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影像診斷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1優點①該教材的編寫遵循專業培養目標,體現素質教育的方針。內容以各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為主線,高度概括、深入淺出,教師易教,學生易懂,適合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水平。②在文字的基礎上合理配用插圖、照片,所選病例典型,圖像清晰,便于學生學習、理解記憶。③教材各系統先后順序安排恰當,框架結構合理。
1.2缺點①疾病的影像學表現以X線、CT表現為主,MRI表現內容偏少,尤其是一些MRI檢查有優勢的部位,比如:女性生殖系統、中樞神經系統等疾病。②疾病鑒別診斷部分過于籠統,條理欠清晰,不便于學生對疾病影像鑒別診斷的學習。③教材中有些內容過于陳舊,與臨床嚴重脫節。
1.3適用人群本教材適合于醫學影像技術專業專科二年級的學生,他們已進行了大體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病理解剖學、疾病概要學等與《影像影像診斷學》相關的醫學基礎課課程的學習,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及自學能力。
2專業課及專業基礎課課程設置
大一階段大體解剖學、斷層解剖學和疾病概要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是學好《醫學影像診斷學》的前提。只有具備了非常扎實的大體解剖和斷層解剖的知識,影像專業人員才能正確認識和分析影像學解剖,才有可能正確地鑒別和區分正常、異常或變異;正確地理解影像學解剖的特征,結合臨床資料綜合分析,得到正確的影像診斷結果。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感到學生對前階段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特別是斷層解剖學部分,因為,CT和MRI圖像是以斷層解剖學為基礎的。由于學時有限,影像診斷老師不可能在課上詳細講解斷層解剖知識,導致學生對CT和MRI的學習只能處于了解的層次,難以深入,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
3教學方法改革的建議
3.1打牢基礎對影像技術專業的新生進行專業素質教育時,教師就引導他們注重大體解剖學、病理解剖學、斷層解剖學,疾病概要學等專業基礎課的學習,牢固掌握基礎知識,為今后的專業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2教學方法改革采用啟發式、案例式、問題式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造學生樂意接受的課堂氛圍。課堂授課以各系統常見病、多發病的影像表現和鑒別診斷為主。教師每次課前向學生明確本次課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學習;課后及時小結,布置復習、預習作業,便于學生鞏固舊知識,獲得新知識。對一些少見病,疑難病及臨床已不具備優勢的檢查方法,比如女性生殖系統的X線檢查,可作刪減或指導學生自學。
3.3原理和臨床表現相互聯系引導學生以病理改變聯系影像表現,各種醫學影像成像的內容無外乎是器官組織的密度、回聲、信號強度的改變,當然還包括血流的改變。比如肺部滲出性病變的病理改變是由于肺泡腔內的氣體被血管滲出的液體或細胞成分替代。正常肺泡內含空氣,在X線和CT片上正常肺野表現為低密度影;液體或細胞成分的密度高于氣體,所以肺部滲出性病變在X線和CT片上表現為邊緣模糊的較高密度影。教師將病理基礎與所見影像表現有機地聯系,采用理解記憶,避免死記硬背,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4注重影像的學習《醫學影像診斷學》是以圖像的方式顯示人體內部結構的形態和功能信息,達到診斷疾病的目的。本課程的最根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如何閱片,所以課堂教學應盡量使用多媒體,通過圖文并茂、試聽同步的教學課件,生動、直觀、形象的典型病例圖片,加深學生對文字內容的理解和疾病影像表現的觀察記憶。同時,應用多媒體教學教師可節約大量的板書和繪圖時間,使講解更透徹。
關鍵詞 PACS 醫學影像診斷學 教學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3.183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medical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 in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Methods:PACS used to construct the database of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 teaching and building the multimedia network practice classroom so that students could read images with the help of the browsing software and analyze them with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the software.Results:It reduced teachers’work intensity and aroused students’interest in learning.Conclusion:PACS has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medical imageology practice.It has made imageology teaching real time and diversified,which is important to raise the teaching level and teaching qulity.
Key Word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PACS);medical imageology;teaching
PACS系統的出現,為教學圖片的收集、觀閱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方式,極大地方便了教學。因此,充分利用PACS系統來開展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工作,已成為目前提升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質量必不可少的條件之一。
以傳統觀片及多媒體課件為主的教學存在的不足
傳統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一貫采用“醫學影像膠片+觀片燈”的方式進行,已經明顯落后,現在已基本被淘汰。隨著醫學影像學檢查方法的增多,課堂教學內容也急劇增多,師生之間的互動減少,教學效果沒有明顯的提高。尤其大學擴招后,各專業的學生人數大幅度增加,而教師人數明顯不足,根本不可能延續以前的教學方法。例如,膠片的反復使用必然會造成損壞、丟失、污染、錯放等現象,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其次把現有典型病例的DICOM格式的數字圖像經過軟件轉化成JPG格式,再將圖像按系統、疾病、部位或檢查設備類型進行歸類,這個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及時間,且經過掃描儀、數碼相機或軟件轉化的圖像會損失掉大量信息。經過轉化的JPG圖像無法進行窗寬、窗位的調節。所以充分利用PACS系統,及時通過PACS系統整合網絡資源并結合多媒體,是提高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質量的一條重要途徑。
基于PACS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在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中的應用
材料:在醫學影像學的教學中,影像資料庫的建設是開展影像學教學、實習的基礎和必備條件。PACS的使用為電子圖片的收集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的方式,為電子片庫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影像信息基礎[1]。我院的PACS教學系統由附屬醫院PACS系統和影像多媒體實驗室組成。附屬醫院PACS系統體系架構采取混合式體系結構,即在臨床瀏覽和影像多媒體實驗室服務器設計時采用B/S模式,PACS系統管理和診斷工作采取C/S式。多功能多媒體實驗室2個:由電腦終端120臺,多媒體投影系統、擴音系統等組成。
醫學影像資料的準備:經過多年的臨床病例總結積累,通過PACS系統強大的錄入、存儲、讀取、查詢功能,采用簡單便捷的系統分類和病名關鍵詞查詢方式,就可以極方便地調用所需圖像,可以節省查找、存儲圖像的時間。為了方便教學及快速查詢,我們將所選擇典型病例的檢查ID號及病名依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系統、病種等分類,編寫成《醫學影像診斷學典型病例圖庫》便于學生查詢。
學生的學習方法:運用PACS后,由于影像資料是以數字形式存儲于服務器上[2],學生可以使用多媒體實驗室電腦終端的瀏覽軟件觀看影像資料,并借助軟件多種功能分析圖像。計算機網絡教學強調的是計算機在教學中的輔助功能,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實踐教育。運用PACS系統,不僅可以進行常規的教學模式,還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在電腦終端閱片時,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可以培養良好的閱片習慣,有助于在今后的臨床實踐中最大限度減少錯誤的發生[3]。通過學生自己積極主動的學習,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對授課內容的興趣,加深了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讓學生在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掌握基本的、重要的知識。[4]。
結 果
PACS系統的教學軟件的方便使用,既可減輕教師負擔,使得學習內容更加緊湊連貫,可以加強難點和重點內容的學習,拓展學習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又可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進一步提高教學的效果。
討 論
醫學影像學已從傳統的膠片顯示、存儲與交流向數字化、信息化及網絡化方向發展。數字化是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的必然趨勢。PACS系統的運用將徹底改變現有的教學及思維方式,極大地提升影像教學水平。舊有的教學方法也不適用于現代醫學發展及教學需要,學生迫切希望了解和掌握新的影像學知識。PACS可以很好地解決現階段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中的各種弊端。PACS系統能在有限的課時內,讓學生獲取較大量的圖文信息,而且操作方便、簡捷快速,節約大量人力物力,從而可大大提高教學質量。PACS系統的應用為醫學影像診斷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必將在今后的醫學影像診斷學教學及實踐教學體系改革中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對于提高醫學影像診斷學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文亞,趙圓,邢艷.PACS系統在醫學影像教學中的作用.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08,41:492-493.
2 李坤成,梁志剛.PACS在臨床及教學工作中的應用.醫療設備信息,2005,20(2):1-4.
關鍵詞:醫學影像學;PBL;教學改革
增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是中國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必須始終賦予的重要內容。為此,我國高等學校廣大的教學管理者和教師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如在醫學教育中引入了CBL(Case-Based Learning)教學法、TBL(Team- Based Learning )教學法、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教學法等,其中以基于問題為中心的PBL教學法特別受到國內醫學院校的推崇。PBL教學法由美國學者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多倫多的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創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該教學模式在全球得到快速發展,并不斷完善。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1700余所醫學院校采用了PBL教學模式。近年來,我國多所高等醫學院校嘗試開展PBL教學,取得了一些經驗[1-9]。但是,由于國情所致,在我國絕大部分高校如完全“復制”PBL教學法有諸多的困難和挑戰。為了既吸收PBL教學方法的精髓,又適應自身教學資源的實際,我們在醫學影像學診斷學課程中采用類PBL(Similar Problem-Based Learning,SPBL )教學法,收到了好的效果。
一、PBL教學法的主要特點及在國內應用存在的問題
雖然國內很多醫學院校在教學改革中引入了PBL教學法,但是由于各個學校教學環境與資源不同,以及實施者對PBL教學法解讀的偏差,使得在國內各高校在開展PBL教學時千差萬別,各有特點。當然有些并不是真正的PBL教學法,充其量是學生病案討論、小組學習。作為經典的PBL教學法,從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資源配置有以下特點:
1、學科知識融合。傳統的以授課為基礎的學習(Lecture-Based Learning,LBL )是分門別類的進行組織胚胎、解剖、生理、生化、病理、診斷、臨床等各學科的教學,學科界限清楚。PBL教學法摒棄了按學科或課程傳授知識的模式,而是以器官/系統為基礎提出“問題”,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時需要應用到基礎、臨床學科甚至包括人文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學生自主學習。PBL教學法中學生6~10人組成一個小組,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問題查閱資料、專家咨詢、反復討論、建立假設、給出答案、總結反思,整個過程體現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從主要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學習的組織者、監控者和協作者,其角色由主導地位轉換成引導地位。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與此同時喚起了教師的創造性和提高了教師的探究能力[10]。
3、教師形成團隊。PBL教學法提出的學習問題、對學習小組的引導、各教學模塊所涵蓋的知識范圍等,無論是教學活動的發起、進程的管理還是專業知識的答疑解惑及技術層面的指導都需要組成一個知識、能力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能夠為學生提供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和臨床知識融為一體的課程模塊,這個團隊需要由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的教師共同搭建。
4、案例設計科學。在PBL教學中,“問題”的提出是探究性學習的觸發器,案例是教學是否獲得成功的核心要素。案例的設計既要遵循醫學教育的內在聯系和固有規律,能夠循序漸進完成教學目標,又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因此要求設計的案例涵蓋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應用,具有啟發性、拓展性,同時真實生動。
5、教學資源豐富。PBL教學法的應用對學校的教學環境與資源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要求學校的師資力量、教學場所、圖書館藏書、實驗設備、網絡資源等都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學習、討論、實踐、信息獲取的需要。
PBL教學的這些特點,在體現其本質屬性的同時,對其應用的客觀性也提出了要求。綜合國內報道,在我國醫學高校開展PBL教學除了需在教學理念上進行深刻的革新外,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①招生數量過大。一些醫學院校的一個專業每年就招收學生幾百人甚至過千人,尤其在獨立設置的醫學院校更為突出;②師資力量不夠。目前很多高校的生師比例過高,不僅僅是沒達到教育部提出的的醫學本科教育生師比9 :1的比例,不少學校遠遠高于這個比例;③運行體制不順。在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的高校合并組建中,很多醫學院校在合并過程中分解成多個由學校直接管理、相互平行的學院,學科相互獨立,資源調度難度大;④案例教材缺乏。國內一些高校PBL教學病例大多是隨意選擇的臨床病例,缺乏從人文到醫學基礎、臨床知識的有機銜接,沒有系統的設計和規劃,更沒有成熟的教材;⑤硬件設施受限。如前對PBL教學特點所述,PBL教學對教學資源要求甚高,但由于國內高校辦學經費總體投入不夠,生均教學資源特別是用于PBL教學的很多硬件設施達不到要求。⑥考核不匹配。國內高校都習慣于應用試卷考試來獲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缺乏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能力的評價手段,只能“一考定音”,如此會直接影響學生對問題探究的質量,甚至流于形式。
二、SPBL教學方法的應用
【關鍵詞】輸尿管囊腫;靜脈腎盂造影;超聲;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
輸尿管囊腫是泌尿系統少見的先天發育異常,是輸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囊性擴張,并向膀胱內突出,也稱為輸尿管膨出。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
回顧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輸尿管囊腫的臨床資料,就有關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加以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26~53歲,平均39.5歲,囊腫大小1.0~2.5cm,臨床表現:尿頻、尿痛7例,反復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間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難2例,排尿不盡感1例。
1.2檢查方法本組12例患者檢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聲檢查12例,CT2例,MRI2例。
2結果
2.1腹部平片腹部平片12例,僅3例在患側腎區及盆腔中部見結石影。
2.2IVPIVP12例,均明確診斷。表現為膀胱內一側或雙側圓形充盈缺損7例,隨膀胱內造影劑充盈完全,充盈缺損越清楚,邊緣越光滑、銳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2例左側,1例右側;4例囊腫側輸尿管下段擴張;2例囊腫內含結石,此例臨床上罕見,另外5例顯示“蛇頭征”樣充盈,大小在1.5~2.2cm,邊緣見環狀透亮影。
2.3B超檢查B超12例,11例明確診斷。6例見患側輸尿管下段明顯擴張,輸尿管末端囊性擴張呈液性暗區,大小在1.0~2.1cm,5例囊腫者有間斷收縮及膨脹。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1例有腎盂積水。2例發現輸尿管下段結石。B超11例明確診斷。8例為正常輸尿管開口部位的膀胱內膨出,3例為異位開口的膀胱內膨出。
2.4CT表現CT檢查2例,CT平掃囊腫為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邊緣較光滑,位于膀胱輪廓線以內,囊內密度均勻,與膀胱內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勻一致,為環形。
2.5MRI檢查MRI檢查2例,患側腎盂擴張,全程輸尿管擴張,患側輸尿管末端可見約1.0cm×1.2cm大小類圓形病灶,邊緣呈環狀T2低信號,中心部分呈等信號。
3討論
3.1分型、病因及臨床表現
3.1.1分型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輸尿管囊腫多發生于單一輸尿管,囊腫常常較小,多見于成人女性;異位輸尿管囊腫的開口于膀胱內或異位開口于膀胱頸或更遠端,囊腫多較大,常見于女性嬰幼兒,左側多見,80%發生在重復腎上極腎的輸尿管異位開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極腎的發育不良和積水。
3.1.2病因關于輸尿管囊腫的發生,兒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則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學說有:(1)在胚胎第4~7周時,自中腎管分出的輸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輸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況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輸尿管異位開口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繼而逐漸形成囊腫。(2)輸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輸尿管開口狹窄。(3)輸尿管膀胱壁段過長、過斜,過于彎曲。(4)輸尿管口本身和周圍炎癥、外傷等引起的瘢痕狹窄,因為本病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統的其他畸形,特別是異位輸尿管囊腫者[1]。
3.1.3臨床表現此病早期無癥狀,如果有則為囊腫梗阻及其繼發感染引起,輸尿管及腎積水能導致腰腹脹痛,囊腫增大阻塞尿道內口可導致排尿不暢,尿液潴溜,女孩由于異位性輸尿管囊腫的開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約肌,常因不斷滴尿而褲襠常潮濕,而男孩異位開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約肌,往往不見此現象;有的學者將正常排尿、持續尿淋漓及一側腎功能低下列為此病的三聯征,認為有此表現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見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現膿毒癥、膿尿、血尿、膀胱刺激癥狀、副睪炎以及因腎盂積水而捫及“腫包”,女孩若囊腫脫出可見粉紅色“腫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
3.2.1腹平片腹部泌尿系統平片無診斷價值,可作為常規檢查項目,若囊內形成結石,可于平片上相當于輸尿管末端部位發現結石,并根據結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隨改變發生移動的征象,提示為囊腫內結石[3]。
3.2.2IVPIVP是顯示輸尿管囊腫的基本方法,單純型輸尿管囊腫:可以清晰的顯示膀胱三角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的異常密度影,其密度取決于囊內尿液的所含造影劑的濃度(與膀胱內尿液所含造影劑濃度對比),濃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內造影劑與囊內充盈造影劑的襯托下,囊腫的壁所形成的環狀透亮影即光暈征,加之輸尿管下端擴張,全長片顯示整條輸尿管酷似頭向下潛入膀胱內的“眼鏡蛇頭”,此為輸尿管囊腫的典型X線征象[4]。本組5例可見此征象。當腎功能受損時,囊腫顯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邊緣光滑的充盈缺損。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膀胱內僅見透亮的充盈缺損,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時可見異位的輸尿管開口。患側重復腎下腎之腎盂腎盞向外下移位,腎盞數較正常少,其最上緣與腎上緣距離增大,輸尿管偏離中線較健側遠等表現,提示輸尿管囊腫合并腎、輸尿管重復畸形[5]。IVP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顯示腎臟形態、功能,輸尿管的走行全貌還能借助監視系統觀察其排泄情況,可作為診斷輸尿管囊腫的首選方法。
3.2.3超聲檢查輸尿管囊腫表現為光環出現,呈圓形、橢圓形位于膀胱三角區偏一側,光環時而膨大,時而縮小,有節律性改變,光環內偶爾可見一移動性虛線光點,是由輸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價格經濟并可觀察囊腫變化,診斷正確率亦較高。但有時受儀器性能及檢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時;對于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與來源于盆腔的囊性病變,如附件的囊性包塊、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腫等鑒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其診斷價值不如IVP[6]。
3.2.4CT表現平掃表現為邊緣光滑的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腫內并發結石可一起顯示。CT檢查不做為常規檢查項目,因其檢查費用高,無法動態下進行觀察,不能顯示囊腫的舒縮變化。
3.2.5MRI及MRI水成像檢查可清楚顯示腎、輸尿管、囊腫大小及囊壁厚度,可準確診斷囊腫開口及囊腫分型,當囊腫內液體與原液信號相同時,定性診斷較為困難,檢查費較高,臨床應用較少。
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IVP和B超聯合應用,相互補充,可對此病作出準確診斷。
【參考文獻】
1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陳熾賢.實用放射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691-692.
3吳恩惠.賀能樹.李景學,等.泌尿系統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17-218.
4ChavhanGB.Thecobraheadsign.Radiolofgy.2003,225(3):781-782.
【關鍵詞】布魯氏桿菌病;影像診斷;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602-01
1860年,Morston對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做了系統描述。該病又稱地中海弛張熱、馬耳他熱、波浪熱等,布魯氏桿菌是引起的人畜共患傳染病,主要傳染源是羊,其次是牛和豬等,分急性期和慢性期,其特點是能引起全身網狀內皮細胞增生,常伴慢性膿毒血癥和神經、循環、生殖,尤其是骨關節系統的損害,較易轉為慢性。主要臨床表現有全身發熱、多汗、乏力、關節痛等[6]。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搜集整理我院1995年5月到2013年5月期間,已明確診斷的住院患者29例,全部具有完整的臨床資料、影像資料和其他相關檢查資料。其中男21例,女8例;年齡17―61歲,平均年齡39歲;病程2個月至2年,平均為10.2個月。臨床表現:所有患者早期均以發熱、多汗、乏力、關節痛、食欲不振等癥狀為主。急性期經過治療后15例緩解和痊愈,14例患者患病超過半年以上,轉為慢性,病情加重,出現嚴重的胸腰痛、關節痛,功能障礙。
1.2 檢查方法:所有患者均常規拍攝疼痛骨關節正側位DR片。進行CT掃描8例,其中髖關節7例,肩關節1例,CT采用GE公司16排多層螺旋CT掃描,層厚5mm,層間距5mm,1.25mm薄層重建,冠狀面、矢狀面重建及三維(VR)重建。CT造影劑使用碘海醇,靜脈注射,劑量按3ml/kg體重計算,取動脈期延時26s掃描,靜脈期延時60s掃描。MRI掃描13例,MRI掃描有1.5T超導型核磁共振成像,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WI(TR450ms)、T2WI(TR4200ms,TE120ms)和短時反轉恢復序列(STIR)(TR4000ms,反轉時間TI120ms,TE30ms)進行橫斷、冠狀位、矢狀位掃描。
1.3 影像分析:從以下幾個方面分別對DR、CT和MR片進行觀察:軟組織受累情況;布氏桿菌侵犯的骨關節部位;骨關節破壞部位及骨關節破壞程度。
2 結果
2.1 X線DR平片表現:19例患者急性期未見明顯X線陽性表現,10例患者見陽性影像表現,DR表現骨關節周圍軟組織不同程度腫脹,肌肉組織模糊。其中,2例腰椎及1例胸椎患者同時出現骨質破壞,椎間隙變窄,脊椎輕度后突,發生畸形;7例髖關節患者和1例肩關節患者出現骨關節同時出現骨質破壞,見骨質透亮區及小的死骨,關節間隙變窄,周圍肌肉組織模糊,并見條片狀鈣化[6]。
2.2 CT表現:8例患者受累部位軟組織明顯密度增高,肌肉輪廓不清,肌纖維間隙模糊,關節腔內及骨周圍見滲出性液體密度影,骨質破壞局限,胸腰椎及關節骨質破壞、骨質增生硬化,CT強化掃描呈明顯持續性異常強化,最大強化CT值約100HU左右。
2.3 MRI表現:13例患者骨及關節周圍軟組織T2WI為高信號,T2WI為低信號,骨關節破壞呈高低混雜信號,少部分為中等信號,骨關節滲出液體為長T1、長T2信號[2]。
2.4 影像診斷結果,誤診為腰椎結核1例,誤診為股骨頭無菌性壞死1例。
3 討論
3.1 X線平片檢查是最基本的影像檢查手段,方便、快捷,空間分辨率最高,10例急性期部分患者陽性表現不明顯,平片表現是正常的。當患者進入慢性期發生骨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異常改變時,才有陽性影像表現。MRI在布魯氏桿菌病急性期可見到骨關節周圍軟組織異常表現,T2WI表現為高信號,T2WI表現為低或中等信號,少部分表現為中等信號。關節積液DR片不能直接觀察到,液體較多時,關節間隙表現增寬。
在X線DR、CT、MRI三種影像檢查中,MRI對軟組織分辨率最高,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能發現早期布氏桿菌病骨關節周軟組織改變,在29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DR或CT軟組織表現無明顯改變,MRI表現異常。MRI顯示對脊髓解剖層次顯示清晰豐富,能夠細致觀察布氏桿菌病對脊髓的影響。MRI對骨骼表現不如DR及CT,不能很好觀察骨質細微變化,本組病例中有5例患者MRI未見明顯骨質改變,CT卻發現不同程度蟲蝕狀骨質破壞D。R空間分辨率高,CT密度分辨率高,CT觀察骨關節骨質破壞情況具有獨特性,CT能做1.25mm薄層重建及多面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觀察,故此能觀察骨質細微變化。三種檢查合理搭配運用,對臨床診治幫助較大。
3.2 鑒別診斷
布魯氏桿菌病所造成的骨關節改變,主要須與骨關節結核、風濕性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骨關節缺血性壞死相鑒別。布氏桿菌病所造成的骨關節改變,具有典型的流行病學,典型臨床癥狀,如發熱、多汗、乏力、關節痛等,白細胞計數正常或偏低,淋巴細胞相對或絕對高,血清免疫學試驗陽性,可做出正確診斷。骨關節結核與布氏桿菌病造成的骨關節改變大部分近似,結核臨床有結核感染史,臨床表現以乏力、盜汗、消瘦為主,病程相對布氏桿菌病長的多,且骨關節破壞嚴重,多發死骨,冷膿腫形成,多鈣化,脊柱或關節畸形多見等表現。風濕性關節炎,多有風濕熱,病程長,長年累月,反復發作,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0”陽性,布魯氏桿菌特異試驗陰性,一般不造成關節畸形。化膿性關節炎,以局部紅、腫、熱、痛為主要癥狀,白細胞計數增高, 早期骨質以破壞為主,慢性期以骨質增生硬化為主,大塊死骨,滲出液蛋白含量較多,MRI信號比較高。缺血性骨壞死,無任何感染史,不發燒,以進行性局部疼痛,功能障礙為主,血常規檢查正常。以骨中心蟲蝕狀、斑片狀骨質破壞、關節面塌陷、關節間隙變窄為主要表現[1],晚期可累及對側關節面,其中以髖關節,尤其股骨頭最為多發。
布魯氏桿菌病為人畜共患傳染病,牧區較為常見,根據流行病學、典型臨床表現、血清免疫學試驗,能做出明確診斷。部分經臨床及時治療可痊愈,部分復發或遷延不愈,造成骨關節損壞。X線DR、CT及MRI掃描是重要影像檢查手段,根據病情需要,合理利用,對本病的診斷及治療幫助較大,建議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江浩,主編.骨與關節MRI.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9
[2] 高元桂,張愛蓮,程流泉,等.肌肉骨骼核磁共振成像診斷.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
[3] 李景學,鼎元,等.骨關節X線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82.4
[4] 白人駒,馬大慶,等.醫學影像診斷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5
[5] 金征宇,主編.多層螺旋CT影像診斷學.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