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冬天的段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小寶的身上長著長長的金色的毛,看起來很高貴。它長得高高的個子。它的眼睛圓圓的,像漂亮的黑寶石,它的鼻子一直都是濕漉漉的,感覺上面總是有水。它的耳朵大大的,像扇子是的,總是耷拉著。它的舌頭總是伸在外面,尤其是夏天炎熱的時候,它總是哈哈地、大口地喘著氣,有時還把舌頭伸出來放在地上,因為狗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散熱的。它的腿很有力量,爪子上還有幾個肉墊,中間是一個大的,還有4個小的,摸起來很有彈性,這樣它走起路來一點都聽不到聲音。它的尾巴一邊走一邊搖,尤其是高興的時候,尾巴就一直搖來搖去。
2、夏天的中午,它把眼睛瞇成一條縫,趴在樹下酣睡,我并不知道貓生下來就怕水,心里想:“溫度這么高,它肯定很熱吧,不如把它帶到村邊的小河里沖個涼吧!”也許是天氣太熱的原因,它乖乖的趴在我懷里一動不動,好像很舒服。來到河邊,我把它放進清澈的河水中,它猛然清醒過來,抬起頭,一條縫的眼睛變成了銅鈴大小,它立刻從水中跳出來,跑道和中央的石頭上,使勁甩了甩身上的水,用小爪子抹抹自己的臉,“喵喵”地叫著,好像受了多大的委屈似的,我想再次個它洗澡時,可它齜著牙,瞪著眼,警惕的瞪著我,然后三下兩下跳上了對岸,一溜煙跑回了家。
3、炎熱的夏天,太陽那耀眼的光芒,使田野里的麥苗長得更加壯實了,蜜蜂和蝴蝶你追我趕,更加地忙碌了!夏天那閃爍的光亮,使大樹的身影越來越長,你總是能看見大樹底下聚集著很多乘涼的人們,大樹也使出渾身的解數,搖擺著笨拙的舞姿,希望能帶給人們一絲絲的清涼……
4、炎熱的中午,當人們都躲在空調房間里吹冷氣的時候,只有樹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著,訴說著:熱死了!熱死了!這時,你會發現就連可愛的小狗也是叭在地上吐出鮮紅的長舌頭,仿佛在告訴你:受不了啦!受不了啦!愛唱歌的小鳥也不展開它那亮麗的歌喉,而是跑到樹蔭底下去避暑了……
5、白天里不停叫著“知了,知了”的知了,現在也安靜了。青蛙們又開始了它們的演唱會,它們歡快地叫著,歌唱著。池塘里的小魚們自由自在地游著。
6、小池塘的青蛙身體大部分是胖胖的,有的身體足有七八厘米長。它們披著黃綠色或深綠色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它們的頭又寬又扁,像一個三角形。它的頭上鼓著一雙圓溜溜的大眼睛,長著大嘴巴、小鼻子。
7、瞧!那機靈的猴子們在綠樹成陰的樹林里一邊乘涼,一邊蹦蹦跳跳地玩得可開心了。還有那可愛的小鴨子也找到了涼快的去處,它們整天都可以在清涼的水池里游來游去,這些都讓花兒們好羨慕呀!
8、蟬鳴不像蛙叫那樣短促、跳躍,像聲聲鼓點,而是漫長、高昂、執著:“嘶呀……嘶”,好像二胡。因此,在夏季田園交響樂隊中,如果說青蛙是鼓手,那么蟬便是弦樂師了。試想:炎炎夏日當空,樹枝紋絲不動,連鵝鴨都聚集在樹蔭下的時候,如果沒有這位弦樂師的高亢奏鳴,該會使人感到多么的寂寞啊
9、小動物們都在享受夏天,繁育后代,蝴蝶翩翩起舞,蜻蜒游戲水上,蜜蜂采集蜂蜜,真是一個浪漫的夏天。
10、我看著它們不禁想起那句話來:“癩蛤蟆想吃天鵝肉。”不禁撲哧笑出聲來,這時候一只青蛙蹲在地上,張著嘴巴仰著臉好像在等待著什么。()突然,一只小蟲飛過來,只見青蛙猛地向上一竄,舌頭一鉤,又落在地上。小蟲不見了,青蛙又恢復了原來的樣子,耐心地等待著。
11、它有一雙黑寶石似的眼睛,一條在酷熱的夏天總是伸出來長長的舌頭,還有強壯有力的四肢和一條總是搖來搖去的長尾巴。
12、拿起抹布準備洗碗,看見一個小黑點——蟑螂飛似的竄過去了:從碗里跑到鍋中,最后停留在灶臺上一堆食物旁。我跟著過去,它似乎感覺到了,警覺地跑跑停停,跳到了地上,奔向角落。這不是自尋死路嗎?我緊追不舍,正準備一腳踩下去,又猛地猶豫了。等我再反應過來,蟑螂不見了蹤影,只剩下一堆被它破壞污染的碗與食物。
13、晚風習習,平靜的湖面像一面大鏡子,鏡中倒映著岸邊的亭臺樓閣和垂柳。一輪國月,靜靜地躺在湖面。這里的小動物正在舉辦音樂會:青蛙拍著鼓“呱呱”作響;姻姻低聲在彈琴;路邊的草叢中還時時傳出帶頗音的歌聲,那是紡織娘演奏的《夏夜曲》。
14、小寶的習性很特別。給它喂狗糧的時候,它總是狼吞虎咽地,恨不得一口全都吃下去。它喝水的時候,用舌頭水舔來舔去,弄得滿地全是水。它喜歡玩球,經常是一邊撒歡地跑,一邊用爪子撥弄小球,滿處轉悠,把我都弄得暈頭轉向了。它睡覺的時候就臥在陽臺上,側著腦袋,好像在做美夢呢。
15、看!在這四條小金魚里,有一條穿“黑戰袍”的“大將軍”。它的眼睛鼓鼓的,游起來尾巴一甩一甩,那威風勁,還真有點大將軍的風度哪!我喜歡的還要算“花仙子”,“花仙子”的背是黑色的,當它慢悠悠地在水中散步時,尾巴擺來擺去,真像一位滴滴的仙子,還有兩條小金魚,“袍子”是閃閃發光的銀片織成的,頭上戴著“紅帽子”漂亮極了!
16、夏夜,一切都顯得朦朧、幽暗,似乎連空氣都變得清馥馥的。……在豆棚瓜架,林下水邊,在籬前的叢草里,流螢飛起來了:三三兩兩,忽前忽后,時高時低,那么輕悄、飄忽,好像一些看不見的小精靈提著綠幽幽的燈籠,飛來飛去,那美妙的形象和色彩,確實是迷人的。它們在忽高忽低、忽斷忽續,此唱彼和,仿佛是一大隊清幽的樂隊,在那里奏著清幽的曲子它一揚一頓,甚至聲音的長短,都像含著節拍似的。
17、夏天的動物是生機勃勃的。小狗熱得直喘氣;知了熱得直叫:“知了,知了!”在樹上一動不動;勤勞的小蜜蜂“嗡嗡”地飛來飛去,就像辛勤的園丁在采花粉;蝴蝶張開翅膀在花叢中飛翔,如同一只只小精靈……
18、最近,院子草坪里又出現了一個洞,并且草皮破壞嚴重。是哪類動物搞惡作劇?老鼠是第一嫌疑。下午,聽見草坪中“嗖嗖嗖”的聲音,循聲望去,一只褐色老鼠在草中狂奔,使小草都向一邊傾斜。看著之前被老鼠破壞的瓶瓶罐罐,大伙兒心中的怒火已壓抑了許久,操起魚網正想撲去。這時,不知哪兒又有幾個小腦殼拱出來,身子紅而透明,像幾截嫩莖一般,是剛出生不久的小鼠吧,正戰戰兢兢地,不知該走向哪里。
殘 冬
茅 盾
連刮了幾陣西北風,村里的樹枝都變成光胳膊。小河邊的衰草也由金黃轉成灰黃,有幾處焦黑的一大塊,那是頑童放的野火。
太陽好的日子,偶然也有一只瘦狗躺在稻場上;偶然也有一兩個村里人,還穿著破夾襖,拱起了肩頭,蹲在太陽底下捉虱子。要是陰天,西北風吹那些樹枝嚓嚓地響,彤云像快馬似的跑過天空,稻場上就沒有活東西的影蹤了。整個村落就同死了一樣。整個村莊,一望只是死樣的灰白。
(節選自《殘冬》。)
邊讀邊悟:
這段景物描寫很有特色,作者緊緊抓住“死”字,寫變成光胳膊的樹枝、小河邊灰黃的衰草和陰天時沒有生氣的稻場,處處表現出村莊的死氣沉沉,給人一種極為沉悶的感覺。作者這樣描寫景物,實際上是為了表現出作品的主題。這兩段文字描繪出在西北風的肆虐下村莊死一般沉寂的破敗景象,映襯出舊中國農村的死寂和荒涼。
這段景物描寫讓我們得到一些啟示:在寫景時不能單純地為寫景而寫景,而要有一定的目的。景物描寫應當為突出文章的中心服務,單純地描寫景物或者不加選擇地描寫所有的景物,必定會偏離文章的中心。這是同學們在平時的寫作中應當注意的。
白馬湖之冬
夏丏尊
那里的風,差不多日日有的,呼呼作響,好像虎吼。屋宇雖系新建,構造卻極粗率,風從門窗隙縫中來,分外尖削,把門縫窗隙厚厚地用紙糊了,椽縫中卻仍有透入。風刮得厲害的時候,天未夜就把大門關上,全家吃畢夜飯即睡入被窩里,靜聽寒風的怒號,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軒,算是我的書齋,在全屋子中風最少的一間,我常把頭上的羅宋帽拉得低低,在洋燈下工作至夜深。松濤如吼,霜月當窗,饑鼠吱吱在承塵上奔竄。我于這種時候深感到蕭瑟的詩趣,常獨自撥劃著爐灰,不肯就睡,把自己擬諸山水畫中的人物,作種種幽邈的遐想。
現在白馬湖到處都是樹木了,當時尚一株樹木都未種。月亮與太陽都是整個兒的,從上山起一直照到下山為止。太陽好的時候,只要不刮風,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一家人都坐在庭間曝日,甚至于吃午飯也在屋外,像夏天的晚飯一樣。日光曬到哪里,就把椅凳移到哪里,忽然寒風來了,只好逃難似的各自帶了椅凳逃入室中,急急把門關上。在平常的日子,風來大概在下午快要傍晚的時候,半夜即息。至于大風寒,那是整日夜狂吼,要二三日才止的。最嚴寒的幾天,泥地看去慘白如水門汀,山色凍得發紫而黯,湖波泛深藍色。
(節選自 《平屋雜文》。)
邊讀邊悟:
1、在你的筆下,xx的景色是那么的美麗動人,活動是那么的豐富多彩,我也愛你美麗的xx。
2、小作者運用了動點觀察的方法對xx晨色進行了生動的描寫,字里行間飽含著小作者對xx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3、作者能按方位順序向讀者先容其可愛的xx,從校門——教學區(教學樓巨型花壇)——活動區(大操場),條理清楚,有選擇有重點地繪景,自然地反映出學校朝氣蓬勃的氣氛。
4、小作者對景物的描寫生動細致,捉住色彩外形香味等方面的特點,并且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多種手法,令人處處感受到秋天的美。
5、文章首尾呼應,語句簡練,一針見血,點明主題。文章通過四季景色的描寫,說明了xx之美,照應開頭。若能注意段落層次分明就更好了。
6、全篇色彩艷麗,生機盎然。字里行間,通過xx春夏秋冬的描寫,抒發作者對xx童年生活的熱愛。
7、在你的筆下,冬天xx的景色描述得細致入微,語言通徹流利。文中的比喻擬人修辭手法的運用,增添了作文的生動味性,如能在這樣的景色中放入人物活動的描述,那作文會增色不少!
8、作者把寫景與抒懷結合起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全文字里行間都突出了對xx的無比喜愛之情。作者著力描繪了美麗無比的噴水池,綠草如茵的操場,寬敞明亮的教室,使一個美麗的xx展現在人們眼前。
9、小作者寫作思路清新,描寫生動,文筆優美,牢牢圍繞一個“綠”字,按“總分總”的結構,描寫了xx的美麗景色。
10、文中恰當地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使xx不同季節的綠色生機盎然,芳香四溢。
11、小作者觀察仔細,描寫生動細致,加上生動形象的比喻擬人,使人讀了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使作者喜愛xx的思想感情表露得更為自然充分。
12、xx四季景色真美,你的習作條理清楚,內容豐富,用詞尤為生動準確。
13、小作者寫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學校,把寫景與寫人巧妙結合起來,景中有人,以景襯人。
14、本文文筆優美,抒情濃郁,是一曲對童年生活的美好頌歌。作者以抒情的筆調,濃墨重彩地描繪了xx一角的春夏秋冬四季景色,深情地回憶了在那里度過的美好童年生活。
15、這篇文章語句樸素生動,內容真實有趣。文章中有很多地方都反映了小作者平時細心的觀察,這在描寫xx的各種有趣的生活場景尤為明顯,令人處處感到xx的歡樂,使人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
16、縱觀全篇,文章筆調清新活潑,描寫有聲有色,消息結合,從近處的晨霧寫到遠處的日出,從空中的樹葉,寫到地上的小草,從一棵棵楊樹寫到自由翱翔的小鳥,條理清楚,層次清楚,讀后使人如臨其境。
17、小作者捉住了春天xx特有的景色,能正確貼切地使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出xx的美,同時借題發揮贊美了辛勤的園丁——老師們,使文章的主題得到升華。
關鍵詞:問題 問題教學法 語文教學
一、問題教學法的內涵分析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將教學內容化為促進學生思考的問題,通過情境創設、問題探究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得知識形成能力。問題教學法的實施離不開問題的設計。首先,問題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起點。新課程背景下的語文教學不是傳授給學生現成的知識,而是引導學生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文學習能力。其次,語文教學活動是圍繞問題不斷展開的,教學內容的展開是與問題解決的過程同步進行的。問題是知識的表達形式,以問題解答的形式開展知識的學習,才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建構和積極思考,才能通過同化和順應內化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新課程指出,語文學習不是促進學生所有問題的解決,而是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并以此為出發點激發學生產生更多的疑問,擴展語文課堂,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二、初中語文學科的特點
語文是一門豐富的課程,內涵豐滿,具有極強的體驗性,在體驗性的引導性下又有著多變性,要求教師體會到學生的需求,以防學生對課業的領悟出現片面性。教育是個動態過程,而且語文這一學科本身也是動態的,是一個發展變化的過程,語文課堂自然也應該是動態的、豐富的,應該實現從知識型的課程轉向問題式的課程轉換。教師應該根據學生不同的知識水平、領悟能力,進行教學的改編,不拘泥于形式、不滿足于教材,將教材內容轉化為激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不斷思考和對文本情感的不斷領悟。
三、初中語文采用問題教學法的有效策略
(一)以導學問題為指引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
語文知識的學習不同于其他學科的一個突出特點是,首先要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的興趣。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導學問題,指引學生的思維和學習。導學問題的設計要注意兩個問題,首先教師對學生的學業水平要有一個整體的了解,教師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聯系學生們的生活實際,設置導學案。其次,導學案的設計與以往的預習不同,可以是對生活中的某個現象的觀察或設計,也可以是探索性的問題研究等,其內容和形式沒有局限性。例如,在《紫藤蘿瀑布》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以下幾個導學問題:第一,課文為什么稱“紫藤蘿瀑布”?請找出文中有關的句子寫下來;第二,文中描寫作者感情變化共出現了( )次,按順序分別是( )( )( );第三,給課文劃分段落。( )花( )花( )花,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段的意思;第四,本文不是單純寫紫藤蘿,而是通過描寫紫藤蘿發出感慨( )。
(二)以學生為主體展開問題教學
問題教學法是以問題為中心展開教學,其目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強調在師生、生生的交流和互動中解決問題,因此問題教學法要求改變傳統的知識記憶學習方法,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新舊知識的聯系,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例如,《濟南的冬天》的中心問題是,第一,學習作者抓住特征運用貼切手法描寫自然景色的寫法;第二,體會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的情感。我們以第二個問題為例,設計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首先,教師讓學生用五個詞語寫下自己感受過的冬天,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濟南的冬天是什么樣子,并把學生心中描寫濟南冬天的詞語寫在黑板上,然后組織學生展開朗讀比賽,讀老舍筆下的《濟南的冬天》,體會作者通過對濟南景色的描寫表達的對濟南的深切思念。其次,以小組為單位,圍繞老舍塑造的“搖籃安睡圖、雪后小山圖、山村臥雪圖、玲瓏水晶圖”進行閱讀,畫出關鍵詞,描述簡單的畫面。通過欣賞老舍先生塑造的故鄉冬天畫面的形象,進一步理解濟南冬天的溫情和作者滲透在景物中的感情。
(三)以問題擴展學生的語文學習
語文的學習具有連續性和見效周期長的特點,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習得閱讀、朗讀和寫作的技能,這些技能要轉化為學生的能力需要不斷練習和鞏固。通過課外實踐,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了充實,而應用技能的掌握還需要不斷實踐。問題教學法的另一個重點正是突出知識學習的延續性,建立開放性的語文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安排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若干問題并導向課外。例如,在《爸爸的花兒落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留下三個問題,第一,爸爸和媽媽的愛有何異同,下課后同學們可以通過班級交流和網絡平臺展開關于該話題的討論,文章采用的是插敘的方法,什么是插敘,在課下找出幾篇插敘的文章進行研究,并初步探索雙線并行的寫作和構思技巧;第二,了解作家的作品和更加詳細的背景。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學生通過找資料、調查訪問、網絡交流等途徑進一步開展語文學習,并從中發現新的問題,展開深層次的學習,使問題成為學生不斷學習的不竭動力。
[關鍵詞]狩獵賦;帝王狩獵;三田;三殺;程序
狩獵是古代社會一項重要的活動,普通勞動人民的狩獵只是為了獲取生活資料,隨時都可以進行,但是帝王的大規模狩獵活動則具有更加廣泛的意義,于是也就有了禮制上的很多規定,包括每年狩獵的次數和具體的時間也都不是隨意的。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三篇第一章第一節:“大規模的畋獵如周代的春、夏苗、秋、冬狩,在《卜辭》中雖無明文,但在殷代應該是有的。”(1)也就是說,商朝應該已經有了帝王狩獵制度。
《左傳?隱公五年》:“故春、夏苗、秋、冬狩,皆於農隙以講事也。”杜預注:“,索,擇取不孕者。苗,為苗除害也。,殺也;以殺為名,順秋氣也。狩,圍守也;冬物畢成,獲則取之,無所擇也。(2)南朝沈約的《均圣論》也對這四時狩獵的意義進行了闡述:“春免其懷孕,夏苗取其害谷,秋冬狩,所害誠多。”(3)春,意為春天搜索、獵取沒有懷胎的禽獸,已經懷胎的禽獸則不可作為獵殺的對象。因為春天禽獸是繁殖的季節,說明了古人很重視自然界禽獸數量的平衡。夏苗,意為夏季獵取殘害莊稼的禽獸。因為夏天是莊稼苗生長旺盛的時間,保護莊稼不受禽獸的糟蹋,保障糧食的收成,也是維持一種平衡。秋,要獵殺傷禽的野獸。秋季草木凋零,一片肅殺之氣,故以殺為名。此時,家禽要長大了,要保護其不受野獸的侵襲,減少損失,維持收成的平衡。冬狩,圍獵,不加區分,都可獵取。冬天莊稼都已經收割完畢,飛禽走獸正是膘肥體壯的時候,此時獵殺的動物就可以不必顧慮許多,只要捕捉到就可以享用。由此可知,在周代已經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狩獵制度。《禮記?王制》對天子和諸侯的狩獵活動作了明確規定:“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一為干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無事而不田,曰不敬;田不以禮,曰暴天物。”(4)所謂“無事”,指的是國家沒有重大事件發生,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5)只要沒有戰爭和祭祀這樣的國之大事,天子諸侯就必須按禮制舉行狩獵活動。那么這里的“歲三田”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過去學者們往往根據《禮記?王制》原文,認為“一為干豆,二為賓客,三為充君之庖”就是“歲三田”的定義。其實不然。這三點分明是獵物的不同用途,我們不可想象每年三次大型狩獵所的獵物竟然會分別用于不同的用途。而只能是每一次的狩獵所得都要分成三部分,分別用于祭祀、宴請賓客和充君之庖廚。這樣的三部分在古典文獻中往往被稱為“三品”或者“三殺”。所謂“三品”,即三種,三類。《周易?巽》:“:悔亡,田獲三品。”孔穎達疏:“以斯行命,必能有功,取譬田獵,能獲而有益,必善三品。”“三品者,一曰干豆,二曰賓客,三曰充君之庖。”(6)我們從這里也可以看出來,同一批獵獲的獵物即可供這三種不同用途使用。
唐代可頻瑜的《畋獲非熊賦》中提到“十旬失位,悲夫洛之歌;三品充庖,詎比渭濱之叟。”清代葉觀國的《秋獲白鹿賦》中有“蓋以儲三品之需,匪欲窮百獸之穴。”可見單純發生在秋季的這一次狩獵,就要為三種用途準備獵物了。宋代丁謂的《大賦》中有“等別三殺,貴宗廟也。”說明宗廟祭祀用的獵物是最高檔的,最珍貴的,否則會被視為對祖先神的不敬。元代潤的《雪獵賦》中說“因考禮經,謂:干豆、賓客、充庖,三田之義,漢儒雄詞麗藻,可謂形容盡之。”這里的“三田之義”并非“三田”的定義,而是指“三田”的意義。
“天子諸侯,無事,則歲三田。”孔穎達疏:“一歲三時田獵。”“一歲”即為一年,這樣看來,天子諸侯只要沒有祭祀征伐、婚喪嫁娶這類的大事,就必須每年打獵三次。而所謂“三時”究竟是隨便哪三個時間都可以,還是指固定的三個時節呢?如果是固定的三個時節的話,究竟是在“春、夏苗、秋、冬狩”中放棄了哪一次呢?雖然《禮記?王制》中沒有明確解釋,但是我們可以從歷代狩獵賦中所描寫的狩獵活動發生之時間來推知究竟。
西漢著名文學家司馬相如所做《上林賦》是歷代狩獵賦的杰出代表,其中有這樣的句子:“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獵。”也就是天子在秋去冬來之時進行狩獵。揚雄在其《羽獵賦》的序言中寫道:“其十二月羽獵,雄從”,正文中又說“于是玄冬季月,天地隆烈,萬物權輿於內,徂落於外,帝將惟田于靈之囿。”古代常用“季”稱位于最末者,春夏秋冬四季的最后一個月都可稱為季月,所以“玄冬季月”指的就是冬天的最后一個月,即農歷十二月,跟序言中所敘相同。其《長楊賦》序:“明年,上將大夸胡人以多禽獸。秋,命右扶風發民入南山。”這里明言天子發動百姓進入南山捕捉禽獸的時間是秋季,而此事當非一日之功,則“令胡人手搏之,自取其獲”的狩獵活動也有可能已經延伸到了冬季。東漢張衡的《羽獵賦》僅存殘篇,其中并沒有表示時間的句子。但他的《西京賦》中記載帝王行狩的時間為“孟冬作陰,寒風肅殺。雨雪飄飄,冰霜慘烈”,且其《東京賦》中有“歲唯仲冬,大閱西園”之句。“孟冬”為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歷十月;“仲冬”為冬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十一月。“大閱”意為檢閱兵車軍士。《左傳?昭公八年》:“秋,大于紅。”杜預注:“大,數軍實,簡車馬也。”(7)《公羊傳?桓公六年》“大閱者何?簡車徒也。”漢代何休注:“比年簡徒,謂之;三年簡車,謂之大閱;五年大簡車徒,謂之大。”(8)天子校獵本就有操練兵馬,檢閱軍隊的作用,故“大閱”和“大”都與狩獵密不可分。《漢書?刑法志》載“春振旅以搜,夏拔舍以苗,秋治兵以,冬大閱以狩,皆于農隙以講事焉。”(9)可見帝王在不同時節的狩獵活動都以不耽誤農事為原則。北朝庾信的《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篇名就點出了狩獵的時間為三月三日,正是春耕剛剛結束的空閑時間,屬于“春”。唐代李白《大獵賦序》:“以孟冬十月大獵于秦。”則此次狩獵時間為冬季農歷十月。常袞的《春賦》篇名即指出這次狩獵是在春季,文中也有“時維仲春”之句來說明狩獵的時間為春季的第二個月,即二月。路季登《皇帝冬狩一箭射雙兔賦》篇名指出這次狩獵是在冬季,屬于“冬狩”。宋代丁謂《大賦》:“仲冬天子嚴祀事,答神佑,佇農隙,謹狩。”其時間也是在冬季農歷十一月,與題目之“”應為春季狩獵相矛盾。但題為“大”而非“春”,“大”之意前文已見,這里不必重復。文中的時間肯定不會錯的,所以此賦所記錄的狩獵活動也當以發生于冬季為是。元代潤《雪獵賦序》曰:“至治二年春二月既望,時雪初霽,天子大於柳林。”這個時間更加明確,春季農歷二月十六日。清代有《秋郊大獵賦》、《木蘭秋賦》和《秋獲白鹿賦》,從這三篇的題目來看都是發生在秋天。這樣就可以看出歷代狩獵賦描寫的都是春秋冬三季的狩獵活動,那么“歲三田”指的就理應是除去“夏苗”以外的那三次大型狩獵活動了。
為何天子的大型狩獵活動單單要放棄夏季呢?這個問題可以在《春秋公羊傳注疏》中找到答案。《公羊傳?桓公四年》:“春曰,秋曰,冬曰狩。”徐彥正義云:“不以夏田者,春秋制也。以為飛鳥未去于巢,走獸未離于穴,恐傷害于幼稚,故于苑囿中取之。”(10)也就是說,不在夏天進行狩獵,是春秋時期的禮制,因為帝王的大規模狩獵活動的獵殺范圍與普通人的狩獵不可同日而語,夏天恐怕會誤殺幼小禽獸而導致破壞生態平衡,所以不進行大規模狩獵,這是古人重視可持續發展的表現。
天子諸侯行獵,事情繁雜,萬民矚目,必須按一定的規范程序進行才能符合禮制且不至于混亂。曹勝高《漢賦與漢代制度》一書中對漢代校獵的程序述之甚詳,“根據漢賦的描寫和有關史料記載,漢代校獵由準備、出行、檢閱、殺獲、飲宴和游玩等程序組成”。?從后代狩獵賦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知道,其后各朝各代的由帝王親自組織的大型狩獵活動程序都與漢代類似。賦體作品不是流水賬,也不是禮制條文,未必每篇賦都能完整體現上述的各個步驟。本文只對歷代狩獵賦中出現過的程序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狩獵賦中不曾出現但在其他類型賦和其他文體作品中出現的相關描述則暫不予討論。
《子虛賦》、《上林賦》中只有出行、獵獲、宴飲這三個部分的描寫,而把很大篇幅用在了對景物禽獸的描寫上。其中對出行的描寫比較細致,使我們可以從中得知當時帝王出獵必備的儀仗。具體描寫狩獵過程的時候也是針對不同狩獵對象及狩獵地點進行描述,東南西北各個方面的景色及物產都介紹得十分詳細。值得注意的是,兩賦都有一個獨立段落對美女進行描寫,但該段落在文章中的位置卻不相同。
于是鄭女曼姬,被阿錫,揄縞,雜纖羅,垂霧,襞積褰縐,郁橈溪谷。紛紛排排,揚施戌削,蜚垂。扶輿猗靡,翕呷萃蔡;下靡蘭蕙,上指羽蓋;錯翡翠之威庭,繆繞玉綏。眇眇忽忽,若神仙之仿佛。
《子虛賦》中這段描寫放在了狩獵走獸和狩獵飛禽這兩種活動之間,而激烈殘忍的狩獵場面本不適合讓只會以美色歌舞取悅于人的女子出現。筆者以為,這段或許本來是跟《上林賦》中“若夫青琴、宓妃之徒,”至“長眉連娟,微睇綿藐,色授魂與,心愉于側。”一段位置相同,處于宴飲場面之后。畢竟緊張的狩獵之后,君臣一起談笑宴飲,賞樂觀舞之時才是諸美女出場的最佳時機。
揚雄之《羽獵賦》表現出來的狩獵過程包括了準備、出行、獵獲階段,對之后天子的行動只以“因回軫還衡,背阿房,反未央”一句輕輕帶過。此賦對準備過程描寫得相當詳細,依次是拓展校獵場地,運輸物資裝備,布置警衛巡邏,沿途懸掛旗幟,各校獵部隊到達指定位置。《長楊賦》對此進行了補充,指出在準備階段,可以發動民眾搜集野獸運送到天子狩獵場以供狩獵之用。并且說“三旬有余,其廑至矣,而功不圖”,可見從開始搜集野獸到搜集完畢需要三十多天時間,曠日持久,勞民傷財。
李白《大獵賦》表現的是唐代的狩獵活動,丁謂《大賦》表現的是宋代的狩獵活動,其程序與漢代相差無幾,都描述了準備、出行、檢閱、獵獲、宴樂、回宮等幾個環節。元代潤的《雪獵賦》其程序包括準備、檢閱、出行、獵獲、宴樂等,明代湯顯祖的《大槐安國龜山大獵賦》雖然篇幅短小,也描寫了出行、檢閱、獵獲、宴樂、回宮等,只是沒有涉及準備過程。清代連瑞瀛的《擬庾子山馬射賦》、陳慶鏞的《擬常袞春賦》、鄭纓的《春賦》等二十余篇狩獵賦所反映出來的清代帝王狩獵程序都與之類似,這里不一一列舉。
綜上所述,從歷代狩獵賦可以得知,古代帝王的大規模狩獵行動當舉行于每年的春、秋、冬這三個季節,狩獵程序大體包括準備、出行、檢閱、獵獲、宴樂、回宮等幾個環節,但有些環節可以省去。
參考文獻:
[1]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全集?歷史編》,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第1版第203頁
[2]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92頁
[3]嚴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中華書局,1958年12月第1版第3冊第3118頁
[4]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373頁
[5]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55頁
[6]孔穎達疏《周易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233頁
[7]杜預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1260頁
[8]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86頁
[9]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6月第1版第4冊第1082頁
[10]何休注,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第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