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學藝術文化

文學藝術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學藝術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文學藝術文化

文學藝術文化范文第1篇

論文關鍵詞:晉南,面塑,保護,傳承

 

根據調研能夠看出,傳統的文化民俗在民間仍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實用價值,一方面對古老文化的認同是一個區域內人們集體意識的表現,一個地方興盛一種習俗或禮節,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以識別其文化身份的特定要求,人們能夠在一種特殊的文化理解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歸屬感,能夠長久傳承下來的文化藝術甚至已經演變為一種習慣,就像過年包餃子、端午吃粽子一樣,成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另一方面,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從一定程度上來說演繹的是一段“西化”的進程,近一百年中人們不斷地在拋棄各種本色的東西,從思想上和行為中擺脫了許多受到傳統觀念定義的價值,以適應“現代化”的要求,而如今,在這一個世紀中人們逐漸發現,西方世界的“荒原”未必是一種更適應中國文化發展的前景,所以,越來越多的民族文化開始回歸,并在“非遺”的牽動下,地域文化特色被廣泛地開掘出來,因此我們說,諸多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重新被命名為真正的民族精神。

深入到各式各樣的面塑制作現場和參與到分享這種文化的人群中來時文學藝術論文,由衷地被這種文化氣氛所感染,然而在關注這種地域文化財富的同時,許多進一步的思考和問題也漸漸暴露出來,首先是作為傳統文化工藝在時下生活中的現狀問題,這點作為展開討論與研究的前提,筆者在《晉南面塑文化的現狀研究》一文中概述了在今天我們的生活中能夠見到的面塑作品,臨汾與運城兩市多數縣市仍然接受在和應用面塑這種古老的禮俗方式。本文重點思考的是作為藝術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遍認同及評價問題;與多數民間文化藝術共同面臨的保護與傳承的課題;作為能夠用來定義地域文化特色的面塑會走向什么樣的發展。

一、面塑在我們的認識中

在調研的過程中,當筆者走進面塑作坊介紹起自己的來歷和目的時,大多數情況下會被問起兩個主要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究竟是要在他們這里做什么工作?我會說我是學生,出于對山西傳統文化保護的想法,想對民間面塑做一些考察。那么“怎么考察?”我說就是對晉南兩地興盛面塑文化的地方進行記錄,簡單點說就是看什么地方有花饃,都有什么樣的,我會去看看。好,第二個問題就是“花饃有什么好看的?”我說這是一種很好的傳統文化,如今都是省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了,很多大賽都有優秀的面塑作品,大家現在慢慢認識到面塑具有的藝術價值了,而且喜歡用它作禮物相互饋贈。而當我拿出相機進行全程拍攝時,他們還會懷疑我是不是記者。我只好又進一步地“濃縮”我的目的,說我是要寫論文的。在他們開始工作前,我會關注他們制作好的一些成品圖片、之前做好的插花配件、釘在墻上的價位表、密密麻麻的訂貨本、以及來訪的客人。直到動態過程開展時,他們會釋放開對我的疑問,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系列的工作,制作過程很忙碌很辛苦,他們總是認真地對待每一個細節和變化,將他們手中的藝術品做到呵護備至怎么寫論文。我們的工作結束時,他們還會熱情高漲地關心其他地方的面塑是什么樣的,我會為此做簡單的說明,或者用相機展示,這個時候他們往往會對其他地方的面塑樣式進行各種頗具主觀色彩的評價。

這就是大多數面塑作坊主們對這項工藝的認識,然而對于那些積極地活躍在民間藝術各種賽事的具有文化體驗的民間藝人們則能夠從容地面對我們的工作。比如說一來到解云仙女士的家里,解阿姨便熱情地介紹她的各種工作和成績,她參加過多項國際國內的活動,出過國,上過電視,平日里也經常接受電視臺的采訪和政府頒發的榮譽,在她看來,“花饃”是一種藝術,她是我所采訪過的唯一一家以“面塑”為自己的產品命名的作坊,她認為面塑不僅是一種可食用的饋贈佳品,而且能夠滿足人們在精神上的欣賞與依靠,而她所做的是一項事業,是一種受到社會及文化界認可和支持的傳承工作。

由此呈示出在藝人一方的兩種對待面塑的看法文學藝術論文,現在再來看看我們的態度。這里所說的當然指普遍認同面塑這種事項的群體,基本上仍可以歸為兩種:一種認為,家中自制的面塑是為了節日所準備的一點“意思”和“花樣”,同時,在作坊里購買的面塑是一種買賣;另一種認為,面塑是可有可無的,即在需要一些慶典禮品做點綴的時候我們可以找到面塑的替代物。先看第一種,快速的生活節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一切都在簡化,而面塑制作剛好需要繁復的工序和具有特殊手藝的少數人,因此,人們自覺地規避了這種“麻煩”,只在必要時制作些簡易的品種以使得節日看起來有些節日味、為平日里總在重復的食品添上幾件的“稀罕物”。觀景除此之外更為便捷的就是購買,現在大多數的城市家庭對饅頭、面條、餅等都采用購買的形式了,更不用說節日里用的花糕和禮饃,很多饃店在節日里都會推出袋裝禮饃,像臨汾市過年可以很方便購買到的10個一袋裝的糕饃,鄉寧熱賣的30個一袋裝的棗花饃,已經打出品牌的店家還會推出精致的禮品盒。所以值得我們考慮的就是,當面塑作為一種流水線式的產品,它還能不能被視為一種藝術和文化。不僅如此,在多數婚禮或生日慶典上的面塑大部分都是用簡易、粗糙和明顯程式化的作品以應付這種親戚禮贈的習俗,這樣的作品也實難讓人們將其提高到“文化遺產”和“地域特色”的高度來認識。

第二種態度的起因更多的是由于在現在生活的氛圍中,同時可選擇的禮儀非常多,人們可以采用更多的更時尚的方式來表示對生活和親朋好友的心愿,因此面塑可以不被作為主流方式。還因為受到生活方式的改變,對食品的講究也只是豐富多彩的生活項目之一,人們更注重投資和享受其他的消費方式,使得面塑變得可有可無,變得可以被替代,到此依然沒有發揮到它的禮俗價值和特色文化功能。我們說“沒什么好的”、“買賣”、“應付”、“可取代”這些都不是能夠用來為一種非遺作解釋的態度,而如果我們大多數人對面塑的認識僅僅停留在這樣的程度,那么它作為一種非遺和傳統文化的價值就會受到質疑。所以,我們需要繼續探討,這種幾百年流傳下來的民俗事項輪到我們這一代時該做些什么。

二、面塑在我們的傳承中

每當我問起作坊主,他們的手藝都是從什么時候繼承下來的,像這樣做法和說法是什么時候就有的時,他們都會說“多少年都是這么個樣”,自己也不清楚是什么年代開始傳的了。另外年輕的藝人會說,作坊本是家里長輩們創建的,所以自己的手藝就是這樣跟著學來的,不清楚更多的事情,這些就是樸實的百姓們對于面塑“傳承”的認識。然而他們口中所說的“從來都是這個樣”,也并不見得就是同一個模樣和同一種制作方法,事實上他們每天都在做各式各樣的調整與創新文學藝術論文,只是并沒有放大地去認識這個結果罷了。作為“非遺”的一個民間美術類別,面塑有它獨特的形式和技術層面上的特點,它要求傳承人具有精湛的技巧和具備富有創造力的專業素質,也就是說我們應當將它視為一種能夠代表相當水平的文化與藝術品來保護,而保護的落腳點是傳承,那么傳承什么?怎么樣傳承?這就談到了傳承這種事項和傳承人的問題。

俗話說熟能生巧,很多民間藝人都是在學習與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智慧和突破點,我們在今天依然能夠有幸了解到具備高水平的工藝技巧和審美鑒賞力的民間藝術家們,他們存在的作用不僅僅是讓其作品延續了本土信仰體系精髓,還賦予了面塑這種緣自傳統習俗的事物能夠用來闡釋時代精神和文化新意的現代魅力。在他們的努力下,我們一方面能夠從這些民間工藝品中了解到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認識到我們特殊的民族情緒表達,另一方面還能夠將它們融入到現在的世俗生活中來,成為能夠為這一方水土帶來精神認同的特產。優秀的面塑作品總在不斷地更新和提高,這也就是讓這些“活的藝術”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品位積極發生聯系、讓它們參與到我們的情感體驗中,在如今不少大賽中見到的面塑戲劇人物作品、“奧運”作品、“海寶”作品都在以時代的姿采進入人們的審美視野怎么寫論文。

事實上,傳承面塑工藝、傳承面塑文化與面塑傳承人是三位一體的關系,在傳承人上筆者認為,應當包括藝人傳承和民間傳承這兩方面,兩者雖然所肩負的傳承功能是不一樣的,但意義無疑同等重要。有突出貢獻的藝人即我們通常認定的“傳承人”,他們的傳承體現出國家與地方對這種文化事項的認可和對他們在這種精湛的傳統文化的生命延續及發展興旺上所做出的不可估量的努力的認證。而民間傳承,也就是在我們百姓日常生活中所保留的此種文化習慣和情感載體,這樣的傳承則是能夠彰顯我們民族的傳統特色及讓人們“過精神意義上的生活”的表現,因為工藝精美者畢竟在少數,而且讓藝術參與到生活中來還需要依靠人們的普遍關懷和體驗。

三、面塑在我們的未來中

在以面食文化譽滿神州的三晉大地,面塑藝術有獨特的歷史淵源,從人類學角度上來說,面塑起源于祭祀犧牲的替代品,作為能夠幾千年傳承下來的工藝技術,能工巧匠們尤其是婦女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許有很多人還會認為面塑不過是在普通的饅頭基礎上添加些配件和花飾,并不能進駐在高雅的藝術殿堂之中,但是如果你能真正走進面塑制作的工作現場,如果你能悉心記錄每一件作品的創造過程,如果你有機會見證未曾擁有任何設計知識作指導的藝人們能夠將瞬間想象物化成活靈活現的成品,如果你可以站在大量的面塑作品面前領略到這種真正的民風民俗,就不會不感嘆制作者們高妙精湛的審美趣味和賦予其中的獨特情感和智慧,相反又會覺得自己的經驗和學識是多么渺小,似曾掌握的全部理論和知識都會在此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我們一直在關心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若干年后這種文化事項還會不會存在,事實上經過了我們的現狀分析、理性認識和合理提議之后,能夠展示出一幅自信的圖景。羅丹有一句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關鍵看我們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本文中沒有過多提及各種保護意義、保護立法、保護理論、傳承手段、市場分析等等文學藝術論文,只是重點在探討關于這種傳統藝術、活的藝術、世俗藝術、文化藝術我們需要用什么眼光來看待,真正的精神財富也許并不高遠,并不抽象,它可能就是瞬間給我們驚現、給我們提醒的那種集體文化意識,也就是說我們這一代人的思想和作為直接關乎面塑文化在未來的命運。

在具體的操作中,市場是一個繞不開的話題,盡管市場價值與文化定位在意義和結果上不可能等同,但市場依然是走向推廣和發展的積極的門戶。在我們這個內陸地區,我們這個典型的黃土地上,面食文化是可以被張揚的地域特色,尤其是作為華夏根祖文明發祥地的晉南地區,本土民間信仰與藝術表達形式應當廣泛地被重視、被欣賞,面對外來的那些讓人眼花繚亂的新事物,我們是否還在自慚形穢、還在為沒有什么可以拿得出手的好東西苦惱?值得慶幸的是,近年來已經出現了一個良好的趨勢,特色產品、饋贈禮品及紀念品都反映出回歸傳統的傾向,這讓人看來古老同樣可以融入現代,傳統同樣可以走向時尚。當然在具體的技術層面和產業運營層面需要投入不懈的努力,精益求精地追求它的工藝品質,我們不怕沒有自己的好東西,就怕沒有能力推出自己的好東西。在此意義上,我們對晉南面塑的未來充滿信心,而不是讓它的姿容只留存我們的記憶中、讓它的涵義只維系在遠古闡釋中、讓它的魄力只限定在與節日禮俗的關聯中,面塑是活的,是能夠擺在眼前的,是要求走向明天的。

On the Protection and Passing down of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ZHANG Xiao-chen

[Abstract] As akind of traditional fork arts which illuminate national sentiment,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should be re-recognized widely. Thi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successor’smission, but also people’s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consensus. In the trendof traditional culture’s restoration, southern Shanxi dough modeling, whichdefines regional cultural character, will have a bright prospect.

[Key words]

文學藝術文化范文第2篇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原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成立于2001年。2006年經教育部批準為面向全國招生的大學本科層次的獨立學院,2010年獲得跨省組織部分專業招考權,2012年批準為學士學位授權單位。與四川音樂學院等聯合設立碩士研究生培養點。學院先后獲得“中國十大藝術院校”、“全國十大品牌獨立院校”、綿陽市文明單位、四川省文明單位等榮譽。2014年經教育部批準轉設為四川文化藝術學院。

學院地處四川省第二大城市——中國科技城綿陽,毗鄰南郊機場和南湖公園,依山望水,環境優美;占地1157.16畝,總建筑面積39.16萬平方米;建有電視臺、電臺、多功能演播廳、學術廳、排練廳、舞蹈室、琴房、標準運動場、游泳池等,教學、生活設施齊備。

學院設置有美術學院、傳媒學院、音樂舞蹈學院、文化學院、職業教育學院、思想理論政治教學部,開設28個本科專業,11個專科專業。擁有一支近800名高水平、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校學生9000余人。

學院秉承“給自己一個目標、讓生命為她燃燒”的學院精神,弘揚“啟迪學生智慧、培養時代需求人才”的辦學理念,遵循“立本、務實、創新”的院訓,實施校園學分制,推行“大課堂、大舞臺,藝術與科技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實踐與產業項目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社會需要的“品德優、基礎寬、素質高、能力強、會創新”的復合型、應用型文化藝術人才。已為國家培養了近萬名各類藝術人才,畢業生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學院與中國文聯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成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院;與文化部共同承辦了藝術發展中心培訓部;建有8000平米的集收藏、展覽、學術研究、文化交流等功能的王蒙文學藝術館。

學院積極開展國內外藝術交流與項目合作。學院建立有20多個名師工作室;與國內外130多家企業建立了校企合作項目;與世界各國30多所大學建立教學科研合作項目;加入國際設計師協會、歐洲文化藝術聯盟;承接文化部多個全國性的培訓項目、承擔文化藝術類國家課題研究;為服務區域經濟發展,與綿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共同建立了中小企業文化創業產業園。

學院聘請前文化部部長、中國當代作家王蒙先生,四川省原省政協副主席馮崇泰先生,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執行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先生,作曲家吳祖強先生,原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學評估中心副主任李志宏先生、原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院長伍國棟先生為名譽院長;美國特里夫卡拿撒勒大學副院長Stephen Pusey博士,美國紐約電影學院副院長朱華宇等國內外知名專家為學院顧問。

學院正建設中的“四川梓潼實踐實訓校區暨大學生文化旅游產業創業園”,總用地2775畝。致力于打造成集教學、實踐實訓、表演、博覽、創作、交流等于一體的中國藝術教育實踐實訓示范基地和大學生就業創業基地。

面向省外招生專業及專業方向

(一)四年制本科

類別

專業

專業方向

學費

[元/生·年]

普通類

漢語國際教育

12000

英語

藝術翻譯

文物與博物館學

公共事業管理

藝術類

文化產業管理

16000

音樂類

音樂表演

羌藏歌舞表演、聲樂(民族、美聲、通俗唱法)演唱、器樂[鋼琴、竹笛、二胡、琵琶、古箏、揚琴、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大管、圓號、小號、長號、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木吉他、電吉他、薩克斯、打擊樂(民族打擊樂、西洋打擊樂)]演奏

音樂學

音樂教育

舞蹈類

舞蹈表演

現代流行舞

舞蹈學

舞蹈表、教、導合一

舞蹈編導

傳媒類

表演

影視表演、服裝表演

戲劇學

戲劇影視文學

廣播電視編導

戲劇影視美術設計

錄音藝術

播音與主持藝術

美術類

動畫

美術學

繪畫

雕塑

攝影

藝術設計學

視覺傳達設計

環境設計

產品設計

文學藝術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 題】數字化時代與文學

【關 鍵 詞】數字化時代/文學/審美思維/仿真

【 正 文】

文學藝術是時代的花朵。每個時代都會培育出自己時代所獨有的絢麗多姿的奇葩。文學藝術又是時代的鏡像。莎士比亞在他的著名悲劇《哈姆萊特》中就借主人公之口說過:“自有戲劇以來,它的目的始終是反映自然,顯示善惡的本來面目,給它的時代看一看它自己嬗變發展的模型。”[1](p68)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總是映顯出時代,以其獨特的神韻和風采而成為“一個時代的縮影。”[1](p58)

我們正在走進一個信息化、數字化的時代。

高科技的發展,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運用,多媒體網絡的逐漸普及,信息高速公路的建立,使一個擁有60億人口的世界逐漸變成了一個“地球村”。信息化、數字化的高度發展,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它對世界各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教育和文學藝術都已發生了深遠的影響。

信息化、數字化使整個世界被把握為圖像了。當代德國著名哲學家、美學家馬丁·海德格爾指出:“倘若我們沉思現代,我們就要追問現代的世界圖像。”[2](p81)“現代的基本進程乃是對作為圖像的世界的征服過程。”[2](p90)信息數碼圖像進入我們的儲存、檢索、閱讀、欣賞、傳送的工作平臺并顯示在電腦的屏幕上,它的快速、清晰、變化多樣,給接受者帶來了無窮的愉悅和享受。

數與美有著歷史久遠的關系。早在公元前六世紀,畢達哥拉斯就把數與美聯系起來,將數看作是美的本源,認為“事物由于數而顯得美”,一切藝術都產生于數,甚至整個天空都是一個音樂的音階和一個數[3](p113-114)。我們今天所說的數字化是建立在0-1的二進制的數的關系的基礎之上。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對美的創造、美的欣賞和審美教育,對文學藝術的發展,創造了古人無法想像的有利條件。它使歌德、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論述的“世界文學”的預言變成了生活的現實。人類在幾千年創造的文學藝術珍品,真正成了世界各族人民的共同財富。這給作家、藝術家、美學家相互學習、相互對話交流、相互吸取融合,提供了廣闊自由的空間。信息數碼圖像的創造、掌握與普及,大大有益于讀者大眾的審美素質和鑒賞水平的提高,讀者日益提高的審美需要又可給作家、藝術家創造藝術美以強大的動力,進一步促進文藝的發展與繁榮。

數字化一方面使世界圖像化了,另一方面,又使文學藝術這面時代的鏡子,呈現出了一些新的審美特征。

1.各種藝術的交融性和審美的共通感。這是經過數字化處理的文藝作品的一個鮮明特色。

在當今時代,我們經常可以欣賞到由衛星傳送,在電視屏幕上出現的世界各民族的藝術精品。盧浮宮的繪畫、西安的兵馬俑、歌劇《茶花女》、悲劇《哈姆萊特》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電視劇《三國演義》與《西游記》等等,通過多種媒體,使藝術的各種成分,如聲、光、色、畫、語言文字交融成一體,從而給人一種審美的共通感。這種共通感是我們單純在書面語言的文學作品中無法獲得的。

2.作家和讀者互為主體,相互之間具有一種互動性。

作家是創造的主體,讀者既是接受的主體,又是參予創造的主體,他可以直接參加到文本的創造過程之中。讀者與作家之間形成一種全新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對話、交流關系。多媒體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的獨語局面,它給世界帶來了一個真正稱得起是復調的、多聲部的豐富多彩、萬紫千紅的局面。互動性是數字化時代在網上創作、批評、交流、對話的根本特性。正如保羅·萊文森所說,“網上的文本使我們有能力進行迅疾的互動。”[4](p166)互動既有同一時間的互動交流,又有不同時間、地點的互動。“非同步的互動在網上的節奏是幾分鐘、幾小時、幾天,而不是幾天幾個月”,這種非同步性的互動,可以在網絡上強化混合媒介的沖擊力[4](p167)。

3.文學鏡像呈現出多維性與立體化的特點。

在電視或電腦的屏幕上顯示出的文學藝術圖像本身就是多維的、立體化的。美國學者埃瑞克·戴維斯指出:“電腦、媒體和遠程通訊技術正在不斷收集、控制、儲存和傳播著一個日漸龐大的數據流,這無疑建立了一個新的維度:信息空間。這個繁殖力極強的多維空間是虛擬的、網絡密集并十分復雜的,是一個廣闊而又至高的王國,它是由我們的想象力和技術的表述來調節的。”[5](p114)傳統的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閱讀鑒賞的方式是線性的由點到線到面,而數碼圖像藝術則是格式塔式的,具有直觀性、整體性。由數碼圖像建立起來的信息空間,不是一維、二維、三維,而是愛因斯坦所說的那種包括時間維度的“四維空間”。圖像顯示出的文學藝術作品是以四維空間存在著并給接受者以審美感受。20世紀最后兩年中,《泰坦尼克號》通過影響、電視、因特網,創造出了藝術領域的神話般的奇跡。盡管在此之前已經有35部電影和一百多部小說反復地敘說著泰坦尼克號豪華客輪因撞上冰山而沉入大西洋海底的故事,但都沒有產生通過數碼圖像顯示出的泰坦尼克號那樣的藝術魅力。

4.超越時空的開放性和自由性。

數字化時代,是一個真正走向開放和自由的時代,它徹底沖破一切封閉的牢籠。人們能夠以超越時空的方式,向地球的各個角落,向宇宙的星空去搜尋知識和傳送信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已經不是笑語,而是生活的現實。馬歇爾·麥克盧漢明確地宣稱:“在瞬時信息的時代,時間(按視覺和切分計量的時間)和空間(統一的、形象的和有周邊密封的空間)已不復存在。在瞬時信息時代,人結束了分割性專門化工作的職責,承擔了搜集信息的角色。”[6](p180)現在世界各國的科學家聯合繪制人類的“生物基因圖譜”,許多發達國家已經或正在著手建立“數字圖書館”。這樣以來,不僅關于人類自身的基因構成及其譜系,可以為世界各國科學家所共享,推進生命科學的發展,而且人類幾千年創造的藝術珍品和全世界的“文化基因庫”,同樣成了人類共同享用的財富。這對文學創造和藝術鑒賞水平的提高,無疑是一個福音。

5.數碼圖像的復制性與仿真性。

數字圖像高速、清晰、直接、仿真是前所未有的。它的復制功能與印刷術、照相術相比,也進入了一個全息、多維、具有創造性的新階段。在發達國家正在建立的數字圖書館中,我們看到,它不僅能復制、儲存古今中外海量的文化珍品,而且可以制成光盤、VCD、輕便地攜帶,長久地保存。在復制過程中,適應受眾的需要,還可以配上音、光、色、電、圖畫、語言,生動地表達出藝術作品的高遠深邃的意境。如經數碼圖像復制顯示出的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貝多芬的《英雄》、《命運》、《田園》的交響樂章等世界文學藝術珍品,比我們僅僅從詩集、散文集和聽音樂會得到的審美感覺,豐富得多。數碼圖像的復制者的具有創新性的制作,自然會在情感上引起受眾對作品的共鳴。

數與美繪制的時代鏡像是豐富多樣而又迷人的。但是我們又不能忘記,數字化本身是一柄雙刃劍。如果我們僅僅看到它給世界帶來的福音的一面,而忽視它的負面效應,那就會陷入一種新的陷阱。為此,《技術帝國》一書的作者特意發出了一個警告,他說:“我們所面臨的21世紀將越來越受制于世界的數字化。”[7](p103)就文學藝術的發展來講,有幾個問題應特別引起我們的重視。

1.復制性、標準化與獨創性的矛盾。

文學藝術作品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它的獨創性。藝術最忌雷同化、標準化、模式化、理性化。愛德華·楊格在《試論獨創性作品》中指出:“獨創性作品是最最美麗的花朵。模仿之作成長迅速而花色暗淡。……有些作品比別的更有獨創性;而且,我認為,它們越有獨創性越好。獨創性作家是、而且應當是人們極大的寵兒,因為他們是極大的恩人,他們開拓了文學的疆土,為它的領域添上一個新省區。”[8](p82)楊格認為,模仿的、機械工藝復制的作品,永遠無法超越藍本,因為原作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它們個個“都是獨特無二的:沒有兩張面孔、兩個頭腦是一模一樣的,一切都帶有自然的區分的鮮明標記。”模仿的、機械工藝復制的作品泛濫的結果,使文學界不再是獨立特行之士的結合,而是一大雜燴,亂七八糟一大群,出了一百部書,骨子里只不過是一部書[8](p95-96)。復制性和標準化是通過數碼圖像制作的作品的一個重要特征。瓦爾特·本雅明指出:“即使在最完美的藝術復制品中也會缺少一種成分:藝術品的即時即地性,即它在問世地點的獨一無二性。”[9](p84)他還說,“原作的即時即地性組成了它的原真性(Echtheit)。……完全的原真性是技術——當然不僅僅是技術——復制所達不到的。”在數字化虛擬世界中顯示出的一幅幅法國盧浮宮保存的藝術珍品,的確非常逼真,然而人們總是還想去盧浮宮親自欣賞一下大師的原作。因為再好的復制品,也無法表現原作的神韻(本雅明稱之為“光韻”),無法表達出原作的那種“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具有獨一無二的深邃的意蘊。數字化的世界是一個技術世界。“技術世界是能相容的標準化的世界,如果沒有標準,那么既不能發射也不能傳送。”[9](p85)對于網絡世界來說,技術的標準化是必需的,對于文藝創作來講,標準化則是與藝術家追求的獨創性相左的。

文學藝術文化范文第4篇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文化素養;缺失

一、文化素養及其意義

文化在漢語中是“人文教化”的簡稱。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中稱, “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也”,這“共業”包含眾多領域,諸如文學、哲學、歷史等。龍應臺1999年5月在臺灣大學法學院的演講中說:“知識是外在于你的東西,是材料、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識,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到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那么,我們可以把文化素養理解為是人在涉獵了這些“共業”,即文學、歷史、哲學等知識之后,所具有的對這些文化現象的理解與認知,從而體現出來的一種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的內在品質。

文化素養的靈魂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是一種為人處事的基本的道德、價值觀和人生準則。龍先生對文化素養的意義還曾有過一段精辟的闡述,她說:文學(包括文學、藝術、美學、廣義美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里,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地對“美”的頓悟;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哲學就是對于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困惑;歷史,沙漠玫瑰的開放。你沒有看見沙漠玫瑰從第一天到第七天的復活開放的過程,你就無法理解它的美麗與價值;鑒往知來,對于任何東西,如果不認識它的過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現在到底代表什么意義?不理解它的現在,又如何判斷它的未來?歷史讓你知道,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文化素養于社會、于人或人生的意義由此可略見一斑,而對于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來說,文化素養還具有更廣泛的意義。

1、文化素養可以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柱,是一個民族得以維系和凝聚的精神紐帶。社會的進步和民族的復興,需要全社會共同培育起一種強大的民族精神以增強我們的精神競爭力,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文化素質是民族精神的文化基礎和精神基礎。加強文化教育,培養與提高文化素養,可以直接或間接地豐富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培養學生對世界、對民族和社會、對人生的理性認識,增強其精神力量,進而培養其民族凝聚力與民族精神。

2、文化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道德觀

深厚的文化素養不僅可以提高人的道德品質,還可以提高人的審美和認知水平,使人具有較強的辨是非能力。只有有了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在人生的旅途上才可以堅忍不拔地執著追求,才會懷有對人的終極關懷而無私地付出。這是成就一切事業的人格保障基礎。

3、文化素養可以為專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是藝術設計和藝術設計教學應當遵循的規律之一。藝術設計對人才的知識結構的要求除了具體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法,還要具有相關的社會經濟基本知識,中國傳統文化及古典文學藝術,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的新成果等領域的知識。這里還包括對美的認識,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等。掌握了這些,可以很好地解決藝術設計中傳統與現代、民族與文化等關系。

4、文化素養還可以激發設計構思的靈感

中國古典園林之所以能以其輝煌的成就在世界造園史上獨樹一幟。影響深遠,是因為其本身就是中國傳統文學與文化的直接體現,是詩、書、畫與哲理的完美結合:蘇州的滄浪亭,取意于《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拙政園的留聽閣取意于李商隱的“秋陽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等等。由深厚的文化底蘊做鋪陳,不僅容易使作品生動、深刻、有內涵,且有事半功倍之效。今天,這些優秀文化仍然作為設計師設計的淵源甚至靈魂。

5、良好的文化素養有助于設計者得到社會的了解和認同

作為一名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或一名設計師,能夠清楚明白地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設計目的、設計中所蘊含的文化現象與精神,是最基本的能力。這些,都需要一定的語言、文字、文學與社會知識。中外的藝術大師們,大都具有深厚的社會知識和文化底蘊。靳埭強曾做過十年裁縫,后在香港大學中文部攻讀設計課程,從其影響設計界的《平面設計實踐》、《商業設計藝術》等著述中,我們不難看出其深厚的文化素養和專業知識。良好的文化素養有助于設計者向社會展示自我并得到社會的認同。

二、文化素質對藝術設計的影響

藝術設計是一個多學科交叉發展的綜合性學科,它涉及社會的方方面面:政治、經濟、歷史、哲學、文化、美學、藝術、技術、心理學、社會學等。人文、社會、歷史的淵源是藝術設計者不可或缺的綜合素質。而就目前藝術設計和教育的現狀來說,暴露出來許多問題需引起社會、教育者和設計者的重視。

1、設計中民族文化的缺失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科技的進步,藝術設計日益成為國際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有效手段之一。而這種發展的表象之一就是各個國家設計的民族性特征在逐步消失,被國際特征取而代之。而缺乏民族性、主動性、多元性的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如充斥大街和媒體的猶如孿生姐妹般的各類廣告、招貼,不僅缺乏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有的甚至成為設計文化的垃圾。而靳埭強先生在1986年設計的“中國銀行”的標志之所以在當時眾多的設計方案中脫穎而出,是因為標志中蘊含了深厚的文化。 “中國銀行”的標志圖形為中國圓形古錢幣與中文“中”字完美的結合,整個標志形象渾厚、莊重、通達,表現了中國銀行資本實力之雄厚,服務之周到的個性和內涵,并融入中國文化的傳統民族精神與形象營銷的當代市場戰略于一體,展現了中國銀行走向世界、再創輝煌的面貌。就中國的藝術設計而言,眾多的民族文化故事和傳統元素是藝術設計的源泉與文化背景。設計師需要更多的了解和認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借鑒傳統元素進行現代設計,并將這些傳統的東西挖掘出來賦予新的文化理念,不給人以簡單的復古,是中國設計和中國設計師面臨的巨大挑戰。

文學藝術文化范文第5篇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2)05A-0057-02

兩年前,本人采用“以問導學”教學法執教《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估算乘法》(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教科書第70頁例2),用13問串起一堂課,教學效果較好,榮獲南寧市教師職業技能大賽二等獎。其教學實錄如下:

一、復習舊知提問,激活經驗

問題一:早就聽說三(1)班是個優秀的班級,請問你們班有多少個同學?

生1:有54個。

問題二:潘老師帶的班,大約有60人,猜猜看,老師帶的班可能有多少人?

生2:可能有61或62人。

生3: 61到64人都有可能。

生4:也有可能是55到59人。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隨即板書:

61、62、63、64 55、56、57、58、59)

問題三: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4:用四舍五入法,個位是1到4的去掉,個位是5到9的進一。

(教師在61到64下寫“四舍”,在55到59下寫“五入” )

師:看來你們班真是名不虛傳呀,請說出下面各數接近哪個整十或整百數。教師用卡片出示下面各數:29、41、597、320、77 、186,學生依次回答。

師:聽說你們的口算也非常厲害,潘老師想見識見識。出示口算題卡:

80×9 60×5 300×4 700×6

90×2 500×8 (指名學生回答)

二、教學新知提問,引領探究

師:再過幾天“兩會一節”將在我們南寧舉行,為了迎接“兩會一節”,南寧打扮得可漂亮了,請看!(課件出示中國-東盟博覽會的盛況)

潘老師要組織三年級同學來南寧參觀,租車時碰到難題,想請同學們幫忙。教師課件出示:230個同學要外出參觀,每輛車42個座位。

問題四:租6輛車夠不夠坐?你們能幫潘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生1:我剛剛算了一下每輛車42個座位,6輛車就是42×6=252(個),230人,不但夠坐,還多出了22個。

問題五:不錯,你計算得很快,也很精確。但是,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題目中的問題,你想到了什么?

生2:他的方法不是很簡便。因為題目只是問夠不夠坐,也就是說答案只有兩種可能性,夠或者不夠,而沒必要算出多多少個。

問題六:那6×42大約是多少,怎么算比較簡便呢?

(讓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討論過后,分別請同學發表各自的見解。)

生3:每輛車42個座位,我們把42≈40,6輛車可坐240人,而實際人數還不到240人,所以肯定夠坐。

師:你回答得真好!

問題七:生1,你覺得他們的方法怎么樣?

生1:我明白了,題目并沒有要我們求出多多少人,所以生3的方法比我的簡便。但如果題目要求多多少人的話,我想就只能用我這種方法了。

師:你不僅能找出不簡便的原因,還能把這道題和我們以前學過的題目作比較,你也真了不起!

問題八:其他同學還有沒有不同的想法?

生4:他們都沒有去算精確值,而只是用到了估算的方法。

師:是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時也只需算出近似數,不需要算出準確數。這樣的計算叫估算。(教師板書課題)運用估算,會比較簡便。板書:6×42≈240。再由小精靈介紹約等號。

三、鞏固應用提問,強化認知

完成教科書第70頁“做一做“中的4道題。先由學生獨立計算,然后集體訂正答案。結合訂正答案的過程讓學生說一說估算的過程。

(出示:230個同學要外出參觀,每輛車38個座位。)

問題九:本來老師打算租42位的車,可這種車租完了,只有38位的車。230個同學還租6輛車,夠不夠坐?

學生估算:38≈40,40×6=240后大部分學生喊夠了,有幾個學生喊:不夠,不夠。

問題十:估算出來都是240個,有的同學認為夠,有的認為不夠,為什么呢?

(教師讓學生組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

正方生1:240個大于230個,所以夠了。

反方生2:把38看成40,每輛多算了2個,6輛多算12個,240比230多的是10個,所以還差2個。

問題十一:不夠的這兩個同學怎么辦?

生3:給他們自己坐私家車來。

生4:那就給他們站著來。

生5:這樣可超載了,又不安全。

生6:多租1輛,租7輛。

師:給兩個坐38位的車?

生6:租5輛38位的車,再租一輛車位比38多一點的車。

生7:也可租一輛“的士”車。

師:哦,這樣想的好!

四、歸納總結提問,強化記憶

問題十二:通過一節課的學習,相信大家都有不少的收獲。請說一說,你的收獲是什么?或者有什么疑惑?(讓學生自由紛說)

問題十三:這節課哪個組學得最棒?你們能估算出你們組得多少分嗎?

(注:教師在課中根據每組的表現,在黑板上給每組加分,每次加的分數在85到94之間。)

教后反思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的起點,是學生主動探索的動力。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節課我以問題為中心引領教學,讓數學教學更本真。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以“問”導趣,使學生樂學。

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就難以誘發和激起求知欲,沒有問題,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學生也就不會深入思考,那么學習也就只能是表層和形式的。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我就創設“租車”去南寧參觀旅游的問題情境,將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無形中使學生感受到估算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巨大實際意義,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產生積極的數學情感。“租車問題”成為課堂研究點的核心,有了“問題”來穿針引線,研究點串成了一條研究線,不僅極大地調動學生研究的積極性,也使課堂結構緊湊完整,首尾呼應。從初始性的問題,隨著老師的精心引導層層展開教學,變成過程性的問題,學生積極地經歷估算的全過程,有效地突破研究點,深化研究點。

2. 以“問”導思,使學生活學。

有了問題,思維才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有動力。課堂提問不在于數量的多少,不在于表面的繁榮,而在于問題要有質量,有針對性。課堂提問的目的或促進學生的思維,或幫助學生思考,或有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我依據這節課的教學要求,針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設計問題。在教學新知時,我提出了 “230個同學要外出參觀,每輛車42個座位,租6輛車夠不夠坐?”“不錯,你計算得很快,也很精確。但是,請大家再仔細觀察一下題目中的問題,你想到了什么?”“那6×42大約是多少,怎么算比較簡便呢?”這三個問題。我在學生思考交流前提出了明確要求,引領學生有序思考。有了這三個問題,學生的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了有效的平臺,面對問題,學生大多能夠憑借思考交流,從問題中有效地引出數學知識,學生的思考交流凸顯了數學知識的本質屬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保市| 香港 | 基隆市| 新兴县| 民乐县| 蒙自县| 遵化市| 舞阳县| 葫芦岛市| 吴桥县| 蒲江县| 遂昌县| 锦州市| 化隆| 井冈山市| 澎湖县| 大安市| 华蓥市| 柳林县| 新丰县| 深泽县| 托里县| 会理县| 方山县| 元江| 秦安县| 建德市| 郴州市| 夏津县| 宣汉县| 松阳县| 齐齐哈尔市| 黄陵县| 大关县| 门源| 忻城县| 抚州市| 莱芜市| 凤凰县| 黄冈市| 石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