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村金融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09年以前,麗江市有27個金融服務缺失鄉鎮,占全省129個金融服務缺失鄉鎮的五分之一。截止2013年3月,全市金融服務缺失鄉鎮已恢復了11個固定營業網點,建立了23個流動服務網點,開通了384個惠農支付服務點。農村地區人均持卡量達到0.6張,信用社、農行、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在農村面向農民客戶累計發銀行卡70多萬張,其中信用社累計發行59.5萬張,ATM機、POS機具在農村地區的分布數量達到81臺和486臺。全市規模化農業特色專業市場基本實現非現金結算,通過“惠農一折通”業務,代付了包括糧食直補、農村低保、抗震安居、水庫移民、退耕還林等在內的財政補助等款項,信用社已累計發行惠農卡10.11萬張,農業銀行發放惠農卡7.8萬張。惠農支付服務業務累計交易筆數17.48萬筆,交易金額7873.33萬元,查詢筆數12.1萬筆。
二、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機構撒并,機構上收,弱化了農村金融服務
目前,麗江市在農村地區鄉鎮設有營業網點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只有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三家機構,其中農行僅有3個網點,郵政儲蓄在鄉鎮設立的機構均不辦理對公業務,農村信用社就成了農村支付服務的主要金融機構。
(二)農村地區金融網點機構人員數量少,且業務素質與金融產品“擴容”需求還有差距
由于農村金融網點機構留不住人才,再加上支付結算人員少、忙于應付日常業務,對新上線運行的現代化支付系統知識、票據知識以及其他支付工具不熟悉,對新業務系統操作不熟練,對票據和網上支付等電子支付知識不掌握,不但影響了現有業務系統作用與效率的發揮,而且制約了非現金支付工具的宣傳、推廣和應用。
(三)農村地區受傳統習慣的局限,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意識普遍不高,新型支付工具難以推廣
長期以來,無論是鄉下農民還是城市居民,都形成了現金結算的偏好。相比之下,銀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專業性強、手續繁瑣的特點,加上農村地區對這些結算工具認識不足,因此對它們的利用程度較低;另外,銀行卡的年費和工本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辦卡的積極性。
三、相關建議
(一)有效推進農村地區金融支付服務環境建設
加大對涉農金融機構的政策優惠和扶持,積極引導農村金融機構增設網點,適度調整和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門檻,讓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組、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機構走進農村,同時進一步完善“農”字號支付結算服務功能,為它們創造條件,發揮這些農村營業網點的作用,其他銀行也要加大農村金融服務的力度,承擔起為“三農”服務的社會責任。
(二)提高結算人員素質,增強結算服務意識
通過采取免費試用支付系統業務、制訂城鄉有別的支付結算收費標準等措施,積極鼓勵農村企業和農民應用現代支付系統,減少現金使用。同時,農村金融機構要在現代支付系統應用過程中,采取上崗培訓、業務培訓等多種措施,提升員工支付結算應用能力和業務操作水平。
關鍵字:金融;現狀;路徑
隨著農村土地流轉規模日益擴大,土地流轉主體的對農村金融有了更大的需求,然而涉農金融機構沒能全面適應這種變化,及時設計出適應農村土地流轉經營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金融服務滯后現象開始顯現主要表現在:
農村土地流入的主體主要是種植業農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農戶自發隨意轉包或互換土地經營一般規模較小,多從事傳統種植業,流轉期限較短,集中度不高,對信貸需求不高。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從事農業規模化種養殖業,對土地流轉信貸需求旺盛,但受多方面因素制約難以獲得信貸支持。
一、農村土地流轉中的金融支持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目前,就全國而言,支持土地流轉的涉農金融機構較少,只有農村信用社一家支持土地流轉。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由于實力較弱,業務拓展能力不強,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開展擔保業務,致使金融支持土地流轉力度不足。
(二)涉農貸款與需求不匹配
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流入土地開展規模化種養殖業,需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及購買大型農業機械設備,相對傳統農業需要資金量大、期限較長。然而,現有農業貸款期限多為一年,額度較小,難以滿足農業規模化經營投資需求。
(三)抵押物殘缺障礙難以逾越
從產權權能看,完整產權包括收益權、使用權、轉讓權等權能,但農村土地經營權是所有權虛置的產權權能形式。在現有法律框架下,農村土地承包權、集體土地使用權、宅基地等相關土地權益及其附著物不能設立抵押權,致使金融機構以土地經營權質押的債權變現障礙難以逾越,堵塞了農民專業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用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的路子。
(四)金融創新不足
涉農金融機構信貸創新不夠,尚未將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信用評定范圍,農民專業合作社及涉農中小企業多種形式的聯保,以及擁有的應收賬款、承包經營權、林(果)權、農產品認證品牌等非貨幣化資產權證抵(質)押等信貸探索實踐滯后。
二、金融支持土地流轉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政策扶持,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
農村金融產品的服務方式中的創新試點工作是一項政策性較強、并且涉及范圍較廣、工作量也非常大的一項系統性工程。政府在涉農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等方面的創新中承擔政策引導、搭建平臺和培育產業等一些“杠桿”的作用,我們要加強銀行與企業間的信息交流、提供合理的配套政策支持,以起到一種"橋梁"的作用。因此,我們必須樹立一個統一思想,建設起服務型的政府,充分發揮金融、財政、發改委、農業和中小企業等部門間的系統合力,并做到多級和多部門間的聯動,做好進行服務農村與服務土地的改革。
(二)順應需求,完善政策,支持土地流轉
首先,農村信用社要適當的發揮在農村地區服務主力軍的一種作用,并不斷的完善配套設施,深化對農民工銀行卡方面的特色服務;同時,中國郵政儲蓄銀行還要不斷的提升農村地區的營業網點服務水平,并逐步的實現郵政電子匯兌系統的全面覆蓋;另外,農業銀行還要不斷的抓住改善農村服務環境的一種契機,并不斷的開發出適合農村金融服務發展的惠農卡等一些非現金交易工具。城市的地區銀行機構還要不斷的加強與農村地區銀行的合作,并利用農村地區的銀行機構自身資源方面的優勢,開創互利互惠和合作競爭的一種良好局面,為政府實施的土地流轉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三)健全農業保險體系,分散農業信貸風險
我們要充分的發揮農業保險政策,以分散農業的生產風險,并不斷餓提升農業再生產功能,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
首先,要加快政策性的農業保險在全國范圍內的推廣,政府的財政還應該通過稅收減免或者財政貼補的方式來加強對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并鼓勵與支持商業性質的保險公司介入到農業生產等一些高風險的領域,并建立起多層次的保障體系、多渠道的支持政策以及多主體的農村保險經營體系。
其次,是要大力的開展商業性質的農業保險,政府要通過設立保險基金的制度,給予政策上的優惠措施,并不斷的提高保險公司為農村辦理農業保險的積極性。
再次,是要不斷的加強銀保合作力度,積極的拓展適合農村實際情況發展的農業保險領域和產品。并在保險等措施到位的基礎之上,探索出“保險加信貸"的一種模式,不斷的降低銀行的信貸風險,并提升對農業信貸方面的投入積極性。
最后,國家還可以通過利率、稅收和信貸政策等一些手段,實施農業保險方面的計劃并制定出相應的配套措施。例如設立一些巨災風險基金,通過再保險的方式有效的轉移巨災保險風險。
(四)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增強金融服務
農村金融體系的創新就是要將金融創新與農村的土地流轉結合起來,充分的發揮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中起到的作用,使得金融機構可以在農村的土地流轉中發揮中介組織的作用,并積極的發揮促進完善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的作用。目前,農村的金融服務發展還與農村經濟主體之間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的新農村建設進程深化,農村的經濟發展對企業的資金需求面也變得更加廣泛,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引發了農村金融服務需求的迅速擴張,農村地區對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要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特點,大力的推動農村的金融創新。
各職能部門、金融機構應將金融風險控制與農村傳統資源對接起來,把農民專業合作社納入信用評定范圍,多方構建農民專業合作社自愿參加、政府監督指導、金融機構提供貸款的授信管理模式,將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機制引入土地流轉信貸業務范圍,對農民專業合作社以獨立法人名義申請貸款,可由其成員提供聯保,或由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擔保等方式解決。允許農民合作社、涉農中小企業依法用權屬清晰、風險可控的大型農用生產設備、林權、倉單、可轉讓股權、專利權、商標權等權利質押貸款,以及開展互助擔保業務。
(五)推進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營造良好的投資融資環境
要高度重視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對改善投資融資環境,提升金融支持效率的作用,發揮各級政府部門在建設金融生態環境上的主導作用,進一步建立健全穩定的金融協調機制,司法部門、經濟綜合部門、金融部門等的積極參與,推進整個社會的誠信體系建設。同時,還要加快農村企業和個人的征信系統建設,深入開展金融知識講座和征信知識教育,引導農村地區企業經營者樹立信用意識,規范資金的運作流程,增加財務信息的透明度,遵循公平競爭、誠實信用的原則開展生產經營和融資活動。積極指導農村地區的中小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建立現代化的企業制度,強化經營管理,引導中小企業將宏觀經濟調控作為推動其自身轉型發展的機遇,提升產業的層次,增加市場競爭能力,幫助企業在結構調整過程中快速轉型升級,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人民銀行常州市中心支行調查統計科課題組.轉型升級視角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問題研究——以江蘇常州為例[J].區域經濟與金融,2011,(12) .
關鍵詞:民間金融 比較優勢 效應
1 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相對正規金融的比較優勢
1.1 產權與激勵優勢 科學的產權制度具有有效的激勵約束功能。民間金融機構作為一種與國有金融機構相對的金融組織,由于資本為各個私人所有,經營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產權劃分非常明晰,具有內在的約束與激勵機制(趙永亮,2008)。民間金融機構可以有效地處理收益性、流動性、安全性三者的平衡關系,建立與自身相適應的組織機構、管理制度和風險約束機制,有效的保護債權債務關系和契約實施,從而激勵金融創新。民間金融的這種產權制度與民營中小企業、個體工商戶之間具有自然的相似性和兼容性,進而使兩者間實現相互支持相互促進。。
1.2 信息優勢 信息對稱是效率市場的基本條件。民間金融組織的社區性質明顯,資金的融入者和融出者之間一般為親戚朋友和熟人,對借款人的道德水平和還款能力都有比較清楚的了解,有效地解決了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問題,從而使民間金融獲得了較正規金融信息充足上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既反映在貸款人對借款人還款能力的甄別上,也反映在它對貸款的監督過程中。
1.3 融資效率優勢 民間資本市場融資效率高,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民間融資手續簡便,一般只需幾天,符合農村個人、個體經營者和民營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周轉的特點,與銀行申貸程序繁雜、辦理相關手續多、授信條件苛刻、審批時間長等相比,民間融資更易受到青睞。此外,民間融資債權債務關系明確,合約雙方多以個人名義出現,不涉及企業之間利益關系,借款人對債務承擔無限責任,借款人的還款意識和經濟責任相應增強,所以償債率高,信用風險較小。
1.4 預算硬約束 俗話說:親兄弟明白帳,一旦借貸關系建立,不管雙方何種關系,其預算約束關系便自動生成。較之正規金融領域存在的裙帶關系、關系貸款等要優越得多。其次,民間借貸受鄉土社會村規民約的制約和本土文化習俗的影響,具有明顯的社會輿論監督作用,從而使具有道德風險傾向者卻步,使不具備還貸能力的人難以進入民間借貸市場,因而使民間借貸的風險得以降低。
近年來,“三農”融資越來越表現出民間融資熱的趨勢,并已滲透到農村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農村集鎮、城鄉結合部、專業化市場等經濟活動較為活躍的地區表現尤為突出(蒲祖河,2009)。
2 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正面效應
2.1 緩解了我國農村金融資源的匱乏,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近年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經營重心向大城市、大企業集中,大量經營網點被撤銷,農村信用社已成為政府主導農村金融市場的最后一個堡壘,這無疑導致農村金融供給嚴重不足。而農村對資金的需求卻很旺盛,造成了供需上的不平衡,這就催生了民間金融在農村的發展。民間金融在農村的蓬勃發展,緩解了農村金融資源供需上的矛盾,縮小了城鄉之間在金融資源占有上的差距,有效推動了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東部地區農村的快速發展,民間金融可以說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2 有利于農民建立現代信用觀念,還有利于改善社會信用環境 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幫助農民建立資金的有償使用和增值收益的現代信用觀念,從而有助于民間借貸主體發展良好的社會信用關系。我國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民間借貸形式是無息的,有很強的互質,我國居民尤其是農民向來是重儲蓄輕投資,由于文化水平和社會環境的限制,以及我國利率低水平現狀,人們可投資的渠道極少,民間金融組織的“草根性”符合了我國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為資金供給者和需求者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改善了整個社會的信用環境。
2.3 分散銀行的信貸風險和促進正規金融機構服務的改善 民間金融獨有的競爭力和生命力使正規金融有危機感,迫使正規金融進行全面的改革,從而提高整個金融體系的競爭力。在與民間金融的競爭中,國有商業銀行和農信社的金融服務有了很大改善。在競爭中國有商業銀行也開始開拓新的市場,如工商銀行開辦個體私營貸款,建設銀行推出了個人創業貸款,農業銀行則簡化了貸款審批手續減少貸款申請的批準時間。這應該是民間金融對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貢獻之一。
2.4 促進金融創新 今天很多正規的金融活動,在起初就是一種非正規金融活動。例如,今天己經達到年規模數以億元計的同業拆借活動,起初就是非正規金融;再如,今天的股票市場,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也是非正規金融。來自民間和基層的民間金融是完全市場化的,它會應市場需求而進行金融創新,而且這些創新往往具有可操作性和持久性,不可否認,民間金融是金融創新的重要源泉之一。
3 民間金融組織的負面效應
3.1 民間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金融宏觀調控的力度 由于民間金融的運作導致一部分資金從正規金融機構體系中分流出,造成資金的“體外循環”,如果過多的資金流入政府控制之外的民間金融市場,則意味著國家經濟宏觀調控能力的減弱、政策效果的下降。例如,當經濟過熱,政府實行緊縮策時,處在政府貨幣政策作用之外的民間金融反而會利用正規金融力量減弱之機,加強信貸活動牟取更多利潤這將抵消貨幣政策的緊縮效果,使得經濟難以“軟著陸”。
3.2 民間金融組織內部管理制度不規范 農村民間金融組織沒有建立規范的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嚴格的財務管理及審計稽核制度,其籌資、征信、信用審核、授信、風險承擔等能力低下,加之大多屬于私下交易,許多無序的農村民間金融活動導致大量糾紛,如合同糾紛、利率糾紛、擔保糾紛和借據糾紛等。由于農民的法律意識和信用意識薄弱,有時甚至出現逼死人命的事件或引發刑事案件,危害嚴重,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
3.3 民間信貸投資方向不規范 貸款不問用途是大部分民間金融組織的特點之一。配置資金不考慮國家產政策,而是單純以獲利多少為目的。實踐中有時會出現資金配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情況,導致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即使國家限制的產業,只要效益好,他也全力支持。如:一些污染嚴重的紡織漂染、化工甚至賭博等丑惡現象也在放款之列。由于缺乏對每筆貸款貸前、貸中、貸后嚴格的調查和審核,使農村民間金融風險加劇。作為一種自發性的私營金融活動,民間金融組織資金的力量較小,本身又無雄厚的經濟實力作擔保,大部分情況下是全部負債經營,而操作人員又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因此經營安全性不高,信用水平低下。一旦市場發生急劇變化,遇到貸款逾期收不回,造成呆帳時,極易出現倒閉破產情況。
從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可以總結出: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對農村經濟的貢獻是更重要的。對于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給農村經濟帶來的消極影響,主要是其組織不完善、運行不規范導致,因此我們要加強對農村民間金融組織運行機制的研究,引導民間金融組織逐步走向規范化,以減少其不利影響,充分發揮民間金融對農村經濟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趙永亮.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的規范和發展[J].2008(12),開放導報:88-91.
對比日趨旺盛的農村金融需求,目前天津市農村金融的供給顯得十分不足,金融供給結構不平衡、渠道狹窄、總量增長緩慢。
(一)目前天津市農業信貸供給主要渠道:一是農村合作銀行及農村信用合作社,占全市農業貸款總投入的70%以上;二是農業發展銀行天津分行,其貸款主要集中在糧棉油收購等農產品流通環節,但對農業生產性支持較少;三是國有商業銀行,其對“三農”貸款投放數量較小、且呈現逐年縮減趨勢;四是信托業,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貸款投放微乎其微。
(二)農村金融供給呈現以下特點:一是供給主體缺乏、金融工具單一。從供給渠道可以看出,在當今豐富的金融市場中愿意出資投放農村的供給主體屈指可數。我市金融租賃、農業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以及金融中介機構更是很少涉足“三農”。農村金融產品缺乏創新,形式多限于存款、取款、貸款等,交易通常以現金方式進行。二是農業貸款總量較少,且占全市金融機構貸款比例偏低。從“十五”期間天津市農業貸款和金融機構貸款情況分析看,雖然農業貸款總額以及其占全市金融機構貸款比例基本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與近年來天津市金融業整體蓬勃發展的景象相比,農業貸款占比仍然很小,這與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對資金增長的需求相差甚遠。
從天津市農村金融發展看,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一是農村金融體系不健全。國有商業銀行對“三農”支持力度逐漸弱化。近年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不斷深化,其經營重點轉向城市,而不愿將資金投入到期限長、風險高的農業項目以及規模小、經營分散又缺少抵押擔保的農戶和鄉鎮小企業方面。政策性銀行支農空間較小。農業發展銀行的主營業務是為國家儲備糧棉油提供收購資金,而對改善農業生產條件、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作用有限,雖然近兩年開始涉足糧食加工企業,但業務拓展并無整體突破。國家開發銀行近兩年在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增加了投入,但資金量不大,且基本不涉及農業生產性貸款。農村非銀行金融機構嚴重缺位。天津市農村信用擔保機構匱乏,而農業保險機構、農業金融信托公司、農業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中介機構更是幾近空白,大大降低了農村金融市場資源配置的效率。民間金融發展缺乏制度保障。在現有金融機構難以滿足農村金融需求情況下,農村合作組織及農戶間資金拆借等民間金融起到一定補充作用,但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其一直處于地下狀態,游離于現行金融體制之外。
二是農村資金外流現象嚴重。目前天津市郵政儲蓄局360多個郵政儲蓄網點中,涉農網點超過200個。按照規定郵政儲蓄資金除轉存央行的部分外,其余由國家郵政局集中自主運作。郵儲機構網點多、存款政策優惠吸收了農村及城鎮的大量存款,卻不能返還于天津市農村經濟建設,大量郵儲資金外流。國有商業銀行從農村抽走部分資金。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的各網點一般只有吸收存款功能,貸款很少,吸收的農村資金大多上存。
三是農業保險發展匱乏。由于農業生產具有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交織、自然災害頻繁和范圍廣泛、隨時間推移種養兩業產品價值不斷變化等特點,使得農業保險較之其他財產保險經營難度系數更大、技術含量更高。1982年,中國人民保險公司開始恢復我國農業保險業務。天津市農業保險業務是從1985年由人保天津分公司正式開辦的,陸續開辦了多個種植業、養殖業險種。多年經驗表明,天津市農業保險經營具有“三難”的特點,即“展業難、收費難、理賠難”。農村面積大、農戶分散,農民保險意識薄弱,造成農業保險拓展業務、收取保費較難;災害事故發生后查勘定損要求的農業專業技術較高,加之自然災害風險率高、風險的逆向選擇以及道德風險的難以防范,都造成農業保險高賠付率。上世紀90年代末,各保險公司多實行商業化經營,農業保險因風險高、利潤低而逐年萎縮,目前天津市絕大部分農業保險業務已經停辦。
二、金融支持天津市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盡快構建多元化、多層次農村金融體系
1.加快推進天津市農村合作銀行改革
2005年天津市農村合作銀行掛牌,成為全國第一家省級農村合作銀行,初步構建了兩級法人體制架構。天津市農合行應圍繞“做社區型零售銀行”的市場定位,堅持“立足社區、面向民營私營中小企業及個體工商戶和城鎮居民”的經營方向,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創新經營理念、構建服務品牌,不斷完善經營激勵機制;要深入研究制定支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貸款的辦法,在信用環境良好的區縣選擇部分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作為試點先行先試,加快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擴大對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貸款范圍,通過支持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發展,促進農業生產集約化經營。
2.繼續強化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服務功能
國家開發銀行天津分行作為連接政府與市場之間的橋梁,應充分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打通融資瓶頸,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資源開發、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等方面的信貸投入。農業發展銀行天津分行應在保證糧棉油等收購資金供應的同時,拓展政策性貸款業務范圍;按照天津建設沿海都市型農業的整體思路,積極支持天津市小城鎮建設,爭取總行批準開發性貸款;同時,加強與開發銀行濱海新區相關項目的貸款合作,將業務延伸到農產品生產、加工、轉化以及海產品養殖等更多領域。
3.逐步加大商業銀行對農貸的投放力度
商業性銀行應在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重點傾斜的原則,逐步加大對農貸的投放力度,將一定比例的當年新增存款用于當地投放。充分運用國家和地方對農業產業化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增加配套信貸資金投放。重點支持一批有競爭力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農業集約化經營和帶動農戶較多的大型龍頭企業等新型經濟體,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轉化,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結合各區縣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探索開展適合農民的各項農村消費信貸業務。
4.不斷深化郵政儲蓄金融改革
在農村金融服務領域,郵政儲蓄應積極拓寬業務范圍,為“三農”提供多方面、多層次的郵政金融服務。應大力推廣小額質押貸款業務,幫助廣大農民解決融資問題。目前天津市郵政儲蓄局已被中國銀監會、國家郵政局批準為第二批10個開辦小額質押貸款業務的省(區、市)局之一。這是郵儲機構從負債類業務邁向零售信貸業務領域的第一步,能夠實現郵政儲蓄資金向地方尤其是農村地區的返還,直接服務“三農”;郵儲機構應積極挖掘自身中介服務潛力,向農村推介保險、基金產品,提供即時到賬等匯兌服務,代收話費、農電費等代收付服務,彌補農村金融中介服務欠缺,為廣大農戶和電力、通信企業提供方便。
5.積極引導民間金融規范發展
抓住天津濱海新區綜合改革機遇,研究在天津市組建民營金融機構、小額貸款機構等金融組織,引導民間金融合法化、公開化、規范化發展。在保證資本金充足,嚴格金融監管和建立合理有效退出機制的前提下,在涉農區縣探索建立社區銀行,廣泛吸引社會閑散資金,用吸收的存款支持區內民營中小企業的發展,利用信息對稱優勢,針對客戶提供個性化金融服務,滿足區內廣大農村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充分發揮民間金融對農村金融的輔助和補充作用。
(二)爭取組建天津市農業保險公司
根據天津市農業產業化、農村城鎮化的發展特點及農業風險的具體情況,按照“政府扶持、商業化運作”的模式,盡快組建農業保險公司。農業保險公司不應局限于種植業、養殖業保險,要全面介入農村市場,向農戶提供包括財產保險、責任保險和人身保險等一攬子服務。建議市財政對種、養兩業險給予政策支持和保費補貼,其他涉農財產、責任保險以及農村居民短期人身意外傷害險和健康險等業務則按照商業化運作,形成“以險養險”的資金良性循環機制。為防范風險,可以將農業保險和農業信貸結合起來,加強對有借貸的農業保險標的的管理。由政府撥付一部分專項資金,支持農業保險公司建立日常防災防損和風險預警系統,減少災害的發生。另外,可以考慮農業保險業務經營與農村合作銀行相結合,充分利用農合行業務人員熟悉“三農”情況,營業網點遍布農村各地的特點,依托農合行網點開展農業保險業務,構筑農業保險與農合行有機結合的新型平臺。
(三)探索建立支持“三農”的擔保機制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完善我市農村信貸擔保體系,通過多種途徑,組建政策性、商業性和互等各種形式的擔保機構,在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的基礎上開展貸款信用擔保服務,逐步建立起與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配合的農村擔保機制。對于政策性擔保機構,各區縣財政每年注入一定量的資金,增強擔保機構經營實力,并確保擔保基金良性循環。對于商業性和互擔保機構,要不斷創新擔保方式,探索采用支柱企業以無形資產及個人信用作貸款擔保的運作方式,使農村中小企業與農民在共同利益驅動下,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四)努力打造新農村良好金融環境
關鍵詞: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SFA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2.35;F2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5)10-2533-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0.062
伴隨著創新性金融的發展,金融漸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因素,在引導資源的配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1]。農村金融是中國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增加村鎮經濟資金的分配效率,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經濟。
本研究結合相應的金融理論基礎,對村鎮經濟資金效率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以提高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運用隨機邊界前沿分析法(SFA)對村鎮經濟資金分配和它的影響因素在區域內進行了實踐角度的分析。研究地區農村經濟資源分配效率,對于地區經濟宏觀調控、消除農村金融資源分配阻礙、改善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 國內外研究現狀
1.1 國外研究現狀
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問題一直受到各國學者的注意。Mike[2]通過評價農村銀行結構的動態模型,實證了美國的農村銀行業市場含有不完全競爭的因素,提出農村銀行政策應促進已有的和可能的市場競爭。Jose等[3]認為可以通過技術進步、物質資本積累和人力資本積累等方式促進經濟增長。Claudio[4]認為發展中國家農村金融市場的主要問題是各個經濟主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并提出解決該問題的一些主要方法,包括切實改善市場發展的政治、政策、宏觀經濟環境,增加金融服務的功能,增加金融的總需求和總供給。Kellees[5]對印度和中國的村鎮金融組織進行研究,得出宏觀金融仍然在相當程度上貼近于非正式的一些經濟組織的結論,把非正式村鎮經濟組織形成原因總結為國家貸款的政策能力不足、正式貸款投資供給不足、地方經濟的政治要求較嚴重、部分宏觀經濟組織在制度上存在著缺陷等。
1.2 國內研究現狀
國內針對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層面,定量分析的文獻較少。李明賢[6]采用隨機邊界前沿分析法對中國中部省份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進行了對比和測定,并在此層面上解析了影響中部省份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的因素,提出政策性建議。應該重視對農村金融資源本身的配置效率的分析和研究,去除農村資源配置的阻擋因素,增加農村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劉艷華等[7]認為農業信貸配給的效率低于農村中小企業的信貸匹配效率。向琳[8]通過研究農村的金融資源配置效率,認為整個國家東北地區的經濟在整體表現上高于西北部地區。本研究應用了隨機邊際前沿的分析方法來對區域性農村社會經濟和影響它的阻礙因素做出實證分析。
2 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實證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2.1.1 指標設計 各研究因素見表1。
2.1.2 模型構建 根據各項指標,建立以下模型:
Y=AK■L■R■ (1)
式中,β1、β2、β3為農村的資金、農村的工人、農村的貸款的生產能力。根據式(1)建立對數函數:
lnYit=β0+β1lnLit+β2lnLRit+?著it ?著=vit-uit (2)
TEit=exp(-uit)
?酌=?滓u2/(?滓u2+?滓v2) (3)
mit=?啄0+?啄1HHIit+?啄2RFIRit+?啄3RFDDit+?啄4RLDRit+?啄5CSRRit+?啄6RLTRit+?孜it (4)
式(2)中,Yit為在i個生產單位在第t時期的生產能力,β1、β2、β3為等待參數,β0為距離。TEit=exp(-uit)為第i個生產單位在第t期的生產規模能力。 ?酌為農村貸款數。式(4)的變量為預期值,δ為待估參數,反映財政支持對對農業技術效率的影響程度。
2.1.3 數據來源 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的統計年鑒》和中國人民銀行網站。其中t是農村資金持有量的第一部分,第s期農村原來資金擁有量。對于初始資本存量是過去農村資本存量加上總投資的第一階段,投資時間序列可以近似為:
I■=I■e■
取對數得到:
lnI■=lnI■+?姿t,t=1,2,3,…,T
對上式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得到I0和?姿的估計值,于是初期農村資本存量可以表示為:
K1=■Itdt=I0e?姿/?姿
農村資金占有量CIP按農村資本存量的5%計算。
2.2 實證分析
2.2.1 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分析 原始數據來源于《中國金融年鑒》。運用EVIEWS 6.0軟件,得到黑龍江省和全國農村資金構架的相關數據,見表2。
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作為輸出變量,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在黑龍江省平均值是0.660 99,最大值是0.998 76,方差是0.008 33,全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平均值為0.727 59,最大值為0.999 87,方差為0.016 87。以農村GDP為輸出變量,黑龍江省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平均值是0.646 38,最大值是0.999 89,方差是0.002 23;全國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方差是0.033 93,最大值為0.999 84,平均值是0.722 27。上述數據表明,黑龍江省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平均值小于全國的平均值,黑龍江省農村金融配置效率值在方差方面較小。
進行支農效益分析(圖1、圖2)可見,黑龍江省農村每人的收入和農村GDP資金擁有量的程度曲線,是在全國農村每個人的收入和農村GDP資金擁有量的程度曲線的下方,表明黑龍江省資金擁有量的水平低于全國。1990-1996年與1998-2003年兩階段呈平緩趨勢,2004-2007年階段呈明顯上升趨勢,1995-1996年和1997-1998以及2003-2006年升高情況比較迅速。結合兩個圖可見,1998、2001、2004年發生了農村資金擁有量程度的變化分歧。
2.2.2 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影響因素分析 利用最大相似估計,運用Eviews軟件得到表3的結果。
在5%的顯著性水平上,當農戶的每人純收入作為生產數據的時候,LR的檢測數據是89.587 25,當農村的GDP作為生產數據的時候,LR檢測值為90.543 52。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作為產出變量時,?酌=0.001 97,當農村的GDP作為產出變量時,?酌=0.007 85,說明從農村的貸款的生產情況來看,農村貸款每增加1%,農村居民平均每人收入增加0.197%,農村GDP增加0.785%。農村的貸款對農村GDP的增高效果要強于對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高效果。
當農村GDP作為輸出變量,顯著性水平為5%的時候,農村資金的集中程度每增加1個單位,農村的GDP數量的生產能力就會下降39.665%。以GDP為輸出變量時估計值-0.396 65是沒有統計學意義的,表明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的相對規模對農村GDP產出技術效率的影響并不重要;若在5%的水平上輸出變量為?啄2=-0.328 94,這表明農村的資金深度每增加1個單位,農村的居民每人的生產水平都要下降32.894%;若在1%的水平上?滓=45.820%,表明農村資金發展架構指標每增加1個單位,農村居民每個人的收入水平會升高45.820%。以GDP為變量,在顯著性水平為1%時?滓=0.657 06,這意味著農村資金發展構架每增加1個架構,農村的GDP生產能力就會升高65.706%。
增強農村金融中介效率和改善農村金融發展結構指標,可以顯著提高農村資金資源配置的效率。農村金融資源配置相關影響因素為農村金融中介和農村金融發展結構、農村金融市場集中度。
3 提高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對策建議
3.1 政府要加強對農村金融機構的扶持力度
從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現狀和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無法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的角度來看,需改變對非正規農村金融機構的態度,在完善商業化、合作化和政策性農村金融機構的基礎上,鼓勵發展民間金融,緩解農村金融壓抑現狀,讓非正規農村金融成為農村金融重要組成部分[9,10]。規范農村金融市場,第一,允許民營資本進入農村金融,發展農村民營中小型金融機構,增強對農村經濟發展的資金支持。第二,適時推進民間金融合法化,從法律的角度將其納入農村金融機構體系。第三,積極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允許投資者以私人資本在農村經濟的特定范圍內進行投資,積極扶持村鎮銀行等農村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經營靈活,加大了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程度,有利于提高農村資金資源配置效率。
3.2 政府要加強加大對農村金融的監管力度
第一,對以往有欠貸或信用問題的企業、單位和個體戶一律杜絕對其發放新貸款,嚴格禁止跨地區、跨區域發放貸款,并完善內部風險評級制度。要制定一系列具有識別、監測、計量和管理風險的內部風險制度,對風險評價做到動態化、全面化和系統化。加強對大額貸款、不良貸款和關聯貸款的監測[11]。按照綜合評級結果,對不同貸款進行分類處置、重點監控,并建立風險動態跟蹤體系。第二,要加強對非正規金融整體運行情況(包括利率、非法活動、金融欺詐、洗錢、高利貸等活動)的管理,要嚴格懲處擾亂金融秩序的非法融資、集資行為,構建以銀監會金融監管為主,行業管理、自律管理為輔的農村金融監管體系。第三,建立監測通報體系,由當地統計局對其進行定期調查,納入金融業的整體監管體系,這樣可以及時掌握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相關數據,并向社會進行較準確的信息批露和提示。嚴格的監管體系可以防范農村金融發展中的經營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從監管角度來提高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
參考文獻:
[1] RONALD J.Agricultural Policy[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 MIKE D. Local characteristics,contestability, and the dynamic structure of rural banking: A market study[J].Quarterly Review of Economics & Finance, 1995,35(3):271-287.
[3] JOSE D G,KIM S J.Credit markets with differences in abilities: Education, distribution,and growth[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2000,41(3):579-607.
[4] CLAUDIO G V.Macro economic policy and reality deepening rural financial markets:Macroeconomic,policy and political dimensions,paving the way forward for rural finance,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est practice[J]. Rural Finance Program, 2008,21(3):54-71.
[5] KELLEES T.Imperfect substitutes:The local political economy of informal finance and microfinance in rural China and India[J]. World Development,2011, 32(9):101-119.
[6] 李明賢.中國中部地區農村金融資源配置效率實證分析[J].農村技術經濟,2011(7):75-81.
[7] 劉艷華,王家傳.中國農村信貸配給效率的實證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13(5):20-35.
[8] 向 琳.農村金融效率隨機測度與影響因素分析[J].征信,2014(10):83-86.
[9] 高 帆.基于供求視角下農業產業化融資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