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鍛煉對健康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一個基本要素,沒有健康就一事無成,健康既屬于個人,也屬于社會。體育鍛煉可以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增強各器官、系統的機能,從而達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體育鍛煉對人體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文章通過分析體育鍛煉對身體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使人們建立正確發展的健康觀。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思想觀念轉變,人們愈來愈注重生活生命的質量,那么健康就是人們不懈追求的起碼目標,它是高質量生活的根本保證和基本內涵。我們現代人正以自己的行動創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來,健康就是前提,健康就是保證,健康就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現代文明的生活方式之中,健康備受關注,被提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對健康的認識也發生了較大的改觀,它的概念、本質、內容、形式被注入新鮮的血液,體現了它的與時俱進,體現了人們對生命的本質認識。健康第一的思想已轉化為行為,終身體育已成為人們的基本思想,同時健康也是素質教育的功能目標之一。
1. 現代健康的新理念
"機體功能活動正常"就是健康,這是對健康的一種認識。盡管這一健康概念較客觀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理學方面的本質,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屬性,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未能涉及人的心理狀態,因此,這是不全面的。較確切的健康觀念應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把人的健康與機體的生理、心理狀態和對社會的適應三者緊密統一在一起的三位一體的健康觀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體生理健康是基礎。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發展前提和保證。身體健康首先應身體機能正常,各器官系統功能協調配合,代謝良好。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現為體能良好,體能是一種滿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夠的能量完成各種活動的能力,它源于身體的能量物質儲備器官,體育鍛煉是提高體能的關鍵途徑,增進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健康的全面關注的表現。它是指一個人處于自我感覺良好,并與他人和社會保持和諧的狀態。良好的心理健康和體育鍛煉密不可分,體育鍛煉可以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調節心理平衡,降低緊張的心理。
社會適應能力是對健康概念的科學延伸,體現了時展對人的進一步要求。它是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環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扮演社會角色的能力。
2. 體育鍛煉對健康的影響
2.1 體育鍛煉對身體生理健康的影響
人體由神經系統、循環系統、呼吸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排泄系統、生殖系統、內分泌和感覺器官等組成。體育鍛煉是由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配合所完成,同時,體育鍛煉又對各器官系統產生良好影響。
2.1.1 體育鍛煉與消化系統
消化系統是由消化管與消化腺組成。消化系統可把食物轉化為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將它送入淋巴和血流,以供身體生長和維持生命用,并將代謝過程中的殘渣排出體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對消化系統的機能有良好影響,可使胃腸的蠕動增強,消化液的分泌加多,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體對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有利于增強體質。
2.1.2 體育鍛煉與神經系統
神經系統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是指揮整個機體活動的"司令部"。人體的一切活動,其本質都是神經系統的反射活動,都是經過感知、分析、判斷、作出反應這個過程來完成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使之思維敏捷,調控身體運動更準確協調;還能有效地消除腦細胞的疲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2.1.3 體育鍛煉與運動系統
運動系統又稱骨骼肌肉系統,是由骨骼、關節和肌肉構成。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促進骨骼的生長發育。使骨密質增厚,骨變粗,骨面肌肉附著處突起明顯,骨小梁的排列根據張力和壓力更加整齊有規律,這是由于骨的新陳代謝加強,骨的血液循環得到改善,從而在形態結構上產生良好變化的結果。經常參加科學的體育鍛煉,可使人體關節的機能得到提高。關節面骨密質增厚,提高對運動負荷的承受能力;關節面軟骨增厚,既加大了關節的穩固性,又提高了關節的運動緩沖能力;關節囊增厚,加固關節;關節囊內層的滑膜層分泌滑液功能提高,減少軟骨之間摩擦;關節滑膜囊與滑膜皺襞的形態、結構產生良好變化,避免關節面過大的撞擊和摩擦;關節周圍肌腱和韌帶增粗,加強了關節的穩固性,提高了運動能力。經常參加鍛煉可使肌肉體積明顯增大,肌肉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肌肉靈活協調、反應迅速、準確有力、耐久高效。還可以消除多余脂肪,防止肥胖癥。
2.1.4 體育鍛煉與心肺循環系統
在人體的各器官系統中,由呼吸系統與心血管系統組成的人體氧運輸系統(即心肺系統),對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動有十分重要作用。人體通過心肺循環系統將氧氣和營養物質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人體的各個細胞,同時將其代謝最終產物向體外運輸與排出,這是維持人體新陳代謝的基礎。
現代科學研究證明,體育鍛煉對人體器官系統的影響有雙向效應;一方面,我們要肯定科學體育鍛煉對人體器官系統能產生良好影響;另一方面,如果體育鍛煉違背了客觀規律,也會有害健康。缺少科學性的盲目鍛煉,對人體的健康促進作用很小,甚至還可能使鍛煉者產生損傷、疲勞等癥狀,嚴重損傷身體機能。因此,我們必須在科學原理指導下進行有規律的運動。
2.2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體育鍛煉有助于智力的發展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進大腦的開發,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過程更加集中,對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準確,還可以提高人的視覺、聽覺、感覺、神經傳導速度、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促進神經系統功能的增強。體育鍛煉有助于情感與情緒的調節和改善。體育鍛煉不但可以轉移不愉快的意識、情緒和行為,使人從煩惱和痛苦中擺脫出來,而且不良情緒可以得到及時的宣泄。體育鍛煉有助于堅強意志品質的培養和形成。在體育鍛煉中,要不斷的克服客觀困難和主觀困難,在戰勝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觀方面的困難,就越能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鍛煉有助于自我正確觀念的確立和人際關系的改善。通過體育鍛煉結識更多的朋友,使每個人都融入集體中,為自己成為集體中的一員而心情舒暢,精神振奮。體育鍛煉有助于減輕疲勞,消除心理障礙。通過體育鍛煉,使自身的心理機能、身體素質得到改善,身心得到一種舒適的感受,減輕疲勞,產生積極的成就感,從而增強自信心,擺脫壓抑、悲觀等消極情緒,消除心理障礙。
3. 結論與建議
3.1 結論
綜上所述,在分析了體育鍛煉對健康的影響后,不難看出,體育鍛煉不僅能強健身體、增強體質,還具有完善身體、發展身體、修煉人生、健康心靈、健全人格、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功能,其重要價值還在于改善人類的生活方式、生命活力、心理品格和實現人的現代化,使人的本質力量得到體現,不僅從身體上,也從精神上、社會適應上達到人的健全、健康狀態。
3.2 建議
3.2.1 在社區中積極推廣體育運動,將體育運動最大限度地在群眾中輻射,讓更多的社會居民都能參加體育鍛煉。
3.2.2 政府及有關部門應制定每10萬人口的社區單位最低體育設施條件與體育輔導員數量,從而在硬件與軟件兩方面保證居民的體育鍛煉。
3.2.3 體育鍛煉與衛生預防緊密結合,防治兼備,使鍛煉者能夠及時了解自己的鍛煉水平和功能狀態,保證體育鍛煉的科學性、合理性和經濟性。
參考文獻
[1] 白莉, 等. 體育健康實踐與探索[M]. 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 2004.
【關鍵詞】 體操;自我評價(心理學);精神衛生;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G 804.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2-0139-03
20世紀末國家教委的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12.6萬名大學生中有20.23%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2]。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隨著對體育功能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們發現體育鍛煉不僅具有健身功能,而且具有促進心理健康的功能[3-7]。為深入了解體育鍛煉、身體自尊、心境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內在聯系,緩解大學生心理問題,以便為制定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體育運動干預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筆者進行了本次調查,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抽取揚州大學公共體育課二年級健美操選修班2個班級作為試驗班。一個為小強度試驗組(28人),年齡為(19.75±1.24)歲;另一個為中等強度試驗組(29人),年齡為(19.73±1.22)歲。從三年級平時不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中選取1個女生班作為對照班(30人),年齡(22.53±0.86)歲。試驗過程中,對照班不參加體育鍛煉。
1.2 方法
1.2.1 測試方法 試驗組分別用中、小強度健美操運動連續干預10周,受試者每周鍛煉3次,每次鍛煉時間為30 min。對照組不參加體育鍛煉。經學生知情同意,試驗前、后分別測量被試安靜狀態下身體自尊、心境狀態及心理健康水平3項指標。測試前向被試介紹填答問卷時的注意事項。試驗組的鍛煉強度用心率指標進行控制,中強度鍛煉干預控制心率在135~150次/min,小強度鍛煉干預控制心率在90~110次/min,每隔5 min測量1次心率。
1.2.2 測量工具 身體自尊量表(PSPP)[8]。由徐霞修訂,采用4級評分, 包括身體自我價值感主量表和運動能力、身體狀況、身體吸引力、身體素質4個分量表。主量表與各分量表的Cronbach系數為0.72~0.8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簡式心境狀態量表(POMS)[9]。由祝蓓里根據澳大利亞學者Grove的量表修訂而成。其信度在0.60~0.82之間,平均r為0.71。量表的計分方法為:“幾乎沒有”為0分,“有一點”為1分,“適中”為2分,“相當多”為3分,“非常”為4分。
心理癥狀自評量表(SCL-90)[10]由王征宇修訂,共90個問題,包含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憂郁、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10個因子。每個項目分別采用5級評分,該量表的效度系數在0.77~0.90之間,評定結果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Polar心率遙測儀。由上海中勝科教設備有限公司生產,產品編號為HD008,產品型號為 S625X。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0.0軟件包進行t檢驗、協方差及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試驗前后PSPP、POMS 及SCL-90測試得分比較 研究結果表明,小強度健美操鍛煉對女大學生身體價值感(P<0.05)、心境指數(P<0.01)及強迫癥狀(P<0.05)、人際關系敏感(P<0.05)有顯著影響。中強度健美操鍛煉對女大學生身體吸引力有明顯的促進作用(P<0.05),對照組試驗前后被試PSPP、POMS 及SCL-90各項心理指標幾乎沒有發生變化(P>0.05)。見表1~3。
3組被試在PSPP各因子上,前后測差值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POMS憤怒、疲勞、抑郁及TMD 4個因子上,3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SCL-90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及總均分因子上,3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或P<0.05)。
進一步比較可知,在憤怒、抑郁、人際關系敏感因子上,小強度組顯著優于中強度組及對照組(P<0.05),中強度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疲勞因子上,中強度組顯著優于小強度組及對照組(P<0.05),小強度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TMD因子上,中小強度組顯著優于對照組,但試驗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強迫癥狀上,中強度組優于對照組(P<0.05),小強度組優于對照組(P
2.2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模型檢驗 表4結果顯示:體育鍛煉和心境對心理健康(總均分)影響作用顯著,身體自尊對心理健康影響作用不顯著(圖1)。
3 討論
3.1 中小強度健美操鍛煉對女大學生身體自尊、心境和心理健康的影響 有研究結果表明,鍛煉強度極大地影響著鍛煉者的心理效應[11-13]。本次試驗結果表明,中小強度組被試試驗前后身體自尊水平變化均有上升趨勢,其中小強度組身體價值感和中強度組身體吸引力變化已達到顯著水平(P<0.05)。這一結果與何穎等[6]的研究結果不一致(4周的體育鍛煉就能使大學生身體自尊水平發生明顯變化)。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一次連續鍛煉1 h的效果要好于2次30 min鍛煉。盡管試驗后3組被試身體自尊水平變化無統計學意義,但從各組試驗前后變化趨勢以及各組間變化值的比較中,可以發現中強度健美操運動更有利于改善女大學生身體自尊水平。因為對于平時不愛參加運動的女大學生而言,中強度體育鍛煉在減少身體脂肪、改變體型及提高身體素質方面的作用更為明顯。至于3組間差異不顯著問題,鍛煉時間短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
從各組試驗前后比較來看,小強度健美操鍛煉有利于女大學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狀況(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的改善。協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小強度健美操鍛煉有利于被試POMS憤怒、抑郁、SCL-90人際關系敏感等癥狀的改善;中強度健美操鍛煉有利于被試POMS疲勞癥狀的改善;中小強度健美操鍛煉有利于女大學生心境(TMD)、心理健康狀況(強迫癥狀、總均分)的改善。盡管可能由于統計方法的不同,造成了組內組間比較結果存在一定的差異,但該試驗結果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適宜刺激理論假說”。體育鍛煉之所以能改善鍛煉者的情緒狀態,可能是因為鍛煉促進大腦分泌一種具有類嗎啡作用的化學物質。這種物質可降低抑郁、焦慮及其他消極情緒[14]。
3.2 體育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心理機制 在路徑分析中發現,體育鍛煉影響身體自尊和心境作用顯著,身體自尊影響心境作用顯著。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身體自尊或身體自尊的某一緯度已得到許多研究的證實[6,15]。在體育鍛煉對心境影響的相關研究中,多數研究結果認為適宜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助于被試心境狀態的改善[12-16]。Pinto等[17]在身體自尊與心境的關系研究中指出,身體自尊與心境相關顯著,高自尊者具有良好的心境。身體自尊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整體自尊水平的改善,又因自尊是心境的一個重要緯度,因而身體自尊對心境具有促進作用是可能的。
心境對心理健康(總均分)影響作用顯著,身體自尊對心理健康影響作用不顯著。有研究報道[18],心境與心理健康各項因子相關顯著,該結論支持了心境影響心理健康的路徑。良好的心境可影響人的整個精神面貌,最終改善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朱榮春等[19]研究指出,大學生自我效能和自尊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呈顯著性負相關,表明自我效能和自尊水平(總分)變化會對心理健康狀況產生影響。樊富珉[20]用自我概念各個緯度與心理健康各因子進行相關研究,發現生理自我與心理健康(總均分)相關顯著,以上研究結果提示,作為與生理自我非常相近的身體自尊與心理健康之間可能也存在顯著相關。然而,路徑分析顯示,身體自尊對心理健康影響作用不顯著。對此作如下2點解釋:第一,本研究考察的是身體自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而朱榮春研究的是自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19];第二,研究使用的量表不同,以及量表信效度、靈敏性等原因所致。以上只是推測,對此尚須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張力為,任未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71-572.
[2] 王建中,樊富民.北京市大學生心理狀況調研.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16(5):331-333.
[3] 張志勇.大學生SCL-90量表測查結果的比較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8,12(2):77-78.
[4] 黃志劍,郭志平,姚家新.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一項元分析研究.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7,26(1):79-80.
[5] 薛林峰,徐金堯.不同體育鍛煉對身體自尊的影響.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6,29(7):916-918.
[6] 何穎,季瀏.體育鍛煉的持續時間對大學生抑郁水平、身體自尊水平的影響及驗證中介模型.體育與科學,2003,24(4):58-60.
[7] BERGER BG. Exercise and mood: A selective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employing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J Applied Sport psychol, 2000,12(1):69-92.
[8] 張力為,毛志雄.體育科學常用心理量表評定手冊.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134-137.
[9] 祝蓓里.POMS量表及簡式中國常模簡介.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5,10(1):35-37.
[10]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上海精神醫學,1984,27(2):69.
[11]李學砦.不同鍛煉項目、強度和時間對大學生焦慮、抑郁及自我概念的影響.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1,15(2):76-77.
[12]方敏,江波.大學生心理健康與鍛煉強度的關系.中國學校衛生,2002,23(3):198-199.
[13]安雅然.遼寧省普通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與參加體育活動的相關研究.中國體育科技,2003,39(3):35-37.
[14]BERGER BG, OWEN DR. Relation of low and moderate intensity exercise with acute mood change in college joggers. Percept Mot Skills, 1998,87(2):21-611.
[15]朱風書,顏軍.籃球鍛煉對男大學生自尊和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學校衛生,2006,27(7):581-582.
[16]李林.中國民間傳統體育鍛煉對心境狀態的影響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0,23(2):165-166.
[17]PINTO BM, TRUNZO JJ. Body esteem and mood among sedentary and active breast cancer survivors. Mayo Clint Proc, 2004,79(2):6-181.
[18]劉宇曄.不同項目中小強度的專項選修課對女大學生心境及心理健康的影響.2003,9:23-24.
[19]朱榮春,王通理,錢銘怡.大學生羞恥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關研究.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13(4):225-227.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類健康狀況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疾病不再是醫學研究的唯一,而對人的健康狀況的研究已是生物、心理及社會醫學模式的重點。醫學模式的轉變在客觀上提示了教師在注重群眾體育活動的同時,要認清形勢,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有關自身健康的理論與實踐,為體育鍛煉參與健康服務拓展空間的同時,也為體育鍛煉如何與醫學合理的結合而為人們的健康服務提供借鑒。教師是學生身心和諧發展的引領者和助推者,他們的健康與否牽系著培養學生的質量以及整個社會發展的活力和潛力。
一、教師心理健康的意義
教師作為學校開展正常教育教學活動的推動者和實施者,自身心理健康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其價值超越了教師的知識本身。教師的人格與心理健康比教師的專業學科知識和教學方法更為重要。教師不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更是學生心靈的培育者、人格的引領者。教師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可以通過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和學生管理工作來實現,而且教師自身的人格特點和心理健康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隱形資源,也會對學生產生的深刻、潛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古人所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同時,教師的心理健康還直接影響到教師自身的身體健康、生活、工作及家庭幸福。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教師自身職業適應和職業發展的基礎條件。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該建立在教師心理正常和人格健全的基礎上,因為只有在教師心理和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現出教育的無窮力量。教師的人格被認為是巨大的教育資源,無人格根基的教育過程難以發揮教育應有的作用。
一個心理健康的教師會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和心理特質,以及哪些人格特質可以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哪些是必須予以隱藏的。教師具備心理健康的素質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更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體育鍛煉是增進教師身心健康的有效生活方式
1.教師體質的提高是工作和生活質量的保證。
生活方式是影響人們身心健康的首要因素,應將體育鍛煉貫穿于人的整個生活方式之中。教師應通過體育鍛煉來培養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質。教師經常參加體育活動,可以給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健康的肌體和陽光的膚色。同時在身體機能上也增加了自身的抵抗力、免疫為、適應力和生理的調節能力,使教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能夠保持旺盛的體力、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承受力,從而也可以減少心理疲勞狀態的侵襲,改善和消除可能由于膳食結構不合理而導致的負面效應。在某些發達的國家,把體育活動可以促進人們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理解是“期望換同最大的經濟效益投資”。因此,身心健康和精神快樂是人們生活中最重要的環節,也是提高教師工作效果和生活質量的基本保證。
2.鍛煉可以促進教師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
體育鍛煉有助于教師認識自我,還有助于教師進行自我發展。體育鍛煉大多是集體性、競技性的活動,通過體育活動,自己能力的高低、修養的好壞、魅力的大小,都會明顯地表現出來,還會對自我有一個比較實際的認識。教師在正確認識自我的基礎上,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修正自己的行為。因此通過體育鍛煉不僅能夠培養和提高社會所需要的心理品質和各種能力,而且也會增加教師與他人的交往機會,增強良好的合作意識,培養團隊精神和協作能力,使自己成為更符合社會需要、更適應學生發展的助推者和引領者。
3.體育鍛煉能夠培養教師良好的意志品質。
體育活動一般具有艱苦、疲勞、激烈、緊張、對抗以及競爭性強的特點。教師在參加體育鍛煉時,要適度地根椐自身的身體狀況而有選擇性地進行體育鍛煉。但是隨著運動量的不斷增加,也會伴隨著強烈的情緒和明顯的意志努力。因此,通過體育運動,不但有助于培養教師吃苦耐勞、堅持不懈、克服困難的思想意識,還有助于培養教師機智靈活、沉著果斷、謙虛謹慎的意志品質,從而使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夠時刻保持積極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三、體育鍛煉是教師心理發展的助推器
體育鍛煉能促進教師良好心態的形成,它與日常的身體運動相比,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不盡相同。健康的心情會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腦部放松,從而促進良好心態的形成,可以逐漸樹立起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的精神,這也是健康人生最難得的。體育鍛煉時各種情況下發生的心理變化,對參與運動的教師來說都是一個考驗。“勝不驕,敗不餒”就是我們教師的信條。良好的心理狀態也是保持和增進教師身心健康的必備條件。
目前,對教師健康的關注,不僅局限于醫學的范疇,與提高機體功能關系密切的體育鍛煉也日益引起了相關學者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醫學模式的轉變,客觀上提示了教師在注重體育鍛煉的同時,還要認清形勢,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有關健康和健身之間的理論和實踐,為體育參與健康服務拓展空間,同時,也為體育與醫學如何結合為健康服務,提出了新的課題。討論健康必談運動,但我們認識還相對不夠。我們期望并建議,千人一面的鍛煉方式應該修正,為遠離心理疲勞,提倡教師在專業人士指導下的健康行動計劃,使教師從根本上改變盲目、隨大流、沒有明確目標進行鍛煉的隨意行為,讓體育和醫學為教師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做出實實在在的服務。廣大教師也可通過各種適宜自己的體育運動鍛煉,從中獲得愉,從而保證健康地學習、生活和工作。
[參考文獻]
[1]顧淵彥著.體育社會學.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體育鍛煉 合理營養 健康
中圖分類號:G63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183-01
1 引言
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健康逐步被定義為“人生命中最大的財富”,正如古希臘著名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描述的那樣,“如果沒有健康,智慧就難以表現,文化無從施展,力量不能戰斗,財富變成廢物,知識也無法利用。”
合理的營養是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保持合理的營養,對人的健康致關重要。“生命在于運動”,這句話體現了體育運動鍛煉對于人體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體育運動鍛煉是最能積極促進身體健康的。大家知道科學的體育運動鍛煉不僅能增強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免疫功能,而且能全面促進機體的新陳代謝和身體的正常發育,還能磨煉意志,培養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強社會與適應能力。
2 體育鍛煉與健康關系
2.1體育鍛煉可使人體健康
適當體育鍛煉對維持和增強人體活動具有重要意義,日常生活中,如果保持長期的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長期的體育鍛煉還能延年益壽。合理科學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提高人體的運動機能,還可以提高人的心臟、循環系統的機能。
2.2體育鍛煉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
無論是有組織的體育鍛煉還是個人單獨進行的體育鍛煉,對培養和鍛煉良好的意識品質有著積極的作用。長期從事體育鍛煉的人都有體會,如果沒有克服困難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不可能堅持長久的,長期從事體育鍛煉也是在磨練一個人的意志。在體育鍛煉中,需要完成一定的身體練習和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如果沒有自覺性和堅持性及果斷性,是不可能做到的。
良好的情緒主要是指整個心理狀態的穩定和平衡,這種狀態有利于保持和促進整個有機體的穩定。從事體育鍛煉,可以調劑情緒,并在中樞神經系統支配下,對有機體內部的各個方面的關系進行相應的調整和平衡,這對情緒和精神也會有良好的作用,尤其對愛好體育的人,這種作用更為顯著。
2.3體育鍛煉可提高人適應社會的能力
有體育鍛煉基礎的人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強的基本原因有兩點:一是長期進行體育鍛煉,增進了健康,強壯了體格,身體的各個組織系統在中樞神經支配下,承受外界刺激和協調各組織系統的能力得到增強;二是從事體育鍛煉,往往是在各種外界環境和條件下進行的,因而使機體得到鍛煉,適應能力不斷提高。
體育鍛煉是一種社會活動,人們在體育運動過程中,不僅能夠鍛煉身體,而且在各種鍛煉活動中可以促進社會交往和增進友誼。
3 合理營養與運動的關系
適當的營養可以補充運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維生素和礦物質,同時可以避免運動過度對身體的傷害:
3.1合理營養可以保證運動的質量和效果
運動時,為了滿足供氧的需求,我們的身體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這些變化一方面會使我們的身體功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也使機體的營養狀況發生改變,主要表現在營養物質消耗增多和有害的代謝物質增多。因此,合理的營養是保證運動效果,增進身體健康的物質基礎,及時補充營養在運動時顯得尤為重要。
3.2合理營養可以促進運動后體能恢復,消除疲勞
運動以后,由于能量大量消耗,蛋白質大量分解,電解質丟失,酸性代謝產物堆積等多種原因,會導致身體出現疲勞。及時、合理的營養補充措施,不僅可以在運動中延緩疲勞出現的時間、減輕疲勞的程度,而且可以促進疲勞快速消除,使體能迅速恢復,從而保證次日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也為更好的進行下一步運動奠定基礎。
4 合理營養與健康的關系
營養是生命的物質基礎,營養素組成成千上萬種食物,而各種各樣的食物又組成風格迥異的飲食。在歷史的長河中,飲食的食物組成在不斷變化,但其功能始終如一,即維持人類健康,永遠是營養的主題。良好的飲食規律必定會帶來很高的營養價值,然而不當的飲食習慣不僅不會讓身體吸收到營養價值,還會引發疾病。
攝入適合的營養成分,調節正確的飲食形式,這些只是構成健康的一小部分,健康是指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軀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的人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并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和良好的心理素質。維護健康的四大基石平衡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健康,做到了這些才基本具備了健康的要求。
5 結語
綜上所述,營養與健康息息相關。合理營養是健康的基石,營養的不合理可能導致疾病的產生。合理的營養能充沛人的精力,保持健壯的體格,提高工作效率,增強人的免疫力和提高人對疾病的抵抗力。合理的營養是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養成好的飲食習慣,保持合理的營養,對人的健康致關重要。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鍛煉是能增強人的體格,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同時也能提高工作效率;科學合理的體育運動鍛煉可促使人的心理健康發展,提高人適應社會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體育鍛煉影響身心健康的研究綜述
根據對科學家研究結論的分析,體育鍛煉對身心健康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1體育鍛煉可促進心理健康發展
體育運動可調節和改善內分泌系統,促進骨骼新陳代謝,然而一般強度的運動不會明顯刺激人體內分泌改善,需要加大運動的強度才能達到調節骨骼的效果。由于運動后可產生較為強烈的神經營養因子,能夠更好地調節人類情緒,大量的運動還可以有效提升人類抗抑郁效率以及有氧工作能力,達到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目的。
1.2可提升智力水平并減少疾病
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人類的心肺功能、大腦功能。根據對一百名志愿者的實驗,要求五十名志愿者進行七個月的身體鍛煉,五十名志愿者處于不鍛煉的狀態,實驗人員發現,維持七個月的身體鍛煉能夠有效提升身體健康、尤其是智力水平,而不進行身體鍛煉的人員,大腦機制受到影響,并且出現身體疾病。
1.3耐力運動可提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人類進行耐力運動可以生成較多護骨素,也就是骨細胞會分泌出影響骨骼發育的成分,此類成分是維護骨骼平衡的重要機制。另據相關人員的研究表明,經常維持體育鍛煉的學生,能夠通過體育鍛煉分泌出可以影響人心理狀態的肽類物質,可令人產生興奮的心理,使學生達到一定的高興狀態,能有效提升學習的效率和質量。
1.4鍛煉習慣和改善生活方式正相關
人類在偶爾運動時,運動越來越劇烈就會出現腎上腺素等物質的生成,并且會心跳加快、血壓急劇升高,動脈的阻力也會隨之增加,誘發各種疾病的出現。如果在饑餓時運動,身體各感官會受到不良刺激,可能會損傷運動器官,導致人體的各個機能失調,甚至出現器官壽命縮短的問題。又如沉溺網絡的學生,長時間連續上網之后,身體機能一般會越來越差。因此,體育教師應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學生更好地改善體育運動方式。
2體育鍛煉對在校生身心健康的影響
2.1影響在校生智力水平
智力水平直接決定著青少年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教育國際化、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新形勢下,我國學生普遍處于高度的緊張狀態,如果不注重精神調節,會產生身心疲憊的感覺,甚至會出現疾病等不良后果。學校開展的體育活動,可以更好地緩解學生緊張情緒,同時也能對學生的智力進行培養,使其能夠更好地緩解競爭壓力。
2.2影響在校生情緒
體育鍛煉能夠對學生的中樞神經系統進行調節,使其產生興奮心理,有利于學生學習情緒的掌控,有效解除學生抑郁心理。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提升血液循環的速度、加快呼吸,有利于緩解緊張的情緒。所以,學校開展健康的體育活動,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的樂趣,振奮學生精神,有效的陶冶學生的情操,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緩解學生不安、寂寞的心理,消除自卑情緒,為其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3影響在校生的自我意識
體育鍛煉要求學生能夠更好的遵循奧林匹克精神,使其自我意識受到影響,從而更好地調控心理狀態、處理人際關系。諸多研究者普遍認為:魚化龍文苑以鍛造學生的精英文化素養為己任,以云鏈接技術和前瞻性思維拓寬國際視野、構建智慧課堂,讓學生和高人對接、與巨人同行,使其能像奧運賽場上的體育健兒一樣,超越了國度、膚色、種族等差異,微笑著面對文苑里6千多名海內外圈友,表達其對于奧運精神的向往與追求。學校體育教育也應注重對學生人格進行培養,使其在各類競賽中能夠約束自身行為,有效提升其自信心,從而為其健康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2.4影響在校生社會適應能力
體育運動深刻影響著在校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例如:學校在開展體育比賽活動時,學生會通過團體活動進行體育技能的評比,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團隊協作能力,還能激發學生鍛煉欲望,使其養成較好的拼搏精神,學會正確處理人際關系,保證其能夠更好的協調自身行為。在學校開展課外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相互之間只需要一個手勢或一個眼神就可以進行信息交流,進而產生集體榮譽感,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3美國專家的運動處方及其啟迪意義
美國專家在研究過程中提出一個運動處方,就是通過對運動項目的設置,適當的控制運動強度,較好的設置運動時間,對運動的頻率進行控制,并且對運動的進度進行調控,此類因素為運動處方中的五大要素,運動處方可以有效改善人類的鍛煉情況,學校可以引進此類處方作為運動方案制定的基礎。可見在制定運動方案的過程中,學校管理人員應該重視以下幾點工作:第一,綜合評定學生的個人體質,保證能夠制定出適合學生身體發展的運動項目。第二,在選擇運動項目之后,應該對運動強度進行合理的控制,保證能夠更好的控制運動頻率。第三,體育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體質制定運動方案,保證能夠以增強學生體質為基礎,提升體育鍛煉對身體健康的影響,降低疾病的發生幾率。總之,開展科學的體育鍛煉教育,不僅能有效促進學習者身心協調發展,還能提升其心理素質和人際交往水平,增強其社會競爭能力,并使其養成較好的團隊精神。體育教師應制定完善的體育運動教學方案,幫助學生改善生活方式和鍛煉習慣,使其樂于參與體育鍛煉活動,以便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作者:屈俊鋒 白洋 單位:陜西省商丹高新學校 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1]馬德厚,郭鵬舉.“少年大師”奧運精神及其對學校體育改革的啟示[J].錦繡,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