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可持續建筑

可持續建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可持續建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可持續建筑

可持續建筑范文第1篇

要在上海繁華地段

造一幢“可持續建筑

上海一些建筑看上去很炫,但能耗很高,室內空氣很糟糕。這就好比一幅油畫贗品,看上去很昂貴,實際上一錢不值

“即將建設的世博遠大館,將是一座標準的可持續建筑。”遠大空調總裁張躍說。

遠大是世博場館唯一指定空調供應商,是世博會十三家全球合作伙伴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一家中國民營企業,世博給了遠大3000多平方米場地建企業館。

美中不足的是,世博企業館都屬于臨時性建筑,世博會結束后就得拆除。

作為國際性大都市,上海有很多標志性建筑,惟獨缺少一幢代表人類建筑未來的可持續建筑,一些建筑看上去很炫,但能耗很高,室內空氣很糟糕。這就好比一幅油畫贗品,看上去很昂貴,實際上一錢不值。

“遠大愿意來填補這項空白,在上海繁華地段造一幢永久性的可持續‘樣板’建筑。” 張躍說。

在他設想中,那棟建筑占地不必太大,建筑面積1000平方米就足夠了,但建設選地一定是人口稠密之處,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參觀,從這幢樓里獲得新的領悟。

同樣的“樣板建筑”,張躍準備復制到全世界50個城市去,每個城市一幢,國內20家,國外30家。這項“樣板計劃”未來一年內就完成,投資額預計為1.5億元。

那將是最有影響力的城市、最有影響力的地點。

8月21日下午,湖南長沙東郊遠大城一幢安靜的辦公樓里,張躍跟記者暢談設想中的“可持續建筑”。

當天上午,就在離這座辦公樓不遠處的一塊草坪上,張躍開始了一個開創性試驗:完全按照設想中“可持續建筑”的程式和規則,建設一座面積540平方米的三層小樓,作為世博遠大館以及遠大全球“可建”工程的廠內演練。

張躍的名片上還有個頭銜:聯合國環境署可持續建筑及建造促進會副主席。半年前,受聯合國環境署委托,他帶領一個60人的專家團隊負責起草“聯合國環境署建筑節能準則”,該準則的目標是使全球建筑能耗總量,在10年內降低80%。

目前該準則已經完成初稿。聯合國環境署計劃9月份、10月份分別兩次修改這項準則,以便提交給年底召開的聯合國哥本哈根氣候變化會議。

所有這些工作都是他自掏腰包來做。之所以這么做,也是想給正在起草的“聯合國環境署建節能準則”作個實際的注腳。張躍大拇指習慣性地觸了觸嘴唇,聲音沉穩而肯定:“我要告訴世人,做‘可持續建筑’其實并不難。”

“建筑節能,是事關世界60多億人口未來的大事。作為一家中國企業,我們有意識、也有責任在建筑節能上作出示范,為應對全球氣候威脅作出自己的努力。”

張躍說,“全球可建示范工程”要達到以下目的:

這是為全世界建筑節能作出示范。目前全世界在這個問題上說得多、做得少。日本建筑節能做得不錯,但日本對建筑本體節能并不重視;美國沒有制定出自己的建筑能耗指標;歐洲做得相對好一些,但在熱帶、亞熱帶地區的建筑節能上缺少示范效應。而遠大的作為正好填補了這項空白。

這是為全世界避免建筑災難作出示范。全球氣候變化,地震、風災、水災、火災等極端性自然災害將越來越頻繁,越來越不可預見,給建筑的安全性帶來更大的考驗。可持續建筑在抗擊各類災害方面將具有更高的要求。

這是為全世界在室內空氣質量上作出示范。粉塵污染、細菌滋生、通風不暢等問題,一直困擾著全世界建筑界。“可持續建筑”則在空氣潔凈上作出示范。

“可持續建筑”九大要素

比節能建筑環保等級更高的是可持續建筑,它包含了從建造到廢棄全生命周期的能耗、污染和社區規劃等因素,以及更多的人文關懷,但節能指標仍是根本

遠大自己來建設“可持續建筑”,是上海世博會給“逼”出來的。

根據規定,博覽會結束時臨時性場館需拆除。場館拆除,免不了帶來材料浪費、環境污染,這樣的事情遠大從來不干。“能不能在閉館后,用三、五天時間就將房子完好無損地拆下來,然后異地重建,從而將建筑材料浪費降低到零?”

張躍這樣一問,就問出了為期三個月的試驗:一種完全在工廠制造、符合“可持續建筑九要素”的“可持續建筑”誕生了。

誰能想到,一種可能改變歷史的“可建”,起因竟如此偶然。

第一座試驗性“可持續建筑”,是從8月21日上午8時開始在遠大城開建的。樓房“建設”過程看起來就像兒童搭積木,一臺吊車從平板車上吊裝起特制的鋼材、墻體泡沫板、管材、地板等配件,安裝工人將其組件依次裝到預定的位置。

現場沒有挖掘機、水泥攪拌機,沒有建設工地常見的揚塵,也沒有常見的瓦刀、線標等工具,安裝工人腰間系著裝有扳手、螺絲刀等物件的工具袋。

該樓建設使用鋼材26噸、泡沫板5噸,造價約為3000元/平方米。“形成規模后,有望將成本控制在1000元/平方米以內。”遠大節能公司總經理傅立新說。

兩天的建設過程中,張躍一直在關注著。他不時到現場指揮吊車、安裝工人作業,向前來參觀的省市領導干部解說,與前來采訪的各地記者談心,不停地描畫著“可持續建筑”的未來圖景。

“可持續建筑”原本叫“綠色建筑”,遠大公司專門設立了“綠色建筑部”。“后來發覺‘綠色建筑’這個詞被填進了太多含糊不清的東西,張總就改為內涵更為清晰的‘可持續建筑’,我們的‘綠建部’也正式改稱‘可建部’,專門負責公司‘可持續建筑’項目的實施。”傅立新說。比節能建筑環保等級更高的是可持續建筑,它包含了從建造到廢棄全生命周期的能耗、污染和社區規劃等因素,以及更多的人文關懷,但節能指標仍是根本。

遠大公司的名片上,“綠建部”的字樣還在。名片還沒有來得及換。

多年來,張躍一直在不少國際場合為“全球可持續建筑”奔走。在他看來,“全球可持續建筑”,有著非常清晰的九條標準,他稱之為 “可建”九要素:

舒適。包括冷熱舒適以及空間、視覺、觸覺舒適等;

安全。含抗震、消防等;以上兩條全社會已有所重視,下面幾條就不行了。

健康。必須做到通風良好,空氣潔凈、建材無毒;

節能。世上約40%的能源是建筑使用中消耗的。必須把隔熱、通風、照明及冷熱源設備的節能看得比美學更重要。如要很多能源才能舒適,再美的建筑也很丑;

省材。世上約有50%的原材料是被建筑用掉的。所有對建筑舒適性、安全性和節能性、耐用性無貢獻的材料消耗,都應盡力避免,這就必須改掉盲目追求造型的風氣,并對每個細節作深入的研究和試驗。省材的含義還包括減少建筑垃圾,工廠化建筑才可少垃圾;

耐用。不論從經濟、環保方面,還是從文化、歷史方面,一幢建筑都應該存在數百年,甚至上千年,歐洲古建筑是榜樣;

用途易變。房間尺寸和用途應可隨著需求的變化而輕易改變;

可回收。建筑拆除時,大多數材料可再用或加工后再用;

社區化。一幢建筑不論有多少環保的優點,如果住戶要去很遠的地方工作、購物,它就不是可持續建筑,交通污染也應算在建筑上。

8月22日下午6時,試驗房正式“結構封頂”。傅立新說,這座房子試驗是成功的,形象化地體現了“可建”九要素。

首先,它是無垃圾建筑。整個建筑是由數百個在工廠制造的部件組成,在現場只有“裝配”工作,既無“土建”,也沒有“裝修”, 所以也就沒有垃圾。而一幢同等尺碼的傳統建筑呢?至少要產生30噸建筑垃圾。建筑垃圾占人類活動排放垃圾總量的40%。

第二,它是超安全建筑。全鋼結構,設計抗震設防等級8度。同一設計模式的高層建筑的模型即將交國家級抗震測試臺檢驗。更重要的是,建筑的所有承重承壓部件均可輕易揭開外表,進行內部檢查,不留任何隱患。這幢樓還配置了噴淋滅火系統。

第三,它是超節能建筑。墻體、屋頂采用170毫米聚合發泡材料保溫;窗戶采用三層玻璃塑框窗,并設有自動窗外遮陽和自動窗內隔熱;通風采用熱回收新風(升溫)。墻、窗、通風三方面的“零容忍”隔熱措施,使得這座建筑冬天即使不用暖氣也不會冷,夏天的冷氣只針對人體、照明和電器的發熱,大概僅用傳統建筑的20%就行了。

除了建筑本體節能,這幢建筑的屋頂是用太陽能集熱板做成的,空調和衛生熱水能源主要取自這個看似極為平常的“屋頂”。而采用熱能來制冷,當然只有非電空調才可做到,這是遠大的絕招。

第四,它是超潔凈建筑。室內通風極佳,每小時徹底換氣3次,比五星級酒店還多一倍。更重要的是,它是采用遠大獨創的帶有靜電除塵器的新風機,室外臟空氣經過機器進入室內時,99.9%的塵埃和細菌都被過濾了。呼吸這里的空氣,勝過飲用最放心的純凈水。

推進建筑節能

應對金融危機及氣候變化

張躍的焦慮與努力,出自一個企業的國家利益和全球關懷,與個人利益無關。“如果說有關的話,那也正是相反的關系,讓自己的空調市場大幅度縮小。”

在探索可持續建筑的標準、規范的同時,從2008年10月份開始,遠大就將自己28棟辦公樓、公寓、酒店等樓宇進行節能改造,重點是進行建筑隔熱試驗,使空調負荷減少80%。目前已經完成5棟改造,目標基本達到。

記者下榻的遠大方舟賓館,是2008年12月改造完畢的。其改造總結稱,整個賓館總節能81%,其中采暖節能82%、制冷節能77%;年節能折合油40噸,減排CO2139噸,等于種7596棵樹,年省錢24萬元。

8月21日中午,長沙溫度達攝氏37度,記者下榻房間沒有開空調,只有一臺遠大空氣清新機開著,感覺仍然比較舒適。

頂著正午的陽光,傅立新帶領我們參觀一個個改造工地。他說,他們要在改造工程經歷一個寒暑周期的考驗后,形成更完整的工程數據,摸索出更簡捷、更實用的改造工藝流程,從而為傳統建筑節能改造開辟一條新路。

現代建筑節能技術起源于上個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期,歐美日經過30多年的探索,整理出了一套簡單實用的技術措施。

其中,有四項措施占80%以上節能比重:墻體用100~400mm厚的保溫材料,節能比重約30%;窗戶用2~4層玻璃塑框窗,節能比重約20%;窗外遮陽,節能比重約10%;新風與排風熱交換,節能比重約20%。

相比起來,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冷熱源設備效率改進等,反而相對次要。張躍說,以上四項措施極為簡單易行,我國已全面掌握其材料生產和安裝技術。

今年6月,張躍上書向國家建言,要大力推進建筑節能應對金融危機及氣候變化。

張躍說,對我國城鎮150億平方米不節能建筑實施節能改造,可供500萬個農民工工作10年,這是一項可以立竿見影地拉動就業的措施。

據初步調查,我國城鎮約有150億平方米不節能建筑。其中部分建筑因民眾暫時收入水平低而約束用能,將來隨著收入的提高,自然成為不節能建筑。根據國內外經驗和公司的實際測驗,每個農民工每年約可改造300平方米,技能培訓只需5天左右。

建筑節能還可以大力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墻體、屋頂保溫是農村住宅節能的關鍵。采用秸桿、粘土等當地材料可制成冬暖夏涼的住宅,并對防震、節約資源和降低建材行業污染極為有利,更可減輕農民對取暖薪柴和煤炭的依賴。

張躍認為,建筑節能可大幅度提高民眾福利水平。嚴冬和盛夏是我國疾病高發期,這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國目前住宅、學校等民用建筑熱舒適水平較低,尤其在黃河以南、兩廣以北的廣大地區。

要想讓全國民眾住上冬暖夏涼的房屋,不可能依賴有限的能源,唯一的出路是采取建筑節能措施,并且不是50%或65%的節能,而應像德國那樣達到80%~90%的節能。根據公司對長沙遠大城的辦公樓、住宅、賓館節能改造的實際測驗證明,能耗降低了約90%,舒適水平不僅沒有降低,反而提高了。

張躍說,開展建筑節能,還有助于我國回應氣候變化國際公約。將于今年12月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將本著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參與溫室氣體減排。我國處于經濟成長期,各方面需要大量使用能源。如果全面而徹底地開展建筑節能工作,就會為國家發展留出巨大的能源空間,同時為保護氣候作出貢獻。

張躍焦慮著。“你看看吧,我國每年新增建筑龐大,早一天行動少一分后患。并且目前我國急需拉動就業,而建筑節能改造投資當月就可創造就業,其速度優于所有行業。如果投入2500億元資金,當年至少創造500萬個就業崗位。”

可持續建筑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可持續建筑;能源管理;低碳節能;建筑一體化

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主要體現在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原則。所謂可持續建筑,目前為止還沒有統一的地定義,其設計理念的實現途徑主要是從生態方面著手。即“建筑設計需從根本上考慮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及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二即“需減少建筑運行過程對石油燃料的依賴性”。此種理念并不只是局限于技術方面,同時強調了高效能源管理和行為轉變在建筑節能領域中的作用,因此,為了實現節能和減排的雙重目的,一種綜合性的可持續建筑建筑設計手法應運而生。

1 高效能源管理系統的設計

高效能源管理系統在低碳建筑設計中占著最重要的位置,包括技術和非技術兩方面。技術方面主要包括能源管理網絡、能源運行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等;非技術層面需要解決能源管理與建筑用戶之間的關系。運用能源管理系統有效地對能耗數據進行分析并監督管理建筑實施過程,對節能設備的安裝和建筑用戶意識的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直接促進了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1)能源管理網絡

建筑能源管理系統包括從相對簡單呆板的閉環控制,到特定為建筑單體或建筑群體設計的復雜數據檢測、儲存和交換系統等。經過把能源測量裝置、溫度和照明傳感器與建筑能源管理系統相連接,按時監測能量消耗信息,并利用自動糾錯軟件修正誤操作。

(2)能源運行數據的分析和采集

緊緊地只國家統一安裝的電表來讀數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是普通電表只局限于估計讀數沒有記錄測量日期和測量時間點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需求一個多功能更加完善的能源計量系統來進行能耗的按時記錄。在記錄時的同時所有能耗數據需設定同一個標準的讀數時間,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具體的進行數據分析。假設建筑內具備良好的控制系統,建筑的供熱和制冷系統能耗應與外部環境溫度成比例。例如,在供熱的時候,能耗隨著外部溫度升高而下降。如果數據比較分散則表明控制差;如果能耗偏離趨勢基線比較多,則表明了供熱設備出現了問題。假如供暖和制冷控制合理到位,那么數據在能耗趨勢線周圍。

2 低碳節能技術手段

低碳節能技術方面主要體現在建筑供暖、通風、制冷、空調系統(即HVAC系統)和照明系統,在維持建筑的熱平衡等一些列情況下,運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和新型產品,降低建筑物的能量消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維持建筑熱平衡

在建筑設計前期,要把本地氣候因素、陽光照射角度、采光因素等考慮入設計中。從建筑物的屋頂、外墻到窗戶盡可能采用智能玻璃立面、高新技術隔熱產品等,從而以達到降低整個建筑物的墻體的傳熱系數,以降低用戶取暖和消暑的電能消耗。

(2)照明設備與控制系統

照明設計要嚴格按照建筑照明標準的來執行,使用高效節能用電設備和燈具,并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合理安排環境照明和任務照明的設置。采用聲控或光控等智能控制設備進行調光,智能調光系統在確保舒適宜人的光環境的同時,盡最大的限度減少電能浪費,充分體現在照明運行過程中,挖掘節能減排的最大潛力。

3 可再生能源技術與建筑一體化設計

本設計意圖主要體現在將建筑的使用功能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兩方面,只有將兩方面有機地結合形成多功能的建筑構件,使建筑物各部分的功能相協調而實現節能目的。但是,就現在的情況可發現這些技術比較適合新建建筑中,而對已有建筑物的改造方面,技術還需進一步提高。

(1)光熱建筑一體化

太陽能集熱器是太陽能轉化為熱能系統重要構件,光熱建筑一體化設計則主要是將太陽能集熱器作為建筑的一部分,并考慮到周圍環境的因素與建筑和諧統一的結合在一起。在確保集熱效果的同時,有多種方式可對太陽能集熱器進行設計和運用,包括在建筑屋面和陽臺攔板等。可以說,最基礎是太陽能集熱器在平面屋頂上的安裝,既簡單又安全,在安裝的過程中集熱器接觸面較大,并且方向也可以適當調配,以東西方向最佳。相反如果太陽能集熱器是安裝在建筑外立面上就陷得較為困難但是這樣做的有點表現在其外觀上,給人一種視覺的美感,也間接解決屋面上集熱器面積及安裝角度受限的問題。

(2)光伏建筑一體化

新建建筑在操作時運用的是光伏建筑合二為一,這樣不僅有利于節能而且還可以減少碳排放量。運用太陽能電池板使太陽能轉變為直流電能,最終通過逆變器完成直流電能與交流電能的轉變,從而獲取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電能。總而言之,相當數量的電氣設備,例如電燈,可以采用直流電來代替交流電完成工作。綜上所述,直流分配網絡的大量使用(DCdistributionnetworks),不僅可以縮小能量配置,還可以加強可再生技術。試換種思維模式,當今采用的太陽能電池板發電與傳統的煤炭發電相比較其價格還是相對較高的。試想如果可以使電能價格調低,就會使光伏產品在建筑發電方面的有點發揮的淋漓盡致。因為太陽能電池板生產量和生產技術的提高也就影響了光電轉換率最終導致太陽能電池板價格降低。當下的最主要的研發對象是傳統晶硅電池片的替代品研究,運用不同基質材料(比如薄膜聚化物)進行光電轉換,導致CIGS等各類低成本電池片的使用率逐漸加強。同一時間,建筑集成所使用的特殊方法――光伏組件雙面玻璃的封裝盛行起來,為建筑商將光伏組件直接組成玻璃幕墻,擴大電池片覆蓋建筑的面積,因而為提高電量輸出做出了新的構想和展望。

(3)風能建筑一體化

風能建筑一體化發電的特點是低成本高效率。小程機器,在價格定位上仍有歧義,而中程機器(5~50kW),如果能夠科學合理的配置,那么其貢獻不可忽視。其中最為突出的事例是2007年6月竣工的巴林世貿中心(WTC),3個巨大的風力渦輪螺旋槳按照獨特的空氣動力學安裝到建筑中,每個直徑長達29m,每次工作,這3個巨大的螺旋槳大約能給大樓提供11%~15%的電力,足夠給300個家庭用戶提供1年的照明用電。

4 碳抵償措施

碳抵償,也就是所謂的日常生活中CO2的排放量,并對其產生的經濟成本相互協調,最后支付給專業部門,運用植樹、環保專案、可再生能源工程等方法,減少空氣中CO2的排放量。日常建筑施工中因為使用了高效能源管理及節能技術等方法,能夠有效的分析和檢測建筑全壽命期間的碳排放量,運用適當的碳抵償措施,使碳減排能夠更好的進展。需要考慮的是,對碳抵償策略意見不一,自愿減排項目沒有明確的實施標準,從而使認證、監測等的實施在間接上受到阻礙,而不能從根本上實現可持續建筑的低碳設計。綜上所述,我們必須使上述措施都得到完善后再對碳抵償措施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5 結語

基于對節能和減排目標的實現,可持續建筑的低碳設計一方面要做到高效能源管理另一方面還要做到暖通空調管理和照明管理等,最重要的是要處理好可再生能源技術和建筑一體化之間的關系,總之,在做到以上方案的同時還要加強社會成員的個人意識及個人行為,政府和企業應該采取獎懲分明的方式進行監督管理,更好的為可持續建筑的低碳設計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武德俊。將低碳理念融入建筑創意――全國大學生綠色建筑創意設計大賽落幕[J]。節能與環保,2011,(12)

可持續建筑范文第3篇

實踐證明,設計過程中加入可持續建筑技術可以降低工程耗能,并能降低建筑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可持續建筑技術越早介入,效果越明顯。因此,要在建筑設計之初,加入可持續建筑技術,從而提高建筑的可控性。

可持續建筑設計概述

隨著世界范圍內綠色建筑的不斷發展,我國建筑行業也逐漸開始重視這一議題,并提出了可持續建筑的觀點。可持續建筑的內容從低能耗、零能耗發展至今,不斷變化并拓展,今天人們將可持續建筑理解為綠色建筑和生態建筑。可持續發展可以被定義為:既滿足當展的需要又不危及到下一展的需要。可持續建筑也應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實現建筑與自然的統一。我國在可持續建筑設計方面的研究尚在初級階段,因此,需要我國建筑設計人員不斷學習,推動我國建筑行業在可持續建筑方面的發展。

可持續建筑設計工具

目前,國內外關于可持續建筑設計工具的相關研究都比較少,本文根據相關文獻提供的內容,將其歸納為3個方向

1.性能評價工具

自1990年英國發表BREEAM后,世界上很多國家開始探索環境評價工具,并相繼開發了很多種評價體系。環境評價工具可以定量描述建筑過程中的節能、節水、材料生態環境性能、建筑的經濟性能等指標,從而為可持續建筑設計提供了可靠的設計依據,指導設計者及決策者完成綠色建筑設計工作。目前世界上主流的評估體系主要有:美國的LEED評估體系、英國的BREEAM及挪威的Eco-Profile等。

2.信息處理工具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使建筑設計方式有了質的飛躍,開啟了建筑工程領域的數字化時代。上世紀80年代末期,設計者開始了計算機輔助建筑設計工作的探索,這一方式發展至今已經在建筑設計中廣泛推廣開來。現代建筑設計中,信息的載體已經有紙媒變為了信息化載體,同樣也用數字化的方式來處理信息。設計工作中已經實現了設計信息的紙媒與虛擬數據間的不斷轉換。信息化的設計模式使得信息傳遞、復制、計算都以高效的形式進行,同時也降低了設計工作的成本。隨著科技的發展和計算機技術的不斷更新,建筑設計可以依托信息處理工具實現真正的綠色建筑及生態建筑。信息技術將帶領可持續建筑向著更復雜、更高要求的方向發展。信息輔助技術已經成為建筑設計的重要工具之一,它可以輔助設計者完成分析、處理數據信息等各項設計工作,可持續建筑設計高效率的快速完成。

3.信息資源工具

世界各國的建筑學專家在建筑策劃工具評價基礎上,探尋未來可持續建筑設計應該如何發展,并開始尋找綜合使用各類工具的方式。目前,國內外可持續建筑設計工具都有了相對完整的理論支持,可持續設計方法的各分支也積累了一定的理論經驗,但是綜合分析各類設計工具的研究還少。如何實現各類設計工具共同輔助可持續建筑設計是目前研究的重點課題。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少,迫切的需要加強各種設計工具協調與配合的研究工作,這樣才能使設計工具的研究獲得實質性的進展。

可持續建筑設計的應用思路

在進行可持續建筑設計時,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應用可持續建筑技術。

1.充分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

建筑自身的周期是設計、建造、運行、改造到拆除的過程。充分考慮建筑全壽命周期,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建筑周期內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因此,設計師必須關注建筑的全周期。設計師要在設計之初,對環境因素進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并在設計中充分利用環境因素,以施工過程的材料損耗,同時還減少對環境的負面效益。巧妙的利用自然條件的優勢,還可以使建筑在運行階段提供給人們更為健康、舒適、低耗能的居住環境。設計建筑時,還要考慮拆除過程中可能造成的環境危害,并在設計中調整,使拆除過程更加環保。

2.考慮整體環境及用戶舒適度

從本質上說,可持續建筑就是要實現人、生態環境及建筑三者的和諧統一。因此,必須在設計時,考慮建筑與整體環境的融合,從而實現優化建筑及環境的目的。

同時,可持續建筑要以人為本,為居住者構建舒適、安全、健康、有益身心的居住場所。不僅要讓建筑的功能與人們的需求相符,還要實現節約資源、綜合利用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建筑設計者要因地制宜,合理自然條件,設計出復合綠色建筑的要求的建筑物。這主要體現在設計良好的通風對流,增加綠化面積及建筑的采光系數等方面。

結束語

可持續建筑為建筑行業發展帶來新的生機,也使建筑行業朝向健康的方向發展。未來建筑行業應該將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與生態保護有機結合起來,為人們建設出更加舒適的建筑,并全面落實可持續建筑設計的各項措施。

可持續建筑范文第4篇

關鍵詞: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理念;方法

Abstrac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s an ecosystem environ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point of view on human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mod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history, design ideas and methods.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hilosophy; method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

可持續建筑是指在建造、運營和拆除的全壽命期間,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最小,經濟和社會效益最佳的建筑,它是可持續發展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可持續建筑應當立足于綜合環境效益的提高,提供給人們一個經濟、舒適,具有環感與文化感的場所。

可持續建筑的核心內容主要是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講,綠色建筑、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的基本內涵是相通的,具有某種一致性,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建筑理念。

二、當前在我國實現建筑設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建筑的可持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能源可持續、環境可持續、生態可持續,而其中能源可持續是最為突出的,它包括了能源節約,能源替代和能源回收三個內容。在我國,人均資源匱乏,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大量的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對可持續發展的沖擊已日益嚴重,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建筑業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如水、能源、土地和原材料。在建筑材料的應用上,目前我國大多數的建筑都在使用粘土磚、石材、混凝土等高能耗的建筑材料,這些建材在生產加工、制作安裝的過程中會消耗大量的資源,并且產生大量的廢渣、廢氣、廢水,從而對環境造成極大的污染。

2、大規模的城鎮和基礎設施建設本身也對原有地理環境產生破壞,它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林地、水域等,區域原有的生存環境和生態平衡受到沖擊,地貌地質條件產生變化,生存條件趨于惡化。

建筑耗能在我國社會耗能中所占比重越來越大。早在2001年我國建筑年消耗已達到3.76億噸標準煤,占總消耗的27.6%,現在建筑耗能已占到全社會耗能的三分之一(不包括生產建筑過程中的耗能)。另外,我國目前在能源回收方面存在著較大的不足,這其中尤為突出的是水資源和生產生活垃圾中有效能源的回收再利用。當前嚴峻的現實讓我們重新思索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也認識到在規劃和建筑領域實現設計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三、可持續建筑理論的歷史

我國古人創立和信仰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系的理論,與今天我們所講的可持續發展理論不謀而合。受我國傳統文化和地域氣候的影響,傳統建筑中有許多可持續的建筑手法可以借鑒。其中最典型的理論就是中國風水學,其實質是:地理學、氣象學、生態學、規劃學和建筑學的一種綜合的自然學說,其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這種理念貫穿在中國傳統建筑活動的各個過程,包括:規劃選址、建筑單體、園林小品、室內外裝修設計和施工營造等,我國現存的大量古城池古建筑中就有許多可持續建筑的典范。

在西方,許多著名建筑師都非常注重生態。例如:賴特將建筑視為有生命的有機體,他所遵循的將建筑與環境溶為一體的設計原則,體現了深層生態學的設計原則。由于設計過程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所以賴特認為沒有一座建筑是“已經完成了的設計”,建筑始終持續地影響著周圍的環境、使用者的生活,也就是說可持續建筑必須是同所在的場所、建筑材料以及使用者的生活有機地溶為一體。代表作流水別墅就是他最好的例證。

四、建筑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理念和方法

可持續建筑主張在設計時統籌考慮以下幾個方面:與自然環境共生、建筑節能及環境技術的應用、循環再生型的建筑、舒適健康的室內環境、融入歷史與地域的人文環境等。這些概念正逐步得到建設主管部門、開發商、消費者、建筑師的認可。目前在建筑設計領域,綠色建筑、生態建筑等概念就是可持續建筑設計的實踐。

(一)、設計理念

1、建筑外部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建筑本身應與環境協調,適應地方生態而又不破壞地方生態。包括:⑴建筑應與地形地貌相結合,達到建筑與環境共生,減少對環境的破壞;⑵注重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應用,采用更有利于環境的加工技術和設備;⑶注重建筑節能,推廣使用高效絕熱節能材料,提高建筑熱環境性能;⑷充分利用氣候資源,如大部分的照明,采暖可以由太陽光提供,制冷由流動空氣產生等,避免大量使用人工照明和機械空調導致能源緊張、大氣污染;⑸節約用水,可在建筑內設置廢水處理設施和凈化循環系統,使生活污水多次利用,用于景觀水體、綠化澆灌、清洗沖廁等;⑹通過綠化建筑來凈化空氣、減少噪音、維護生態平衡,可利用屋面、墻面、窗臺、陽臺等處種植花草,使建筑群成為城市立體綠化園林的主體;⑺樹立建筑材料循環使用的意識,在最大范圍內使用可再生的地方性建筑材料,爭取重新利用舊的建筑材料和構件。

2、內部功能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建筑內部功能設計應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動態設計過程,是通過建筑的可變性,使其達到較長時間的適應性,充分發揮實體材料的壽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⑴強調整體設計的意識,即重全局、輕細節的設計思路;⑵結構方面采用新技術,如大跨度預應力疊合樓板、無梁樓板等,以求以少的承重體系支撐起最大的空間,為其可變性提供前提條件。如日本1997年建成的新神戶公寓,結構方面框架用了反梁法與架空地板,天花板處不露梁,便于隔墻的移動,設計者列出了多達31種的隔墻布置方案供住戶選擇,充分體現了它的可變性設計思路;⑶建筑體形應力求簡潔,減小建筑體量,門窗位置應盡可能滿足多種室內布置的需求,為內部的改進創造條件;⑷管道井、樓梯、衛生間等不可變部分可作為一單元集中布置,以求加大可變部分的面積和靈活度,適應建筑的發展。

(二)、設計方法

可持續建筑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建筑行業的實踐結果。目前世界上已建成了許多各式各樣的可持續建筑,設計師根據他們的經驗提出了一些設計方法。針對大量運用了可持續發展概念設計的案例的分析,以下這些設計方法經常被運用。

1、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

2、加強建筑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性能:⑴采用新型環保墻體材料,放棄消耗大量資源的粘土磚而改用更環保更節能的墻體材料;⑵采用外墻保溫隔熱系統,利用各種保溫材料對外墻作內外保溫處理,如保溫砂漿、保溫板等;⑶采用屋面保溫隔熱系統,利用擠塑板作屋面保溫材料,利用架空層、架空板作隔熱層;⑷使用高性能玻璃和門窗材料,包括中空玻璃、熱反射玻璃、各種新型環保門窗材料等。

3、室內外空間設計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風,通過設計手段使建筑物獲得良好的采光和通風條件。在總體規劃上,注重考慮區域的風環境、光環境;在室內設計上,注重對流、穿堂風的運用,做全明設計,強調適宜的窗地比;注重窗戶的透光率和通風面積。

4、采用熱回收技術:建筑物中有可能回收的熱量有排風熱量、內區熱量、冷凝器排出的熱量等。合理有效地回收這部分熱量不僅能降低空調系統本身的能耗,還能減少對室外環境的污染。

5、使用建筑遮陽:在夏熱地區,遮陽對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室內居住舒適性有顯著的效果,建筑遮陽的種類主要有:窗口遮陽、屋面遮陽、墻面遮陽、綠化遮陽等形式。

6、充分利用太陽能,特別是在日照時間較長的地區。應用范圍包括太陽能發電、太陽能電池、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空調、太陽能照明、暖房等。

7、推行靈活多變的空間設計:在城市及建筑設計中,推行合理的多功能組合,防止片面地強調單一的功能分區,創造靈活多變的室內空間,將建設所需的資源降至最小,以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8、使用環保型建筑材料:采用低能耗的制造工藝和無污染的生產技術;產品在消耗能源的同時具有可循環和回收利用價值。

通過對一些案例的分析,我們發現對于不同類型的綠色建筑,設計時考慮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例如:對于辦公建筑,由于使用時間主要集中在白天,可以通過利用自然采光來達到節能的目的,因此在辦公空間中更多地設計自然采光是首選的方案,在辦公建筑中空調耗能所占比重最大,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通風可以取得顯著的節能效果;對于居住建筑,在充分考慮自然采光通風時,應做好護結構的保溫隔熱措施,因居住建筑具有用水量大的特點,所以在缺水地區,應做好廢水回用措施,目前廢水回用技術是成熟和有效的,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居住建筑采用了中水系統。

五、結語

可持續建筑范文第5篇

關鍵字:可持續;建筑設計;城市規劃;理念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城市規劃設計方案是根據城市整體建設工作的總體設想和宏偉藍圖來制定和執行的,可持續設計的目的就是將場地給建筑帶來的不良影響最小化,以及最充分地利用場地。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如何有效地利用現有場地合理規劃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課題。

一、可持續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必要性

早期采用并被廣泛應用于建筑的是一些比較被動的手段,如利用空調設備才能達到較好的降溫、取暖、通風等。這些初期的設計手段是一種“被動式環境設計”,既不環保,又浪費能源。后期的可持續建筑(稱綠色建筑或生態建筑)是以生態和有效利用資源的方式設計、建造、改建、運行或再利用的建筑。比如合理安排建筑朝向,有利于冬季的采暖保溫,有利于夏季遮陽,防止室溫過低或過高。又如利用自然風調節室內環境和空氣質量等。這是把可持續理念融入了全壽命的建筑(全壽命是指:從場地、規劃、設計、施工、運行、維護、拆除、建筑廢料處理的全過程)。不了解可持續建筑的人認為它造價偏高,市場前景可能不好。其實,實踐證明,可持續建筑同一般建筑比較有很多的優點,例如:供熱、空調和采光的費用少,建筑運行費用降低,建筑的舒適度和使用功能高,售價和租金增加;使用能源少,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建筑材料消耗少,資源利用效能高;生活和工作空間更健康,能提高工作效率,并減少與建筑有關的疾病的發生等。從建筑的全壽命考慮,可持續建筑的總費用比一般的建筑低,而且有利于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二、可持續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理念

2.1樹立科學的城市發展觀

科學的城市發展觀是根據城市的生態承載力、生態足跡、生態赤字水平,判定城市可持續度,并采取措施削減生態赤字,進而達到生態平衡;通過對城市生態資源的綜合評價,根據景觀生態學理論和碳氧平衡原理,構建城市自然生態安全網絡,確保城市自然生態環境不受或少受破壞與威脅,并為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提供科學的設計依據;借鑒生態經濟學中生態—經濟共贏與優化理論,從技術與制度兩個層面認識綠色建筑設計策略的生態經濟特征,引入“生態經濟效率”與“環效—成本率”的概念和生態足跡分析方法,構建綠色建筑設計策略的生態經濟優化模型,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同優化;通過相關法規的政策導向作用,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及和諧社會的形成,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政策支持。

2.2遵循系統論原理

系統論的基本觀點是整體觀點、等級觀點和動態觀點。系統的整體性是系統論的核心。城市是由自然生態系統、社會生態系統、經濟生態系統等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自然生態系統強調生態安全和生態效益;社會生態系統強調構建和諧社會和文化的先進性;經濟生態系統強調適度發展和循環經濟。這里既要保持每個系統內部的平衡,更要強調各系統之間的協調發展,實現復合生態系統的最優化,達到天、地、人和諧共生的目標。根據“整體大于各部分之總和”的原理,生態設計策略和能源結構的選擇應注重資源整合,謀求整體最優化。

2.3遵循生態位理論和生態適宜性原理

根據生態位理論,所有的生態元均具有相應的生態位。關鍵是看二者的關系是處于時空對位狀態還是錯位狀態,或者說是適宜狀態還是不適宜狀態。對位可以充分保持其功能效益和穩定性、可持續發展;錯位則會走向衰敗或被淘汰。實踐中最重要的是找準適宜生態位,并避免生態位重疊,一旦出現重疊必會引起競爭,須依照生態位分離原理來解決,即競爭形成生態位分異,分異導致共生,共生促進系統的穩定發展。

2.4樹立整體的生態建筑觀

建筑系統是一個開放系統,是地球生物圈中能量、物質流動的一個環節。這就要求我們全面關注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建筑與周圍環境的良性互動;考慮時間因素,樹立全壽命周期的建筑發展觀念;考慮空間因素,控制建筑系統對自然生態系統的空間置換影響;考慮資源有限,在人居環境建設中要高效利用和保護地球上的資源,從少費多用的非物質化——減量化到循環利用的再物質化——資源化。

三、可持續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的建議

1、城市規劃設計的龍頭地位

城市規劃設計主要是通過建筑設計、景觀設計來實現的。城市規劃管理是由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通過政府行為來對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進行監督、管理,并對二者之間發生的矛盾加以協調解決。在城市的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城市規劃具有龍頭地位。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市規劃的設計內容日趨綜合,方法包容性更強,從單純注重形態的設計發展到綜合設計。在城市規劃設計中不但要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區,交通流線,而且還要注重建筑物的體量、尺度、比例、色彩、造型、材料、空間等。一個城市建設的好壞與城市規劃設計水平的高低有著直接關系,因為城市規劃設計是城市建設的基礎,也是建筑設計的依據。在我國一般一個城市規劃設計經批準后,要執行十年以上,在批準城市規劃設計時一定要采取科學認真的態度。我國已把城市規劃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使城市規劃具有繼承性和連續性。

2、建筑設計服從城市規劃設計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建筑設計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在建筑創作繁榮的同時,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問題,在快速發展中,建筑師在建筑創作時對人文的關注、對環境的關注顯然不夠。一味追求“新、奇、特”而不考慮建筑物所處的環境。例如北京的長安街,雖然每棟建筑單體都采用了中國最好的設計院和最優秀的建筑師的作品,而且在建筑造價上也毫不吝嗇,就其藝術價值本身而言,仍然是業界人士批判的焦點。究其原因,主要不在于建筑本身造型,而在于對四周環境的忽視,以及強烈的個體表現欲所造成的整體不和諧。再例如希臘的愛琴海上有一座叫伊特拉的小島,每年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尤其是攝影家和畫家,被稱為“藝術家之島”。整座島上布滿了十分簡單的希臘式的民居,連警察局、醫院、飯店都化整為零,成為民居式建筑尺度。幾百年來,島上的居民始終恪守一個規則:所有建筑均不超過三層,所有外墻均為白色。這種熱愛自然、相互協調的觀點,已經形成了一種設計理念。可見,在城市規劃設計的指導下,注重四周環境的協調,即使是最簡單的建筑設計也能取得好的效果。

3、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

重要的建筑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它的好壞對一個城市的形象影響也是很大的。應該盡快建立建筑設計方案評審制度,組織一些專家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評審,一是看建筑設計方案是否符合城市規劃設計的要求;二是對建筑設計方案本身進行評審,看它的設計思想是否符合設計任務書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選出好的作品。在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決策時,不僅要關注建筑物本身,而且還應關注其是否與四周環境相協調的決策制度,這里的關鍵是提高治理者的決策水平,把握正的價值取向,不能把獨一無二、標新立異作為取舍的唯一標準。

結束語

可持續的建筑設計與城市規劃是門正逐步完善和發展的綜合性學科,我們不僅要了解建可持續的建筑設計理念,更要掌握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我國可持續的建筑設計和城市規劃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黃獻明.綠色建筑設計策略的生態經濟優化問題研究.2006

[2]洪遠,鞠美庭.生態恢復的原理與實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3]張鍵.可持續的綠色設計.建筑設計,2004.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城| 建阳市| 彝良县| 铜鼓县| 丰原市| 泸水县| 凤山县| 华安县| 桓仁| 青神县| 临泉县| 安国市| 万全县| 海丰县| 怀来县| 五华县| 大埔区| 衢州市| 甘肃省| 利辛县| 大洼县| 秭归县| 衡阳市| 电白县| 仁化县| 乐昌市| 杭州市| 绍兴县| 二连浩特市| 许昌县| 蕲春县| 庆安县| 武宁县| 荣成市| 德安县| 叶城县| 湟源县| 栾川县| 兴化市| 重庆市| 肥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