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

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

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范文第1篇

一、研究性學習的內涵

廣義的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學習理念、策略、基本思想及方法論,它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

狹義的研究性學習則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正式出自我國教育部2000年3月新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它屬于一類全新的必修課。

二、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實踐模式的具體實施流程

研究性學習專題研究實踐模式是指學生從自己的愛好特長出發,選擇自己所處的學習生活及社會生活和周圍自然的某一事實為研究對象,以考察、探索、收集、整理、分析、概括、推理等為方法,親歷實踐,付出情感,學會合作,培養探究能力,獲得知識的一種學習活動。

專題研究是研究性學習的主導模式,以其靈活性大,選擇性強,易于操作等諸多優點,而被國內外研究性學習開展方式所普遍采用。

下面從專題研究性學習實施流程圖入手,對專題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步驟進行詳細解剖,以形成條理分明的經驗性方案:

從上圖分析,可以將專題研究性學習實施流程劃分為以下9個具體步驟:

1.師生積極互動,促進研究課題的順利進行。

在研究性學習中,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都要靠同學們自己動腦、動手,教師則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他們之間是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2.組織、動員階段

本階段主要是組織專家進行科普、學術講座,積極帶領學生外出參觀訪問,調動學生自主探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活學生原有的知識儲存,誘發探究動機。

3.指導擬題、分組階段

(1)指導擬題階段

選擇課題必須經過反復推敲。下面就選題的原則與程序加以詳細分析:

第一方面,分析選題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科學性原則:研究性學習是科學嚴謹、實事求是的活動,因此研究課題本身必須是科學的。

生活性原則:選定的課題源自對生活現象的思考,有改善生活的實際意義。

可行性原則:要求選擇的研究性課題有可操作性,能夠付諸實施。

創新性原則:創新性原則要求學生選題,要盡量選擇具有創新性的課題,力求新穎、獨特。

第二方面,分析選題的一般程序:

1.選定方向。指導教師要啟發他們善于觀察生活、發現問題,把時間和精力集中在這個方向上開展研究。

2.提出問題。學生往往會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分析這些問題能否成為付諸研究的課題。

3.選擇問題。學生以選擇研究性課題的基本原則為依據,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確定一個有研究價值的問題作為自己探索的方向。

4.加工問題。所謂加工問題,是指從研究的時間、地域、對象、內容、方法等方面對選定的研究問題進行修改和限定,從而使問題更加集中明確,使之成為可以真正付諸研究的問題。

5.確定課題。經過對研究問題的精細加工,仔細推敲,再用恰當的文字把研究內容表達出來,該問題就可以作為我們的研究性學習課題了。

(2)課題分組階段

研究專題擬定后,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特長,自由組合成課題小組,至于小組內部的合理分工,則由小組成員共同協商完成。

4.收集資料、課題論證階段

研究小組首先收集資料,然后對收集的資料加以分析整理后,進入課題論證階段:

(1)明確課題小組的研究意向、所涉及的學科范圍

(2)選擇小組指導教師

(3)制定課題研究計劃(檢索文獻計劃、訪談或考察計劃、活動進程計劃、選取研究方法)

(4)預期達到的目標和活動的結果

(5)撰寫開題報告

(6)小組開題展示、講解、答辯

(7)聽取開題評審組意見,完善開題報告

開題評審小組由外聘專家、相關教師、感興趣的學生代表團共同組成,在聽取研究小組的開題匯報后,對小組的設計方案進行評議,提出進一步的修改意見,課題小組針對開題報告加以討論修改后,最終確定研究課題。

5.展開研究階段

學生按照課題研究方案的具體計劃,分工合作開展研究。首先,將專題研究任務加以分解,小組成員經過精細分工后,各負其責,各展所長,積極完成子任務的研究職責。同時,又要與組員通力合作,定期對課題的研究發展交流意見,隨時修正彌補研究計劃存在的偏頗、漏洞,逐步完善課題研究的全過程。

6.撰寫報告、論文階段

專題研究小組在感性體驗和理性思考的基礎上,整理資料,加工處理信息,全面梳理專題研究成果,以恰當的方式對研究進行論文,調查報告,實驗報告等形式的寫作。

7.研究成果交流、評議階段

研究成果交流評議階段,學校邀請有關專家、師生共同組成交流評議組,對各課題小組展示的研究成果進行思維地碰撞和意見地交流,培養學生學會針對不同課題進行客觀地分析、辯證地思考、流利地申辯。并通過研究成果的答辯過程,將學生的自我評價、組員互評、小組評價、教師評價、評議組點評協調融合,引導學生一步步優化研究成果、完善自我發展。

8.評議中的新問題

在結題報告交流、評議過程中,如果發現研究成果存在不足,則需課題小組重新回到研究階段,針對報告中發現的新問題加以分析討論,制定完善的解決方案,以求進一步修正課題小組的研究性學習成果。

9.學習評價

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標準強調伴隨研究性學習全過程的形成性評價。在研究性學習進行中的各個階段,運用形成性評價,教師、家長和學生可以及時發現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不足,加以修正和引導,確保研究按正確的方向順利進行。

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范文第2篇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背景;方法;問題;探索

研究性學習可以使學生獲得親自體驗和參與實踐的機會,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思維方式,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走向生活,然后又回到課堂教學的一項體驗式的過程。

一、研究性學習課程實施的背景

國際背景: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展是國際課程改革的趨勢。目前,世界各國的基礎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已成為全球政治、經濟改革的先導和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各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基本點和共同點都集中在如何使本國的青少年具備21世紀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即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主動探究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合作及責任感、終身學習的能力等。要培養這些能力,僅靠原有的學科教學和學習方式難以勝任,于是研究性課程也就應運而生,可以說研究性課程的開發是國際課程改革的趨勢。

國內背景:從國內來說,研究性學習的課程實施是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克服傳統教育弊端的要求。教育部在2001年1月頒發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中,首次將研究性學習設置為全日制普通高中的必修課,同時還特別制定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規定研究性學習每周三學時,這為各校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據。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學習環境和多渠道獲取知識,并將學到的知識加以綜合運用的實踐機會,它強調的是自主學習、主動研究、解決問題,從而彌補了傳統教育中學生接受式學習方式的不足,把認識過程還給了學生。可以說,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實施是國家實施素質教育、克服傳統教育弊端的要求。

我校背景:從我校的角度來說,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提供了契機。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清醒的認識到,作為省級示范性高中,不能滿足于已有的成績,必須與時俱進。我們到了重新定論、重新規劃、尋找新的辦學方向和目標的關鍵時刻。傳統教育觀念和人才評價標準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要培養中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必須改革現有的課程體系,在學校的教育實踐中尋找新的突破口。我校明確提出創建國家級示范高中的新目標,并決定在2004級全面實施研究性學習,把它作為學校教改工程的突破口,以此來提升平昌中學的辦學理念,豐富我們的辦學內涵,為實現我校第二次大跨越、大發展作準備。所以,可以說研究性學習課程的開設為我校第二次跨越式發展提供了契機。

二、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的方法

組建學習小組: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學生人數、學習成績、性別、興趣愛好等,把學生分為若干個合作學習小組,每個小組5—10人。在分組時征求班主任意見和學生意愿,做到人員配合盡可能公平合理,一個小組能代表一個班級的縮影。由學生自己選舉組長、信息采集員、資料整理員、聯絡統計員等,成員各有分工、各展所長。以專題為中心: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確立研究專題并圍繞專題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個人或小組到相關部門調查了解情況,搜取資料。以探究為重心:以學生探究過程為重心。從研究的專題確定,到研究的過程設計、研究方法的運用及結果的文字表達,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探究獨立完成,教師所作的一切指導,要圍繞學生的研究性學習進行。結合我校特點,教師精心設計調查研究內容,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激發探究學習的熱情,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辯論,對不同素質不同情況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實行小組獎勵:小組獎勵。每個學生不論學習基礎如何,只要有進步,就能獲得提高分,進步越大提高分越多,對小組貢獻就越大。以小組為單位考評,對進步大的小組和個人進行獎勵。

三、研究性學習課題實施的過程

課題準備:學習文獻宣傳發動、組建合作學習小組、學習主要研究方法、設置研究專題。為了幫助學生正確選題,我撰寫了《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新方式》的論文,印發給每位學生,并進行了講解。重點講解了研究性學習的意義、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課題的選擇與確定、課題的研究與實施、課題的資料與總結)、研究性學習的選題、研究性學習的實踐。我們的具體做法是:先講明選題的意義,掌握選題的方法,怎樣進行實踐。然后組織學生閱讀活動主題內容。最后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知識結構選擇課題。題目確定后,放手讓學生自己建立機構,開展工作。具體做法是:由學生自由結合分組,自己挑選出組長,組長負責主持全面工作,各小組進行分工,明確任務,研究經費共同分擔。為了讓學生掌握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我又撰寫了《研究性學習的資料搜集和整理》、《研究性學習文檔的撰寫》的論文,印發給每位學生,并進行了講解。重點講述了問卷調查法、訪談法、觀察法、文獻研究法以及各種數據的處理(統計表、統計圖)和開題報告、研究報告(調查報告)、研究記錄、調查記錄、心得體會等的撰寫方法。同時,指導學生分析課題研究必備的相關知識。如集體專題交談法、搜集經驗法、全面調查法、抽樣調查法、實驗設計法、電話訪談法等。因為每一種方法都有其適應性,同學們應根據研究的目的、對象、內容及研究過程,結合自己研究的實際條件來綜合選擇最合適的方法。因此,任何一個課題的資料搜集,都需要針對各種情況綜合采用多種方法進行。一旦研究方法確定以后,就要撰寫開題報告。為了讓學生認識到開題報告就是課題的研究工作計劃,但是誰也沒有撰寫開題報告的經驗,于是組織學生學習相關材料,課題組通過討論、交流信息、確定內容,撰寫出課題開題報告,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修改,最后定稿。然后印發給小組每個成員,結合自己分擔的工作,認真學習報告,思考如何完成分給自己的任務。

課題實施:搜集分析整理提取信息資料、交流討論實驗測試、跟蹤指導因材施教。所有課題主要運用調查法、訪談法、文獻研究法,利用這些方法進行實地調查采訪,收集第一手材料。在實施前,組織學生討論研究調查對象。然后各課題組統籌安排調查對象以及調查先后和路線等,落實到人頭。做到人人都參與調查采訪。隨機抽樣調查是調查最常見的方法。學生兩三人為一個小組,對要調查的內容進行分類統計。事前向指導老師匯報本次活動的目的和做法,做好筆記,每次填寫好活動記錄。事后向指導老師匯報,以求得進一步的指導,并召集情況交流會,匯總信息,進行初步分析;對調查中出現的困難,運用集體的智慧,想辦法在下一步的調查中給與解決。問卷調查主要是在本校學生中進行。指導學生按照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制作問卷調查的內容。根據調查的需要,自己設計問卷內容,進行問卷調查。問卷收集到手后,立即統計分析,得出初步結論。采訪調查的優勢在于具有極強的針對性,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收集到比較全面的、比較權威的、大量可信度較高的材料。因此,研究組的同學通過結合各小組的研究課題分別采訪相關領導和部門負責人,全面了解被采訪部門的過去和現在。采訪后,立即寫出采訪紀要,以備研究之用。實施階段由學生實踐完成,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老師必須實施全程指導。這一階段的指導呈現出小型、零散和及時性特征,更為具體,需要更強的針對性。例如有些課題組的同學到學校有些部門去調查,他們不予支持。教師及時指導如何溝通,闡明來意,消除誤解,協調人際關系。同學們學會了如何交際,最終達到了采訪的目的。

課題總結:首先指導學生把握各研究課題的現狀,在材料收集完成后,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對所有的材料進行分類匯總,比較研究,發現規律,尋找材料的共同點。然后找出其中的因果關系,該要則要,不該要的則去掉。最后形成結題報告,完成結題答辯。為此,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有關材料中的結題報告部分內容,掌握結題報告的寫法,由一人執筆,反復討論修改,形成結題報告。準備圖片、實物等輔助材料,完成匯報型的結題答辯。

四、開展研究性學習問題與思考

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范文第3篇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和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 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強調的是一種主動地學習活動。

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

1、開放性

前幾年有一本書很暢銷,它就是一位中國人寫的關于美國人教育現狀的書:《素質教育在美國》。書中提出了很尖銳的問題:中國的中學生屢獲國際奧林匹克競賽大獎,而中國至今尚未培養出獲得諾貝爾獎的人。這與我們的教育現狀和教育體制密不可分。

大凡已經進入高中的學生,絕大部分都已經順應了學校的學習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學習的慣性。你不必考慮"學什么"。每當新學期開始的時候,各科新書就會及時送到你的手中,書本就是要學的東西,你也不必操心在什么地方學、跟誰學。學校、教室、課桌就是學習的戰場。古訓說:"師者,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老師先生于我,必先學于我,凡事依靠老師,凡疑只問老師是十分正常的現象。當然,也沒有太大的空間讓你去思考"怎么學"。自打背起書包上小學起,學習的程序就被固定下來。上課、聽講、回答問題、做作業、考試……最終,你也沒有權利決定"學到什么程度"。標準是統一的,考試的分數就是學習程度和水平的絕對代表,別人學習成績的高低就是衡量自己的惟一參數。以上就是同學們目前學習方式的粗描,,與同學們熟悉的學習方式相比,研究性學習對同學們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什么”要由同學們自己選擇, 學習的內容是開放的。天文地理、古今中外,只要是學生感興趣的題目,并有一定的可行性,都可作為研究課題。 在研究性學習中“怎么學”要由同學們自己設計, 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強調活動、體驗的作用。同學們可以走出校門進行社會實踐;實地勘察取證、走訪專家、收集信息等等。在研究性學習中“學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學們自己作出預測和規定. 在同一主題下,由于個人興趣、經驗和研究活動的需要不同,研究視角的確定、研究目標的定位、切入口的選擇、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手段的運用以及結果的表達等可以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靈活性, 在研究性學習中“學到什么程度”要由同學們自己作出決定.因此研究性學習的最大特點是開放性。

2、探究性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習的內容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主確定的研究課題:學習的方式不是被動地記憶、理解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研究性學習的課題,不宜由教師指定某個材料讓學生理解、記憶,而應引導、歸納、呈現一些需要學習、探究的問題。這個問題可以由展示一個案例、介紹某些背景或創設一種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自教師提出,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和提出。要鼓勵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結論。

3、實踐性

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環境問題、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以及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大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性活動。同時研究性學習的設計與實施應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供條件和可能。

三、研究性學習實施的一般程序

1、開題報告階段

(1)先建立研究性學習小組成員,每班分成7組,每組 7、8個同學,確定小組組長和邀請一位指導老師。

(2)接著要求師生共同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經過討論, 通過搜集相關資料,了解有關研究題目的知識水平,在此基礎上確定研究范圍或研究題目提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完成開題報告。

2. 實踐調查階段

在確定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以后,進入具體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實踐、體驗,形成一定的觀念、態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同學們可以通過訪談、上網、查閱書刊雜志、問卷調查等方式獲取資料。根據小組集體設計的研究方案,按照確定的研究方法,選擇合適的地方進行調查,獲取調查結果。并將得到的初步研究成果在小組內交流,逐步豐富研究成果。

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范文第4篇

1.作為一門課程,“”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整個教學過程圍繞著問題的提出──尋找收集資料──研究問題──解決問題來組織學生進行學習活動。而英語學科教學是以教材為依據和載體,教學過程是圍繞完成教材所規定的目標而進行的教學活動的過程。

2.在英語教學中往往以教師為主,“知識”在教師那里,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只是單向“求學”,是知識的接受者;研究性學習主要由學生負責完成,它賦予學生自主選擇學習的權利,同時也承擔達到目標的義務。

3.英語教學偏重于學生通過記憶、練習、重復等方式掌握學科基礎知識達到簡單的目的;研究性學習重視學習的結果,更注重學習的過程,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感受和體驗。

4.英語教學活動一般在課堂上進行;而研究性學習的活動不局限于課堂,它根據問題的需要走向開放的,向社會索取知識。5.英語學科教學的評價方式一般是以分數為手段的標準化;而研究性學習的評價是一種綜合的、定性的方式,它以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活動以及體驗為依據。

二、英語研究性學習與英語學科教學是有聯系的

從我校開設研究性學習課程來看,1.課題的提出基于英語教學,根據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問題、、等提出探索性課題。如:英語語法學習和詞的用法,英式英語與美式英語的不同,英語學習方法的研究以及從教學內容延伸出的課題等。2.在收集資料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運用已學英語知識查閱因特網上、圖書館中的大量英語材料;運用英語與外籍人士交流,對他們進行調查訪問。3.學生運用已學的英語知識完成部分課題的結題報告。4.在答辯過程中,課題組學生得運用英語來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闡述。

三、如何進行英語研究性學習英語研究性學習課題的實施計劃

1.課題:(1)中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2)美式與英式英語的不同(3)英語學習方法的研究(4)東西方身體語言的異同(5)講英語國家的概況(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等)(6)漢英句子結構的異同(7)語法的學習和詞語的用法總結(8)英語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2.目標:(1)增進學生對西方國家、、人文、地理、餐飲文化、風俗習慣等的了解。(2)培養學生運用已學的英語基礎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創造力,培養探索創新精神。(4)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群體意識。(5)使學生了解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增強科學意識。

3.計劃:第一步:選題以及論證階段四周時間第二步:資料收集階段十二周時間第三步:結題階段六周時間第四步:成績評定階段四周時間第五步:總結與展示階段三周時間

4.預計到的障礙:(1)缺乏資料來源(2)對西方文化無親身體驗(3)在遇到困難時可能出現畏難情緒(4)指導教師是否具有駕馭能力5.對策:(1)指導學生查詢資料,利用因特網、圖書館、報刊雜志等查找所需資料。(2)近可能多地聯系外籍人士,對他們進行調查采訪。(3)注意研究過程中反映出的情況,及時調整計劃,針對問題借鑒他人經驗及時解決。(4)加強學習和方法學習。

6.預期成果:(1)總結報告、調查報告、論文、心得體會等(2)按照實施計劃進入選題以及論證階段,學生根據興趣愛好選擇研究課題,由課題指導組進行分組,此時課題組的學生和教師已打破了原來教學班的界限,如:我指導的課題組“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由來自同一年級四個不同班級的學生組成。課題組在指導教師的協助下寫出開題報告,課題指導組進行開題評審工作。(3)資料收集階段。該階段是整個研究性學習中最為重要的階段,在每一次活動前指導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準備工作,填寫好活動安排表。每次活動之后作好記載,學生互相交流心得體會。(4)結題階段。作為指導教師應開設講座,讓學生懂得撰寫總結報告、論文、調查報告等的格式,學生對收集的資料進行篩選、整理,分工合作寫出結題報告初稿,交各小組討論,對初稿加以補充、修改、完善,最后定稿。(5)成績評定階段。首先根據課題組的開題報告、活動資料(包括筆記、資料、照片、活動情況記錄、階段總結等)、結題報告、小組答辯情況,由評審組打分,然后課題小組再根據得分情況、小組成員在整個活動中的參與情況,評出小組成員的等級。(6)總結與展示階段。學生對自己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活動情況進行反思、總結,互相交流學習,并展示研究成果,必要時邀請家長參加。

四、實施性課程的體會

1.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再處于中心地位。研究性強調以學生的自主性學習為基礎,學生才是整個活動的中心,教師在很多情況下是以協調者或協助者的身份出現,協助學生解決他們在活動中遇到的麻煩。

2.教師不再是權威,對教學不再具有壟斷。不是教師說的就是標準答案,課題所需的各種知識學生可以通過各種渠道獲得,很多知識已經超出了教師的專業范圍,如本課題中涉及到的烹飪、營養等。

3.教學不像課堂教學那樣有較為固定的模式和程序,它更具有靈活多變性。

4.教師成為更加主動的學習者。由于英語教學內容有教材可依,導致有的教師長期以來依賴教材,不思進取。而面對英語研究性學習,教師無優勢可言,同學生一樣,要學習的知識太廣闊了,從研究性學習的流程、內容以及一般的科研方法到課題所涉及的其他專業知識都需要教師認真學習,否則難以適應研究性學習的指導需要。

研究性學習的開題報告范文第5篇

一、專題培訓,激發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熱情

為了激發學生對研究性學習的熱情,我進行了三次專題輔導,著重講清三個問題。

(一)什么是研究性學習

一則小故事的啟示:

說的是拿破侖在一次戰斗中與衛兵走散,又被敵兵追趕,情急之下,求助于一個毛皮商人。毛皮商人將之藏于一堆毛皮之中,追兵對著毛皮一頓亂戳后走了,這位法國皇帝的衛兵也終于趕來了。毛皮商人問拿破侖:“當敵人對著毛皮亂戳的時候,你是什么感覺?”拿破侖大怒,命令衛兵槍斃這個膽大包天、口不擇言的商人。商人面向墻壁,聽著身后整齊的拉動槍栓的聲響,剎那間百感交集。等了很久,拿破侖微笑著對商人說:“現在,你知道我當時的感受了吧?”

對于教育來說,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故事。我們知道,真正深刻的教育,是能夠觸及靈魂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才是恒久有效的。親身經歷過這樣一次死的威脅,毛皮商人才可能真正了解當死亡的威脅來臨時的感受,不然,任別人怎樣述說,也是隔靴搔癢。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基于自身興趣,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專題進行研究,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

研究性學習是與接受性學習相對而言的,研究性學習要解決的是“如何學”的問題。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法去獲得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

從廣義上講,研究性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于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從狹義上講,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習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和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

研究性學習是以“培養學生具有永不滿足、追求卓越的態度,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基本目標;以學生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獲得的各種課題或項目設計、作品的設計與制作等為基本的學習載體;以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全過程中學習到的科學研究方法、獲得的豐富且多方面的體驗和獲得的科學文化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學習方式開展研究為基本的教學形式的課程。

研究性學習是師生共同探索新知的學習過程,是師生圍繞著解決問題相互合作和交流的過程,它具有問題性、開放性、探究性和實踐性等特點。

1.以問題為中心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內容是以問題的形式來呈現的。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不是特定的知識體系,而是來源于學生的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立足于研究、解決學生關注的一些社會問題或其他問題,涉及的范圍很廣泛。它可能是某學科的,也可能是多學科綜合、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實踐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論研究方面。

2.以開放為形式

研究性學習課程是一個開放的過程,不僅體現在課程的目標和內容上,也體現在研究的過程、方式、方法上。在學習過程中,活動時間和空間是開放的。可以在校內進行,也可以在校外進行;可以在課堂進行,也可以在節假日進行。學習的方式和方法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有廣泛的學習手段(讀書、上網、社會調查、科學實驗、實地考察、討論辯論等)。

3.以探索為過程

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全過程都以學生“探究”貫穿。從研究課題的確定,到研究目標的定位、研究過程的設計、研究方法的選擇、研究手段的運用以及研究結果的表達等,都由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獨立完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等確定研究課題,進行學習和探究,形成研究性學習成果。

4.以實踐為依托

研究性學習課程目前劃歸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從學習內容上看,研究性學習強調理論與社會現實、科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特別關注人類生存、現代科技對當代生活的影響等社會現實問題。要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生活,親身參與社會實踐活動,開展社會調查、訪問咨詢、實地考察、科學實驗等實踐活動。

(二)為什么要開展研究性學習

資料一:

據調查,全球有4000名公認的首席科學家,按中國占世界1/5的人口比例計算,中國應該有800名,可事實是中國僅有13位,這與我們的人口比例極不相稱。更讓人吃驚的是,這13位首席科學家里,香港居然有11位,而大陸只有2位。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現實。缺乏一種創新的機制與氛圍,出不了大師,出不了頂尖的科學家,而這也正是國家發展之關鍵。

資料二:

2005年總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學家錢學森時,錢老曾發出這樣的感慨:“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去世前又提到同一問題,這就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是中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它是沉重的,更是不容回避的。

資料三:

香港大學在內地招收本科生時,每年都有近三分之一的省(直轄市)“狀元”在面試環節因缺乏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被拒之門外。

跟蹤資料顯示,中國已畢業的“狀元”,并不象人們想象的那樣大有作為。

1.開展研究性學習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需要

實施以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重要的著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校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方式,在開展有效的接受式學習的同時,讓學生形成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開發學生潛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

大凡已經進入高中的學生,絕大部分都已經順應了學校的學習生活,形成了接受式學習的慣性。既然家長和相當數量的教師只關心那些大家都必須學的東西,那么學生只好割舍自己的興趣,任個性特長、潛質、潛能消磨殆盡。學校、教室、課桌就是學習的戰場。方寸之地,流失十幾年的歲月,常常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遠離火熱的生活和社會,眼界只能日趨狹窄,實踐能力難以形成。

知識發生的艱辛過程,科學探索的曲折經歷原本已被教材濃縮為簡潔的定義原理,再加上老師多年“應試經驗”的提煉,全都變成了兩點間的直線。既然學生只能吃別人嚼過的饃,那就無法品嘗到探索和發現的快樂,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日益衰退。

日新月異的時代告訴我們一個現實:知識本身的獲得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獲得知識,如何在知識獲取過程中,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在高中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目的是:改變中學生長期以來一直恪守的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即偏重于機械記憶,淺層理解和簡單應用的學習方式。通過研究性學習,使學生處于一種主動探究和注重解決問題的學習狀態。改變學生只上從課本學習知識的傳統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了解知識的形成、發展、應用的過程,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真正把教育的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終身學習的能力上。

研究性學習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開發學生的各種潛能,讓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

2.開展研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

根據教育部《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實驗)規定,研究性學習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每個學生的必修課程,三年共計15學分,占必修116個學分的12.9%。 設置研究性學習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活中的問題,通過自主探究、親身實踐的過程綜合地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解決問題,學會學習,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河南省普通高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指導意見》(試行)要求,高中階段每個學生必須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的研究方法和實施流程的理論學習,專題研究或項目設計不少于3個,保證高中三年研究性學習活動時間不少于270課時。

(三)研究性學習的課題類型和研究方法

1.課題類型

依據研究內容的不同,研究性學習可分為兩大類:課題研究類和項目(活動)設計類。

一是課題(問題)研究類。課題(問題)研究類以認識和解決某一專題性問題為主要目的,包括社會調查、科學實驗、文獻研究等。

二是項目(活動)設計類。項目(活動)設計類以解決某一個操作性問題為主要目的,包括社會性活動設計和科技類項目兩種。

2.課題研究的基本方法

(1)問題探究法。這是課題研究比較常用的方法。通常是由某一具體問題出發,探討其產生的根源以及解決的方法等。如:課題“測量自行車在行駛過程中的阻力系數”由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引出問題,并探討形成的原因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2)問題討論法。這種方法有益于擴展學生的思路,如“菜刀上的力學知識”,有的學生考慮到刀刃的利鈍、刀身的寬窄;有的學生考慮刀背的薄厚、刀柄的長短和刀的形狀;還有的學生會分析、比較鋸齒形刀的優缺點,這樣的研究課題每個學生都參與,同時又有不同的深度和層次,互相取長補短,從而使研 究的課題更為完善。

(3)實驗探索法。通過實驗探索解決問題使研究更具有說服力。例如,研究“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與振子質量的關系”等問題都是建立在實驗的基礎上。

(4)模擬制作法。根據構想而制成模型的方法。例如,“研制水火箭”,這種方法既豐富了課題研究的內容又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5)現場調查法。通過對實際現象的觀察來增加科學知識,掌握素材,為從事研究工作打下基礎。

(6)文獻查閱法。可以說是課題研究必用的方法。對某一研究課題必須通過查閱資料、整理資料、分析資料,才能為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礎,進而開展研究課題。

二、加強指導,提高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有效性

研究性學習的展開一般分四個階段:研究性學習的準備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實踐體驗階段和總結表達交流階段。在學習進行的過程中相鄰階段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進的,整個過程可以通過下面圖表呈現:

(一)選題指導

在研究性學習實施的第一階段即選題階段,學生確定什么研究課題是研究性學習全過程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它直接關系到學生積極性、創造的發揮,研究成果的大小、好壞,甚至某項研究性學習的成敗。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題選擇。既然科學研究是從問題開始,在研究性學習中,先要引導學生學會如何提出問題,提出高質量的問題。

1.提出問題

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經常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經常會對各種各樣的現象提出很多為什么?問題的提出可以從多角度。可以從自己興趣出發,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可以從自己學習的學科出發,提出一些學習中自己較困難的問題;可以從自己感興趣的現象出發,提出自己觀察到的一些難以解釋的現象問題。

2.使問題轉變為課題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成為一個值得我們開展深入研究的課題,在眾多的問題中選出一個能轉化為研究課題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雖然在我們的頭腦中存在著各種各樣需要解決的問題,但當我們要真正確定一個課題進行探究時,我們又會發現自己的頭腦中的問題太一般化了,這些問題好像很難成為一個課題,不值得研究,這就是學生參加研究性學習時感覺到沒什么可以研究的原因。正如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當然, 愛因斯坦說“問題”不是一個一般化的問題了,而是可以進行研究的問題即是課題。

研究課題就是針對某一領域中具有普遍意義的特定問題,有明確而集中的研究范圍、目的和任務的問題。

要使問題轉化為課題,我們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個關系:

一是大和小的關系。一般說大課題的研究價值高,成果的社會影響大,但它比較復雜,開展的條件要求高,不易出成果;小課題涉及范圍小,任務單純,目標集中,容易開展,容易出成果。但作為學生不能一味求大,小看小課題,忽視小課題的研究,有的小課題的研究往往也會有很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的價值并不比有些大課題低。

二是難和易的關系。難的課題往往比較有價值,但難度大的課題對研究者主觀和客觀條件的要求高,需要花更長的時間,更多的精力,而且容易因久攻不克,失去信心,導致半途而廢。

對于中學生來說,選擇較小的課題,選擇與自己能力相適應的課題進行研究應該說是比較合適的。

確定研究課題的過程,這本身就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能力訓練的過程。在這過程中,需要學生學會觀察,發現別人未發現的問題:需要學生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豐富的想象力、觀察能力;需要學生經過發散、提煉、概括,從而得出自己的見解。因此,選題階段最好能較長的時間,我們安排了四個周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選題。教師在指導學生選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多種指導和訓練,組織學生通過各種形式進行課題論證,這對訓練學生思維的聚斂、領會問題的實質,對課題研究的進一步實施非常重要,使選題過程真正成為一種訓練學生的過程。

(二)開題指導

本階段就是確定研究課題、制定研究計劃、準備研究材料階段,三部分內容最后以開題報告的形式表述,開題報告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節,能為研究者提供明確而可操作的程序。

撰寫開題報告三大注意:一要注意可行性,二要注意科學性,三要注意過程性。開題報告要詳細、明了,研究方法和步驟要具備可操作性。實施計劃要寫得具體、翔實,各研究階段時間安排要合理、充裕,課內時間一般用于選題、搜集資料、交流展示,而調查、實驗、材料處理、論文撰寫盡量安排在課外;若是實驗研究要考慮重復實驗,以排除偶然因素的干擾。研究方法的選擇要根據課題內容、學生認知水平及教師的指導能力來確定。資料搜集和實驗盡量在校內完成。開題報告要體現出立意新穎、結構嚴謹、行文流暢等特點。提出問題和目的意義要與預期結果相吻合;方案中各部分切忌張冠李戴;獲得的信息資料和提出的觀點要客觀真實,經得起推敲。整個研究過程必須在開題報告中體現出來,如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研究步驟(選題開題資料搜集實施結題交流展示研究后反思)和預期結果等等。

(三)過程指導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許多學生因缺乏科研知識、專業知識和相應的思維訓練,特別是高一學生,接受了九年的教育,已習慣于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存在著許多思維定勢,在開展研究性學習時往往覺得無從著手或打不開思路。在研究性學習中學生遇到的思維障礙大致有以下幾種:1.思維角度單一。2.過早下判斷。3.只關心答案。一般學生碰到問題時,就希望趕緊找到答案,而對問題本身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往往漠不關心。4.鉆牛角尖。5.忽略想象和靈感的重要性,缺乏創意和活力,久而久之,容易使學生因覺的枯燥乏味而興趣減弱。

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克服思維障礙,提高思維素質呢?1.要創造自由、民主、安全、和諧的環境和氣氛。學生只有在無拘束的寬松氣氛下,才會充分發揮創造能力。2.運用學科中的思維方式進行思維輔導。;例如一個課題小組的同學在進行“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與振子質量的關系”這一課題的探究時應給測量多少個全振動的時間來確定周期呢?為了搞清這個問題,我引導他們去探討測量中的誤差問題,從而搞明白了測量的全振動次數取決于研究要求的相對誤差和彈簧振子的振動周期,在相對誤差一定的情況下,振動的周期越長,需要測量的全振動的次數也就越少。3.要注意思維指導的啟發性。思維指導的藝術在于巧妙指導和提示,點到為止,千萬不可和盤托出。例如,一個課題小組的同學在研究“自動稱米機”的實驗驗證過程中觀察不到明顯的現象,這時,我啟發他們:“你們能否先從理論上證明結論的正確性?然后從理論的證明過程中去改進實驗裝置。”最后他們找到了實驗設計中的問題。4.注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靈感。錢學森指出:“光靠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不能創造,不能突破,要創造、要突破得有靈感。”靈感需要培養和誘發,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關注,學會交流,在關注中產生靈感,在交流中激發靈感。

在研究性學習過程中,教師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教師應由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實施者轉變為研究性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和指導者,指導教師全過程監控學生的研究活動,并在適當的時候給予及時必要的指導和評價,學生全過程的自主學習、研究,并在必要的時候向老師咨詢,在整個研究性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的是“指導”和“幫助”,而不是“教導”和“灌輸”,學生自由組成研究小組,自主設計調查主題和組織調查,自由分析資料和撰寫論文,這樣,學生才真正的成為學習過程的主人翁,才是真正的主動學習。

(四)結題指導

結題階段包括三個方面:①對研究成果的書面的表達,②對研究過程和成果進行匯報交流,③對課題研究做出恰當的評價。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和口頭報告材料。成果表達方式提倡多樣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寫研究論文、實驗報告、調查報告、活動方案、科技作品以外,還可以采取辯論會、研討會、展板、墻報、編刊物、音像資料等方式,同時,還應要求學生以口頭報告的方式向全班發表,或通過指導老師主持的答辯。在學期末分別舉行班級和年級交流報告會,年級編輯優秀成果集。學生通過交流、研討與同學們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討中,學生要學會欣賞和發現他人的優點,學會理解和寬容,學會客觀地分析和辯證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辯。

新的世紀給教育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我們教師只有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積極投身教育研究、進一步提高認識、更新觀念、深化課程改革,才能發展教育事業,為祖國的復興、社會的進步培養出更多合格的人才。

三、課題研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今后的設想

雖然課題組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論上也進行了積極地探索,并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材料,但由于我們的科研能力有限,理論素養還有待提高,本課題研究的內容還有待進一步深入挖掘,研究方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調查研究的能力、歸納總結的能力還有許多不盡如人意之處。本課題研究結束后,我們將進一步加強理論學習,將實踐轉化為理性的思考,豐富研究的內涵,推廣研究成果的應用。具體表述為:

1.通過示范課、研討課等形式,繼續實驗并推廣課堂教學模式,繼續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2.進一步探討組織研究性學習的途徑和方法。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6

[2]張大昌.高中物理教學大綱中的課題研究、課程、教材、教法.2002(2)

[3]閻金鐸.物理霍益平.研究性學習.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典型課示例.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1

[4]黃達成.高中物理研究性學習的調查與思考.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03(10)

[5]王耀村.開展課題研究 培養創新人才.物理教學.2001(1)

[6]施良方崔允■主編.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7]胡興宏.關于學校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構想.上海教育科研.2001(1)

[8]張大均主編.教育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简阳市| 当涂县| 呼图壁县| 湾仔区| 兖州市| 嘉兴市| 汝城县| 会泽县| 清涧县| 漠河县| 阜新市| 恩平市| 广水市| 夏邑县| 洞口县| 汉川市| 东源县| 扬州市| 漳浦县| 建德市| 宁晋县| 黄陵县| 甘肃省| 安岳县| 尤溪县| 安吉县| 宕昌县| 定日县| 息烽县| 莱芜市| 泗阳县| 普兰县| 巴林右旗| 石楼县| 同德县| 高要市| 神池县| 元朗区| 光泽县| 远安县| 邵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