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學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3)12-0074-01
在中職衛校,病理學基礎課程是學生的必修課之一,病理學基礎主要是用來研究人體發病機理、發病原因、以及疾病在人體內發展規律的學科。病理學基礎為疾病的治療、預防提供理論依據,因此在中職衛校的教學過程中對病理學基礎的教學革新就尤為必要,對病理學基礎課程教學的革新將有效提高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的能力,及其創新意識。
一、了解教材內容及學生,因材施教
首先老師要對要教授的內容進行預讀,把握好教學重點難點,其次老師還應該對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有清晰的認識,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教學任務及目標,對應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針對性的安排不同的課程。另外教師在預讀時必須認真細致,充分掌握教學內容,同時查找與教學內容相關的資料,把握好臨床課與病理學基礎課之間的關系。做好每一節課的教案,在突出教學重點的基礎上,適當添加與與教學內容相關且學生感興趣的課外內容。
在對病理學基礎課知識的講授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出現知識混淆的現象,老師應該及時為學生理清概念,讓學生對概念有一個充分的認識,這樣學生才可以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如果在講解時,由于受到課時限制而無法在有限的課時內講解到疾病,可以在所講內容的基礎上適當的增加相關的病變舉例,以此來豐富學生們知識量。例如在講解腫瘤這一課時,關系到常見腫瘤的舉例,就可以將我們實際生活中常見的乳腺癌、肝癌、肺癌等作為舉例,舉例時應該盡可能選擇有特點的病例。這樣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所學內容更加豐富,擴充了學生知識面,為他們以后在臨床實習打下基礎。
二、重視課程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個良好的導入部分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注意力更加集中,為課程的講解打下基礎。導入方法是多種多樣的,老師可以通過講解病案進行導入,老師在課前準備病例,激發學生的興趣。例如在講授栓塞時,引入了孕婦因為難產、羊水栓塞而導致死亡的病例,這樣激發學生們學習興趣的同時讓他們產生各種疑問,然后巧妙的引入一些現實生活中常常遇見的病例現象,例如長期早晨不吃飯,為什么會導致低血糖的發生等。讓學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所學知識在現實中的應用,而不僅僅是停留在書本上的文字,這樣學生學習時求知欲將更加旺盛,進而學習的積極性的將大大提高。
三、在課堂教學之后,運用討論法教學對課堂所學的知識復習
病理學作為溝通理論學科與臨床學科的基礎,實踐性要求很高,因此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通過引導學生對臨床實例進行討論與分析,增加了學生的臨床經驗,教師作為引導者,在這個環節應該編制合適的教學所用實例,并且根據這些實例設計好一系列教學問題,在教學過程讓學生們思考與探討。比如:根據一個患者由慢性乙肝逐漸演變為肝硬化的臨床實例,老師在設計時提出以下問題:為什么乙肝會逐漸轉變為肝硬化?病因是什么?患者為什么會產生脾大、腹積水?你認為適當的治療方案是什么?在講授知識前首先將病例印發給學生進行閱讀,在該章節授課結束后,再對病例進行討論與分析,一般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出結果后由小組長發言。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小組如有不同意見可以提出來進行全班的討論,最后老師再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這樣即培養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膽量。
四、注重實驗課,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過去的病理學基礎課的實驗大多數是以學生觀察實驗標本及切片的形式來進行的,而對于動手能力并不注重,導致學生動手能力普遍較差,且缺乏創新能力,學生上實驗課就像“坐飛機”,把實驗課當作“休息課”,導致厭學情緒的產生。為提高學生的興趣,在實驗課時重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可選擇動物實驗和觀察大體標本為主。例如“:家兔的空氣栓塞”這一實驗。學生通過親手操作,將適量的空氣注入家兔的耳緣靜脈,觀察其結果。結合臨床常見病因討論其處理方法、臨床工作中的注意事項。這樣的實驗會使學生記憶深刻,增強他們的責任心。而在大體標本的學習中,將正常器官與病變器官放在一起讓學生直觀的進行對比、觀察究竟哪個部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樣的教學提高了學生應變能力,且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培養了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時嚴謹的作風與醫德醫風。
五、結語
在中職病理學基礎教學過程中,采取合適的革新策略,合理改變傳統的教學教法,可以使得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創新能力,培養了學生在臨床時的思維習慣,為以后臨床實習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家畜病理學是研究動物疾病的原因、發生、發展和轉歸規律及患病動物物質代謝、機能活動和形態結構變化的一門學科[3]。動物疾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是比較抽象的,需用具體的物質代謝、體能活動和形態結構的變化體現。如何將這些比較具體的變化進行合理的分析,形成正確反映疾病的發生規律,并將這一規律用于臨床疾病的診斷,這是家畜病理學難點,同時也是家畜病理學的重點。
案例教學法在某些大學,尤其是醫學專業已經提到,而在獸醫專業,尤其是家畜病理學課程中較少涉及,筆者將就家畜病理學課程設置特點及臨床案例引入及內容分布等進行了簡單論述。
一、家畜病理學課程設置特點
家畜病理學課程的設置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主要介紹疾病概論、基本病理過程和常見癥狀病理學,其中概念和術語較多;第二部分為各論,主要介紹各個系統常見的病理變化和疾病發生過程,其中對常見病變的發生機制及其特點介紹較多。這兩部分內容密不可分,總論部分所學的基本概念和術語為后面各論的學習奠定基礎,各論部分的系統常見癥狀是對前面總論部分基本知識的綜合應用。
家畜病理學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在整個獸醫學科中具有橋梁的作用,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質的學科,可直接應用于臨床疾病的診斷。如何將零散的基本病理變化和常見癥狀綜合并靈活地應用于疾病的臨床診斷,尤其是目前臨床疾病繼發感染或混合感染較多,以及老病新發等事實,給臨床疾病的正確判斷帶來一定的困難,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將臨床常見的或具有特征性的一些疾病病例引入家畜病理學的課堂,是將臨床實際疾病引入課堂,與課堂抽象的概念和病變相結合,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理論知識。病例的引入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目前流行哪些疾病,各種疾病具有哪些特點,同時也可將病理學的基本知識再次在病例介紹中得以應用,從而讓學生更好地鞏固。
二、臨床案例引入及內容分布
目前,臨床常見家畜疾病主要有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豬瘟、豬圓環病毒病、雞新城疫、禽流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雞包涵體肝炎等疾病。可將這些疾病的流行特點或主要特征性癥狀引入課堂,并分布到不同的系統章節介紹。
如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禽流感、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等疾病都出現典型的呼吸系統病變,但其病變并不相同,可根據其病變特點穿插到具體病變過程中介紹。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征可在間質性肺炎內容中引入,禽流感可在肺水腫內容中引入,雞傳染性支氣管肺炎可在支氣管肺炎內容中引入。然后綜合這三種疾病的共同特點,進一步介紹呼吸衰竭。在介紹各具體病變的過程中典型的病理圖片可增強對疾病特點的掌握,同時介紹各種疾病的發生機制,可使所學的基本知識很好地融匯和靈活應用。
如豬流行性腹瀉、豬傳染性胃腸炎、豬瘟、雞新城疫、雞包涵體肝炎等疾病都出現典型的消化系統病變,可根據其病變的不同穿插到各病變中介紹。這些疾病各具特點和炎癥章節的內容也密切相關,如豬瘟可能會出現腸道的“扣狀腫”,這是炎癥中纖維素性炎癥的典型代表;雞新城疫可能出現十二指腸出血,這是典型的出血性炎癥的代表;雞包涵體肝炎可能會出現肝臟的腫大、脂肪變性等病變,其組織學病變是組織損傷中細胞腫脹或脂肪變性、甚至壞死等現象的典型代表,同時肝臟的炎癥反應也是消化系統中肝炎的典型代表。
三、案例教學法應用于家畜病理學教學中的優點
筆者將多年來臨床采集的家畜疾病的病理剖檢圖片或臨床癥狀錄像,以及制備的具有典型病變的病理組織學圖片應用到各系統章節,通過兩年的應用,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將臨床具體病例引入課堂,增強了課堂的生動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將臨床具體病例引入課堂,使得學生的基本知識得到了應用,從而更好地深層次理解和鞏固知識,并能夠靈活掌握。基本知識的靈活掌握為以后臨床課程的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很好地起到了橋梁作用。
將具體臨床病例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實際生產中常見的疾病和疾病特點,可將這些知識直接用于臨床疾病的診斷,使得家畜病理學成為一門真正的應用型學科。
綜上所述,家畜病理學案例教學的引入不僅使得這門課程真正起到橋梁過渡作用,而且可直接應用到臨床疾病診斷,達到本門課程的教學目的,很好地解決課程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參考文獻:
[1]史美蘭.體會哈佛案例教學[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5(2):84-86.
[2]陳小喆.案例教學在預防醫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01,29(23):65-66.
資料與方法
2006年2月~2007年12月經宮腔鏡檢查、B超檢查并行病理診斷異常子宮出血患者200例,平均年齡37.6歲(20~67歲)表現為月經過多,月經不規則,持續出血,絕經后出血,經期延長,月經頻發,月經過少等,檢查時間選擇在月經干凈3~7天,不規則出血可選在任何時間,B超檢查診斷為B超診斷,宮腔鏡檢查診斷為宮腔鏡診斷,均進行宮腔鏡直視下活檢或宮腔鏡檢查后定位活檢[1]。
設備:采用Olympus直徑4.5mm硬管型宮腔鏡。膨宮介質為5%葡萄糖液。日本飛利浦B超,探頭頻率為3.5Hz。
宮腔鏡及B超結果判斷標準:宮腔鏡檢查以夏恩蘭等主編的《婦科內鏡學》為標準,B超檢查以吳鐘瑜主編的《實用婦產科超聲診斷》為標準。病理診斷以回允鐘主譯的《阿克曼外科病理學》為標準[2,3]。
結 果
病理診斷結果200例子宮內膜增生過長69例(單純型增生65例,復雜型增生4例)子宮內膜息肉51例,子宮內膜炎38例,宮腔內胚物殘留20例,黏膜下肌瘤11例其他為宮頸息肉例,正常分泌期子宮內膜及增生期子宮內膜,子宮內膜癌2例,宮頸癌1例。
病理診斷與B超診斷的符合情況,見表1。
病理診斷與宮腔鏡診斷符合情況:病理診斷與宮腔鏡符合率為79%(子宮內膜增生過長符合率66.7%,子宮內膜息肉96.1%,慢性子宮內膜炎92.1%,宮腔內胚物殘留100%,子宮黏膜下肌瘤72.7%,其他63.6%)。
可見,以病理檢查為基礎,宮腔鏡檢查診斷的符合率與單純B超總符合率比較差異有顯著性。
討 論
本組宮腔鏡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為79%,明顯高于單純B超診斷與病理診斷的符合率61.5%。B超是以光點大小,灰度亮暗來顯示各種圖像的,缺乏特異性,宮腔鏡檢則利用宮腔鏡直視下觀察宮腔及宮頸管,比B超檢查活盲目診斷性刮宮更易于明確宮腔內病變的性質和部位,是診斷宮腔及宮頸管內疾病的重要方法。對于超聲圖像異常活不能確定的宮內病變時,或者超聲圖像正常而患者持續癥狀時,必須應用宮腔鏡檢查同時行鏡下活檢,但宮腔鏡檢查不能代替病理診斷,宮腔鏡定位取活檢,提高最后診斷的準確性。因此作為尋找子宮異常出血的原因,診斷宮腔內各種病變,宮腔鏡檢查時一種安全的不可替代的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 夏恩蘭,主編.婦科內鏡學.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1.
【關鍵詞】腦出血;并發癥;觀察和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352-01
腦出血(ICH)系指原發性非外傷性腦實質內出血【1】是神經系統常見病和多發病,起病急,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易發生并發癥,我院于2009年---2012年共收治98例病人,在降顱內壓的基礎上進行多方位的觀察和護理,大大降低了死亡率和并發癥的發生,現將護理情況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一般資料 本組98例病人中,其中男性54例,女性44例,年齡在45歲--75歲之間,平均年齡59歲,所有病例均經頭顱CT或磁共振證實為腦出血;98例 中丘腦出血22例,腦葉出血18例,基底節區出血56例,腦干出血2例,出血量在10---75ML之間,平均量為26.8ML。
2、結果 本組治愈89例,患者住院最長期限為1個月,最短為8天,平均期限為15天。其中4例患者并發肺部感染,3例患者并發消化道出血,無壓瘡的發生,死亡9例,腦干出血3例,基底節區出血1例,丘腦出血5例。
護理體會:
1、入院后即應用心電監護儀,嚴密監測血壓、呼吸、心率、血氧飽和度、意識、瞳孔、生命體征的觀察,并做好護理記錄,控制舒張壓在80mmHg,收縮壓在140mmHg之內,以免因血壓過高加重腦出血或過低而造成腦部缺氧。對體溫超過38.5℃以上的患者給予冷敷額部或枕冰袋,以保持腦細胞的功能,密切觀察瞳孔、意識的變化,發現瞳孔增大、大小不等等情況,立即報告醫生,判斷存在腦疝者經用脫水降顱內壓,治療無好轉者,應立即轉外科行開顱減壓術。
2、預防肺部感染 腦出血患者多數有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甚至昏迷,患者咳嗽、吞咽反射減弱或消失,分泌物,嘔吐物易被誤吸入氣管內引起吸入性肺炎【2】,患者長期臥床造成肺部淤血發生,身體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及病區內交叉感染等因素,易造成肺部感染的發生。因此要嚴密監測體溫、呼吸的變化,加強病區管理,及時清除口腔、氣管分泌物和嘔吐物,定時翻身,減少家屬探視頻率,嚴格無菌操作,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對咳嗽、痰稠者以慶大霉素、生理鹽水、糜蛋白酶配合霧化吸入,促使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3、預防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腦血管病的常見并發癥,主要是因為病變導致下丘腦功能紊亂,繼而引起胃腸黏膜血流量減少,胃,十二指腸黏膜出血性糜爛,點狀出血和急性潰瘍所致【3】,注意觀察患者嘔吐物性質,有無黑便,對胃管鼻飼病人,注意回抽胃液,觀察胃液的顏色是否為咖啡色或血色;注意觀察患者有無面色蒼白,口唇發紺,呼吸急促,煩躁不安,尿少,血壓下降等。一旦發現有上消化道出血和出血性休克及時報告醫生,及時應用奧美拉唑積極止血,抗休克處理;同時加強飲食管理及營養支持治療,主要以高蛋白,高熱卡,易消化,無刺激性的流質飲食為主,昏迷病人經胃管注入流質飲食4-6次/日,每次200-300ml。
4、預防泌尿系感染 對昏迷留置導尿管的病人,每4h開放一次,并定期用1:2000呋喃西林液或慶大霉素16萬單位加0.9%氯化鈉200ml行膀胱沖洗,每日1―2次,同時觀察尿量,顏色等變化,經常作尿量常規檢查。
5、預防水電解質紊亂 腦出血早期可出現低鈉血癥及高血鈉癥,與使用高滲脫水劑引起水鹽代謝機制紊亂及腦出血后下丘腦遭到損傷使抗利尿激素(AD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的分泌異常有關【4】,應注意觀測患者血壓、心電圖、皮膚彈性、面部及雙下肢有無浮腫,意識障礙有無加重,檢測24h尿量,保持入出量平衡,安排輸液計劃及輸液速度,對低鈉者靜脈補充氯化鈉液,停止使用袢利尿劑及高滲葡萄糖液;高鈉血癥者,嚴格限制鈉鹽攝入量,選用低滲液治療,合理使用脫水劑,密切監測血電解質,注意鈉鉀的變化。
6、預防壓瘡 對昏迷病人每天床上擦洗1―2次,每2―3小時更換,勤換內衣,保持床單整潔、干燥;對骨突處墊棉墊或海棉墊,有條件應使用氣墊床或自動減壓床,并指導家屬經常按摩癱瘓肢體,促進血液循環恢復,以預防壓瘡。
7、心理護理 病人及家屬對突然發生肢體殘疾或癱瘓,臥床,生活需要依賴他人,產生焦慮,恐懼,悲傷,絕望的心理,護理人員應掌握患者及家屬的心理動態,應用適當的方式支持,安慰患者及家屬,關心體貼患者,告知病人及家屬對腦出血的病因,病程經過,預防知識及預后的了解,消除患者的焦慮,恐懼,悲傷,絕望的心理。
參考文獻:
[1] 尤黎明 吳英 內科護理學,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19-623
[2] 馮娟娟 急性腦出血病患者應激狀態分析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5 4(3)369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266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081-01
我院自2009年6月――2012年6月共收治出血性腦血管病人56例,其中蛛網膜下腔出血并發假性心肌梗死1例(17%),腦出血并發假性心肌梗死1例(17%),現報告如下:
1病例資料
例1:男51歲,于2010年11月27日,清晨因頭痛伴惡心嘔吐1小時,意識不清30分鐘入急診室。既往有高血壓病史5年,未規律用藥治療。查體:T366℃,P:118次/分,R:22次/分,BP:210/110mmHg,中度昏迷狀態,格拉斯哥昏迷分級(GCS)5分。大汗淋漓,尿失禁。心電圖提示:①竇性心率過速。②廣泛前壁心肌梗死。③左室肥大。初步診斷:急性心肌梗塞收入院。入院后進一步檢查:患者呈急性重病容,雙側眼球結膜水腫,雙側瞳孔等大正圓,直徑為30mm對光反射遲鈍,頸強,克氏征陽性,巴氏征陽性。腰穿:腦脊液壓力260mmH20,均為血性腦脊液。實驗室檢查:乳酸脫氫酶、磷酸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功酶、―羥丁酸脫氫酶、天門冬氨酸轉氨酶的測定均正常,血糖74mmol/L。急查全導聯心電圖:竇性心律,QRS波:SV1+RV5=63mV,V4-V6呈qRS波形,ST段:V1上抬03mV,T波:異常T波,有明顯U波,Ⅱ、Ⅲ、V4-V6倒置,高大,有明顯U波,V1-V2倒置,V3直立
例2:男,69歲,2011年10月25日,夜間因突發性頭昏、嘔吐、心悸3小時入急診室。既往:高血壓病6年。查體:T:369°C,P:120次/分,R:24次/分,BP:240/105mmHg,一般狀態差,面色蒼白,神志恍惚,GCS:12分。急查心電圖提示:P波無改變;QRS波:V1-V7呈Rs型,V3R-V5R呈Rs型;ST段:aVR弓背上抬02mV,余各導聯呈缺血性壓低01-03mV,T波Ⅰ、Ⅱ倒置。意見:竇性心率過速,心內膜下心肌梗塞收入院,入院后進一步檢查:神經系統:雙側瞳孔等大正圓,直徑為25mm,對光反射靈敏,失語,右側肢體肌力2級,右側巴氏征陽性。實驗室檢查:AST、CPK、LDH、LBDH、CKMB均正常;血糖:65mmol/L、血鉀37mmol/L,頭CT示:左側基底節腦出血。入院診斷:腦出血并發心肌梗死。給予脫水,降血壓,防治腦水腫,營養神經,支持對癥治療,頭昏、惡心嘔吐減輕,病情穩定,第3天復查心電圖:竇性心律,左室高電壓并輕度心肌勞損,20天后心電圖恢復正常,于2011年11月22日復查頭CT:左側腦出血已全部吸收,治愈出院。
2討論
出血性腦血管病可引起心血管系統的表現早已被注意,蛛網膜下腔出血約58%的患者可見心肌梗死[1]。近來已證明:出血性腦血管病可導致心內膜下缺血與局部壞死并引起心電圖及心肌酶的改變,且隨著神經系統病變的惡化,其心血管的表現成為不可逆改變。有的病例在出血性腦血管病急性期心電圖及酶學表現酷似心肌梗死,但隨著出血性腦血管病的好轉,復查心電圖及心肌酶可以發現,心電圖及心肌酶均恢復正常,則稱為假性心肌梗死,假性心肌梗死病人多無器質性心臟病和心肌梗死的動態心電圖及心肌酶的動態惡化,發生心率失常時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也效果不佳[2]。本文2例病人,臨床表現符合上述特征,故診斷為:出血性腦血管病合并假死心肌梗死,在治療方面均按原發病治療。待原發病好轉時,則心血管系統表現也好轉。
參考文獻
[1]李齡蛛網膜下腔出血與心臟病變國外醫學神經病學:神經外科學分冊,1988,16(2):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