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愛國古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古之善為天下者,計大而不計小。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英雄非無淚,不灑敵人前。男兒七尺軀,愿為祖國捐。
爆裂同拚殲賊臣,男兒愛國已忘身。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人民不僅有權愛國,而且愛國是個義務,是一種光榮。
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
臨患不忘國,忠也。
閑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總理在2006年全國文代會上回答《泰晤士報》記者的問題時以詩言志,下面是他的六次以詩言志,請你任意選出5段詩章,寫出與其內容或者思想感情一致的古詩文。(課內外都可,每一古詩不能寫多句)
1、身無半畝,新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左宗棠23歲一副對聯
2、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離騷》
3、“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鄭板橋的《竹》
4、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朝張載的座右銘
5、“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艾青
6、“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德國哲學家康德《實踐理性批判》
[考題點評]
總理接受英國《泰晤士報》的記者的采訪,記者問,你晚上經常讀什么書?掩卷以后,什么事情讓你難以入睡?總理明白這個記者實際上在問他經常讀什么書,思考什么問題,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于是便以以上六段詩章來回答。這段回答讓英國人大為震驚,《泰晤士報》不僅用整整兩個版面介紹這次采訪的內容,還配了一張屈原的水墨畫像,把總理引用中國五位“作家”的作品及創作年代全部注釋得清清楚楚,用中文刊登出來。這道試題以這一新聞事件為背景,結合時事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是一種很有創意的命題形式,能激發學生答題興趣,也引導學生對社會新聞事件的關注,避免兩耳不聞窗外事,也能通過總理的故事激發學生勤奮讀書。這道試題綜合考查了學生多方面的語文能力,主要涉及閱讀理解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拓展遷移能力和古詩文的積累識記能力。
[解題指導]
新大綱明確地要求:“小學階段背誦優秀詩文不少于160篇(含課文)。并且附錄了古詩文背誦推薦篇目。”可見在高呼素質教育的今天,古詩文學習的重要性。古詩文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是小學生接觸了解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好教材。詩人所創造的情景、意境為我們展示了豐富的畫面,透過這些有聲有色的畫面,我們可以窺視到詩人的精神內涵和他所體驗、創造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情境。這些詩歌語言精煉,意境優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表象儲備貧乏,對詩文中所描繪的了解甚少,因而古詩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大難題。教師在教學古詩時如何能把學生引入到這種審美意境中,讓詩意如畫卷般深深印入學生腦海、滲透學生心靈呢?這就需要教師從自身的點撥、引導及開掘上找原因,從根本上改革學習內容和方法,讓古詩課堂生機盎然,亮出“風采”。
一、創設情景,換位體驗
古詩具有“一詩一畫”的特點。“一畫”就是當初誘發詩人有所“感”的場景。所以,教學時,我們暫不出示詩句,而是先向學生展現生動、鮮活的畫面,并配以合適的音樂,使學生陶醉在詩情畫意之中,這時老師放手讓學生像詩人一樣,盡情地去感悟,去體驗。然后抓住時機,讓學生自由表白,暢談自己的感受。這時我們會驚喜地發現,學生的情感已非常接近詩人的創作境界了。如教學《游園不值》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配以輕快活潑的音樂,讓學生感受紅杏的熱烈,旺盛……看到這樣的畫面,聽到輕快的音樂,學生的心怎能不跟隨詩人來到園外呢?自然而然地就把學生引入詩句“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的意境當中。
二、有機地整合課程內容
學習古詩,一般是一節課學一首,在教學時我對學習內容進行整合,用一節課的時間教學《示兒》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兩首詩。教學這兩首詩時,我布置學生先自由讀,爭取讀正確讀通順,同時引導學生自悟,結合注釋聯系上下文大體了解詩歌的意思。學生自學完后,匯報朗讀,“這兩首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學生結合課后練習,討論后體會到了悲之切和喜之狂都表達了相同的愛國之情。顯然,整合不是機械的相加,而是將兩首內容似乎不相關聯,但具有相同愛國之情的古詩置于主題中,這樣一下子就升華了文本的意蘊與價值,形成了有機的整體。再相機補充了兩位詩人的其他愛國詩篇,如:陸游的《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一)》等,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到他們的愛國情感。這就從內容方面促進學生站在主動學習的高度俯視文本,多維度的獲取信息,拓寬了課堂容量。
關鍵詞:古詩;方法;初探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19-0021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奇葩,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璀璨的明珠。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智慧的重要途徑。在教學中根據古詩特點,讓學生耳目一新,全面理解古詩詞內涵,提高課堂效率至關重要。
一、熟悉作者,了解背景
小學教材中所精選的古詩詞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詩人的作品都具有獨特的風格:李白詩的豪邁奔放,杜甫詩的真實生動,陸游詩中的愛國情懷,王維詩的“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等,讓學生了解詩人的寫作特點,由已學詩引出新詩,可以使學生興趣盎然,輕松學習。另外,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個人的生活遭遇,也對理解詩意大有好處。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時期,連年的戰爭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因而對于“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等有較深理解,從而更深刻地理解全詩所充溢的愛國情懷。
二、吟誦結合,找準詩眼
“詩讀百遍,其義自見”,古詩的朗讀學習是一個過程,在進行有的放矢的朗讀指導中,應注意幫助學生體會語調停頓、重音與節奏,也可讓學生跟著多媒體課件吟誦古詩,體會詩句的韻律、語流的停延。在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組織學生吟唱古詩,讓學生在吟唱中激趣、動情,并讓學生把吟唱與表演相融,深切感受詩句所蘊含的詩意,并通過吟誦,讓學生感知詩意,體會詩詞的精意妙理,神思妙筆,達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境界。
三、抓住特征,感受詩境
在歷代古詩中,詩人總是取材于現實生活,每首成功的詩歌都著力表現一種意境,但每首詩的結構、寫作特點、寫作風格不盡雷同,從體裁上有律詩、絕句等;內容上有借物抒情的,有托物言志的,有借物喻人的……對于寫法與意境相近的可以互相對比、拓展,可取異曲同工之效。如韓愈的《早春》與《晚春》都是寫春天的美景,并借景抒情,在教學中可互相借鑒,加深理解,對于個別獨特抽象的古詩,在教學時,可借助插圖和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再現生活場景,對沒有寫或沒有直接寫的內容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使古詩內容更豐滿、清楚和完整。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詩句與詩句之間留下許多未直接描寫的意蘊空間,可啟發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意境,在生動感人的離別場景中品味“別”意,感悟真情。
四、詩以載道,以情傳情
中國古詩是豐富多彩的,就思想內容來說,有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如杜甫的《春望》等;有對保家衛國英雄人物的贊頌;有對腐朽統治的抨擊;有對祖國大好河山的歌唱;有對憂家思鄉的愁怨;有對生活和人生的感悟……古詩的教學要抓住詩作所蘊含的情感,培養和鑄造學生高尚的靈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教育,從“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和“天上來”的黃河之水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體會偉人的愛國情懷;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樹立遠大志向;從“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會偉大的友情;從“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培養學生惜時若金;從“直掛云帆濟滄海”,培養學生為理想而奮斗等。融德于詩,融道于詩,詩道結合,以“情”傳“情”,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人生。
五、增加表象,合理想象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數量和質量影響著想象的水平,表象越豐富,想象就越開闊而深刻,古詩本身的含蓄性和簡潔性使得有些要點不便于學生理解,就要注意讓學生積累表象材料去理解詩歌。如張繼的《楓橋夜泊》,學生對詩歌的意境難以深入體會,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教學時從個別表象材料入手,引導學生想象這幅從未感知的圖景,該詩由“月落”、“烏啼”、“江楓”、“漁火”、“城郭”、“寺廟”、“鐘聲”、“客船”等表象材料構成了一幅畫面,學生通過理解,加以想象,會理解得更加透徹、明晰。
六、日積月累,陶冶性情
古詩作為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源遠流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成長。教師應在教學中注意知識的遷移與延伸,引導學生對古詩詞濃厚的學習興趣,有目的地讓學生背誦古詩,并通過“古詩文大賽”、“經典誦讀”等活動讓學生熟記熟背。要求學生完成《必備古詩詞》的任務,潛移默化地熏陶與感染,并因材施教,鼓勵學生學寫“古體詩”,不要求格律規范準確,要適時點撥指導,讓學生體會到“寫詩”的樂趣,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熱愛古詩,日積月累,豐富知識,陶冶情操。
何謂“詩眼”?狹義地講,就詩的結構而言,在詩中能起承上啟下樞紐作用的詩句;就詩的內容而言,能總括詩的內容的字句;就詩的主題而言,能點明作者情感的詞句……
《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要提高學生古詩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能力。如何才能達到這一詩歌鑒賞目標呢?在教學中,筆者深切地體會到,引導學生抓住詩眼是最佳方法。在其長期的探索中,筆者還根據詩歌內容特點的不同,賞析的角度不同,又把詩眼細化為“史眼”、“情眼”、“畫眼”、“藝眼”,并從這四個角度來引導學生欣賞品讀古詩,把握古詩的意蘊,感受古詩中的“史”、“情”、“畫”、“藝”之美。
所謂“史”眼,就是詩中蘊含著歷史事件的字句。學生抓住這些字句就能了解歷史事件,讓人感受到文化遺產的史詩美。如唐代詩人杜甫,人們之所以把他的詩稱為“詩史”,就是因為他的詩描述了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歷史。如《春望》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亂給國家帶來的殘破景象和人民流離失所的痛苦。而這歷史情景都統在該詩題目的“望”字里。所以筆者緊抓這一題眼,引發學生深入討論:題目是“春望”,按常理,春天,人們應該望的是什么景象?詩中望的是什么景象?……學生抓住“望”這一題眼,紛紛發言:“望”見國家破爛不堪,雜草叢生,滿目荒涼;“望”到人們對著花草鳥兒觸目驚心、痛心流淚;“望”見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人民,見到一封家書覺得比一萬兩黃金還珍貴;“望”見鏡中的頭發白了,簪子別不住了……再如教學白居易的《觀刈麥》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觀”這一題眼,設鑒賞題:詩人觀到小麥怎么樣?觀到“婦姑”“童稚”在做什么?觀到“丁壯”勞動時怎樣的場景與心理?還觀到“貧婦人”怎樣的令人心酸的情景?觀后詩人又聯想到什么?從而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中唐時期沉重的賦稅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歷史。
所謂“情”眼,就是詩中蘊含著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學生抓住這些字句就能深切地感受作者內心世界的跌宕起伏,感受到感人肺腑的詩情美。如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詩,在學生借助工具書,弄懂詩意后,筆者就引導學生直奔本詩的“情眼”:本詩直接表明作者視死如歸、決心為國捐軀的詩句是哪句?詩人這種忠貞報國的情懷是否是一時的沖動?能否從詩中看出?經過探究,同學們認為詩人的愛國精神充滿了一生:首聯“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表明詩人是為報效國家而讀書科考,并抗擊元軍四年;頷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在風雨飄搖中,作者對國家前途命運的十分憂慮,進一步表明了他的愛國情懷;頸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悲壯的情懷里蘊含了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至于尾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直接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所謂“畫”眼,就是詩中蘊含著美麗圖畫的字句。學生抓住這些字句眼前就能浮現出一幅幅色彩繽紛的畫面,讓人感受到栩栩如生的畫意美。如學習白居易的古詩《錢塘湖春行》時,筆者引導學生抓住詩中的“春”的景物的字句來體會,眼前就出現了一幅杭州西湖的早春圖:瞭望西湖湖面,春水新漲,幾與岸平,向遠處望去,似與云相連;樹上的早鶯都爭著朝陽的樹枝,空中飛舞的燕子正忙著銜筑巢用的泥土;湖邊五顏六色的野花讓人眼花繚亂,路上新生的嫩草剛剛蓋過馬蹄……使學生不僅學到詩人處處緊扣環境和季節特征的寫景方法,而且從中感受到了早春的西湖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還使學生與詩人的情感產生了共鳴,一種喜愛之情油然而生。
所謂“藝”眼,就是體現中國律詩中對仗與押韻的字句。學生抓住這些字句賞讀,就能感受到古詩對仗與韻律的藝術美。古代律詩,除了引導學生大體了解字數與平仄要求外,重點要引導學生體會它的句子對仗的工整美,詩句押韻等的韻律美。所以“對仗”,“韻腳”等就是鑒賞律詩藝術的“藝眼”,而律詩的第二、三聯(律詩要求必須要對偶)的句子和偶句的最后一個字(律詩要求必須要押韻)就是“藝”眼所在。如文天祥的律詩《過零丁洋》,我們還可引導學生抓詩的“藝”眼來賞析。該詩的第二聯“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常用的詞性相對外,還采用了天文相對的方法——“風”與“雨”,從而生動形象地比喻了國家與個人前途命運的動蕩不安的現實;而詩的第三聯“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中又采用地名相對的方法——“惶恐”與“零丁”,且分別運用反復的手法巧連成句而對,同時還暗合作者當時“惶恐”不安與孤苦“零丁”的悲壯心境,真乃巧奪天工之筆。本詩再加上從首句“經”開始,一韻押到結尾的“青”,讀來朗朗上口,既富有韻律之美;又有從悲壯到高亢的讓人有蕩氣回腸之美感。通過以上分析,讓學生感受到文天祥的律詩《過零丁洋》,無論是它的形美,還是它的內在美,都堪稱千古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