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氣候變化意識

氣候變化意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化意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氣候變化意識

氣候變化意識范文第1篇

后大洪水時代人類的“兩棲生活”

泰國首都曼谷是受到海平面上升威脅的城市之一。曼谷S+PBA建筑公司提出了一個漂浮水上城市規劃,這個有趣的解決方案被命名為“后大洪水時代的未來”。像未來水世界的其他許多設想一樣,它表明人類不僅僅要應對海平面上升,還將迎來兩棲生活的未來。聯合國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到21世紀中葉,曼谷的大部分地區都將不得不放棄。這一創意構想了一個漂浮在水面上的新穎城市網絡,它包括學校、公共場所、醫院、公用事業和工業企業等,還考慮了種植原生紅樹林、發展對蝦養殖業、過濾海水等有助于減少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措施。

未來紐約的水上新城

隨著海平面的上升,紐約將變成一個水城。那么未來的“紐約水城”會是什么樣的呢?紐約建筑師們設計的“未來紐約水城”是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和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的“紐約瀕水城市規劃項目”的一部分。根據這一設計,許多城市基本職能都將轉入水中,運河將成為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多乳腺的街道及時將雨水排入濕地,水將成為城市和海港的新的聯系紐帶。

可持續發展的水上城堡

在這個可持續發展摩天樓的創意中,垂直建立在水上的城堡上覆蓋著大量的人工“樹葉”,“水上城堡”通過橋梁或碼頭與陸地相連,坐落在浮動“地基”上的城堡利用洋流發電,基本上可以做到自給自足。“水上城堡”上有住宅、工作場所和休閑場所,以及食物來源。“水上城堡”上的人工“樹葉”可用來收集水、太陽能和風能。

海拔70米的空中城市

當海平面上升的災難真正到來時,陸地將被完全淹沒,地球人類將不得不創造新的人類文明,而未來的新穎城市可有三種選擇:水中城市,漂浮城市,空中城市。這一建筑創意選擇的是后者:空中城市,即在海平面上方70米處建立城市。這一城市遠景規劃是由土耳其建筑師希南·居納伊和穆斯塔法·布爾古爾共同設計的,這一空中城市的城市結構和功能體現了強烈的科幻色彩,美中不足的是缺乏細節,所以很難確定這種獨特的未來城市遠景設計的實用性和可行性究竟如何。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果未來地球變成一個水世界,人類向空中垂直發展是不錯的選擇。

馬爾代夫的人工綠島

總有一天,馬爾代夫將消失在上升的海水中,因為馬爾代夫的1200個島嶼都不超過1.8米海拔。作為一個注定在不久的將來會消失的海上島國,馬爾代夫政府正在著手進行應對氣候變化的公民教育,并開始在各島嶼周圍進行“高筑墻”的浩大工程。馬爾代夫政府目前正在與荷蘭建筑師合作計劃建立人工浮動島,這些分層星型人工島嶼當然無法取代馬爾代夫的自然美景,但它們至少能夠在腳下的土地被海水淹沒之時,讓該國居民能有一個容身之所。同時,這些美麗的人工島嶼還將成為擁有游泳池和高爾夫球場的旅游勝地。

圖瓦盧居民的應急住宅

圖瓦盧在太平洋上的9個島嶼在不久后的某個時刻,就會被海水完全吞沒。事實上,這一過程已經開始,在未來幾十年內圖瓦盧有可能完全消失。韓國建筑師提出了“應急住宅”的創意,在摩天大樓上建立高架平臺,以容納這個國家的11000名居民。該設計保障了圖瓦盧人在海平面上生活的所有功能,或可讓他們避免受到海平面上升帶來的諸多災難。

可調節水位的舊金山大堤

美國建筑設計師的可調控水位大堤的創意,可將海平面上升的威脅消弭于無形,不致干擾和影響到城市的正常運行。他們設計的舊金山大堤創意新潁,以機械方式管理潮汐,可通過穿孔管墻對大海和海灣的水位進行調控。

格柵“圍兜”保護紐約城

給曼哈頓的建筑物加上格柵形“圍兜”,能在氣候變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時給紐約城提供有效的保護嗎?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兩名大學生認為可以,他們的奇思妙想是:給曼哈頓的建筑物底部套上一層保護膜,避免上升的海水灌進大樓,在保護膜上還可以種上樹木,用來吸收大量的水。這種作為土壤替代品的由懸垂膜構成的保護網,可以給建筑物提供一個保護屏障,防止城市被洪水淹沒。

浮動的度假村

沙漠國家卡塔爾計劃興建一座漂浮于海上的兩棲式豪華海洋度假村,由意大利建筑集團GZDG設計。該海洋度假村位于海洋保護區內,其中包括住宅、辦公樓、水族館、浮動人行走道等。四個有一半淹沒在水中的酒店還包括漂浮在水中的水母狀水下觀景臺。該建筑設計集團稱,“意識到人為干預對環境的影響,我們的建筑設計要考慮到在新的生存空間里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

“未來水城市”四大創意

氣候變化意識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一體化 城市轉型 發展導向

一、鄭汴兩地一體化的產生背景及發展趨勢

1954年,河南省省會由開封西遷70公里外的鄭縣,由此導致了兩地不同的發展局面,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及實施促進中部崛起戰略以來,經過歷屆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以及廣大勤勞智慧的河南人民堅持不懈的努力,經濟社會發展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河南省GDP連續數年已經位列全國前五,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極大提高,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現代化和國際化也正加速推進。但是,在看到這些可喜成果的背后,也直面背后存在的問題。以鄭汴地區為例進行對比分析,鄭州地區飛速發展,在省內“一枝獨秀”,首位度快速提高,遠遠把省內其他兄弟城市甩開;與之相比,毗鄰鄭州幾十公里外的開封市發展情況卻截然不同,失去政治地位的的開封市發展卻略顯落魄,經濟萎靡不振,陷入困境,確實令人扼腕痛惜。在2006年其GDP竟淪為全省地級市倒數第二,原來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的轉型中陸續破產倒閉,產業結構調整未能帶動新興產業的發展。而鄭州市作為省會城市抓住國家中部崛起的政策方針快速崛起成為中部地區的龍頭城市之一,最近又在爭創區域性中心城市。但鄭州市無論城市化水平和基礎設施健全滿足性與東部沿海和南方一線城市發展相比仍不具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城市規模急劇擴大、中心城區交通嚴重擁堵、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如何打破這種尷尬局面的問題就不得不考慮在眼前。

在2011年9月28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指出,中原經濟區是以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明確的重點開發區域為基礎、中原城市群為支撐、涵蓋河南全省、延及周邊地區的經濟區域,地理位置重要,糧食優勢突出,市場潛力巨大,文化底蘊深厚,在全國改革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

二、鄭汴一體化的區位優勢

(一)人力資源雄厚

鄭開兩市人力資源年齡15到64歲人數為352萬人。總體適齡勞動人口數量大。鄭州市從事經濟活動和從業人員達到810萬左右,開封市從事經濟活動和從業人員達280萬左右。從兩地三次產業人口從業結構中來看,鄭州市主要以第二、第三產業為主,而開封市以第一產業為主,兩地從從業結構上來看,具有一定的互補性。而且鄭州和開封兩地由于多年的科技基礎積累,科學技術的的產業應用程度比較高,工業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在省內位居前列,兩市工業的總量占河南的70%以上。此外,兩市擁有豐富的高校人才和技術資源,兩地集合了鄭州大學、河南大學、河南工業大學、河南農業大學和信息工程大學等河南學科門類齊全、研發能力較強的高等院校。鄭州還擁有國家級高新區、綜合保稅區、經濟開發區和全國第一家航空港經濟實驗區。鄭州和開封兩地共有各類科技人員約40萬人,各類科研機構約120個。在河南省屬主要科研機構和中央駐豫省科研單位在河南省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其中70%在鄭州和開封兩地。綜合上述方面,鄭開兩地具備初級因素和高級因素兩方面基礎條件,能夠促進經濟發展和保持發展速度的同時,還具有較強的競爭能力。

(二)資源基礎豐厚

(1)礦產資源。鄭州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礦藏有煤、鋁釩土、油石等礦產資源34種,煤炭資源儲量50-100億噸,位居河南省第一位;鋁釩占河南省儲藏的30%;鄭州還是全國最大油石基地之一。開封所轄區域地下資源已探明的有石油和天然氣,預計石油總生成量為5.6億噸,天然氣儲量為485億立方米,現已大量開采利用。煤炭資源埋藏較深,預測可靠儲量為77.9億噸。此外,地下還有豐富的石灰巖、巖鹽、石膏等礦藏資源。

(2)農副產品資源。鄭州和開封農副產品資源豐富,養殖業興旺發達。開封農業發達,農副產品種類豐富,大豆、玉米、棉花、花生、蘋果等產品豐富,作為全國重要的生產基地,被國家定為糧棉生產基地。除上述主要農副產品資源外,還有豐富的中藥材、花卉等植物資源。此外鄭州商品交易所位于鄭州,主要以糧棉交易品種為主,對農產品價格有著重要的影響。

(3)旅游資源。開封是全國“古都”之一,旅游資源極其豐富,長期的歷史文化積淀給這座城市太多的耀眼的光芒,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對封閉,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力較小許多景點可以完好保存下來;開封是有名菊城,每年金秋九月都會舉辦為期長達一月的大型菊展,吸引了海內外游客前來觀賞。2007年開封全市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254.5萬人次,比2006年增長19.2%。2007年來鄭州觀光、旅游以及從事各項交流活動的境內外人員2937.2萬人次,比2006年增長25.7%。嵩山少林寺,黃河風景區等旅游資源與開封相得益彰,形成規模效應。

三、鄭汴一體化的發展現狀

鄭汴一體化作為中原經濟區發展的一個新的動力,自2007年正式提出以來,經過8年時間發展,陸續實現了金融同城化、通信同城化和城際鐵路運行等。金融同城就是把都市圈內的銀行機構和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一個城市的金融機構來管理運行,建立起覆蓋多城市銀行間的統一、快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體系。2013年鄭汴金融同城化后,將有效降低兩地企業和居民的資金之間的流動成本、加快資金流動速度和周期、快捷資金間往來支付,為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而通信同城化的實現,鄭汴兩地區號和價格的統一,不但從人們的心理理解成兩地合一地的思想觀念,而且從企業與居民的使用消費中更加方便兩地間的經濟往來與人文聯系。鄭開城鐵作為中原經濟區、鄭汴兩城的重要承載連接工具,也是中原經濟區下鄭汴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加速器,更加促進了開封與鄭州兩地之間、及鄭汴產業帶內客流、商流、物流的往來聯系。

鄭汴新城的規劃與鄭汴產業帶發展影響。鄭汴新城總體規劃產生于2009年,是依托于鄭汴一體化,按照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總體規劃形成的三級合一的復合型城市概念。起點從鄭州中州大道,中心中牟東到開封西,北至黃河南岸,南至中牟與開封南界。并由鄭州市政府主導,開封市和其他部門配合構建形成,并與工業帶相銜接,形成聯接鄭開兩城的狹形工業帶。由鄭州市政府的派出機構鄭汴產業帶管理委員會進行管理,形成省市區三級管理機構,鄭汴新城的規劃形成無疑成為鄭汴一體化的戰略重心。對鄭開兩城來說新的城市發展方向都將以外擴型發展為主的發展模式,在對內發展后勁不足,傳統工業轉型面臨困難阻礙的時候,外擴型發展往往具有較強的新鮮活力,又由于土地資源豐富而且地價相對比較便宜,更能吸引外來具有資金與技術的企業入駐。綜合以上來說新城的規劃與工業帶的形成對鄭汴一體化的總體規劃都是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

四、對比其他一體化案例和分析存在的問題

(一)一體化案例對比

在一體化的進程中,鄭汴一體化并不是第一個吃螃蟹的。長株潭經濟一體化,于1982年論證提出,1997年開始實施,到如今歷時將近40年,但進程相當緩慢。究其原因,不外乎基礎設施的建設后,相關政治體制的跟不上,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一體化機制,三城沒有實現所謂的聯動效應。體制不創新,長株潭一體化根本無法實現突破。對比提出較晚的鄭汴一體化,從政府體制來說,鄭州固然是省會地區,但是開封也是河南省內的一個地級市,兩個地級市存在平級問題,在一體化中,這個問題需要解決。如果不能從省政府出發,牽頭進行,在基礎設施建設完畢后,鄭汴一體化也會進入瓶頸,難以突破。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應在成立規劃統籌委員會的基礎上,成立一個由省政府牽頭指揮管理的相關領導小組,協調規劃,同城中也應兩市做好充分的分工協商,劃分好權利職責。比如工商審批,土地使用等可以兩地審批均可,或者同時歸于一處,不需要嚴格的屬地管理,其次在建設上把兩個城市的角色和位置擺正,有主有次,相輔統一。

(二)統籌兼顧,避免單向的外向型延伸

另外在協調統籌之外,應避免過度建設,兩座城市融城不是簡單的相連,而應該充分的以生態為前提,著重長遠,這點在城鐵交通建設上表現的很突出,中原地區是農業重要地區,既要保證工業又要確保農業的重要地位,促進農村與城市的和諧發展。

其次,鄭汴一體化應該最終發展方向是為中原城市群助力。在中原城市群發展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需要一體化建設的同時,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建設也至關重要,沒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不行的。我省距離沿海工業化程度較高的地區距離很近,伴隨著沿海地區工業化水平的更深層次的提高,工資成本上升引起的產業轉移,以及境外產業向中國的涌進,河南省迎來工業化的的契機,在帶來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同時,應當促進以群狀布局的各城市聯系,各城市之間互補與互動。如今,東部地區許多產業的內遷,更形成一個新的契機,把相關企業吸引來。而鄭汴地區更應該在這里承擔一個先行者的作用。在河南眾多城市中,開封市離鄭州最近,其次開封諸多因素導致開封發展較慢,兩地之間的明顯差距和角色,也是融城的根本。只有鄭汴一體化做的好,才能為中原城市群提供一個適合河南發展的先例。也對于中部地區的崛起提供模板和動力。

最后,融城的過程中,還應該做好對接。第一是基礎設施和產業對接,以互補溝通為原則,兩者相融成新的優勢產業鏈而逐步壯大,逐漸確立新的產業定位;第二是市場體系與市場公共服務的對接,同時也包括市場管理對接。只有市場的一體化,才能夠真正帶動其他的一體化;第三是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治理與生產的對接。土地的合理使用,水資源的保護、生態的建設也是關系到未來城市與環境的質量,如何統一完善,達到最佳規劃。

五、開封市承接力建設與城市轉型導向

(一)完善內部基礎設施,做好承接準備

開封市作為一個七朝古都的都市,內部建設中傳統元素占據了重要的影響地位,而作為在新時期城市功能全面轉型時期,顯然具有了一定的相違影響。內部方面:傳統的老街區作為一個重要的歷史遺留元素具有很大的影響因素,但以現代化發展角度而言具有很大的阻礙性因素。內城老街區的改造成為了一個雙向的問題,它既能促進一個城市現代化改造的歷史沉淀,增添城市符號。但開封老城現實卻很難達到兼顧的局面,一方面老城區人口居住密集,人口以老齡人口居多,人口生活水平較低,改造工程難度較大。另一方面,城內功能分區較為復雜,存在著層次規劃不清晰,部分商業區與居住區相接,容易造成交通等方面的不健全等問題。外部方面:鄭汴一體化發展戰略的落實,使得開封將發展的重心向西轉移,形成新的區域――汴西新區。向西新區的發展雖然具有很大的動力,但具體基礎設施建設仍具有很大的空白之處。除此之外,人口綜合素質的協調,規范各項功能的健全等,使之成為真正意義的現代化都市。在此之外,還應突破傳統思想,改變二元化結構。長期以來,在城市化發展進程中,農村一直作為城市的附屬地位存在,開封市政府應該重視農民從傳統第一產業到城市第二、第三產業的過渡。促進社區功能建設與新型高效農業,在促進相關就業同時,也完善相關功能基礎建設,使農村與城市形成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二)優化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

開封市在不斷向西發展同時,著重應該合理規劃好功能應用方向,發展新型智慧型城市,避免陷入外擴型誤導陷阱。所以在新型產業結構調整中更應該注重發展科技與綠色型產業,這樣才能夠在未來發展中保持著持續發展動力。同時,應積極利用當今互聯網等信息化的發展趨勢,與當地高校共同配合,大力培育和吸收優秀人才,形成高新技術與信息化相應用的科技型和創新型產業。在開封城市規劃中應當根據實際現狀,形成“雙核”發展方向;第一,在汴西新區,發展以科技信息、金融商貿、文化創意為主的新型城市核心區,吸收周邊高校的高新技術人才,同時形成區域優勢,也能夠吸引外來相關產業進入,逐漸完善相關功能。第二,在傳統城市中心區,改造老城區,優化街區交通與城市景觀。完善相關城市功能分區,形成以商貿旅游、文化會展、餐飲服務等功能為主的城市中心區。這樣“雙核心”相互配合,各具其優勢與特色,形成古都風格與現代氣息俱全的宜商宜居的都市。

六、高質量旅游城市的提升方向與城市環境保護

(一)改善服務業的現狀,提高服務質量

開封作為中國古都之一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旅游資源和飲食資源十分豐富,開封當地有其特色的旅游資源和飲食文化,在全國內別具一格,自稱其特色。

(1)現今開封旅游業存在著結構單一的問題,現存景點主要以“宋文化”觀光風景區為主,不同的景點之間相互獨立,較為零散,缺乏當今較為盛行的休閑度假和商貿文化型資源。與旅游業相配合的服務人員的基本素質水平不高,每逢旅游旺季,經常出現不正常的價格機制和服務態度。這種不健康的現象往往給游客帶來了較為嚴重的影響,如果放任不管,容易造成極大的負面效應和游客的逐漸流失。對此,相關部門應當制定嚴格的市場規范,打擊相關不文明的現象。同時,還應引進相關高校專業人才,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最后在風景規劃上擴展旅游資源類型,形成與當地實際相密切配合的多方位旅游類型。

(2)在飲食業方面,開封以其特色的夜市飲食文化,在附近地區遠近馳名,但在市場管理和餐飲結構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由于其餐飲歷史較為悠久,相關的法律規范監管有所滯后,市場秩序管理的重要性突現出來。同時,由于市場競爭和相關服務業發展,使得餐飲業結構發展較為單一,不同規模行業發展速度不同,形成市場上的參差不齊和較為混亂局面。對此,開封市旅游行業應該與中國餐飲行業相密切配合,完善相關食品法規,整頓市場秩序,促進良性發展,使開封餐飲在緊跟時代潮流的同時,保留著其地區特色。

(3)服務業作為社會的新興產業,一個城市良好的服務業往往代表了一個城市內在的門戶,改善服務業的現狀,努力提高服務業的整體水平和服務質量在整體城市規劃發展中就顯得頗為重要。

(二)城市環境保護與旅游業相互促進

多少年來,“風沙城”一直是開封市的別名。據史料記載,歷史上黃河曾在這里3次決口,使一片片良田變成了風沙化土地。因而鄭汴一體化中,開封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應該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可根據現有的林業分布情況,在黃河沿岸地區大規模栽植園林,建立經濟林開發區。既可增加黃河沿岸風沙保護,又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在旅游業方面開封市在發展傳統觀光游覽型資源的同時,也應發展與之配套的休閑度假環境,治理黃河沿岸環境,形成黃河觀光休閑度假區,通過快速便捷的交通,使兩者資源相連接起來,提高整體競爭力。

七、總結

鄭汴一體化發展速度非常快,兩市的電信和金融已經實現了融城,消除了漫游費和異地取現的手續費等多項費用。鄭汴之間的高鐵城鐵班車多位一體的運輸方式,鄭汴大道的開通也為兩地之間提供了另一條連接的渠道。現如今,開封已經被兩城人認為是鄭州的后花園和休閑勝地,住在開封上班在鄭州的群體也在悄然形成,形成真正意義上的雙城生活。這些大大促進了開封市財政收入,時至2015年,預測2015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600億元,增長9.3%;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增長12%以上;固定資產投資1320億元,增長16.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25億元,增長1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7億元,增長12.8%,主要經濟指標增幅持續位居全省前列。

在此同時,鄭汴一體化發展又將進入新時代。“十三五”規劃期間,開封將直通鄭州航空港,建設一條長達57公里的開港大道。建設新興副中心城市,依托省會對接鄭州融入航空港,形成一級三圈八軸帶,建設鄭州、開封、航空港這個地區為主的鄭州大都市區。實現五同城一共享,實現鄭汴一體化的“升級版”,四條鐵路四條快速通道四條公路對接,打造開港經濟帶,以開港大道為基礎,推進下一步的鄭汴一體化。

參考文獻:

氣候變化意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石筍 Heinrich事件 YD 驅動機制

中圖分類號:P4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03(b)-0121-01

近年來,全球變暖問題及極端天氣事件頻發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氣候的變化導致了地球表層的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如海平面的變化,植被的更替,地形地貌的變化等。全球氣候變化已經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問題。一系列氣候會議在全球各地就行。2012年11月27號到12月7號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在卡塔爾多哈舉行。2013年4月29號聯合國氣候變化新協議在德國波恩開始實質性談判,在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問題上開展了工作。全球變暖、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對人類的生活環境及生產生活產生的影響很大。過去幾十年來,許多科學家分別利用沉積巖、深海沉積物、冰川、冰芯、洞穴石筍等載體來研究全新世氣候與環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了解過去的氣候變的原因過程和結果,以及討論其機制,對于我們認識氣候的變化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更新世以來,氣候突變事件時有發生,如HeinriCh事件、BA暖期、D-O旋回、YD事件、8.2 ka冷事件、中世紀暖期與小冰期以及20世紀變暖等等。洞穴沉積物由于對外部氣候環境變化非常敏感,能有效地記錄古氣候變化,時間跨度較大,代用指標豐富等優勢,成為近十幾年來最有價值的氣候歷史載體,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關注。國內外學者都利用洞穴沉(堆)積物及其所含化石恢復古氣候變遷,例如利用石筍的同位素組成重建古環境、利用洞穴土壤中富含的孢子花粉來恢復古氣候等。

1 石筍石筍古環境重建的原理

不同的地質載體采用不同的測年方法:對新冰芯采用數年層方法,對較老冰芯則采取冰流動模型方法計算年齡,但誤差較大;對黃土和深海沉積物則通過古地磁測年;對珊瑚采用U系絕對年齡測試等。在石筍古氣候重建中,主要是運用地球化學的知識。石筍是洞穴碳酸鈣滴石類的一種典型形態,主要是含有飽和CaCO3的溶液滲入洞穴后,經洞頂裂隙滲水滴落在洞底或其他沉積物上形成極薄水膜,由于溶液中CO2分壓遠高于洞內大氣CO2分壓,溶液中的CO2逸出或水分蒸發導致CaCO3過飽和而析出沉淀:2HCO3-+Ca2+CaCO3+CO2+H2O。在這個過程中,氣候、環境變化作為信號輸入端,石筍氣候、環境替代指標的變化作為信號輸出端,滴水是整個信號傳輸過程的載體和動力。對石筍的氣候、環境替代指標進行分析可以還原氣候、環境的變化。即石筍在同位素平衡分餾狀態下沉積,可以作為反映氣候和環境變化的指標。

2 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幾年來,人們對于是筍的研究越來越多,利用了很多的代用指標,如溫層,穩定同位素,微層等等,研究出了很多成果。但是利用石筍重建古氣候主要是通過對其中所含的同位素進行分析即對碳氧同位素進行研究,其中碳同位素研究由于受區域因素的影響很大,其指代意義至今爭議很大。然而你氧同位素研究最為最為成熟。

但現在關于氧同位素的指代意義也是有爭議的,主要的爭議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認為氧同位素指示意義是降水量效應,即季風強勢是,降水量越大,氧同位素的值越偏負;季風減弱時,降水量越大,氧同位素的值越偏負。國內外許多學者的研究結果證實了這種說法。另一種說法認為氧同位素的環境指代意義為水汽來源的反應,以亞洲季風區為例,亞洲季風區主要受印度洋水汽和西太平洋水汽的影響,一般認為氧同位素越偏負,指示的水汽來源很遠子,在長距離的運移過程中發現多次的蒸發,下降,因此,重的氧同位素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下降,輕的氧同位素不斷的聚集;氧同位素越偏正,指示的水汽來源很近,因此,重的氧同位素在這個過程中下降的并不多就到達了目的地。近十幾年來,多數學者對對中國季風區研究,一般認為氧同位素指示意義是季風的強弱及降水量效應。

Winograd對魔鬼洞石筍研究認為,MIS5開始的時間與海洋和南極冰芯紀錄不同,認為時間為147±3ka;依此,更新世氣候的變化主要驅動機制與軌道因素無關(2001)。McDermott通過對Crag洞石筍,表明早全新世時段,氣候的變化在北大西洋和GRIP冰芯記錄具有區域一致性的特點。Fleitmann研究Q5石筍認為在全新世期間,季風區的降水量與格陵蘭冰芯記錄變化相似,認為該時間段內,季風的強弱與格陵蘭冰蓋的變化有關,冰蓋變大時,反射率加大,氣候變冷,季風隨之減弱;冰蓋變小時,氣候變暖,季風隨之增強;wang等研究巴西石筍認為自210 ka來,該區的濕潤氣候記錄與其他氣候記錄一致,認為是熱帶復合帶的南北移動影響,向南移動導致海洋大氣系統快速重新組合有關(2004)。楊琰(2009)等通過對貴州衙門洞Y1石筍研究,重建了西南地區末次冰消期至全新世早期(16.2~7.3 ka BP)平均分辨率達9a的亞洲夏季風演化特征。Yuan研究董哥洞與葫蘆洞石筍認為16萬年以來亞洲季風變化一致,反映了氣候系統間的關聯(2004)。Wang等(2010)根據6根來自湖北山寶洞的石筍探討全新世東亞季風的變化過程,指出全新世季風變化分為4個明顯階段,支持ITCZ的變化改變了地位地區季風強弱的變化。

本文著重sofula cave石筍記錄與冰芯記錄進行對比,分析2.5萬年以來氣候變化及驅動機制。

3 更新世以來石筍記錄研究

Wang研究葫蘆洞石筍認為δ18O 與GRIP冰芯中氧同位素記錄的D-O事件有關。研究結果與覃嘉銘研究結果相同,認為氧同位素響應了降水量的變化,即冬/夏降水比率的變化。這為亞洲季風區降水強弱和格陵蘭溫度的變化之間見了聯系。

汪永進等人探究南京湯山的石筍,建立了末次冰期中晚期(5.4~1.9 kaBP)中國東部古氣候變化序列,發現了在該時段內,亞洲季風活動區域氣候變化具有D-O旋回,記錄與格陵蘭冰芯相似,不同主要表現在,干冷的變化趨勢上,中國季風區干冷的變化比它們明顯,且相位差在1~2ka,認為可能主要與青藏高原季風強弱有關。

通過對比(圖2)可以很明顯的看出,石筍記錄與冰芯記錄有著很好的相關性和同步性,最典型的就是在10~11.5ka之間δ18O出現了明顯的偏負情況,說明這一段時期氣候急劇轉冷,雖然九仙洞的石筍記錄有所中斷,但是從其變化趨勢和他兩根石筍的變化趨勢有一定的相似性,再從GISP2的記錄來看,在此期間冰心的δ18O也出現了急劇的偏負狀況。初步分析,可能是此期間氣候轉冷,而對應的地質歷史時期,在11~10kaBP之間發生了一次氣候急劇轉冷的事件,被稱作新仙女木事件(YD),所以,石筍和冰芯記錄也恰恰顯示出了這一紀錄。YD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過渡的急劇升溫過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溫變冷事件,以北大西洋和格陵蘭地區表現最為強烈。但是對于新仙女木的驅動機制之間有很多的說法,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看法,Mercer認為由于北極冰蓋坍塌的冰塊匯聚到一起影響產生的,這個說法被許多學者的證明,其中Ruddiman利用深海巖心數據證明了該說法。楊懷仁研究發現,YD時期歐洲北美地區急劇降溫與大陸冰蓋在消融過程中卻出現了短暫的擴張有關。Broecker認為是由于北極地區冰川融化,大量的淡水進入海洋,導致了北大西洋環流發生變化,即溫鹽環流發生了變化,循環的減慢甚至是停止導致該事件發生。目前對新仙女木事件比較流行的解釋認為與北大西洋溫鹽環流變化有關。

圖2顯示,在15~17ka之間,三個石筍的記錄再一次出現偏負的趨勢,其中九仙洞的C996-1石筍,δ18O記錄表現的最為強烈;sofular cave的δ18O記錄也呈現出了一定的偏負狀況,但沒有九仙洞表現的明顯,可能是由于該洞穴位于亞洲中部地區,受北大西洋環流的影響比較弱;Jerusalem West Cave 位于31。47’N,35。9’E,靠近地中海,其δ18O記錄也偏負,分析可能是由于在冷期受西風帶的控制再加上地中海的影響。從冰芯記錄也可以明顯的看出這一時段,其后明顯轉冷,而對應的地質歷史時期中,在距今16.8kaB.P.發生了H1事件。Heinrich事件以北大西洋發生大規模冰川漂移事件為標志,代表大規模冰山涌進的氣候效應而產生的快速變冷事件.總共分為了六次,而本文所探討的這一時段剛好處于H1時間的時間區間。在中國黃土和北美湖泊巖心等北半球的地質記錄中均發現了該時期記錄,說明該事件是北半球普遍發生的氣候振蕩事件。

對于Heinrich事件的控制因素的解釋與YD事件產生的驅動機制相同,認為冰蓋融化,淡水涌入海洋,海水溫度和鹽度均發生了大的改變,致使環流變化,致使北大西洋地區變冷。

參考文獻

[1] Fairchild I J, Claire L S, Andy B, et al. Modific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environmentalsignals in speleothems. Earth-Science Reviews, 2006, 75: 105-153.

[2] Thompson L G, Yao T, Davis M E, et al. Tropical climate instability: The last glacial cyclefrom a Qinghai-Tibetan ice core. Science, 1997, 276: 1821-1825.

[3] Wang Y J, Cheng H, Edwards R L, et al. A high-resolution absolute-dated Late Pleistocenemonsoon record from Hulu Cave, China. Science, 2001, 294: 2345-2348.

[4] Yuan D, Cheng H, Edwards R L. Timing, duration and transitions of the last interglacial Asian monsoon. Science, 2004, 304: 575-578.

[5] 楊琰,袁道先,程海,等.末次冰消期亞洲季風突變事件的精確定年:以貴州衙門洞石筍為例[J].中國科學,2010,40,199-210.

[6] 王建力,何瀟,王昕亞,等.重慶金佛山石筍的同位素年齡和古氣候信息[J].中國巖溶,2005,24:265-269.

[7] 明艷芳.末次冰消期東亞夏季風突變性的石筍年紋層記錄[J].南京師大學報, 2003,26:95-105.

[8] Wang X f,Auler A S,Edwards R L, et al.Wet periods in northeastern Brazil over the past210 kyr linked to distant climate anomalies.Nature,2004,432:740-743.

氣候變化意識范文第4篇

中國首席談判代表蘇偉說,中國希望能在哥本哈根會議達成的政治共識指導下,推動坎昆會議在減緩氣候變化、適應氣候變化、資金和技術等議題上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果,至少能在應對氣候變化的歷史進程中邁出堅實的一步”。

由于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減排責任和目標等關鍵議題上依然分歧嚴重,本次大會“退而求其次”,在最后關鍵時刻相互作出一定妥協,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決議和《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附件一締約方進一步承諾特設工作組決議。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大會閉幕后表示,本次氣候大會取得了成功,《京都議定書》得到了堅持,這證明多邊機制能夠推動整個談判進程,各方對多邊機制充滿信心。

積極信號――

同意設立氣候基金、轉讓技術和保護森林

大會通過的決議在《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問題上措辭較為模糊,只是敦促發達國家提高中期減排指標,提出應“及時確保第一承諾期與第二承諾期之間不會出現空當”,而相關的細節問題留待2011年繼續商議。決議認為,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適應”和“減緩”同處于優先解決地位,《公約》各締約方應該合作,促使全球和各自的溫室氣體排放盡快達到峰值。決議認可發展中國家達到峰值的時間稍長,經濟和社會發展以及減貧是發展中國家最重要的優先事務。

在氣候融資問題上,各方同意設立一項新的氣候基金,交由新創立的氣候基金管理委員會統一管理分配,以幫助發展中國家進行氣候減緩和適應行動,其中在減少毀林及森林退化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計劃方面,發達國家同意將向森林資源豐富的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補償以遏制誘發亂砍濫伐的不利因素。不過,圍繞氣候基金的爭論遠未停止,發展中國家普遍要求氣候基金應該屬于來自發達國家公共財政的“額外”、“追加”的資金,但發達國家提出要將“海外發展援助金”、金融交易稅、國際海運航運稅以及私人部門碳關稅等統統納入氣候基金,而對于哪些國家出資和是否由世界銀行統一管理基金等細節問題各方仍沒有達成一致。在技術轉讓問題上,各方同意設立一個知識產權和技術轉讓委員會,啟動包括碳捕捉和封存技術在內的技術合作,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增強應對氣候變化能力建設。在透明度問題上,設立了針對發達國家的可測量、可報告、可核查框架,對發展中國家國內減排引入了國際磋商和分析程序。

輿論分析認為,盡管坎昆會議沒能完成“巴厘路線圖”授權的談判任務,但在當前步履維艱的氣候談判進程中,會議堅持了《公約》、《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堅持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確保了2011年的談判繼續按照“巴厘路線圖”確定的雙軌方式進行,并就資金、技術、適應等問題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向國際社會發出了積極信號。

矛盾焦點――

“雙軌”和“并軌”南北對壘

坎昆會議之所以艱難推進,其主要原因在于發達國家極力逃避《公約》、《議定書》以及“巴厘路線圖”框架下應該承擔的減排義務,并企圖脫離在其看來對發展中國家較為有利的《議定書》路線,將“雙軌”進行“并軌”,混淆了發達國家的強制減排義務與發展中國家的自主減緩行動,嚴重違背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

與此同時,發展中國家始終堅定捍衛“雙軌”制和“巴厘路線圖”,要求發達國家正視并承擔起歷史責任,率先進行大規模量化減排,并為發展中國家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非洲氣候談判小組主席托西姆帕努10日宣布非洲“為了自救”將誓死捍衛《議定書》存續下去,并強烈呼吁發達國家必須履行應盡的減排義務。

解振華表示,《議定書》是國際社會經過長期努力達成的唯一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議,各方必須繼續堅持,《議定書》的第二承諾期不能斷檔。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共同的責任,發達國家應信守諾言,率先進行大幅減排,并有義務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交鋒實質――

兩大陣營爭奪未來發展空間

在這場大博弈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南北兩大陣營的矛盾依然是主要矛盾,發達國家屬于既得利益方,擁有包括資金、技術在內的多重優勢,主導著整個談判進程的話語權,談判的成敗在某種意義上更多取決于發達國家。然而,發達國家在本輪談判過程中始終擺出了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態,在兌現其應該承擔的減排承諾方面提出諸多借口和條件,一再拖延或拒絕承擔應盡義務。不僅如此,發達國家還不斷向新興經濟體施壓,要求發展中國家必須承擔起超出其責任和能力的減排目標,試圖拉上發展中國家進行同步減排。發達國家這種被動、倒退的談判立場導致了《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懸而未決。

氣候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坎昆會議艱難推進再次表明,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北南兩大陣營圍繞氣候問題產生的摩擦和矛盾正日益變得尖銳,未來各方對于發展權和發展空間的爭奪將更加激烈。

(綜合2010年12月1日《文匯報》、12月6日《人民日報》和12月10、12日《人民日報》)

中國代表提出四點建議 推動坎昆大會取得積極成果

2010年12月8日,聯合國坎昆氣候大會高級別會議繼續舉行。中國代表團團長、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會上發言時重申,中方堅定支持坎昆會議按照“巴厘路線圖”達成全面、均衡的成果,并愿為推動談判取得進展發揮積極建設性作用。

解振華說,在聯合國氣候變化國際談判20年的進程中,國際社會先后達成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簡稱《公約》)、《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和“巴厘路線圖”,形成了全球合作應對氣候變化的基本法律框架,而《哥本哈根協議》的政治共識為全球進一步共同行動提供了重要政治推動力。這些成果來之不易,必須倍加珍惜,各方應當在此基礎上共同推動坎昆會議取得積極成果。

解振華說,中國政府為此提出以下建議:一是堅持以《公約》和《議定書》為基礎。鞏固業已取得的共識,推動坎昆會議取得平衡、積極的成果,特別是要在發展中國家普遍關心的《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快速啟動資金、適應、技術轉讓、森林等問題上取得實質性成果,在減緩、透明度等問題上取得積極進展。

二是堅持以共同發展為目標。發達國家應率先大幅減排,為發展中國家騰出必要的發展空間,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轉讓支持。發展中國家也要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為應對氣候變化作出貢獻。

氣候變化意識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氣候變化;青少年;行為意愿;影響因素;計劃行為理論

中圖分類號:X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24505

1引言

氣候變化已經被看做是當今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中國作為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也成為了遭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中國現已成為世界上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1],長期以來中國政府對氣候變化問題都高度重視,并在巴黎氣候大會前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提交了《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總結和規劃了應對氣候變化所實施的政策與行動[2]。然而在中國,公眾對于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還很低[3],但社會意識及環境態度又能夠決定社會行動,如果公眾具有強烈的氣候變化意識將能夠極大程度地促進低碳政策的完善及低碳社會的發展建設[4]。

氣候變化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青少年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群體[5],近年來的一些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發及氣候的變化趨勢也預示著氣候變化將會在未來給當今的青少年群體帶來更多的威脅及挑戰。同時,青少年也將對未來的氣候變化減緩決策及應對方式有重要影響。首先,青少年仍處于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時期,對青少年氣候素養的培養將有助于應對公眾的氣候變化關注度降低等問題,也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各方面挑戰。其次,青少年對采取積極行動富有激情、想象力及活力,這在當今的社交與媒體時代將對氣候變化問題有更重要的貢獻,例如:青少年在家庭中提倡氣候友好型行為;在學校及一些課外群體中扮演重要的信息交流者;能夠通過社交媒體接觸并傳遞全球性的信息[6]。

青少年想要應對氣候變化以求未來的發展,不僅需要具備氣候科學知識,還應具有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驅動,以及在個人及群體層面擁有實施氣候友好行為的信心。然而,中國現有的對青少年氣候變化教育方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傳遞氣候變化知識來增加青少年對于氣候變化的原因及其影響的理解,卻缺乏對最終的親環境行為的探究及培養。因此,了解中國青少年對減緩氣候變化問題的行動參與意愿情況及探究其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對今后開展氣候變化教育、培養氣候素養、建設低碳社會就顯得尤為重要[7]。

國外已有一些研究基于環境心理學及行為學來探討有效的氣候變化交流機制以及影響個人氣候行為的影響因素。筆者的研究就基于計劃行為理論來進一步探究中國青少年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計劃行為理論(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一個被廣泛接受的來預測個人親環境行為的理論模型[8]。該理論指出,對于最終的行為,行為意愿是最具影響力的預測指標,并且行為意愿又主要由3個因素決定: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及知覺行為控制,即態度越積極、認為周圍重要他人越支持、自我感知的行為能力越強,行為意愿就越強。在Schindler的研究中態度還被定義為針對特定環境問題的態度[9]。一些調查研究也表明,對于特定的環境問題,比如對氣候變化而言,關注度越高,以及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越強,越能夠激發個人節約能源的意愿[10,11],而對氣候變化的懷疑也將阻礙對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因此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態度可再細分為3個主要維度:①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②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③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以計劃行為理論為基礎,細分氣候變化態度的復雜性及特殊性,將有助于進一步探究影響青少年減緩行為參與意愿的重要因素。同時也希望該研究結果還能夠運用今后的氣候變化教育,培養出參與減緩氣候變化及低碳發展的青少年。

2研究對象與方法

2.1調查地點

研究于2014年12月20日至2015年5月30日開展問卷調查。由于非城市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更高,對氣候變化敏感度及脆弱性也更高,因此了解這一地區青少年氣候變化行動意愿將更有助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在中國,不同地區對氣候變化的敏感程度存在差異,因此研究參考了中國1960年以來極端天氣的分布及變化情況,如夏季高溫天的變化等,最終選取了12個省的非城市地區開展問卷調查。這些調查地點的海拔跨度從50~3000 m,并且包括了內陸地區及沿海地區,以求盡可能代表中國大部分地區的情況。每個非城市地區選取1所小學進行調查研究,共12所學校。

2.2調查內容

調查問卷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及細分的氣候變化態度,測量了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如“我認為氣候變化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等)、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如“我不會去關注電視或報紙上有關氣候變化的報道”等)、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如“我認為氣候變化不會對我居住的這個地方造成影響”等)、知覺行為控制(如“我覺得我的努力對減緩氣候變化不會有什么幫助”等)、主觀規范(如“我的家人認為減緩氣候變化的節能行為是沒有必要的”等)、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如“接下來的一年里,我愿意為減緩氣候變化而捐出自己部分零花錢”等)和一些社會學變量,測量題目主要基于國內外相關領域學者的研究結論根據實際情況而設定。為保證調查質量,問卷采用了正向-負向題設計,且先由專家進行討論,修改后又先后進行了兩次預實驗(N1 = 150,N2 = 88),最終問卷共包含51個問題。所有感知變量及減緩意愿都使用了李克特五點量表進行測量(非常同意-同意-保持中立-不同意-非常不同意)。社會學變量多采用填空題及選擇題,其中性別、年齡、地區、家庭成員數、家庭私家車及摩托車擁有情況被用于了之后的分析。

2.3信度檢驗

信度檢驗是測定所設計的量表是否具有可靠性和穩定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根據Cronbach alpha(α)值評價量表的可靠性,一般認為α大于0.7被認為可信度較高。利用SPSS 22.0軟件對最終問卷中所測的感知變量及減緩意愿進行信度檢驗,結果如表1所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知覺行為控制、主觀規范、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的α值均大于0.75,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的α值接近于0.7,仍在可接受的范圍。由此說明本次調查的問卷具有較高的可靠性,所有變量所得分值將進一步用于的數據分析。

2.4調查參與情況

該調查研究一共邀請到了1229名年齡在9~13歲的青少年參加。

3研究結果

3.1信息來源途徑

在參與調查的青少年中,絕大多數青少年已經聽說過氣候變化(圖1)。對于氣候變化的信息來源呈現出多元化的途徑,且可能同時存在多種信息獲取途徑,因此途徑累計百分比超過100 %。在這些傳播途徑中,大眾媒體作為信息來源的比重最大,例如電視(69.7 %)、網絡(49.7 %)。其次,課內外課程教育對氣候變化的認知也占有很大比重,如課外書籍(47.3 %)、學校課程(38.2 %)。從家人那里獲知氣候變化(35.9 %)或者從報刊雜志上獲得此信息(34.3 %)相比其他途徑而言比重相對較少,但仍有超過1/3的參與者提及。大眾媒體作為青少年獲取氣候變化信息的最主要來源,其對氣候變化的報道將可能影響著青少年的氣候變化情感感知與參與(表3)。

3.2青少年減緩氣候變化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計劃行為理論及細分的氣候變化態度探究青少年參與減緩氣候變化情的行為意愿的影響因素,如表3

結果表明在社會學變量中只有性別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有顯著影響(B=-0.06,p>0.05),且表現為女生對氣候變化的減緩意愿會強于男生。分析所有情感感知變量對減緩意愿的影響時發現,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B=0.00,p>0.05)和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危機感知(B=-0.01,p>0.05)這兩個氣候變化態度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沒有直接影響,而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B=0.16,p

3.3氣候變化態度與行為意愿的關系

由于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和基于氣候變化的地方危機感知這兩個變量在回歸分析中對最終的減緩意愿沒有直接顯著的影響,而同屬于態度的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對減緩意愿卻是極顯著的影響,因此研究建立了中介模型來進一步探究這3個感知變量與減緩意愿之間的關系(圖2)。

結果顯示: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可以通過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作為中介變量來影響減緩意愿(直接效應c’=-0.12,p

4討論與建議

(1)從理論上基礎來分析,在Ajzen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中行為態度、主觀規范及知覺行為控制能夠影響個人的行為意愿。通過實證研究,基于理論進行的回歸模型分析也發現,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度、行為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等情感感知變量能夠有效地影響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意愿。因此,要鼓勵青少年更多親環境親氣候的行為以應對氣候變化,就必須關注影響青少年行為參與意愿的重要情感因素,從而更有效地開展氣候變化教育。

根據研究中分析總結的影響青少年參與意愿的直接因素,氣候變化教育對情感感知變量的關注應注意以下幾點:①氣候變化教育的重點應該是提高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度。通過有效地信息傳遞,建立青少年自身與氣候變化的相關性,并真正意識到氣候變化與個人生活及行為的息息相關,從而激發參與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意愿。②氣候變化教育應當注重主觀規范對行為意愿的重要作用。主觀規范對于行為意愿具有極強的影響力,這就需要今后的教育注重創建良好的群體認同感,讓青少年個人接受到來自他人的積極性期望,從而觸發他們行為意愿的增強。③今后的氣候變化教育也可以通過提高知覺行為控制來鼓勵更多的行為參與,即提高青少年個人的行動能力以及對自我行為作用力的信心。Moser等的研究表明在氣候變化教育中,直接教授青少年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的解決措施比只傳遞氣候變化的形成原因及影響更能有效地提高個人的行動能力感知以及對自我行為作用力的信心,從而付出行動參與其中[13,14]。

(2)根據研究的中介模型分析,雖然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和地方脆弱性危機感知并沒有直接對行為意愿有顯著影響,但它們卻是有效的間接影響因素,能夠通過影響關注度來間接地影響行為意愿。這說明,這種負向的氣候變化態度與行為意愿間還存在某種距離,但這種間隙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積極的氣候變化態度來調節,因而深入理解了這3個態度變量之間的作用機制將更有助于全面地分析影響青少年參與減緩氣候變化行為意愿的因素。根據模型結果,可以通過克服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在空間尺度和時間尺度的距離,降低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懷疑度或者增加青少年對當地來自氣候變化的危機感知,來吸引青少年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從而獲得最終的減緩行為的參與。

(3)研究還發現性別在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意愿上存在顯著差異。針對青少年而言已有研究表明,當面對氣候變化問題時女性比男性具有更強的氣候變化危機感知,甚至對于其他環境問題也如此[15]。而研究的結果也進一步證明,女性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有更強烈的行為意愿來參與到減緩氣候變化的行動中。而這種性別差異導致的行為意愿差異可能由社會經歷的不同而引起,同時這種差異還有可能和價值觀有關,如利己主義或共享主義,而這種價值觀的形成也會與家庭背景、同齡人的影響有關。

隨著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發,氣候變化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經濟危機及社會危機也日益顯著,國際社會也在加強各方面的合作以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應對氣候變化。政府提出了低碳社會的發展策略,制定了一系列阻止碳排放高速增長的低碳減排政策,但低碳社會的發展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還需要鼓勵更多居民的日常行動參與,以及培養青少年的低碳意愿及行為,才能真正實現低碳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對長期的氣候變化問題。為鼓勵公眾參與,激勵青少年的行為響應,政府及社會可以通過氣候變化教育入手,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針對不同的地區細化氣候變化教育活動。研究建立模型及提出的行為意愿影響因素能夠反映出,心理認知過程在對于理解和實施減緩氣候變化教育行為的重要性。已有研究證實了當地的氣候變化信息將更有助于激發個人的參與[16],同時,強調個人經歷和當地影響的信息交流更可能觸發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及減緩行為的發生[10, 17]。因此,基于地方信息的、結合地方氣候特點的氣候變化教育活動更能有效地克服個人對氣候變化的心理距離,改善對氣候變化的情感感知,進而影響減緩氣候變化的行為參與[18]。

第二,鼓勵開展多形式的氣候變化教育來增強公眾及青少年的氣候變化行為參與。氣候變化信息來源途徑的多樣化體現出了對多形式教育模式的需求。氣候變化教育的類型主要可分為正規教育、非正規教育及非正式教育。正規教育主要依托于學校,以傳授氣候變化基本知識為主;非正規教育一般指在非正規的教育場所開展氣候變化教育活動,如植物園、動物園、博物館等;非正式教育主要依靠大眾媒體作為信息渠道開展氣候變化的宣傳教育。多形式的教育模式能夠提高氣候變化教育的有效性,但教育活動應該不僅僅傳播氣候變化知識,還要注重對氣候變化情感感知的培養,強化個人與氣候變化的聯系,激發個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及自我責任意識,最終引導和鼓勵行動的參與。

5結語

基于對全國多地區的青少年調查研究,結果具有廣泛性,對未來開展氣候變化教育、提高青少年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參與具有理論參考價值及實踐指導意義,也對政府應對氣候變化、進行公眾的宣教工作、加強公眾的參與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研究僅針對青少年開展,結果又具有一定局限性,針對不同年齡段、不同社會特征人群的氣候變化教育建議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及驗證。

參考文獻:

[1]Le Quéré C, Moriarty R, Andrew RM, Peters GP, Ciais P, Friedlingstein P, et al. Global carbon budget 2014 [J].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 2015, 7(1):47~85.

[2]蘇偉. 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R]. 北京:國家發改委應對氣候變化司, 2015.

[3]Stokes B, Wike R, Carle J. Global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broad support for limiting emissions [R].Wahsington: Pew Research Centrer, 2015.

[4]趙群,曹麗麗,嚴強. 城市居民的環境態度對其環保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 生態經濟,2015,31(8):159~162.

[5]李玉潔. 怎樣提升青少年氣候素養[J]. 學子:下半月(教育新理念),2015(4):9~10.

[6]Flora JA,Saphir M,Lappé M,et al.Evaluation of a national high school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program:The Alliance for Climate Education [J]. Climatic Change,2014,127(3-4):419~434.

[7]陳濤,謝宏佐. 大學生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意愿影響因素分析:基于6643份問卷的調查[J]. 中國科技論壇,2012(1):138~142.

[8]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1991, 50(2): 179~211.

[9]Schindler F H. Development of the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issue attitudes [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9, 30(3): 12~16.

[10]Spence A, Poortinga W, Butler C, et al.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willingness to save energy related to flood experience [J]. Nature Climate Change, 2011, 1(1): 46~49.

[11]崔維軍,羅玉.城市居民氣候變化風險認知對出行方式選擇的影響:基于620位城市居民的調查分析[J].生態經濟,2014,30(11):119~123.

[12]Preacher K J,Hayes A F.Asymptotic and resampling strategies for assessing and comparing indirect effects in multiple mediator models [J]. 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2008,40(3):879~891.

[13]Moser S municating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the art and science of public engagement when climate change comes home [J]. 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 2014, 5(3): 337~358.

[14]Clayton S, Manning C, Hodge C. Beyond storms & droughts: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M].Washington:Eco America, 2014.

[15]Stevenson K T, Peterson M N, Bondell H D, et al. Overcoming skepticism with education: interacting influences of worldview and climate change knowledge on perceived climate change risk among adolescents [J]. Climatic Change, 2014, 126(3-4): 293~304.

[16]Scannell L, Gifford R. Personally Relevant Climate Change: The Role of Place Attachment and Local Versus Global Message Framing in Engagement [J].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011, 45(1): 60~85.

[17]Weber E U. Experience-based and description-based perceptions of long-term risk: Why global warming does not scare us (yet)[J]. Climatic Change, 2006, 77(1-2): 103~120.

[18]Akerlof K, Maibach E W, Fitzgerald D,et al.Do people “personally experience” global warming, and if so how, and does it matter[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3,23(1):81~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辽市| 新营市| 阿拉善左旗| 大悟县| 房产| 东阿县| 固原市| 阳高县| 双城市| 松原市| 广元市| 信宜市| 北票市| 同德县| 广丰县| 墨玉县| 大邑县| 西平县| 板桥市| 丰宁| 叶城县| 玛曲县| 寿阳县| 富蕴县| 江川县| 昭平县| 广饶县| 庄河市| 鄯善县| 沅陵县| 南陵县| 万荣县| 乌苏市| 桂东县| 安庆市| 沁源县| 通海县| 武邑县| 兴仁县| 台州市| 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