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芒種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芒種節,祝福多:幸福來的急急忙忙,痛苦走的慌慌忙忙;好運來的碌碌忙忙,厄運走的亂亂茫茫;快樂來的匆匆忙忙,煩惱走的汲汲忙忙。芒種節,忙忙的平安吉祥多!
3、芒種芒種,忙著把希望播種;芒種芒種,忙著把愛情播種;芒種芒種,忙著把幸福播種。今日芒種,祝你前途無量,一路收獲成功!
4、把理想播種在希望的田野上,等待未來開出成功的花朵;把快樂播種在平安的土壤里,等待未來收獲幸福的果實。芒種日到了,播種健康吧!祝萬事如意!
5、芒種芒種,忙著播種,播種愛心,收獲真情,播種理想,收獲成功,播種陽光,收獲健康,播種幸福,收獲吉祥,播種祝福,收獲友誼,芒種節氣,祝你開心。
6、芒種節,我“種”下對你的心,愿收到你的真情;芒種節,我“種”下對你的情,愿收到你的回應。芒種節,想種就種,來日大豐收,祝你播種多多,收獲多多!
7、芒種芒種,“百般繁忙”。初夏時節,“氣溫上揚”。揮汗如雨,“找點清涼”。工作再忙,“心情要爽”。生活再累,“煩惱丟光”。保重身體,“注意健康”。芒種節氣,祝你吉祥!
8、幸福‘芒’著把你繞,煩惱趕‘芒’就溜走,快樂急‘芒’把你圍,憂愁慌‘芒’快逃跑,健康連‘芒’把你抱,疾病匆‘芒’要遠走,芒種節氣到,愿你芒種快樂!
9、芒種節氣祝福你:快樂十分“芒”,種一份祝福;喝酒十分“芒”,種一份清醒;工作十分“芒”,種一分鍛煉;運氣十分“芒”,種一分給明天!
2、芒種,是農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太陽到達黃經75°時為芒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意指大麥、小麥等有芒作物種子已經成熟,搶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種最忙的季節,故又稱“芒種”。春爭日,夏爭時,“爭時”即指這個時節的收種農忙。人們常說“三夏”大忙季節,即指忙于夏收、夏種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芒種”也稱為“忙種”“忙著種”,是農民朋友的播種、下地最為繁忙的時機。
3、芒種的“芒”字,是指麥類等有芒植物的收獲,芒種的“種”字,是指谷黍類作物播種的節令。“芒種”二字諧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種”了
4、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干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于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芒種的時候該做什么事: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夏熟作物成熟和耕種的最忙季節。正常年份6月中旬開始入梅。芒種至夏至這半個月是秋熟作物播種、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進入夏收、夏種、夏培的“三夏”大忙。
芒種蔬菜農事概要:大棚蔬菜管理措施,露地蔬菜管理措施,要做好秋茄、秋辣椒苗期培育。
又是一年芒種節氣到來芒種,是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芒種節氣的4大傳統習俗,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芒種的4大習俗芒種的習俗一、煮梅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三國時有“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種天然優質有機酸和豐富的礦物質,具有凈血、整腸、降血脂、消除疲勞、美容、調節酸堿平衡,增強人體免疫力等獨特營養保健功能。但是,新鮮梅子大多味道酸澀,難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這種加工過程便是煮梅。
煮梅的方法有很多,最簡單的一種,是用糖與梅子一同煮來吃。做法很簡單:買三到四斤青梅,放入高壓鍋里,加一大湯碗的水(大約沒過一半梅子),到高壓鍋開響,換中火再燒十分鐘左右即可。新鮮煮好的梅漿非常酸,很難入口。關鍵是要加重糖,上面這樣一鍋梅子大約要加1斤白糖。冷卻后,把梅漿分裝進各種玻璃瓶里,放冰箱。嘴饞的時候,拿出來吃一碗,酸酸甜甜,很有夏日清新的感覺。
芒種的習俗二、安苗
安苗系皖南的農事習俗活動,始于明初。每到芒種時節,種完水稻,為祈求秋天有個好收成,各地都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家家戶戶用新麥面蒸發包,把面捏成五谷六畜、瓜果蔬菜等形狀,然后用蔬菜汁染上顏色,作為祭祀供品,祈求五谷豐登、村民平安。
也有人說,“安苗”為績溪的農事習俗。相傳“安苗”起源于唐末宋初,清道光年間起(1852)逐漸興盛。據史料記載,農歷六月初六是天公天母壽辰,是日在田頭地角鳴鑼、燒紙、插小紅旗。伏嶺、北村、胡家、磡頭一帶各村于芒種后第一個“龍、虎日”請僧侶做齋,然后撐旗打鼓,抬著太尉老爺巡游田畈,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故謂“安苗”。
芒種前,各農戶稻秧栽插完畢,五谷下種,農民以此感到欣慰,為表喜悅,各村族長召集德高望重的長輩選擇吉日,家家做包、粿以示慶祝。于是,各村待最后一農戶稻秧栽插完后,便由族長出示“安苗貼”昭示安苗日期,各村“安苗”不同日,由村主事視本村家事進展而定。雖然各村做包、粿不在同日,但在某村“安苗”之日內,不僅本村人可隨意走家串戶品嘗安苗包、粿,外村人也可進村入戶同亨口福,其樂融融,充滿了節日氣氛。
芒種的習俗三、打泥巴仗
貴州東南部一帶的侗族青年男女,每年芒種前后都要舉辦打泥巴仗節。當天,新婚夫婦由要好的男女青年陪同,集體插秧,邊插秧邊打鬧,互扔泥巴。活動結束,檢查戰果,身上泥巴最多的,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當秧田插完后,小伙子故意挑釁,借故往姑娘身上甩泥巴。而姑娘們也予以還擊,霎時間雙方擺開陣勢,以泥巴為武器,互相投擲。如果數人一起將對方抓住,就要將她(他)按倒在水田中翻滾,使其沾一身爛泥,狼狽不堪。新郎的父母不能參與,只在田邊觀看。身上泥巴最多的,往往是受對方青睞的人。休戰后,又一起來到河水溪旁,邊清洗邊打水仗,度過勞動、打鬧的一天。新娘在前一天來時,帶有一擔五色糯米飯和100個煮熟的紅色雞蛋。節日后返回娘家時,夫家姐妹要以更多的五色飯和紅鴨蛋為她們送行。
芒種的習俗四、送花神
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節過后,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
此俗今已不存,但從著名小說家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飄,花枝招展,更兼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讓,燕妒鶯慚,一時也道不盡。……”
“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桿頂端綴有牦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送花神是古人對大自然的一種親近,表現出對生態的敏感和重視。不過,這種習俗主要流傳于花農和文人墨客,距離生活較遠,主要是文人一種附庸風雅的文化趣味。對于普通老百姓,這一時間人們最關注的是農業生產,而且由于農忙人們也沒有時間從事民俗生活,因此,芒種送花神的習俗不復存在,也沒有其他的民俗。因此,芒種成為一個重要卻沒有相應習俗的節氣。
芒種節氣簡介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9個節氣,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此時北斗星斗柄指向巳位(正南偏東),太陽到達黃經75度。芒種,“芒”指一些有芒的作物,如稻、黍、稷等;“種”,一為種子的“種”,一為播種的“種”。芒種的含義是:有芒之谷類作物可種,過此即失效,故名“芒種”。所屬季節:夏季。氣候特點:日照強,雨量充沛,氣溫顯著升高。農事:水稻等谷類農作物栽培。
芒種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耕種。芒種節氣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由于天氣炎熱,已經進入典型的夏季,農事播種以這一時節為界,過了這一節氣,農作物的成活率就越來越低了。芒種是谷類作物耕種的節令,晚稻在這個時節該種了。在稻作地區的南方,“芒種”是插秧的忙碌時節。北方地區是旱地農業,糧食作物以小麥為主,這個時節正是北方夏熟作物麥子收獲之時。“芒種”到來標示著又一輪農忙,南方地區人們忙著插秧種稻,北方地區人們則忙著收麥。
芒種一詞,現存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兩漢時期的著作《周禮》:“澤草所生,種之芒種。”東漢鄭玄釋義曰:”澤草之所生,其地可種芒種,芒種,稻麥也。“元吳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中說:“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著作中,芒種的字面意思是“有芒的稻谷類作物可以播種”。水稻種植一般是在以水田為主的南方地區。北方地區是旱地農業,糧食作物以種植小麥為主。對于北方地區而言,“芒種”是麥子成熟的時節,因此亦有對“芒種”的含義解釋為“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增添了麥子收獲,既涉及南方的水稻播種,也涉及北方的麥子收獲。
芒種節氣的由來我國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鵬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去年深秋產的卵因感受到陰氣初生而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出現,并且感陰而鳴;與此相反,能夠學習其它鳥鳴叫的反舌鳥,卻因感應到了陰氣的出現而停止了鳴叫。
芒種是表征麥類等有芒作物的成熟,是一個反映農業物候現象的節氣。時至芒種,四川盆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中稻、紅苕移栽接近尾聲。大部地區中稻進入返青階段,秧苗嫩綠,一派生機。“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句,生動的描繪了這時田野的秀麗景色。到了芒種時節,盆地內尚未移栽的中稻,應該抓緊栽插;如果再推遲,因氣溫提高,水稻營養生長期縮短,而且生長階段又容易遭受干旱和病蟲害,產量必然不高。紅苕移栽至遲也要趕在夏至之前;如果栽苕過遲,不但干旱的.影響會加重,而且待到秋來時溫度下降,不利于薯塊膨大,產量亦將明顯降低。農諺“芒種忙忙栽”的道理就在這里。
芒種是很忙的節氣。陜西,甘肅、寧夏是“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廣東是“芒種下種、大暑蒔(蒔指移栽植物)”。江西是“芒種前三日秧不得,芒種后三日秧不出”。貴州是“芒種不種,再種無用”。福建是“芒種邊,好種秈,芒種過,好種糯”。江蘇是“芒種插得是個寶,夏至插得是根草”。山西是“芒種芒種,樣樣都種”。“芒種糜子急種谷”。四川、陜西是“芒種前,忙種田,芒種后,忙種豆”。從以上農事可以看出,到芒種節,我國從南到北都在忙種了,農忙季節已經進入。
“四月芒種麥在前,五月芒種麥在后”,這是說華北地區4月芒種,小麥就成熟了,而5月芒種麥子還未成熟,這是為什么呢?這和前邊講過的“二月清明桃花開,三月清明定不開”一樣,都是因為陰歷算法造成的。按陰歷計算,一年實際上是354或355天。這比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天數要少10-11天,因此必須三年一閏(有時是兩年一閏),補充所短的天數。閏月時,節氣不是提前就是推后,因而芒種有時在4月,有時在5月。我國農民深知4月芒種由于打春早,節氣推前,所以種莊稼就種得早,要種在芒種前,6月芒種,就把莊稼種在節氣之后,這是一種“死節氣、活辦法”的科學種植方法。
現實生活中,的確有很多的洋節已經潛移默化地進入到我們的生活中。但由于地域文化的差異,我們只是趕個潮流,并不能真正理解它們真正的意義。而我們的傳統節日,則更應該得到關注與繼承。
說到傳統節日,最重要的一定是除夕。貼春聯,放鞭炮,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吃團圓飯、守歲,滿滿的溫馨和幸福。除夕之后,就是春節了。我至今依然留戀小時候回老家過春節,跟著爸爸挨家挨戶拜年,那種熱鬧喜慶的氣氛,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拉近了許多。
中秋節在傳統節日中的重要性,是僅次于過年的。一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餅、賞月。而中秋又恰值莊稼成熟的季節,對于農民而言,則又多了一份收獲的喜悅與滿足。
除了中秋與過年,至今得到較好繼承的,就是元宵節了。說起元宵節,我們腦子里馬上會跳出“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火樹銀花不夜天”“東風夜放花千樹”等詩句,并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古代時元宵節的熱鬧與歡快,以及元宵節放煙火、觀燈三日的隆重,足見元宵節在古代的地位。我們還會隨之聯想到“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的有趣典故。發展至今,元宵節流傳下來的放煙花、吃湯圓、觀燈、舞龍、猜燈謎等習俗,我們依然可以感受到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節日,自然是跟歷法密不可分的。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多是根據陰歷而定。而陰歷,是根據月亮的虧盈規律制定的。但也有一個重要的節日,是根據節氣而定,那就是清明。節氣屬于陽歷,與現行的公歷對應契合,是按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制定的。這說明早在幾千年前,我們的祖先便推算出了陰歷與陽歷關系,這充分反映出我們祖先的偉大智慧。祖先給節氣取的“谷雨”“芒種”等名字,在農耕時代具有非凡的意義,對農事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近日,欣聞中國的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更應該好好地繼承與珍惜。
遺憾的是,也有一些節日,隨著工業的發展,農耕在社會結構中重要性的減弱,而慢慢被人們所冷落。譬如“二月二”,俗語說:“二月二,龍抬頭。”農歷二月,天氣開始有了有效的降雨,土地開始解凍,那些沉寂了一冬的動植物都開始蘇醒過來,露出了生機。從前人們會在二月二炒豆子吃,農民用草木灰撒出糧囤的形狀,祈禱一年中風調雨順,祈禱莊稼有個好收成。而現在,在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孩子中,有很多人甚至根本不知道“二月二”也是一個節日。
【關鍵詞】生活 有用 地理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新課程標準中的一個突出理念,教學中教師如何體現這種理念,關鍵是要教學生不僅要學好書本知識,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特別注意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在生活中學習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觀察身邊地理現象,要善于發現身邊的地理問題,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去指導自己的生活實踐,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探究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一、學會觀察生活中地理現象得出地理規律
五彩繽紛的生活景觀,多種多樣的社會生活現象與問題,會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地理興趣。學生注意觀察身邊的地理現象,從生活實際去學習地理知識。
例如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更替。我們都知道每天日出時太陽從地平面升起,然后太陽高度逐漸增大,當太陽高度達到最大時,太陽也正好位于天空中央,即上中天,接著太陽高度逐漸減小,直至落到地平面以下,太陽從地平面升起到地平面落下經歷的時間即白晝,一年中白晝長短是在變化的,一天中太陽在天空中的方位也是變化的,這些生活常識都可以通過觀察學習,總結掌握住規律。四季的更替學生也是可以通過觀察和感覺出來的。
二、學會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1.生活習慣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如服飾:居民習慣穿藏胞;夏天更多的人穿白色衣服,而冬天則有更多的人穿深色衣服;飲食:“南稻北麥”“南米北面”“南甜北咸,東酸西辣”;民居:北方屋頂坡度緩,南方屋頂坡度陡;北方房屋墻體厚,屋內有火炕,南方人習慣睡木床或竹床。還有,日本人愛吃魚;中東的一些國家把旅館建在了屋頂上;東非高原上出了許多優秀的中長跑運動員等,這些都有著地理方面的原因。
2.諺語、成語、詩歌與地理的關系。如諺語:天上積雨云,地上雨淋淋――云與降水的關系;一陣春雨一陣暖――春季降水與暖鋒之間的關系;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降水與冷鋒之間的相互關系;春雨貴如油――我國春季降水少的特點。再如成語:滄海桑田――地殼是不斷處于運動和變化之中;飛沙走石――沙漠地區的風力搬運作用;滴水穿石――流水的侵蝕作用。還有詩句如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反映我國地勢西高東低,河流自西東流的地理現象;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反映我國人口分布不均勻的現象,城市人口稠密集中,農村人口稀少分散。
3.二十四節氣與地理關系。如冬至、夏至――是我國北方地區一年中正午太陽最低或最高的一天;春分、秋分――分別是全球晝夜等分的兩天;5月21日是小滿,俗話說:“小滿大滿江河滿”,它反映了河流汛期與節氣的關系,這一節氣預示著我國的河流特別是南方河流開始進入汛期;6月8日是芒種,這一節氣正好是我國北方夏糧收獲、秋糧播種的最佳時節。
4.一些具有較大影響的事件也有著一定的地理背景和地理原因的。如菲律賓、日本、智利為什么多地震是因為這些國家處在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頻繁;之所以選擇阿富汗作為根據地是因為阿富汗境內多山,便于藏身,且阿富汗經濟貧困,社會落后,便于招募成員。
三、學會從開展地理活動與探究中學習地理知識
1.在乒乓球上繪制經緯網。通過這個制作,我們可以更加清楚經線緯線的含義、經緯線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經緯度在地球儀上的分布規律,將課本中的知識加以鞏固。
2.繪制家庭房屋平面圖,學會自己設計圖例、標明注記,選擇適當的比例尺等。
3.通過繪制生活小區的平面圖,深入了解你生活的小區有哪些基礎設施,與你的日常生活關系最密切的設施有哪些,你認為哪些設施在設計、布局和管理上存在著不足,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進,還應該增設哪些新的設施?等等。并把你的設想和建議與小區的管理部門進行交流。
4.體驗生活中辨認方向的方法,比如樹冠、年輪、房屋朝向(農村的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北方城市的樓房主臥室一般位于南面)。
5.嘗試辦一期地理小報。同學們還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將自己感興趣的地理知識和國內外地理大事以及學習地理的心得和體會等編輯起來,出一期以地理為主題的小報。等到開學后,同學們之間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學習。
6.鄉土地理調查。結合各地情況,將家鄉的地形、土壤、河流、氣候、民情風俗、歷史改革等納入計劃,調查整理。把鄉土地理融入課堂,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會回到家鄉,了解鄉土,利用我們所熟悉的環境開展地理活動,開展一些地理方面的社會調查活動,既幫助我們了解家鄉,也加深我們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理解。
地理教學方法是多樣的,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途徑也是多樣的。教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學科服務于生活,服務于社會的學科價值體現。學生學習有用的地理,必須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時注意對地理現象的觀察,把握地理現象發展的規律,才能不斷積累有關的地理知識。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們身邊的地理環境是時刻變化的、也是生動有趣的。只有留心身邊地理環境的變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識去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從身邊的地理現象中去發現地理事物發生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學到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自己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