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哲學的理解

對哲學的理解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哲學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哲學的理解

對哲學的理解范文第1篇

傳統教科書對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的誤讀

對于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這一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是以“傳統哲學教科書”為參照來進行理解的。而所謂的“傳統哲學教科書”是指以蘇聯斯大林時代哲學教科書為藍本、以我國學術前輩編撰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權威的哲學教科書的理論體系[2]49。這是基于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即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對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所做的理解,這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是以形式邏輯作為自己思考問題的道和理的,采用的是抽象同一的A=A的形式規律。首先,他們認為所謂的世界觀就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與世界關系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在世界觀形成之后,人們用其中的觀點去解釋世界中的現象,處理各種現實中的具體問題,從而把世界觀直接當成指導人們在現實生活中活動的原則方法,把方法論當成是關于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因此世界觀和方法論二者之間的關系也就被概括為,世界觀的觀點等同于方法論的方法,即“對世界的基本觀點怎樣,觀察、研究、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就是怎樣”;“用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去指導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便是辯證唯物主義方法論”,即所謂“辯證唯物主義是唯一科學的世界觀,又是唯一科學的方法論,此外并沒有脫離世界觀的單獨的方法論”。[3]

但是這樣一種將世界觀與方法論等同起來的觀點,忽略了指導人們的世界觀所具有的一般性,即如果要使其成為具體性的方法論還要經過科學的轉化,從而使其轉變成特殊性的環節以適應改造世界的需要,做到一般性與特殊性的有機統一,這樣才有可能成為貫穿人們的實踐過程、起指導作用的方法論。其次,傳統哲學教科書認為,哲學是一種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物質世界觀。它追求的是世界的始因,通過把自然、社會和人類的思維都消解還原為物質的方式,試圖建立一種世界萬物都統一于物質的世界觀理論。在這樣的世界觀理論下,支配人們活動的是自然物質的運動變化規律,自在物質的實體性和客觀性在此得到了空前的強調。這樣一種世界觀雖然可以精確地描繪物質世界的運動,但是如果在人的實踐活動中,也把這樣的世界觀當成方法論來指導實際工作,就會忽視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人以及人的世界與客觀物質世界之間的復雜關系。究其實質,這種世界觀是敵視人的世界觀,在其中人被當作物,人的一切都會作為無關于本體論的無意義現象,像雜草一樣從這種無垠的廣袤之中被徹底清除掉。最后,傳統哲學教科書把哲學理解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應用。哲學是既唯物又辯證的,強調唯物是相對于黑格爾哲學中的唯心而言的,強調辯證是相對于舊唯物主義哲學的直觀而言的,但這是經典作家對馬克思哲學思想所進行的理解,而不是基于馬克思本人的思維方式所進行的理解。依據這種理解,他們把哲學當成是通過簡單地對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所進行顛倒、結合而形成的哲學。因此,綜上所述,基于形而上學思維方式的這種對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解,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使得作為實踐活動主體的人只實現了對事物“真值”的追求,而忽略了人在實踐活動中的目的是對“真”、“善”、“美”的統一性的追求。

新哲學對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的理解

馬克思曾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中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也就是說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4]對對象的理解不能只從客觀的或者主觀的方面去理解,而要從主客觀相互統一的基礎上去理解,從實踐上去理解,這是哲學的本質特征,也是哲學的“主義”所在。因此,為了和傳統教科書中的哲學相區別,我們稱其為新哲學。它要求我們要立足實踐,即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去重新理解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這一命題,從而使哲學的教育走出困境,在現實的活動中突顯哲學的本質特征。傳統哲學教科書以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對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所做的理解,存在著種種缺陷。而新哲學是就其區別于古代本體論哲學和近代認識論哲學而言的,它是應用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來對哲學是科學的方法論所進行的理解。首先,它認為哲學作為一種系統化的“思想”,是在顯層態上從實踐理解而形成的世界觀即實踐的世界觀,這是學說的“形”。它不同于傳統教科書的物質世界觀,而是指“以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為根本特征的世界觀,是立足于實踐的本性和規律、從實踐理解屬人世界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它是哲學從實踐理解、把握屬人世界———實踐存在的理論成果和表現。”[2]194

這種實踐的世界觀不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律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而是通過實踐把整個自然界、社會和現實的人的發展聯系起來,認為實踐是生成現實世界的“道”和“理”與內在規律。它雖然也承認自然界的優先地位,即承認自然界在時間上的優先性和客觀的外在世界即自在世界,但是這個自在世界是“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5]因此,新哲學的世界是與人有關的,是在人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的雙向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屬人世界。這個世界雖然是在自在世界的基礎上產生的,但它卻是人類的實踐對象化的產物,它“絕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是世世代代活動的結果”。[6]197因此,用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來對哲學所作的理解,才能體現出它是科學的世界觀,在這種科學的世界觀中體現的概念、觀點和范疇才具有科學的方法論的意義,才能體現出哲學“主義”的所在。其次,它要求我們堅持以馬克思本人思考問題的方式和邏輯來理解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即實踐的方法論。這種方法論是指“以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為根本特征的方法論,是立足于實踐的本性、規律和邏輯,從實踐理解屬人世界的方法論,是從實踐去思考把握存在、詮釋評價存在,實現思維和存在統一的方法和邏輯。”[2]198這是隱層態上哲學的方法論,是一種規則性的“思考”,是哲學的“魂”。因此,這種意義上的理解才能體現用馬克思本人的精神來思考問題。所以以實踐的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來對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所作的理解,才能在主體改造客體的雙重對象性活動中,體現出主體的主體性,才能明確地表達主體在實踐活動中的價值取向,即追求“真”、“善”、“美”三者的有機統一。#p#分頁標題#e#

在傳統的教科書中,一般強調把世界觀的觀點和理論直接運用到解決現實的問題上,認為哲學的方法論就是對世界觀的直接且不做任何改變的應用。所以新哲學針對傳統哲學教科書中世界觀與方法論關系解釋上的缺陷,做出了全新的闡釋,即實踐世界觀和實踐方法論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二者的對立主要體現在研究對象及其與實際的聯系程度不同上面。實踐的世界觀是從實踐理解形成屬人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一般要經過向實踐觀念的轉化才能指導實踐活動。實踐的方法論是從實踐理解屬人世界的方法論,是從實踐思考把握存在、詮釋評價存在,是實踐思維和存在相統一的方法和邏輯,在現實的實踐活動中根據這種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提供進行研究的出發點和供研究所使用的方法以解決現實問題。從統一性來看,二者的理論前提和理論目的是一樣的,并且在一定條件下實踐世界觀和實踐方法論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一方面,從的生成來看,是“思考”決定“思想”———即所謂的“方法論”決定“世界觀”。因為形成屬人世界的根本觀點和根本看法的前提是從實踐進行理解。這種方法論不在世界觀之外,而在世界觀之中,即只有在人類的實踐活動中學會像馬克思那樣思考,才能形成對人與世界之間關系進行理解的正確觀點,才能實現正確的世界觀對人的實踐活動的指導。另一方面,從對哲學的運用來看,是“思想”決定“思考”———即所謂“世界觀”決定“方法論”。在實踐的世界觀中,一般的理論、觀點,由于它的一般性、抽象性不能直接地指導具體的問題,但世界觀中的概念、范疇、觀點、理論體系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從而能夠在的實際運用中體現方法論。所以,作為以實踐思維方式和實踐邏輯為本質特征的新哲學,使我們糾正了以前對哲學中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理解問題,使其凸顯出真正的“科學方法論”的意義。

正確理解哲學作為“科學的方法論”的現實意義

對哲學的理解范文第2篇

關鍵詞:物理本體;物理實體;量子現象;主觀;客觀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量子概率的哲學研究”(16BZX022)

中圖分類號:N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54X(2017)06-0054-06

一、引言

時間和空間是人類所有經驗的背景。除去存在的事物,時間、空間什么也不是,不存在只有一件事物的時間、空間,時空是事物之間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

人類通過感性經驗認知的時空,稱作經驗時空;以科學原理和科學方法指導認知的時空是科學時空;牛頓時空、狹義相對論時空、廣義相對論時空、量子力學時空,是經驗時空的科學提升和科學發展,稱作物理時空①。物理時空是科學時空。描述現象實體的時空是現象時空,經驗時空、物理時空、科學時空均是現象時空。而未經觀察的“自在實體(物理本體)”所在時空,稱為“本體時空”。“本體時空”是復數的②,因此,人類實質生活在復數時空中 。作為自然人,觀察者存在于“本體時空”,實時空是人類對時空認識的簡化③。

主體、客體、觀察信號是人類認知自然的三大基本要素④。一般“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有其客觀原因,體現觀察信號的自然屬性對觀察者在認知中的影響。當把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轉化為時空的屬性后,就可以達到客觀描述物質世界⑤。所謂客觀描述就是理論計算與經驗及科學實驗結果相符。

考慮觀察信號的客觀作用并納入時空理論的科學建構之中,客觀描述物理現象,是物理學家的重要工作。一般,哲學認知中沒有明晰“觀察信號中介作用”的客觀地位,不管“機械反映論”,還是“能動反映論”,都自動將其融入“反映論”理論體系,尤其是前者,往往容易導致主觀唯心主義的滋生。

狹義相對論用光對時,考慮了光對建立時空的貢獻;牛頓時空是對時信號速度c趨于無窮大的極限情態;考慮引力場對建立時空的影響,引力時空是彎曲的,狹義相對論的平直時空是它的局域特例。從牛頓力學到狹義相對論再到廣義相對論,時空發生了變化,但主體與描述對象的關系沒有變,主體對客體的描述是客觀的。那么是否主體對認知對象完全沒有主觀影響?如果有,它如何產生,又如何消解,實現客觀描述物質世界?經典力學中,人類的處理方法是通過揭示“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產生機理,在不同認知領域區分描述中可以忽略的和不可忽略的,能忽略的舍棄,不能忽略的轉化成時空的屬性,實現客觀描述;而從牛頓力學(或相對論力學)到量子力學,時空沒有變化,描述對象具有波粒二象性,“量子現象的主觀依賴性”更為突出。如何消解“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實現量子現象的客觀描述,一直是量子力學基礎討論的熱點。量子力學必須有自己的客觀描述量子現象的時空⑥。

量子力學時空是閔氏時空的復數拓展和推廣⑦,由此可以實現客觀描述量子世界。它與相對論時空有交集,也有異域。有因必有果,反之亦然,時間與因果關系等價⑧。量子力學中的非定域性,與能量、動量量子化及量子態的突變性相關聯。突變無須時間,導致因果鏈斷裂,與因果關聯的相互作用也被刪除,由此引進了類空間隔。平行并存量子態的出現,是不遵從因果律的量子力學新表現;當能量、動量和相互作用變得連續,宏觀時序得到恢復時,回到相對論時空,量子測量中“量子態和時空的坍縮”⑨ 是不同物理時空的轉換,希爾伯特空間只是它們的共同數學應用空間⑩。

時空不是絕對的,相對時空有更廣闊的含義,人類需要擴大對時空概念的認知,不同的認知層次有不同的時空對應,復數時空更為本質。人們不應該將所有領域的物理實體歸于某一時空描述,或者用一種時空的性質去否定另一種時空的存在。還是愛因斯坦說得好:是理論告訴我們能夠觀察到什么。當然,新的實驗事實又將告訴人們,理論及其對應的時空應該如何修改和發展。理論不同時空不同,時空具有建構特征。

二、時空的哲學認知與物理學描述

時空是哲學的基本概念,也是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哲學認為,時間和空間是物質的存在形式,既不存在沒有時空的物質,也不存在沒有物質的時空。笛卡爾指出,空間是事物的廣延性,時間是事物的持續性;康德認為,時空是感性材料的先天直觀形式;牛頓提出時間和空間是彼此分離,絕對不變的,強調數學的時間自我均勻流逝;萊布尼茨說,空間是現象的共存序列,時間與運動相聯系;黑格爾認為,事物運動的本質是空間和時間的直接統一。休謨認為,時、空上的接近和先后關系與因果性直接相關。中國的“宇”和“宙”就是空間和時間概念,它是把三維空間和一維時間概念同宇宙密切聯系在一起的最早應用{11}。

哲學具有啟示作用,但時空概念如果不與人的社會實踐、科學實驗、科學理論及其數學物理方法相聯系,就只能停留在形而上,無法上升為科學理論概念。

物理學中,空間從測量和描述物體及其運動的位置、形狀、方向中抽象出來;時間則從描述物體運動的持續性、周期性,以及事件發生的順序、因果性中抽象出來;空間和時間的性質,主要從物體運動及其相互作用的各種關系和度量中表現出來。描述物體的運動,先選定參照物,并在參照物上建立一個坐標系,一般參照物被抽象成點,它就是坐標系的原點;假定被描述物體的形體結構對討論的問題(或對參照物的時空)沒有影響,將物體抽象成質點,討論質點在坐標系中的運動及其相關規律,這就是物理學。由此,“時空是物質的存在形式”的哲學認知也就轉化為人類可操作的具體物理理論描述。

可見,時空的認知與人類的社會實踐、科學實驗、科學進步直接相關,離不開物理和數學方法的應用。笛卡爾平直空間、閔可夫斯基空間、黎曼空間都已作為物理學所依托的幾何學,在牛頓力學、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中得到了充分應用。由此,幾何學被賦予了物理意義。從牛頓力學到狹義相對論再到廣義相對論,時空發生了變化,但描述對象與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沒有變,描述是客觀的,并且描述對象都可抽象成經典的粒子,采用質點模型。量子力學不同,從牛頓力學(相對論力學)到量子力學,描述量子現象的時空沒有變化{12},物理模型沒有變,但量子現象對觀察者有明顯的主觀依賴性,難以客觀描述微觀量子現象。深入分析,解決的辦法有兩種,一是更換物理模型的同時也改變物理時空,消除“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實現客觀描述微觀量子客體;二是改變時空的同時,保留“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將本體、認識、時空融為一體,主觀納入客觀,模糊主客關系。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采用了第一種方法。通過場物質球模型,把點模型隱藏的空間自由度釋放出來;在改變物理模型的同時,也改變了描述時空;將不是點的微觀客體自身的空間分布特性,轉化為描述空間的屬性,客觀描述量子客體。我們認為,第二種方法將主觀認識不加區分地“融入時空”,有損客觀性、科W性,量子力學時空必須是描述客觀世界的時空。物理時空需要建構。

三、牛頓絕對時空中“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消解”

眾所周知,物理學對物體運動狀態的描述,理應包含參照物和被描述物體自身的時空特征,而參照物和物體自身的時空特征,必須通過觀察發現。觀察需要觀測信號,物體運動狀態及其時空特征必然帶有觀測信號的烙印{13}。

“物理本體”不可直接觀察,我們觀察到的是“物理實體”{14}。參照物與研究對象都有自己對應的物理時空,牛頓力學時空應該是兩者的綜合,而不應該只是參照物的時空。但是,牛頓力學中光速無窮大,在討論物體運動時,又假設研究對象的時空結構對討論的問題沒有影響,忽略不計,于是,研究對象抽象成了質點,整個理論體系就只有與參照物聯系的時空了。

任何具體物體都不會是質點。當用信號去觀察它時,物體自身的時空特征與物體的運動狀態與觀察信號的性質、強弱和傳播速度相關。質點模型忽略物體自身的幾何形象及其變化,忽略運動及觀察信號對物體自身時空特征的影響,參照物也不例外。在從參照物到坐標系的抽象中,抽掉運動及觀察信號對參照物時空特性的影響,就是抽掉物體運動及觀察信號對坐標系時空特性的影響,就是抽掉人的參與對時空認知的影響{15}。牛頓力學時空與物體運動及觀察者無關,絕對不變,基于絕對不動的以太之上。所以,牛頓可以把時間和空間從物質運動中分離出來,時間和空間也彼此分割,空間絕對不變,數學的、永遠流逝的時間絕對不變{16}。哲學的時空演變成了可操作的物理時空。這是宏觀低速運動對時空的簡化與抽象,理論與宏觀經驗及計算相符。

相互作用實在論認為,現實世界是人參與的世界,對一個研究對象的觀察,離不開主體、客體、觀察信號三個基本要素。參照物和觀察對象的運動和變化及其時空屬性,與觀察信號的性質相關。牛頓力學中,不是沒有現象對觀察主體的依賴性,而是在理論的建立中認為影響很小,可以忽略不計。牛頓力學是“物理本體=物理實體”的力學{17}。這與宏觀經驗和科學實驗相符,在宏觀低速運動層次實現了主客二分,理論被看作是對客觀實在的描述。牛頓力學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搭建描述背景,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背景中運動。二者構成背景相關。

牛頓時空是均勻平直時空,相對勻速運動坐標系間的變換是伽利略變換。物理定律在伽利略換下具有協變性,相對性原理成立。

四、狹義相對論中“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消解”

狹義相對論建立之前,洛倫茲就認為高速運動中物體長度在運動方向發生收縮{18}。這是他站在牛頓時空立場,承認以太及絕對坐標系的存在對洛倫茲變換所作的解釋。描述時空沒有變,“現象對觀察者出現了主觀依賴性”。自然現象失去了客觀性,這是一次認識危機,屬19世紀末20世紀初兩朵烏云之一。

狹義相對論不同,它考慮宏觀高速運動中觀察信號對物體時空特征的影響。愛因斯坦在“火車對時”實驗中,他用“光”作為觀察、記錄、認知物體時空特征的信號{19};通過參照物到坐標系的抽象,論證靜、動坐標系K與K′“同時性”不同,靜、動坐標系運動方向時空測量單位發生了變化;將洛倫茲所稱“運動物體自身運動方向上的長度收縮”演變成坐標系時空框架的屬性,還原質點模型,建立相對論力學。實現了觀察者對觀察對象的客觀描述。

狹義相對論中質點的動量、能量、位置和時間都有確定值,質點的運動具有確定的軌跡,這一點與牛頓力學相同。

狹義相對論時空的另一重要物理意義是揭示了“物理本體”的客觀實在性。

牛頓力學缺少相對論不可直接觀察的靜能(m0c2,m0c)對應物,物理本體=物理實體,哲學上的抽象時空直接過渡到牛頓物理時空。

狹義相對論不一樣,每一個物體都有一個不可直接觀察的靜能(m0c2,m0c)對應物,它在任何靜止參考系中都是不變量,是物理實體背后的物理本體,物理本體不變,變的是mc2、mc對應的物理實體。“物理本體”既不是形而上的(物自體),也不是形而下的(物體),是形而中的(靜能對應物)。它可以認知、可以理論建構,但又不可直接觀察。相對于牛頓,愛因斯坦相對論揭示了“物理本體”的真實存在性。“客觀物質世界”不是思維的產物。

狹義相對論中,物質告訴時空在運動方向如何修正測量單位,時空告訴物質如何長度收縮、時間減緩。時空具有相對性。

狹義相對論時空雖然也是均勻平直時空,但由于有上述“相對時空”的出現,時空度規與歐氏時空度規有明顯區別,所以稱為贗歐氏時空。

但狹義相對論仍然是只考慮光及光速的有限性對建立時空的影響,沒有考慮引力作用對建立時空的影響。如果考慮引力對時空的影響又如何呢?

五、廣義相對論中“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消解”

廣義相對論中有水星近日點進動問題和光走曲線的討論。站在牛頓平直時空的立場,觀察結果與理論計算不符。這不是儀器的精度不夠,也不是操作失誤,而是理論本身的問題。因為,牛頓力學也好,狹義相對論也好,討論引力問題,引力場對參照物和研究對象時空屬性的影響都沒有計入其中,而留在觀察者對“現象”的觀察、判斷之中,出現宇觀大尺度“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如果考慮引力場使時空發生彎曲,利用彎曲時空計算水星近日點進動和光走曲線現象,“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就變成時空的屬性。“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就得到了“消解”,觀察現象與理論結果就取得了一致。這里,物質使時空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彎曲時空中運動。廣義相對論實現了觀察者對觀察對象的客觀描述。

廣義相對論時空是彎曲的,時空度規是變化的。

六、量子力學中“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及其“消解”

微觀客體具有波粒二象性,同一個電子,通過雙縫表現為波,而打在屏幕上又表現為粒子,電子集波和粒子于一身,“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更為突出。經典力學中波動性和粒子性不能集物體于一身,量子力學與經典力學表現出深刻的矛盾。矛盾的產生,可能是描述微觀現象的時空出了問題。量子力學的研究領域是微觀世界,研究對象是微觀客體,不是經典的粒子,用以觀察的信號也不是連續的光,而是量子化了的光,通過光信號建立的時空應該與牛頓、相對論時空有所區別。而量子力學使用的還是牛頓時空、狹義相對論時空,時空沒有變,物理模型沒有變,而研究領域、觀察信號和研究“對象”變了。量子力學必須有自己對應的時空,將“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轉化為描述時空的屬性,實現客觀描述量子現象! 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就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應運而生的。

現有量子力學“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之所以難以消解,與量子力學中的點模型相關。許多量子現象與點模型隱藏的空間自由度有直接聯系,但點模型忽略了這些自由度對產生微觀量子現象的作用和影響。我們必須將隱藏的空g自由度還原于時空,才可能正確地認識、客觀描述量子現象。

可以公認,微觀客體不是點{20},是一個有形客體,有一定的空間分布,不存在確定于某點的空間位置,這是客觀事實。理論上,牛頓時空幾何點位置是確定的,量子力學使用的是質點模型,0 維,位置也是確定的,牛頓時空可以精確描述質點的運動。那么微觀客體空間分布的不確定性如何處理?人們只好轉而認為點粒子在其“空間分布”區域位置具有概率屬性。微觀客體自身空間分布的客觀實在性在量子世界轉化成了一種主觀認知,賦予了微觀客體“內稟”的概率屬性,其運動產生概率分布,或稱其為概率波。

這是一個認識上的困惑,似乎量子力學描述失去了客觀實在性。這也是量子力學當今的困境。解決困難的方法是:(一)更換點模型,釋放點模型隱藏的自由度,展示“這些自由度對產生微觀現象的貢獻”;(二)建立適合量子力學自身的時空,將釋放的自由度植入其中,讓“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變成量子力學時空自身的屬性。

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的辦法是:(一)用“轉動場物質球”模型取代“質點”模型,釋放點模型隱藏的空間自由度;(二)將4維實時空M4(x)拓展到雙4維復時空W(x,k),且將“釋放的空間自由度――曲率k”作為雙4維復時空的虛部坐標;(三)4維曲率坐標將量子力學賦予微觀客體自身的概率屬性變成量子力學復時空的幾何屬性,場物質球自身的旋轉與運動產生物質波――物理波。

“場物質球”與“物質波”(類似對偶性假設)既是同一物理實在的兩種不同描述方式,更是微觀客體粒子性和波動性的統一,曲率的大小表示粒子性,曲率的變化表示波動性。場物質球的物質密度是曲率k的函數,因此,物質波既是場物質球的結構波又是場物質密度波。物質波不是傳播能量,而是傳播場物質球的結構或物質密度變化,可映射成實時空M4(x)的概率分布{21},與實驗結果相一致。

這樣,點模型中“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通過“釋放的自由度”轉變為時空W(x,k)的屬性,物質波傳播其中,量子現象是物質波所為。

研究表明,是量子測量引入的連續作用,使雙4維時空W(x,k)全域轉換到實時空M4(x),波動形態轉變成粒子形態(“相變”),球模型轉換成點模型,概率屬性內在其中,物質波自動映射成概率波,數學處理類似表象變換{22}。

簡言之,傳統量子力學,微觀客體簡化成質點,描述時空不變,人的主觀意識介入其中,將其空間分布特性――位置不確定性,變成點粒子的概率屬性,實現描述對象從客觀到主觀認知的轉變,具有位置不確定性的點粒子,其運動產生概率波;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微觀客體簡化成場物質球,“空間分布具體化為幾何曲率”,空間分布特性變成曲率坐標,仍然是從客觀到客觀,描述時空變成了復時空,曲率坐標在其虛部,場物質球的運動產生物質波――物理波。通過量子測量,物質波映射成概率波,球模型演變成點模型,顯示概率屬性,時空內在自動轉換,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消解在建構的時空理論中。具體論證方法是:

將靜態場物質球寫成自旋波動形式:Ψ0=е■,描述在復空間。ω0是常數,它的變化只與自身坐標系時間t0相關,全空間分布(物理本體所在空間)。設建在“靜態”場物質球上的坐標系為K0,觀察微觀客體從靜止開始作蛩僭碩,由洛倫茲變換:

微觀客體的運動速度不同,平面波相位不同。復相空間kμxμ即為物質波所在時空。物質波是物理波。

自由微觀客體的速度就是建在其上慣性坐標系的速度,慣性系間的坐標變換,隱藏速度突變――“超光速”概念,因為,連續變化會引進引力場破壞線性空間。不同慣性系中平面波之間,相位不同,類似量子力學中的不同本征態。這是相對論中的情形{24}。

但是,量子力學建立其理論體系時,把上述不同慣性系中的平面波(不同本征態,每一本征態則對應一慣性系),通過本征態突變躍遷假設(量子分割),切斷因果聯系,形成同一時空中“同時”并存的本征態的疊加。態的躍遷不需要時間,“超光速”(非定域),將類空間隔引入量子力學時空,破壞了原有的因果關系。疊加量子態的存在,是“違背”因果律在量子力學中的新表現。

量子力學時空顯然不是牛頓、狹義相對論時空,但量子力學卻誤認為量子躍遷引起的時空性質的變化是牛頓、狹義相對論時空中的特征,這當然會帶來不可調和的認知矛盾。

同一微觀客體,不同本征態“同時”并存的物理狀態,從整體看,是洛倫茲協變性在量子力學中的新表現。突變區“超光速”,是類空空間,“不遵從”因果律;釋放光子的運動在類光空間;而本征態自身在類時空間,微觀客體運動速度不能超過光速,需保持因果律,物質波討論的就是這一部分,就像相對論討論類時空間物理一樣。量子糾纏態將涉及到上述三種不同性質物理空間量子態的轉換,有完全合理的物理機制,不需要思維的特殊作用。不過,相對論長度收縮效應,將以物質波波長在運動方向上的收縮來體現。有了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量子力學與相對論就是相容的,光錐圖分析一樣適用。

相對論與量子力學的不同,關鍵在于認知層次發生了變化,光由連續場演變成了量子場。而我們用來觀察世界的光信號直接與時空相關,光的物理性質的變化,必然帶來物理空間性質的變化,帶來物理模型的變化,帶來量子力學時空W(x,k)與相對論時空M4(x)之間的區別,帶來對物質波――物理波的全新認知。我們預言,物質波有通訊應用價值{25},但與量子力學非定域性無關。

《雙4維復時空量子力學基礎――量子概率的時空起源》的理論實踐表明,我們的工作是可取的{26}。結論是,量子力學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具有概率屬性,時空告訴物質如何作概率運動。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消解在對應的時空理論之中,實現了觀察者對量子現象的客觀描述。

雙4維時空是描述量子現象的物理時空,時空度規,無論實數部分,還是虛數部分,都是平直的{27}。

近年來,由于量子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量子糾纏的物理基礎引起了人們的特別關注,波函數的物理本質,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討論十分熱烈。“量子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更是討論的核心。人們甚至被量子現象的奇異性迷惑了,特別是,有科學家甚至認為:“客觀世界很有可能并不存在”。世界是人臆造出來的?科學實在論者當然不能贊成!更加深入的探討,我們將另文討論。

按照曹天予的評論,《雙4維復時空量子力學基礎――量子概率的時空起源》值得關注{28}。雙4維復時空與弦論、圈論比較,最大優點是將時空拓展、推廣到了復數空間,數學沒有那么復雜,而物理學基礎卻更加堅實、清晰。

七、結論與討論

1.“現象對觀察者的主觀依賴性”普遍存在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之中,融入時空的只能是物理實體對時空有影響的部分,時空具有建構特征。

2. 物質運動與時空的關系:牛頓力學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搭建運動背景,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背景上運動;狹義相對論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修正測量單位,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運動方向長度收縮、時間減緩;廣義相對論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彎曲,時空告訴物質如何在彎曲時空中運動;量子力學中,物質告訴時空如何具有概率屬性,時空告訴物質如何作概率運動。

3. 量子力學時空是平直的,其方程是線性的,而廣義相對論時空是彎曲的,其方程是非線性的{29}。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統一,不能機械地湊合,它們的統一,必須從改變時空的性質做起,建立相應的運動方程,并搭起非線性空間與線性空間的相互聯絡通道。

注釋:

① 趙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5頁;Cao Tian Yu, From Current Algebra to Quantum Chromodynamics: A Case for Structural Rea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pp.202-241.

② Rocher Edouard, Noumenon: Elementaryentity of a Newmechanics, J. Math. Phys., 1972, 13(12), pp.1919-1925.

③④⑥⑦⑩{13}{15}{17}{21}{22}{24}{25}{27} w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5、105、9、147、179、94、133―136、106、151、151、159、152、149頁。

⑤ 主觀與客觀:“客觀”,觀察者外在于被觀察事物;“主觀”,觀察者參與到被觀察事物當中。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主觀和客觀是對立的統一,客觀不依賴于主觀而獨立存在,主觀能動地反映客觀。

⑧ L?斯莫林:《通向量子引力的三條途徑》,李新洲等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版,第29―33頁。

⑨ 張永德:《量子菜根譚》,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趙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頁。

{11} 馮契:《哲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第1579―1582頁。

{12} 參見L?斯莫林:《物理學的困惑》,李泳譯,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年版。

{14} 相互作用實在論中的基本概念:(1)物質:外在世界的本原。(2)基本相互作用:遍指自然力,有引力,電磁、強、弱等力。(3)自在實體:指未經觀察的“自然客體”(相互作用實在論中,自在實體作為物理研究對象時稱物理本體)。(4)現象實體:經過觀察,系統的、穩定的、深刻反映事物本質的理性認知物。現象則表現自在實體非本質的一面。(相互作用實在論中,現象實體作為物理研究對象時稱物理實體)。(5)觀測信號:人類認知世界使用的探測信號。

{16} 參見伊?牛頓:《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宇宙體系》,武漢出版社1996年版。

{18} 參見倪光炯等:《近代物理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版。

{19} 參見A?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意義》,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愛因斯坦等:《物理學的進化》,周肇威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4年版。

{20} 坂田昌一:《坂田昌一科學哲學論文集》,安度譯,知識出版社2001年版,第140頁。

{23} 參見Guo Qiu Zhao, Describe Quantum Mechanics in Dual 4d Complex Space-Time and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Wave Functio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4, 5(16), p.1684;趙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基礎》,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149頁。

{26} 參見Guo Qiu Zhao, Describe Quantum Mechanics in Dual 4d Complex Space-Time and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Wave Function,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2014, 5(16), p.1684;趙國求:《雙4維時空量子力學描述》,

《現代物理》2013年第5期;趙國求、李康、吳國林:《量子力學曲率詮釋論綱》,《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1期。

{28} 曹天予:《當代科學哲學中的庫恩挑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5月31日。

對哲學的理解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心血管介入;護理干預;尿潴留

隨著醫學的不斷發展,心血管疾病的介入診斷治療已成為一種常見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介入患者因術后需平臥位、患肢制動24 h,不便下床,且擔心穿刺處出血,環境改變、術后疼痛等多種因素,造成床上排尿不暢,術后出現尿潴留的患者并不少見。因此,本研究對行心血管介入患者采用術前護理干預,使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明顯降低,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病例資料 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在我院心臟科行心血管介入手術的患者100例。其中男62例,女38例,年齡44~76歲,平均60歲。采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分為兩組:一組為干預組50例;另一組為對照組50例。100例患者中行CAG 66例,PTCA 44例。均為擇期手術患者。

1.2 研究方法 干預組:有專人負責患者的術前教育,進行詳細具體的術前指導。對照組:除做常規的準備外,只做一般性指導。采取干預措施:①對干預組術前一天開始以一側肢體制動的姿勢在床上練習平臥位排尿至 少2~3次, 指導、督促患者完成,直到患者感到排尿時自然順利為止; ②教會使用便器(尿壺或便盆) ; ③訓練患者排尿反射,如聽流水聲等;④根據患者情況,重復講解指導有關內容,直到術前訓練滿意為止;⑤評估患者心理狀況, 做好心理護理 ,詳細介紹監護病房的環境、特點、作用、以消除患者的顧慮, 使患者盡快適應環境;⑥術前囑患者排盡尿液, 少喝水,術后應告訴患者飲水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多飲水, 以利造影劑的排出,鼓 勵患者有尿意時及時排尿。

2 結果

術前進行護理干預的干預組與未進行護理干預訓練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不習慣臥床排尿,是尿潴留發生的主要原因。加強術前排尿訓練和術后指導是預防尿潴留發生的主要措施。由于介入治療術后要求患者術側肢體制動,需在床上平臥排尿,以避免活動導致穿刺部位出血, 在臨床觀察中發現患者不習慣在床上平臥位排尿,尤其是男性患者因排尿姿勢改變不能適應,另一方面介入治療術后患者因術后穿刺部位疼痛或不敢移動而不主動排尿,以致膀胱過度充盈,造成排尿無力[1],造成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難。文獻報道,有32.2%的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在介入術后不習慣平臥位排尿而出現尿潴留[2]。尤以老年男性患者,前列腺肥大、增生者多見, 為使術后排尿不成為患者的負擔,術前行臥床排尿訓練是必要的,經過排尿訓練后,大腦皮層能比較快地解除對排尿的抑制,可有效降低尿潴留發生率。

環境不適感及情緒緊張等精神因素也是尿潴留發生的常見原因,環境改變和術后恐懼通常會出現焦慮不安等情緒, 對環境不適感及情緒緊張等精神因素,可引起膀胱括約肌痙攣,使排尿困難。通過術前干預做好患者心理護理,緩解患者緊張情緒,利于術后排尿。

術后飲水少也會引起尿潴留,介入術后患者覺得排尿不方便,飲水少甚至不飲水,以減少排尿,導致膀胱輸入輸出感覺障礙,導致尿潴留。另一方面,高濃度的造影劑堆積于膀胱內,堵塞尿道口致尿潴留。因此,介入治療術后應告訴患者充分飲水的重要性,并督促患者多飲水,以避免尿潴留[3]。通過對心血管介入患者術前進行護理干預可更好地預防排尿困難和尿潴留的發生,此方法簡單,便于操作,患者易于接受,是一種有效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1] 陳慶文.術后尿潴留病人的觀察及護理對策.實用護理雜志,1995,11(6):13-14.

對哲學的理解范文第4篇

關鍵詞: 電學實驗題;命題立意;考查角度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7)4-0062-2

原題

圖1是小紅同學在做“描繪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實驗的實物連接圖。

(1)根據圖1在虛線框中畫出實驗電路圖;

(2)調節滑動變阻器得到了兩組電流表與電壓表的示數如圖2中的①②③④所示,電流表量程為0.6 A,電壓表量程為3 V。所示讀數為: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勺槭據得到的電阻分別為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試題分析

原題是2015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浙江理綜卷)物理試題的第22題――電學實驗題,原題考查的是描繪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試題整體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實物連接圖和電路原理圖的轉換以及電學基本儀器(電壓表和電流表)的讀數、實驗數據的處理。

第(1)小問考查實物連接圖和電路原理圖的轉換,從圖1中可以看出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式是分壓式,電流表的連接方式是外接法,電路圖如圖3所示,第(1)小問屬于簡單題。

第(2)小問考查電學基本儀器(電壓表和電流表)的讀數以及實驗數據的處理能力。結合圖1和圖2可以看出,圖2中的①②是電流表的儀表盤,圖2中的③④是電壓表的儀表盤,結合電流表和電壓表的讀數原理可得①②的讀數是0.10 A、0.24 A,③④讀數是2.0 V、0.27 V。流過小燈泡的電流隨著小燈泡兩端電壓的增大而增大,小燈泡的電阻會隨著溫度的增大而增大,兩組數據得到的電阻分別為2.7 Ω和8.3 Ω,第(2)小問屬于中檔題。

立意分析

原題中第(1)小問考查學生對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測量電路的理解,由于本實驗要求獲得多組數據且電壓和電流從零開始變化,故滑動變阻器的連接方式是分壓式,由于小燈泡的電阻較小,為盡量減小電流表對測量電路的影響,電流表的連接方式是外接法,本實驗對電壓表和電流表的量程也有具體要求,電壓表應選0~3 V,電流表應選0~0.6 A,在學生了解上述信息后才能更好地將實物連接圖轉換成對應的電路原理圖。

原題中第(2)小問考查電學實驗基本儀器的讀數,但圖2中不能直接看到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標志。命題人摒棄了原來給出具體的電表純粹考查學生的讀數能力的命題思維,而是一次給出4個儀表盤,讓學生有點摸不著頭腦,第(2)小問考查學生綜合處理問題的能力。結合圖1中電壓表和電流表的量程選擇以及刻度盤的刻度特點,需要判斷出圖2中的①②是電流表的儀表盤,圖2中的③④是電壓表的儀表盤,結合電流表和電壓表的讀數原理解決讀數問題。但這并沒有結束,命題人筆鋒一轉,轉移到了伏安法測電阻,兩組數據得到的電阻分別為多少,這又讓學生摸不著頭腦,①和③④中的哪個對應?②和③④中的哪個對應?本題再次考查學生的應變能力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要想解決問題需要學生結合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以及小燈泡的電阻隨著溫度變化的規律,利用電阻的定義式求出不同電壓下的電阻的值。

原題中第(1)小問和第(2)小問環環相扣,前后呼應,不僅考查基本儀器的讀數和伏安法的理解,還考查了學生對實驗細節的關注和實驗數據變化規律的梳理能力,本題難度不大,但區分度較高。本題雖然沒有繪制伏安特性曲線,但解決第(1)小問和第(2)小問的過程中已經滲透了伏安特性曲線的應用,有利于鑒別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思維水平的差異。

另類分析

1. 高中物理實驗應有明確的實驗目的,在真正做實驗前,應結合實驗器材和實驗原理構建實驗原理圖,有了實驗原理圖才能更好地構建實驗電路圖,也就是說實驗原理圖在先,而實驗電路圖在后,這是正常的實驗思維。而本題卻先給出了實驗電路圖,讓學生結合電路圖畫出實驗原理圖,雖然從思維上這是可逆的,無可厚非,但若從人的認知理論和實驗習慣來看,本題第(1)小問的設計不妥,它違背了人們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常規流程,只是為了考查而考查。

2. 關于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的實驗原理圖,很多學生直接就能構建出來,不一定要根據圖1中的實物圖連接再去轉換,這樣第(1)小問的考查功能又大打折扣,不少學生直接借助記憶背誦就能畫出圖3所示的原理圖,第(1)小問的考查再次流于形式,沒有思辨能力和分析問題能力的滲透考查。

3. 學生正常做實驗過程中,調節電路后立即讀取電壓表和電流表的讀數并記錄數據,此時電壓表和電流表兩表的讀數是一一對應的,一般不會混淆,這也是基本的實驗素養和操作流程。而本題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遮住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標志,給出4個刻度盤讓學生自己分析得出電壓表和電流表的讀數,雖然這樣處理有利于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和整合意識,但畢竟不符合實驗操作的便利性原則,第(2)小問的讀數考查有點故弄玄虛,故意設套讓學生鉆,這樣不利于科學精神的培養和科學思維品質的訓練。

4. 第(2)小問完成4個讀數后又進一步考查數據的對應關系的理解和計算,學習需結合小燈泡電阻的變化特點對應處理數據,是對問題的深化考查,前面學生已經暈頭轉向,關于兩組數據得到的電阻的計算是否有點難為學生,而且4個讀數具有對應的唯一性,那么兩組數據得到的電阻的值也應該具有唯一性,而參考答案卻是有范圍的,這也是不妥的。

5. 總之,原題從考查學生對小燈泡的伏安特性曲線的理解和實驗細節的關注以及基本實驗器材讀數方面來看是個好題,而且前后呼應,層層遞進。原題若從物理實驗的流程和操作素養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角度來說又有很多瑕疵甚至不妥,所以命題人在命制試題時既要考慮考查的角度也要考慮科學性這一方面,這樣才可能接近完美。

參考文獻:

[1]孟擁軍.電學實驗設計的思維流程探討[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9,38(6):50-52.

對哲學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中圖分類號】 R54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8-0737-02

心力衰竭的發生發展是個復雜的生理病理過程,體內神經代謝因子都會受到影響,為探討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瘦素和血脂、血糖的水平變化與心力衰竭患者病情及預后的關系,將我院2004年以來確診為不同程度心力衰竭的住院病人(均除外糖尿病病史)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04―03/2010―12根據紐約心臟協會心功能NYHA分級Ⅱ-Ⅳ級的住院患者328例:經過臨床癥狀、心電圖、心臟B超檢查確診為心力衰竭。其中男172例,女158例,年齡49―82歲,平均59.15±10.6l歲,均除外糖尿病病史、肺部疾病。

1.2方法根據入院時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根據紐約心臟協會心功能NYHA分級Ⅱ-Ⅳ級3組,并根據入院時檢測的血清瘦素水平(Leptin LP)將278例分為三組:甲組:血清瘦素LP

1.3標本采集入選患者于就診入院時立刻測量隨機靜脈血血糖。第2天清晨,靜脈采集空腹晨血5ml,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清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血清瘦素水平。

1.4統計學處理采用回顧性臨床對照分析,組間差異用c2檢驗,各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

2結果

2.1三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脂及血清瘦素與病情嚴重程度關系:

按心力衰竭分級Ⅱ-Ⅳ級分成3組,分別記錄血脂、血清瘦素的含量,其與病情嚴重程度關系,結果表明:心力衰竭患者總膽固醇(TC)心衰程度比較無顯著差異,甘油三酯(TG)和瘦素的心衰程度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

2.2瘦素水平與病情及預后的關系:

按血清瘦素水平分為甲、乙、丙三組,分析表明丙組病死率明顯高于甲、乙組(p

2.3心力衰竭患者血糖測定結果與預后的關系:

328例心力衰竭中,有117例伴血糖增高,占總例數的35.67%,其中15例血糖明顯增高(>17mmoi/L),并伴有感染和水電解質紊亂,經搶救無效死亡。另82例血糖在7.61mmoI/L-15.19mmoI/L之間,大部分經治療分別好轉或治愈,血糖恢復正常;余下20例經治療后,血糖仍波動在6.25-11.57mmoI/L之間,未完全恢復正常。117例心力衰竭中治愈41例,治愈率達35.04%。血糖正常組221人,治愈102例,治愈率為48.34%,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治愈率有差異顯著(p

3討論

心力衰竭發生發展的基本機制是心室重塑。心室重塑是一系列復雜的分子和細胞機制介導的心肌結構功能變化。在進一步心肌損傷(心臟負荷過重、心肌梗死、炎癥)后,促進心力衰竭發生。此時,神經內分泌細胞因子激活,加速心功能惡化。高血壓、冠心病易導致心臟負荷過重及心肌梗死是常見的心力衰竭病因。高血壓、冠心病的形成多以動脈硬化為病理基礎,血脂蛋白、膽固醇和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升高,血液粘稠、血細胞聚集性增加,使血管局部組織血流明顯減少而加速動脈硬化,誘發心力衰竭。在心力衰竭時,若并存高血糖,常與臨床狀況不佳直接相關,非糖尿病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糖水平與心力衰竭病情嚴重程度成正比,高血糖組比正常組發生重度心力衰竭的機會高,推測高血糖伴有心肌的高代謝及導致高乳酸血癥,血糖高低直接涉及臨床病情嚴重程度,與預后密切相關。已證實瘦素在肥胖相關的疾病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瘦素水平與胰島素抵抗、膽固醇相關[1-2]。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糖升高也是心力衰竭病情嚴重的一種重要因素。

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研究結果顯示[3]:空腹胰島素水平與瘦素濃度呈正相關,瘦素與空腹胰島素水平和空腹血糖相關。有研究發現[4]:脂肪堆積可引起瘦素增加,通過胰島β細胞去極化,而使胰島素分泌,導致高胰島素血癥。胰島素可促進脂肪合成,抑制脂肪的分解,使瘦素對脂肪的分解作用本身就造成胰島素抵抗。研究者還發現瘦素與C反應蛋白的水平密切相關,瘦素可促進炎性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損傷處聚集,加速炎性反應[5-6]。瘦素可能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發病機制之一,瘦素水平與冠心病病變程度呈正相關[7]。本文結果表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與心衰嚴重程度成正相關,說明瘦素和的心衰發病密切相關。瘦素可調節應激相關激素水平,Quehenberger等[8]進行的體外實驗表明,瘦素可促使內皮細胞內皮素mRNA表達和蛋白分泌,內皮素升高可引起冠狀動脈血管強烈收縮,冠狀動脈內血流減少,心臟組織缺血缺氧,可加重心衰。還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瘦素可以直接刺激血管平滑肌細胞的增殖與遷移[9]。Straznicky等[10]研究證實:瘦素水平和交感神經活性相關,瘦素水平升高可提高交感神經興奮性,瘦素水平降低可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從而增加心衰發生的危險。

心衰發展中的各種因素是互相關聯,互為因果的。本研究僅對臨床中出現的現象進行總結分析,因果關系不能定論,需進一步擴大樣本量,進行多相關因素分析得出更確切的結論。

參考文獻

[1] Ntyintyane L,Panz V,Real FJ,et a1.Leptin,adiponectin,and 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 in relation to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urban South African blacks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Metab Syndr Relat Disord,2009,7(3):243―248.

[2] De Rosa S,Cirillo P,Pacileo M,d a1.Leptin Stimulated C―Reactive Protein Production by Human Coronary Artery Endothelial Cells[J].J Vase Res,2009,46(6):609-617.

[3] De Courten M,Zmmet P,Hodge A,et al.Hyperlep tinem ia:The missing link in the metabolic syndrome[J]. Diabetes Med,1997,14(3):200-208.

[4] Bray GA,York DA.Leptin and clinical medicine:A new piece in the puzzle of obesity[J].J Clin Endocrino Metab,1997,82:2771-2776.

[5] Amasyali B,Aytemir K,Kose S,et a1.Admission plasma leptin level strongly correlates with the Success of thrombolytic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giology,2006,57(6):67l-680.

[6] Wouters EF.Local and systemic inflamma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Proc Am Thorac Soc,2005,2(1):26-33.

[7] Piestrzeniewicz K,Luezak K,Lelonek M,et a1.Obesity and heart rate variability in men with myocardial infarction[J].Cardiol J,2008,15(1) 43-49:

[8] Quehenberger P,Exner M.Sunder PR.et a1.Leptin induces endothelin-l in endothelial cell in vitro[J].Circ Res,2002,90(6):711-718.

[9] Oda A.Taniguehi T.Yokoyama M.Leptin stimulates rat aoric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J].Kobe J Med Sci.2001,47(3):141-150.

相關期刊更多

延邊大學醫學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吉林省教育廳

中國資產評估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

文史哲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國家教育部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嘉黎县| 宿迁市| 伊金霍洛旗| 津市市| 五原县| 碌曲县| 溧水县| 钦州市| 清远市| 沈阳市| 收藏| 呼图壁县| 梁平县| 广东省| 临邑县| 盐城市| 桑植县| 大埔县| 抚州市| 祁门县| 依安县| 额济纳旗| 内乡县| 凌云县| 萨嘎县| 平陆县| 诸暨市| 曲阜市| 天水市| 偏关县| 桦川县| 嘉善县| 太仓市| 古田县| 舒城县| 南昌县| 行唐县| 油尖旺区| 基隆市| 新郑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