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生態基地規劃

農業生態基地規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生態基地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生態基地規劃

農業生態基地規劃范文第1篇

關鍵詞 生態農業觀光園;現狀;問題;發展策略;規劃;江西南昌;南新鄉

中圖分類號 TU986.5;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4-0246-02

Planning of Eco-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 of Nanxin Town in Nanchang County

LU Li

(CCDI(Suzhou)Exploration & Design Consultant Co. Ltd.,Suzhou Jiangsu 215123)

Abstract China is a large agricultural country,agriculture is the lifeline of the national economy.If combine the modern agriculture with tourism,develope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it will bring greater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This paper took eco-agricultural planning of Nanxin Town in Nanchang County for example,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sources were introduced,the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solutions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explore further resource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moder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ightseeing park,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agricultural tourism garden planning.

Key words eco-agricultural sightseeing park;current situation;problem;development strategy;planning;Nanchang Jiangxi;Nanxin Town

觀光農業是以生產為基礎的觀光旅游業,其觀光活動不僅有助于農業生產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同時也滿足了城市居民對田園的渴望。農業觀光園不是簡單的農業與景觀的疊加,而是一個集高效農業、旅游觀光、生活體驗、提升文化、優化生態環境的復合式農業觀光園。農業觀光園一方面依托于農業生產,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得傳統旅游業功能更為多元化;另一方面,觀光農業以旅游經營為手段,使農業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極大地豐富了農業的功能[1-2]。

1 項目概況

南昌縣隸屬江西省南昌市,是江西省首府首縣,也是江西省第1個百強縣。東臨進賢縣,南部緊靠宜春豐城市,西、北隔贛江與新建區相望,鄱陽湖位于東北角,三面環抱南昌市主城區。距南昌市中心15 km,是全國著名的商品糧基地、漁業重點縣,享有“江南糧倉”“魚米之鄉”等美譽。

1.1 基地現狀

項目位于南昌市南昌縣南新鄉境內,距離南新鄉鎮區2 km。規劃范圍在福銀高速東側、X020和X241鄉道兩南范圍,分為4個地塊,總用地面積155 hm2。基地處于未開發建設狀態,用地以農田和水系為主,整體農田環境優美,但農業生產僅限于農民自留農耕地,沒有形成規模,缺乏規劃,農業開發建設也處于初始階段[3-5]。

1.2 資源現狀

1.2.1 交通便捷。基地距離南昌機場15 km,距離南昌主城20 km,區位優勢明顯。交通:G70福銀高速公路從基地西側穿過,在距基地500 m處設有南新收費站,并通過020鄉道與基地相連,交通便捷。

1.2.2 地塊完整。基地內土壤肥沃,生態環境良好,資源豐富,為種植瓜果蔬菜,發展鄉村旅游、現代農業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

1.2.3 水系連續。基地內修有水渠,為瓜果蔬菜等農作物的種植以及景觀的營造等提供了有利條件。

2 面臨的問題及發展策略

2.1 生態效益層面:現狀水質較差,環境品質亟待提升

基地內河渠的自我恢復功能低,河渠水源不佳,污染嚴重;基地內植被單一,缺乏生物棲息地。

對策:一是建立沿河截污濕地凈化系統。在水渠的四端建立截污濕地凈化系統,恢復自然水系的彎曲狀態,增大受污水質與水生植物群落的物理接觸面積,從水源處凈化水體、確保項目區水體的初步凈化。二是建立項目內部水體濕地凈化系統。即:一方面清理污染物,進行河渠清淤。河內的淤泥堵塞嚴重,可根據實際情況酌情進行清淤,污泥可就地處理作為水生植物肥料;另一方面補充水生植物,完善內部凈化系統。根據現狀水系,完善水生植物島鏈及植物廊道,使其內部形成較為成熟的凈化系統。

2.2 經濟效益層面:低產出、低效益的生產方式,經營效益有待提升

傳統的農業園采用的是粗放型的生產方式,生產率低、效益低。如何提升經營效益是農業觀光園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對策:一是在傳統農業基礎上,走精致農業之路,結合新型種養品種,引進高新技術,增值園區效益;同時引進先進的現代技術,對農產品進行加工,推動三產聯動發展。二是借助互聯網技術及O2O模式,發展智慧農業,打造線上線下的互融平臺。

3 規劃思路

3.1 規劃目標與定位

結合整體定位和現實基礎,確定本項目的功能定位為:樹立江西現代高效農業的新標桿;打造南昌康居養老養生的新典范;創造南昌智慧農業產業的“心”硅谷;服務周邊,成為農業旅游度假的新中心。

3.2 功能布局

根據本項目的功能定位要求,結合現狀資源優勢,強調功能的符合,確定了地塊由五大功能板塊構成。其功能構成由以下類型組成:休閑觀光農業園區(A)、高效農業生態園區(B)、綜合管理區(C)、加工倉儲區(D)、綜合服務區(E)(圖1、2)。

3.2.1 休閑觀光農業園區。休閑觀光農業園包括休閑水產區和四季鮮果基地兩部分。休閑水產區主要功能為漁菜共生基地、水產養殖基地-垂釣俱樂部、蓮魚共生基地3種功能,并采用新技術,實現新型、高效生態復合開發模式。四季鮮果基地主要功能為生態果林、采摘園、熱帶水果園和四季鮮果園4種功能。

3.2.2 高效農業生態園區。高效農業生態園區是本項目最大的區域,該區包括高效蔬菜基地、露天蔬菜基地、科普踐基地等。局部區域配備現代化高科技溫室系統,確保高質量、高效率并且最大程度減少化學品藥劑使用。

3.2.3 綜合管理區。綜合管理區位于基地的北側,同時也是園區的主入口之一,緊靠主要道路,規劃用地面積約7.57 hm2,園區以農技培訓、科普教育、農產品O2O電商管理、科技研發、辦公管理等功能為主,同時配套休閑廣場、生態停車場等。

3.2.4 加工倉儲區。加工倉儲位于基地東北角,主要功能是園區農產品加工、冷藏倉儲。

3.2.5 綜合服務區。該區域位于園區南部,主要功能包括生態停車場、晴耕雨讀和一田一苑及配套設施,打造環境優美、設施健全、舒適宜居的康居養老度假中心。

4 結語

我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農業一直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命脈,我國農業觀光園是目前正處于發展階段、國家正大力發展的現代農業示范園,鄉村旅游時代的來臨,為觀光農業園的發展提供了時代機遇。本文以南昌縣南新鄉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為例,打造特色的現代生態農業觀光園,旨在為生態農業觀光園的規劃發展提供借鑒。

5 參考文獻

[1] 王乃舉,徐明,黃翔生.態農業觀光園生態實踐研究:以安徽和合生態農業觀光園為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2(1):69-72.

[2] 曹洪亮,樊哲文.“三位一體”生態農業觀光園規劃探析[J].中國農學通,2011(25):300-306.

[3] 陳銀,馬興軍.農業觀光園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現代農業科技,2010(1):351-352.

農業生態基地規劃范文第2篇

沐川有機農業發展現狀

2005年沐川縣實施整體推進,成為首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2006年,沐川世眾金銀花有限公司開發的金銀花茶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認定有機基地面積200hm2;2007年由沐川云霧食品有限公司開發建設的罐頭苦筍和鮮苦筍獲得國家有機食品認證,認定有機基地面積400hm2;2009年由沐川高峰寺果園申報的綠色食品獼猴桃,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基地面積800hm2;2010年,沐川縣益民獼猴桃專業合作社申報的有機食品獼猴桃、四川一枝春茶業有限公司和沐川縣一芽香茶業有限公司申報的有機綠茶,通過國家有機食品認證。截至目前,全縣綠色食品基地達980hm2,有機食品基地達1006.67hm2,“三品”認證產品36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25個、綠色食品3個、有機產品8個。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開發建設,推動了生態農業發展,使沐川有機農業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

十多年以來,沐川縣有機農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還面臨著以下問題:一是沐川地處偏遠山區,經濟欠發達,對有機農業生產體系投入資金短缺;二是農業生產者的現代農業生產觀念不強,現代農業科技水平不高,農業標準化生產意識較弱;三是有機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程度不高,生產經營單位規模較小,生產結構比較單一,龍頭企業較少;四是農業生產工序多、監控程序多,管理難度較大;五是檢測、監測手段落后,還不適應有機農業發展的需要,加之費用較高,使得監管成本增加;六是有機農業產品市場不健全。有機農業產品市場總體份額很小,加上嚴格的環境條件限制,有機農業的生產規模難以擴張。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不健全,有機農業產品市場更不健全。目前尚無受政府或法律有效保護的專門市場,有機無機農產品混合經營,影響了市場的健康發展。這些問題是制約有機農業發展的因素。

沐川發展有機農業面臨的機遇

發展有機農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有利于推進新農村建設,有助于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農民就業率,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發展有機農業是順應國際市場發展,抓住新機遇的需要,是政府推動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是企業開拓市場、提高競爭力、創造效益的需要。沐川發展有機農業具備諸多有利條件:一是地處盆周山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發展有機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生產環境優勢;二是建設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和生態縣建設為發展有機農業創建了良好的生態環境;三是山區優質特色農產品多,有利于開發有機農產品;四是沐川生態農業發展迅速,立體農業和農村能源建設取得了成效,使得向有機農業轉變成為可能;五是“三品”基地建設和產品認證,獲得了經驗和技術,為有機農業奠定了基礎。近年來沐川縣在農業基地建設過程中,堅持最適生態原則,經四川省農業環境保護監測站、省農科院分析測試中心先后對全縣基地進行3個批次抽樣檢測,抽取土樣和水樣100余個,對砷、鉛、鎘等需檢測的項目進行檢測,符合國家有機產地環境標準條件。

沐川縣發展有機農業的思考

制定發展規劃。規劃應結合山區農業生產實際,做到農林牧副漁全面規劃,科學規劃,確立有機農業的發展目標。在區域范圍上,以原生態區域為基礎,抓好種植適宜區規劃建設,突出集中區和規模建設;在產品上,以山區特色優勢農產品為發展重點,分期分批建設,在抓好已獲有機產品認證管理的基礎上,將建設特色產業規范標準、生產有一定規模和檔次的企業,特別是已獲得無公害、綠色或地理標志產品的且具有一定規模、檔次和符合有機生產條件的企業,作為有機農業開發建設的突破口,展開有機標準生產建設和有機產品的申報認證工作。有機農業生產規劃區,要在全面實施有機生產標準建設的基礎上,突出重點,以點帶面,推進有機農業全面科學發展。確立發展模式。應實行政府推動、部門聯動、企業主導、農民參與的發展方式,大力發展農產品生產企業和專合組織等,以企業為龍頭,采取龍頭建基地,基地帶動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實行農工商、產供銷一條龍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建立高效的產業化經營運作機制。

農業生態基地規劃范文第3篇

基地及市場建設初具規模。該整合涉農資金,加快水、電、路等配套建設,引導工商資本到農業領域發展,發展了以灣子為核心,培育生態辣椒生產基地及其深加工為主導產業。通過土地流轉方式推動土地向業主和大戶、合作社集中,實行規模化種植的“公司(協會)+基地+農戶+市場”生態辣椒,建成畢節市最大的辣椒專業交易市場,該鄉的實踐與探索,促進了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品牌建設取得初步成效。該鄉積極引進資金和技術,不斷加強品牌建設。縣鄉組織編制了《優質辣椒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辣椒基地的生產,從品種準備、播種育苗到分級與貯藏,都置于11條生產技術標準中,生產的辣椒以其皮厚、味鮮、質優、香辣而享譽省內外。其中遵椒1、2、3號獲省種子審定委員會審核定名。目前有貴州隆喜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投資5000萬元建立生產加工企業,生產能力1萬t,年產值在8000萬元以上。獲得“市級重點龍頭企業”及“金沙縣十大名優特產”稱號。“一業為主、多業齊興”格局初步形成。在大力發展生態辣椒生產的同時,還積極培育后續產業——茶葉基地、其他蔬菜基地、核桃基地和瑪瑙紅櫻桃科技示范園基地等,其他產業目前已具備一定規模。

木孔鄉辣椒產業的蓬勃發展帶動了農民增收。僅辣椒產業,每年支撐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積極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采取保底收購、股份分紅、利潤返還等方式,采用反包倒租、租賃、合作、入股等形式,支持農民以土地入股企業,推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推進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

2在木孔鄉建立山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的建議

2.1發展定位

建立中國南方生態辣椒示范基地。

2.2發展目標

到2015年,發展建立以木孔鄉為核心,輻射帶動周邊鄉鎮種植生態辣椒6666.7hm2。原料產值3億元,加工產值25億元。擬建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規劃建立省級以上辣椒研究所1個,規劃建設中國南方辣椒育種基地1個,核心區域666.7hm2,規劃建設省級以上山地生態農業培訓基地1個,規劃建立省級以上山地生態農業試驗基地(實驗室)1個,每年舉辦一屆中國南方辣椒文化節(辣椒商品交易博覽會)和中國南方辣椒論壇。

2.3發展模式

公司+農戶、訂單+服務;公司+基地+農戶;協會+農戶;科研機構+基地+農戶。

2.4市場定位

立足國內,面向世界。產品突出新鮮特色,無任何人工色素、化學添加劑和防腐劑的原生態、純天然、無污染綠色健康食品,以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求。為讓該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擬請有關專家進行科學指導,緊緊依托基地資源優勢,擴張基地,做大做強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3在木孔鄉建立山地生態農業示范基地需要注意的問題

3.1資金問題

用于基礎設施、生產基地建設、扶持龍頭企業、農產品深加工、品牌宣傳、市場體系、物流冷鏈等重點環節建設。

3.2技術問題

通過建立科研機構、試驗基地、技術攻關等,不僅可把木孔建立為辣椒生態示范基地和種子繁育基地,把木孔鄉建設成為貴州辣椒博覽園,把灣子辣椒培育成為貴州省重要的辣椒科普示范基地和信息培訓中心、商品中心等。結合木孔鄉革命老區紅色旅游的優勢,“辣旅結合”,打造靚麗的田園景觀,深度挖掘辣椒的各種產品類型。

3.3人才問題

農業生態基地規劃范文第4篇

1.1取得的主要成效

1.1.1初步構建了清鎮保供蔬菜周年生產的基地體系2011年至今,以各鄉鎮區域氣候、生態條件為基礎,結合貴陽市保供蔬菜品種需要,初步形成了蔬菜周年生產上市格局。重點在貴黃沿線和321國道沿線的紅楓湖鎮、站街鎮和衛城鎮交通方便、生產基礎好的區域布局構建大宗蔬菜常年保供專業蔬菜基地,在暗流鎮布局夏秋以辣椒、白菜為主的周年保供蔬菜基地,在新店鎮鴨池河低海拔區域和高海拔區域布局以豌豆品種為主的梯次周年生產基地,形成了不同生產基地周年生產銜接模式和同一基地不同海拔層次周年生產銜接模式。如紅楓湖鎮大沖村、右七村、簸籮村等就形成了速生葉菜周年多茬生產的種植模式(如青梗菜/生菜/油麥菜/芥菜/莧菜等)。

1.1.2初步構建了農業高效生態化栽培技術體系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基本要求,推廣露地節水灌溉、高廂覆膜、微蓄微灌等配套技術,以殺蟲燈、色板、性誘劑、生物制劑等綠色防控措施為主的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如在“兩湖一庫”保護區紅楓湖鎮大沖村、右七村等建立了新型生態環保農業投入品綜合應用綠色蔬菜示范基地200hm2。通過這些生態環保投入品的配套綜合應用,綠色蔬菜核心基地每667m2可減少農藥施用4~6次/a,用藥量下降50%以上,土壤有效成分也得到顯著提高,并且基地土壤重金屬含量得到有效控制,達到了國家綠色食品規定,蔬菜產品農殘也控制在國家規定范圍內。

1.1.3探索了新形勢培植新型農業產業的機制和農業投入機制探索了現代農業和市場經濟形勢下,面對市場培植新型農業產業的機制和農業投入機制。近年來,各級各部門逐步認識到農業部門工作的方向性和工作方法的重要性,相應加大了綜合配套投入,有效促進了現代生態農業的發展,加快了產業培植和發展的速度。如貴陽市交通局、移民辦與水利局等部門的項目資金逐步向農業生態化基地傾斜,3a用于蔬菜生態種植項目基地的溝渠、路、大棚和噴灌等設施的綜合配套建設就達2000多萬元,有效促進了新形勢下新產業培植和發展機制及農業投入機制的建設。

1.1.4引進和培育了一批農業重點企業2011年至今,清鎮市引進了溫氏、三聯、長津、青遠、萬豐、一代、華慧等71家企業,榮獲貴陽市級龍頭企業的17家,省級龍頭企業的7家。組建并培育了清鎮市茂源、柿花合意、富云、維鳳、懷貴等205家合作社,榮獲貴陽市級示范社的4家,省級示范社的2家,國家級示范社的9家。如溫氏公司在衛城新發年可提供13000萬羽的雞苗場,以三聯公司為主的衛城、犁倭等地可以容納12500頭奶牛的養殖場,長津公司在紅楓湖鎮右七和駱家橋的66.67hm2以上的速生菜生產基地,柿花合意合作社在犁倭下壩村的66.67hm2以上的花菜周年生產基地等。通過以企業和合作社為紐帶,積極探索了“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市場”的產、供、銷一體化農業推廣模式,結成比較穩定的利益共同體,將生產風險和市場風險有效分開,公司和農戶的各自優勢得以發揮,形成合力,抗風險的能力增強,取得了雙贏效果。

1.2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創新點

1.2.1培植并推廣應用了“基地到餐桌”的網絡直接配送現代產銷模式依托企業,針對貴陽市VIP高端消費群體,通過開展“基地到市民餐桌”“農超”“農社”“農校”等多種對接方式和“物業網”平臺,實現了基地直接到餐桌和市民餐桌直接訂購以及基地到超市、基地到學校、基地到社區的現代物流產銷模式,減少流通環節。如清鎮青遠公司在貴陽配送的“府上良品”蔬菜就是采用網絡物流直接配送模式。

1.2.2培育品牌,實現農產品品牌銷售培育了“順手1袋”“青遠”“黔長津”“廚之愛”“日日新雞蛋”“山花牛奶”等地方農產品品牌,實現了清鎮農產品品牌化銷售。

2清鎮市生態農業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2.1農業面源污染

農戶在傳統的種植業中由于不科學的施用化肥和農藥,部分未被農作物吸收的農藥、化肥殘留在土壤中,以及生活垃圾和畜牧垃圾的排放,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終通過雨水流入溝渠、河道而污染水源。

2.2農民思想觀念落后,農業產業化水平不高

目前,由于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農村的中老年群體,他們還習慣于傳統的耕作方式,對環境保護和生態農業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思想觀念保守落后,市場意識淡薄,生產帶有較大的隨意性,導致農業產業化基地不穩定。

2.3生態環境基礎設施脆弱,抵制自然災害能力差

清鎮市農村存在山多、平地少,由于地理環境的特殊性、農業生態環境的脆弱性,農業災害種類繁多、分布廣泛、發生頻繁,主要有倒春寒、秋雨低溫、冰雹、暴雨、大風等,加之農民抵御災害的能力和基地配套基礎設施較弱。

2.4生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程度低

從當前清鎮的龍頭企業來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主要以“訂單”農業為主,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通過簽訂合同建立協作關系,對農戶生產給予扶持,提供各種服務,農戶根據合同規定進行農業生產,為企業提供農產品。但是,在“訂單”農業組織形式下,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關系相對松散,當市場行情看好時,農戶更愿意將產品拿到集市上賣,謀求更高價,當出現產品賣難問題時,農戶又要求企業收購。由此引發了農業產業化經營居高不下的交易成本,無法控制產品原料供給的穩定性,影響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可持續性和經濟績效。

3清鎮市生態農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3.1積極宣傳生態理念,實施生態農業戰略

通過多種方式大力宣傳生態農業理念,使消費者更加青睞生態農產品,使農業生產者更加自覺地發展生態農業,要把生態農業作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模式。樹立生態環境也是生產力的觀念,進一步認識生態農業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地位,切實把生態農業列入建設生態清鎮的重要內容,推進農業增長方式的轉變,發展優質、高產、高效、安全、生態農業。

3.2科學制定中長期規劃,梯次推進生態農業建設

農業生態基地規劃范文第5篇

一、實施"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引導新農村建設

建設新農村,政府要充分發揮好組織、引導作用。今年3月開始,縣委、縣政府開展了從縣直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抽調干部駐村、全體黨員干部共同參與的"千名干部下基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廣大黨員干部深入農村宣傳政策,發動群眾;制定規劃,抓好生產;排憂解難,大辦實事;消除隱患,維護穩定,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整合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重點確立了10個示范村、40個整治村進行重點支持,采取縣級聯系領導、包村縣直單位、小康工作隊員、駐村干部"四位一體"包聯包抓機制,并且縣直單位包村要一包三年,每年要進行嚴格的目標考核;縣財政明確今年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重點扶持示范村、整治村建設;同時各級各部門都將不同渠道的支農資金捆綁使用,重點扶持示范村、整治村建設。通過不斷強化示范村、整治村在制定規劃、推進工作、健全制度、加強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引導作用,促進全縣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

二、實施"園區建設年"活動,推進農業產業化

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生產發展關鍵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縣委、縣政府確立2006年為"園區建設活動年",即通過加快縣城新區、坦塘工業園、行廊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行廊生態農業示范園位于桂嘉高等級公路旁,規劃面積6000畝,目前已引進投資2.3億元的香滿樓畜牧有限公司、"綠之緣"花卉園、郴州金馬牧業有限公司等企業。今年要以建設香滿樓畜牧有限公司奶牛養殖加工項目為重點,年內完成投資6000萬元,引進奶牛4000頭,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玉米3萬畝;金馬牧業供港生豬養殖力爭年出欄

1.5萬頭以上;

"綠之緣"新增花卉苗木種植100畝,力爭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行廊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成為草食動物基地、供港生豬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建成湘南一流的生態農業示范園。以行廊生態農業示范園為示范帶動,著力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三味食品有限公司和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嘉津食用油廠等龍頭企業發展,按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加快建設4萬畝"神農葉"優煙、1萬畝三味辣椒、8萬畝商品蔬菜、年出欄10萬頭草食動物、年出欄80萬頭優質無公害生豬、5萬畝優質水果等6大農產品專業生產基地,提升全縣農業產業化水平。

三、實施"萬千暢通"活動,夯實農村基礎設施

四、實施"民情懇談會"活動,促進鄉風文明建設

&

五、實施"村為主"活動,加強基層基礎建設

,精神文明建設豐富多彩。上宅村的發展為全縣新農村建設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縣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總體要求和"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培育新農民、塑造新風貌、構建新機制、創建好班子"的內容,大力實施"五大活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實施"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引導新農村建設

建設新農村,政府要充分發揮好組織、引導作用。今年3月開始,縣委、縣政府開展了從縣直機關和部分企事業單位抽調干部駐村、全體黨員干部共同參與的"千名干部下基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廣大黨員干部深入農村宣傳政策,發動群眾;制定規劃,抓好生產;排憂解難,大辦實事;消除隱患,維護穩定,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結合"千名干部下基層"活動,整合人力、物力、財力資源,重點確立了10個示范村、40個整治村進行重點支持,采取縣級聯系領導、包村縣直單位、小康工作隊員、駐村干部"四位一體"包聯包抓機制,并且縣直單位包村要一包三年,每年要進行嚴格的目標考核;縣財政明確今年對新農村建設的投入不少于1000萬元,重點扶持示范村、整治村建設;同時各級各部門都將不同渠道的支農資金捆綁使用,重點扶持示范村、整治村建設。通過不斷強化示范村、整治村在制定規劃、推進工作、健全制度、加強管理等方面的示范引導作用,促進全縣新農村建設整體推進。

二、實施"園區建設年"活動,推進農業產業化

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任務,生產發展關鍵要推進農業產業化。縣委、縣政府確立2006年為"園區建設活動年",即通過加快縣城新區、坦塘工業園、行廊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推進城鎮化、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帶動縣域經濟發展。行廊生態農業示范園位于桂嘉高等級公路旁,規劃面積6000畝,目前已引進投資2.3億元的香滿樓畜牧有限公司、"綠之緣"花卉園、郴州金馬牧業有限公司等企業。今年要以建設香滿樓畜牧有限公司奶牛養殖加工項目為重點,年內完成投資6000萬元,引進奶牛4000頭,帶動周邊農戶種植玉米3萬畝;金馬牧業供港生豬養殖力爭年出欄

1.5萬頭以上;

"綠之緣"新增花卉苗木種植100畝,力爭通過三至五年的努力,把行廊生態農業示范園建設成為草食動物基地、供港生豬基地、花卉苗木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基地

,建成湘南一流的生態農業示范園。以行廊生態農業示范園為示范帶動,著力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三味食品有限公司和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嘉津食用油廠等龍頭企業發展,按照"公司+基地+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加快建設4萬畝"神農葉"優煙、1萬畝三味辣椒、8萬畝商品蔬菜、年出欄10萬頭草食動物、年出欄80萬頭優質無公害生豬、5萬畝優質水果等6大農產品專業生產基地,提升全縣農業產業化水平。

三、實施"萬千暢通"活動,夯實農村基礎設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云安县| 阳西县| 台州市| 彭州市| 霍邱县| 海城市| 松江区| 三原县| 惠水县| 上思县| 咸丰县| 淮安市| 涞水县| 梁河县| 安化县| 新密市| 新田县| 磴口县| 昭苏县| 巴中市| 蒙城县| 桐梓县| 定远县| 临漳县| 茂名市| 交城县| 青川县| 辽阳市| 凭祥市| 铁岭市| 潍坊市| 巴马| 南昌市| 玉树县| 武夷山市| 凯里市| 青河县| 双城市| 甘泉县| 杭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