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蝴蝶效應的哲學道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筆者連續四年擔任普通班的班主任,班上許多學生成績差、品行差,有些學生甚至與社會上的小混混無異。這些后進生在班級中經常違反學校的日常規章制度和中學生行為守則,思想覺悟低、不遵守紀律,不能完成學習任務。對于這樣的學生,很多班主任都會覺得頭疼。我們經常說:“學生應該好好教育,多找他們談心,用愛心去感化學生”。筆者支教時見到一位普通班班主任,他在日記中寫到:“我要用愛心去感化他們。”他用愛心去感化學生,用行動去教導學生,甚至經常親自打掃教室衛生,可最后堅持不到兩個月,班就散了,他經常回到辦公室就唉聲嘆氣的。后來還是筆者和教導處主任去協助該班主任緊抓,才發生好轉。可見,愛心不能濫用,我們在實施任何措施時都必須考慮到“因材施教”才行。用愛心感動學生,需要講究策略和對象,而不是一味地替學生做主,事事躬親。
目前在農村高中學校,有很多學生,在初中睡覺蒙混了三年,什么都不懂,又由于初中養成的一些壞習慣,比如聽不懂就上課睡覺、上課時想進就進想出就出、把腳抬到凳子上、課堂紀律非常散漫、謾罵打架等等。筆者認為,對于這樣的普通班,要抓學習,就得先抓紀律。為此,筆者在班級管理中結合實際,借助心理效應知識探索了五大法寶:
一、利用“槍打出頭鳥”心理,威懾有挑釁心理的后進生。我們經常會遇到一些油鹽不進、故意刁難教師的后進生,喜歡出風頭,攪亂班級秩序,這就需要教師具有見招拆招的應變能力,堅決打掉這種學生的囂張氣焰。如果教師一旦被學生刁難住,在以后的教學管理工作中就難以挽回教師的威信,造成被動局面。因此在日常管理中,教師遇到這樣的學生,必須學會“以彼之道、還彼之身”,“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想出比學生更多的辦法應對學生制造的難題,給故意刁難的后進生一個“下馬威”,從而讓其對教師產生一種敬畏心理。這樣就可以“槍打出頭鳥”,避免“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從而建立起班級良好的風紀,然后教師再因勢利導,進而做好后進生的心理轉化工作。令人欣慰的是,筆者在四年結合實際轉化后進生的實踐工作中,不僅成功轉化部分后進生,而且充分利用他們的號召力管理班級,效果明顯,只要一個月基本上就能讓班級進入自主管理狀態。
二、利用“榜樣效應”,言出必行以理服人。筆者在班級管理中始終貫徹這樣一條原則:教師要言出必行,賞罰分明。在班主任工作中,筆者每做出一項規定,就會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嚴格執行,即使是初次犯錯的學生,也決不姑息手軟,長此以往,學生就懂得自覺遵守紀律。比如,有一次學校為了養成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注重修飾儀容儀表,規定學生不許穿拖鞋進教室,并且規定誰穿來就立刻沒收,筆者在宣布學校規定時解釋了學校規定的原因,結果還是有一些學生不聽警告故意屢犯,筆者堅決處罰了這些學生,但凡有穿拖鞋進教室者的拖鞋一律沒收。受到此次言出必行的教育后,筆者再通知其他事情時,很少有學生敢故意對著干了。所謂“愛之深,責之切”,教師愛學生并不是說就不再懲罰學生,讓所謂的懲罰措施成為擺設,懲罰措施主要是防患于未然,讓學生養成紀律意識,但是如果有人違反,就要嚴格執行,這樣才能維護教師的威信,讓學生受到教育,這才是懲罰的真正目的,只有這樣才真正有助于學生的成長。
三、利用“證據效應”,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戰場如此,法庭辯論如此,班級管理也如此。作為教師,必須努力掌握后進生的心理特點和后進原因,在實際工作中洞察學生的心理活動,了解其行為特點,知道學生想什么,能從學生的小小行動知道學生要做什么、在做什么、做了什么,能從學生的言行舉止把握學生不守紀律的證據,讓事實說話,用事實征服后進生。筆者就發現當前很多后進生在家里和在學校表現完全不同,在家表現得像乖孩子一樣很聽家長的話,幫著家里干活,在學校則像脫韁的野馬不受任何拘束,違反紀律。筆者經常在家訪過程中發現每次跟家長說及孩子在學校上課睡覺、遲到、缺課等問題時,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異常驚訝,不相信老師所說的,這樣的話,班主任的工作就更加難做了。后來,我注意把有效的證據擺在家長面前,家長才相信并配合。筆者班上有幾個學生經常逃課出去打電子游戲機,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掌握事實后,借一次機會就把他們一個個都抓出來,把證據一擺,甚至連他們出逃的時間、地點都說得分毫不差,使得他們不得不說實話,接受懲罰,保證不再違反相關紀律。作為教師,必須充分把握學生心理,掌握事實,才能做他們的知心人、知情人,才能真正讓后進生信服,才會心甘情愿地服從教師的教導,才能把興趣轉到學習上來。
四、注重“蝴蝶效應”,狠抓常規跟班到位。班級管理無小事,細節決定成敗,一個小小的細節錯誤可能導致整個班級管理的失敗。因此,筆者作為班主任,一直堅持跟班到位,經常巡查班級情況。就拿教室的衛生管理說起,雖然是普通班,但從來沒有出現桌子板凳不整齊和學生隨意挪動桌椅的情況,教室墻上懸掛格言條幅和優美的圖畫,保證地面干凈,窗戶通風,教室里空氣清新,置身其中,心曠神怡,學生的心情自然更清靜,學習比原先有效率。
五、運用“坐向效應”,以達最佳談心效果。所謂坐向效應是指由坐的方向所產生的心理效應。美國一個評論型電視節目制作人請教一位心理學家,怎樣才能把節目辦得更叫座。心理學家聽了他的介紹后,給他的建議是——改變坐位的配置方式。也就是改變一下每個辯論者的坐向,由以往的橫排而坐,改成兩人相對而坐。自從接受這個建議后,每次節目都能掀起熱烈的論點。不久,這個節目就成了眾人爭看的節目。之所以會產生坐向效應,是因為與人相對而坐,會產生一種自然的壓迫感,不自由感。這是由正面直視的視覺感受而造成的。即使不是有意凝視對方,由于彼此正面相對,視線強烈,具有一種直刺對方心理的攻擊性。反之,只有彼此橫向而坐或斜線而坐,讓彼此的視線斜向交錯,減弱視線的對立性,那么就可以避免尖銳的對立狀態。后進生往往出現的問題較多,我們經常有與其直接接觸或談心等活動的需要。因此,在對后進生進行表揚、批評、談話等工作時,就應合理運用坐向效應。平時與學生談話,若要避免無謂的對立,那就要盡量避免與學生正面相對,應當側身而坐或取直角的位置。若發生了正面沖突,教師應及時調整坐姿,調節好自己的心態,會取得更明顯的效果。批評學生時,如果想要關心、溫暖的批評,那么我們就要坐在他們身旁,反之,打算嚴厲的批評,那就面對面而坐,這樣稍微注意一下雙方視線與坐向的方式,就能使批評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學生也就會領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表揚學生時,無論何時都應該與學生橫向而坐或傾斜交叉而坐,否則表揚的效果會適得其反,有時甚至會誤解成諷刺挖苦。此外,我們班主任需要有豐富的人生哲學道理等方面的知識。在使學生信服的情況下,我們還需要把這些灌輸給學生,讓他們能意識到,讓他們能自我反省。這點筆者深有體會,因為在給學生做思想工作的時候,他們都會靜靜地聽……在筆者所管理的班級的學生,曾跟筆者說:“老師,我理解您,我知道您也都是為我們好。”其實,無論教師是正面表揚學生、還是適當地處罰學生,只要教師能做得讓學生信服,讓他們意識到教師這么做的良苦用心,那就可以起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