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個人安全行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不安全行為;產生機理;管理途徑
一、引言
國內外大量的調查統計表明,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而導致的事故占事故總數的90%以上。美國著名安全工程師海因里希經過大量的研究,認為在事故中存在著“88:10:2”規律,即在100起事故中有88起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為造成的。國內的事故調查與統計研究表明,我國80%以上的煤礦事故直接或間接源于員工的不安全行為。我國作為煤炭第一生產和消費大國,煤炭行業的從業人員有500多萬,每年發生數萬起各類安全事故,因此加強對煤炭行業從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過去人們對煤礦事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對煤炭生產過程中的“人――機――環――管”的相互作用分析中,認為人因失誤是煤礦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最近又有學者提出煤礦組織中存在的組織錯誤也是煤礦事故多發的重要原因,認為煤礦中人的不安全行為是有組織因素引起的,要有效的減少煤礦事故的發生就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控制人員的不安全行為,減少和糾正煤礦組織中存在的錯誤。但以上研究只是從現象出發來描述人的不安全行為對煤礦事故的影響,而沒有指出人的不安全行為發生的機理。因此對煤礦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發生的機理進行研究就顯的很有必要。
二、不安全行為的概念
由于不安全行為的含義比較模糊,學者們對不安全行為的研究都缺乏嚴格的定義。從發生事故的結果來看,確實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事故的行為就是不安全行為,但是在事故發生之前判斷人的行為是否安全則往往十分困難,人們只能根據以往的事故經驗總結歸納出某些類型的行為是不安全行為。從實用的角度,可以將不安全行為定義為可能引發事故的、違反安全規程的行為。在煤炭生產過程中可以把從業人員劃分為管理者和普通員工,管理者的不盡職行為或者行為選擇不科學等雖然不能直接導致事故的發生,但它能夠對員工的不安全行為產生重要影響,也是造成煤礦生產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因此,管理者的不盡職行為和員工的違規等行為都屬于煤礦不安全行為研究的范疇。
三、不安全行為發生的機理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分析人的行為選擇可分為有意識行為選擇和無意識行為選擇,同樣煤礦員工的不安全行為也可以分為無意識不安全行為和有意識不安全行為。所謂有意識不安全行為時指行為主體在行為選擇之前就已經意識的危險的存在而繼續選擇和實踐的相關行為;無意識不安全行為是指行為主體在采取相關行動之前并沒有意識到危險的存在而采取的行為選擇,主要表現為習慣和工作失誤等。同時從員工的“知――能――行”行為選擇角度出發,員工的行為是內因、外因影響和行為認知及價值判斷的結果。下面將從內因和外因兩個出發點來分析煤礦中不安行為產生的機理。
1.內在影響因素分析
(1)身理因素分析。身理因素主要是指員工的健康程度和身體狀態,員工的身體狀態既影響其對外界因素的感知力,也影響其行為可靠性,當員工在生產過程中長期擔負繁重的長期的生產任務或者是帶病上崗時,員工的身體就很容易處于疲勞狀態,這種疲勞狀態就成了員工做出不安全行為選擇的外部刺激,在這種下意識的感知下就很容易使員工做出錯誤的無意思不安全行為選擇。另一方面員工為了適應自己身體狀態的不足為了省時省力或其他原因則會對個體行為進行一種價值判斷,當員工認為選擇不安全行為所帶來的認知價值大于選擇安全行為的價值時就會選擇不安全行為,這就是所謂的有意不安全行為。
(2)心理因素分析。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兩個方面。心理過程是由認識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所構成;而個性主要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與想象。煤礦員工長期在一種具有高度危險性的環境中工作,員工的心理狀態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因素的影響,容易通過對未知環境的感知產生心理焦慮、恐慌等心理行為。員工心理狀態的變化就會影響員工的價值判斷與感知,此時如果缺少有效的制度或者群體約束員工就會選擇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不安全行為。員工對自己需要完成工作任務多少的認識、員工對工作環境危險性的感知、群體和組織對員工作用力的大小、員工接受教育與培訓的程度、員工個性等,都是影響員工心理狀態的重要因素。
(3)價值選擇因素分析。此時的價值選擇因素指的是與行為主體價值觀及行為選擇標準相關聯的行為選擇因素,主要表現為個人價值觀、組織忠誠度、工作努力程度等。當行為主體對較不安全行動的價值認識高于較安全行動的價值認識時,他就有可能做出較不安全行動,即做出不安全行動的選擇。員工的組織忠誠心主要表現為忠于職守,努力完成企業任務,盡力與管理者和企業的要求保持一致,當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出現沖突時可以一定程度地犧牲個人利益維護企業利益等。組織忠誠心不高的員工更容易做出違背企業或管理者意愿的有意的或者無意識的不安全行為選擇。
(4)認知因素分析。認知因素主要包括員工對環境的認知、對價值選擇標準的認知、對群體行為的認知、對知識和規章制度的認知等。員工行為選擇是選擇性認知的結果,選擇性感知一方面能夠過濾掉員工所面對的一些外部信息外;另一方面它也會扭曲員工對外部因素的認識。例如,員工經常低估工作地的風險,使得他選擇行動的真實危險性要比他感知到的危險性要小;員工對于自己熟悉或者自己能夠掌控行為的危險性感知偏低;員工的同情心、公平感等內心狀態影響他對危險性的感知;員工對最近發生的或思考過的因素的感知強度要大于對以前發生的或思考過的因素等。影響員工認知的外在因素很多,但是通過員工的選擇性感知,只有部分因素能夠影響員工的行為價值判斷,并且這種選擇性感知還會影響到員工對各種因素的客觀評價,當員工的認知與實際情況發生偏差時就會導致不安全行為選擇。
(5)其他內在因素分析。除以上因素外員工的對危險的知識儲備、個人生活習慣等因素也會影響員工的行為選擇。員工的知識狀態主要是指他對工作環境危險性知識的認識、對各種安全知識的掌握程度、對自己安全行為知識的認識等。許多研究表明,員工對不安全行為知識的認識影響其不安全行為的選擇。對煤炭生產來說,員工們的各種安全知識主要是通過記憶儲存在大腦中的,在工作中需要通過外界刺激的激活才能復現出現,影響員工的行為決策。以上各種因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共同構成了影響員工行為選擇的內在因素。
2.外在影響因素分析。雖然上述內在因素是影響員工行為選擇的最根本因素,但是,員工的這些內在因素還要受到各種外在因素的刺激或影響。正是這些外在因素的不斷變化刺激或影響了員工內在認知因素的變化,進而影響員工對各種行為要素的價值判斷,才促使其做出不安全行為選擇。這些外在因素對員工認知狀態的影響是通過員工的選擇性感知實現的。煤炭生產中能夠刺激或影響員工認知狀態的外在主要包括環境因素、組織因素、群體因素、管理者行為等其他因素。
(1)環境因素分析。煤炭的生產過程是在“人-機-環-管”所構成的系統中進行的,人的行為選擇是與環境因素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在煤炭生產中,不斷變化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對象很容易出現許多未知因素,這些因素既可能會引起員工的心理狀態發生變化,也可能激活員工內心的一部分知識,也可能影響員工的組織忠誠心和工作努力程度等,從而最終影響員工的不安全行為選擇。例如,煤礦員工工作的環境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如瓦斯集聚、頂板脫落等。如果某些因素刺激使員工認識到自己工作環境的危險性,他的心理就會保持一種比較緊張的心理狀態,對周圍的事物比較敏感,各種安全知識和安全規程也會浮現在自己的腦海中,他對不安全行為后果的預期會提高,因此會更加傾向于按照企業規定的安全規程行動,從而更多地表現出安全行為。
(2)組織因素分析。我國現階段對煤礦的管理還處于粗放式的管理階段,煤礦中還存在著許多組織錯誤,例如管理系統的缺陷、不健全的制度規范、不充分的培訓、不合理的獎懲、不良的安全文化等。組織錯誤對人的危害主要是指組織錯誤可能會影響人的行為選擇因素,促使人們有更多地做出不安全行為的傾向。管理系統缺陷可能會危及煤礦生產中物的安全、員工的身心狀態和工作技能等,不健全的制度規范會造成員工的行動缺少科學認知的引導,不規范的培訓對員工的知識經驗、認知能力和工作技能等都有危害作用,不合理的獎懲和不良的安全文化會通過價值觀、價值感知和價值判斷等危害員工的安全行為選擇。這些因素通過員工的價值感知判斷當符合其價值判斷標準時則會選擇安全行為,否則則會選擇不安全行為。另一方面當組織因素沒有經過價值判斷時也就是說員工沒有意識的組織因素對安全的影響只是外界因素的刺激時則會無意識的選擇安全行為或者不安全行為。
(3)群體行為因素分析。煤炭生產過程是一個群體活動過程,員工作為個體其行為收到群體行為和組織氛圍的影響。員工會不斷地將自己行為與企業中其他成員的行為進行比較,判斷自己的行為規范是否符合群體規范,自己是否受到了公平對待,這種判斷會影響他的各種認識,并通過組織忠誠心和工作努力程度反映在其行為選擇過程中。員工個體行為對群體行為會有一種依附或者跟從的心理,當群體行為或者價值標準符合安全行為規定的時候,員工個體一般也會選擇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安全行為,否則就會選擇有意識或無意識的不安全行為。
(4)管理者行為分析。煤礦的管理者對安全負有雙重責任,他既要對員工的不安全行為負責同時也要對物的不安全狀態負責。煤礦的安全管理是通過管理者的行為實現的,同時管理者的行為選擇也極大的影響著員工的行為選擇。管理者分配生產任務情況、管理者對待安全工作的態度、管理者自身的工作努力程度、管理者實施激勵和獎懲的狀況等等都會影響員工的內在認知狀態。例如,獎懲是管理者最常使用的影響員工行為的手段,獎懲能夠引起員工工作過程中心理狀態的改變,進而影響員工的感知、經驗學習、方案評價,甚至影響員工的組織忠誠心和工作努力程度等。管理者對員工的安全指導以及和員工之間的信息溝通效果都將對員工的行為選擇產生刺激,進而產生價值判斷促使員工形成相應的行為選擇。特別是當管理者自身行為發生嚴重錯位的時間將直接導致員工做出不安全的行為選擇。
(5)其他外部因素分析。員工的任務類型、組織的激勵及獎懲措施、家庭因素等的變化和不同也將影響著員工的行為選擇,當員工分配到適宜于自己的工作、等到公平的獎懲和激勵、擁有和諧的家庭的情況下,員工更多的會選擇安全行為,相反則更多的會選擇不安全行為。
綜上所述,影響員工不安全行為的因素雖然很多,但可以將它們歸為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兩大類,內在因素主要包括員工的身理、心理、價值選擇、認知因素等,外在因素主要包括環境因素、組織因素、群體行為因素、管理者行為等,員工的行為是在內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外在因素通過選擇性感知刺激或影響內在因素發生變化,通過員工的心理感知和相應的價值選擇和判斷有意識或者無意識情況下所做出的選擇結果。圖1描述了員工不安全行為發生的機理。
圖1員工不安全行為產生機理
四、員工的不安全行為控制途徑及措施
煤炭生產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不安全行為都有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因此對煤礦的不安全行為的控制應該堅持源頭設計、系統管理和多維控制的思想,對不安全行為的控制要做到系統、全面和有效以確保煤炭生產的安全和健康發展。
第一,自我控制。員工的不安全行為可以分為有意選擇和無意選擇兩大類,分別涉及員工的價值認知和價值觀、員工的安全管理職責、員工的認知能力、身理和心理狀態等方面問題,所以,員工不安全行為的控制與管理措施也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針對員工這種有意識選擇的不安全行為,其控制與管理措施應該是刺激或影響員工的選擇性感知、價值判斷、價值觀等因素,影響員工的價值觀,使之增強對組織的認同感,減少違背組織目標的行為,促使其自覺地做出更加安全的行為方式。針對員工無意選擇的不安全行為,管理者應該從員工的安全管理職責和員工的認知能力兩個方面入手,讓員工通過學習建立起不安全行為的條件反射系統,使其意識到自己從事了不安全行為,再運用員工有意選擇的不安全行為控制與管理措施加以改變。另一方面員工的心理和身理狀態是員工做出行為選擇的前提,員工在從事自身崗位任務之前要確保自身的身理和心理處于安全狀態,通過培訓增強安全行為認知,管理者應該采取各種措施讓員工在工作中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安全管理職責要求,員工在工作中應該能夠熟知并正確理解自己的安全管理職責,提高員工自身的可靠性。
第二,組織控制。針對組織因素對員工安全行為選擇的影響,要有效的控制員工的不安全行為就要有效的控制和減少組織中存在的錯誤。依照國家和企業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完善企業管理制度;引用和實習科學的培訓考核機制,增加員工安全知識儲備、塑造員工安全行為意識;實行系統的管理,完善企業信息溝通渠道,合理調配資源,突破模仿、教條管理的被動局面,運用人性化的管理充分調動職工安全生產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以安全為本,調動方方面面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團隊作戰優勢,制定精確、公平的獎懲機制,推動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安全綜合治理。
第三,環境控制。環境控制包括對員工工作的自然環境的控制同時也包括對員工所處的組織和群體環境的控制。煤礦事故的發生時人――機――環――管相互作用的結果,只有當人的不安全行為觸發了環境中的危險源的時間才可能導致事故的發生;另一方面環境又是刺激員工做出不安全行為選擇的直接原因。對員工不安全行為的控制應該從根本上辨析自然環境和組織群體環境中存在的危險源及不安全因素,分析環境特征和群體行為特征,制定科學合理的環境安全評價標準和管理規程,建立有效的自然環境和組織環境安全控制體系,打造成易于員工做出安全行為選擇的本質安全型環境。
第四,過程控制。煤炭行業屬于高危行業,要有效的控制從業人員的不安全行為就要堅持過程管理思想,建立和完善從業人員進入機制,制定人員準入測評體系;完善崗前培訓、在崗培訓和離崗培訓考核制度;劃分工作任務和崗位職責標準操作流程,制定人員及工種任務操作規范;實行崗前、崗中和崗后安全檢查制度;突出重點崗位人員的管理與監察,實時記錄和分析作業過程中重要的危險源指標;建立人員信息數據庫,對員工崗位勝任能力進行跟蹤管理。
五、結論
本文給出了不安全行為的概念,并且從身理、心理、行為認知、價值選擇等內在因素和環境、組織、群體行為、管理者行為等外在因素兩個方面分析了員工不安全行為產生的機理,最后給出了控制煤礦員工不安全行為的途徑和措施。通過對煤礦員工不安全行為產生機理的研究可以有效的提高煤礦的安全水平,具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參考文獻
[1]林澤炎,徐聯倉.煤礦事故中人的失誤及其原因分析[J].人類工效學.1996,2(2):17~20
[2]Herinrich HW,Petersen D,Roos N,1980,Industrial Accident Prevention(5th ED),New York:Mc Graw- Hill
[3]張力,魏振寬.煤礦事故的人因失誤原因及控制[J].中國煤炭.2004(7):50~51
[4]肖國清,陳寶智.人因失誤的機理及其可靠性研究[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1(11):22~25
[5]曹慶仁,宋學鋒.煤礦員工的不安全行為及其管理途徑[J].經濟管理.2006,15:62~65
[6]田水承等.基于Reason模型的煤礦事故致因分析[J].礦業安全與環保.2009,36(3):81~83
[7]陳婷,田水承,董志杭等.煤礦組織人因組織錯誤事故致因研究[J].安全.2008(3):21~24
[關鍵詞]礦工;不安全行為;分析;控制對策
中圖分類號:TM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30-0042-01
引言:
中國的煤礦企業在近年來發展緩慢,其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安全問題時有發生,不僅有損煤礦企業的社會形象,而且還危及到礦工的生命健康。這就需要針對礦工不安全行為采取控制措施,以提高煤礦企業生產運營中的安全效率
一、煤礦工人不安全行為分析
(一)心理因素導致煤礦工人不安全行為
煤礦工人的不安全行為包括有意識的不安全行為和無意識的不安全行為。有意識的不安全行為決定于人的需求。為了滿足需求,就會采取行動,明知道不安全也會存有僥幸心理,主觀上開展行動,這種不安全行為就是有意識的。之所以產生這種有意識的不安全行為,是由于環境安全指數不高,使得工作人員沒有樹立安全意識,不安全行為時有發生[1]。無意識的不安全行為的引發因素包括生理變化引起的行為異常、心理變化引起的情緒波動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技能變化引起的沒有按照規定操作導致行為失誤。無論是哪一種因素引起的不安全行為,都與心理影響有關。特別是每一名煤礦工人的思想動態都會有所不同,對問題的處理會受到思想觀念的支配。如果煤礦工作不具備安全意識,個性心理上不安全行為的抵御能力不足,就必然會導不安全行為存在。
(二)環境因素導致煤礦工人不安全行為
環境因素包括客觀環境和主觀環境。環境因素是指煤礦企業的工作環境。煤礦井下環境惡劣,諸如空氣流通不順暢、粉塵污染嚴重,而且嘈雜聲很大等等,這些都會對煤礦工人的情緒產生不良影響,就容易產生不安全行為。環境因素是指煤礦工人群體環境。煤礦工作中需要合作。如果缺少合作意識,就會提高引發事故的幾率。在煤礦工人合作工作時,領導要承擔管理責任,提高所有工作人員的凝聚力。否則,煤礦工作者就會存在我行我素的F象,對他人的工作行為產生干擾。(圖1:煤礦井下工作環境)
二、控制礦工不安全行為的有效對策
煤礦企業的礦工在工作中產生不安全行為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安全心理對安全行為的影響是至關重要的。要降低煤礦企業的事故發生率,就要幫助礦工端正安全心理,從而自覺地改變不安全行為。
(一)提高煤礦工人對安全的認知程度
其一,煤礦企業要塑造安全環境,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和警示,包括張貼宣傳標語,對可能存在的安全問題進行警告,以刺激煤礦工人對安全產生認知感。在這樣的安全環境中,煤礦工人就會在安全意識的引導下自覺地遵守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到相互監督和自我監督,由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安全事故發生,而且還有效地消除了煤礦工人在生產中的不安全行為。
其二,培養煤礦工人形成安全行為習慣。在為煤礦工人塑造安全環境的同時,為了確保煤礦工人的安全意識具有持久性,還需要強化安全意識的慣性效應。將煤礦企業處于安全狀態下的美好前景描繪出來,讓煤礦工人認識到安全是促進企業未來發展的重要元素,逐漸地,安全意識就會得以強化,不安全行為就會消除,對企業的安全生產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開展安全培訓對煤礦工人的安全行為起到指導作用
發揮宣傳效應對煤礦工人起到安全培訓作用。煤礦工人提高安全意識本就是一種責任。煤礦企業要提高安全生產效率,離不開煤礦工人的積極配合。為促進煤礦企業的安全生產,就需要在開展安全培訓工作中,打破單一化的理論性安全教育,而需要采用宣傳的方式渲染安全氛圍,讓煤礦工人接受潛移默化的安全教育,通過對安全充分認識和理解,提高安全培訓的效果[2]。另外,煤礦工人的安全培訓還要落實到生產現場,通過對煤礦工人的現場安全指導,讓煤礦工人對安全行為產生感性認識,而且還可以在生產現場創造安全氛圍。隨著煤礦工人的安全行為不斷地被規范,就會使得安全生產得以實現。
(三)對煤礦工人的安全行為要采用差異化培養模式
煤礦工人的個性特點各有不同,在進行安全行為培養的過程中,就需要具有針對性地采用相應的方法,以提高煤礦工人的安全意識。煤礦工人的性格有共性,就需要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教育,將安全生產納入到企業發展和履行社會責任感層面,讓煤礦工人認識到安全行為并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關乎到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針對于不同煤礦工人性格的差異性,可以調動煤礦企業工會的力量根據煤礦工人的個人需求從安全的角度進行教育,以提高煤礦工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另外,從管理的層面還需要將有利于煤礦工人個性發展的空間環境塑造出來,以促使煤礦工作對安全產生積極意識,并在工作中予以配合,從而獲得安全管理效果。
結束語
綜上所述,為降低煤礦企業的事故發生率,就需要對礦工的不安全行為進行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塑造安全生產環境,促進煤礦企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準確理解安全文化的內涵及作用
目前在安全文化的認識上有四個誤區:一是認為安全文化包羅萬象,涵蓋了安全工作所有要素,將安全文化當成個筐,沒有體現安全文化的特點;二是片面夸大安全文化作用,認為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最高階段,是萬能靈藥,有了安全文化不再需要安全規章制度,完全可依靠員工的自愿自覺實現安全;三是等同于一般的安全宣傳和教育培訓;四是東拼西湊任意拔高,故弄玄虛神秘化。
安全文化的內涵有哪些?“安全文化”由于沒有統一嚴格精確的定義,所以其具體內涵也不一致。國際核安全咨詢組界定的安全文化是指:組織及其成員的安全素質和對待安全的態度;我國AQ/T9004-2008《企業安全文化建設г頡飯賾詘踩文化的定義是:被企業組織的員工群體所共享的安全價值觀、態度、道德和行為規范組成的統一體。從以上兩種說法可看出,安全文化內涵主要指態度、素質及行為表現。
企業要做好安全工作,首先是設備設施的安全可靠;其次是一套系統全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再其次是良好的安全文化。將安全文化內容囊括安全工作所有相關要素,泛化了安全文化,看似全面,但實際抹殺了其本身的特征和意義,導致企業在安全文化建設中“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利于有的放矢地推進安全文化建設。安全文化建設的核心是安全理念、安全氛圍和安全行為。
安全文化的意義是什么?一些咨詢機構和專家片面夸大安全文化的作用,貶低甚至否定安全管理體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錯誤理解杜邦布拉德利曲線(該曲線是一個指導企業通過安全文化改進以幫助持續提高安全業績的工具),認為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最高階段,員工完全自覺自愿遵章守紀,安全文化取代制度管理,不再需要制度管理,這是一種極為有害的觀點。即使企業的安全文化建設達到了布拉德利曲線的最高階段,依然離不開制度管理,文化自覺和制度約束同時存在,并發揮著不同作用。以杜邦為例,杜邦在推進安全文化的同時也在推進杜邦HSE管理體系,其并未以安全文化取代安全管理體系。安全制度是企業的內部法規,是企業安全管理的基礎和根本,必要的制度約束是自覺自愿行動的前提,無安全制度為支撐,安全文化將是空中樓閣。
安全文化主要針對兩大難題:一是企業并沒有真正樹立以人為本安全發展的理念,并不認同所有事故都是可預防的觀點,安全未成為企業的核心價值觀,在安全與生產進度、成本、經濟效益發生沖突時往往犧牲安全;二是員工的不安全行為缺乏真正的解決辦法,需通過理念、氛圍和恰當的方法改變員工心理認知,形成良好的安全意識和行為習慣,從要我安全變為我要安全我會安全。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安全變為企業從上到下的主動追求和自覺行動,這就是安全文化建設的意義。
安全文化的作用體現在,企業樹立良好的安全理念,營造安全氛圍,以人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權利和尊嚴,建立主動關心、互相關懷、溝通順暢、關系和諧、朝氣蓬勃的企業氛圍,管理層為生產一線創造條件提供幫助和指導,員工在作業過程中遵章守紀避免不安全行為,從上到下更好地享受工作和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安全文化建設的對策建議
企業對于安全文化建設感到困惑,覺得老虎吃天無從下手,或按慣常的安全教育培訓模式推進,達不到預期效果。
安全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有哪些?一些企業在安全文化建設上停留在唱高調喊口號上,未理解安全理念的豐富和深刻,重形式輕效果,所請咨詢公司套用現成模式,照搬其他企業的安全理念,脫離企業的實際編撰安全愿景、安全使命和安全目標,甚至總結出一些虛無縹緲,玄而又玄的概念,凌空虛蹈,缺少具體內容。也有一些企業在提煉安全文化時過分注重包裝拔高,制造概念,堆砌詞藻,實際內容膚淺而空洞。
一些企業將安全文化建設等同于編寫安全理念和安全文化手冊等宣傳資料,安全文化建設無實質性效果。安全文化建設的主要內容不是寫和說,而是少說多做,通過領導層的行動產生示范效應。安全理念不能只在公司文件、宣傳欄和員工手冊體現,而需通過恰當方法讓全體員工發自內心認同并身體力行。
安全文化本身并不空洞,包括組織及個人的核心價值觀、態度、認識、能力和行為習慣,安全理念、安全氛圍和行為安全內容深刻豐富,而且都有具體細致各具特色的方法,如杜邦的安全理念、有感領導、直線責任、區域安全和安全行為觀察,日本企業的健康KY、危險預知訓練、安全體驗感知、安全確認、虛驚事件分享,以及國內一些企業的安全喊話、安全叮囑、領導帶班等。安全文化是貫穿企業各層級的安全價值觀,影響個人和群體對于安全的態度和認識;同時又體現在企業從最高領導到基層員工的一言一行當中,在杜邦、巴斯夫、康明斯、通用汽車等卓越安全文化企業中,能夠親身感受到領導層、管理層和一線員工對安全發自內心的關注及良好的安全素質與態度。
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環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從對人和管理兩方面去探討事故,人的不安全行為和物的不安全狀態,都是釀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關鍵詞:安全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
Summary: security and insecurity is a relative concept. If the security is described as calm, normal, no accident, then, an accident occurred must be unsafe. Therefore, accident and safety is relative incident.
Explore the cause in people, things and the rol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accident. From the management aspects and to explore incidents, unsafe acts of people and material insecurity, are causing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accident.
Keywords: Security unsafe acts of people and material insecurity
一、分析員工的不安全心理,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
人的不安全行為是造成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據美國的一份統計資料表明,交通事故中單純人的因素占57%,人與環境因素的合成占3%,這一數據表明,造成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杜邦公司200多年的安全管理經驗明確認定:引發事故的根源,96%來自于人的不安全行為。
(一)人的不安全心理狀態分析
人的不安全心理狀態主要有以下幾種:
1、僥幸心理;僥幸心理是支持違章作業的主要心理原因。
2、麻痹大意,盲目自信;麻痹大意是造成違章和事故的主要心理因素之一。這種人安全就只掛在嘴邊,而心里卻放松了警惕,覺得無所謂。
3、惰性心理;很多人在工作中總想省點事,偷點懶,為了貪圖安逸,而忽視了安全。
4、逞能心理和從眾心理;有些人為了顯示自己的能耐,往往會頭腦發熱,不遵守客觀規律,不講科學態度,干一些愚蠢和冒險的事。
5、逆反心理;這種心理常表現為,“你要我這樣,我偏要那樣”,你說主要危險,我就不信,逆風而行。
6、情緒波動,思想不集中;這種人往往受到社會、家庭、人為等方面因素的影響。
(二)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因素:
1、受企業管理水平的影響;
2、受企業效益的影響;
3、受習慣因素的影響;
4、科技發展的負面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生產勞動工具不斷改進,使得生產不斷向自動化的方向前進,一方面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給那些懷有惰性心理的員工創造了機會,有些員工在工作中因嫌麻煩、怕費事,就會省去一些必要的操作和不使用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和勞動防護用品,從而引發事故。
(三)控制員工的不安全心理及行為
及時對員工的不安全心理及行為進行預測和調整,能有效的預防和避免“三違”
事故的發生。其主要方法有以下幾點:
1、從安全意識和個人修養上加強員工的心理誘導。
2、從職業道德事業心和前途上進行心理誘導。用美好的愿望鼓舞員工,用良好的道德培養員工,用先進的機制激發員工,用前途的美景鼓勵員工,用安全生產獎勵嘉獎員工,使員工自覺的遵守紀律,積極敬業。
3、在行為的準則上加以誘導、在健全的制度下進行約束。
4、在工作行為上加以控制。加強檢查考核,堅持經常性的安全檢查、日查、月查、季度安全檢查、專業性安全檢查,同時注意員工情緒在工作上的反應,及時糾正員工的不安全行為和違規的不良習慣。
5、“以人為本”的柔性管理
二、物的不安全狀態和安全技術措施
人機系統把生產過程中并發揮一定作用的機械、物料、生產對象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統稱為物。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釋放引起事故的狀態,稱為物的不安全狀態。
消除生產活動中物的不安全狀態,是生產活動所必須的,又是“預防為主”方針落實的需要,同時,也體現了生產組織者的素質狀況和工作才能。
(一)能量意外釋放與控制方法
生產活動中一時也未間斷過能量的利用,在利用中,人們給以能量種種約束與限制,使之按人的意志進行流動與轉換,正常發揮能量用以做功。一旦能量失去人的控制,便會立即超越約束與限制,自行開辟新的流動渠道,出現能量的突然釋放,于是,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就隨著突然釋放而變得完全可能。
人喪失了對能量的有效約束與控制,是能量意外釋放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出現能量的意外釋放,反應了人對能量控制認識、意識、知識、技術的嚴重不足。同時,又反應了安全管理認識、方法、原則等方面的差距。
發生能量意外釋放的根本原因,是對能量正常流動與轉換的失控。是人而不是能量本身。
(二)屏蔽
約束、限制能量意外釋放,防止能量與人體接觸的措施,統稱為屏蔽。常采用的屏蔽形式大致有:
1.安全能源代替不安全能源。2.限制能量。3.防止能量蓄積。4.緩釋能量。
5.物理屏蔽。6.時空隔離。7.信息屏蔽等。
(三)能量意外釋放傷害及預防措施
人意外的進入能量正常流動與轉換渠道而致傷害。有效的預防方法是采取物理屏蔽和信息屏蔽,阻止人進入流動渠道。
能量意外釋放,人進入能量新渠道而受到傷害。預防此類事故,完善能量控制系統最為重要,如自動報警、自動控制,既需要在出現能量釋放時立即報警,又能進行自動疏放或封閉。同時在能量正常流動與轉換時,應考慮非正常時的處理,及早采取時空與物理屏蔽措施。
(四)安全技術措施的優選順序
預防是消除事故最佳的途徑。在采取安全技術措施時,應遵循預防性措施優先選擇,根治性措施優先選擇,緊急性措施優先選擇的原則,依次排列。以保證采取措施與落實的速度,也就是要分出輕、重、緩、急。安全技術措施的優選順序:
1.根除危險因素――限制或減少危險因素一一隔離、屏蔽、聯鎖故障――安全設計――減少故障或失誤――校正行動。
根除、限制危險因素選擇合理的設計方案、工藝、選用理想的原材料、本質安全設備,并控制與強化長期使用中的狀態,從根本上解決對人的傷害作用。
2.隔離、屏蔽以空間分離或物理屏蔽,把人與危險因素進行隔離,防止傷害事故或導致其他事故。
3.故障一安全設計發生故障、失誤時;在一定時間內,系統仍能保證安全運行。系統中優先保證人的安全,依次是保護環境,保護設備和防止機械能力降低。故障一安全設計方案的選定,由系統故障后的狀態決定。
4.減少故障和失誤安全監控系統、安全系數、提高可靠性是經常采用的減少故障和失誤的措施。
5.警告生產區域內的一切人員,需要經常的意識或注意:生產因素變化、警惕危險因素的存在。采用視、聽、味、觸警告,以校正危險的行動。警告是提醒人們"注意"的主要方法,是校正人們危險行動的措施。
(五)生產作業環境的人機系統要求
工業生產是一套人、機、環境系統。系統因素合理匹配并實現"機宜人、人適機、人機匹配",可使機、環因素更適應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人的操作行為就可能在輕松中準確進行,減少失誤,提高效率,消除事故。
生產作業環境中,溫度、濕度、照明、振動、噪聲、粉塵、有毒有害物質等,不但會影響人在作業中蛙松的工作情緒,不適度的、超過人的不能接受的環境條件,還會導致人的職業性傷害。對作業環境條件的概括要求:
1.照明必須滿足作業的需要強光線也叫眩光,使人眼出現疲勞與目眩?;璋祷蜻^暗光,不但使人眼出現疲勞,還可能導致操作失誤,甚至發生事故。
2.噪聲、振動的強度必須低于人生理、心理的承受能力噪聲、振動損傷人的聽覺、影響人的神經系統和心臟功能,有損人的健康,降低工作效率,發生各類事故。
3.有毒、有害物質的濃度必須降到允許標準以下有毒、有害物質對人直接產生危害,長期在有毒、有害物質的環境中,能發生人的慢性中毒、職業病。出現急性中毒時會迅速造成死亡。
【關鍵詞】安全心理;規章制度;安全活動
在企業的生產活動中,“安全”是永恒的主題,它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是企業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全生產沒有終點只有起點”,而要做好安全生產,就必須從“要我安全”的思想中轉變為“我要安全”。
人們通常把管理者對員工提出安全規范要求稱之為“要我安全”,而把員工的自覺安全行為稱之為“我要安全”?!耙野踩保菑目腕w出發,由員工被動地接受管理者發出安全約束控制信息,作用于安全生產行為的主題,最終達到生產安全;“我要安全”則是從員工主體出發,由員工內心產生安全生產的動機,主觀能動地實現安全生產。從管理角度來說,“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是辨證統一的關系,“要我安全”是外因,是動力;“我要安全”是內因,是根據。兩者相互關聯,相輔相成,從不同方面對實現安全生產起到推動或決定作用。
如何實現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轉變呢?
首先,要著重于員工的安全心理教育。安全心理是人在生產活動中的心理活動的反映,是生產活動中伴隨著人、機、料、法、環而產生的安全需要和安全意識。它包括:生產活動中的安全心理、職業安全心理、安全管理過程中的安全群體心理、安全組織心理等。通過對安全生產活動中心理現象的總結,提高安全教育的質量,產生安全教育的心理效應,達到抓住人心、震撼人心、深入人心的效果。因此,安全教育應抓住以下三個重點:一是,利用安全心理的優先效應,抓好對新員工進廠后的安全教育,以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給新員工打下安全生產烙印。二是,利用安全心理的近因效應,以典型安全案例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用活生生的事實影響員工、激勵員工。三是,利用安全心理的暗示效應,對員工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只要密切聯系實際,堅持從人的安全心理出發,牢牢抓住人的安全心理傾向,抓住不同時期人的安全心理狀態,抓住不同類型人的安全心理活動,就會使教育和心理形成共鳴,強化人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使員工產生“我要安全”的強烈傾向。
其次,把握人的安全行為,貫徹執行安全管理規章制度。安全行為是人們在生產活動中保護自身和保護設備、機器等物質的一切動作。安全行為不僅是個體自我保護行為,而且是生產要素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總體行為。要建立起總體的安全防范系統,離不開個人的自我安全保護,需要一套能夠把個人安全與總體安全密切聯系起來的安全管理制度來規范員工的安全行為,從行政法規上確立員工生產活動中主觀能動性,使之自覺地遵守安全規章制度,自覺地進行安全保護。員工們說得好,事故不難防,重在守規章;最大禍根是失職,最大隱患是違章。只要我們真正把規章制度、操作規程當成生命之友,安全之傘,就能夠站在安全生產的主題地位上,實現我會安全,我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