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生物學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物理概念教學應遵循“引入-形成-運用-創新”的過程
長期以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教師在物理概念教學上都出現了 “重結果,輕過程” 的現象,忽視概念的引入、概念形成的過程,而直接講授概念的涵義以及運用概念進行解題時應注意的問題,然后再輔以大量的練習進行鞏固。這種方法對應試比較有效,但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我在概念概念教學中遵循這樣的過程:“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概念運用-思維創新”,很好地解決了學生能力不足的突出問題。在“壓強”這個概念教學中,通過提問學生:人為什么在雪地行走陷得很深,而站在滑雪板上陷得淺?引入“壓強”概念。通過實驗證明“壓強”不僅與壓力有關,還與受力面積有關,引出了“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做壓強”這個概念。通過判斷如何增大、減小壓強,進行“壓強”概念的運用。進而提問學生:“有人陷入沼澤地,如何救助?”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很好地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
二、 消除前物理概念的負遷移作用,培養學生正確的思維
很多學生學不好物理,就是沒有正確區分物理概念與前物理概念的差異。前物理概念就是學生對物理現象的直觀認識,在他們接受正規的物理課程學習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并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形成了他們自己的思維體系。這些前物理概念有些是正確的,但是學生對這種概念的理解大多還是相當膚淺的,停留在表面上而不能深入到概念的本質,更多的則是與科學的概念相悖。學生頭腦中已有的錯誤的前物理概念,將對正確的物理概念的形成產生負遷移的作用,影響科學概念的形成。例如,人們用手推桌子是“力”,而蘋果掉到地上就不是力,而是“掉”下去;而在物理學中,蘋果掉到地上,是因為受到“重力”的作用,這個“重力”與人們推桌子的“推力”都是“力”,都有相同的性質和原理,即“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從而得出了力的概念。又如在生活中我們都觀察到,要使放地上的課桌運動起來,我們必須對它施加力的作用,課桌運動起來后,如果我們不繼續推它,它將會停下來。于是我們就會認為,力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沒有力的作用,物體將靜止下來。帶著這樣的前概念,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學生就會產生了認知上的困難,對科學的概念無法理解。因此,教師在進行物理概念教學時,要通過相應的物理實驗,分析伽利略、笛卡兒、牛頓等科學家的研究理論,加上假設、推理、分析,得出“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使物體運動的原因”的結論。讓學生通過對比發現原先觀點是錯誤的,并自覺拋棄錯誤觀點,找出前物理概念與物理學概念的差異,接納正確概念。
三、采用“開放式”教學,激發學生潛能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愿望和創新沖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熟悉的生活實例、簡單直觀的實驗入手,創設一些學生似熟悉而又陌生的情境,演示一些簡單而有趣的實驗,以此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學習“浮力”這個概念時,我創設如下情境:不會游泳的人掉到河里,會沉到河底,甚至被淹死。而為什么所有跳到“死海”的人都浮在海面上不死呢?學生一下就想到“浮力”這個概念,并產生了疑問:是不是人在河水中不受到浮力,在海水中受到浮力?浮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系?而讓學生帶著這些有趣的問題去探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大氣壓強”時,通過模擬馬德堡半球實驗,演示裝滿水的水杯蓋上硬紙片,倒置后水和紙片不掉下來的實驗以及集氣瓶吞雞蛋的實驗都能大大提高學生學習了解“大氣壓強”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大氣壓的存在與力量。為如何利用大氣壓為人類服務打下基礎,也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沖動。
2.鼓勵學生歸納探索,形成初步定義教師通過情境創設、物理學史、演示實驗、解惑釋疑讓學生對物理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概念的形成往往是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分析、綜合、抽象、歸納、概括才能形成完整的概念的。因此我在“密度”概念教學中,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已有的知識歸納“密度”概念,最后進行分析、總結、補充完善形成科學、嚴謹的概念。采用這種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主導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了學生的物理思想。
[關鍵詞]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肝素酶;鈣黏蛋白;胃癌
[中圖分類號] R73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03-0051-02
Research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and biological behavior of gastric cancer
FU Yuxiang MA Guiliang MAO Weizheng LI Yang
Department of General's Surgery Qingdao Municip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Medical College of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and gastric cancer biological behavior. Methods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proteins of 91 cases of gastric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s were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Results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adjacent normal tissue,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VEGF protein was 72.52% and 16.48%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heparinase protein was 80.21% and 18.68%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 of E-cadherin protein was 64.84% and 92.31%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he expressions of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protein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differentiation, depth of invasion,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s and TNM stage. And the expression of VEGF protein was also closely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but the expressions of heparinase and E-cadherin proteins were not correlated with tumor size. Conclusion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show high expressions in gastric cancer and are correlated with gastric cancer biological behavior. The united detection of the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will be helpful to judge prognosis and formulate treatment program.
[Key words] VEGF; Heparinase; E-cadherin; Gastric cancer
浸潤轉移是胃癌一個本質的生物學行為,是胃癌患者死亡率高、預后差的主要原因。癌組織的浸潤轉移是復雜的、多步驟的、多階段的、多基因的病理過程,其分子機制還不明確,研究與胃癌浸潤轉移相關的免疫分子,對胃癌的指導治療、預后判斷有重要價值。本文就研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肝素酶、鈣黏蛋白(E-cadherin,E-cad)與胃癌生物學行為的關系進行統計學分析,以了解VEGF、肝素酶、鈣黏蛋白能否作為胃癌浸潤轉移的臨床指標。
1 材料與方法
1.1 實驗標本
收集2010年2~6月手術切除的新鮮標本及術后病理石蠟塊91例,術前未經任何抗癌治療,其中男63例,女28例,年齡45~81歲,中位年齡62歲;根據2010年新TNM分期標準分為Ⅰ期10例,Ⅱ期21例,Ⅲ期38例,Ⅳ期22例。每例分別取胃癌組織及癌旁正常組織(距癌緣5 cm以上)各一塊,-80℃冰箱保存。術后病理示中高分化腺癌36例,低分化腺癌55例。
1.2 主要試劑
VEGF兔抗人抗體和E鈣黏蛋白兔抗人抗體購自美國Santa Cruz公司,肝素酶兔抗人抗體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工程公司,SP試劑盒和DAB顯色試劑盒購自北京中山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實驗方法
VEGF、肝素酶、鈣黏蛋白在胃癌及癌周正常黏膜的表達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組織經1%甲醛固定,石蠟包埋,4 μm連續切片。常規石蠟切片脫蠟。滴加內源性過氧化酶阻斷劑,室溫下孵育20 min。熱抗原修復,切片置于盛有檬酸鹽緩沖液的高壓鍋中2 min。滴加正常羊血清封閉,室溫下孵育30 min。滴加一抗(1:50稀釋),4℃冰箱過夜。滴加生物素標記的二抗,室溫下孵育30 min。DAB顯色,鏡下控制反應時間。蘇木素輕度復染,脫水,透明,封片。陰性對照試驗以PBS替代一抗。
1.4 半定量結果判定
染色強度分數標準無色為0分,淡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同樣物鏡下陽性細胞數1分為陽性細胞數≤10%,2分為11%~50%,3分為51%~75%。兩類分數乘積滿3分為(+),滿4分為(++),5分以上為(+++)。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7.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組間差異采用χ2檢驗,VEGF、肝素酶和鈣黏蛋白表達與胃癌生物學行為的關系采用秩和檢驗,相關性采用Spearman等級相關分析,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肝素酶、VEGF、鈣黏蛋白的表達
肝素酶蛋白表達陽性產物位于細胞質(圖1A),癌組織陽性表達率為80.21%,癌周正常胃組織也有18.68%的表達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8.931,P < 0.05)。VEGF陽性產物位于細胞質(圖1B),91例胃癌患者癌組織陽性表達率為72.52%,癌周正常組織陽性表達率為16.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7.864,P < 0.05)。鈣黏蛋白陽性表達產物位于細胞膜,細胞質及細胞核不表達,胃癌組織陽性表達率為64.84%,癌周正常組織陽性率92.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396,P < 0.05)。肝素酶、VEGF、鈣黏蛋白的表達相互之間無相關性。
2.2 VEGF、肝素酶、鈣黏蛋白的表達與胃癌生物學行為的關系
VEGF、肝素酶和鈣黏蛋白的表達與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和臨床分期相關,VEGF還與腫瘤大小相關,肝素酶和鈣黏蛋白與腫瘤大小不相關。見表1。
3 討論
VEGF、肝素酶在低分化組中的表達明顯高于中高分化組,有淋巴結轉移組高于無淋巴結轉移組,胃癌Ⅲ~Ⅳ期高于Ⅰ~Ⅱ期。E-cad在低分化組、有淋巴結轉移組和胃癌Ⅲ~Ⅳ期組中是低表達的。表明VEGF、肝素酶和E-cad與胃癌的侵襲和轉移潛能密切相關,可作為胃癌生物學行為的標志物。
VEGF是活性最強的血管生成因子之一,它能與血管內皮細胞表面受體特異性結合,誘導血管生成,促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導致血管內的蛋白物質滲透到血管外間隙,形成纖維基質,誘導內皮細胞增生,最后使間質血管化,為胃癌的浸潤轉移提供基礎[1]。VEGF還能促進腫瘤的淋巴管生長,維持血管正常的結構完整性,從而引起腫瘤細胞生長和轉移[2,3]。研究發現[4],胃癌組織VEGF表達陽性的患者與VEGF表達陰性的患者相比,其腫瘤組織體積更大,病理分期更晚,腫瘤細胞浸潤程度更深,更容易發生轉移。肝素酶是一類能降解肝素類物質的裂解酶,通常被稱作類肝素酶或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是通過水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的肝素類側鏈破壞細胞外基質和基底膜的基本結構,釋放并激活連接在肝素類側鏈上的活性物質,與血管生成、腫瘤轉移等過程密切相關[5,6],促進了胃癌的浸潤轉移和血管形成[7],實驗結果顯示肝素酶與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和臨床分期相關,與腫瘤大小沒有相關性,與VEGF亦沒有相關性。
鈣黏蛋白(E-cad)是一類介導細胞與細胞之間相互黏附的具有鈣依賴性的跨膜糖蛋白,是主要的正常細胞生長接觸抑制劑,E-cad表達減少和異質性使細胞間的黏附減弱,因此癌細胞更易脫落,這是癌轉移的基礎[8]。鈣黏蛋白在癌周正常組織的表達明顯高于癌組織。本研究顯示,VEGF、肝素酶、鈣黏蛋白的表達與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潤深度、淋巴結轉移和臨床分期等生物學行為相關,可作為胃癌浸潤轉移的分子指標。由此,除了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手段外,可聯合基因工程或其他方法,抑制VEGF、肝素酶在癌組織中的表達,增強鈣黏蛋白的表達,為胃癌治療提供新手段。
[參考文獻]
[1] Yang L,Lin Z,Lin J,et al. Antitumor effect of endostatin overexpressed in C6 glioma cell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down-regulation of VEGF[J]. Int J Oncol,2011,38(2):465-471.
[2] 梁啟廉,陳小東,王三明.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和抑癌基因p33 ING1與胃癌生物學行為的關系[J]. 第四軍醫大學學報,2007,28(2):175-178.
[3] 張濤,徐惠綿,趙宜良. 胃癌組織中VEGF、MMP-9和PCNA表達與胃癌生物學行為的關系[J]. 實用癌癥雜志,2008,23(3):242-245.
[4] Yang Q,Ye ZY,Zhang JX,et al. 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 mRNA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protein in gastric carcinoma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ts pathological features and prognosis[J]. Anat Rec(Hoboken),2010,293(12):2012-2019.
[5] Li JP. Heparin,heparan sulfate and heparanase in cancer:remedy for metastasis?[J]. Anticancer Agents Med Chem,2008,8(1):64-76.
[6] Shafat I,Pode D,Peretz T,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urine heparanase in bladder cancer progression[J]. Neoplasia,2008,10(2):125-130.
[7] 楊來志,陳曉鵬. 胃癌組織中乙酰肝素酶表達的研究進展[J]. 實用腫瘤學雜志,2010,24(6):597-600.
物理教學,就是對于大量的是物理概念及其組成規律的教學。學生對物理概念掌握的程度直接影響學習物理能力的高低。在教學中,我不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概念,而是找準角度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掌握物理學習方法。
一、在物理概念教學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概括、綜合能力
大腦概念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屬性的反映,“是人腦的最高產物”,一個概念的形成經過人類若干實驗、分析、歸納,最后抽象出一個嚴密的概念。教學不可能全部重復人類對概念形成的全部過程,但必須教給學生這種探索科學的方法,掌握學習物理知識的鑰匙。一個物理實驗或提出一個物理事實。在這里關鍵是不讓學生迷戀于新奇的物理表演或對司空見慣的物理現象無動于衷,而是引導學生去抓千變萬化的感觀表象的實質,通過分析綜合,總結出結論形成概念。如反作用力的提出,先讓學生體會一個習慣的現象,當你打人的時候,你自己有什么體會?學生說:“手痛”,接著問:“手為什么痛?”根據已有經驗,學生知道這是受力的結果,再問:“這個力是誰給的?”學生遲疑,教師引導,沒有第三者。只有打人者和被打人者,打人的同時,二者都受到作用力,這是現象的本質,前者叫作用力,后者叫反作用力。
一個概念反映的是同類客觀事物本質屬性。那么一個概念的建立,不僅適用一個物理現象,同樣適用于同類物理現象,從而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學會推理。仍以反作用力為例,我在教給學生的彈力的反作用力以后,引導學生自己思維場力和摩擦力又沒有反作用力呢?實驗觀察,磁場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結論:任何物體發生力的作用的時候都是相互的,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這個概念的提出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是很重要的。這樣通過一個概念的建立過程,使學生體會從感性知識領域向理性知識領域的轉化過程,通過不斷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事物本質的思維環節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不是生吞活剝和死記硬背地學習知識,從而也就抓住了高中物理學習的方法。
二、在概念教學重視發展學生具體化的思維能力
概念的具體化過程,即是把概括出來的一般知識推廣應用到同類其他事物上,即把一般東西用相應的特殊東西說明的過程。物理教學中概念的具體化過程是特別重要的,因為物理概念的檢驗很少用默寫解詞的方法,有的學生即使把概念背的滾瓜爛熟,但在錯綜復雜的物理實驗現象面前卻一籌莫展。事實說明概念的具體化運用過程與概念的形成過程不是簡單的逆轉過程。因為新出現的時間不一定與某一概念形成時的看法完全相應或者可以明確看出歸屬同類。這就是要引導學生正確運用概念的具體化方法,主要體現在理解掌握概念的具體化方法,主要體現在理解掌握概念階段和運用階段。
1.在掌握概念階段,要讓學生牢牢抓住概念的內涵,說明某物理現象的什么本質,盡可能深的留下某一概念的典型表象。同時對本質反映的各種特殊表象進行認真比較,學會去偽存真的本領。例如:沖量這個概念(F,t)本質是力在時間的積累,但學生往往理解:沖字,在頭腦中留下大力作用較短時間,顯示了力猛和短促性,錯誤的理解了沖量的內涵,當遇到了小力作用較長時間時不會引用沖量的這個概念。這樣就在講解沖量的概念時,既要講錘子打鐵塊,也舉運動員跳高掉在海綿里,汽車受摩擦力停下來,這些物體都受到了沖量,讓學生在開始掌握沖量時腦子里留下沖量的各種特殊表象,從而抓住沖量是力在時間上的積累。沖量的存在與力和時間有關,沖量的大小與力的大小和時間的長短有關。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了概念的內涵。
2.在運用概念時,要引導學生掌握具體化的思維方法。當遇到一個物理問題時,要引導學生建立圖景,發揮空間想象能力,分析所面臨事物圖景的各種特征與所學概念進行對應聯系,恰當選擇相應物理概念解決實際問題,這是一種演繹推理的方式。學生學習也會遇到另一種情況,即當遇到一個新的問題建立物理圖像后不知選擇哪個概念,可能把眼前的物理表象與學習概念時某一類似表象聯系起來進而歸納為同一種性質的問題,選擇記憶中同類概念來解決問題,這運用的是歸納推理。幫助學生學會兩種推理方法,可以使學生對概念更靈活的具體化,在概念具體化的運用中,也可以使學生對概念有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三、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比較能力
比較是思維過程的一個重要方面,比較就是比其相同較其相異。一個是肯定的抽象,一個是否實的抽象,這對于一個概念的掌握和鞏固是很重要的。教學中我很注意教給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在應用中面對具體事實,能從眾多概念中準確地選擇其一進行解答問題。
微生物學開設在大二第一學期,學生剛剛開始學習專業課,對于微生物學整個學科感到很陌生,不知道從何下手,比較被動地接受課堂上老師的講授。本科階段微生物學課程本身內容不算多,但其中各種名詞和概念的理解對于學好該門課至關重要。例如如何講清楚并讓學生理解“微生物中包含細菌、病毒、酵母”,“微生物的五大共性”,“真核細胞和原核細胞的區別”這些問題并不容易。在過去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般都是以教師為主體,以教材為核心,單純地進行知識傳授的教學方法。但是由于微生物課程內容涉及面廣,知識點繁多瑣碎,很多概念很難用語言來講述,教師以為講清楚了,學生也認為已經聽明白了,但當學生面對考試或者實驗時,才感到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遠遠不夠,在這種情況下,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1.1在“教”方面存在問題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學條件限制和課程安排,以課堂教師講授為主,教學方法單一,與實踐環節相脫節,很多理論知識和概念很難講清講透,影響了教學效果。
1.2在“學”方面存在問題
在舊的教學模式下,由于課程自身的內容零散和抽象,學生對于《微生物學》的內容感到陌生和難學,缺乏學習的積極性,很容易陷入“不會學習,學了不會,不會更不想學”這個惡性循環,往往為了應付考試,“臨時抱佛腳”,到考試前突擊,考完以后全部還給老師,意識不到該門課的重要性和實用性。
1.3教學體系上的分離
教學上理論課程和實驗分段實施,理論教師和實驗教師各負其責,造成互相脫節,難以實現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教材之間的內在聯系得不到統一與協調,教學內容得不到合理統籌。學生也很難將兩個環節進行相互結合,在后續的專業實驗和畢業實踐環節中遇到微生物相關的問題時候顯得很茫然,缺乏對學習過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2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
2.1理論課堂的創新與充實
南陽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沿用周德慶主編的《微生物學教程》,該教材難易程度適中,涵蓋面廣,但對于大二剛剛接觸到專業基礎課的學生而言,還是有相當大的難度。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授課教師要投入大量精力進行備課,選取學生容易接受的事例引入課程內容,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在講授緒論這一章時,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轉化的靈感》引入,介紹日常生活中大家所食用的腐乳、酸奶等食品的制作過程是通過微生物的發酵而來,微生物種類繁多,無處不在,可以為人類所利用;同時,再以當前的新聞熱點“埃博拉病毒”為例,介紹微生物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有些微生物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通過以上兩個一正一反例子,揭下“看不見,摸不著”的微生物神秘的面紗,讓學生對于“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跟人類的關系”有了深刻的理解,并且激發了學生對于學習微生物的興趣,學好微生物,可以去利用微生物為人類所善加利用。
2.2實踐環節的有機整合
微生物學所研究對象都是微觀的,很多概念也是抽象的,通過課堂上的講授很難將這些知識講明白講透徹,實驗課程的開設就是為了讓學生理解相關知識點、更好更深入了解微生物。我院近些年來微生物學理論課程和實驗環節經過幾次的分合,理論課程和實驗課由不同的教師進行授課,往往是各上各的課,教師之間缺乏溝通和交流,造成理論和實踐嚴重脫節,教學效果較差。目前我院將理論和實驗整合成為一門課程,要求授課教師集體備課,調整原有教學大綱中實驗中各個項目的實施時間,與理論課程進行緊密配合。例如在講授“原核微生物的形態、構造和功能”這一部分內容時,同時進行“細菌的單染色法、革蘭氏染色法”這一實驗,通過課堂和實驗的有機結合,讓學生不僅觀察到細菌的三種基本形態:球菌、桿菌、螺旋菌,而且把革蘭氏染色的原理與革蘭氏陽性菌、陰性菌的細胞壁結構相互印證,不是依賴機械記憶,而是真正理解了這些相關知識。
2.3多種教學活動的開展
以往的課程往往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缺乏對課程的參與感。為了激發學生對課程的興趣,開展各種教學活動。例如以微生物為主題,讓學生以自己感興趣的題目進行分組,按照所選擇題目查閱資料,制作powerpoint,以做小報告的形式跟大家交流學習。有的學生關注時事新聞,圍繞“埃博拉病毒”進行小型的學術報告和討論互動。通過此類活動,不僅明確了病毒的概念:“嚴格寄生于活細胞,病毒中只有一種核酸(DNA或者RNA)”,加深了對書本知識的理解,而且向大家介紹了如何預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等日常知識。另外,在學期中期,當學生對于微生物學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和了解以后,給學生劃定方向,查閱相關文獻,了解微生物學學科相關最新進展,并提交小型綜述。有的學生選擇了“超級細菌的抗藥性從何而來”這一主題進行綜述的撰寫,通過查閱文獻和歸納總結,學生不僅鞏固了微生物對于環境的適應性而產生抗藥性,而且了解到濫用抗生素的弊端。這些教學活動經過近兩屆學生的實踐,受到學生的廣泛歡迎,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們查閱文獻、總結歸納、表達能力都得到了鍛煉和提高,為今后的畢業實踐環節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微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步成效
3.1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作為專業課教師,都希望自己所講授的知識學生能夠消化吸收并牢固掌握,但往往在教學實踐中,不同的教學方法卻有不同的教學效果,例如在講授“微生物的代謝條件與發酵生產”時,結合本地實際,以亞洲最大的潔霉素生產企業—南陽普康集團為例,向學生講授我們使用的抗生素藥物是通過微生物發酵得來的,并聘請廠方工程師向學生授課,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并使學生意識到專業課程與實際生產的聯系,對學習微生物有了更強的目的性。學生們普遍反映微生物課是一門聽得下去、學得進去的課程。
3.2有利于促進教師專業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 實驗教學 發展現狀 完善路徑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9(b)-0142-02
醫學微生物學具有很強的專業性,是現代科學的重要構成部分,對促進醫學領域發展具有非凡的意義。但由于微生物學自身的獨特性,使其具有內容寬泛、概念性較強,不易被人理解等特點,單純進行理論知識灌輸,很難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同時這也不利于其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實驗教學作為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很好彌補了知識課堂的不足,對夯實學生理論、培養學生能力等具有積極的作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將概念性知識以另一種方式進行呈現,其有趣的操作經歷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醫學微生物學實驗還是知識創新的搖籃,是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陣地。新時期,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研究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
1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發展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世界衛生醫療事業發展可謂碩果累累,對專業領域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審時度勢、順勢而行,相繼開設了醫學相關專業包括生物制藥、臨床醫學、藥學制劑等,同時擴招使得生源數量增加,既滿足了國民教育需求,又滿足了經濟市場需求。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社會對醫學微生物學專業學生的要求不斷提高。然而經實際調研發現,部分院校醫學微生物學教學質量欠佳,與經濟市場需求脫節,改革完善勢在必行。其中,實驗教學是醫學微生物學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意義在于夯實學生理論知識基礎的同時培養了其多方面的能力。具體而言,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實效受諸多因素的影響,例如:教師素質、教學環境、工作體系等。有些院校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味強調理論知識教學,對實驗教學重視不足,建設投入與學生需求不成正比,導致實驗教學難以有效開展。而相關教師由于對素質教育理念的認識和滲透不足,忽視了學生教育主體性,枯燥的教學內容、單一的教學方法都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另外,部分教師對學生的關注不足,單純將考試成績作為唯一標準衡量學生素質,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 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完善路徑
作者結合上文的分析,有針對性提出了以下幾種完善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的路徑,以供參考和借鑒。
2.1 加大投入
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教師作為教育的參與者、主導者,其表現出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將直接影響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實效。首先,全校教職工應在思想觀念上提高對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重視程度,深刻認識到此項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并積極參與相關建設當中。高校需要結合自身辦學條件、規模等實際情況,加大實驗教學建設力度,投入所需的設備、技術等,從而為廣大師生提供良好的實驗教學環境。同時,教師則應該合理分配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時間,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在課程研究上,力爭在有限課時內向學生傳播更多知識理論,培養其全方位能力。其次,高校應積極開展教師培訓工作,及時更新他們的思想理念,豐富其專業知識和提高其業務能力,促使教師在原有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從而使之提供更好教育服務。在夯實各級領導工作的基礎上,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將取得更大成績。
2.2 整合資源
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擴招在滿足大眾教育需求的同時,承擔著生源質量下降造成的壓力。根據素質教育因材施教原則,高校應在把握醫學生物學實驗教學內容依存性的基礎上,客觀承認并接受學生個性存在差異的事實,合理選擇實驗教學項目,適當調整實驗教學內容,并提出不同目標要求,以降低學生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在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分幾個階段開展工作,采用逐級遞增的模式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既要保證其充分掌握基礎實驗技能、測量方法,又要提高課堂的趣味性、探索性。除此之外,高校還需在不斷探索中,找到經典實驗內容與現代科技最佳結合點,實現實驗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的有效契合,從而保證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的先進性,以拓寬學生想象空間,培養其良好的創新思維。如此,在全面、先進知識的武裝下,醫學微生物學學生將在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贏得一席之地。
2.3 創新方法
知識經濟時代,創新是各行各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動力。新課程改革要求下,高校教育致力于突破創新,并取得了不凡成績。尤其是信息化時代影響下,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醫學生物學實驗教學創新創造了有利時機。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表明,人類視覺信息占83%,聽覺信息占11%,加強視聽效果將更有利于人們知識信息獲取。而多媒體作為現代科技發展的產物,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呈現給用戶更加豐富、便利的信息體驗。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高校應積極引入多媒體技術及設備,創新醫學生物學實驗教學信息傳播途徑,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重新整合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資源,以圖片、聲音或視頻等形式呈現給學生,并由此引出提問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合作討論,進而有針對性進行教學。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向學生演示現有教學條件無法實現的醫學微生物實驗項目,從而保證教學深度和廣度。
2.4 完善評價
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是做好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工作的基礎與保障。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是一項系統化工程,其實效受評價機制在內多種因素的影響。現代教育理論主張全面、整體、積極地評價學生學習,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因此,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評價應結合社會需求、課程要求,實現形式多樣化、目標多元化,真實反映實驗者能力及水平。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課程目標主要分為理論知識教學目標和能力素質培養目標兩個部分。在理論知識教學考核方面,高校應兼顧不同層次學生感受,選擇難度適中的題目,同時保證深度和廣度,以指導下一階段的理知識教學工作。而在能力素質考核方面,高校應選擇一些經典具有代表性的實驗項目,由學生自主完成設計、實驗、報告等系列工作,側面反映他們能力素質上的不足,進而有針對性予以指導訓練。在此基礎上,高校還應制定一套完善的激勵制度,給予表現優異的學生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從而激發他們參與實驗教學的熱情。
3 結語
總而言之,醫學微生物實驗教學十分重要和必要。由于個人能力有限,該出的相關研究可能存在不足之處。因此,筆者希望業界更多學者持續關注此項研究,全面分析時下不同院校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現狀,深刻剖析其中存在的不足,有針對性提出更多完善意見或建議,從而促進醫學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優化發展,使之成為更多優秀人才培養的搖籃。
參考文獻
[1] 鄧毛子,孫劍剛,梁瑩,等.探究式教學在綜合設計性實驗中的應用――以《醫學微生物學》中綜合設計性實驗的開發為例[J].價值工程,2014(8):262-263.
[2] 王小麗,鐘有添,謝瓊B.實驗教學改革條件下醫學微生物學實驗考核評價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12(12):1817-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