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腸道健康對人體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常言道:“病從口入”,大部分病菌都是從嘴里吃進去的,并且細菌進入人體的主要途徑就是腸道。腸道不僅是消化器官,更是人體最大的免疫器官,因人體70%的免疫功能配置在腸道。腸道如果健康,受益的可不僅是腸道而已,更會惠及全身。反之,如果腸道不夠健康,整個人也會處在免疫力低下的非正常狀態。可以說腸道健康是人體健康的風向標。
腸道健康對寶寶有多重要
腸道健康對于嬰幼兒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我們的想象,它對于營養吸收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于身體其他系統的發育,甚至嬰幼兒以后的生長和健康都有一定的影響,所以腸道健康問題絕對不能小覷。
1.促進營養吸收 出生后第一年是寶寶生長發育最快速的時期,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支持,而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都依賴于健康的腸道功能,可謂是寶寶健康的“奠基石”。
2.平衡腸道菌群 腸道內的有益菌、有害菌和中間菌之間存在著一個平衡,一旦平衡被打破,有害菌就會大量生長,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引發疾病。因此,保持腸道菌群平衡對于腸道功能至關重要。
3.腸道免疫,減少疾病發生 正常的腸道免疫功能是阻止有害菌和毒素進入體內的重要防線。
腸道“報警”之腹瀉
腸道不好,消化不好,身體自然就不好。便秘、腹瀉等往往是寶寶患腸道疾病的信號。便秘時寶寶大便干硬,便時有疼痛感,相鄰兩次大便的間隔有時會達4天以上。而腹瀉則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兒科常見病癥。引起孩子腹瀉有兩大因素:非感染性因素和感染性因素。
非感染性因素比較簡單,比如喝了涼水,吃了涼的食物,或者是對某些食物不耐受,最常見的就是新生兒乳糖不耐受、消化不良等引起的腹瀉,這類腹瀉大便檢查不會出現炎癥表現。
感染性因素相對復雜,如細菌性腸炎,大便內可以檢測到紅細胞、白細胞或膿細胞,而病毒性腸炎可能會檢測到特別的病毒,如輪狀病毒等。
大便偏稀不一定是腹瀉
很多母乳喂養兒大便偏稀,次數相對多,但不一定是腹瀉。母乳喂養的正常嬰兒可能每天排便5~6次。如果嬰兒進食正常、生長正常、大便化驗正常,他的排便就屬于正常。因為母乳中含有可溶性纖維素——低聚糖,具有“輕瀉”作用,再加上母乳喂養兒的腸道中以雙歧桿菌占優勢,所以母乳喂養兒大都大便偏稀,次數偏多。但這絕不是母乳的缺點,母乳不僅可保證嬰兒腸道健康發育,還可以保證嬰兒免疫系統成熟。
如何判斷寶寶腹瀉
1.量體溫 寶寶腹瀉時多會出現發燒,可能早于腹瀉或在腹瀉初起時。體溫大多在38.5℃左右,這常見于由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痢疾桿菌、輪狀病毒等引起的腹瀉。
2.看寶寶精神狀態 觀察寶寶是否有不愛玩、不愿吃東西、磨人、哭鬧等表現。
3.看大便形狀 寶寶腹瀉一般常見的是稀便、水樣便、蛋花樣便、黃綠色便或便中有少量黏液。
什么情況需要看醫生
腹瀉很容易引起孩子脫水,所以孩子腹瀉時,建議喝一些富含電解質的水,這樣可以有效預防因腹瀉引起的脫水和電解質失衡。
但是,寶寶腹瀉時出現以下兩種情況必須看醫生:
1.病情非常嚴重,如高熱、精神狀況非常差、嘔吐嚴重等。
2.腹瀉導致孩子出現了脫水癥狀。如連續4個小時沒有排尿,口腔黏膜比較干燥,哭的時候沒有眼淚等,這些都是脫水的早期表現。遇此情況,必須及時帶孩子到醫院進行補液治療,否則有可能使病情加重。
構建健康腸道,益生菌幫你忙
寶寶在母體子宮內的時候,腸道內通常是無菌的。但在出生數小時后,嬰兒的腸道中已能檢出大腸桿菌、腸球菌、葡萄球菌、棒狀桿菌、酵母菌等多種需氧菌和兼性厭氧菌。在人體腸道內,棲息著500余種細菌,主要為厭氧菌。雙歧桿菌、類桿菌、乳酸桿菌等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占絕對優勢,具潛在致病性的梭狀芽孢桿菌和葡萄球菌僅占少數。腸道內的有益菌和少量有害菌共同生存,維持著人體的生態平衡。
通常,我們將對人體有益的細菌稱為益生菌,它們具有抑制有害致病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增強腸道免疫力等諸多功效。人在攝食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接觸一些微生物,包括致病微生物,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并不會被感染。這與腸道表面有益生菌形成的保護膜抑制致病菌也不無關系。可以說,想要構建健康的腸道,益生菌可以幫大忙。
種養結合,增強腸道免疫
要讓寶寶腸道益生菌數量增加,既可以“種”,也可以“養”。種養結合,腸道就能更快地恢復活力。種菌——就是直接口服益生菌(如小培菲康等),讓活的益生菌在腸內“安家落戶、發展壯大”。養菌——即提供益生菌喜歡的食物,為其創造好的營養環境,讓它們快速繁殖,“壓”過有害菌的勢力。最常見的是補充含寡糖、膳食纖維類食物,它們可以提供腸道益生菌繁殖的營養,寡糖存在于豆類、洋蔥、大蒜、牛蒡、蘆筍等天然食物中,多吃這些食物可幫助益生菌增多,有助腸道健康。
關鍵詞:環境科學;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污染:人體健康
任何一門科學都是基于人類生存的需要而產生的,并在人類對其不斷的探索中得到發展、完善。正如早期人類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記數的需要而產生了數學,由于天空中的星斗與農作物的收獲及河水的泛濫之間的規律而產生了天文學一樣,環境科學便是在人類社會進入工業化后,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在其帶給人類巨大效益的同時也產生了日益嚴重的負作用,這種負作用甚至危害到人類生存的這種情況下產生的。
環境科學與人類息息相關,其任務是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制定各項環境標準,為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提供依據。環境如果受到了污染,就會對人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這里的環境是指自然環境。分為兩類,即原生環境和次生環境。原生環境是指天然形成的自然環境,如空氣、水、土壤等。次生環境是指由于工農業生產和人群聚居等對自然所施加的額外影響,引起人類生存條件的改變。[1]其中次生環境是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環境因素,也是環境科學研究的客體。環境污染就是人類的生產生活對自然原生環境所造成的危害,這種危害是多方面的。下面就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和噪聲污染對健康的影響來說明環境科學的意義。
一 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大氣是由一定比例的氮、氧、二氧化碳、水蒸氣和固體雜質微粒組成的混合物。就干凈清潔的空氣而言,按其體積計算,在標準狀態下,氮氣占78.08%,氧氣占20.94%,氬氣占0.93%,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氣體體積微乎其微。各種自然的變化會引起大氣成分的變化,例如火山爆發和森林火災會產生有害氣體及其他微塵顆粒,但這種變化是局部的、短暫的。而隨著現代工業和交通運輸的迅速發展,向大氣中排放的物質的量越來越多,種類也越來越復雜,引起大氣成分發生急劇變化。當大氣正常成分之外的物質達到對人類的健康及動植物的生長以及氣象氣候產生危害時,我們就說大氣受到了污染。
(一)污染源。工業企業排放的廢氣;生活爐灶與采暖鍋爐;交通運輸。
(二)污染物。顆粒物,SO、SO2、CO、NO、NO2、氟氣體、含氯氣體等。
(三)危害,談到大氣污染的危害,先舉兩個具體的例子:1952年12月倫敦發生的光化學煙霧,4天中死亡人數較常年同期多4000多人,其中45歲以上為平時的3倍,1歲以下為平時2倍。被稱為“世界公害”和“20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之一的洛杉機光化學煙霧事件發生于1955、1970年,前者使400多人呼吸衰竭而死,后者致全市3/4的人患病。下面是大氣中污染物對人體的具體危害:
顆粒物:直徑小于0.015μm最容易進入人體肺部組織,稱為“可吸入因子”,在肺部沉積,引起肺組織纖維化病變,導致肺心病、心血管疾病。另外微粒物多是污染物的載體和催化劑,可吸附多種污染物如硝酸鹽、硫酸鹽、金屬等,引起肺癌等多種疾病。
SO2:SO2易形成酸霧、酸雨。當空氣中的SO2濃度達到15mg/m3時,呼吸道受到刺激,達到20mg/m3時,使人眼睛流淚,咳嗽;當達到100 mg/m3時,可致人死亡。
CO:阻礙氧氣的傳輸,使人體缺氧。危害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人的感覺、反應、記憶等機能障礙,嚴重者會危害血液循環系統,導致生命危險。
NO: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結合后生成亞硝酸血紅蛋白和亞硝酸高鐵血紅蛋白,使血液運輸氧氣的能力下降。
NO2:危害人體的呼吸系統。當空氣中N02的濃度達100 mg/m3時可致人死亡。
二、水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水是人體的基本成分,占人體比重的70%,人體的水5—13天更新一次,是生命活動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外界許多物質被混入水源,降低了水質,使水質物理與化學性質發生改變,水質變壞降低了使用價值,稱之為水污染。[3]世界衛生組織報告80%的疾病與水有關,不潔飲水為人類健康十大威脅之一。據統計。淡水占全球水總儲量的2,53%,其中可利用的淡水僅占淡水總量的0.34%。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將水危機列為未來十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危機之
(一)污染源。污水主要來源于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生活污水污染主要是有機物,一般為蛋白質、糖類等雜質,微生物如沙門氏菌、腸道病毒、志赫氏菌等以及水廠凈水工業中加入消毒劑而生成毒副產品DPs如氯仿、四氯化碳等。工業廢水含有大量對人體有害的物質如鉛、砷、氟、氰化物、氯仿等。
(二)危害
鉛:損害神經系統,妨礙兒童發育,引起胎兒畸形。人的耐受量每周為3mg。
砷:飲水中砷含量過高,長期飲用引起皮膚癌發病率增高。
汞:有劇毒,長期作用可形成慢性中毒,損害神經系統。
氟:引起骨骼變形、發脆,損害腎臟肌能,引起關節疼痛,出現氟骨癥。
氰化物:導致腦組織受損,呼吸中樞麻痹,嚴重者中毒致死。
四氯化碳:致癌性、損害肝和腎。
氯仿:具有潛在致癌的危險性。急性毒性為肝和腎的損傷和破壞,包括壞死與硬化。
總大腸菌群:包括沙門氏菌、志贊氏菌、腸道病毒等均可以水為媒介引起腸道傳染病。
三、噪聲污染對人體的危害
噪聲污染是發聲體作不規則的振動時所發出的聲音。從生理學角度講,凡是干擾人們休息、學習和工作即不需要的聲音都稱為噪聲。當噪聲對人及周圍環境產生不良影響時就形成噪聲污染。
(一)污染源
交通噪聲:機動車輛、船舶、飛機所發出的噪聲;工業噪聲:工廠生產機器運轉所發出的噪聲;建筑噪聲:建筑機械工作時發出的噪聲;社會噪聲:包括人們社會活動、家用電器、音響設各所發聲音。
(二)危害
損傷聽力:根據損傷程度分為,聽覺疲勞,是暫時性、可恢復的,短時間處于強噪聲環境中會感到雙耳難受、頭痛,但回到安靜環境后很快就能恢復:噪聲性耳聾,長期處于強噪聲環境下聽覺疲勞得不到及時恢復,耳內器官發生器質性病變;爆震性耳聾,突然暴露于及其強烈的噪聲中,引起鼓膜破裂、出血,螺旋器從基底急性剝離,使人永久喪失聽力。
損害視力:噪聲作用于聽覺器官,通過神經系統的作用波及視覺器官,造成視力減弱,使視覺、視野發生異常。
對心血管系統的影響:長期處于高噪聲的人比正常環境下的人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發病率高2—3倍。地區噪聲每上升1分貝,高血壓發病率上升3%。
對生長發育的影響:對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的嬰幼兒來說,噪音危害尤其明顯。經常處在嘈雜環境中的嬰兒不僅聽力受到損傷,智力發展也會受到影響。
環境污染除了上述三種外,還有與人體健康較為密切相關的放射性污染、電磁波污染等。由于篇幅所限,這里不再一一陳述了。
參考文獻
[1]王俊主,化學污染物與生態效應[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3
【關鍵詞】體檢中心、健康篩查、健康管理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edical and health undertakings in our country, people's awareness of health and gradually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health screening, health examination and management technology of humanization and digital, thereby effectively improving resident's awareness of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Key word】 examination center、health screening、health management
健康管理主要指的是一種通過對疾病人群、亞健康人群以及健康人群的健康危險因素進行全方位的檢測、干預、分析、指導以及評估,減少疾病的出現幾率,控制疾病發展,有效提高人們生活質量的活動過程[1]。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健康管理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出來,并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因此,本文主要以我中心為例,全方位介紹了擴展并完善體檢前、檢中以及檢后服務的健康管理,對體檢流程進行簡化,并形成一套科學的、合理的健康篩查及管理技術體系,以期為我國體檢中心健康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些幫助。 運用信息技術實現全過程數字化健康管理
1.1居民身份證自助體檢系統
對于到體檢中心體檢的居民而言,在體檢過一次后,第二次進行體檢時,只需要在自助機識別區放置身份證,機器會自動彈出相關信息,居民可以對體檢項目流程進行自主選擇,這種人性化的設計模式,不僅可以簡化流程、節約體檢時間,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有效提高體檢中心的工作效率。
1.2智能選取體檢套餐系統
居民在自助機上辦理體檢時,身份被系統認證識別后,可以在系統中自主填寫疾病史、生活習慣以及個人職業等情況,智能系統將根據居民的實際情況,提供篩查相關疾病風險的體檢套餐,居民可以將其作為參考,選擇適合自己的體檢套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體檢項目的有針對性和個性化。 運用多種適宜的健康篩查檢測技術
2.1熱斷層掃描技術早期篩查疾病
所謂熱斷層掃描技術,主要指的是一種對人體細胞新陳代謝強度進行鎖定的影像功能技術,該技術具有系統、無創、全面以及快速的優點,在體檢的過程中,可以早期對居民的疾病進行篩查,并且該技術對人體的甲狀腺、肝臟、膽囊、乳腺以及腸道等多個部位疾病敏感[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提高健康篩查的準確性。
2.2食物不耐受檢測技術
食物不耐受(FI)主要指的是當機體消化酶缺乏而對某些食物中的成分不能完全進行消化時,沒有被消化完全的蛋白質則會以大分子的形式(比如多肽)通過人體的腸道進入淋巴液或者血液中,形成抗原,并且人體的免疫系統可以識別,對機體進行刺激,使食物特異性IgG抗體產生,從而導致多種或者某種食物進入人體體內時,機體過度保護性免疫反應的產生[4]。臨床研究資料表明,食物不耐受不但會讓人體出現便秘、腹瀉以及嘔吐等癥狀,還會讓人體所有組織出現炎癥反應,尤其是以胃腸道為主,在一定程度上嚴重威脅人們的身體健康。體檢中心在對居民進行健康篩查時,運用食物不耐受技術,可以及早發現隱藏疾病,根據居民的身體狀況,提供飲食指導,減輕患者癥狀,不僅可以有效降低疾病的出現幾率,在一定程度上還能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運用多種檢后服務技術
3.1運用健康自測自評系統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逐漸增強,體檢中心健康篩查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出來。體檢中心在日常的工作中,一定要緊跟時展的步伐,以居民的實際需求為依據,不斷改進和創新管理技術,滿足廣大群眾的健康需求。所謂健康自評系統,主要包括了八個方面內容,分別是保健意識、健康史、社會適應能力、生活方式、睡眠質量、軀體癥狀、緊張壓力、保健意識以及精神心理,將體檢者的八方面內容分析作為基本依據,再與醫學檢測數據相結合,對體檢者的健康狀況進行全面綜合的評價。
3.2疾病風險評估系統的運用
體檢中心在對居民進行健康篩查時,對沒有出現任何臨床表現的健康人群進行疾病危險因素分析,建立健康狀態與遺傳、環境以及生活方式等危險因素之間的量化關系,從而對未來5-10年內體檢者可能出現常見慢性疾病的幾率進行預測。疾病風險評估系統是將危險因素、疾病異常庫以及檔案系統作為基礎,在對疾病風險進行表現時,以數據圖表為主要形式,為體檢中心管理者提供可以實施健康管理服務的一個可擴展信息化工具,根據居民的實際身體狀況,制定有針對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引導個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危害健康的行為進行糾正,同時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有效提高體檢中心健康管理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健康管理作為體檢中心的一個組成部分,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對于體檢中心而言,根據當前人們的實際需求,積極引進和運用多樣化、人性化以及數字化的健康篩查及管理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提高居民的保健意識和生活質量,在一定程度上還能預防疾病,降低死亡率,值得進一步研究推廣。
參考文獻:
[1]吳靜娜.盧建華.王福影.論健康管理的歷史和現實[J].醫學與社會,2008,21(7):31-32.
[2]Hunter DJ.Brown J.A review of health management research[J].Eur J Pub Health,2007,17(2):33-37.
【摘要】目前抗生素濫用情況嚴重,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可對人體造成極大危害,本文從濫用的不良反應、抗生素的使用原則、聯合用藥原則幾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對抗生素藥物進行用藥指導,以保障人民用藥的安全、有效。
【關鍵詞】抗生素;用藥指導
抗生素是一類用于治療各種細菌感染或抵抗致病微生物感染的一類藥物,是由細菌、真菌等微生物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產生的能夠抗病原體或其他活性的次級代謝產物。因為抗生素藥物種類繁多,應用范圍廣,所以現抗生素濫用情況較為嚴重,此類藥物的不合理使用,致使很多不良反應的發生。抗生素類藥物在藥店是處方藥,藥店藥師有責任對購買抗生素類藥物的顧客做好用藥指導,現就抗生素的合理應用探討如下。
1 濫用的不良后果
1.1 使機體產生耐藥性 人們無度的濫用抗生素,使微生物產生適應性增強的耐藥菌,導致細菌抗藥基因的基因頻率增加,使細菌產生耐藥能力[1]。所以過度使用抗生素只會增加它對人體的副作用,以及使機體產生耐藥性。
1.2 對人體產生副作用 研究表明,每種抗生素均有不同的毒性反應,對人體產生不同傷害。如氨基糖苷類引起耳鳴、耳聾、眩暈;氯霉素可引起再障性貧血;卡那霉素引起白細胞減少;頭孢菌素類致白細胞或紅細胞、血小板減少;磺胺類可引起腎小管損害;紅霉素類、四環素類可引起惡心嘔吐、厭食等胃腸道反應;以及抗生素的過敏反應可致藥熱、皮疹、過敏性休克或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病癥。
1.3 對孕婦的危害 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均對胎兒有致畸作用;四環素、土霉素、米諾環素、金霉素等也對胎兒有一定危險,所以孕婦服用抗生素藥物時應極為謹慎。據研究,青霉素類、紅霉素以及頭孢氨芐對胎兒較為安全,通過動物實驗,尚未見這些抗生素對胎兒有不良影響。
2 抗生素使用原則
抗生素的使用必須遵循安全、有效、經濟的原則,正確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使其達到最好的療效,及時控制細菌感染,最大限度的降低不良反應。
2.1 嚴格掌握適應癥 它主要用于治療細菌的感染,少數種類還用于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但對于病毒性或者估計是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可使用抗生素,它并不是對每種病毒感染都具有療效的,例如對傷風、流感、麻疹、腮腺炎的治療是無益的。因此,只有在確認為細菌感染的情況下,才能用抗生素治療。
2.2 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 由于致病微生物在使用抗生素后不易檢測出來,使患者不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給臨床確診帶來困難,使治療延誤。只有在病情危重且具有有細菌感染的高度可能性時,才能使用抗生素。
2.3 用藥劑量和療程 藥物的治療作用主要取決于藥物在機體內的有效血藥濃度,即藥物在血液和其他體液中是否達到抑制細菌生長或殺菌的峰濃度。有些患者用藥過量、漏服、隨意停藥、短時間多次服藥的行為均無法達到正常治療效果,甚至造成藥物中毒等不良后果。由此藥師應參考藥品說明書制定適宜的給藥劑量、療程以及間隔時間,指導患者用藥,保證用藥的安全。
2.4 局部合理用藥 人體皮膚和粘膜在局部使用抗生素時,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且容易產生耐藥菌,所以對皮膚和粘膜可以選用可供局部給藥的新霉素、桿菌肽,其他抗生素要避免使用。在皮膚和眼粘膜燒傷時,則應更加注意時間和劑量的使用。
2.5強調綜合治療的重要性 人們在通過抗生素藥物治療感染性疾病時,對人體的防御機制要有充分的認識,不能忽視自身抵抗因素而僅依賴于抗生素的治療。當人體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免疫球蛋白的質量和數量不足時,抗生素的治療效果也不會很大。所以為使病人全身狀況得到改善,需要采取其他措施,使機體抵抗能力得以提高。
3 掌握聯合用藥原則
對于耐藥的慢性感染、致病菌不明的嚴重感染、單一藥物難以控制的混合感染,通常需要聯合用藥治療,治療時應選用協同或相加抗菌作用的藥物進行聯合用藥。通過聯合用藥可以使用藥劑量得以減少,或者通過聯用易涌入組織的藥物來達到藥物在感染部位濃度低時情況的治療目的。作為藥師應該給患者說明聯合用藥的原則、加強指導,避免患者盲目的進行聯合用藥,以免機體產生耐藥菌珠的機會增大,甚至副作用的產生。
4 小結
為避免抗生素藥物的不合理使用,藥店藥師應加強對患者的用藥指導,根據患者的感染情況、病理狀態、生理狀況合理選用藥物,對用藥時間、給藥途徑、使用劑量給予詳細說明,并及時調整劑量、合理配伍、減少藥物不良反應、高效控制感染,倡導科學合理的使用抗生素。
參考文獻
[1] 張獻懷.觸目驚心的抗生素濫用.健康時報,2001,5~6
養生起源于先秦道家,被稱為“攝生”或“全生”,也是中醫學的一部分,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歷代勞動人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對防病、防衰、祛病、延年提出了一整套觀點和方法。煤礦工人作業環境特殊,養生自然應與之結合。煤礦采煤一般分綜采和水采,雖現今工人作業環境大為改善,仍須與“風”“寒”“濕”相伴 ,長期感受,若不慎養生,必遭其害。
煤礦工人的中醫養生指導思想:中醫養生觀中,“天人相應、形神合一”是基本觀點。祖國醫學把人體看成一個是以臟腑為核心,以經絡互相聯系的整體,把人與自然現象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陰陽對立統一運動的整體,特別講究人與環境,尤其是自然環境的協調,同時也包括體內氣化、升降,心理生理的協調一致。在防病保健方面,提倡預防為主,“治未病”,強調內因的作用,通過各種方法積極促進機體不斷的運動,保重元氣,而且因人因地因時防病保健,大致可概括為四個方面。
1 整體觀
這是在陰平陽秘的理論指導下的基本原則,《素問?生氣通天論》“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因此無論飲食起居精神調攝,還是自我鍛煉或藥物作用,都離不開協調陰陽的宗旨,所以人體的整體性就表現在保持人體陰陽的動態平衡,維持機體的生化不息,這是一條重要的養生原則。祖國醫學“人與天地相應”主要指人與氣候變化、地理狀態的關系。人生天地之間,處在自然之中,大到宇宙運動、季節更換,小到周圍環境、居住條件的變化,晝夜溫度、濕度的變化,都會對人體產生重要影響。認識這個規律,對人體養生保健極為有益。煤礦工人因作業環境的特殊性,宜加強身體保健以防“風”“寒”“濕”三邪侵害。祖國醫學認為“風性開泄、善行數變,為百病之長”,就是說風能使肌表皮毛腠理開泄常出現頭痛、汗出、惡風等癥,且病位游移行無定處、發病迅速變換無常,常為外邪致病的先導。故《素問?骨空論》說:“風者,百病之始也”;“寒為陰邪、易傷陽氣、寒性凝滯收引”就是說感受寒邪最易損傷人體陽氣,陽氣受損,失其溫煦氣化作用,則可出現陽氣衰退證,如惡寒、脘腹冷痛、腹瀉、嘔吐等,寒邪傷人還易出現疼痛肢體屈伸不利;“濕性重濁粘滯、阻遏氣機、濕性趨下、易襲陰位”,也就是說感受濕邪易出現頭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懶沉重、胸悶脘痞、二便不爽,且纏綿難愈多見于下部。更由于三氣雜合而致,長時間侵襲人體,故礦工多患各種痹證及脾胃疾病。煤塵阻肺、肺失宣降、氣機失宣影響血液的正常運行,筆者根據上述特點在臨床中讓其服用一些由祛風、除濕、散寒藥物配制的藥酒,療效頗佳,既鞏固正氣又驅除邪氣,在特殊條件下保持人體陰陽平衡,可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2 恒動觀
祖國醫學從宏觀角度認為:人體陰陽運動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無論六還是七情致病,只要造成升降出入運動發生障礙,人體就要患病,例如:肺主氣,心主血,肺的功能障礙就會影響到血液的運行,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故可見氣血瘀滯之證。祖國醫學非常重視用運動指導防病,“生命在于運動”是人們防病保健的一句至理名言。“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其意闡明運動健身道理。煤礦工人下班后多已疲累,不愿活動,尤其退休后更是有該歇歇的想法,常有下井工作時尚能老比黃忠,一歇沒幾年駕鶴西游,這都源于其不善養生,適當參加一些娛樂性活動,娛樂身心,百病不生,退休后尤不可少。一般說中年以后生理上開始老化,臟腑功能衰退,氣血運行不暢,煤礦工人突出表現在呼吸功能低下,飲食、消化、吸收、轉輸異常;血液循環調節異常,水液代謝異常等方面,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各種形式的運動鍛煉,可以提高身體內部的新陳代謝、吐故納新活動,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從而推遲各器官的衰老。現代研究也證實運動能改善各系統功能,是推遲老化的重要手段,正如十八世紀法國著名醫生蒂索說:“運動就其作用來說幾乎可以代替任何藥物,但世界上的一切藥物并不能代替運動的作用。”實際上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鍛煉都有很好的養身健體效果。
3 御病觀
祖國醫學養生非常重視正氣在防病健身中的作用,所謂正氣是由先天精氣與后天水谷精微之氣互相結合而成的。人體正氣有抵御外邪和促進機體疾病自愈,使身體恢復健康的能力。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發生是正氣與邪氣兩個矛盾方面相互作用的結果。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就是說正氣充沛,雖有外邪侵入,也能抵抗,使機體免于疾病,只有在正氣虧虛情況下,邪氣才能使人體發病,人體疾病的發生和早衰,根本原因就是機體正氣的盛衰,所有方法目的都為保養固護正氣,所以最關鍵的問題是貫徹保健預防思想,預防思想是中醫養生理論體系中重要內容之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就是說一個高明的醫生不能只治療已發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在未病之前采取一些預防保健措施,等到疾病已經形成才去治療,這就好比渴了才去掘井,打仗時才造兵器一樣不太晚了嗎?煤礦工人若正氣不足,在特定環境中更易發病。這就要求平時,一定要注意身體狀況,適時調整衣服,杜絕班中睡覺,因衛氣晝行于外,夜行于內,睡時陽入于陰更易受邪氣侵襲,如有不適,宜引起重視,勿等加重成病。只有平時在衣食住行諸多方面適宜,才會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4 辯證觀
因時因地因人制宜,要根據時令、地域以及人體體質、性別、年齡等不同,制定相應的方法,由于人體的健康和疾病的發生、發展與轉歸,受多方因素的影響,因此必須全面考慮,綜合分析,才能制定出有效的養生保健措施。例如:胃腸道患者的體育鍛煉,以保健按摩、氣功、醫療體操為主,亦可配合散步、打太極拳,這些活動可以增強胃腸道蠕動和消化液分泌增加。又如:冠心病患者可以散步、打太極、乒乓球、爬山等,但必須根據年齡、性別、病情、愛好和條件,保證合適的運動量,運動時心率不超過120次/分鐘,如果運動后感到勞累、胸悶等,就要適當調整。精神方面要怡情養性、樂觀豁達、淡泊名利,根據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變化,調節自己的情志活動。起居方面盡量做到“有節”,也就是有規律,煤礦工人時常需要倒班,這是不利于養生的,宜減少頻度,使身體適應某種規律才有利于養生;飲食方面應做到“有常”,也就是定量,不暴飲暴食,并根據不同體質用不同食療,煤礦多寒濕,宜適量多進姜、蔥、蒜、桂元等溫性食物。《內經?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皆年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不同耶,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欲竭其精,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故半百而衰也”。只有很好的解決上述問題,并結合當地特點,用辨證的觀點指導生活,才會使我們的身體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