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下水資源管理辦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城市水源管理保護
On Strategies of Urban Water-SupplySource Field Management and Protection in Jining City
GUO De-wei1WANG Wei-dong2TIAN Xiu-li3LI Meng1
(1.Jining city office of water resources,2. Jining city water conservancy machinery company,
3. Jining city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company, Jining,Shandong 272019;)
Abstract:Water resource is lifeline of a city.due to rapid delevelopmengt of economy in recent years,urbanization level isenhancing,population is condensing,water demand is rapidly increasing,and thus the conflict between urban water supply and demand is getting worse.Water crisis caused by shortage of urban water resource and water environment pollu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strict condintion to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To ease the water resource crisis depends on scientific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enhanced managemengt and regulation of urban water resource,and it is an important priority and guarantee of citizens’drinking water security,as well as foundation of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o-economy and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 Urban water resource; managemengt; protection
一、全市水資源狀況
1、全市水資源狀況
全市河流眾多,有流域面積50 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3條,其中大中型河道8條,除黃河、大汶河外均流入南四湖。東部山區有5座大中型水庫和246座小型水庫,總庫容5.83億立方米。南四湖多年平均徑流量29.6億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49.9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33.71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16.2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608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30億立方米。
2、城區水資源狀況
城區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多年平均為1.78億立方米,地下水開采量多年平均為1.26億立方米。經調查核實市區(梁濟運河、光府河之間,南外環以北,金宇路以南)共有自備井184眼,平均日開采量為4.3萬立方米。城區公共供水日開采量為11萬立方米,自備井取水量占市區總取水量的39%。
二、目前城區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開展情況
城區水資源管理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圍繞建設和諧社會、節約型社會的中心任務,結合民生水利,服務民生的科學發展觀的主題,加強了城區水資源的管理與保護。濟寧市城區地下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基本上滿足了城區工農業生產生活需水的要求。加強了城區水資源管理力度,統一了城區自備井管理,實施了取水許可登記、計劃節約用水、計量征收水資源費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完善了城區水環境監測等保護措施。
1、完善了全市城區水環境監測,及時城區水資源質量狀況信息
每年從市及縣市區水資源費中列出專項資金用于水環境監測工作。從1998年開始完善了我市水環境監測網絡,每年完成四個季度的水質監測及 “濟寧市水功能區水資源狀況通報”(47期)。其中城區水環境監測點地表水有30個,地下水監測點45個,水質監測點覆蓋了濟寧市城區和郊區。加大對城區地下水源地地下水水位觀測信息化建設,城區地下水水位動態觀測井60眼,對城區水位實行預警管理機制,為及時掌握水位動態提供一手資料。
2、積極開展關閉封停自備井工作,嚴格城區取水許可審批,規范城區水資源管理,保護地下水環境
針對地下水超采、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水質污染和地面沉降等環境問題。多部門聯合開展了對城區無證取水和涉及生活用水水質不合格自備井的封填工作,封停違法自備水井290眼。經封停自備井后,取水量減少加之受連年豐水年的影響,近年城區地下水位出現回升趨勢,據實測數據,2008年底地下水平均埋深為10.38m,比2003年底平均埋深26.08m上升了15.5m,緩解了城區地下水超采。
3、加強城區周邊水功能區的監督管理,防治水資源污染
加強城區周邊水功能區的監督管理,城區周邊梁濟運河和光府河分別屬于省水功能區一級區劃梁濟運河濟寧調水水源保護區和光府河泰安濟寧開發利用區,城區南面是南四湖上級湖調水水源保護區。對水功能區的入河排污口嚴格按照水功能區要求的水質目標及《山東省南水北調沿線水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進行監督管理,嚴格審批設置。加強水功能區的水質監測及水質評價。全市設立水功能區標志牌31個,向社會宣傳水功能區,增強全民關注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三、市城區水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水資源是城市的生命線。由于近年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口集中,需水量增長較快,城區水資源供需矛盾日漸突出。我市城區水資源管理存在職能交叉、利益各異、各自為政等問題,水資源難以優化配置、科學開發,水污染得不到及時有效地治理,節水工作不能有效開展,水資源浪費現象也就得不到有效遏制。這些問題給城市生產、生活用水帶來了嚴重危害,影響我市供水安全。
1、城區用水集中,地下水資源問題日漸突出
城區地域狹窄,工業集中,人口密集,對水資源的需求逐年加大。而我市城區用水依賴單一的地下水資源,造成我市地下水資源過度開采,水資源短缺,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地下水環境逐漸惡化,不但影響了工農業的生產,而且嚴重制約了城市建設和經濟發展。城市供水的整體規劃布局和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于城市發展。我市城市供水管網老化、銹蝕,導致供水漏失率在30%以上,大大增加了供水成本,造成了水資源的浪費。加快地表水廠及中水回用工程建設,解決地下水資源的矛盾已成當務之急。
2、城區水資源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
由于我市歷史上城區工業以化工、造紙、釀酒、制藥為主,都是高耗水、高排污的行業,工業結構性水污染問題突出,污水滲透嚴重,使地表水體的水質污染不斷加重,而地下水的超采加劇了地表水污水的下滲。第四系孔隙潛水水質已受到較為嚴重的污染,深層承壓水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水質正逐年惡化。目前,城區潛水已不能作為飲用水使用。
3、當前城區水資源管理體制與水資源現狀不相適應
當前我市城區水資源短缺日趨嚴重,需要加強我市水資源的科學管理,實施有效保護措施。目前我市水資源管理 “多龍管水,政出多門”。如管水資源,但不管飲用水規劃;管飲用水水源地的不管供水,供水的不管排水,排水的不管治污,治污的不管回用;職能交叉,責任不清等問題比較多,難以對水資源的統一的科學規劃和調度。
四、加強我市城區水資源管理下步打算
針對我市水資源管理當中存在問題,進一步加強水資源科學規劃、管理與保護,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真正做到民生水利,服務民生。加強我市城區水資源管理的下步打算:
1、依法科學規劃城區水資源,加強水資源管理力度
按照《水法》、《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等法律、法規,在城區范圍內實行最嚴格的取水許可制度,嚴格水資源論證制度,加強取水井的檔案管理,做到一井一檔案,加強對水源井量與質的管理,逐步把城市水資源管理納入專業化、法制化軌道。組織對城市水資源狀況開展全面調查和評價,編制規劃,出臺城市水資源保護管理辦法,設立保護區,嚴格取水許可審批
積極開展濟寧市城市飲用水水源地規劃及應急供水預案研究工作,對市城區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現狀進行全面調查和評價,摸清我市城區水資源狀況,預測城區未來水資源供需狀況,提出城市供水應急預案。制定科學合理的地表水、地下水、中水聯合調度,當地水、外來水、再生水資源多水源并舉的供水方案,實現城區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城市居民飲水安全。該規劃將對城區水資源的科學開發、有效利用和保護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2、完善地下水監測,定期濟寧市地下水狀況通報
為科學合理地掌握全市地下水水位動態,提高水資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在已設全市水質監測網絡的基礎上,加密城區及周邊地下水水質監測井點數量,對不同地下水含水層的水質分別進行監測,將濟寧市地下水狀況納入濟寧市水功能區水資源狀況通報,每季度向社會;每年年初對上年度地下水位埋深、地下水水質狀況進行全面分析評價,形成年度地下水評價報告,以便詳細系統的掌握我市地下水環境動態變化規律,更有效地對地下水進行監控保護。
3、逐步封停城區自備井,合理布局水源井建設
規范自備井的管理,實施計劃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一是城市公共供水與單位自備井供水是互為補充的關系,兩者結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城市供水保證率,應對供水突發事件,對社會民生是有利的;二是可以均衡開發利用水資源,節約供水成本。對富余水資源加以充分利用,避免長途輸水造成的浪費;三是水源地建設應依法開展水源地勘探及論證工作,科學合理調度供水水源,防止局部開采強度過大,產生掉泵及越流補給造成淺層水對深層水的污染。嚴格城區自備井加強管理,逐步封停水質不達標和管理不善的自備井
4、加強對城區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水資源保障能力
為合理開發利用城區水資源,促進水資源的優化配置,改變目前地下水資源作為城市單一水源現狀,須盡早規劃替代水源,提高城市供水保證率。積極開展我市城區地表水源規劃和中水利用規劃。首先,充分利用我市豐富的地表水資源,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和引黃、引汶工程,建設地表水水廠已成為當務之急。其次,加快中水回用管網建設,積極開展中水回用工程。
按照用水戶對水質的要求做好分質供水。公共供水的水源來至于城區深層優質地下水,經消毒處理后通過管網遠距離輸送,應主要供居民生活用水。對景觀、建筑、部分工業等用水對水質要求不高的,采用地表水、中水,或經批準可由自備井供水,避免了優質水源的浪費,有利于節約保護地下優質地下水資源,確保城市居民的飲用水源的安全。
5、加快我市水務一體化改革,全面理順城區水資源管理體制
加快我市水務一體化改革,加強對水資源實行統一管理,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不僅包括持續的水資源供需平衡,也包括抵御突變破壞――防洪,還包括水環境與生態的維護。在統一管理的前提下,建立三個補償機制:誰耗費水量誰補償;誰污染水質誰補償;誰破壞水生態環境誰補償;同時,利用補償建立三個恢復機制:即保證水量的供需平衡,保證水質達到需求標準,保證水環境與生態達到要求。
參考文獻:
[1] 吳季松.為什么要以水務局管理城市水資源[J].江蘇水利,2000,(4):4-6.
[關鍵詞] 水資源保護 地方立法 節水
水資源是指可以更新補充,可供永續開發利用和可能被利用的水源,這種水源應當具有足夠的數量和可利用的質量,并在某一地點為滿足某種用途而能夠得以利用。我國《水法》所指水資源是指地表水和地下水,即是指陸地水源。
河北省地處北方缺水地區,屬于資源性缺水省份,水資源問題相當嚴峻,水資源保護任務十分艱巨。河北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地下水超采和水體污染等幾個方面。河北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41毫米。降水量各地不均,且年際變化較大。多水年份與少水年份降水量相差懸殊。降水量年內分配也很不均勻,全年降水量的80%集中在6~9月。按照國際界定標準,人均水資源量500立方米以下屬于極度缺水,河北省人均水資源量只有305立方米,人均和畝均水資源量都相當于全國平均值的1/8,均低于全國水平和相鄰省、市、區。且部分山區自產地表水資源量已專供北京、天津兩市使用。每年,全省提供的水資源量為167億立方米,而需求量卻達到220億立方米左右,不足部分只有依靠超采地下水補足。全省可利用的地下淡水資源允許開采量為120.08億立方米/年,其中河北平原91.68億立方米/年,山區28.40億立方米/年;隨著工農業的迅速發展,地下水得到了大規模的開發利用,河北省每年平均超采地下水40億立方米,長期過量的開采,已經引起了地面沉降、土地沙化、土地裂縫和地面塌陷等一系列生態災害和地質災害。地表水環境生態嚴重惡化。超采地下水形成巨大的漏斗區,水土流失嚴重,出現了沙塵暴等自然災害,給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以及人類生存造成了極其嚴重的后果。這已成為河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制約因素,迫切需要加大水資源保護力度。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資源環境問題的重視日益提高,河北省在水資源保護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存在著法律體制不完善,立法質量不高,執法水平較低,法律法規宣傳不力等問題。因此,要保護水資源,使其發揮在河北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就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加強地方立法,建立和完善河北省水資源保護的法規體系,配套完善現有法規的實施細則
我省水資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體系,還未能真正地建立起來。而針對我省這樣一個水資源特點突出的省份而言,應當根據海河流域水資源保護總體規劃,結合河北水資源的特征和境內各河流流域內經濟發展的要求,針對水資源保護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盡快完善相關的水資源保護等有關地方性法規規章,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地方性法規體系,以有效地遏制住各流域水污染勢頭、水土流失和對地下水資源的破壞,保證河北有限的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于國家的法律、法規,河北要結合本省的特色,有針對性地制定適合河北水資源開發與保護的實施細則。應抓緊修改、補充和完善水資源保護方面的配套法規和規章,當前應著手起草制定“河北省水功能區劃管理辦法”、“飲用水源地保護管理辦法”、“地下水超采區管理辦法”、“入河排污口管理辦法”、“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等。
二、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快治污與生態建設步伐,改善水環境質量
認真實施《河北省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河北省水資源保護規劃》、《河北省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河北省水土保持規劃》以及《21世紀初期首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河北部分,加快工業企業污染源治理和城市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建設飲用水源地保護和飲水保障工程等。同時,還應積極謀劃以流域區域為單元的水資源保護綜合工程規劃,如“引灤入津水源保護承德項目建設規劃”、“南水北調治污與水源保護規劃”以及“濕地恢復和區域生態建設規劃”等,為水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做好項目儲備。
三、建立精干高效的執法隊伍,嚴格水資源保護管理的行政執法,強化執法法律責任
首先,各級政府各部門要高度重視水資源保護管理的重要性,將水資源保護的狀況與政績的考察相聯系,要創造良好的執法環境。良好的執法環境是有關水資源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得以貫徹執行的必要條件。其次,要加強水行政執法隊伍的素質的全面建設,要特別強調水行政執法人員對水資源、水資源管理保護、水行政執法專業技術知識的了解,例如對各種技術規范、操作規程、環境標準等法律規范要能熟練掌握和運用。最后,要嚴格水資源保護管理的行政執法,執法過程中,要貫徹水資源保護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嚴格按照水資源保護管理的法律規范進行管理,對違法行為要及時給予相應處罰。
【關鍵詞】水資源;管理;粗放;節約
2011年中央1號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會議明確要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從制度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針對中央關于水資源管理的戰略決策,國務院了《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進一步明確相關責任目標,提出具體管理措施,全面部署工作任務,落實有關責任,全面推動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貫徹落實。而我省更是在全國率先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利津縣作為山東省北部的缺水縣,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顯得更為重要。
1. 利津縣水資源狀況及開發利用現狀
利津縣地處山東北部,黃河下游,靠近渤海,當地水源匱乏,主要依靠黃河水。
1.1當地水資源狀況。
(1)當地地表水資源。地表水資源量主要來自降水產生的地表徑流。根據1971~2004年實測降水資料分析,利津縣多年平均降水量507.2mm,四季降水不均,冬春及晚秋干旱,降水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總量的52.74%。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6879萬m3。根據《東營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實行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的通知》(以下簡稱《管理辦法》),利津縣分配的地表水資源可利用量為3726萬m3。
(2)當地地下水資源。利津縣地下水礦化度高,不能利用,涌水量較小,只能協助飲用而不能大量開采用于灌溉。根據《管理辦法》,利津縣分配的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900萬m3。
(3)客水資源。利津縣客水資源為黃河客水,根據《關于印發山東境內黃河及所屬支流水量分配暨黃河取水許可總量控制指標細化方案的通知》及《管理辦法》規定,分配給利津縣的引黃水量為18803萬m3。綜上所述,利津縣水資源可利用量為23429萬m3。
1.3需水預測。
(1)以2012年為規劃水平年,根據統計部門提供的現狀年發展指標,結合利津縣各行業用水水平,根據利津縣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按照生活、工業、農業等的用水定額,依據本地農作物種植制度和灌溉制度,分別預測至“十二五”規劃末,也就是2015年生活、工業、生態與環境、灌溉保證率P=50%、P=75%時的農業灌溉及林、木、漁等的需水量(見表1)。
(2)從全縣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分析,規劃年(2015年)保證率50%時余水量為746萬m3,余水率為3.0%;保證率75%時缺水量為204萬m3,缺水率為0.8%。從供水保證率分析,50%、75%保證率的情況下,生活用水、工業用水應予保證。具體情況見表2。
(3)綜上,利津縣水資源量匱乏,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管理模式,水資源將成為制約利津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
2. 水資源管理現狀
(1)由于種種歷史原因,利津縣過去的水資源管理工作一直處于較為粗放的管理模式,用水總量控制力度不夠,亂排污現象嚴重,用水效率低下。隨著經濟發展,水資源匱乏的的現象日益突出,利津縣的水資源管理工作逐漸從粗放式管理向集約化管理轉變。
(2)水資源論證工作和計劃用水工作逐步開展,從過去的“按需取水”逐步向論證后取水和計劃用水轉變。排污口設置和稽查工作日益嚴格,過去隨意排污的現象已基本消失,目前利津縣所有入河排污口都經過檢測,所有污水必須經處理合格達標后方可入河。縣委縣政府也日益重視水資源管理工作,把用水總量、區域納污總量和用水效率納入了年度考核內容,對水資源管理工作給予了巨大的支持。
3. 未來工作重點和計劃
(1)嚴格把關水資源論證。水資源論證是水資源管理的重要抓手和平臺,做好水資源論證工作,嚴格把關水資源論證的審批對做好水資源管理工作意義重大。由于我縣水資源論證工作開展較晚,經驗不足,目前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在今后工作中一注意學習先進地方的經驗,及時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爭取盡快把水資源論證工作做細做好。同時,通過與相關部門的聯系溝通以及政策宣傳,加強相關部門和企業對水資源論證的重要性認識,把水資源論證工作進一步加強,做到所有用水項目全部經過論證后方可立項。
(2)嚴格控制區域用水總量。通過水資源論證報告的審查,對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企業不予審批或限制審批,控制新上馬的高耗水企業。對已經投產的企業下達用水指標,同時積極爭取建立遠程監控系統,對全縣的用水大戶實施全時段監控,對超出用水指標的用戶采取加價供水或停止供水等限制措施,嚴格控制區域用水總量。
(3)嚴格控制區域納污總量。在今后的工作中一定嚴格審批入河排污口,對于污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排放的排污口堅決不予審批。同時加大對全縣如何排污口進行巡查,嚴厲打擊私自排污現象,對審批備案的排污口進行定期抽查,對抽查不合格的企業予以停業整改或封閉排污口等處罰。
地下水功能區劃是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中的重點也是亮點。
根據《全國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地下水功能區劃是地下水利用與保護工作的基礎平臺。按照《關于開展地下水功能區劃的通知》(水資源[2005]386號)文件的要求,全國開展了淺層地下水功能區劃工作,明確了淺層地下水的功能定位。對于深層承壓水,按照儲備為主的原則,不再劃分功能區。
以地下水主導功能為基礎,劃分全國地下水功能區;根據地下水功能區的主導功能,兼顧其他功能要求,確定各功能區維系供水安全的水位、開采總量控制指標和水質保護目標。本次規劃在第二次水資源評價的基礎上,進行了淺層地下水功能區的劃分,按兩級劃分為三大區類。地下水功能區按兩級劃分。
一級功能區:地下水一級功能區劃分為開發區、保護區、保留區共3類,主要協調經濟社會發展用水和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體現國家對地下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的總體部署。
二級功能區:在地下水一級功能區的框架內,根據地下水的主導功能,劃分為8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其中,開發區劃分為集中式供水水源區和分散式開發利用區共兩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保護區劃分為生態脆弱區、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地下水水源涵養區共3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保留區劃分為不宜開采區、儲備區和應急水源區共3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地下水二級功能區主要協調地區之間、用水部門之間和不同地下水功能之間的關系。
我國淺層地下水功能區劃呈山丘區以保護區為主、平原區以開發區為主的顯著特點。地下水二級功能區界線不能跨水資源二級區,基本規劃單元面積太小時,根據情況可進行適當歸并。
在地下水功能區劃工作的基礎上,水利部于2007年下發了《關于做好全國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辦規計函[2007]409號),要求編制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
1.2地下水功能區與地表水功能區的差異
流域綜合規劃修編涉及到各個方面,其中有水功能區和地下水功能區關系密切。
地下水功能區劃分是針對流域面上的地下水,是編制淺層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的基礎,規劃編制主要以地下水功能區為單元,根據其功能狀況,提出分區分類開發利用與保護修復規劃方案。
地下水功能區以流域的地下水資源量與可開采量和水質功能定義,水功能區劃分地表水水資源狀況來定義。
地下水功能區區劃采用水資源評價地表水資源評價的面積和分區一致,即采用流域全覆蓋的方式進行,包括不透水面積、水面面積及沙漠區面積等。水功能區以干流支流為主河段為單元,已經水利部的批復,待國務院批復。
水功能區劃分是針對流域干支流河流,指為滿足水資源合理開發和有效保護的需求,根據水資源的自然條件、功能要求、開發利用現狀,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保護規劃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在相應水域按其主導功能劃定并執行相應質量標準的特定區域。
依據同為水利部水資源不同的批文,分區不同:一級區為3類與4類,二級區8類與7類。
水利部水資源[2003]233號文“水功能區管理辦法”第三條:水功能區分為水功能一級區和水功能二級區。水功能一級區分為保護區、緩沖區、開發利用區和保留區4類。水功能二級區在水功能一級區劃定的開發利用區中劃分,分為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和排污控制區7類。
1.3地下水功能區需完善
如何與水功能區相互協調是地下水功能區需要面臨的問題。
其實所謂的水功能區實際是應該準確表達為: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等地表水體)大部分干流河段與主要支流水域相應質量標準的特定區域的水功能區。
水功能區是沿河道(湖泊)的一條線,地下水是河道外的流域片。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強烈的地區地表水與地下水的交換也強烈,重復利用量就越大。
無論地表水功能區與地下水功能區都與環保部門有著密切的聯系,特別是地表水,在中國素有“九龍治水”之稱的多頭治水管理模式中,水利部門和環保部門是兩個重要的行業管理部門,而在水的管理權限中,最主要的就是水質和水量這兩大部分。治水的工作概括為:水利部門主要管水量,即水資源的利用;環保部門主要管水質,即水污染。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了這樣一個部門分割體制:“環保部門不下河,水利部門不上岸”。
管理體制設置上,充分發揮現有流域水資源保護機構的作用,建立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構的體制。
2009年3.22世界水日提出的口號是:“地下水——看不見的資源。”地下水一旦由于開發和保護不當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凈能力極弱,而且會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直接對人類及其活動造成危害。因此加強對珍貴的地下水資源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地下水功能區保留區中的應急水源區或儲備區也可歸于開發區,應急水源區應進行一些基礎設備的投資,真正起到應急的作用。
2005年11月松花江污染事件哈爾濱宣布停水4天時,為保證市民生活用水,哈爾濱市啟動應急預案,從黑龍江省內各市縣調水,由各區對口送水,大慶石油管理局鉆井總公司鉆井隊來到哈爾濱幫助在哈的大專院校、供水供熱企業新打約100口深水井,哈爾濱市啟動市區386口備用水源井。單一以松花江地表水為主的供水的哈爾濱市,2009年總庫容5.23億立方米常年一類水體的磨盤山水源地供水工程全線竣工通水,哈爾濱供水格局實現了由松花江水源向磨盤山水源的重大轉變,主城區市民即將全部飲用來自磨盤山的優質水。磨盤山供水工程滿負荷運轉后,哈爾濱市以松花江水為水源的各水廠將作為備用水源,城市供水將變為“一供一備”的格局,正符合國家關于城市多水源保障體系的要求。
2.深層承壓水與淺層水
2.1公報概念深層承壓水與淺層水
地下水資源量指地下水體(含水層重力水)的動態水量,用補給量或排泄量作為定量依據。“中國水資源公報編制技術大綱”中:地下水源供水量是指水井工程的開采量,按淺層水、深層水、微咸水分別統計。淺層水指與當地降水、地表水體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深層水指承壓地下水。坎兒井的供水量計入淺層水中。混合開采井的開采量,根據當地情況按比例劃分為淺層淡水和深層承壓水,并在備注中說明。
由于水資源公報中的深層水根據各省區實際按照大致深度劃分,有的省區按100m或80m埋深,而內蒙古草原采用50m。因此,與本次深層承壓水概念上有較大區別,一些省區沒有統計或較少深層承壓水。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基于“水資源公報”成果上報的深層承壓水現狀實際開采量包含了部分易于補給更新的承壓水和巖溶水。
2.2本次規劃采用概念
本次將與當地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有直接水力聯系的潛水以及與潛水有密切水力聯系的承壓水統稱為淺層地下水,將埋藏相對較深、與當地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沒有直接水力聯系而難于補給的地下水稱為深層承壓水。
淺層地下水廣泛分布于我國山丘區和平原區,深層承壓水則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黃淮海平原和長江三角洲平原。
為解決在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中深層承壓水實際開采量統計不準的問題,根據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對淺層地下水和深層承壓水的界定,并結合國土資源部的研究成果,對有關概念做進一步明確:淺層地下水包括潛水、易于補給和更新的承壓水,以及巖溶水;深層承壓水是指極難更新補給,基本不參與現代水循環的承壓水。
2.3極難更新的深層承壓水近似可以看做“礦藏水”
本次規劃采用2005年為現狀年依據2005年全國和流域以及各省區的地下水現狀供水量并對深層承壓水進行了調整。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的專題:《深層承壓水量計算方法研究專題報告》認為深層承壓水除分布于松嫩平原、華北平原(黃、淮、海平原)、長江三角洲地區外,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柴達木盆地、河西走廊、鄂爾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大盆地也存有深層承壓水。由于山前平原的中深層承壓水易于接受山前側滲補給,且多與潛水有較密切的水力聯系,松嫩高平原的中深層承壓水亦具有山前平原之特性,故兩類地貌區的地下水開采量均劃入淺層地下水。所以,僅在松嫩低平原、大盆地中部、華北平原的中東部平原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統計深層承壓水實際開采量。
水利部公報編制組在2009年7月中國水資源公報編制匯總協調工作會議上提出的“水資源公報編制有關技術問題”要求注意公報與相關成果,特別是水資源綜合規劃的比較分析和協調,確定淺層、深層承壓地下水供水量的最新概念:淺層地下水包括潛水、易于補給和更新的承壓水,以及巖溶水;山丘盆地、山前平原、松嫩高平原。深層承壓水是指極難更新補給,基本不參與水循環的承壓水。僅統計松嫩低平原、大盆地中部、華北平原中東部、以及長江三角洲地區等。
“中國水資源公報”的深層承壓水新概念實施,需等本次規劃批復后正式行文。
本次規劃經過多次匯總后確定采用極難更新的地下水作為深層承壓水。
由于省區長期應用的概念與這次的無法很快統一,因此,部分省區仍保留原深層承壓水的概念,比如河南省涉及四大流域,但省上已經批復規劃。
深層承壓水讓省區接受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當地大氣降水、地表水體沒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地質歷史時期累積形成的地下水資源量,含水系統中不可再生和恢復的、不能持續利用的水量,“極難更新的深層地下承壓水”儲存資源可以解釋為埋藏較深的類似于礦藏的這類水,當然“礦藏水”不能完全理解為深層承壓水,較容易理解。
我國礦藏水開采量占總儲量比例不大。深層承壓水既然是“礦藏水”,也像煤炭一樣一次性資源,作為戰略儲備不難理解。作者也傾向于既然是礦藏也是可以適量開采的,比如污染嚴重地區解決飲水安全,以及特殊行業的用途。
3.功能區保護指標
3.1開采量、水質和水位
根據地下水的功能要求、現狀情況、水資源配置方案以及未來利用保護的需要與可能,合理確定各功能區的地下水保護目標,包括地下水開發利用的總量控制目標即目標開采量、維系供水安全的水質保護目標以及維持良好生態環境的合理生態水位控制目標。
功能區保護指標:水質、開采量和水位三類。
水質要根據主導功能的水質要求,嚴格控制,避免地下水水質惡化。
地下水開采量以可開采量和開采區地下水補給條件來合理確定,實現區域地下水的采補平衡。
地下水水位要根據地下水功能區生態與環境保護目標的要求,合理確定。
地下水保護指標,加強保護、控制目標不低于現狀;地下水超采區治理采取三方面措施:節約、替換、增源;加強節水,減少和控制地下水開采量替代水源建設。對于地下水超采量通過水資源配置替換為地表水,壓縮地下水開采。增加地下水補給量,提高地下水的可開采量。
3.2水質保護目標
水質類別按照I、II、III、IV、V填報,選擇功能區代表性井的水質平均狀況作為功能區水質狀況;如集中供水水源區按照開采井的水質濃度數據平均確定,分散式開發利用區按照典型井的平均水質代表功能區水質。
以集中式供水水源區保護目標為例加以說明水質標準:具有生活供水功能,水質標準不低于Ⅲ類水的標準值,現狀水質優于Ⅲ類水時,以現狀水質作為控制目標;工業供水功能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區,以現狀水質為控制目標。
集中式生活水源區根據《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93),地下水礦化度不大于1g/L;集中式工業用水區地下水水質不劣于IV類水;分散式農業用水區地下水水質不劣于V類水。
水質要求不發生地下水污染或發生惡化,影響到功能區的正常使用功能。針對不同地區,依據地下水水質狀況和污染源治理情況,提出不同階段地下水開發利用與資源量保護的規劃目標。在水質目標控制中未受污染的區域保持水質現狀,經過改水、替換、調水補源等措施提高水質;受到污染的區域治理保護達到原來的水質狀況。
3.2開采量控制方案與水位目標
地下水開發利用量要求以可開采量和開采區地下水補給條件來合理確定,目的是實現開發利用區的地下水采補平衡,實現地下水的良性循環;地下水水位是維持地下水生態環境功能的重要指標,不能太低,也不宜過高,要根據各功能區的實際保護目標要求,合理確定。可開采量根據地下水資源調查評價成果進行核定。
水量標準:年均開采量不大于可開采量。
在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的框架內,不同水平年的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方案。按照分區規劃、有壓有增的原則,超采區壓采量是規劃的難點重點。
集中式供水水源區大部分為城市工業和生活供水,在當地地表水、跨流域調水、再生水利用等方面有相對良好的水資源條件,故未來以壓采為重點。
除了淺層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方案外,還要進行深層承壓水開采量控制方案。規劃報告中列出了重點地區地下水開采量控制方案:黃淮海平原(由海河一般平原、淮河一般平原及黃河下游平原)、黃河中上游能源基地(山西、陜北、寧夏和內蒙鄂爾多斯高原是我國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長三角地區(包括江蘇的蘇州、無錫、常州、泰州四地市和浙江杭嘉湖地區以及上海市)、東北平原(東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遼河中下游平原)、西北內陸河(西起帕米爾高原國境線,東至大興安嶺,北起國境線,南迄岡底斯山分水嶺)。
地下水水位由于全國無法統一統計最后采用以埋深來代替,并且應有一個高低數據,即一個區間值;超采區一般壓采,“退出開采”,中心埋深回升;鹽漬化如寧蒙河套及黃河下游沿岸的引黃灌區需要抽取地下水來降低水位,保持一定的埋深;荒漠化地區依據植被的生存要求,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埋深。如華北深層承壓水水位埋深一般不應大于50米,胡楊林地的地下水埋深條件是保持不大于8m的埋深等。
4.重復水量(巖溶水、傍河井、泉水等)
4.1地下水分類與開采概念
本次規劃中的地下水是指賦存于地面以下巖土空隙中的飽和重力水。根據我國各地區地下水含水層介質、埋藏條件的不同,可將地下水劃分為不同的類型。
按照埋藏條件,可將地下水劃分為潛水、承壓水兩種類型。
根據含水層介質的不同,可將地下水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碳酸鹽巖類巖溶水、基巖裂隙水共3種類型。地下水指埋藏在地下孔隙、裂隙、溶洞等含水層介質中儲存運移的水體。
巖溶水主要賦存在碳酸鹽巖的溶洞和裂隙中,南方巖溶主要以溶洞甚至地下暗河的形式發育,如貴州、廣西等地是南方巖溶較發育的省份。北方寒武或奧陶系巖溶水則多呈現溶隙特點,出水量大,開采條件好,水質優良,是一些城市的重要水源,如河北和山西的太行山一帶和山東部分地區巖溶水分布較廣泛。
地下水開采:采用抽水設備取用地下水稱為地下水開采;包括溶洞甚至地下暗河、坎兒井、傍河井、泉水出露的使用等實際是地表水的利用,與此關系密切的還包括礦井水的利用。
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越高,地表水與地下水利用中交換越劇烈,重復利用水量就越多。
4.2巖溶水等地下與地表重復利用水量
對部分比較明確的重復利用水量如巖溶水等,在評價中沒有涉及本次規劃允許部分省區保留。傍河井開采如關中渭河以及鄭州黃河大堤內外的自來水井群等,其利用的實際是地表水量。
西南喀斯特巖溶發育強烈的中心區域,地表涵養水源能力較弱,水資源開發利用難度較大,工程性缺水問題十分突出。巖溶山區由于地表和地下形成的雙重空間結構,巖溶地下水較豐富,巖溶大泉及地下暗河是貴州巖溶地下水賦存的主要形式,打深井解決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巖溶水利用采用泉水出露后修建集水設施。
貴州省大約利用量為28億m3,全國近60億重復利用水量。
4.3提高水資源耗水率與污水重復利用水量
根據“中國水資源公報”2007年全國總用水(供水)量5819億m3,用水消耗總量3022億m3,全國綜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為52%,廢污水排放總量750億t;廢污水排放量是指工業、第三產業和城鎮居民生活等用水戶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電直流冷卻水排放量和礦坑排水量。
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總供水占當年水資源總量)為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4%,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4%。供水與耗水相差近2800億m3、提高其他水源如污水資源化、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量和用水耗水率,將有近1000億m3潛力,減少大量新鮮水資源量的使用。
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大類。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處理再利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利用。污水處理再利用量是指經過城市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后的污水回用量,不包括工業企業內部廢污水處理的重復利用量。中水又稱再生水、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工業廢水經凈化處理,水質改善后達到國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標準,可在一定范圍內使用的非飲用水。如果能將這些廢污水通過處理轉化為中水無疑將是一塊巨大的資源。提高污水處理率,增加污水利用量,污水資源化邁入進行大量使用階段。
5.規劃保障措施
5.1工程措施
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的主要措施包括地下水超采治理、地下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涵養與修復、城鄉供水保障和地下水監測工程。除供水措施屬于利用外,其他措施都屬于保護方面的內容。
超采治理是本次規劃的重點。超采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壓縮地下水開采量,使地下水系統逐步通過自然修復,實現地下水水資源的良性循環和相關生態系統的修復。
5.2管理措施
地下水資源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法制建設、制度建設、能力建設、機制和體制等方面內容。
編制《地下水資源管理條例》和《地下水資源管理辦法》,并完善地下水功能區劃。
地下水功能區劃應列入地下水資源管理條例中,作為地下水利用和保護的重要管理依據,賦予地下水功能區應有的法律地位。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功能區管理制度,分區分類指導地下水的開發利用和保護涵養。建立分區地下水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制度,完善地下水取水許可管理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
5.3跨流域調水將修復地下水環境
根據本次規劃結果,2020年,全國將從跨流域調水工程中,利用118億m3的水量來支持地下水超采治理,壓縮相應的地下水開采量,其中2014年東、中南水北調工程是海河和淮河流域直接受水區,替代的水量也最多,近70億m3。西北地區利用跨流域調水進行地下水治理的替代水量達29億m3。
作者通過對黃河流域1919年至2008年天然徑流量滑動平均分析將在2013年后將結束自1986年以來較長時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現一個平水年時期,也將對水資源利用緊張有所緩解。
污水資源化的全面使用,結合跨流域調水使相關地區壓采與環境修復成了可能,因此,2015年將是北方地下水利用一個一級“拐點”。
5.4規劃實施極大提高地下水綜合管理水平
在本次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基礎上,制定并實施地下水保護的實施方案,落實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的有關措施,確保規劃目標的實現。
在地下水利用與保護實施方案中,要建立監測和評估制度,建立適應性管理為原則的動態機制,及時發現實施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解決對策,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地下水功能區的劃分與實施,以集中水源地與重點地區控制方案為管理重點,建立監測監督有效體系,對每個地下水水源地的總量、水位、水質動態管理,甚至對重要地區的地下含水層的管理,以及充分發揮廣大用水戶或自律協會的節水管水自覺性,規劃實施必將使我國地下水綜合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緊追世界先進管理水平。
5.5建議
本次規劃堅持大原則下省區保留差異性,遺留問題留待今后工作中進一步完善。建議2015年作為基準年進行規劃的修訂,并且提前到該年之前開始工作避免規劃中基準年變動帶來的不必要的麻煩。
一、進一步加強宣傳培訓,提高思想認識。要緊緊圍繞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加大《重點治理規劃》宣傳教育力度,積極營造全社會參與、人人關心節水的濃厚氛圍。要搞好水權水價制度改革的宣傳。采取多種形式,深入開展水權分配政策、水資源配置方案落實、配水計劃下達、節水技術推廣等方面的宣傳,強化對水權改革的重要性、主要內容、措施辦法等知識的宣傳教育,進一步提高全社會對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的認識和參與程度,引導群眾參與、支持、配合水權制度改革工作。要加強鄉村干部培訓。水務部門要適時舉辦水權水價制度改革培訓班,讓鄉村干部充分了解掌握水權水價制度改革的政策,理解水權改革的辦法和措施,發揮鄉村干部的骨干作用,指導群眾、組織群眾,落實水權水價改革政策,使他們成為水權水價改革的組織者、實踐者、推動者。
二、進一步核實面積人口等水權改革的基礎數據。二輪承包土地面積、人口是水資源配置和初始水權改革的重要依據,數據的準確與否直接影響水權制度改革的成敗。由于歷史原因,二輪承包土地面積存在著虛報、瞞報和漏報等問題,農村人口存在著統計不正確的現象。對此,要由各鄉鎮牽頭,國土、農牧、統計、水管單位配合,抽調專人,根據農村稅費改革和糧食直補等基礎資料,認真核實土地面積。公安部門配合鄉鎮統計核實二輪土地承包人口和2010年底的人口,并將核實的人口及時報送水管單位。水務部門根據核實的土地面積、人口數據,在歷年水權分配的基礎上,制定今后各年度水權分配方案,確保水權分配更加科學、公平和合理。
三、加強協會管理,規范運作程序。要進一步加強協會管理,整章建制,規范運作程序,充分發揮農民用水者協會的職能作用。各鄉鎮負責督促召開群眾會,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積極解決協會相關運轉經費,確保協會正常運行;水管部門要加快業務工作向協會延伸,搞好必要的指導和服務,負責對協會人員進行水資源政策法規和水權政策的宣傳、工程管理、水權證發放及業務培訓,指導協會建立健全水權登記、工程管理、放水臺帳、水費計征表冊等檔案;針對村干部兼任協會負責人的問題,由鄉鎮負責,督促村組按照協會選舉章程盡快落實專門人員,把辦事公道、能力強、威信好的群眾選入協會。
四、強化措施,加強地下水資源管理。要加大機井智能化計量設施的管理力度,各鄉鎮、相關部門和單位要按照職責分工,積極配合,嚴格落實好《縣實施以水定電以電控水管理辦法(試行)》、《縣地下水資源管理辦法》、《縣機電井智能化計量設施使用管理辦法(試行)》、《關于加強全縣機電井地下水智能化取水計量設施管理的通告》等制度措施。水務部門要認真審核許可水量,于2012年11月30日前完成新的取水許可證換發工作,積極與機井智能化計量設備廠家協作,研究解決控制柜容易燒毀、計量不準等有關技術和設備性能問題,確保地下水計量設施正常運轉。
五、多措并舉,積極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要積極爭取國家項目資金投入,落實各項節水措施,加快節水科學技術推廣應用,保證水權水價制度改革落到實處。在農業節水方面,農牧、水務部門要加快推進灌區續建配套、節水改造和節水增效示范項目的建設與實施,加強以渠道襯砌為重點的常規節水措施,全面推廣抗旱品種、分區農作、保護性栽培及溝灌、小畦灌等非充分灌溉節水技術。黃灌區各鄉鎮要不折不扣地完成今年斗渠維修改造任務,水務部門要做好技術指導和督查工作。在生態節水方面,林業部門要積極發展設施林業,大力推廣日光溫室經濟林栽培技術,調整樹種結構,實現高耗水向低耗水樹種轉變,大力推廣應用節水林業新技術,引進滴灌、滲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應用保水劑、根寶等保水新材料,提高節水林業建設的科技含量。在工業和城鎮生活節水技術上,經貿、建設等部門要加大節水技術改造力度,積極引進和推廣先進的節水方法、節水器具,建設項目落實“三同時”(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制度,改革高耗水生產設備、工藝,節能降耗,實現廢污水零排放。水務部門要加快老化管網更新步伐,加大縣城自來水計量設施安裝和改造力度,使水表普及率達到100%,節水設施改造率達到90%以上;逐步改造農村自來水供水計量設施,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要建立多種投融資渠道,加快高新節水技術的試驗示范和推廣力度,大力發展管灌、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抓好綜合高效節水示范點建設,以點帶面,引導群眾走特色農業、高效精品農業、節水農業的路子,發揮示范輻射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