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人工降雨方式

人工降雨方式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人工降雨方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人工降雨方式

人工降雨方式范文第1篇

【關鍵詞】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污染 ;  余漿; 離心

中圖分類號:TV331文獻標識碼: A

1預應力鋼筒管現狀及存在問題

1.1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的定義

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簡稱PCCP)指在帶有鋼筒的混凝土管芯外側纏繞環向預應力鋼絲,然后制作水泥沙漿保護層而制成的管子。

1.2預應力鋼筒管成型工藝的分類及特點。

1.2.1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的分類

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根據生產成型工藝分為兩種,一種是預應力鋼筒管PCCP-L,管芯生產采取離心成型工藝生產,另一種預應力鋼筒管PCCP-E,管芯生產采取振動成型工藝生產。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L離心工藝根據喂料方式分為機器喂料和人工喂料,管子口徑小的較多使用人工喂料,口徑較大的一般使用機器喂料。人工喂料和機器喂料各有優缺點,人工喂料時喂料準確,內壁光滑,缺點是勞動強度大,機器喂料恰好相反,優點時減輕了勞動強度,缺點是喂料準確性較低,需要人工打釬拉平內壁,機器的清洗也比較費時。

1.2.2離心工藝的特點 

在離心成型過程中,管模連同混凝土在離心機上以一定的旋轉速度轉動,混凝土在離心力作用下分布于管模內表面并形成密實的結構,這種以離心法成型的混凝土稱為離心混凝土。預應力鋼筒管PCCP-L管芯生產離心成型工藝制度分為慢速、中速、快速三種離心階段,慢速的作用是布料,中速的作用是使物料均勻分布,快速階段是通過較大的離心力使物料密實并擠出混凝土里多余的空氣和水分。

  離心混凝土的基本特點是,由于離心力的作用使混凝土中的固相粒子沿著離心方向沉降,與此同時將多余的水分排出,從而形成密實的混凝土結構,由于混凝土系由多種固相組分組成,在離心力作用下其沉降速度各不相同,因而又造成混凝土的分層現象,內壁是水泥漿層,靠外壁是混凝土層,中間夾著一層水泥砂漿,這種分層現象是在混凝土離心過程中發生的。其優點是管子內表面比較光滑,液體通過時阻尼系數比較小。其缺點是混凝土產生內外分層,破壞原設計混凝土級配,降低強度,其強度比普通砼強度降低6%以上,內壁水泥漿層強度降低更大,由于內壁水泥漿層水灰比大、強度低、因而耐磨性能差,水泥漿收縮大,放置時間一長,內壁容易出現裂縫。離心工藝自動化程度低、勞動強度大、能耗高,生產過程中產生余漿液污染環境。

2 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余漿的分析。

我國目前多數水泥制品企業在使用離心成型方式生產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時,對產生的余漿一般都是使用水把其稀釋后沖進下水道,既污染了環境,又造成了很大的浪費,時間長了還會堵塞管道,處理成本很高。

2.1余漿的成分分析

余漿是管子離心結束后從其內壁傾倒出來的懸濁液,含有水泥、砂粉、水和極少量的減少劑等。余漿的固相物質主要是水泥、砂粉。其含量稱為余漿的含固量,含固量的測定方法參照GB/T8077-2000《混凝土外加劑勻質性試驗方法》。由于在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生產中使用的砂不能通過0.080mm的篩,水泥和粉煤灰在該孔徑的篩余少于3%,因此,把通過0.0080篩的余漿烘干可檢測出余漿的含固量,經檢測,余漿的密度與固體含量呈線性關系。密度為1000-1200G/mm,含固量為30%左右,主要由水泥和砂粉組成。每立方米混凝土大約產生80KG的余漿,如果通過回摻每立方米可以取代20KG水泥。

2.2余漿失去流動性時間檢測

余漿循環利用是一個收集、存儲、利用的過程,因此在不同溫度下,余漿失去流動性的時間測定也是一個關鍵,通過檢測“余漿失去流動性時間”試驗結果如表2.1

序號 管徑(mm) 密度(kg/l) 含固量(%) 漿體失去流動性時間 對應混凝土初凝時間 備注

1 400 1.21 30.1 4h45min 7h10min 取樣時漿體溫度為14℃,試驗溫度為20℃。

2 500 1.23 28.4 4h24min 7h20min

3 600 1.20 29.5 4h50min

4 800 1.24 27.9 5h12min

3 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余漿循環利用方法實踐

3.1離心制度及配合比的確定

(1)離心制度制定

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管芯的生產首先得確定離心制度,經長期生產經驗制定出如下表3.1的離心制度。

表3.1

管徑 喂料 慢速 中速 快速

轉速

(轉/分) 轉速

(轉/分) 時間

不少于 轉速

(轉/分) 時間

不少于 轉速不低于(轉/分) 時間

不少于

400-500 120-150 150-200 3分鐘 200-280 4分鐘 380 8分鐘

600-800 120-150 150-200 3分鐘 200-280 4分鐘 350 10分鐘

900-1000 120-160 160-200 3分鐘 200-270 4分鐘 330 12分鐘

1200-1400 120-160 160-200 3分鐘 200-260 4分鐘 320 14分鐘

(2)配合比設計

由于要循環利用余漿,這就需要設計兩種配合比,兩種配合比水泥用量和水用量不一樣,第一批混凝土料配合比為表3.2

表3.2

材料名稱 材料規格 配 合 比 每M3 用量 (kg)

水泥 PO42.5 1 450

砂 邕江中砂 1.904 857

石子 5-20mm 1.904 857

粉煤灰 Ⅱ級 0.222 100

減水劑 NF-2(30%水劑) 0.024 11.0

水 潔凈水 151

水灰比 0.275

塌落度 20-30mm

第二批混凝土料配合比為表3.3

表3.3

材料名稱 材料規格 配 合 比 每M3 用量 (kg)

水泥 PO42.5 1 430

砂 邕江中砂 1.904 857

石子 5-20mm 1.904 857

粉煤灰 Ⅱ級 0.222 100

減水劑 NF-2(30%水劑) 0.024 11.0

水 潔凈水 100

水灰比 0.189

塌落度 0-10mm

3.2直接循環利用方法

由于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離心工藝的高速離心時間較長,速度較高,所產生的余漿固含量較少,摻加進混凝土料中對原混凝土強度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余漿失去流動性時間也較每批管子的離心時間長,也不會影響余漿的回摻時的流動性。所以可以直接摻加進混凝土中循環利用。

3.2.1制作收集存儲箱

首先用鐵板制作兩個存儲箱,長、寬、高為3500mmx500mmx400mm,鐵箱放在離心機兩端,比離心機上的鋼模低些,用于收集余漿。

3.2.2余漿循環利用操作要求

離心第一批管子時采用第一批料配合比生產,第一批離心結束后產生的余漿通過漿耙把余漿耙出,存放在存儲箱里,當生產第二批管子時使用第二批料配合比生產,把水和水泥都減少了,目的就是要用余漿中的水泥和水取代部分水泥和水進行回摻,喂料時操作人員用鐵鏟把存儲箱中的余漿鏟出與混凝土混合均勻后再喂料。第三批重復第二批的步驟,如此類推,直到生產最后一批時產生少許余漿,與清理場地廢料一起清理掉。既節約了成本,又避免了沖入管道時間長后造成堵塞管道。工藝也不復雜,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節約成本,減少污染的好方法。

4結束語

如今環境保護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問題,因此,如何減少污染、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為各行各業研究的熱點。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作為水泥制品行業的一個重要的有很好發展前景的產品,在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應該采取各種有效措施降低能耗,減少污染。各企業在生產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時,都會碰到廢料污染的問題,任何減少環境污染、節約成本的措施,都成為各企業研究的課題。各企業也都有自己的一些處理方法,本文是根我公司生產實際摸索出的預應力鋼筒管離心工藝人工喂料余漿循環利用的方法及實踐,取得了一定經濟效益,本文如有不足之處請各位專家同仁指正。

參考文獻

[1]陳建紅 王海飛.先張法預應力混凝土管樁余漿回收循環利用技術,2009.9.30

人工降雨方式范文第2篇

從目前來講,對于空中水資源的開發還是比較現實的,因為空中的水資源并不在人均水資源的計算范圍之內,只有這種方法才可以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問題。開發空中水資源不僅可以解決水資源的短缺問題,同時還可以對于地下水進行補充,緩解生態危機。

人工增雨成本低、見效快,現在已是我國大多數省區抗旱的重要手段,且規模居世界前列。在人工增雨方面,我國的起步還是比較早的,早在五十年代就已經有了此種做法,并且人工增雨的做法已經在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得到了普及,取得的效果也是非常顯著地。和其他的抗旱手段相比較,人工增雨的優勢是非常多的,比如說費用方面的成本就要比其他方式要低很多,在經過了這么多年的實踐證明,在全國范圍內的應用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我們國家的地域比較廣闊,而且農業生產領域的范圍比較大,所以農業用水會占據很大一部分,況且農業發展中如果缺乏了水資源,將會對我國的農業生產造成難以想象的影響,進而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所以在抗旱方面的工作是十分重要的,我國在這方面的投入也是比較巨大的,無論是從業人員的數量還是人工增雨的規模上在世界上都是居于前列的。

我國北方空中水資源潛力巨大,目前的水汽利用率僅為5%。利用率若能提高一個百分點,就增加水資源1090億立方米;若能達到南方的一半,我們則多出7條黃河。關于人工增雨,國內文獻經常引用的說法為:根據國外多年經驗,科學組織的人工增加雨雪作業可能增加15%左右的降水量。這實際上只是美國1957年用碘化銀催化冬季過冷卻云的一次實驗結果,具體數據為能增加降水10-15%。其對某次人工增雨或許有參考價值,但若開發空中水資源,則應著眼于“水汽利用率”。

人工降雨方式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小流域 水土流失 侵蝕評價

中圖分類號: S157文獻標識碼: A

1、湖北省徑流小區和小流域觀測數據資料收集整理

在小區尺度上,收集湖北省近幾十年來336場降雨5812組徑流、侵蝕數據資料,運用整合分析(Meta-analysis)方法對全省不同徑流小區數據進行綜合,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小區侵蝕產流、產沙影響。收集湖北省6個地區流域資料,面積從11.9km2到461km2不等,年份跨度20年;7個不同地區55個小區的觀測據(表1)。并系統分析了不同區域氣象資料、水文資料、地理背景、小區布置等,整理錄入數據庫。

表1 湖北省部分流域、徑流小區資料概況

2、徑流小區侵蝕研究

每個徑流小區數據進行整理,將每一場連續降雨作為一個獨立實驗,對原始監測數據進行初步篩選和分組,計算出每個小區徑流總量(Q)和侵蝕模數(T)的平均值(mean)、標準差(sd)和樣本數(n),并在檢索的文獻中提取上述指標。相關數據量如表2。

表2 用于Meta-analysis的相關數據量

研究分析指標均為連續變量,選取標準化均數差(SMD)為合并統計量。效應值SMD正值為徑流量和侵蝕量的增加,負值代表徑流量和侵蝕量的減少。表3為假設所有研究享有共同的效應。徑流量研究間同質性Qwi=192.50,且p=0.06,所有研究有相同的效應值;侵蝕量研究間同質性Qwi=160.42,p=0.71,上面結果同樣成立。

表3 徑流小區徑流、產沙Meta-analysis結果

從表4中可知,四個級別的效應值均較小,其中農田、園地和林地的效應值較草地要大。異質性檢驗表明,農田、園地和林地三個級別都具有較高的同質性。四個級別徑流量研究間同質性Qb=1.37 (X2-test:df=3,p=0.71),說明徑流量研究中,四個級別水保措施間異質性顯著。

表4 不同水保措施徑流量、侵蝕量Meta-analysis結果

對172個侵蝕量研究,不同水保措施劃分4個級別的Meta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可以看出園地和林地的效應值SMD較大,均為0.58,達到中效應,其次為草地0.50,最小為農田0.38。四個級別侵蝕量研究組間異質性檢驗Qb=6.02(X2-test:df=3,p=0.11),其中p>0.05,差異顯著,說明四個級別研究間具有異質性。

對湖北省55個小區336場降雨5812組徑流、侵蝕數據分析表明:農田、園地、林地、草地四種土地利用方式均對小區侵蝕產流產沙有明顯減少影響,對侵蝕產沙影響效果大于產流。Meta分析結果認為農田、園地和林地對小區產流影響大于草地。在侵蝕量研究中,Meta分析認為四種土地利用對侵蝕量減少效果園地=林地>草地>農田。

3、SCS-CN關鍵參數校正

SCS-CN模型由美國農業部土壤保持局(USDA-SCS)研制,主要應用于小流域水文預測。SCS-CN模型理論以一個水文平衡條件和兩個水文假設為基礎,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

或者

式中:P—降雨總量,單位為mm;Q—徑流量,單位為mm;Ia—初損,單位為mm;S—可能最大滯留量,單位為mm;λ為系數(λ>0),是一個區域參數,依賴于地質和天氣因素影響。S可以用下面公式表達:

CN值的變化很大程度的受到土壤前期水分條件AMC(antecedent soil moisture conditions)的影響,AMC分為三個等級:Ⅰ干燥,但是大于凋萎點,Ⅱ中等(正常狀態),Ⅲ濕潤(土壤呈滲透飽和狀態)。

初損率是計算徑流深、水位峰值和徑流的時間分布的重要信息。一般來說Ia取值為0.2S,分別計算29場降雨的初損率Ia/S,三峽地區的初損率Ia/S取值為0.05比較合適。運用流域1989、1990和1993年的數據對重新率定參數的模型進行檢驗(表5)。表5中方程修正后,線性回歸斜率由0.559上升為0.834,模型效率系數E為0.768,相較未修正模型在該區的模型效率系數0.482有了明顯的改善。可見在研究區選擇修正后的SCS-CN進行徑流模擬是合適的。

表5 初損率Ia/S修正前后SCS-CN法預測的徑流深度預測效果

4、典型小區徑流泥沙研究

通過徑流小區的人工降雨和長期觀測試驗,研究了三峽庫區常見的梯田和植物籬兩種水土保持措施對坡面侵蝕的影響。試驗小區中1-4號小區研究梯田對侵蝕的定量影響,5-7號小區是植物籬。研究結果(圖8)表明梯田顯著減少了徑流和泥沙量,且在果園的效果比旱地更顯著。在果園修建梯田后,平均徑流強度減少了32.8%,平均泥沙含量減少了82.2%,而在農地修建梯田后,平均徑流強度只減少了9.6%,平均泥沙含量減少了63.7%。梯田還改變了產沙過程,在梯田小區泥沙含量都表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而在坡地小區泥沙含量的變化表現為先增加后基本穩定的趨勢。

多年天然降雨的觀測結果表明梯田措施明顯減少了產沙量大于100 g m-2和徑流量大于 10 mm的場次,且在果園的水保效果比旱地更好(圖3)。在果園修建梯田后,產沙量>100 g m-2的降雨場次從19場減少到4場,徑流量>10mm的降雨場次也從18場減少到4場;在旱地修建梯田后,產沙量>100 g m-2的降雨場次從12場減少到4場,徑流量>10mm的降雨場次也從8場減少到6場。

梯田小區的年平均徑流量和侵蝕量也表明梯田措施的保水保土效果跟土地利用緊密相關(表6),在果園修建梯田后,年均徑流量和侵蝕量分別減少了60%和68%,而在旱地修建梯田后,年均徑流量和侵蝕量分別減少了23%和52%。

表6梯田小區年平均徑流量和侵蝕量

植物籬也是紫色土地區常見的水土保持措施之一。人工降雨試驗的結果表明:植物籬的減少徑流的效果要比減沙效果好,且植物籬與植物籬+作物殘茬覆蓋兩種措施在減少徑流上差別不大。與對照小區相比,植物籬小區和植物籬+作物覆蓋小區的徑流量分別減少了83 %和 75%,泥沙含量分別減少了43% 和 23%。

圖1 觀測期間內植物籬小區徑流泥沙關系

雖然人工降雨實驗表明植物籬+作物覆蓋小區比植物籬小區更能有效減少泥沙,但長期的觀測結果表明二者差別并不大(圖1)。長期天然降雨觀測的結果表明植物籬措施更能減少侵蝕產沙量而不是徑流量,這與人工降雨得到的結果不同。與對照小區相比,植物籬和植物籬笆+作物覆蓋小區的年均侵蝕量減少了66%和67%,而徑流量只減少了37%和38%。年均侵蝕量和徑流量的結果也表明植物籬和植物籬+覆蓋兩種措施在坡耕旱地上的水土保持效果基本一致。

表7 植物籬小區年平均徑流量和侵蝕量

5、總結

針對我省多年來水土流失觀測資料分散、不規范、尺度單一、無定量評價模型等問題,通過對已有的多年數據的收集及標準化整理,提出監測及數據規范標準,建立湖北省水土流失觀測資料數據庫,從坡面到小流域尺度,從評價標準制定到模型建立。通過三年多的研究,在典型小流域侵蝕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為今后湖北省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效應評價提供科技和數據支撐。但由于時間、資金、環境、資料的限制,大量數據還有待進行更深程度的挖掘和分析,尤其在小流域研究中,高分辨率的DEM等資料價格高昂,無力全部購買,影響研究深度。

參考文獻

方怒放 ,小流域降雨—徑流—產沙關系及水土保持措施響應

郝俊萍,三峽庫區典型小流域非點源污染模擬研究

人工降雨方式范文第4篇

人體必需的“智慧元素”

碘元素是由法國化學家庫爾特瓦發現的,后來由法國化學家蓋-呂薩克將其命名為“碘”。碘的希臘文原意為“紫色”,正好與其特征的顏色相吻合。碘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是比較少的,而且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存在于海水、碘礦、地下鹵水和油田鹵水中,某些海藻可以從周圍環境中富集大量的碘。最早是從海藻灰中提取碘的,后來還從硝石以及地下鹵水中提取碘。

正因為碘的分布很不均勻,在遠離海邊的內陸地區或山區的水資源中含量極少,所以加碘鹽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碘鹽中那一點點碘的含量為什么對人體來說至關重要呢?

原來,碘在人體內的含量雖然極微,但它卻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是維持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元素。人體碘元素缺乏會使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致使甲狀腺發生增殖性變化,即脖子粗大。對兒童來說,則可致智力發育障礙以及骨骼發育障礙。而且科學家發現,在兒童期出現的這種碘缺乏病是不可逆的,它對人體的神經系統和骨骼發育的損傷也是終身性的。所以,碘被稱為“智慧元素”。

人體內的碘主要來源于食物。如果長期攝取碘元素缺乏的糧食、蔬菜、肉類和水,就應該以加碘鹽作為補充。加碘鹽主要是針對我國一些地區人群普遍缺碘而推廣的一種食用鹽。我國食鹽加碘的歷史始于20世紀90年代,對防治碘缺乏造成的危害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方式的多樣化,使得原有的食鹽碘添加標準已稍顯“滯后”。為此,衛生部于2011年9月了新的《食用鹽碘含量》,要求各地根據實際狀況對食鹽碘含量進行調整,調整后的范圍為每千克鹽含碘20~30毫克,同時允許在此范圍有上下30%的浮動。

播撒甘霖的“無名英雄”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幾千年來人類“布云行雨”的愿望終于變成了現實。人工降雨(或稱人工增雨)技術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風雨歷程,如今已經在我們的生產和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人工降雨作業分為空中作業和地面作業兩種方法,前者是用飛機在高空云層中播撒干冰和碘化銀等物質,后者是利用高炮或火箭從地面上發射干冰和碘化銀等物質。不管采用什么樣的作業方法,其技術原理都是一樣的。

自然降雨必須具備3個條件:一是充足的水汽,二是上升的氣流,三是足夠的凝結核。發生降雨的先決條件是必須有云,同時還需要滿足一定的物理條件,比如 0℃以上的暖云中要有大水滴,0℃以下的冷云中要有冰晶存在。如果微觀物理條件不具備,那么宏觀天氣條件再好也不會發生降雨。如果向云霧中播撒碘化銀和干冰,那么不僅能產生很多人工冰晶,而且還會使水滴進一步凝結長大,從而形成雨水而降落到地面。

“干冰”就是固體二氧化碳,其主要作用就是充當優良的制冷劑。當我們把干冰發射到高空云層時,它就會迅速升華而變成氣體,從周圍環境中吸收大量的熱,局部空氣的溫度就會迅速降低,其中的水蒸氣就會發生液化變成小水滴,這樣就會形成濃密的云層并為降雨創造條件。此時,人工播撒的“冰核”碘化銀就會使云霧產生凝結或凝華過程,再借助于水滴的自然碰撞過程,就能實現人工降雨了。

碘化銀的粒徑是非常微小的,其作用實際上就是一種人工凝核劑。碘化銀的微粒結構與冰核的結構極為相似,因此可以作為人工冰核使處于過飽和狀態的水蒸氣迅速液化變成小水滴。每克碘化銀在-10℃氣溫下能產生大約1011~1014個冰核,因此是一種很好的冷云降雨催化劑。碘化銀在高空擴散后會變為肉眼都難以分辨的小顆粒,作為水滴的凝聚核消失在了濃密的云中了。隨雨滴降落到地面的碘化銀與巨量的水滴相比簡直就是微乎其微了,因此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影響。

為人體健康保駕護航

碘是一種具有強氧化性的物質,通常被用作外科消毒劑。常見的以碘為主要藥效成分的消毒劑有碘酊和碘伏。

碘酊就是我們俗稱的碘酒,通常由碘、碘化鉀溶解于酒精溶液而制成。碘為一種固體物質,添加碘化鉀有助于碘在酒精中的溶解。碘酊是急救包中常見的藥品之一,市售碘酊的濃度一般為2%。碘酊能使菌體蛋白質發生變性,可以殺死細菌、真菌等病原體,因此常用于傷口的消毒。碘酊的殺菌作用比較強,并具有強烈的刺激作用,不宜用于黏膜消毒,用于皮膚消毒時也應注意避免皮膚發泡或過敏,以及減輕對皮膚的著色。

碘伏是單質碘溶于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形成的,一般可溶解9%~12%的碘,呈現紫黑色。醫用碘伏通常濃度比較低,一般在1%以下,呈現淺棕色。碘伏是一種具有廣譜殺菌作用的消毒劑,可殺滅細菌、真菌、原蟲和部分病毒,可用于皮膚、黏膜的消毒,也可用于生活用品的消毒,如蔬果、餐具、玩具等。消毒時需對碘伏進行水稀釋,之后將生活用品放入其中浸泡5~10分鐘即可。

某些有機碘化物在臨床上還可以用作醫學診斷的造影劑,如碘番酸(三碘氨苯乙基丙酸)用于膽道造影,碘化油等可用于支氣管、輸卵管、瘺管造影等。碘化油注入人體后,由于其能比周圍組織結構吸收更多的X射線,從而在X射線照射下形成密度對比,顯影出所在腔道的形態。 碘的含量在海水和海產品中相對較高,如每千克海帶含碘多達4000毫克

在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中,碘131和碘125是毒性相對較大的放射性核素。放射性碘同位素被廣泛應用于核醫學診斷。

應用廣泛的“碘試劑”

碘在分析化學上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利用碘的氧化性和碘離子的還原性,以及碘遇淀粉變藍色的特性,可以用碘量法進行定量分析。碘量法又可分為直接碘量法和間接碘量法,在國民經濟的許多領域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

在環保領域,水域中的溶解氧含量測定通常采用的就是碘量法。科學家把溶解于水中的分子態氧稱為溶解氧,用每升水里氧氣的毫克數表示。水中的溶解氧水平是衡量水體自凈能力的一個指標,可以反映水體污染的嚴重程度,是水質的重要指標之一。

碘量法還是油脂檢測的一種主要方法。碘價為每100g油脂所能吸收碘的質量,碘價的大小在一定范圍內反映了油脂的不飽和程度。各種油脂的碘價大小和變化范圍是一定的,例如大豆油的碘價一般為124~139,花生油的碘價為86~107。因此,通過測定油脂的碘價,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油脂的組成是否正常,有無摻雜使假現象等。

人工降雨方式范文第5篇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七年級上冊)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內容的安排與前一節的氣溫分布有類似的地方,可以利用前一節的分析方法,引導學生從降水的來源―降水量的測定―降水的時間和空間分布―分析成因,這樣安排符合學生的思路,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大氣降水是從空中降落下來的雨、雪、雹等總稱。教材通過一段文字講述了降水的來源到降落到地表的動態過程,水汽從

這里可以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物質是在一刻不停地運動著的,而運動是有一定規律可循的。

降水量的測定首先是學生形成年降水量的準確概念,其次在降水量的測定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世界降水的分布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在降水的空間分布中,教材通過提問對各地降水量的多少作了定性的敘述,而在降水的季節變化中,偏重定量的說明。在此基礎上,歸納出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另外,教材用提問、圖像、小結的形式,反復說明一個問題,但側重點有所不同;圖像能夠較直觀地反映降水的時空分布和變化情況,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課本提供的讀圖問答,引導學生讀圖思路,降低難度和訓練思維;課文中對規律的總結歸納,可以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與任務)

(一)學習目標描述

課標要求:了解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分布。

1.知識與技能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活和生產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并能夠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柱狀圖,并讀圖說出降水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學習方式:以多媒體課件為基礎的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

(2)學習過程:①合作討論的過程──降水與生產、生活的關系;②小組探究的過程──據圖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規律;③個別探究的過程――根據資料,繪制降水柱狀圖。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關注生活中的地理現象,體驗地理探究的樂趣。

(2)認識降水的復雜性(變化與分布)。

(3)認識人工降雨的必要性,并初步了解其方法。

(二)學習任務

利用教材及課件提供的材料和信息,通過自己的思考和同學之間的合作學習,了解降水的形成、季節的變化和分布,同時通過拓展知識的學習,進一步了解人工降雨的相關知識以及世界上形態各異的雨雪,進而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1)能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2)了解世界降水分布的規律。

2.教學難點:降水的形成條件

突破該難點的方法,通過媒體提供的支持材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問題探究情境,歸納出降水的形成條件。

【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學生對地理學習興趣較濃,熱情也高,思維活躍,對錄像、動畫、圖片等資料信息很感興趣,并且敢于表達自己對問題的不同看法,具有良好的協作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教學媒體闡述】

學習環境:多媒體教室

學習資源類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與分析】

(一)學習情境類型

1.真實情境

2.問題情境

3.師生交互情境

(二)學習情境與過程設計

1.設置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玉林市在每年的六月中旬到七月中旬以什么天氣為主?這種天氣通常又稱什么?

(1)多媒體環境下的師生討論: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2)學生小組討論:降水的形成條件有哪些?

(3)學生小組討論:降水與生活、生產的關系。

(4)學生個別探究:繪制降水柱狀圖。

(5)學生小組討論: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2.學習的拓展

通過視頻資料,了解人工降雨的方法,以及各種各樣的雨雪,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

(三)學習活動組織形式

1.合作討論:分成小組,對降水的形成條件,降水與生活、生產的關系進行協作學習

2.個別探究:利用媒體提供的數據資料,繪制降水的柱狀圖

3.小組探究:根據地圖,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學習評價設計】

測試形式:1.課堂上提問

2.媒體展示習題

3.學生自帶的地理填充圖冊

【教學小結與反思】

通過對降水這一節的教學,讓學生掌握降水與生活、生產之間的重要關系;了解降水的季節變化;學會繪制降水柱狀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和習慣。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形成

二、降水量的測定

三、降水量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節變化

【探究活動】

1.將水果從冰箱中拿出來,觀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觀察洗澡時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準備一個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紙扎緊,放在太陽底下曬一會兒,然后拿到蔭涼的地方,觀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測定一周的降水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历史| 永胜县| 南召县| 育儿| 邹城市| 洮南市| 阜康市| 汝南县| 镇沅| 南阳市| 上林县| 唐山市| 漯河市| 专栏| 盐山县| 赤峰市| 当阳市| 麻栗坡县| 古丈县| 合江县| 始兴县| 长沙县| 修武县| 太湖县| 金寨县| 阿坝| 工布江达县| 中牟县| 延吉市| 金平| 建阳市| 深水埗区| 探索| 黄龙县| 霍邱县| 武定县| 泰安市| 甘德县| 清河县| 临海市| 清镇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