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

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

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護理;應急能力;實習生在臨床救治重癥患者過程中,對學生臨床思維、分析處理問題等綜合能力要求較高,要求學生能夠靈活應急。本文選取我院中醫科重癥急危病例為模擬急救情景,采用臨床示教和學生自主討論、學習、PBL教學法相結合的方法進行教學,對比單純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對照組,探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對護理專業實習生應急能力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09~2013年進入我院中醫科實習的76名護理專業學生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將實習生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人。其中對照組男性11名,女性27名,年齡18~24歲,平均年齡為(21.36±1.27)歲,本科學歷18人,大專學歷20人;觀察組男性9名,女性29名,年齡19~25歲,平均年齡為(20.13±1.35)歲,本科學歷19人,大專學歷19人。兩組實習生在年齡、性別、學歷上無明顯差異,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1.2方法兩組實習生的帶教老師來自同一組臨床教師小組,在教學能力和專業水平上沒有明顯差異。授課采用統一的實綱、教學內容、排班制度和考核標準,實習期均為1個月。在基礎教學中,兩組采用同種教學方法,如入科介紹、檢測末梢血糖、測量生命體征、常用內科藥物的作用與分類等項目。在培訓應急能力過程中,均采用急性左心衰、高血壓危象、急性心肌梗死這三種疾病。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由教師講解為主。觀察組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引入如下教學方法:①根據典型臨床重癥病例,設計問題,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操作中[1]。②討論式學習,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在組長的組織協調下,通過查閱參考書、相關文獻、患者病歷、網絡檢索系統等途徑,提前了解相關知識,以便鞏固知識并加深記憶。③組長匯報討論結果,并進行情景模擬,每周組織一次匯報工作,針對老師布置的問題提出系統的解決方案。討論后組織實習生到監護室模擬操作急救情景,根據事先提供的病例,模擬接診、搶救儀器的操作、急救流程等臨床操作內容。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中心,帶教老師做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工作,及時糾正學生不準確甚至錯誤的觀點和操作,每次授課結束后,教師認真總結和歸納該次病例的重點難點和注意事項,并對學生表現進行客觀評價。

1.3效果判定標準 以教學考核成績為判定標準,考核方式包括理論考試、操作考試和臨床應急能力評價。

1.4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統計分析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之間的比較采用χ2檢驗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之間的比較使用t檢驗進行分析,統計結果以P

2結果

在理論考試中,對照組和觀察組成績相當,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操作考試和臨床應急能力評價得分均明顯低于觀察組,差異在統計學意義上具有顯著性(P

3討論

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是一種基于現實世界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由美國教授Barroes首創,目前在國際上應用廣泛[2]。該法注重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與傳統教學不同的是,PBL教學法強調學生主動學習,而不是以教師授課為主。傳統的教學方法以學科為基礎,以教師為中心對學生傳、幫、帶,以學生看、問、學為輔,授課過程中,學生只是被動學習知識,缺少對學生分析、處理問題等綜合能力的培養[3]。

傳統的教學方法以老師講解理論和操作示范為主,相比之下,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方法可以拓展知識的廣度和深度,通過模擬演練臨床典型病例的急救情景,可以很好地鍛煉實習生綜合能力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此次研究結果表明,PBL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實習生面對重癥急危病例時的綜合分析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急救儀器的操作和相關急救流程,有利于學生應急能力和臨床思維的培養,同時也增強了學生團隊合作意識和自學能力[4]。切實提高學生綜合能力,使之適應時代的要求是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題[5]。實踐證明,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模式可以激發學生求知欲望和對教學的積極性,進而有效提高學生自身綜合能力和分析、處理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李旭華. 近20年中國“護理學基礎”教學方法改革現狀[J].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03).

[2]劉樂江. 高職護理專業藥理學課程PBL教學和傳統教學的比較研究[J]. 北方藥學,2014(02).

[3]許霞,李自亨,張囡囡. PBL教學模式在《護理學基礎》技能教學中的探索[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0(07).

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病例式教學;中專;中西醫結合兒科

[中圖分類號] G424.1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0)06(a)-158-02

隨著臨床教學方法的不斷改進與探索,運用臨床病案進行輔助教學已成為眾多醫學高等院校臨床課教學的手段之一[1]。該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的方法有利于強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分析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對于臨床醫學生的教學,不僅要注重知識和技能的教學,還應關注思維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筆者參考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劉艷明等[2]對該校2001級臨床醫學專業兒科臨床見習課的教學過程部分采用的模擬病案教學方法,加以變通,應用于我校中專中西醫結合兒科教學中,取得較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與分組

試驗組為2008級三年制中專中西醫結合(1)班80名學生,在講授第二章常見疾病時加入病例式教學法;對照組為2008級三年制中專中西醫結合(2)班75名學生,在講授第二章常見疾病時仍用傳統的講授方法。兩組學生性別、年齡、入學成績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案討論的實施步驟

1.2.1 編寫病案教師精選兒科中常見的標準病案,以起到示范和指導的作用。以門診病歷形式,主要內容包括一般項目、主訴、望、聞、問、切、視、觸、叩、聽各方面的情況,及必須做的輔助檢查,中醫與西醫的診斷,中醫與西醫的治療方案。

1.2.2 學生討論對照組與試驗組都是同一個講師任課,兩組總課時相同。對照組以傳統的講授加上多媒體,試驗組以傳統的講授加上多媒體再加上病例式教學。病例式教學的具體方法為:試驗組每4人一組。討論方式依據教師提供病例情況可分為:①教師只提供一般項目(如姓名、性別、年齡、體重)、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接著讓學生討論該患兒可能出現的臨床表現(包括中醫與西醫的癥狀與體征),必須做的輔助檢查,必須鑒別的疾病,中醫與西醫的治療原則。②教師只提供一般項目(如姓名、性別、年齡、體重)、個別癥狀與個別體征,接著讓學生討論該患兒可能的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可能出現的其他臨床表現(包括中醫與西醫),必須做的輔助檢查,必須鑒別的疾病,中醫與西醫的治療原則。學生可以自由討論,課后查資料,并將其記錄整理。

1.2.3 教師總結 教師提問某組學生,其他各組進行補充、討論。教師對病案及學生在討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總結。教師強調該病例的重點與難點,關于該病例最新的診斷方法與治療方法。讓學生反復訓練、思考、討論、查資料,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查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僅深刻認識某種疾病,而且學會一些臨床思維方法。最后,帶教老師對病案及學生討論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全面總結。

1.3 統計學分析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SPSS 12.0軟件分析,經U檢驗,P

2 結果

2.1 理論考試結果

兩組都采用同一試卷,教考分離,閉卷考試,考試題型為選擇題30條,占30分;填空題10條,占10分;是非題10條,占10分;名詞解釋4條,占12分;問答題3條,占18分;病例分析題2條,占20分。試驗組平均分為(87.50±12.30)分,對照組為(81.60±16.20)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病例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理論測試結果比較(x±s,分)

表2 病例式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理論測試中病例分析題得分比較(x±s,分)

2.2 學生反饋意見

在教學結束后,即實習前發放教學反饋意見調查表,發放80份,回收80份(采用不記名的形式),統計結果見表3。

表3 對病例式教學法意見調查

問卷結果顯示,大部分學生喜歡該教學方式,認為該方式比傳統方式靈活生動,能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通過典型病例的討論,使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查資料、解決問題的能力。

3 討論

3.1 中專中西醫結合專業的學生情況

中專學生總體初中基礎知識較差,年齡小,理解力較差,學習欠積極主動,喜歡新鮮事物。

3.2 中專中西醫結合專業兒科學的特點

該專業學生只有一年就要完成中西醫的醫學基礎學科,困難很大。第二年就直接學習臨床學科,兒科學內容多,包括兒科學基礎知識、常見病癥、時行疾病及新生兒病癥。涉及疾病時都有中西醫的病理,中西醫的治療。兒科學作為臨床學科,實踐性強,而學生又沒有見習機會。第三年進入實習期,又包括內、外、婦、兒、急診等科。所以兒科實習時間很短,兒科疾病季節性很強,學生碰到的病種更少。

3.3 中專傳統教學的特點

學生沒有見習機會,學生由2年的理論學習直接進入第三年的實習。教學以講授加上多媒體為主,往往以理論教學為主。教師一言堂,學生上課無精打采,教學效果差。

3.4 實行病例式教學的意義

通過病例式教學能解決上述弊端。通過實踐和調查,病例教學法可以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緩解大量學生與教學資源相對匱乏的矛盾,對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3]。筆者也從實踐中證實,這種教學方法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培養了臨床思維能力,同時彌補了其實習時病種少的情況。所用病例是經過精心編寫的,通過模擬能夠像接觸真實患者那樣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通過模擬病案,將學生引入教學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師生之間及學生之間的多向互動、積極研討等活動強化教學[4-7],特別在實踐討論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高漲。因此,學生普遍反映此種方法比單純講授教學有更大的收獲。通過教師提供部分內容,然后讓學生在有限時間內進行討論,課后查資料,使學生邊實踐邊思考,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并利用所得資料作出初步診斷、鑒別診斷及需做的輔助檢查及進一步處理的計劃。這種訓練方式從實踐需要出發,與日后醫師的日常臨床實踐要求完全一致。由于選擇的病種均為各系統疾病要求的重點內容,極具代表性。因此,可以與單純課堂教學互相呼應,使學生學得更牢固,提高了教學質量。無論是從中醫診斷和西醫診斷或從個別癥狀與個別體征開始討論,都要求學生運用基礎與臨床知識進行連貫思維,使學生早期就接受嚴謹、科學的臨床訓練,為日后知識與技能的結合奠定良好的基礎。總之,筆者認為,病例式教學法的確是一種臨床技能與思維訓練并重的新型教學方法,但因首次應用和嘗試,故需進一步探索和完善。

[參考文獻]

[1]范麗玲,楊志洪,呂翔,等.兒科病案教學的研究與思考[J].中華現代兒科學雜志,2005,2(11):985-986.

[2]劉艷明,農光民,韋文英.模擬病案教學法在兒科臨床見習教學中的作用[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4):134.

[3]周水生,余啟支,高卉,等.“案例學導式”教學法的初步探討[J].醫學教育,1994,(6):31-34.

[4]袁義厘,耿桂靈.運用發展性教學方式培養護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踐與效果[J].護理管理雜志,2006,6(9):28-29.

[5]孫雪潔,柳翠鳳,王曉思.模擬病案教學法在兒科護理教學中的作用[J].護理管理雜志,2008,8(2):30-31.

[6]王麗君,張月.案例式教學在臨床護理學中應用評估[J].護士進修雜志,2005,20(5):421-422.

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范文第3篇

2015年護理部在等級醫院和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基礎上,進一步落實責任制整體護理,推進優質護理服務持續、深入開展,促進護理工作更加貼近臨床、貼近患者、貼近社會,第一季度工作重點:護理基礎工作,總結如下:

(一)實施科學護理管理。

1、加強新入職護士、在職護士、護理管理人員和專科護理人員崗位培訓,培訓內容符合責任制整體護理和護理崗位實際需求,切實提高護理管理和服務水平。第一季度護理部組織專題講座3期:《護理文化建設—行為文化》、《品管圈》、《護理文書、健康教育》全院護理人員、實習生參加;每周四中午組織護理人員參加新疆醫學院一附院遠程繼續教育培訓,共參加培訓4期,學習人員110人。

2、探索護士績效考核和分配制度,護理部根據護理崗位職責、風險要素、工作數量和質量、患者滿意度等德能勤績廉方面,對每個護士進行績效考核,并將考核結果與護士的收入分配、獎勵評優、職稱晉升等結合起來,體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調動護士積極性。

3、護理部開展“品管圈”活動,與3月4日召開“塔城市人民醫院護理部品管圈活動啟動會”,并每周召開一次“品管圈”專題會。

(二)改善臨床護理服務。

1、責任護士全面落實護理職責,注重護理專業內涵建設,加強醫護團隊合作和患者溝通交流,為患者提供規范、專業、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促進患者及早康復,提高患者滿意度。質控科、護理部、健康教育管理小組每月對全院各臨床科室護士進行隨機抽查提問各項護理制度、職責、流程、應急預案,并總結反饋給科護士長及護理部。1-3共抽查提問科室護理人員150人次,加強了護理人員的業務學習,提高了護理人員的整體素質。

科室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工作和出院指導。護理部、質控科每月對病區病人進行抽查,督導檢查健康教育工作落實情況,并與科室績效結合,對發現的問題要求科室及時整改。臨床科室實行出院患者電話隨訪制,通過電話回訪使患者體驗到被關心的感覺。護理部每月對科室電話回訪工作進行督導檢查;護理部每月通過患者對科室護理人員做滿意度調查,1-3度患者滿意度為98%以上。

2、每月對優質護理服務存在的問題,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措施,并有所突破和創新。護理部針對科室優護亮點問題,每月進行匯總,并在每月“護理質量委員會例會及護理安全工作反饋會”上大家學習、推廣,讓優護的亮點在每個科室閃光,照亮溫暖每一個患者。1-3月臨床科室護理單元共計開展優護亮點工作20項。

3、在門(急)診、手術室等進一步開展優質護理服務,不斷改進護理服務,體現人文關懷。

(三)持續改進護理質量。

1、完善護理質量控制組織,嚴格按照護理質量控制標準。

2、繼續合理使用質量持續改進工具持續改進護理質量,提升護理服務水平。各科室每月對存在問題的工作有原因分析,整改措施,最后有效果追蹤,對于整改效果不明顯或效果差,再進行PDCA的循環,真正達到持續改進。1-3護理部召開臨床科室“護理工作持續改進”專題會議一次,共計持續改進問題42項,保障了護理安全質量。

3、完善醫院護理文書書寫規范、質量控制和考核標準。護理部、質控科每月對此項工作進行專項檢查,并在每月的“護理質量委員會例會及護理安全工作反饋”會反饋,進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4、做好消毒、醫療廢物的管理工作。每月院感科、護理部、質控科及護士長夜查房對此項

工作都進行督導檢查,并將存在的問題反饋給相關護士長,護士長根據問題進行相關整改。

5、定期監測跌倒、墜床、壓瘡、外科系統擇期手術并發癥(肺栓塞、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人工氣道意外拔出)的質量監控指標,分析指標數據情況,及時發現問題,制定并落實整改措施。

6、各護理管理小組認真落實相關工作。各護理管理小組每月按標準對病區相關工作進行質控,對存在的問題及時反饋給護士長及護理部,科室對存在問題及時進行整改,護理部對該問題進行督導檢查。

(四)護理安全管理

1、完善護理安全管理網絡。護理安全管理小組做好相應的工作。

2、加強護理安全教育,牢固培養風險意識。把“安全第一”、“預防為主”作為護士的首要價值取向,使護士對各項護理制度要進行有效落實。有針對護理安全(不良)事件案例原因分析及改進機制。1-3月科室上報護理不良事件共4例。

3、加強專業素質培訓,提高風險防范能力。護士必須參加院級理論考試、技能操作、專題講座及科室業務大查房等,以切實提高專業知識。1-3月護理部組織院級護理人員理論考試3次,參加人數450人,技能培訓考核3項,參加培訓及考核護理人員約人470次。

4、加強危重患者病情變化風險評估和安全防范措施并有效實施,記錄規范。

5、落實護理風險防范措施,如跌倒、墜床、壓瘡、管路滑脫、用藥錯誤等重點制定患者身份識別、治療、用藥、手術、預防感染、預防跌倒等各環節的安全工作程序。

6、做好醫院感染管理控制工作;做好急救藥柜的管理;護士掌握特殊檢查和治療后的觀察及處理措施。執行臨床護理技術操作,有臨床護理技術操作常見并發癥的預防與處理規范,護士熟練掌握靜脈輸液、各種注射等常見技術操作及并發癥預防措施及處理流程。

7、應急演練:將重點部門、重點環節、重點患者的工作納入護理工作中,進行常態化的管理。

重點部門:2月在內三、供應室科組織進行了《停水的應急演練》;

重點環節:3月在中醫科組織《查對制度的工作流程演練》;1月在外二科組織《輸血反應的應急演練》;

(五)促進醫院護理文化建設

文化建設,教育為本。將大力開展護理文化的

宣傳教育,堅持以人為本,增強優質服務的理念,形成用制度規范護士行為,做好各類人員的崗前培訓。構建“天使之家”微信群,傾聽護士的心聲。護理文化建設可以提升護士的素質和專業技術水平。第一季度護理部組織護理文化專題講座2期:《護理文化建設—行為文化》《護理文化建設—護理文書、健康教育》全院護理人員、實習生參加。護理部組織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院222位醫護人員為患兒小雪捐款捐衣,價值約為5000元。

(六)其它工作

1、配合醫院做好愛嬰醫院的復核工作和疼痛科的“癌痛示范病房”的創建工作。1-3月護理部對愛嬰醫院的復核工作共進行專項督導檢查12次,對“癌痛示范病房”的創建工作共進行專項督導檢查6次。

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范文第4篇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重癥醫學科實習的43名護理本科生,來自成都中醫藥大學、重慶醫科大學、瀘州醫學院、川北醫學院等4所高校的4年制護理本科生,均為女生。其中,2013年1月至2013年4月期間在我院重癥醫學科實習的第4批9名,第5批12名,共計21名本科護生為對照組,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1.67±0.79歲;2014年1月至2014年4月在我院重癥醫學科實習的第5批7名,第6批7名,第8批8名,共計22名本科護生為觀察組,年齡21~23歲,平均年齡21.77±0.86歲。兩組護生入重癥醫學科的評估成績(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護理實踐能力)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帶教教師均具有本科學歷,持有臨床帶教資格證,參加了我院舉辦的合作學習理論學習班,臨床和教學經驗比較豐富。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即由帶教老師集中開展專科知識、疾病小講座,專科示范,護理操作,集中查房,然后實習護生分別跟不同的帶教老師輪班,出科前對護理基礎理論知識、護理基本技能(CPR、人工氣道吸痰、GCS評分等)、護理實踐能力(護理查房、小講座、個案護理)進行統一考核。觀察組采用“基于合作學習理論”的實驗教學方法。第一,組建合作學習小組,根據實習護生的成績、認知能力、個性特點、交流溝通能力、興趣、愛好等,按照“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將觀察組的22名實習護生分為5組,每組4~5名,形成“固定合作學習小組”。每組設組長一名,負責確定小組成員的責任分工、小組討論和學習情況的管理、小組學習成果的匯報。第二,確定合作學習目標,帶教老師結合ICU臨床護理教學要求及護生自身特點,提前1~2周向實習小組預告教學方案和有關教學要求,實習小組根據教師所提要求,在正式查房和講課前收集好有關病案資料以及相關的護理理論知識。帶教老師和實習護生一起查房,發現缺陷問題,完善臨床資料,引導護生依據ICU臨床護理教學目標,制定個性化的合作學習目標。第三,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與討論。首先由帶教老師組織專題討論,實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針對專題討論中提出的問題再進行小組討論。教師定期督導討論,并根據小組的具體情況進行適當的指導、幫助、鼓勵等。之后,由各學習小組在小講座上匯報討論結果,同時其他小組可提問,匯報小組成員進行答辯。針對小組學習、討論和匯報中提出的問題,帶教老師集中講解、答疑,提出解決問題的處理意見或建議,最后形成較為統一的、正確合理的方案。第四,進行小組合作學習評估。實驗教學評估采用各小組成員自評、小組間互評、帶教老師點評相結合的方式。第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教學反思。由帶教老師組織查房、講課總結、教學質量點評、教學效果測評,反思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不足,提出下一階段的整改措施和方案。

1.3評價指標

主要評價兩組護生出ICU的成績。成績(一)主要包括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護理實踐能力3個部分。采用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測試,護理實踐能力問卷調查等方法對兩組護生的實習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護理基礎理論測試主要測試兩組護生經過實習教學后的護理基礎理論水平;護理基本技能測試主要評估兩組護生經過實習教學后在CPR(40%)、人工氣道吸痰(30%)和GCS評分(30%)等方面的操作水平;護理實踐能力主要評估兩組護生經過實習教學后在護理查房(30%)、小講座(30%)和個案護理(40%)等方面的護理實踐能力。成績(二)主要評估兩組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該成績主要通過問卷調查從護生自我評價(30%)、帶教老師評價(40%)、患者評價(30%)3個方面獲得。

1.4統計學處理

對兩組護生實習期間的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護理實踐能力、問卷調查結果等數據資料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包進行數據分析與處理,概率以百分比表示,計數數據對比采用χ2檢驗,計量數據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實習結束后,考核教師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對兩組護生的護理基礎理論、護理基本技能、護理實踐能力進行統一考核。同時,就兩組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在護生、帶教老師和患者中進行問卷調查,其中護生自我評價占30%、帶教老師評價40%、患者評價30%。

3結論

中醫科護理實習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詞: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體系;四模塊五方向

中圖分類號: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7-0155-02

康復醫學是一門有關促進殘疾人及患者康復的醫學學科,與臨床醫學、預防醫學和保健醫學并稱為20世紀“四大醫學”,其治療對象為殘疾人、慢性病人、老年人等。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體系是康復治療學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內容,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直接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的好壞[1]。因此,有必要對康復治療學專業課程體系設置進行探索。

一、完善基于工作過程、符合康復五大核心崗位能力的課程體系[2]

在康復專業指導委員會的指導下,通過長株潭康復市場調研,明確核心崗位能力要求,依據國際PT、OT執業標準、國內康復治療師(士)執照考試大綱,結合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對康復治療整個工作過程進行全面評估,總結出基于“四模塊五方向”康復專業課程體系(圖1):“四模塊”即公共素質、專業基礎、專業核心和專業拓展模塊;“五方向”即PT、OT、ST、中醫康復及康復護理方向。

二、緊貼行業崗位職業道德標準,加強職業道德培養[3]

將職業人文素質與知識、能力進行一體化設計,按照醫院康復治療師的規范要求,與醫院共同研究制定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將醫學生職業道德培養和臨床實踐緊密銜接,探索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活動課程化,開設學生職業道德活動課程《職業指導》[3]。緊貼行業崗位職業道德標準,設立職業道德階段性培養目標,設計課程化教育活動,服務醫學生職業道德養成,有效解決醫學生職業道德教育過程中學校和醫院不能緊密結合的難題。

三、參照康復治療師(士)職業標準,開發課程標準,設計教學活動[4]

按照康復治療師(士)職位資格標準,與康復臨床專家、康復職教專家一道,制訂《康復評定》、《運動療法》、《作業療法》、《臨床康復》、《言語治療》5門課程的課程標準,研制課程標準和設計教學活動的方法[4]。

四、優質核心課程建設[5]

成立優質核心課程建設小組,實行課程建設責任制,每門課程由骨干教師牽頭,確立課程目標,制定課程標準,重組教學內容,按照工作過程,開發實訓項目,探索實訓教學流程,設計教學活動和考核方法,分期分批進行優質核心課程開發[5]。將院級優質核心課程《康復評定》、《作業療法》、《運動療法》3門課程建設成為省級優質核心課程;將《人體發育學》、《臨床康復學》、《中醫康復學》、《言語治療》、《理療》5門課程建成院級優質核心課程。

五、開發基于工作過程的特色課程教材[6]

結合職業標準,分析工作任務,重構教學內容,設計學習情境,開發體現工學結合、教學做合一的具有現代康復理念的特色教材《康復評定》、《運動療法技術學》、《作業治療學》、《康復工程學》、《中醫康復學》等9本,同時配套開發校本輔導教材及多媒體教學資源,形成立體化教材。

六、構建全程性課程考核評價方式[7]

從現場認知、仿真操作、崗位協助到崗位實踐,在學生學習、見習到實習階段引入全程評價方式,以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在學習中培養職業知識,在實踐中培養職業素質,采用理論考試、課程考核、見習報告、實習鑒定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評價,使對學生的培養能夠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8]。

七、小結

基于四模塊五方向的康復治療學者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符合國家康復行業發展規律,課程設置科學,教學計劃嚴謹,教學實踐合理,結構合理,理論聯系實際,是康復教育人才培養專業核心課程的一種重要探索途徑。

參考文獻:

[1]夏青,張健,閻麗娟,等.高等中醫藥院校康復治療專業課程設置的調查研究[J].中醫教育,2014,33(6):14-16.

[2]薛晶晶,肖靈君,燕鐵斌,等.中山大學康復治療專業本科畢業生基本就業狀況調查與分析[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0):953-956.

[3]胡鴻雁.康復治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實踐與研究[J].管理科學文摘,2010,12(36).

[4]周立峰,付青蘭,李海舟.構建基于就業為導向的中醫院校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探討[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4(160):72-73.

[5]吳小平.對康復醫學專業醫師學歷教育的思考[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5,(Z1):98-99.

[6]尹憲明,呂俊峰,蔡小紅等.中醫院校康復治療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內容設置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7,22(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昌县| 兖州市| 本溪市| 大田县| 株洲县| 当阳市| 武宁县| 靖安县| 上饶市| 德清县| 辛集市| 延寿县| 铜陵市| 台南县| 无锡市| 万盛区| 北川| 湟源县| 仙桃市| 霍邱县| 新民市| 商洛市| 石首市| 红桥区| 田林县| 郧西县| 买车| 芦山县| 龙井市| 略阳县| 祁门县| 江津市| 南郑县| 河东区| 卢氏县| 白沙| 栖霞市| 浪卡子县| 东阳市| 安阳县| 康马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