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渡荊門送別翻譯

渡荊門送別翻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渡荊門送別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渡荊門送別翻譯

渡荊門送別翻譯范文第1篇

荊門市中考語文命題自2009年開始,將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賞析的能力要求,在題型設計上從單一的客觀性選擇題形式,轉向以主觀性表述題為主的多類型來考查。經過幾年的實踐,調查分析學生對此類題型的感受,發現學生往往對此有畏難心理,答題結果也是失分較多。

通過對教學實踐的總結,我認為古詩詞鑒賞題雖有一定的開放性,比如鼓勵考生有創意地答題、能自圓其說的都可給分,但如果考生盡量地按以下步驟解題,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發揮閱讀能力,獲得此類題型的高分。

解題第一步:

閱讀詩歌――劃出“詩眼”或者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

詩眼是一首詩或某聯、某句中最能體現作者思想觀點、情感態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動性、或情趣性的能籠罩全篇、全聯或全句的詞語 。如王維《出塞》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孤”,李白《渡荊門送別》中的“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的“憐”,陳與義《登岳陽樓其一》中的“白頭吊古風霜里,老木滄波無恨悲”的“悲”等等。這些關鍵詞語一般就是“詩眼”,它們所傳達出的情感,正是這些詩篇的主旨大意。抓住詩眼或是詩中表達作者情感的詞語,捕捉到最佳信息,就可以帶動全篇,完成對詩作的欣賞,有效地幫助解題。

解題第二步:

審清題干――劃出問題題目中的關鍵詞,找準考點。

由于考試受時間限制,考生很容易匆忙馬虎,還未正確準確審題就答題。如荊門市2009年語文中考題關于杜甫的《登樓》有一題:“本詩作者登樓抒懷,請結合本詩首聯具體闡述作者抒懷的內容。”問題中的“結合本詩首聯”字樣,有的學生作答時根本就沒看清,答案只寫了“對國家的憂慮”這一個方面而導致失分。如果我們將問題題目中的關鍵詞“結合本詩首聯”“抒懷的內容”劃出來,能起到很好的提示作用。

解題第三步:

規范答題――講究一定的答題規范性,扣緊得分點答題。

中考時的詩歌鑒賞題考查的內容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一是詩歌語言的賞析;二是藝術形象(主要是意境)的賞析;三是思想內容和情感態度的賞析;四是表達技巧和藝術手法的賞析。并且一般都采用簡答題的形式,重在檢測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鑒賞能力。如何盡量規范答題呢?

(一)詩歌語言類的賞析題

詩歌語言賞析是古詩鑒賞的首要環節。詩歌中形象的塑造、感情的抒發,往往通過詩的語言來實現。因此,考查對古詩詞中準確、生動、傳神的語言的品味,是近年來中考古詩賞析題的一個重要方面。初中階段典型題型主要有兩種:品味煉字類和名句賞析類。

1.其命題形式

請你賞析某句中某詞的妙處。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詩歌中的“某”字或詞有什么表達效果?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么?某詩句歷來受到人們的贊賞,該如何理解?你從這句名詩領悟到什么人生哲理?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說明理由等等。

這類提問,著重的是詩歌語言的層面,考生應該從語言的風格或特點來解答。答題時,不能就字論字,應放回句中,結合全詩的意境、題旨和詩人的感情來分析。

2.其答題要點

①解釋該字的一般含義和在句中的意思。

②展開聯想和想象,把這個你認為“好”的字或者句還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說出該字表達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其答題格式可以是:釋含義+描景象+點情、境。

(二)藝術形象類(主要是意境)的賞析題

1.其命題形式

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展開想象,用形象的語言描繪詩歌優美的意境等等。

藝術形象的賞析一般比較難,初中階段對學生的理解要求僅限于對意境的初步感知,考試題型也主要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對所描述畫面的想象。解答這類題目要在讀懂詩歌、理解內容的基礎上,發揮聯想和想象,扣住畫面,抓住形象,用生動、流暢的語言加以描述,不能偏離詩歌的意境、主題和詩人的情感。

2.其答題要點

①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

注意:一是描繪時要忠實于原詩用自己的語言,切忌直接引用或者翻譯;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個景物都寫到,但要寫到主要的景物,語言力求優美。

②點明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

盡量用兩個雙音節形容詞概括出來,如:雄渾壯闊、恬靜優美、孤寂冷清、蕭瑟凄愴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給人什么樣的啟示和思考,并指出為什么。

答題格式可以是:描畫面+點氛圍+析情感。

(三)思想情感類的賞析題

1.其命題形式

本詩描寫了什么樣的畫面,抒發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請分析某句詩的思想感情或內涵。請結合本詩闡述作者抒懷的內容。請你從內容上作簡要分析。

對詩詞情感的考查,也就是對詩詞主要內容的考查,是中考古詩賞析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解答這類題應分析詩句的具體內容,并與作者的觀點、態度和作品主題的社會意義相聯系,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據。

2.其答題要點

①詩歌各句(或相關的句子)分別寫了什么內容(描繪了……的景物,塑造了……的形象)。

②通過何種表達技巧(不明顯的可以不寫)。

渡荊門送別翻譯范文第2篇

《中考說明》是中考的“綱”,中考試題是“綱”的具體化。因此,研究二者十分必要。通過對我省的《中考說明》和近幾年的中考試題的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中考古詩詞試題常常涉及到以下幾種類型:1.古詩詞的背誦默寫(這類題目通常出現在“語言積累與運用”部分;2.對詩詞的思想、內容、感情、意境等表述正確或者錯誤的選項作出判斷或選擇(這類題目一般出現在判斷或者選擇題中);3.對詩句所展現的動感畫面用語言作出描述,如品味《渡荊門送別》全詩,展開自己想象的翅膀,對詩的“頷聯”進行豐富的聯想,描繪出其所展現的畫面;4.放飛思緒,對詩詞的思想內容進行拓展并寫出感受,如通過自己的想象,寫出“《天凈沙·秋思》中的‘斷腸人’如果一旦與‘親人’相聚了,會說些什么?”;5.名句的欣賞;6.探究性地體會詩詞創作的風格。針對上述題型,我們在教學中就要采用相應的策略,比如,給課本中的58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可以分成“愛國”的、“詠史”的、“言志”的、“思鄉”的、“繪景”的、“傷感”的等;可以將其寫景的歸成“寫春天的、寫夏天的、寫秋天的、寫冬天的”等;還可以將寫景的再進一步分類歸納為“寫山的、寫水的、寫蟲的、寫鳥的、寫風的、寫花的、寫雪的、寫月的”等。又如,讓學生精選名句進行欣賞,通過到圖書館查閱資料進行欣賞,也可以通過電腦、多媒體特有的功能進行直觀地欣賞(有畫面、有音樂、有朗誦,圖文并茂、聲情并茂)。再如,對重點的詩詞要重點地揣摩其意境和表現手法,最好能做到仿寫幾首相應的小詩。這樣在弄清考試題型的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復習自然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緊扣教材,注重知識積累

縱觀近幾年的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其內容取之于課本的較多,約占80%,取之于課外的約占20%,而課外文言文的選文,相對來說,大多比較淺顯。學生只要將課內文言文的基礎夯得牢固了,知識掌握扎實了,課外文言文閱讀的能力自然也就會提高了,所以,復習好課內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閱讀備考的關鍵。在復習時,我們要緊緊扣住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比較系統地整理和積累文言知識。1.積累文言實詞。凡是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中所涉及的要求解釋的實詞,大多數是課文下面的注釋,所以,對課文下面的注釋,我們必須強調學生要牢記,對課文中的關鍵性詞語,也必須強調學生要認真地加以積累,對課文中一些文言實詞的特殊用法,比如: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等,我們也要注意整理,以加深學生的記憶。2.積累文言虛詞。只要研究一下全國部分省市的中考試題的文言文部分,就會發現所考查的文言虛詞、出現的方式是不同的。有些文言虛詞的意義用法有很多種,學生若沒有一定的積累,在做題時,就容易丟分。因此,我們在復習中也必須做到有意識地整理和積累。3.積累文言句式。初中文言文中的文言句式有“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四種,它們不同于現代漢語的句式,復習時也要頗費一番功夫,否則,在翻譯時,就極容易出問題。4.積累文言名句。初中語文課本中古詩文共計115篇,而“背誦優秀詩文80篇”是新課程標準中對初中學生的要求,而這80篇中的名句尤其應該要求學生能夠熟練地背誦下來,并準確無誤地默寫下來,做到不丟字、不增字、不出現錯別字。這樣做的好處是:(1)完成默寫類的試題;(2)幫助理解文章的主旨;(3)提高語文素養。5.積累文學常識。古詩文中的文學常識部分,也常常出現在課文下面的注釋里,比如古代的“名號稱謂、人物典故、禮俗名物、歷法時節、職官科舉、歷史地理”等,從近些年的中考試題看,不一定對其直接考查,但是,它會以不同的形式出現在文言文閱讀中,所以,在復習時也需要注意積累。

三、強化誦讀訓練,提高理解感悟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實踐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在文言文復習中,誦讀的確是提高理解和感悟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有助于學生讀準字音、認準字形;有助于學生斷句停頓、掌握句式;有助于學生揣摩語氣、增強語感;還有助于學生理解主旨、體會情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熟讀成誦,積累名篇名句的目的。所以,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在文言文的綜合復習過程中,應把培養學生的誦讀習慣當作重中之重來對待。使學生在反復誦讀的過程中,學會斷句,讀準文章的停頓;學會頓挫,讀出文章的節奏;學會抑揚,揣摩文章的語氣;學會品味,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學會分析,理解文章的詞語和句子。其實,誦讀的功夫練到了爐火純青,或默寫、或斷句、或解釋、或翻譯、或理解、或運用,一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理解感悟能力也會得到提高。

渡荊門送別翻譯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岳陽樓記 助讀系統

一、《岳陽樓記》助讀系統分析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課程總目標包括“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為幫助學生提升探究性學習與獨立閱讀能力,重視并完善能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掌握方法、啟迪思維的助讀系統成為必然。本文以人教版八年級下第六單元《岳陽樓記》為例,對其助讀系統進行分析。《岳陽樓記》的助讀系統包括單元導語、課文前導語、插圖與注釋。下面我將分導語、插圖、注釋三個部分進行分析說明。

導語分析:

評價導語的好壞,首先要看它是否能完成導語應當達到的功用:一、對學習者學習理解文本提供方法上的指導和思路上的引導。二、提供背景性材料,“對學習者了解作者寫作意圖、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內涵起到引導、補充、激發、聯結等作用。”參照這兩個功用,我們來評價《岳陽樓記》的導語。

《岳陽樓記》導語分兩個部分,一是單元前的導語,二是課文前的導語。先看單元前:

本單元所選課文,以寫景論游的古代散文為主。有的表達曠達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樂,有的抒發閑適之情。所記景色不同,寫作心境不同,卻都是感事抒懷,借景言情的名篇。

學習本單元課文,要借助提示、工具書和注釋讀懂課文,體會游記散文借景抒情的特點;要品味古詩文名句的思想感情,結合親身體驗加深理解。

單元前的這兩段導語,主要是對學習者的學法指導。先點明文章體裁:寫景論游的古代散文;再說明學習文章方法:借助提示、工具書和注釋;最后明確學習重點:體會借景抒情的特點,品味古詩文名句的情感。在短而優美的兩段話中包含三個方面的信息,可謂十分精辟:完成了為學習者“提供方法上的指導和思路上的引導”的目的。

再看課文前導語:

洞庭湖畔的岳陽樓,因孟浩然、李白、杜甫等人的題詠,在唐代就已聲名遠播,更因宋代范仲淹的這篇名文而熠熠生輝。讓我們尋著本文的記敘,做一次洞庭之旅,去感受南國那萬頃碧波的陰晴明暗,去聆聽作者那先憂后樂的拳拳心語。

這篇導語是屬于新舊知識串聯的導語。在八年級上冊,學生已經學習過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杜甫《登岳陽樓》,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雖然不為學生熟悉,但在八年級上冊,學生學習了李白的兩首詩《送友人》《渡荊門送別》。導語的第一句是屬于“溫故”,第二句則屬于“知新”,引導學生感受范仲淹的拳拳心語:“先憂后樂”。“去聆聽作者那先憂后樂的拳拳心語”一分句以“先憂后樂”對范仲淹的憂樂觀作出了精辟的概括,學生抓住這四個字也就能準確理解文章主旨,把握文章內涵。但第二句話的前三個小分句信息量不夠大。考慮到本文有著特殊的寫作背景:《岳陽樓記》為范仲淹被罷去參知政事而貶官河南鄧州時應好友滕子京之請而寫。滕子京請范仲淹為重修岳陽樓寫記,并送去《求書記》與一幅《洞庭晚秋圖》,范仲淹依據此圖,憑借想象寫下《岳陽樓記》,學生至少應當了解兩個信息:一是范仲淹此時被貶官,也屬于“遷客騷人”;二是范仲淹從未到過岳陽樓,卻憑借著胸中憂國憂民的情懷,寫出《岳陽樓記》這千古名篇,這兩個信息能對學生理解岳陽樓記起到補充激發的作用,因此可以用包含這兩個信息的句子代替第二句話中的前三個分句。或者,采用另一個方法:這三個分句不變,將本文的寫作背景以注釋的形式補充給學生。

注釋系統分析:

一般認為,閱讀有四級思維層次。其中第一級是直覺的閱讀,它能夠了解文本字面的含義,直接感受到文本的表面意思。注釋系統能夠幫助學習者掃清閱讀障礙,幫助達到“直覺的閱讀”。要幫助學習者達到閱讀的第一層次,“準確”是首先要達到的標準,這不僅指注釋的內容應當無誤,也指要使學習者準確理解,不能產生理解的偏差。基于這個標準,筆者檢查《岳陽樓記》注釋,發現有五處錯誤或不妥當的地方。

一是“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一句。注釋:“滕子京謫守巴陵郡”為“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其中,“降職到”的“到”不精確,應改為“去”。《宗諒求記書》里,滕子京說“去秋以罪得茲郡,入境,而疑與信俱釋”。而《岳陽樓記》中講滕子京謫守時間為“慶歷四年春”。這時間差應該是指滕子京春天被“降職去巴陵郡”,秋天“到巴陵郡做太守”,“春”“秋”之間的時間為路上的時間。看似只是一個字的不精確,其實關乎下面的“越明年”之所以是注釋上“到了第三年”而不是從字面上解讀的“到了第二年”:滕子京秋天到職,不可能用短短一個冬天,就完成重修岳陽樓,“政通人和,百廢俱興”的政績。應此,注釋應改為“滕子京降職去巴陵郡做太守”。

二是“屬予作文以記之”一句。注釋為“屬”通“囑”。其中,并沒有“之”的解釋。關于“之”,一直有兩種見解,一是“重修岳陽樓這件事”,二是指“岳陽樓”。而滕子京《求記書》稱范仲淹“雅意在山水之好”,“以游物而心與景接”,要求他“發揮此景之美”,“遠托思于湖山數千里之外”,由此可清楚地看出滕子京要求《岳陽樓記》寫景狀物,記“岳陽樓”,而不是敘事寫人,記“重修岳陽樓這件事”。《求記書》里,對于重修岳陽樓只有“又明年春,鴻材沱工,稍增其舊制”寥寥十三字的記述,如果希望范仲淹記“重修岳陽樓這件事”,便不會如此簡略地向范仲淹介紹。一個“之”看似簡單,無足輕重,卻關乎滕子京請求范仲淹寫記的用意,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習者對本文的理解,因此應當補注出。

三是“沙鷗翔集,錦鱗游泳”一句注釋:“翔集”為“時而飛翔,時而停歇”,“集”為“鳥停歇在樹上”。“錦鱗”為“美麗的魚”。其中,“游泳”未注。編者可能認為“游泳”為常用義,其實不然。“沙鷗翔集,錦鱗游泳”為對偶句,句中,“集”、“翔”是鳥的兩種動作,那么“游泳”也當為魚的兩種動作。《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解“游”為“在水上漂浮”,如《與朱元思書》:“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而泳為“在水中潛行”。“錦鱗游泳”一句意為“美麗的魚,時而漂浮水面,時而潛入水底”。此處,“游泳”若不注出,很容易為人誤解。

四是“岸芷汀蘭,郁郁青青”一句注釋:“岸芷汀蘭”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岸芷汀蘭”的翻譯看似準確,實則十分生硬:難道小草只長在岸上,小洲上也只有蘭花?這句話實際為互文:岸上和小洲上的小草與蘭花。此外,“青青”無注釋。可能編者認為“青青”為常見意:顏色青翠的樣子。其實不然。上句為互文,難道蘭花的顏色也是青翠的?《詩經》中有“綠竹青青”一句,朱熹認為“青青,堅剛茂盛之茂”。《楚辭》中有“秋蘭兮青青”,顯然也不是說秋天的蘭花是青翠的,洪興祖《楚辭補注》中解“青青,茂盛也,音菁”。再反觀漢語詞典,“青青”的第一條解釋即為“茂盛的樣子”,所舉例句之一即為“郁郁青青”。因此,青青的注釋“茂盛的樣子”也應當注出。

最后一處是“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一句。注釋:“長煙一空”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其中,“煙”釋為“煙霧”,欠妥。“煙霧”在《現代漢語詞典》中雖釋為“泛指煙、霧、云、氣等”,所指寬泛,但學生理解時,很可能理解為更熟悉的“含有高濃度工業煙塵的霧,或由次生污染物生成的光化學煙霧”的意思。《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中解釋“煙”為“空中的云氣”,因此,“長煙一空”可翻譯為“大片的云霧完全消散”,這樣更為精確。

此外,閱讀的第二層次為“理解的閱讀”,能夠“對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釋”。要幫助學生達到這一層級,首先要向學生介紹必要的文體知識、作者生平與背景知識等。《岳陽樓記》關于此點注釋為:“選自《范文正公集》。岳陽樓在湖南岳陽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國時期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本文為八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二篇課文。在此之前,已經學過同樣為“記”的作品《小石潭記》,因此,無需注釋“記”這一體裁。關于岳陽樓地理位置等,簡要了解即可,本條中關于岳陽樓的注釋也是適合的。但本文作者范仲淹在七年級與八年級上的課文中從未出現過,有必要對范仲淹其人進行注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26歲登進士第,因敢于直言強諫,屢遭貶斥。謚號文正,世稱“范文正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也有助于學生“對文本作出理性的解釋”,如果導語中不涉及相關的背景信息,就應當加以注釋。

《岳陽樓記》的注釋,總體而言比較詳盡,有助于學生的閱讀理解,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插圖分析:

《岳陽樓記》插圖為張建武所作黑白圖畫,為岳陽樓俯視圖,一半為樓景,一半為樓前江景,江上有數帆,江邊有遠山。

首先分析本圖的內容。范仲淹當年從未到過岳陽樓,他寫《岳陽樓記》依據的是滕子京送去的《洞庭晚秋圖》,然而此圖已失傳。網上查找后人復原圖,再與本文的插圖對比,發現插圖與復原圖構圖相近。本圖契合文本內容,也利于教學。可以利用本插圖引導學生思考:面對“四面湖山歸眼底”的洞庭風光圖,為何范仲淹的感受是“萬家憂樂到心頭”?由此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加深學生對本文思想感情的認識。

其次,本插圖形式為黑白圖,形式也是合適的。對于八年級學生,他們的初級抽象思維即形式邏輯思維和一般形象思維處于優勢地位,無需再刻意借助彩色圖提升學生興趣。本黑白圖既不過于寫實也不過于抽象,既不過于復雜也不過于簡單,適合學生的思維與審美水平。

綜上所述,本文插圖的選擇是適合的。

二、《岳陽樓記》練習分析

練習分析:

本課練習共有三題。

第一題: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全文。說說“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和“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兩句中的“異”分別指什么內容?設題目的是使學生在朗讀背誦全文的基礎上,鞏固對課文的理解。但本題的問法有問題,“異”的詞性是形容詞,意思是“不同的”。而能“指什么內容”的詞語詞性應當是代詞。因此應當改為:兩句中分別是什么內容“異”。從而回答出“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的“異”,是指不同的自然景物引發出的“遷客騷人”不同的感觸,即“悲”與“喜”兩種不同的心境。“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的“異”,是指古代仁人不同于上述“遷客騷人”,能不受自然風物好壞的影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第二題: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的意義或用法。設題目的是使學生鞏固一些常見實詞的意義或虛詞的用法,逐步加強文言詞匯的積累。要達到這個目的,應該讓學生在做題時,一般文言實詞等解釋其意義,有特殊文言用法的,比如“憂讒畏譏”的“讒”,要注明文言用法:名詞活用為動詞。但題目中一個“或”帶來了歧義。我們知道,意義是指語詞的詞義,用法是指語詞的詞性,那么這題如果學生回答時不寫意義,只寫詞性,這樣是否算正確?如果算正確,那么這樣的練習便不能達到鞏固文言詞匯的目的。如果算錯,這樣的答案又是符合題意的。更多情況下,學生看到這樣的題目不會只寫用法,會只寫意義,讓我們看人教版給出的題目參考答案:

1.乃重修岳陽樓(乃:表示兩事相承,可譯為“于是”“就”“便”。)2.屬予作文以記之(屬:通“囑”,囑托。)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觀:景象。)4.去國懷鄉,憂讒畏譏(去:離開。讒:說別人壞話。)5.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偕:一起,一同。)6.微斯人,吾誰與歸(歸:歸依。)

在全部六個題目中,所有的答案都只解釋了意義,包括其中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若這樣的答案是“正確的”參考答案,又為何在題目中加上“或用法”?因此,為達到設題初衷,應將題目變更為:聯系上下文,解釋加點的詞的意義,有特殊文言用法的詞注明其用法。

第三題:思考“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含義,把你的認識寫成一段文字,與同學交流。設置這個題目,一方面是加強學生對于本文重難點句的理解,另一方面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所涉及的知識點與問題語言來講,這個題目設置的很好。

《岳陽樓記》這三個問題都關于課文重難點,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鞏固,但一些問題的語言有不妥當的地方,應當作出修改使之精確。

參考文獻:

[1]程麗陽.語文教材助讀系統理論初探[J].太原師范學院學報,2009(0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桐柏县| 平远县| 本溪| 旬阳县| 灌南县| 五指山市| 剑川县| 天峻县| 临猗县| 禄劝| 民丰县| 马山县| 鱼台县| 寿光市| 泗洪县| 河东区| 乐业县| 嘉祥县| 宁陕县| 和林格尔县| 平谷区| 大邑县| 突泉县| 巫溪县| 宁城县| 西畴县| 利辛县| 乌兰县| 泊头市| 巴东县| 博野县| 远安县| 兴隆县| 盐城市| 龙口市| 涿鹿县| 江阴市| 越西县| 乡宁县| 苍南县| 得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