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師行為規范

教師行為規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師行為規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師行為規范

教師行為規范范文第1篇

一、師德的重要意義和六字衡量標準

師德,即教師的職業道德。它是教師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以及與之相適應的道德觀念、情操和品質。教師勞動的對象是那些正在長身休、長知識、可塑性非常強的學生們。教師的工作態度及道德觀直接影響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而這種影響又是無形的、潛移默化的,甚至是長遠而深刻的。對此,教育家胡昭廣先生曾經有一句十分形象的話:“教師是一種精神。老師在我們心中留下的是對我們靈魂的塑造、品德的塑造,他們的靈魂,他們的思想,是深深扎在我們心中的。”

同時,教師的思想道德狀況也是學校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它不僅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精神文明和校風建設,而且也影響著學校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整體素質。我校歷史上曾形成了許多優秀的師德傳統,如愛國主義、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求真務實的教學態度等。在新時期繼承和弘揚學校的優秀傳統,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師德建設工作意義深遠。

師德的內涵是很寬廣的,但衡量師德的最基本的標準可濃縮為“正己、敬業、愛生”六個字。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和楷模,教師的言行在學生心目中是有著很重要的位置。所以我們教師應該嚴于律己,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正人先“正己”,“正己”是師德的基礎,不能正己,也就不可能有教師的垂范。

“敬業”與“愛生”是師德的核心。一個教師是否敬業,是師德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一個教師是否愛生,是師德最集中的表現。教師在愛生方面主要表現為:從多方面去關心每一個學生,不只是從學習上,而是從思想、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十分重視保護學生的自尊心;注意尊重學生的人格;強調對每一個學生負責;重視激發學生的進取心;嚴格要求學生,嚴也是愛,做到嚴而有度。首先要熱愛學生,這是師德的核心。只要愛學生,才能愛教育事業,才能做好教育事業,也只有愛學生,才能理解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才能激發學生的潛能。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而又始終貫穿在整個師生交流之中。

二、師德建設情況和個人對照檢查結果

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近年來師德問題也逐漸突現出來。像有些學校單純強調升學率,把教學成績作為衡量教師水平的唯一標尺,只重視教學,忽視了對教師自身師德的要求,對本校在師德方面出現的一些問題不及時制止。久而久之,一些教師在職業道德上的要求越來越低,粗暴的教育方式和對學生的體罰漸漸地就成了他們的家常便飯。另外有些個別從業教師本身就存在著與教師身份不相稱的問題,如品行不良、利欲熏心、侮辱學生等。像前不久發生的華陽市一女教師在學生臉上刻“賊”字、陜西省山陽縣兩嶺鄉九年制學校初一(1)班荒唐的“投票選小偷”事件,這些極少數教師所表現出的師德之低下、法律意識之淡薄,讓人觸目驚心。這在學生和家長之中造成極不良的影響,嚴重損害了教師的社會聲譽。

但我校教師忠于職守、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人師表、以身作則、嚴于律己,以自己高尚的職業道德教育學生、影響社會,涌現出了許多愛崗敬業、銳意改革、成績卓著、師德高尚的優秀教師,像3年級小班班主任程老師就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對照她們這些優秀教師,我感覺自己欠缺得東西還很多。首先自己在關心學生的生活方面還有待加強,我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能重視學生思想和學習的變化,但對他們業余生活及其對學習成長的影響了解得不夠、分析得不深。第二在管理教育低年級的學生方面,耐心和細致程度上有待進一步提高,特色班的學生們年紀小、自理能力差、情緒波動快、對教師依賴心理強,這使得小班任課教師經常要忙于建立和保持學生像就餐、上課、午睡等一日生活秩序,忙于穩定學生情緒、處理突發事件。這些工作對教師的耐心考驗很大。第三在 “嚴與愛”的尺度把握上,還要向身邊的優秀教師們多多學習。

三、加強師德建設的八條舉措

本人在今后的“師德師風”教育和教學實踐過程中將努力做到以下八點:

1.愛崗敬業,熱愛學校。忠誠人民的教育事業,熱愛教師崗位,熱愛仁壽路小學,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為學校全面建設獻計獻策,把自己的知識、才華奉獻給光榮的教育事業。

2.遵紀守法,依法執教。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自覺抵制拜金主義和不正之風,要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

3.弘揚師德,積極工作。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我要不斷提高自身師德和人格修養,為培養明天社會的有用之才盡心盡責,為辦好學校的特色班作出自己的貢獻。

4.熱愛學生,誨人不倦。認真履行教師職責,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要把了解、尊重學生和嚴格要求學生有機結合起來。要教育學生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5.積極進取,勇于創新。要在教育教學的內容、方法等方面不斷探索,遵循教學規律,堅持教改方向,使課堂教學常講常新。注重學生能力培養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6.嚴謹治學,追求真理。要刻苦鉆研業務,銳意進取,努力實踐。

7.關心集體,團結協作。樹立全局觀念,正確處理學校、集體和個人三者之間的關系,弘揚集體主義精神。與其他教師相互尊重,團結協作,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

教師行為規范范文第2篇

關鍵詞:課題研究;規范;有效;教師教學行為改進

中圖分類號:G45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02-008-2

我校確立的《規范與有效: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實踐研究》為2011年度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辦重點資助課題。自開題以來,得到了省、市、區專家、領導的大力支持。

一、課題的基本要素

1.一個目標

本課題研究旨在全面構建規范教師課堂教學行為標準,尋求規范、優質、高效的教學行為,立足師生共同發展,追求有效教學,促進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

2.兩個概念

本課題的核心概念有兩個:教師教學行為改進,規范與有效。

關于“教師教學行為改進”是指教師在一定理念支撐下,在根據新課標重建的教學規范的指導下,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提高教學質量為目的,反思教學行為、提煉教學行為、改進教學措施并付諸實施的過程。

本課題的“規范與有效”:不是對原有規范、制度的否定,不是按照自己的標準重新建設一套規范和標準,而是一種批判性、建設性的,是在對學校原有教學規范反思、分析的基礎上的一種繼承、修正、完善,不只滿足于對原有的教學規范觀念的更新、完善,還力圖在改革中探討和創建新的教學規范的實踐形態,用來有效指導教師教學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經過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更加規范有效,使學生真正獲得更大的進步或發展。

其基本過程是規范――改進――有效――規范,即重構規范,用規范來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改進教師教學行為,促使教師的教學行為更加有效,并在實踐中提升規范,如此反復螺旋上升。

3.三個要件

陣地――課堂,人員――教師,武器――規范

4.四項內容

(1)教師教學行為規范的現狀分析。

(2)教師教學行為規范的價值取向研究。

(3)教師教學行為規范的有效性研究。

(4)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策略的研究。

二、課題的實施情況

(一)筑牢三道坎:宣傳、學習、調查

1.加強宣傳發動,營造良好的課題研究氛圍

課題研究既是一項教育科學研究任務,又是學校整體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學校領導的大力支持,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和通力合作,才能保證研究任務的順利實施。

當知道我校的課題《規范與有效:教師教學行為改進的實踐研究》成功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1年度課題”,并成為“江蘇省普教重點資助課題”后,我校馬上在全體教師會議上大力宣傳,在學校網站上宣傳,并把獲此殊榮的喜訊刊登在《蘇州教育日報》上。為了讓廣大教師了解課題,認識課題,走進課題,于2012年4月13日進行了課題開題論證活動。當天下午,長小迎來了出席本次活動的省、市、區各級領導和專家。通過課題開題論證,我校課題組進一步加深了對課題研究問題的認識,明晰了研究的思路,明確了研究的目標和方法,為課題研究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加強專項學習,提升課題組人員的素養

課題研究成功與否,與課題研究成員的素質有很大的關系。課題組查閱文獻資料,了解當前國內外教師教學行為規范構建和教學行為改進方面的研究情況和最新成果,組織課題人員認真學習課題研究方案、相關理論知識。在學習中我們追求形式的多樣性與結果的實效性,以個人自學與集體學習、討論交流相結合,規定內容與自主、自由學習相結合。同時,根據區教科室的要求,每月各學科組定期向區課題上傳學習資料,在每月的教科研例會中交流學習。邀請專家來校作專題講座,充分利用各種機會,選派課題組人員外出學習取經。

3.調查分析,了解我校教師教學行為的現狀

在學校教師、學生中進行問卷調查和座談、訪談,了解師生對于教學行為規范的看法和要求,分析反饋各類教學行為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及效果,了解我校教學規范和教師教學行為現狀,完成有關的調查分析報告。

此次課題前測,調查的對象為我校全體在崗教師與部分學生。教師問卷:分學科調查了我校所有在崗教師,共發放教師問卷56份,被收回53份(一位教師病假,兩位教師外出培訓),有效問卷53份。學生問卷:一至六年級隨機抽取11個班的學生,共發放學生問卷465份,收回460份,有效問卷460份。被調查師生素質層面較廣,數據反饋真實可信。

本次調查以問卷形式,采用無記名方式進行,內容主要以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方式和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為主,對于問卷調查得到的結果分學科小組和全體進行了數據處理和匯總分析。在課題前測調查中發現:課堂教學總是目標明確、有計劃有組織地深思熟慮的占302%,能有效提問的教師只占到264%。有17.4%的學生是非常喜歡目前的課堂教學的,但也有近58.7%的學生興趣一般,23.9%的學生不喜歡。由此可見,在我校當前的課堂教學中,雖然不排除部分教師的教學行為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培養能力,既能注重知識建構又能注重人格塑造,既能注重全體發展又能注重個性發展的。但是,還有為數不少的課堂教學氣氛沉悶,多備教材,少備學生;多備教學內容,少備學習方法;整個教學設計中“多知識的傳授”,“少能力培養的措施”。方法簡單,容量狹小,過程乏味,效率低微。

(二)撥動兩根弦:子課題和微型課題

本課題的研究涉及各個學科的教師教學行為,研究的內容面廣量大,須分層次研究。我們按課題方案設計,把課題分解為若干個子課題,分層次、分階段進行研究。

各學科的教科組長根據確定的子課題,制訂好切實可行的具體研究方案。為進一步完善各種課題的實施方案,并規范過程管理,我們要求課題組每月召開一次工作例會,專門印制了關于課題研究工作的資料,帶領大家學習課題研究的一般過程、方法等,消除課題研究工作的神秘感,更加主動地投入到課題研究中來。課題組定期活動,每次定專題、定內容、定任務,明確每一階段研究任務,并按區教科室要求做好每月資料上傳區課題網工作。

全校教師圍繞主課題、子課題,進行微型課題研究。我們的“草根式”微型課題研究堅持“小步子、低臺階、快節奏、求實效”的原則,有計劃、有秩序地認真扎實開展。教科室組織校內教師圍繞主課題積極申報微型課題,把科研活動草根化。在大多數人申報的基礎上,學校擇優選擇了10個微型課題參加片內的交流活動。在片微型課題研討活動中,我校教師能圍繞課題執教。圍繞微型課題研究,與會教師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辯課活動,并且一一圍繞各自承擔的微型課題,交流自己的經驗和心得體會。

(三)協奏一首曲:規范譜曲五回

在課題實施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必須亟待重建好規范,以規范來有效地指導教師的教學行為。重構規范曲曲折折,經歷了綱領:引領指導――采集:全面覆蓋――分析:尋找共性――審議:刪繁就簡――實踐:回歸學科,指導課堂這五回譜曲。

第一稿――綱領:引領指導。課題組人員根據我校的實際、教師教學行為各個環節存在的問題,分門別類,對課前教學準備行為、課中教學實施行為、課后教學后續行為具體分化為各種行為,在專家的指導下,確定了一個總體綱領,并明確了編制思路,形成教學行為規范第1稿。

第二稿――采集:全面覆蓋。教師從教的學科不同,思考的立場也會不同。而學科本身的特點也決定著教師教學行為的差異。為盡可能地考慮學科及教師的個性特點,我們有意識地組織不同學科的教師參與重建不同學科的教師行為規范標準。

第三稿――分析:尋找共性。每個學科呈現的教師教學行為規范標準是豐富多彩的,考慮也是不周到的,涉及的面是單一的,但存在共性的內容。我們將這些共性的內容匯聚起來,學校總體的教師教學行為規范也就形成了。當然,這期間我們慎之又慎,既集中大家的智慧,又充分聽取專家的指導意見。

第四稿――審議:刪繁就簡。課題組人員根據各學科逐步調整形成的行為規范,進一步研討,結合教學實際,刪繁就簡,又重構了學校總的行為規范和各學科的行為規范。

第五稿――實踐:回歸學科,指導課堂。各學科組教師回歸學科,用規范來指導自己平時的教學實踐。學校總體規范有了,但具體到學科教學還必須回歸到學科個性,依托學校總體規范制定分學科的規范標準是必須的步驟。學校目前分8個學科制定的“教師教學行為規范”共性和個性相互依存,已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發揮著作用。

通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先總后分、先分后總如此循環往復地研究探討、實踐調整,老師們心中研究的思路越來越清晰,最終重構了比較完善的學校總的行為規范和各學科的行為規范。

三、初步的研究成果(略)

1.增強了教師的認識,濃厚了學校的科研氛圍。

2.提高了課題人員的實戰能力,培養了一批骨干教師。

3.形成了一套理性層面的教師教學行為規范及各學科教師教學行為評分標準。

教師行為規范范文第3篇

我校早在2001年實施學分制時就提出開設人格與行為規范教育課程,即借助班會課,結合學校不同時段的主題活動,設計有針對性、學生喜聞樂見的德育教育主題,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與職業技能學習同步進行,學生學習合格給予2個學分。十多年過去了,面對社會深刻轉型、思想日益多元、信息技術不斷發展,以及經濟成份和經濟利益多樣化、社會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中職學生呈現如下特點:處于青春期,精力旺盛,心理困惑、心理沖突較多;情感脆弱,自信不足;基礎知識薄弱,學習動力不足;以自我為中心,組織紀律觀念差;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較弱;就業、創業意識低,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因此,對中職學生進行人格與行為規范教育已成為中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此外,強化德育教育是培養中職學生健全人格的關鍵,對中職學生進行行為規范教育可以保障人才培養質量。許多學校已經認識到人格和行為規范教育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持續開展教育,常常借助主題班會,或者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來介入人格和行為規范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中等職業學校由于能力本位的思想影響,往往比較注重對學生職業技能的培養,對人格與行為規范教育的重視不夠,而且多流于形式,還沒有形成較為系統的課程內容,鮮有針對性強的校本教材可依。因此,教育時效性差,對學生的教育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在新形勢下,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和培養目標,人格和行為規范教育校本課程亟待開發建設。

我校以申報廣州市中小學德育研究“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課題為契機,以科研引領、班會課為載體、全體班主任參與創建新形勢下中職人格與行為規范教育校本課程,使之成為國家教育部提出的《職業生涯規劃》《職業道德與法律》《經濟政治與社會》《哲學與人生》四門德育必修課及《心理健康》選修課的有效補充,使之與學生的職業發展和職業需求相結合,創新德育工作方法,有別于普教的人格與行為規范教育。

二、實施內容與過程

根據我校歷年來成功舉辦的主題班會課、文明禮儀講座、愛國主義和公民意識教育、法制教育、藝術節、技能節、社團活動等思想道德和日常行為規范教育的成功做法和人文資源,結合學生的職業發展和職業需求整合、歸類、提升人格與行為規范校本課程內容,使之系統化和規范化,并形成教材和教學課件。

中職人格與行為規范校本課程內容主要包括行為規范、專題教育、塑造健康人格、規劃職業生涯、企業與職業等五大方面,具體實施如下。

第一學期。九月:(1)解讀中職生日常行為規范;(2)慶祝教師節。十月:(1)慶祝國慶;(2)認識自己、悅納自我。十一月:(1)了解專業、確定目標;(2)參加公益活動。十二月:(1)了解校園文化內涵;(2)法制教育。

第二學期。三月:(1)學雷鋒、在行動;(2)學習專業,掌握知識。四月:(1)祭奠英烈;(2)積極參與、展現自我。五月:(1)學會交流、學會包容;(2)誠實守信。六月:(1)了解企業文化內涵;(2)禁毒教育。

第三學期。九月:(1)文明禮儀;(2)感恩教育。十月:(1)國慶獻禮;(2)垃圾分類教育。十一月:(1)提高能力,培養技能;(2)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十二月:(1)解讀企業規章制度;(2)新年夢想。

第四學期。三月:(1)職業行為規范;(2)青春期教育。四月:(1)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直面挫折、樹立自信。五月:(1)認清形勢、正確抉擇;(2)求職簡歷的撰寫。六月:(1)求職禮儀;(2)融入職業、做一個合格的職業人。

三、成效

教師行為規范范文第4篇

新課改理念對“言傳身教”賦予了新的內涵,要求教師的教學行為不能給學生留下反面的議論話題,更不能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筆者所在的學校十分重視教育教學研討工作:聽課定期有,評課動真格,反思限時交,改進沒商量。制度化及常態化的濃烈氛圍,打造了一支理論素養高、業務能力強、心理素質過硬且進取意識很足的師資隊伍。身在其中,不可以不求進步;久處其境,不擔心不能成長。有幸的是,筆者長期接受熏陶、經受錘煉,已成為學校的體育學科帶頭人;更有幸的是,還獲得了時常被邀請參加市教育局組織的常規視導活動、擔任體育教學比武課評委工作機會。筆者對幾年來的所聞所見,記憶猶新;回顧反思,感觸頗深。

二、案例描述

1.預設不充分引發的尷尬

片段一:亂了之后的哄堂大笑

2008年11月,市教育局為了了解各學校的真實現狀,對部分學校的常規管理及教育教學狀況進行了一次突擊性檢查。我所在的組被抽調至一所農村初中去視導。抵達該校后,我們一行徑直前往操場。稍作等待,上課信號發出了:只見一群學生懶懶散散地步入操場,某一體育教師一邊拉上衣的拉鏈一邊急匆匆地奔向學生群,吆喝學生跑步進入“指定”地點。課的開始是集合整隊,盡管該教師大喊大叫了近五分鐘,但隊伍始終未能成形且學生仍然喋休不止。于是,該教師走進“隊伍”,“請出”一名異常“活躍”的學生。當他轉過身背對學生時,隨即便是一陣接一陣的哄堂大笑。糟糕的場面,使得該教師如坐針氈似地挨完了一堂課。

課堂因何而亂?是因為該教師平常對學生不作嚴格要求,學生散漫慣了;更主要的是,該教師因我們的突襲,緊張得忘帶口哨,無法發揮鳴示作用。學生為何哄堂大笑?是因為平時課堂上著裝隨意的他,突然著新運動服裝,由沒來得及撕下的標簽頻頻飄動而引發的。

倘若該教師在課前作了精心準備,那會如此尷尬!

2.陳述不到位引起的混亂

片段二:爭搶后的口角

這是小王老師的一堂體育課。課的開始,師:本課內容:籃球、跳繩。練習形式:分組輪換。要求:(1)先男生,后女生;(2)嚴守紀律,注意安全,積極參與,團結協作;(3)準備活動結束后各組領取器材到指定地點練習,老師巡視,15分鐘后聽哨聲進行輪換。當學生慢跑、完成徒手操后,不由分說,瘋搶起籃球和繩子。搶先得手的,沾沾自喜;搶不到的,神情沮喪;同時“擁有”的,決不松手,手上使勁,嘴上罵咧。很長時間,局面處于失控狀態。

本堂課,小王老師的內容安排無可厚非,形式呈現無需推敲。亂的原因是交代不清:(1)男、女生組,哪一組先練習籃球后練習跳繩?(2)每組領取的器材數量是多少?(3)各組派誰領取器材?

如果小王老師陳述到位了,課堂會混亂嗎?

3.指導不科學釀成的后果

片段三:本不該發生的事故

這是本組楊老師上學期開設的一堂教研課,內容是《障礙跑》。該課的主體部分是以小組接力賽的形式展現,設計是:起跑跨過一塊平放的橫海綿墊鉆欄架負重(提啞鈴)跑繞桿后折返將重物放回原來的區域快速回起點交接棒(與隊友相互擊掌示意)。整堂課,學生非常活躍,練得十分投入,較好地體現了速度、靈敏、柔韌及力量等素質。然而,在第二輪比賽即將結束時,出現了意外:一名同學踩在滑動的海綿墊上身體失去了平衡,扭傷了腳踝;另一名個兒較高的同學鉆欄時頭頂橫桿趴在地上,蹭破了手皮。兩起事故,使精彩的課堂打了折,更給楊老師的心理蒙上了陰影;學生疼在身上,楊老師疼在心上。

造成事故的原因有二:一是器材的放置與調試出了問題,如應將海綿墊作適當固定,即使練習者失誤,踩踏后用力后蹬,也不影響安全;應將個兒較高的學生編成一組,適當提升欄架的高度讓其練習。二是楊老師雖然反復強調了安全,但沒在海綿墊旁標識起跨線,造成了“步點”意識不強學生的頻出失誤;對于鉆欄,楊老師只鼓勵學生勇敢穿過,而沒有在“巧”字上做強調(貓腰穿行)。

想必,楊老師會永遠銘記這一課!

4.展示不精彩導致的平淡

片段四:一堂罕見的劣質體育比武課

這是我市教育局前年11月份組織的由部分體育教師自愿報名參加的比武課,課的內容是《籃球運球繞桿上籃》。作為評委,我觀摩了全程,大部分參賽選手留給我較好的印象:運球嫻熟、繞桿靈活、上籃似“嫦娥奔月”。然而,一名姓夏的年輕教師所授的課卻讓人大跌眼界:整堂課,講解及示范近15分鐘,準備活動及隊伍調動近10分鐘,課堂小結及組織放松活動用時5分鐘,組織學生練習的時間僅15分鐘多一點。更令人不解的是,除課堂組織無序外,作為年輕教師,其“蹩腳”的示范引發了學生的N次嘲笑。

筆者在納悶之余產生了諸多疑問:該老師有沒有接受過崗前培訓?怎么過關的?所在學校的領導、同行平時對他是否關心、幫助過?他有沒有想過如此不佳的業務素質是在誤人子弟?……

筆者通過其平淡的比武課推測:他的學生在課堂上對他肯定有抵觸情緒。

5.提問不恰當產生的低效

片段五:未作精心設計的徒勞提問

這是我市教育局去年6月份組織的職稱晉升評優課,課的內容是《立定三級蛙跳》,授課時間為20分鐘,授課對象為我市外國語學校初二年級的學生。筆者選用參賽者馬老師與學生的部分課堂對話進行描述:

師:同學們,有誰知道什么是立定三級蛙跳?

學生良久猶豫……

生1:沒聽說過,更沒看到過。

生2:老師,你示范一下不就行了唄!

師:跳躍的方法有很多,你們會幾種?

生甲:像跳遠一樣的跳,還有像跳高一樣的跳……

生乙:我會向上跳、向下跳,還會向前、向后、往左、往右跳。

課堂立時爆發出賽過欣賞趙本山表演小品時的“爽朗”笑聲,連我等其他評委亦忍俊不住。馬老師面紅耳赤,很不服氣地繼續他的提問。

師:像青蛙一樣的跳,會嗎?

生A:老師,人類比青蛙高等,為什么要向它們學習呢?

生B:不會。青蛙是四條腿跳,而我只會用兩只腳跳。

整個課堂長時間被笑聲淹沒……

其實,生2的回答已經很好地提醒了馬老師,他為什么不去順應呢?示范一下,擇其要點講解,不就行了嗎?再者,在不了解學情時,馬老師應該作摸底性的提問,壓一壓學生的調皮度,避免成為別人的笑料。20分鐘多寶貴,豈容出岔?

筆者堅持認為,有效的課堂提問應切題、直接、簡單,切忌繞彎子、兜圈子!

6.評價不客觀帶來的麻煩

片段六:其實我做得比丹好得多

說來慚愧,這是筆者課堂上的一幕。

師:同學們,本堂課進行“肩肘倒立”測評,請大家認真做準備活動,特別是頸部、腰部要充分活動開;沒有把握的同學,在測評前,可到備用墊上練習幾番;感覺好的同學,準備活動之后,可以先測評,測評完畢,去打籃球。

說實話,打籃球,誰不樂意?

準備活動之后,吳艷秋等七名女生率先來到測評場地,要求測試。剛開始,我的測度很嚴,目的是促進學生提升動作的品位。七名同學測評結束,我給吳艷秋打了9分的最高分,她們愉快地奔向籃球場。

接下來的測評,情況不妙,不少同學動作完成得很勉強。為了增強同學們的信心,我“慈善”地放松了測度,如給本來只具中等水平的丹同學也打了9分。

在課的結束階段,我公布完測評結果,準備宣布下課。這時,吳艷秋同學突然舉手發問:江老師,丹也是9分,公平嗎?其實我做得比丹好得多!面對她的突然發問,我還真找不到“站得住腳”的理由來解釋。

也許我的出發點不壞,但隨意放松測度,可能會自找“麻煩”,特別是對優秀生來說,有失公允。課后,我與吳艷秋同學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給了她客觀的交代。

除以上六種描述的案例外,筆者認為還有其它,如反饋不及時錯過的時機、管理不給力付出的代價、觀察不仔細造成的誤會、傾聽不耐心形成的偏見、反思不深刻妨礙的進步等,在此不再贅述。

三、案例反思

上述案例描述的是筆者所知的一些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出現的不規范行為,涉及到職業道德、業務水平、心理素質及應變能力等方面。在全國眾多的體育教育工作者中,它屬于少數現象,甚至是某一集體中的個別現象。“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聯想到這一俗語,筆者在反思的過程中,油然萌生了與之異曲同工的“警言”:教師“爛”一個,學生“爛”一片。因此,相關部門和學校萬萬不可漠視這一現象,應設法通過有效途徑及早做好轉化、改進工作。

關于“規范體育教師教學行為”這方面的話題,許多專家、學者已撰文在各大報刊、雜志上進行了科學的、鮮明的、精辟的論述,也有不少權威人士深入到全國各地作了這方面的專題報告。通過學習,筆者深深地感受到,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專家們的見解很獨到、論證具說服力,令人折服!贊嘆之余,筆者斗膽對此提供一些自認為行之有效的措施:1.造就“旗艦教師”,有效地發揮他們在引領中的輻射作用。2.打造“結對工程”,創設比、教、趕、幫的氛圍。3.組織開展“體育語言”、“動作示范”及“突發事件的應對與處理”等競賽活動,提升教師的課堂講解質量及效率、持續教師的教學基本功及培養教師應急處理問題的能力。4.強化教師的心理素質,如考慮到現在的年輕體育教師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耐挫力較差,多聽他們的“推門課”,及時與之交換意見,促進他們盡快成熟。

教師行為規范范文第5篇

關鍵詞:計劃行為理論;電子廢棄物;規范回收;非規范回收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7.03.29

中圖分類號:F713.2;X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7)03-013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from the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recycling perspective as well as the emotional and ra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view,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ewaste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and its factors. The result shows that emotional and ra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belongs to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recycling orientation respectively. Variables such as recycling attitude, knowledge and situation perception influence emo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and have no casual relation with ra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Subjective standard affects recycling attitude. Situational factor can directly affect recycling attitude and adjust the recycling attitudes influence on emotional recycling behavior intention.

Key words: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ewaste; standard recycling; nonstandard recycling

提升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效果有助于促進社會經濟與區域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1]。但我國同時存在規范回收和非規范回收兩種形式[2]。其中,非規范的個體回收商是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置的主體,它們缺乏電子廢棄物拆解、處理技術,處置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相反,有能力對電子廢棄物進行專業處理的規范回收企業卻因回收不到足夠的電子廢棄物而長期停工。為鼓勵電子廢棄物流向規范回收處理企業,國家從2012年開始實施拆解補貼。在一系列政策帶動下,雖參與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的規范回收企業明顯增加,但其回收的電子廢棄物仍不足總量的60%[3]。為此,本文將通過辨析規范回收和非規范回收兩種形式,并在審慎處理電子廢棄物回收的理意向和感意向的基礎上,研究居民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意向。

1 理論基礎和研究假設

1.1 理論基礎

在社會行為領域,一個有影響力的理論框架是計劃行為理論(TPB)[4,5]。TPB已被成功應用于行為研究的多個領域,并且絕大多數研究證實它能顯著提高對行為的解釋力與預測力。TPB目前不僅廣泛應用于廢棄物回收行為研究[6],在電子廢棄物回收領域中也經常被使用[7]。

1.2 研究假設

在標準的微觀經濟學模型中,個人決策受利己動機的驅動。但也有實證研究卻表明,更多的人們自愿提供這些公共產品[7]。對公共利益做出貢獻的人通常是受到道德壓力,而不是純粹的自我利益[8]。可見,當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發生沖突時,行為主體的行為意向存在理(實際做什么)和感(應做什么)的區別。大量實證研究證明積極的回收態度對回收行為具有促進作用。但是,現有文獻對于兩者之間的關系并沒有給出一致的研究結果[9]。為此,可假設:

H1a: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態度影響感性回收行為意向;

H1b: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態度影響理性回收行為意向。

通常,居民擁有的電子廢棄物本身及其對資源環境影響方面的知識越多,其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意向應越強。類似的,居民感知到的電子廢棄物回收利用所面臨的形勢越嚴峻,其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意向越明顯。正如許志端指出的那樣,居民對目前的環境狀況越悲觀,將促使他們更加支持環保政策和行為[10]。于是,可假設:

H2a:電子廢棄物的回收知識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有正向影響;

H2b:電子廢棄物的回收知識對理性回收行為意向有正向影響;

H3a:對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形勢感知影響感性回收行為意向;

H3b:對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形勢感知影響理性回收行為意向。

主觀規范對回收行為的影響有很大不確定性。一方面,其對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的影響已得到研究支持。如,在藍英的研究中,主觀規范對電子廢棄物的回收行為有顯著影響[11]。但在其他情況下,其影響甚弱,這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如此。故假設:

H4:主觀規范影響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態度。

對于知覺行為控制變量,藍英認為,可將其分為內外兩種因素[11]。內在因素包括缺點、技巧、情緒等;外在因素包括資源、機會、障礙等,屬于情境因素范疇。Linda指出,情境因素與行為之間的關系可被態度因素中介[4]。同時,它還可調節態度等動機因素和行為之間的關系。考慮到知覺行為控制變量外延的復雜性,本文使用相對更明確的情境因素變量,并假設:

H5:情境因素對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態度有正向影響;

H6a:情境因素調節態度對電子廢棄物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

H6b:情境因素調節態度對電子廢棄物理性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

根據前述假設,形成了本文研究的概念性框架(圖1)。

2 問卷調查與檢驗

2.1 研究區域

研究區域為峨眉山市。

2.2 問卷設計

以計劃行為理論為理論基礎,并借鑒相關研究[6,7,10,12]設計問卷。包括變量和社會人口屬性兩大部分。變量包含電子廢棄物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理性回收行為意向、態度、主觀規范、情境因素、回收知識、回收形勢感知共23個因素,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進行測量。社會人口屬性包括性別、年齡等6個指標。

2.3 問卷調查

為提高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問卷在部分大學生中進行了初測,根據測試結果和個別交流修改后形成正式調查問卷。正式調查在2014年9月完成,調查對象為峨眉山市城市居民。調查方式是隨機從該市小學中選擇學校和班級,并將印制好的問卷發到調查對象班級的學生,由其帶回家交給家長填好后交回班級,再由調查人員統一收回。本次調查共發出問卷872份,收回840份,回收率為96.33%。剔除無效問卷后,獲得768個有效樣本。分析表明,樣本基本情況與實際吻合,具有較好代表性。

2.4 信度與效度檢驗

數據檢驗與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包。為評價調查問卷的內在信度,采取Cronbachs α系數進行度量。結果表明,樣本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761,大于0.7;各變量與總分的相關系數都在0.5以上。效度包括內容效度與建構效度兩種。采用專家判斷法和重復測試法確保了問卷的內容效度。對建構效度,用因子分析法加以檢驗。結果顯示,KMO檢驗值為0.847,遠超過0.7;Barrletts球形檢驗中,X2統計量為4668.132、顯著性水平為0。

3 數據分析

3.1 因子分析

為簡化影響因素并實現降維目的,對回收知識、形勢感知、態度和情境因素、主觀規范等變量所屬因素進行因子分析。這5個變量都通過了KMO和Bartlett檢驗,且顯著性都低于1‰、KMO值都大于0.7(表1)。同時,這5個變量所屬初始因素都分別提取了一個主因子,方差貢獻率均超過70%。這再次證明調查問卷質量較高。

3.2 多元回歸分析

相關分析表明情境因素、主觀規范與回收態度之間,以及回收態度、知識、形勢感知與感性回收行為意向之間有顯著相關關系。為檢驗前述假設,了解情境因素、主觀規范對回收態度,以及回收態度、知識、形勢感知與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程度,分別以情境因素與主觀規范,回收態度、知識、形勢感知為自變量,以與之相對的回收態度、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為因變量,作多元回歸分析(表2)。

由表2知,兩個回歸模型顯著性都小于1‰。回歸分析進一步驗證了主觀規范和情境因素回收態度的直接影響,且情境因素對回收態度的影響要強于主觀規范對回收態度的影響。由此,H4和H5得到研究支持。同時,回收態度、知識、形勢感知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有顯著影響,其影響程度依次為回收形勢感知、態度、知識。該結果也支持假設H1a、H2a、H3a。進一步以理性回收行為意向為因變量,回收態度、知識、形勢感知為自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Sig.為0.45,遠大于0.05,表明該回歸模型未能通過顯著性檢驗。也即,回收態度、知識、形勢感知對理性回收行為意向不具有影響作用。可見,H1b、H2b、H3b不成立。

3.3 情境因素的調節效應

通過多元回歸分析,已明確回收態度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具有顯著影響。為深入洞察情境因素在回收態度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影響中的調節效應,下面將情境因素作為調節變量繼續實施分層回歸分析和分組回歸分析。作分層回歸分析時,將回收態度作為第一層、情境因素作為第二層。結果表明,引入情境因素變量后,回歸模型仍然顯著。同時,R2系數等明顯提高,回收態度變量的Beta值則明顯下降。這證實了情境因素在回收態度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中具有調節效應。當因變量改為理性回收行為意向后,無論是否引入情境因素變量,以回收態度為自變量的回歸模型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因此,H6a得到驗證、H6b則被否定。為更好地理解情境因素變量在回收態度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影響的調節效應,下面考慮情境因素變量的具體因素,就回收態度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做分組回歸。結果表明,情境因素變量的4個具體因素具有驚人的“一致性”,即分別只有選擇“最贊成”的樣本,態度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才具有影響作用,而且Beta系數均比前述用整體樣本進行回歸的Beta系數0.129都顯著增加。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可得出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意向模型如圖2所示。

4 研究討論

回收態度對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存在差異,它只影響感性回收行為意向而不影響理性回收行為意向。可將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理解為存在于居民心中的某種“理想狀態”,是未考慮自身利益下的一種選擇。與理性回收行為意向關注直接和眼前因素不同,感性回收行為意向更關注間接、遠端因素。也即,對一些居民而言,如不影響自己的根本利益,他們還是樂意選擇環境更友好的規范回收方式;相反,如果涉及到自身利益,其回收行為選擇要理性很多,這就是為什么在理性回收行為意向選項中,選擇規范回收的樣本大幅下降至43.0%,明顯低于非規范回收。可見,感性回收行為意向本質上屬于規范回收導向,而理性回收行為意向則更偏向于非規范回收。

主觀規范本質上是個體感知到的做或不做某件事情的行為準則以及由此帶來的壓力,其來源具有多樣性。從被調查對象選擇結果的描述性統計看,“公民責任感”因素的均值最大,達到3.75;其次是“法律”因素的均值,為3.64;再次是“社會輿論”因素,其均值是3.48;均值最小的是“近鄰”因素,只有2.92。該結果與其他一些研究結果似乎不一致。其實,這不僅不矛盾,反而相互印證。事實上,本文的研究結果已經證實主觀規范對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意向不產生作用,只是影響回收態度,而且其影響強度也不高。主觀規范四個因素的均值差異只是表明,在態度層面,相比“近鄰”,其實居民潛意識更多的是受帶有強制性的“法律”影響;“公民責任感”的均值最大,說明大多數居民還是意識到自己在資源環境問題上是負有道德責任的。

情境因素影響回收態度,表明如果達不到期望的條件,居民的回收態度就會改變。同時,雖然情境因素并不直接影響電子廢棄物的感性回收行為意向,但卻證實了其在態度和感性回收行為意向之間的調節作用。分層回歸顯示,情境因素的全部4個因素中,只有選擇5分的樣本,情境因素對電子廢棄物感性回收行為意向才有顯著影響。同時,從表3知,在情境因素中x擇5分的樣本,其感性回收行為意向均值都高于選非5分的樣本。這意味著,對情境因素相關的回收條件要求越高的居民,其內心越支持電子廢棄物的規范回收,故也就具有更強的感性回收行為意向。此外,在一些研究中,通常認為“上門回收”是影響大型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的關鍵因素。但是,在影響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的“社區回收”情境因素中,選5分的樣本達到420個,占全部樣本的54.69%。同時,表3的情境因素中,“社區回收”因素的均值最大,為4.17。這表明,“上門回收”雖然是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受上門回收的時間、頻率等被動因素限制,居民更愿意選擇社區回收方式。該結論也得到其他研究的支持[13]。除了方便性考慮,這還與社區回收的歸屬感[13]和社區壓力[8]等因素有關。

5 研究結論與建議

5.1 結論

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意向存在感性回收行為意向和理性回收行為意向兩個維度,既有文獻研究中的回收行為意向本質上屬于感性回收行為意向。考慮到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的規范回收導向,而理性回收行為意向本質上反映非規范回收傾向。故在電子廢棄物,特別是其中具有“高成本”特征的大型廢舊家電的回收行為研究中,要避免高估感性回收行為意向對規范回收行為的預測作用。

回收態度、回收知識和回收形勢感知影響電子廢棄物感性回收行為意向,且與理性回收行為意向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也就意味著,不能用回收態度、回收知識和回收形勢感知預測理性回收行為意向,更不能用其預測居民的規范回收行為。

主觀規范不直接影響電子廢棄物感性回收行為意向,而是通過回收態度發揮作用。情境因素直接影響回收態度,也調節回收態度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

5.2 建議

回收態度影響感性回收行為意向表明,居民“內心”是支持規范回收的。只要能夠逐步改善規范回收條件,降低參與規范回收的各種成本,就可得到他們的支持。

對情境因素持不同態度的居民宜采取差異化策略。比如,對那些在回收態度上堅定支持規范回收但因回收條件限制而不能實施的居民,改善回收條件很重要;而對在回收態度上不認同規范回收的居民,如何通過增強其對規范回收的了解和重要性認識,改變回收態度就很關鍵。

主觀規范各因素對態度的影響差異意味著,在中國推行規范回收,具有強制作用的法律要比周圍其他人的影響更有效。從該角度看,完善相關法律并加強執法力度是必要的。同時,從對回收態度的影響可知,如何使居民成為富有社會責任感的人也有助于促進電子廢棄物的規范回收。

居民對社區回收表現出了超乎尋常的“興趣”。因此,在今后的電子廢棄物規范回收實踐中,積極推進社區回收值得嘗試和努力。

對感性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上,回收行為感知相比回收知識的重要性表明,宣傳非規范回收產生的資源環境危機意識比宣傳回收知識更有意義。

6 結語

研究結果僅部分支持TPB理論。將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意向區分為感性回收行為意向和理性回收行為意向的研究結果,不僅說明在回收行為研究中避免被不能反映實際情況的結果誤導甚至“欺騙”的重要性,也提供了避免發生類似錯誤的可行方法。當然,研究還存在一些局限,包括通過小學生家長填寫調查問卷可能導致的樣本代表性問題,部分討論結果的證據充分性問題,以及限于篇幅本文沒有提供電子廢棄物回收行為的社會人口屬性差異方面的分析內容等,需在未來研究中解決。

參考文獻:

[1]杜茂康,陶波,朱圓.基于三方博弈的廢舊家電回收逆向物流激勵推進機制研究[J].軟科學,2014,28(12):55-59.

[2]Xinwen Chi,Mark Y L, Wang,Markus A, Reuter. E-waste Collection Channels and Household Recycling Behaviors in Taizhou of China[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4,80:87-95.

[3]葉文.廢舊電器回收新補貼標準出臺[N].中華合作時報,2015-12-15(5).

[4]Linda Steg,Charles Vlek.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309-317.

[5]Iosif Botetzagias,Andora-Fani Dima, Chrisovaladis Malesios. 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in the Context of Recycling:The Role of Moral Norms and of Demographic Predictors[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5,95:58-67.

[6]Calvin Wan,Geoffrey Qiping Shen,Ann Yu. The Role of Perceived Effectiveness of Policy Measures in Predicting Recycling Behaviour in Hong Kong[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4,83:141-151.

[7]Jean-Daniel M.Saphores,Oladele A, Ogunseitan,Andrew A, Shapiro.Willingness to Engage in A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n Analysis of E-waste[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2,60:49-63.

[8]Kiriaki M, Keramitsoglou, Konstantinos P, Tsagarakis.Public Participation in Designing A Recycling Scheme towards Maximum Public Acceptance [J].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3,70: 55-67.

[9]尹潔林,葛新權,郭健.大學生電子垃圾回收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研究[J].預測,2012,31(2):31-37.

[10]許志端.我城市消費者廢舊手機回收意愿研究[J]. 商業研究,2011, (5):185-189.

[11]藍英,朱慶華.廢舊家電回收管理中消費者參與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生態經濟(學術版),2009,(7):52-55.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明县| 乌恰县| 郎溪县| 竹山县| 双城市| 台安县| 曲阳县| 观塘区| 集贤县| 白山市| 温泉县| 马尔康县| 泾阳县| 宽甸| 祁阳县| 永清县| 论坛| 兰考县| 龙岩市| 奉化市| 乌海市| 襄城县| 紫云| 阿鲁科尔沁旗| 德江县| 达州市| 台湾省| 遂昌县| 五莲县| 平武县| 陆良县| 萝北县| 汕头市| 堆龙德庆县| 日照市| 望奎县| 金乡县| 石柱| 东丰县| 金坛市| 平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