因結構、獎懲制度與有效監控來降低人成本。人理論有四個基本假設:其一,人性假定——假定組織的參與者是自利(self-interest)、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以及風險規避(risk-aversion)的;其二,組織假定——假定委托人與人之間彼此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組織的參與者之間就會有目標沖突(goal-conflict),而效率是衡量組織效能(effectiveness)的指標;其三,訊息假定——將訊息視為可購買的產品;其四,契約問題——在契約方面強調風險分擔(risk-sharing)問題與(agency)問題,而委托人與人問題就是契約問題,因此,委托人與人之間會存在報酬、規范、領導、管理等風險偏好的關系。
2 人理論的核心觀點。人理論來自于新制度經濟學中的理性選擇(rational choice),強調個人的理性思考會導致集體的不理性結果。如果行為個體間的利益與成本不對稱時,制度的演化與變遷可能就會產生沖突。沖突的原因主要表現為以下四個方面:其一,目標不一致。委托人或契約所有者的目標是財富的最大化,他要求人以最大的行動努力來實現這個目標。但人一般并不會這樣做,因為他們的目標往往是物質報酬、社會地位、榮譽、增加閑暇時間或避免風險。人只有在有利于自己的情況下,才會同時兼顧委托人的利益。因此,產生了經營者與所有者激勵不相容的問題。其二,訊息不對稱。在企業經營過程中,管理者擁有各種收入、費用以及其他方面的實際信息。而委托人或契約所有者由于不參與企業實際經營,因而無法獲知相關訊息。委托者與者的訊息不對稱最容易產生者的投機與偷懶行為。其三,風險偏好不同。有時者努力工作,但可能得不到相應的回報,他們沒有必要為實現企業最大化利益化而工作,因此,常常會選擇放棄獲利機會好但風險高的項目。而委托者更偏向于選擇能促進企業利益最大化的項目。其四,契約不完善者與委托者雙方在簽訂契約時不可能完全預測到未來所有的情境,也無法完全規范各種情況下雙方的責任。不完善的契約使謀求其個人利益最大化的者有機可乘。當委托人無法具體掌握人的行為時,后者就有可能不按照契約所規定的條款進行工作。
二、高職校企合作中師生的委托關系
從人理論來看,校企合作中的委托關系包含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學校與企業間的委托關系。學校委托企業接收學生并參與人才培養,企業再安排有一定資歷的員工作為師傅委托培養。因此,企業和參與培養學生的師傅形成了委托關系,企業是委托人,把教學、生產、服務等目標轉移給師傅,師傅必須代表企業和學校做好企業與學校之間的校企合作計劃,并完成計劃中所制訂的相關任務。換句話說,在校企合作活動中,企業師傅可視為企業與學校的雙重委托人,學生可視為學校與企業的雙重人。第二層次為學校與學生問的委托關系。在高職院校方面,如果學校與企業合作成功,就交由相關專業教師來共同執行合作關系。如果學生愿意參與校企合作,則意味著他愿意接受學校的。換句話說,當學生參與了校企合作,接受教師的安排,無形中便形成了委托關系,但從知識生產的角度看,學生是高職教育機構的顧客,也是產品,學生繳費入學,希望在大學學習。這時,學生就成為委托人,學校變成了人。學校安排師資教給學生知識,教師又成為學校的人。因此,在校園里可能存在多種委托關系。
三、師生互動中的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問題
1 訊息缺失與逆向選擇。由于教師所掌握的訊息多于學生所掌握的訊息,在訊息傳輸的過程中出現偏差,導致學生無法獲取合作企業的完整訊息,因此,教師和學生之間存在訊息不對稱的情形,從而產生訊息缺失問題。逆向選擇是訊息優勢方在校企合作簽約前的行為。人在接受雇傭時,往往宣稱自己具有某項能力或資格條件,而委托人會因訊息的不完整無法有效辨別人的能力,發生了錯誤的選擇。在校企合作活動中,教師或學生一方因為獲取的訊息不完全,或雙方溝通不暢,相互之間存在風險認知差異,導致所選擇企業的表現和訂立契約之前所了解的情形以及預期的情形不一致。
2 能力隱藏行為與道德危機。能力隱藏行為與道德危機一般發生在契約簽訂之后。由于訊息不對稱且人刻意隱藏,委托人無法有效監督人履行契約。在履行契約過程中,按照契約要求,投入產出取決于人在工作中的配合程度,而通過可量化的指標很難確定是否存在欺騙行為。道德危機是由個體自利行為所產生的。按人理論,組織里的成員都是自利且理性的。在校企合作中,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需要投入一定的時間與精力,但如果他們認為實習待遇不好(偏低),成果不如預期,或對論文、畢業、未來就業沒有幫助的話,有可能產生逃避責任、能力怠工或偷懶等行為。這就是校企合作可能產生的道德危機。
四、師生互動中的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產生的原因
1 學生和教師目標不同。委托人或人之間常常會有目標沖突的情況。在校企師生互動中,學校希望學生在企業能按照專業培養方案的相關要求完成技能的學習與遷移,實現平穩畢業,進而讓業界認可學校的辦學成果;教師希望獲得評高一級職稱的條件、升遷、產生縱橫向課題;而學生希望的卻是順利畢業,增加就業的籌碼。
2 學生與教師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現象。學生之所以參與校企合作可能是學校的慣例,也可能來自于家庭壓力或個人要求。在指導過程中,指導教師會按照自己個人的要求進行指導。受到有限理性及信息不對稱的干擾,學生可以選擇得過且過或者認真投入。
3 學生和教師的風險偏好不同。對企業來講,校企合作是存在風險的。千辛萬苦投入的物力、人力可能無法得到應有的效益;對教師而言,如果校企合作不成功,事后可能終止個人進一步的橫向合作關系;但對于學生而言,合作成功與否對他們的影響不大。三者的風險偏好不一樣。
4 學生的權利及義務契約的規范缺失。校企合作契約通常都是由學校與企業簽訂的,幾乎沒有學生與企業或校方簽約的情況。由于沒有契約的保障,學生的權利與義務很難用契約去規范。學生在校企合作活動中涉及的職場安全、經濟權益、住宿條件等問題,通常是由指導教師代表學校與企業協調解決的,但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導致學生產生抵觸心理。
五、解決師生互動中逆向選擇與道德危機的途徑
1 通過現代傳媒傳遞的訊息或實地考察,減少師生的逆向選擇。由于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訊息不對稱,師生雙方常常產生逆向選擇的問題。為了避免學校在尋找人(企業)、企業尋找人(學生)時,因信息不整而選擇不到合適的對象,可以借用現代傳媒和實地考察的方式來降低風險。例如,學校在選擇企業時,可以通過實地考察企業辦公環境、老總的素養、員工的組成、企業的發展歷程及遠景規劃等要素來確定合作;企業在選擇學生時可以按照以下流程進行:企業相關信息、現場宣講、現場報名、現場面試、預錄用、企業培訓、頂崗實習、畢業設計、雙向選擇。這些措施有助于增加師生雙方訊息互動,有效減少逆向選擇。
2 利用目標結合降低師生的道德危機。為了避免師生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因為目標不一致、風險偏好不同而發生不投入或怠工行為,應設計互利互惠的誘因加以化解,通過精神、物質激勵獲取師生的認同。具體的激勵方式包括:第一,對參與校企合作的學生,要尊重其人格,共同享受勞動成果,按照學生投入的精力及貢獻的大小給予不同的獎勵或補助;第二,對參與校企合作的教師或師傅,在經濟待遇、評先評優、晉升等事關切身利益的問題給予優先考慮;第三,運用聚餐、競技娛樂等活動凝聚師生情感與共識。通過這些激勵措施,最大限度減少道德危機。
3 校企合作應強化師生的專業對口與協調服務。隨著校企合作活動的深入開展,學校相關院系有必要依托校企合作辦推廣或提供師生基本的專業實踐服務,使師生更加熟悉專業技術流程;企業有必要加強各部門之間的分工協作,定期組織師生實施專業技能與職業素養等方面比學趕超活動并給予相應獎勵。
4 制定保障校企合作師生互動的相關規范。目前,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受教育部門政策影響較大,而企業校企合作受政府部門的影響較小。大部分企業參與校企合作是基于企業自身發展要求進行的。因此,政府應該加強調研,借鑒國內外發達地區的經驗教訓,協調教育部門與企業之間的利益,制定切合地方實際的校企、師生互動的規范,以未雨綢繆。
六、高職校企合作中師生互動的啟示與反思
1 在消費主義語境下,學生是付費上學的,是有成本的。因此,在高職校企合作師生互動中,需要通過各種有效途徑增加信息透明度,讓學生充分了解信息,減少逆向選擇。
伴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在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管理學生遇到瓶頸時,高職院校的領導者將校企合作人才培養與信息化管理相結合,促進高職院校現代化與信息化兩種管理模式共同發展。本文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出運用先進的信息化管理技術為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插上騰飛的翅膀。
一、校企合作概述
1.基本內涵
高等職業技術學校為自身的發展與企業進行合作,共同培養學生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同時企業為增強社會競爭力專門培養一批適合自身發展需求的實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職業院校與企業因共同的目標而達成共識,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為學生提供了實踐的機會,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同時學校與企業技術之間的相互補充,以及校企之間資源的共享,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成為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早已出現在國外學校的教學模式中,其中二戰后的德國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旨在促進德國經濟的復蘇與發展。在這種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下,學校和企業共同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教育和職業技能教育,與此同時學生便具有了兩種身份學校學生和企業學徒,學校和企業分工合作,分別致力于文化知識教育與職業技能培養。而我國的校企合作起源于清朝時的實業教育。
進入21世紀,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部門倡導,以服務和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計劃。隨之,國務院大力倡導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四個服務”要求,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促進科技的進步,提升就業率,為“三農”服務,為祖國西部的建設服務。國務院“四個服務”的要求,成為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2015年國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倡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高等職業院校學生的教育,應于企業的需求聯系在一起,同時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改善傳統教育以課堂為中心的培養學生方式。
2.機遇與挑戰
高等職業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了學生管理工作改革的進程。學生的管理工作與學校對學生的培養方式緊密相連,兩者共同作用于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教學模式的實施的順利與否,關鍵在于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否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引入,將改變高等職業院校傳統的組織關系、管理模式、規范形式等。學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是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后面臨的首要問題,也是高職院校培養人才的關鍵步驟。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帶動了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升級,也是學生管理工作得以創新的載體。當今高等職業院校在招生、校園文化、硬件設備等方面,早已為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加上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引進,傳統的高職院校教育模式被代替,為高職院校的發展帶來了機遇與挑戰,促使高等職業院校的領導者迅速做出決斷,采取合適的策略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同時為學校的發展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符合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同時校企合作是一項需要智力投入的系統工程。從高等職業院校校企合作的發展進程來看,整體良好也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有些地方存在不足,例如:學校和企業都已認識到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對各自發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企業自身制度尚未跟上校企合作的要求,導致人才培養受到一定的限制;據調查發現,參與校企合作的高等職業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評價考核機制,參與企業的信息評價機制也處于缺失狀態。所以,高等職業技術院校與企業應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統,促進校企合作更快、更好的向前發展。
二、高職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
1.目標
科技的發展,信息時代的來臨,引發了眾多行業的改革熱潮。教育界也不例外,大膽創新利用信息化技術完善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這一項工程,促進校企合作高效、快速的發展。高等職業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目?碩ㄎ?:將政府、行業、學校與企業四領域聯系在一起,構建起“四位一體”的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便于學校對各項資源的整合,利于政府、企業和學校開展管理工作,同時促進四者之間的深入合作,成為創新型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
2.原則
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構建原則如下:首先,繼承性原則即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學校自身取得的成果和發展現狀為基礎,充分吸納政府、行業、企業的有效資源,綜合利用并進行整合創新。例如:某校一直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并積極創新,創辦職業教育集團。經短短幾年的發展,成員遍及高職院校、中職院校、企業、科研機構等等。職業教育集團的領導者,實現了人才、信息、資本與科技的高效利用,同時為高職校企合作的深入發展提供了典范。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現狀、獲得的成果以及積累的經驗,都是高職校企信息化管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缺失了現有的成果與經驗,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構建如同“空中樓閣”,所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構建必須繼承現有的經驗和資源;其次創新性原則,創新是管理模式賦有生命力的體現,創新不僅針對資源的內容還需對信息化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對資源內容的創新體現在與時俱進掌握最新資源,即掌握政府與行業的最新訊息與動態,以及高職院校與企業的研究成果,同時需要將這些最新資源進行整合,促進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發展進程。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創新體現在應充分利用政府、行業、企業、學校的優勢,四者之間精誠合作、資源共享并合理分工,實現共贏。
另外開放性原則,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采取開放性的原則面向社會,促使高職院校和企業找到更多更適合的合作對象。信息化管理平臺只有保持開放,才能不斷地吸納和獲取更多的信息、知識等資源,方能保障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健康、高效、快速的發展。
3.重要作用
目前,政府利用宏觀調控關注著高職校企合作的良性發展,同時政府增加對高職院校教育費用的支出,密切關注高職院校人才的發展與培養。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臺在方便教育部門查看各院校的人才培養情況和質量的同時,也方便政府通過此平臺了解企業是否參與到校企合作項目中,以及企業開展校企合作的效果。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臺記錄的信息,成為教育部門考核該校的重要依據,也成為政府制定政策與規劃的參考目標之一,政府通過此舉動讓企業認識到政府對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視度,以便充分調動當地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的積極性;其次,因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四位一體”條件下共同構建的,不但有利于政府各項工作的開展與實施,而且幫助各行業通過校企合作信息化平臺展示本行業的最新動態、人員需求以及技術應用等信息,為企業與學校的發展方向提供依據,同時行業也可以從校企合作信息化平臺查找信息,不斷豐富本行業的研究資料。
最后,作為高職校企合作的主要參與者――企業,信息化管理平臺為企業提供了關于高職院校的各項信息,方便企業對高職院校進行了解,選取最適宜的高職院校作為合作的伙伴,同時方便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另外,企業還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臺向社會、教師、學生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企業,創造更大的企業價值。
三、高職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1.學校主導模式與校企聯盟模式
高等職業院校對學生進行培養的主要模式是通過學校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教育,企業依據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能否滿足該企業的需求,而選擇是否建立起校企合作。高職院校是人才的供給者,企業是人才的急需者,正是高職院校培養出高素質與技能的人才,才使得企業與學校構建起校企合作模式,有的企業為了招錄適合其企業需求的員工,主動為學校提供技術支持或資金贊助。同時,學校對學生的培養依據各行業和企業的需求進行,便于學生畢業后順利找到工作,增加就業率。這種學校主導模式是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初級運行模式,學校對人才的培養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因企業與學校沒有直接的利益關系,導致高職校企合作處于初級階段。
校企聯盟模式在高職院校的積極組織下,設立關于校企合作的機構,并努力尋求企業與之合作,共同培養人才。高職院校通過聘請企業里的優秀人才,?⒂氳澆淌Φ慕萄Щ疃?中為學生傳授知識與經驗,甚至聘請實踐經驗豐富,理論知識水平高的企業員工作為兼職教師,著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技能。其次,高職院校與企業相互合作,共同創建實習基地,完善學生的專業技能培訓,使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能夠快速適應企業和市場經濟的需求。再者,高職院校與企業共同辦學,企業與高職院校一起商討辦學理念、課程設置、教學內容等,旨在培養企業所需,能力為主的人才,同時依據企業的要求進行教學活動和人才培養。
2.高職集團模式與國家職教試驗區模式
企業是否參與校企合作主要看能否獲得利益。建設高職科技園區、高職師范園區,以“園區”的形式創建高職教育集團,實現“園區”產學合作共享,利用高職教育集團的力量吸引政府、行業、企業等加入其中或對其進行商業化運作,充分發揮“園區”產學功能的結合。例如:某高職院校聯合相關政府部門、和許多與之相關的企業創建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臺,推動工學結合培養人才的模式,同時各高職集團的成員相互交流、分享經驗,在互利共贏中,推動高職院校與各企業的發展,促進信息化管理平臺的改革。高職集團模式,將行業、企業、學校三者密切整合在一起,隸屬于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層次運行模式,促使企業集團發揮其最大的價值。
國家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是高職校企合作的保障,國家在法律上的支持是高職校企合作的“催化劑”。高職校企合作面臨挑戰之際,國家與政府的參與,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某市的政府與教育部門共同創建了“國家職業試驗區”,通過試驗區促進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創新,發揮政府與行業的優勢,完善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職業教育水平。
3.校企利益共同體模式
校企利益共同體模式有效的減少了高職院校與企業運作機制和文化之間的差距,促進學生從學校到社會的轉型。高職院校在企業創辦分校或企業在學校創辦分廠,形成將學校創辦到企業里或將企業創辦到學校中的模式,便是校企利益共同體模式之一,其集教學、生產、研究為一體,促進人才的培養和校企的發展。校企利益共同體模式還有另外一種,即校企實體合作。高職院校和企業以股份制的形式進行合作,企業與高職院校共同肩負起教學活動以及對人才的培養計劃。這種共同體模式是高職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級運行模式,企業與高職院校“同脈相連”,具有共同的奮斗目標。
如:某高職院校開拓創新,努力尋求多層次、全方位的校企一體化模式,引領企業參與到學校的教學活動以及管理工作中來,促使企業全面的了解高職院校,同時在學校開展企業文化理念與職業素質的普及活動,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校企利益共同體模式將工作與學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促進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能力的共同發展。
關鍵詞:地方高職 校企合作 新機制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中明確提出:“職業教育應實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辦學模式。高職教育兼具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功能,但是地方性高等職業院校缺乏行業背景,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的辦學模式,建立和完善內部管理體制和高效運行機制是每一所高職院校必須面對的問題。世界著名職業教育專家福斯特教授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職業學校的發展有著自身的瓶頸,因此,學校的本位教育最終還是失敗。所以,地方高職校企長效合作辦學更是地方性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重大問題。
1 建立長效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在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調節著資源的利用率,通過校企結合的方式進行辦學這是職業教育發展的趨勢。職業院校培養企業需要的人才,為企業提供服務;企業提供社會需要的產品或服務,進而獲取經濟利益。市場經濟將職業院校和企業進行對接,實現資源的整合與優勢互補。
從需求角度看,企業為了存續和發展,需要儲備一定數量、優質,并且結構合理的技術人才,解決企業生產和研發的需要;職業院校為了自身的發展和學生所需的技術,需要具備足夠的技術、資金以及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進而滿足學生就業的需要。
從供給角度看,職業院校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其所需的技術人才,實現了其技術成果的商業化,以及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研發等內容;企業為學校提供了資金、技術和學生實習的環境等。職業院校與企業的互補性為校企結合奠定了合作基礎,也為雙方進行縱深合作提供可能。因此,企業和職業院校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加強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借助資源整合,進而促使雙方有效合作,發揮校企結合的整體優勢,最終產生社會效益。
2010年,我國頒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職業教育實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教高[2006]16號《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倡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鼓勵校企合作建設實踐教學基地,以解決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上資金,硬件設施投入的不足,以及“雙師型”師資力量的缺乏。高等職業教育以培養服務于企業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人才培養的質量是否合格最終由企業進行評價,因此,高職院校建立長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2 校企合作辦學的現狀
最近幾年,技術工人成為國內企業中炙手可熱的專業人才。基于校企合作辦學的各種優勢,國內已有多家企業開始引入該模式來為企業戰略發展儲備人才。相關調查顯示,超過90%的企業認為校企雙方共同參與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提高校方學生的就業率,而且有利于實現企業的長遠戰略發展規劃。在這些企業中,已有37.03%的企業與三、四所高校建立了合作關系。企業基于戰略發展規劃,希望通過參與職業教育來擴充人才儲備,也樂于向高校傳播企業文化和自身的生產經營特點,以擴大企業影響力,引導高校生樹立企業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增強其團隊意識,端正其工作作風和行業規范,企業也出于為提高企業商譽,較為積極的為職業院校提供參觀和實習機會,誠然優秀的企業家具有強烈的責任感,愿意履行社會責任。企業具有參加職業教育的能力,企業具有參與職業教育的實力。在職業教育過程中,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參與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基于企業戰略發展規劃,解決企業的現實需求和社會需求;會同高校教育工作者研討教學方法,并制定師資培訓方案;采取措施推進實踐教學進程,使理論聯系實際,提高教學效果;參與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為學生就業創造有利條件,全面提升學生的實踐技能;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的論證及研究解決科研選題脫離實際。據此,作為一所缺乏行業背景和優勢的地方性高職院校,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建筑工程系積極抓住與企業合作共贏的切入點,相繼與漢中市建筑工程總公司,漢中市漢水建筑有限公司,陜西中航建設監理有限公司監理了校企合作關系,通過校企合作共同培養符合建筑施工監理需要的高端技能專門人才。在硬件建設方面,在企業建設實訓基地,校外實行實習指導,這種合作比較松散淺層,隨意性較大不穩定,處于合作階段的第一個階段。
3 全面深度校企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和企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是高職院校生存、發展的需要所在。當前校企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其合作的廣度和深度空間比較大。政府、企業和高校已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但是就現階段而言,“校企合作”的職業教育模式仍在探索階段,校企雙方的合作關系遠未達到“金蘭之交”的地步。
關鍵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5321”運作模式;互利共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2)07-0026-02
世界上職業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證明,校企合作是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要途徑,美國的CBE模式、德國的“雙元制”、澳大利亞的TAFE模式等已日漸形成頗具本國特色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體制機制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就整體而言,國內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的運行體系和長效機制。因此,開展校企合作發展規律及其制約因素的研究,構建行之有效的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校企合作運作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發展職業教育的有效途徑和必然要求。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在推進和深化校企合作工作中,認真審視校企合作中的問題與癥結,研究制約校企合作向更深層次推進的原因,在健全組織機構、創新育人模式和辦學理念、謀求共同利益等方面對校企合作運作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筆者擬結合校企合作實際,對校企合作“5321”運作模式的結構模型、構建策略及實施成效等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為高職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提供運作層面上的指導和借鑒。
“5321”運作模式的結構模型
校企合作運作模式是指在整體規劃的指導下,校企合作各方對人才培養中的各要素進行合理的組織和協調而建立的一個有效的工作系統,是這一系統內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的制約關系及其功能發揮的工作狀態。校企合作是學校、企業和學生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礎上尋求共同發展、謀求共同利益的一種組織形式。高職院校和企業隸屬于兩種不同的社會領域,學校教育行為和企業生產行為的動機、目標各不相同,因此,校企雙方合作,尋求共同的利益訴求是雙方持續合作并不斷深化的基本前提,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運作模式是推進校企合作深入發展,維系校企合作良性運轉的重要保障。而高效、良性的校企合作運作模式的建立有賴于找準學校與企業之間合作的結合點,能使各相關因素形成正向合力。
幾年來,我們經過不斷的探索、實踐和總結,構建了具有行業特色的校企合作“5321”運作模式。“5321”運作模式以“三個層面”的組織機構為基本框架,以“五個結點”的系校企合作辦公室為聯絡紐帶,以“兩個主體”的育人模式為辦學理念,以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的共同利益訴求為“一個目標”。其中,“三個層面、五個結點、兩個主體和一個目標”簡稱“5321”。該運作模式的結構模型如圖1所示。
“5321”運作模式的構建策略
三個層面的校企合作組織機構 第一層面:水利行業校企合作辦學協調委員會。由行業主管廳領導、學院職能處室領導、行業協會和企事業單位代表、知名校友等組成校企合作辦學協調委員會,協調委員會主任由主管廳副廳長擔任,副主任由學院院長擔任。通過協調委員會的協調作用,較好地發揮人才培養、產業規劃、資源整合、經費籌措等方面的核心決策和協調作用,擴大行業和社會對學院辦學的參與度。第二層面:學院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在校企合作辦學協調委員會領導下,尋求校企合作互利共贏的最佳結合點,建立由學院領導、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科研機構和學院職能部門等組成的學院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校企合作指導委員主任由學院院長擔任,副主任由學院副院長和行業協會專家擔任。通過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的指導和管理作用,建立良性的運行和協調工作機制。定期召開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會議,總結工作成績與經驗,審議年度工作計劃,研究部署下一年度的工作安排,指導解決推進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的難題。第三層面:系專業建設委員會。在系的層面成立專業建設委員會,每半年至少召開一次專業建設委員會會議,研究如何落實學院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的決定,推進工作順利進行。在企業專家和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參與下,開展專業背景和人才需求調研、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和教材建設、教學組織實施等工作,形成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校的專業設置適應產業結構調整,教學內容適應職業崗位需要,人才培養目標適應行業企業用人需求。
五個結點的系校企合作辦公室 校企合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各個層面和諸多因素,其中作為操作和實施層面的系部是深化校企合作的關鍵因素。五個結點是指為開展校企合作而在專業系分設的五個(或n個)系校企合作辦公室。系校企合作辦公室在運作過程中猶如一個個結點,在學校、企業與學生各要素之間形成聯絡紐帶,在對外聯絡、尋找合作企業與合作項目、對校企合作項目進行跟蹤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事實上,校企合作就具體的操作、執行而言,最終落腳點都在系部。系校企合作辦公室開展的如專業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師資隊伍建設、頂崗實習、學生就業、技術培訓、社會服務等校企合作的各項工作都必須通過系部這一個個結點加以實施和完成。
兩個主體的校企共同育人模式 校企合作的內容極為豐富,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養人才,在此過程中學校和企業都應成為育人的主體。近年來,我院在校企合作辦學中,積極探索和實踐“雙主體”的校企共同育人模式,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推動了校企深度合作。“雙主體”育人主要表現在校企雙方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構建培養人才的動力機制,共同形成培養人才的主導力量,共同拓展培養人才的時間空間,共同實現校企文化融合。“雙主體”育人模式不僅是一種實踐探索,更是一種理念探索。
一個三方共贏的最終目標 學校、企業和學生三方共贏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最終目標。校企合作的實踐充分證明,只有緊緊把握“三贏”要訣,本著“互利共贏”的原則,校企合作才能有生命力,才能不斷深入。學校、企業和學生各方在校企合作中的價值取向各不相同。就學校而言,其價值在于有利于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共享企業資源,提高學校辦學質量;就企業而言,其價值在于有利于對人才的選擇,可提高人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節約人力資源成本,共享學校資源,增強市場競爭力;就學生而言,其價值在于有利于綜合素質與職業素質的提高,可通過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真刀真槍”的鍛煉和職業氛圍的熏陶,提前完成角色轉變,提高就業競爭力。校企合作以“三贏”為起點,最終收獲的也是“三贏”的結果。
“5321”運作模式的成效分析
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快速推進 校外實習基地是高職院校實踐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基本條件之一。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與開發,對于開拓校企雙方新的合作空間,開展深層次的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意義。為推進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我院建立了250多個多功能的校外實習基地,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省內同行業知名的大型企業集團,這些企業集團規模大,技術裝備先進,技術力量雄厚,管理先進,重視人才培養,非常歡迎學生到企業實習,學院還選擇了180家產學研合作緊密的優秀企業舉行了掛牌儀式。三個層面的校企合作組織機構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產學研成果取得較大突破 近三年來,我院與企業合作共建了6個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成立了兩家校內公司、兩家設計所。基于資源共建、共享,學院積極面向合作企業開展設計、咨詢、技術服務等校企合作項目,近三年實現產值817萬多元,開展橫向科研合作課題30項,校企合作開發課程29門,其中一門成為國家級精品課程,5門成為省級精品課程,編寫教材66種,其中,6種由黃河水利出版社出版,12種成為省級重點教材。豐碩的產學研成果充分體現了校企合作的共同利益訴求。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為探索“雙主體”育人模式,校企合作共同實施人才培養,我院與浙江長業集團、浙江廣廈水電、寶盛投資集團、寧波大榮、浙江凱達機床等10家信譽資質一流的企業簽訂了“2+1”及“訂單班”人才培養協議書,明確了校企雙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合作辦學模式已覆蓋我院三個系、五個專業,企業冠名班已達到11個,為企業培養了一批急需的技能型人才。近年來,學生到合作企業的就業率逐年提高,表1所示是我院學生到合作企業就業的情況。“雙主體”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實現了學校、企業、學生“三方共贏”。
教師鍛煉、企業員工培訓平臺初步確立 首先,學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臺,依托校外實習基地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出臺政策鼓勵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鍛煉,并將教師鍛煉與評優評獎、職稱晉升掛鉤,使“雙師型”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得以迅速提高,表2所示為教師下企業鍛煉人數統計。其次,本著“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原則,利用學院的教學資源,積極為水利、建筑行業職工培訓服務,2007~2011年共為企業累計提供職工培訓3.05萬人次,組織企業職工崗位證書培訓考試6800人次。兩個平臺的確立使學校與企業雙方在各自的利益上形成了良性互補。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永恒的主題,積極探索校企合作長效機制,著力構建適合高職教育特點的校企合作運作模式,是深化校企合作的有效途徑和重要保障。實踐證明,三個層面、五個結點、兩個主體及一個目標的校企合作“5321”運作模式在我院的推行是行之有效的。該運作模式的可借鑒之處可歸結為以下三個主要方面:其一,運作模式有較健全的協調、指導和操作三個層面的校企合作組織機構。在組織機構中,主管部門所制定的約束機制、激勵機制以及學院內部宏觀指導、整體謀劃、各司其職的管理體制,有效地促進了校企合作的健康發展。其二,運作模式充分體現了學校、企業“雙主體”育人的現代職業教育特點和理念,合理的校企合作關系的建立,需要思想觀念和教育理念的支持。其三,利益機制是校企合作最根本的機制。運作模式緊緊把握了“三贏”要訣,將學校、企業和學生“互利多贏”的共同利益訴求作為校企深入合作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石麗敏.國外校企合作辦學模式的分析與研究[J].高等農業教育,2006(12).
[3]李膽惠,陳周欽,盧曉春.基于行業共建的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探索[J].高教探索,2009(5).
[4]張登宏,方桐清.“雙主體”育人模式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1(3).
[5]陳增紅.校企合作“雙向參與、深度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職業技術教育,2009,(20).
[6]王昶,袁建軍,申柯婭.“校企合作、深度融合、三方共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與探索[J].職業教育研究,2008(7).
[7]洪貞銀.高等職業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問題及其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8]喻忠恩.校企合作運行機制評析[J].職教論壇,2009(4).
作者簡介: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interviews, case analysis, from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bj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aspects, the success Guangdong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s are summarized, and the joint-stock cooperation and others innovation modes in the future are outlook.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useful experience for perfecting the system of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exploring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ath, and point out the direction for innovation of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 for the domest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關鍵詞: 校企合作;高職;創新;模式;廣東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vocational education;innovation;mode;Guangdong
中圖分類號:G71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2-0263-02
1 廣東高職校企合作的成功模式
1.1 校企合作對象 廣東高職院校憑借珠三角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條件,通過借助大型企業的平臺、依托行業的優勢、聯合當地企業的力量等方式,廣泛開展校企合作。
1.1.1 與大型企業開展校企合作[2] 大型企業經濟實力雄厚、管理制度健全、設備先進、保障措施完備,因此,許多高職院校選擇與大型企業校企合作。如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與中國郵政EMS合作建立了校內“一公里速遞”教學企業;廣東工貿職業學院與思科、華為、銳捷等大企業合作,建立思科網絡技術實訓室、華為技術實訓室和銳捷技術實訓室;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與南方航空公司、廣州白云國際機場等民航企業合作辦學,培養高技能的航空運輸人才。
1.1.2 與行業協會開展校企合作 如深圳職業技術學院與深圳市汽車行業協會、深圳市汽車維修行業協會、深圳市汽車經銷商商會、深圳市二手車行業協會、深圳市保險行業協會等眾多行業協會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成立了以行業協會為主導的專業管理委員會[3];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廣東省輕工協會、廣東省涂料行業協會合作建立廣東輕工信息網和教育培訓中心。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自身的行業特色,大力推進基于行業標準的“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教育新模式,取得了很大成效。廣東省內各種行業協會匯集了大量的行業信息,擁有豐富的資源,高職院校看到了行業協會可以在校企合作中發揮紐帶作用,紛紛與之合作。
1.1.3 與當地企業產學結合 廣東高職院校圍繞服務地方經濟來發展職業教育,充分利用當地企業或社會資源開展校企合作、產學結合。如廣東外語藝術職業技術學院以“生產性實訓、校企共管、利潤均享”為宗旨,與廣東省中國旅行社合作建立實訓中心;廣東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在廣州花都粵寶麗工業園建立了花都工學結合基地,采用“前店后校、校企合一”的形式進行人才培養[2]。
1.2 學校與企業的關系 廣東高職院校與企業合作時,學校與企業的關系基本有3類。
1.2.1 職業院校與合作企業同屬一個經濟體 典型代表是廣州華商職業學院與廣州太陽城大酒店開展的“小學期制”合作,上述學校和企業均隸屬于廣東太陽城集團。這種合作關系在廣東民辦院校比較普遍。如在廣東嶺南職業技術學院、廣東工業大學華立學院、廣東松田職業技術學院等均有類似的校企合作關系。校企雙方人事、經費、資產不分家。
1.2.2 校企雙方以股份制形式重組學校,或共建專業
如廣東輕工職業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與南方物流企業集團有限公司校企共建南方物流學院就是這一模式[4]。這種合作關系在國內其他高職院校也有成功先例,如福瑞達公司與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以股份制形式重組生物學院[5]就是這類校企合作典范。校企雙方共同投資,共同負責招生、教學、就業,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1.2.3 校企雙方分屬不同的經濟體,通過訂單、協議、合同等方式開展合作 廣東公辦高職院校與各類企業廣泛開展的校企合作大多數屬于這種類型。如東莞職業技術學院與東莞銘豐集團有限公司簽訂校企合作框架協議,合作項目涉及專業發展規劃、課程設置、師資培訓、實訓基地建設、生產實習和頂崗實習、教材開發、學生就業等[6]。這種校企合作關系是廣東高職校企合作中的主流。
1.3 校企合作模式
1.3.1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即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人才培養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共同組織教學,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與佛山市高明顧地塑膠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開展訂單式培養,為企業培養急需的人才,達到校企共贏。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與廣州海印酒店管理公司合作開展“海印酒管班”訂單式培養[7],該班由雙方共同負責招生、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共同指導頂崗實習。
1.3.2 “2+1”模式 即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與生產實習,后一年到企業頂崗、畢業設計。這一模式易于操作,有利于就業過渡,被越來越多的學校采納。如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廣東女子職業技術學院、廣州華商職業學院等院校的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專業紛紛與當地酒店采用“2+1”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采取企業人員和學校教師聯合現場教學的方式,使學生所學知識與企業的實際需求“零距離”接軌,校企合作共同完成第三年的教學任務,形成“企中校”的實踐教學形式,實現學生能力和崗位要求之間的“無縫連接”。
1.3.3 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模式 這一模式已在廣東高職院校普遍推廣使用。一般由學校提供場地和師資,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人員,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并以企業為主組織實訓。如廣東民航職業技術學院民航運輸專業與深航金鵬工貿有限公司、芒果網有限公司等企業合作,分別建立了民航運輸專業校外實訓基地,供民航運輸專業學生進行專業崗位實習、實訓;河源職業技術學院與河源萬綠湖旅行社合作開辦旅行社營業部,共建旅游管理專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模式,打破了部門、行業的界限,實現了資源共享,能夠充分發揮實訓基地生產和實訓的一體化作用,實現學校和企業互助互利、雙贏共進。校企共建實訓基地類型有:
①直接以企業的生產車間、職能部門或工作場所作為校外實訓基地;
②將生產線引入學校作為校內實訓基地;
③企業與學校共同規劃和建設技能培訓或生產、服務基地,地點可以設在學校,也可以設在企業。
1.3.4 “教學工廠”或“教學企業”合作模式 “教學工廠”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NYP)首創并成功用于教學,是NYP辦學特色之一,也是NYP卓越辦學的主要手段,享譽世界。“教學工廠”理念起源于“教學醫院”(或叫“教學診所”),“教學醫院”理念向工程教育類專業延伸發展而成為“教學工廠”(或叫科技創新中心),“教學工廠”在工商管理類專業則稱之為“教學企業”。“教學工廠”合作模式成為目前廣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的主要方向。其典型代表是廣東科學技術職業學院與東方海外珠海分公司共建了“貨訊通”單證中心教學企業,該教學企業由學校提供場地,東方海外珠海分公司負責裝修,并配置基本設備、專用工具,校企雙方互聘互派師資參與企業業務的運作,來培訓學生職業技能。該校還與廣州豪森威市場調研公司合作在校內建立了豪森威CATI訪問中心教學企業,與珠海市利安德財務公司合作建立了利安德教學企業。
2 廣東高職校企合作模式創新趨勢
校企合作是高職院校發展的必由之路,隨著社會經濟環境的變化、學校和企業觀念的更新,廣東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繼續進行新的模式創新,主要呈現以下趨勢。
2.1 校企股份制合作模式 通過對職業院校和企業的資產進行核實,雙方建立合作關系,形成股份制的互利雙贏的合作關系。按照學校和企業雙方的投資比例,來成立董事會,對學校和企業進行統一的管理。這種校企股份制的發展模式,能夠將學校的發展和企業的經營結合在一起,對于學校和企業雙方都是有利的。
2.2 實訓室進入企業模式 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依托企業建設校企共用的生產性實訓基地,整個基地由企業提供實訓設備,學校和企業共同投資,基地不僅是教學的場所,也是生產的場所,在這里進行學生的職業能力的培訓,并與企業的成產進行對接。
2.3 生產車間進駐院校模式 職業院校將企業引進到學校,由學校提供符合企業審查會你要求的場地環境,企業來建設生產車間。學生按照企業的生產要求,進行生產活動和實訓實習,并將實訓的課程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麥強盛.論廣東省高等職業教育現狀與未來[J].現代企業教育,2011,(2):24-25.
[2]劉合群,趙麗潔.廣東高職校企合作的良好態勢及發展走向[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2010,(1):1-5.
[3]余群英.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校企合作研究[J].高教探索,2010,(2):99-103.
[4]李超鋒.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校企合作模式創新研究-以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為例[J].物流技術,2012,(06):152-155.
[5]王文槿.關于校企合作的企業調查報告[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9,(1):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