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找春天二年級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轉瞬間嚴冬已逝,春天已悄悄地來到人間。春天,是美好的季節,是充滿詩情的季節;春天,又意味著一個生機勃勃的開始。自古以來,詩人喜愛春天,贊美春天,是因為春天景色宜人,處處皆可入詩。漫步古詩百花園,只見詠春詩姹紫嫣紅、爭奇斗艷,令人目不暇接,隨意采擷幾朵,慢慢品讀,不知不覺已陶醉其中。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這是北宋詩人秦觀的《春日》。這首詩寫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霧薄籠,碧瓦晶瑩,春光明媚;芍藥帶雨含淚,脈脈含情,薔薇靜臥枝蔓,嬌艷嫵媚。這里有近景有遠景,有動有靜,有情有姿,隨意點染,參差錯落。全詩運思綿密,描摹傳神,自具一種清新、婉麗的韻味,十分惹人喜愛。
“朝來庭樹有鳴禽,紅綠扶春上遠林。忽有好詩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難尋。”這是宋代詩人陳與義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鳥語,目滿青枝,綠紅相扶,異馥誘人。詩人寥寥幾筆,一幅春意欲滴的畫面便展現在讀者面前,然后,詩人索性止筆,不再描寫春景,轉而抒情。春意濃郁,靈感忽生,但詭譎的詩人卻用“已難尋”的遁詞來誘使讀者自己去感受春意,這種虛實相生的方法,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
“遠目隨天去,斜陽著樹明。犬知何處吠?人在半山行。”這是南宋詩人楊萬里的《春日》。這首詩寫春天傍晚之景。斜陽披叢樹,綠地與天接,犬歡叫,人晚歸。這首詩自然貼切,常中見巧,平中見奇,將讀者帶進全景式的春之氛圍,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絢爛,有春之味的濃烈,有春之聲的和悅,置身其間,人們會敞開胸襟,盡情歡歌。
“春水初生乳燕飛,黃蜂小尾撲花歸。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這是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南園的春天,生機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乳燕始飛,蜂兒采花釀蜜,魚兒擁鉤覓食,這些都是極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遠景透過窗戶直入書房,使人舒心愜意,歡欣不已。這首詩生動傳神,清新流轉,讀來令人神清氣逸。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絕句》。這是一首描寫春游的絕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興,于是走出廟宇,觀賞春光。駕著小篷船出游,將船停泊在古樹下,拄著藜杖橋東漫步。雖是平鋪直敘,但古木陰中停泊著小船,這個畫面很雅,很古樸,頗如一幀中國古代的文人畫。后兩句準確精練地表現了春天杏花盛開,小雨紛紛,楊柳飄舞,東風和暖的美麗而宜人的景象,是傳誦千古的名句。這首詩情與景匯,物與心諧,詩人抓住春風春雨的特點,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內心的喜悅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關鍵詞:小學語文;設計;有效提問;策略
提問是通過教師引導幫助或學生自讀自悟等方式來理解文本,體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今多少小學語文教師(包括我)在教學時一廂情愿地按照自身理解的方式,灌輸學生知識,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限制了想象力的發展,約束了探究式活動的空間,使學生在課上無效學習,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提問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相應提出課前設計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研讀課題,有效提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文章的靈魂。小學課本中有許多課題都能引導學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標題的特點展開提問,導入課堂教學。研讀課題有多角度、多層面、多范圍的方式提問,激發學生對文本質疑的精神,有興趣地進入課文閱讀。鼓勵學生多讀課題,圍繞課題自主提問。二年級下冊語文《找春天》的題目,你想提什么問題?學生提問“春天在哪里?”“春天長什么樣子?”“誰去找春天呢?”“為什么要找春天呢?”“去哪里找春天呢?”“他們找到春天了嗎?”等等。
二、突破重難點,有效提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的文章只要抓住全文重點段中的幾個詞句提出問題,就能收到牽一而發動全身的教學效果。根據這些重點詞句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是課文的重點內容,抓住了這些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教學效率高,效果好。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難忘的潑水節》最后兩句“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根據“幸福”“難忘”兩個詞語提問,學生提問“1961年的潑水節為什么幸福?”“1961年的潑水節為什么令人難忘?”
三、利用插圖,有效提問
插圖,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信息和教學媒體,是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傳遞著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豐富信息,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翻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幅幅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的插圖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圖片的具w描述,插圖又是文字的形象體現,圖文并茂,構成了一個整體。這些課文插圖都是課本編寫者精心選配的,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也拓展了語文教師的教學視野。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難忘的潑水節》的插圖,圍繞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場面,你們猜猜誰是總理?你們看到什么?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提問“總理為什么與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呢?”“傣族人民是怎么迎接總理的呢?”“他們一起怎么過節呢?”等等,讓學生走到傣族人民內心的深處,感受總理的親和、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慈祥,體會傣族人民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之情。
四、內容留白,有效提問
課文“空白”是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意蘊空間,它能激發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使讀者對作品有個性化的理解。人教版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們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提問,學生的思維、表達欲望就會被這些“空白”激發。《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完后,學生紛紛表示:我的小手也能做很多事呢!于是,我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以原文的終點為寫話的起點,聯系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延伸課文的內容,從而讓每一位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體驗,享受審美情趣,迸發出創造熱情。
五、人文延伸,有效提問
一天,小紅、小麗和小明出去找春天。
小紅高興地追著一只漂亮的花蝴蝶,她邊跑邊說:“這是個春天。”
小紅捉到了花蝴蝶,又愛憐地把它放掉。蝴蝶飛過樹林,小紅說:“大樹也是一個春天。”
小麗坐在地上看著盛開的花朵,開心地說:“花兒也是一個春天。”
小明追著一只小鳥兒。鳥快活的飛著,小明說:“鳥兒也是一個春天。”
小明跑啊跑,跑累了,就躺在田野上。咦?誰搔癢了小明的面頰?啊,原來,身邊又鉆出嫩綠的小草。
小溪流淌了,在丁丁冬冬地唱歌;柳枝搖著長辮子,綠葉慢慢地鉆了出來;小鴨子在嘎嘎的叫著、游著;我們脫掉棉襖,穿上了春裝;小鳥的羽毛長出來了……
春天來了,我們看到了她,我們聽到了她,我們聞到了她,我們觸到了她。她在森林、草地、山岡……春天哪里都有,等著我們去找她。
關鍵詞:仿寫;文本;農村小學
寫話是習作的基礎,也是衡量低段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標準。同時,寫話訓練也是提高低段學生語文能力的最富實效的途徑。可是,農村小學低段的學生年齡小,再加上家長的忽視平時又不注重書籍的閱讀,導致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起點低,范圍小,對外界的事物缺乏敏銳的觀察、思考能力,他們的寫話能力可想而知不容樂觀。怎樣才能達到低年級寫話的要求呢?這就需要在教師的幫助下,以課內寫話為抓手,充分研讀教材,發掘文本資源,創設寫話點,結合學生生活進行寫話訓練。
一、活用文本,照樣仿寫
人教版低段教材中有很多語言規范、字詞優美的文章,這就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素材,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又特別強,只要給他們一定的模式,他們也能妙筆生花。
1.仿句子
學寫句子是學習語言最關鍵的環節,是寫好段和篇的基礎。寫句子最主要的方式是仿寫句子,仿照例句寫完整的句子,寫規范的句子,寫生動的句子。
二年級下冊第一課的《找春天》中有幾句話是這么寫的:“小草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開的野花一朵兩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樹木吐出點點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凍的小溪叮叮咚咚,那是春天琴聲吧?”一連串相似的句子排比而出,充滿了濃濃的童趣,小朋友們讀得特別起勁,讀完這幾句之后,我就問孩子們:“春天可真美,請同學們睜大你們的小眼睛找找看還可以從哪里找到春天?誰能照著課文的樣子,說一句話?”小朋友的回答異彩紛呈,這個說:“蘑菇從地下探出頭來,那是春天小傘把?”那個說:“樹上的小鳥嘰嘰喳喳,那是春天的歌聲吧?”還有的說:“天上風箏一只兩只,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誰說農村的孩子比不上城市里的,他們的想象更為豐富,語言更為質樸,大家爭先恐后地舉手,一改往日說話寫話只有寥寥幾人舉手的尷尬場面。
2.仿寫段落
在我們的低段課文中有很多精彩的段落,在學習中除了把它們收為己有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們進行仿寫練習,這樣就可以有屬于自己的精彩了。
如二年級下冊第三課的《筍芽兒》中的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的結構相似,都是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呼喚筍芽快快成長,我就提出這樣的問題:“猜一猜還會有誰去呼喚可愛的筍芽呢?”孩子的答案五花八門,“他們會跟筍芽說些什么呢?能不能模仿書上的段落,寫幾句話呀?”學生馬上就唰唰地動筆寫起來,寫出來的段落讓我驚喜不斷。
二、巧用文本,插圖寫話
在低段的教材中,有許多色彩豐富、圖案鮮明的插圖,低年級的孩子又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師如果利用好插圖,將學文和寫話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圖編故事
如在教學二下第二課中的《宿新市徐公店》時,課文的插圖就很好地闡述了古詩的詩意,我引導學生從景到人,從靜到動寫話:“你在圖上看到了什么景色?又看到誰?他在那里干什么呢?試著編個故事。”通過這樣的看圖片編故事,既提高了學生的寫話能力,又在無形中解決了學生在詩意理解中的難點,符合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一舉數得。
2.畫圖寫話
根據低段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他們對形象物體比較感興趣,因此,可以結合教材的內容,讓學生先動手畫,再動筆寫。
二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文中,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圍繞“美麗的秋天”所編排,學習這一單元時正值初秋,秋的氣息就在我們的周圍。因此,我利用農村的特色,安排小朋友在周末的時間去田野、果園等地觀賞寫生,并從孩子們的繪畫作品中選出精美的作品貼在班級后面的黑板上,請全班同學欣賞點評,學生興致高漲,最后,根據自己或別人圖畫的內容,寫寫美麗的秋天。
三、創設文本,情境寫話
1.從表演中引發
在學習了二年級上冊的《兩只小獅子》之中,我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讓學生表演寫話,即:“如果你就是那個懶獅子,聽了小樹的話,你會怎么做,怎么說?”在表演時指導學生想象懶獅子驕傲的姿態、神情、語氣等。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體驗來寫話,學生不僅興趣濃厚,而且寫出來的文字真實生動。
2.從留白處引發
新課程標準強調要“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鼓勵自由表達和有創意的表達”。我們在教學時要找出課文中的留白,鼓勵學生大膽想象。
例如在教二下第四課的《小鹿的玫瑰花》時,為了突破“為什么鹿弟弟說小鹿的玫瑰花沒有白栽?”這個教學難點,讓學生體會到“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我設計了這樣一組寫話訓練:“其實在森林里不光是黃鶯和微風見過、聞過小鹿的玫瑰花,還有好多小動物們也看見過呢,如果你就是其中一位,你會對小鹿說什么呢?請你寫下來。”農村小學低段孩子這樣一問還不能馬上寫出來,為了減輕難度,我又在課件上出示了這樣的一句話:可愛的蝸牛爬來了,她說:“我看見過你美麗的玫瑰花,她可香了,我還在她的花朵上美美地睡了一覺呢!”有了這么多的例子,學生逐漸也能侃侃而談。
我有一個平凡的母親,但她對我有著不平凡的愛。八年前,媽媽經過一場危險的手術,把我生下來,從那時起,她就不顧一切地照顧我,我想要什么她就給我買什么,想吃什么她就盡量滿足我,她一把屎一把尿地把我養育成人,讓我健康快樂、無憂無慮地成長。
現在,我八歲了,上小學二年級,媽媽為了我到外地打工掙錢,寫到這里,我真想大喊一聲:“媽媽,謝謝你!媽媽,我愛你!”。
她每次回來看我的時候,都會給我帶禮物,有時,還會給我買一身新衣服,當媽媽要走的時候,都會說:“寶寶,你是最棒的!”。這讓我想起了孟郊寫的詩《游子吟》:“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母親的恩情就像春天里太陽的光輝,沐浴著陽光的小草無論怎樣都報答不了太陽的恩情啊!
母親的愛是偉大的,她養育著我們,呵護著我們。
母親是慈祥的,母親是偉大的,母親給我們的東西真是太多太多了,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啊!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姥姥常教我的歌:“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哪里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