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產品市場體系

農產品市場體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產品市場體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產品市場體系范文第1篇

發展現狀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屬黃土高原區,是農業大市、畜牧強市,是典型的雜糧生產區、生態畜牧經濟區。全市轄有14個縣市區,188個鄉鎮,4888個行政村。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逐步完善,農產品生產總量持續增長,農產品市場迅速發展。“十一五”期間的2009年,糧食播種面積625.72萬畝,產量114.17萬噸;瓜類面積4.8萬畝,產量9.56萬噸;蔬菜類面積9萬畝,產量16.38萬噸。初步形成了以集貿市場為基礎,以批發市場為重點,以農產品流通組織和經紀人隊伍為主線的農產品市場體系流通格局,為推動忻州市農村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忻州市的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呈現出以下特點:

1. 區域特色產業呈發展態勢

近年來,忻州市各級農業部門通過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優勢產業呈現出區域發展態勢。種植業上,在全市形成了優質玉米、優質小雜糧、優質馬鈴薯、特色瓜菜、優質食用葵、優質干鮮果、特色藥材、優質飼料飼草、糧菜制種、苗木花卉等十大優質特色產業。形成具有特色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栽培、方片化示范、組織化服務、產業化開發、品牌化發展的新格局。2009年以來忻州市重點實施了“設施農業示范園”和“玉米、雜糧豐產方”兩大工程,新建新型下凹式日光節能溫室3536座,面積3787畝;新建移動大棚2759座,面積3153畝。畜牧業上,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忻府區、定襄、原平、五臺、代縣、繁峙為重點的奶牛生產基地;以忻府區、定襄、原平為重點的豬、雞生產基地;以岢嵐、五寨、河曲、偏關、靜樂為重點的絨山羊生產基地;以五臺、五寨為重點的肉牛生產基地;以神池、五寨、寧武、河曲、代縣、繁峙為重點的肉羊生產基地。

2. 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逐步完善

據調查統計,忻州市有農產品批發市場10個以上,其中占地面積30畝以上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有5個,年交易量47.42 萬噸,年交易額11.72億元。這些農產品市場的建立和完善有力地促進了忻州市農業經濟的發展。忻州龍興蔬菜瓜果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原忻州市忻府區超市菜果批發市場)是2005年被農業部、省農業廳確定為國家級和省級農產品定點市場,市場位于忻州市城區云中南路三角道樊野村段,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始建于1990年初,經過幾年的發展壯大,占地面積發展到51畝,建設交易棚和庫房5800平方米,交易區2.4萬平方米,容納固定經營戶320戶,流動經營戶3000余戶。2009年市場交易量達到19860萬公斤,其中蔬菜11850萬公斤,瓜果4950萬公斤,其他農產品3060萬公斤,交易總額達到3.876億元。產品遠銷太原、大同、內蒙古、遼寧、石家莊等9省27個縣市。現成為全市蔬菜、瓜果規模較大、交易額較大、輻射面最廣的農產品批發市場。近年來,在市農業部門的指導下,建立了市場交易行情信息采集信息平臺,利用電腦每天上午及時上報農業部、商務部和省級部門農產品價格及供求信息。積極改善市場基礎設施建設,配備農藥速測儀器等所需設備,開展了每天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建立了臺賬市場準出入制度,實行可追溯質量管理。實現了批發市場100%納入農業部門監測范圍。五臺縣東冶蔬菜批發市場,1998年8月市場開工建設以來,投資1120萬元建起了占地面積105畝,建筑面積8951平方米,建設交易大棚1000平方米,配套建設了辦公樓、大門、水、電、路等公用設施。并建立了市場交易行情信息采集系統。2009年市場交易量19322萬公斤,年交易額2.5866億元。原平市昌泰蔬菜瓜果批發市場,建于2002年5月,總投資780萬元,占地面積43.8畝,2009年蔬菜瓜果交易量4.9億公斤,畜產品交易量1200萬公斤,交易額1.56億元。

3. 流通組織逐步發展壯大

隨著農村經濟向商品化、專業化、社會化方向的不斷發展,忻州市各類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和農民經紀人隊伍也在逐步壯大。據忻州市工商局年統計報表顯示,2009年期末實有農民專業合作社2720個,上年末1135個,新發展1585個。入社社員達52922戶,占總農戶71.1萬戶的7.4%。據不完全統計,經銷各類農產品近10萬噸,年交易額達5億元。

存在問題

1. 農產品市場沒有形成規模

忻州市的農產品市場尚處于初始發育階段,存在著大群體、小規模的問題,基本上還是零散式的集貿市場,經營條件簡陋,經營方式落后,對當地農業產業帶動作用很有限。

2. 農產品市場管理制度不完善

市場經營交易管理制度不完善,沒有真正形成專業化、規范化的交易市場。對農產品市場實行準出入制度、質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不公平交易的監督打擊以及市場基礎設施改善等工作還沒有真正成為其管理服務的核心內容。

3. 農產品市場價格采集信息網絡滯后

忻州市除了忻州龍興蔬菜瓜果批發市場有限公司和五臺縣東冶蔬菜批發市場有較完備的價格采集信息系統外,其他農產品市場的價格采集信息系統沒有,對外面的市場信息我們不能及時了解,忻州市的農產品資源優勢不能馬上讓外邊掌握,使我們在市場競爭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地位,市場信息雙向傳播還很不暢。

農產品市場體系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農產品流通;交易費用;創新;重慶市

中圖分類號 F30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8-0294-02

農產品流通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網絡的重要節點,規范合理的農產品流通市場有助于農產品流通效率提升、農村消費市場完善、鮮活農產品供給、公平交易、農業發展、農民增收。

1 研究意義

1.1 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物價

科學的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便于政府加強宏觀調控,穩定物價。流通是連接生產與消費的中間環節,農產品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農產品流通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領域,因此農產品流通市場不是一般性的流通市場,需要科學的宏觀調控加以指導。重慶市農村播種面積354.04萬hm2,占全市地域面積的42.96%,農產品生產的資源、空間與環境壓力大,主要分布在渝東北生態涵養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區的某些區域,主產農產品的國土空間分布不均勻,本土農產品供應能力差。而農產品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重慶市農產品需求旺盛,因此重慶市的農產品除了本土農產品供應外,還需要外地農產品補給。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可以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為抓手進行科學的宏觀調控,保證農產品流通的供需匹配,規避農產品資源配置不均的風險,達到保供穩價的目的。

1.2 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充分實現市場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決定性作用,提高流通效率。目前,重慶市農產品流通市場維持傳統的流通模式,流通時間長、流通費用高,市場經營主體區域性壟斷傾向明顯,加之農民獲取農產品流通信息成本高、不易得,致使本土農產品供給渠道阻滯與外地農產品競爭渠道阻滯并存,出現農產品結構性過剩,完善的農產品流通市場通過發揮價格機制在農產品流通市場中的決定作用,能更加有效地調節農產品資源的供給與需求,促使農產品流通及其流通體系高效運行。

1.3 建設統一市場

完善重慶市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形成統一的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目前重慶市農產品流通市場尚未形成統一的體系,培育主體、管理主體、經營主體尚未規范,流通渠道和方式尚未科學化。本課題力主完善重慶市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形成統一的市場體系,同時創新流通渠道和方式,實現農產品流通的智慧化,降低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的交易費用和管理成本,增強農產品流通的標準化、信息化,從而將重慶市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更加有效地納入國內、國際農產品流通體系。

2 農產品流通組織效率的理論框架

農產品區別于其他普通產品的特性在于民生性、季節性、區域性、分散性、易損性,必須依靠市場這種組織形式增強農產品的鮮活性和供應效率,降低流通的交易費用與管理成本,以增加農民收入與減少消費價格。

按照新制度經濟學的觀點,在選擇組織形式與組織制度時,總是更傾向于節省交易費用和管理成本,以求交易費用和管理成本的邊際均衡。雖然科斯本人并沒有提出“交易費用”這一語匯,但是他是交易費用理論的研究先驅和集大成者。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指出:“為了進行一場市場交易”,有必要發現和誰交易,告訴人們自己愿意交易及交易的條件,要進行談判、討價還價、擬定契約、實施監督來保障契約的條款得以按要求履行。同時,科斯指出不僅市場存在交易費用,企業本身也會產生交易費用,比如行政管理費用、監督締約者費用、傳輸行政命令等組織費用也是交易費用,可稱為企業內部的交易費用。農產品流通本身也是一種市場交易行為,因此農產品流通市場及其組織所組成的流通市場體系的效率可以借用科斯的交易費用理論,其效率高低取決于農產品經營主體參與流通過程時在搜尋、談判、討價還價、擬定契約、監督合同履行方面所耗費的成本高低。

3 重慶市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現狀

重慶市按照其對農產品流通市場體系的總體規劃布局,依據輻射能力目前形成了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核心的一級市場和二級市場,以直接面向農產品經營主體(供給角度)和農產品消費終端(需求角度)為核心的三級市場。依據輻射能力重慶市一、二、三級市場之間可以互相流通農產品,也可以與其他國內農產品市場發生流通關系,除此之外重慶市一級市場還特別承擔國際農產品市場流通功能。

4 存在的問題

4.1 農產品供給的交易費用高

一是農產品經營主體跨層次交易造成交易費用高。重慶市農產品流通市場為三級市場,農產品流通在三級市場之間進行而自然形成交易費用高。二是農產品流通主體發育不足造成的交易費用高。筆者認為農產品流通主體應該落在農戶自身、農業生產合作社身上以及農產品加工商和農產品生產企業以減少交易環節,但現實是農戶的交易頻次低、交易不確定性高,農業生產合作社規模小、數量少、直接參與供給的經驗少,農產品加工商、農產品生產企業的資產專用性強,因此實際介入供給的農業經營主體主要是農產品運銷商,并且各農業經營主體產出的農產品主要經農產品運銷商到達一、二級市場。農產品運銷商在各經營主體和三級市場之間經歷搜尋成本、討價還價、簽訂合同、監督合同履行,交易費用高昂。

4.2 農產品消費的交易費用高

一是農產品消費主體跨層次消費天然造成的交易費用高。二是農產品流通市場為形成統一的價格機制造成的交易費用高。農產品消費終端的各主體(包括市民、超市、社區菜市場、農產品消費企業)反復對比價格選擇市場,搜尋、談判、討價還價、簽訂合同、監督合同履行的過程產生的交易費用高。

5 創新的總體思路與目標模式

5.1 總體思路

建立“供給主導型”的流通市場,保障農產品總量“供需平衡”。筆者主張“供給主導型”制度變遷,不僅因為目前的農產品流通體制“需求誘致性”變遷面臨著供給約束以及變遷績效的弱減,而且也在于政府作為制度供給主體具有比較優勢。

5.2 目標模式

建立“三級市場,網狀流通”。一級市場把握全市供需情況,把握全國供需情況(主要是供給),與其他國內市場(主要是市外)搜尋、簽訂農產品供給合同,儲存、管理農產品并在物流輻射區內配送,從而保證全市農產品總量的動態平衡,達到保供穩價的目標。二級市場把握輻射區內供需情況,在市內搜尋、簽訂農產品供給合同,儲存、管理農產品并在物流輻射區內配送,及時向一級市場報告供需情況,從而保證輻射區內農產品供給動態平衡。當農產品消費終端向一級市場或二級市場發出需求信息后,接到需求信息的市場根據儲存實物情況,在一級、二級市場之間進行資源調配,按照輻射能力選擇由一級市場或二級市場配送到消費終端。

6 創新策略

6.1 建立全市農產品價格信息網

科斯在《企業的性質》一文中指出價格機制本身也會付出代價。全市的農產品價格信息網使得農產品價格透明,降低價格機制降低了交易費用,促使農產品交易公平。建立農產品價格信息網有利于農產品價格的形成以及農產品信息的知悉,保證三級市場的農產品經營戶、消費終端及時了解價格變化,針對價格變化采取農業增產策略,減少農產品運營商的不必要介入機會,從而促進農民增產增收,促進農業發展。

6.2 建立電子商務平臺

電子商務是運用電子通訊手段對經濟產品和服務進行宣傳、購買、結算的經濟活動,具有快捷性、無形性、成本低、全球性的特點。在各級市場之間建立電子商務平臺主要用于農產品交易信息的交換。這種標準化、無形性的經濟交易方式既降低了農產品市場組織內部的交易費用,同時也降低了農產品流通過程中的交易費用。

6.3 以批發市場為中心規范市場職能

農產品批發市場是農產品流通的主渠道,承擔著約70%的農產品流通與集散,是農產品流通的中心組織,因此需以批發市場為中心規范流通市場的職能。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規范市場職能原因有2個方面:一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公益性。其運行目標是保障農產品流通產銷暢通和城市農產品供給,且農產品批發市場并不直接參與市場交易,僅是一種流通中介組織,為農產品流通提供交易場所與服務,具有公益。二是農產品批發市場的企業化運作。企業化運作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是為提高經營效率,減少對政府的依賴,但是企業化運作的農產品批發市場依然具有公益性,其公益性實際上是政府期望其運作實現的公益性目標。

6.4 明確政府的流通監管職責

農產品是維持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必需品,其質量和安全性關系到人的生存質量和健康。由于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的流通市場組織是一種中介組織,并不直接參與交易,農產品流通環節對城市又不可或缺,因此農產品流通必須由政府監管。政府的流通監管職責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宏觀把握、供需平衡,避免農產品流通的地方性壟斷和不正當競爭,保證城市農產品流通供需平衡、價格穩定,減少“菜賤傷農”“菜貴傷民”的事件。二是精細檢驗、安全可靠。保證農產品儲存、流通期間的安全問題,謹防變質和劣質農產品流通。為此政府需針對農產品流通立法。

6.5 培養農業生產合作社為主導的農場品經營主體

農業標準化生產是提升農產品競爭力、質量、農民增收的主渠道,農戶、農業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同屬農業標準化生產主體,本文認為農業生產合作社應為農業標準化生產的主導力量,成為農產品經營的主導主體。農戶個體力量薄弱,認知能力有限,行為能力局限,無法承擔農產品流通重任;農業企業營利性目標明確、數量較少、資產專用性強、生產目標具體,不適宜承擔農產品流通重任。相較于農戶和農業企業,農業生產合作社規模可大可小,其性質類似于社會團體,尊重農民自愿的同時合作共事追求增產增收,能保證農產品供應的公益性目標且自然維系農民自身利益,有能力承擔農產品流通重任。而農業生產合作社作為農產品經營主體,將農民組織起來,以組織形式承擔起了從生產到銷售的中間角色,降低了交易費用。

6.6 提升農產品流通市場經營主體的經營能力

提升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的農產品流通市場經營主體的經營能力,農產品批發市場應定位為公共企業,以達到保供穩價的公益目標與提升流通效率的雙重目標[3-4]。定位為公共企業,政府要在尊重現代企業運營管理方式的同時發揮必要作用,分清直接介入領域與避免介入領域,提升農產品流通市場經營主體的經營能力。

7 參考文獻

[1] 張浩,孫慶莉,安玉發.中國主要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效率評價[J].中國農村經濟,2009(10):51-57.

農產品市場體系范文第3篇

1.抓生產基地,推進農業標準化的實施

為從源頭上把好農產品質量關,長春市農委積極推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經常組織農業科技人員深入蔬菜生產基地、種植大戶進行技術指導,以點帶面引導農民嚴格按照“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規程”進行生產。同時,印制了《長春市蔬菜生產記錄手冊》,免費發放到蔬菜生產基地和菜農手中,督導菜農認真填寫,規范菜農的生產行為。加強產地環境監測,利用流動檢測車定期或不定期地對蔬菜生產基地生產的蔬菜、水果進行檢測,不合格的禁止出地銷售,確保生產過程的全控制。

2.抓基礎建設,完善農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長春市農委積極爭取國家項目和資金,不斷完善市質檢中心和各縣(市)、區質檢站建設。長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中心在國家、省和長春市財政的支持下,先后投入600多萬元購置了各類檢測儀器設備,使之具備了蔬菜水果、糧油作物、農業環境、農作物種子、化肥等五大類183項國家或行業所規定的檢測功能,承擔起了長春市農產品的檢測任務。指導縣(市)區級農產品質量檢測站建設,6個縣(市)區先后建立了質檢站。2011年,市財政又投入153萬元,用于蔬菜、果品批發市場檢測站的建設和購置流動檢測車。同時,市編委同意長春市農委劃轉20名編制人員,充實到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中心,進駐蔬菜、果品兩大批發市場專門負責兩個批發市場的檢測工作,實行三班倒,開展晝夜檢測。去年,市財政增加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經費的投入,列入預算150萬元,并根據實際情況,于年底予以追加,保障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順利開展。

3.抓市場監管,努力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為加強上市蔬菜、水果質量的市場監管,長春市農委委托長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中心加大對上市蔬菜、果品等農產品抽檢力度,把日常監管和例行監測、專項監測、監督抽查等有機地結合起來,加強了重點品種、重點區域、重點時段的監測工作。根據2011年國家對長春市開展的4次例行監測看,蔬菜平均合格率為98.5%,水果和食用菌平均合格率均為100%。

3.1加大日常監測力度 將兩大批發市場全部納入監管范圍,市蔬菜中心批發市場和市果品批發市場檢測站每天對進場銷售的蔬菜、水果開展抽檢,每天抽檢樣品達到200個,2011年全年共抽檢樣品17078個,實行每車必檢,每個品種必檢,基本上做到全覆蓋。長春市政府還了《關于加強批發市場農產品質量監督管理的通告》,進一步明確了批發市場、經營者和檢測者的職責,規范對批發市場銷售的農產品監管行為。

3.2開展例行監測和專項監測 在重大節日、“中考、高考”期間以及地產蔬菜銷售旺季,組織開展重點檢查和監督抽檢。去年,對上市的蔬菜、水果進行了4次例行監測和2次專項監測,共抽取了375批次蔬菜和水果樣品,利用實驗室檢測方法進行檢測,蔬菜平均合格率為98.2%,水果為98.9%。

3.3加強上市秋菜的抽檢 制定了秋菜質量檢測工作方案,委托長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與檢測中心對長春市秋菜生產基地進行抽檢,每2公頃抽取一個樣本,本次共檢測樣品2131個,合格率為100%。針對外埠進入長春市銷售的秋菜,在上市期間,安排4臺流動檢測車,分別在市內秋菜集中銷售點,對于無證的外埠秋菜進行現場檢測,不合格的禁止銷售,共抽取秋菜樣品2008個,經檢測全部合格,保證了優質放心秋菜的上市供應。

3.4積極應對突發事件 為加強長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有效預防并及時控制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我們制定了《長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試行)》,成立了長春市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專家組。建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突發事件應急反應機制,一旦接到舉報或得到線索,我們及時做出反應。針對國內一些地方相繼發生的“毒韭菜”、“毒楊梅”事件,我們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去年3月份和6月份對進入長春市銷售的韭菜、楊梅開展了抽檢,通過抽檢沒有發現“毒韭菜”、“毒楊梅”流入長春市,并將結果上報食安辦。針對去年11月末,長春市連續發生的兩起因飲用標識為可口可樂美汁源果粒奶優(清新草莓口味)的飲料后,發生疑似食物中毒的事件,我們立即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緊急通知》,加大農藥監管、農產品質量監督抽檢和“三品”標識的市場監管力度,消除了市民的恐慌。

4.抓執法檢查,保障廣大消費者合法權益

為維護市場秩序,我們積極組織開展對“三品”標識和農資市場大檢查、隱患大排查、問題大整改專項行動。去年,全市共出動執法人員12263人次,出動執法車輛2859臺次。

4.1加大“三品”標識執法檢查 嚴厲打擊偽造、冒用、超范圍使用標識等違法違規行為,規范“三品”的市場秩序。長春市農委組織市綠辦對市內197家次大型超市和農貿市場銷售的7162批次獲證產品標識使用情況進行了檢查。針對出現問題的超市及農貿市場,我們下發了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要求它們將問題產品立即下架、停止銷售、限期整改,并對整改情況進行了復查。截止目前,共下發責令(限期)改正通知書56份,檢查出有問題產品86個,存在問題的企業已全部進行了整改。

4.2加強農資市場檢查 為保護農業生產和農民權益,我們與有關部門聯合執法,開展農資市場專項整治行動,查處假劣農資等違法生產經營行為,還重點對國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殘留農藥開展專項檢查。去年,全市共檢查農資生產經營企業13026家次,查處案件68起,罰沒款52.8萬元,為農民挽回經濟損失近億元。

5.抓制度建設,探索建立監管長效機制

積極探索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管制度和方法,完善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監管,逐步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的長效機制。我們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大型超市入手,建立健全抽查檢測、索證索票和臺賬記錄等制度;在全面實行《蔬菜市場準入制度》的基礎上,逐步推行了《蔬菜產地準出制度》、《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制度》、《農產品質量信息報告制度》、《農業投入品經營使用管理制度》、《農產品生產經營者自律制度》;以推廣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標識使用為依托,積極探索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責任追究制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和逐步實施,將構建起長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長效管理機制,為提高長春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農產品市場體系范文第4篇

農產品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農業部制定并組織實施了《“十一五”時期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規劃》,指導各地有序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農產品批發市場4300多個,在區域布局上實現了產區和銷區全覆蓋,在市場類型上實現了綜合性和專業性互補充,在經營范圍上實現了種植、畜牧、水產等農產品全包容。同時,農貿市場數量穩定在25000家左右,超市在農產品流通中的比重穩步增加,農產品期貨上市品種達到13個。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主渠道,以農貿市場等零售終端為基礎,以連鎖超市等現代流通方式為先導,以期貨市場為補充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已基本形成。

農產品流通設施明顯改善。農業部在全國組織實施了旨在提升流通設施和市場管理水平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升級拓展5520工程”,積極引導多元投入,推動農產品批發市場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拓展市場服務功能,提升市場經營管理水平。制定了《農業部定點市場管理辦法》,促進大中型批發市場規范管理,到“十一五”期末,農業部定點市場總數達到776家。與商務部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完善部門協調機制,共同推進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發揮中國農產品市場協會作用,加強批發市場建設與管理經驗交流,引導批發市場開展現代化建設。

農業會展經濟蓬勃發展。農業部主辦一批大型展會影響力不斷提升,農業部每年參與聯辦的省級展會已達30多場。據不完全統計,近兩年每年全國縣級以上農業部門累計舉辦農業展會及各種展示推介活動700多場次,開辟網絡促銷專欄或舉辦網上對接會6000多個。與此同時,農業系統每年還組織參加海外各種展會10多場。依托中國農業信息網建立網上交易平臺,“十一五”期間累計供求信息近150萬條。針對鮮活農產品季節性、區域性和結構性賣難,農業部組織銷區與產區對接,建立了日常購銷對接機制。

農產品市場體系范文第5篇

本刊訊4月19日―20日,農業部在重慶市召開全國農業市場信息工作會議,總結2008年以來的工作,分析當前工作面臨的新形勢和新要求,安排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農業市場信息工作。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到會并講話。

會議指出,2008年以來,面對國內外經濟環境急劇變化、自然災害重、突發事件多等不利因素,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農產品市場監測預警、政策協調、產銷銜接和信息服務,沉著應對,奮力拼搏,為保障農業生產穩定、農產品市場穩定和促進農民增收做出了積極貢獻。

會議認為,在信息化、市場化大趨勢和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下,農業市場信息工作面臨著新要求、新考驗和新挑戰,要按照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要求,主攻四大任務。一是著力推動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以產地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為切入點,以冷鏈物流建設為關鍵點,以健全產銷銜接機制為著眼點,以啟動新一輪菜籃子工程為突破口,大力培育流通市場主體,加快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農產品市場體系。二是著力加強和改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重點搞好農產品價格支持、市場流通、貿易調控和農資市場調控等相關政策研究與儲備。三是著力完善農業市場信息采集制度,在準確性、全面性和及時性上下功夫,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合理引導農產品生產和消費。四是著力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發揮獨特優勢,以重點項目為依托,切實發揮農業部門的引領作用。在推進農業市場信息工作的過程中,切實處理好“統與分”、“虛與實”、“內與外”、“上與下”的關系,積極構建左右互動、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

會議要求,當前形勢下,農業市場信息工作要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和中央1號文件精神,突出促進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這個目標,服從服務于農業農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這個大局,扎實有序推進。要大力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編制產地批發市場建設規劃,協調金融機構加大對批發市場的信貸支持力度,指導批發市場完善冷藏保鮮等基礎設施,穩步推進“菜籃子工程”,逐步優化流通環境,切實提升農產品市場流通能力;大力加強市場監測預警系統建設,重點抓好信息采集監測、形勢分析研判、政策研究協調三個關鍵環節,切實提升決策支撐能力;大力加強營銷促銷體系建設,重點抓好展會促銷、應急促銷、網絡促銷和品牌培育四類重大活動,切實提升農產品產銷對接能力;大力加強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加快實施“金農工程”,健全完善“三電合一”服務平臺,積極推動“農村信息化示范工程”,抓好農業信息,推動出臺指導扶持政策,引導多種社會力量參與農業農村信息化建設,切實提升信息化為農服務能力。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業(農林、農牧)廳(局、委)市場信息處處長和部分省農業廳主管廳局長以及農業部有關司局和直屬單位負責同志出席。會上,有關方面的專家還分別就農產品市場流通、農業農村信息化及全球糧食安全等問題進行了專題講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潼关县| 信阳市| 洮南市| 云南省| 聂拉木县| 嘉鱼县| 泊头市| 汶川县| 佛山市| 浪卡子县| 高州市| 云南省| 肥城市| 五台县| 阿勒泰市| 肃北| 平度市| 新巴尔虎左旗| 桐梓县| 广灵县| 民权县| 枣庄市| 化州市| 冀州市| 宁晋县| 棋牌| 蒲城县| 石家庄市| 岳西县| 胶州市| 泸溪县| 永胜县| 安徽省| 景东| 磐石市| 枣阳市| 华坪县| 常宁市| 巍山|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