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職期末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 要:在前期研究基礎上,成功開發出不同結構的膜材料,包括非氟離子交換膜、非氟多孔離子傳導隔膜及部分含氟隔膜材料等,并對其構效關系、成膜工藝進行了初步研究。2013年度圍繞離子交換膜氧化穩定性降解機理以及多孔離子傳導膜的構效關系和非氟離子傳導膜規模放大工藝以及放大過程中的基礎科學問題展開研究。闡明了非氟離子交換膜的降解機理、掌握了高選擇性、高電導率和高穩定性多孔離子傳導膜的構效關系,為液流電池離子交換膜的研究提供理論指導。在原創性提出多孔離子傳導隔膜的基礎之上,成功解決了非氟多孔離子傳導隔膜離子選擇性與傳導性地矛盾,開發出高選擇性、高穩定性非氟多孔離子傳導隔膜。建立了高性能低成本離子傳導膜的合成路線和工藝,確立膜材料的規模放大工藝,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商業化全氟磺酸離子交換膜價格昂貴、離子選擇透過性差等缺點,加快了液流電池的商業化進程。
關鍵詞:非氟離子傳導膜 多孔離子傳導隔膜 構效關系 離子傳輸機理
Abstract:Based on our previous studies, membran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were successfully developed, including non-fluorinated ion exchange membrane, non-fluorinated porous ion conducting membranes, partially fluorinated membranes, and a fundamental study on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and membrane preparation technology was conducted. In 2013, a series of researches were focused, including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ion exchange membrane,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of porous ion conducting membrane, scaling technology of non-fluorinated ion transport membrane and basic scientific issues during the scaling process. The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non-fluorinated ion exchange membrane was clarified, and th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of porous ion conducting membrane with high selectivity, high conductivity and high stability was mastered, offering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embranes for flow battery.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orous ion conducting membrane we developed, the conflict between ion selectivity and ion conductivity of non-fluorinated porous ion conducting membrane was successfully resolved, and membrane with high selectivity and high stability was developed. The fabrication technology of ion conducting membrane with high performance and low cost was established, which to some extent overcomes the defects of high cost and low ion selectivity of commercially perfluorinated ion exchange membrane and accelerates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flow battery.
Key Words:Non-fluorinate ions exchange membranes;Ions conducting porous membranes;Structure performance relation;Ions transport mechanism
閱讀全文鏈接(需實名注冊):http:///xiangxiBG.aspx?id=50590&flag=1
健康評估是溝通護理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橋梁,是一門交叉融合的應用學科,其理論知識豐富,臨床實踐性強,涉及醫學、社會學及行為學等科學領域,在培養護理本科學員的全面素質和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對學生也有較高要求,要求學生具有評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能力。對于尚未接觸臨床疾病的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傳統的單純式講授難以取得好的教學效果。Seminar教學法是學生與教師共同討論的一種交互式教學模式[1]。相關文獻也表明seminar教學法能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2]。本研究旨在將Seminar教學法應用在高職《健康評估》中,以探討其可行性及應用效果。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
以13級高職護理專業3、4班學生為研究對象,將3班作為對照組、4班作為試驗組,兩班學生在一般資料及入學成績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教學方法
兩個班級由相同教師進行授課。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以教師講授為主。試驗組采用Seminar教學法,方法如下。1)內容設置:因為學生還未學習臨床課程,專業知識相對薄弱,故選擇《健康評估》部分內容進行Seminar教學。內容有健康史的評估、常見癥狀評估、身體評估中頭頸部評估、脊柱及四肢評估等與其他章節內容穿行Seminar教學。2)課前準備:將學生6-7人分為一組,共8組,每組選出一名小組長。教師提前一周確定研討的主題、內容以及參考書籍信息發給學生。每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去查閱相關資料,并進行討論、總結。每次安排一組學生為主要發言者。3)課堂實施:首先教師導入課程內容,即提出本堂課所涉及的重要概念、相關知識;然后,指定發言小組進行匯報研討結果,其他小組可自由向匯報人提問,進行辯論,辯論不受任何限制,也不確定正、反方,使學生充分展示和發揮。最后,教師進行評價、歸納、總結,并且指出學生在Seminar教學過程中需要改進的問題。
1.2.2 評價方法
1)理論考核:學期末統一進行理論考試,試題由課程負責人依據教學目標從試題庫選取,并保密。2)問卷調查: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在學期末對試驗組學生進行調查,以了解學生對Seminar教學法的效果評價(5??條目)以及存在的問題(5個條目)。集中發放問卷,當場收回,有效回收率100%。
1.2.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兩班學生健康評估期末考試成績比較。
2.2 學生對Seminar教學法的效果評價。
3 討論
Seminar教學模式將傳統單向的講授式變成了講授――討論的二元模式[3],學生與教師都是教學的主體,較傳統的教學方法更鮮明地反映了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性和民主性。
關鍵詞:中外合作;中外合作會計專業;課程考核方案
一、課程考核方案的制訂原則
(一)體現高職會計專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課程考核方案的制訂和實施,是為了完成高職會計教育的培養目標,所以課程考核方案的制訂首先要體現高職會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高職教育是進行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高等教育形式,就高職會計專業教育來說,其核心目的是培養既掌握文化基礎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又具有會計專業知識和會計專業相關知識,能夠適應會計職業崗位的專業技能和實踐技能,并具有獲取知識、運用知識的實際能力,和與之相應的方法技巧。因此,會計專業的課程考核要有利于學生會計職業能力的培養和學生分析解決會計實踐問題的能力的提高。
(二)體現課程教學目標
培養理論基礎扎實并具有一定實踐能力的優秀會計人才是高職會計專業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例如,高職會計專業中的核心專業課程財務會計,其教學目標是在基礎會計學習的基礎上,提高學生會計理論研究與會計實踐操作的能力。在這一目標的指導下,財務會計課程的考核方案中既要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又要注重運用會計核算方法解決會計實際問題的能力的考核。
(三)體現可操作性
考核方案的制訂是針對具體的學生制訂的,或者說考核方案的實施是對學生是否能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考核方式,所以考核方案的制訂需要根據學生特點而定,這樣才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中外合作會計專業的學生大多為專二的學生,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都比較弱。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對于中外合作會計專業的課程的考核方案中,除了具有普通會計專業考核方案中的理論集中考核(期末考核)和實際動手能力考核(生產性實訓過程和結果考核)以外,還應該增加測驗、提問、章節考評等強制性記憶考核方式。
二、中外方課程考核方案比較分析
下面以基礎會計為例,對中方的考核方案和外方的考核方案進行對比分析。
(一)中方考核方案
1.期末考核(50%)
這部分主要是考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采用閉卷形式,從試卷庫中隨機抽取一份試卷,由學院統一組織考試,成績按50%計入期末總成績。
2.平時考核(50%)
(1)平時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考核(10%)
這部分主要是考核平時的學習情況,可采用多種形式考核,如課堂討論、課堂回答問題、作業完成的質量和數量、學習態度等,成績按10%計入期末總成績。
(2)生產性實訓過程與結果考核(40%)
選取各個核算崗位的任務作為考核依據。以記賬憑證、賬簿、報表的書寫規范程度,以原始憑證的歸屬正確性高低,以賬務資料裝訂規范化程度為評分標準。各崗位的生產性實訓,以該實訓的工作任務為評分依據。成績按40%計入期末總成績。
(三)中外方考核方案對比分析
1.理論知識考核和實踐能力考核分析
通過中外方考核方案的對比,可以看出中方考核方案中的理論知識考核比例為50%,主要體現在期末考核方式上,外方的理論知識考核比例也是50%,但是體現在Tests(測驗)20%和Final Exam(期末考試)30%兩種考核方式上。中方課程考核方案中對理論知識在期末考試中進行考核,不利于學生對于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運用,并且外方在考核方案的具體實施中,每一章進行一次測驗,這樣有助于學生平時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也就能更好地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中方考核方案中實踐能力的考核是40%,主要體現在生產性實訓過程和結果考核上;外方實踐能力的考核大約在30%~35%,主要體現在homework(課后作業)、class activities(課堂任務)、written assignments(寫作)上,但在期末考試考核方式里,具有關鍵理論的應用,中方關于實踐能力的考核比較單一,只有一種考核方式,但外方的考核方式比較多樣,更重要的是外方的考核方式中對于實踐能力的考核具有寫作這一方式,對于會計從業人員來說,寫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實踐能力,例如報表分析報告、存貨盤點報告,都需要寫作實踐能力。
2.考核方案的可操作性對比分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外方課程考核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如前所述,課程考核方案需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制訂并實施,才具有可操作性。而中外合作專業的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都比較弱,外方的課程考核方案中考核項目比較多樣,并且難易結合。比如,理論考核的課堂發言,課后作業和關鍵概念和詞匯的測試,實踐能力考核的課堂任務、課后寫作、關鍵理論的應用都是由易至難,可操作性非常強。
3.考核方案的體現形式的對比分析
考核方式的體現形式即為考核結束后所出具的成績單。
(2)外方的成績單
(3)體現形式分析
從中外方的成績單上可以看出,中方的成績單過于簡單,只有平時和期末考核兩項成績,而成績的得來方式并未在成績單上體現;外方的成績單非常詳細,將考核項目詳細記載在成績單上,最終成績的得來一目了然。另外,從中外方的成績單分析上還可以得出一個結論,中方的考核仍然側重期末考核,期末考核的成績低,平時考核成績較高,這樣的好處是,可以將平時成績作為期末考核成績的調整;外方的考核注重平時考核,平時考核成績較低,而期末考核成績較高。
三、外方考核方案對中方的借鑒
(一)注重平時考核
考核是對學生學習知識掌握程度的檢驗,由于期末一張卷的考核方式過于片面,不能考核全部的知識,所以增加了平時考核的方式,學生平時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也加入到考核中來,這樣的平時考核加期末考核的方式更具有公平性。中方的課程考核方案中也詳細地列出了平時考核的項目,但是由于沒有體現在成績單中,就使得平時考核在實際操作中流于形式,沒有認真地對學生進行平時考核,將平時考核成績打得高一些,這樣的最終考核就可以通過了。所以,中方的考核方案不在于制訂上,而在于實施上,在實施中應注重平時考核,加強平時考核的管理。
(二)增加測驗考核
測驗不是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唯一方式,但是筆者認為,測驗是檢查理論知識掌握程度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對于會計專業的理論知識考核。會計既是一門操作性較強的技術專業,同時也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術專業。
(三)降低期末考核比例
從中外方考核方案的對比中,可以看出中方考核方案中的期末考核比重比外方考核方案中的期末考核比重多,這是由于中方考核時,不注重平時考核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注重平時考核,并增加測驗考核方式,那么完全可以降低期末考核的比例。因為期末考核只是對學生平時所學理論和實踐的一個總結,如果平時考核比較注重,期末考核降低就具有可行性了。
參考文獻:
[1]王麗娟.合作辦學高職會計專業課程本土化的教學時間:職業教育研究[J],2010(4).
[2]步光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J].黑龍江教育,2011(7).
[3]宋秀超,王寧斌.中外合作會計專業“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初探[J].科技信息,2011(11).
[4]徐田強.中外合作辦學視野下高職會計專業核心職業能力培養探微[J].職教通訊,2011(8).
【關鍵詞】英語教學 弊端 形成性考核 終結性考核
【Abstract】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training goal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analyzes the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evaluation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assessment contents and ideas.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practice examination and students’ studying participation process, combines the formative assessment with summative evaluation, promotes students' autonomic learning.
【Key Words】English teaching disadvantage formative assessment summative evaluation
大學英語是高職高專的一門必修課,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具有一定的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和社會交際的日常活動中能用英語進行簡單的口頭和書面交流,提高綜合文化素養,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高職教學改革中,要加強“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教育意識,必然要改革高職的考試體制,建立健全的學生綜合評價制度,充分發揮考核評價這個指揮棒的作用,以此來推動學生的學習以及能力的培養。因此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評價方法和考試制度成為高職教育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高職現行考核方式的問題與弊端
1.考試內容重知識輕能力。受傳統的升學考試、學位考試的影響,在高職院校的考試中,考核內容多依附于教材和老師課堂上傳授的理論知識,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命題,側重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度和繼承度,在這種考試中,記憶力的考核處于主導地位,而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處于邊緣位置,這樣的考試與高職培養學生技能的教學目標相違背。
2.考試重結果輕過程。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考試主要以課程結束后的期末考試成績為準,一錘定音地評價和區分學生知識和技能的高低。這種考試組織形式缺少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考核,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習慣和知識能力吸收的效果,導致了教學過程中教師為考而教、學生為考而學的“應試教育”傾向。
3.考試時間過于集中。目前大多高職院校的考試集中安排在期末,平時很少有階段性的考查或考試,這樣就很容易使學生養成平時懶散的不良習慣,學生覺得平時可以不好好學,只要期末考試前一周突擊復習,加強記憶就能過關。
二、改革現行考核方式的必要性
面對以上諸多問題,高職教育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培養能力為指導原則,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全面、真實地反映學生的潛能和學業成就。 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考核的根本目的是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能力的提高程度,考核要起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而不能禁錮學生的思維,也不能阻礙學生創造力的發揮。要通過考試這種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實踐操作能力等等。
三、改革考核方式的目的
為促使學生注重平時的學習過程,督促學生學習,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必須對英語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考核方式分為兩部分: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核。強化學生學習的參與過程,淡化期末考試的分數。通過考核方式的改革,全面、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生學習的狀況,更好地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四、加強實踐考核,改革考試方法
為了全面考核學生的綜合能力,建議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該考核方式應涵蓋學生學習過程的各方面,主要包括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其中,學習態度主要指學生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習能力主要指學生選擇學習資源、學習媒體、學習方式與方法;學習效果主要指學生獨立完成課程學習內容、課程作業、課程實踐環節的數量及質量。具體考核形式有:daily report, role-play, discussion, English speech, unit exam, words dictation, team activity, final exam and so on. 此外,課堂評價也不能忽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表現,為學生建立專門的學習檔案,通過與學生交談,了解學生的學習體會及學習心得。期末考試時,要增加試題的靈活度以重點考核學生理解、應用知識的能力。在平時增加單詞的聽寫、英文日記的寫作、課堂幾分鐘英文匯報、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等,為綜合評定學生的學業成績奠定基礎。
五、考核方式改革的具體措施
1.形成性考核(40%)。形成性考核成績占學期總成績的40%,滿分100分。考核內容有:考勤,平時課堂表現,平時作業考核,階段性詞匯測試考核,階段性實踐考核。其中①考勤:20分,曠課一次扣2分,遲到一次扣一分,扣完為止。②課堂表現:30分,根據學生學習態度:上課是否認真思考,回答問題是否積極,是否認真做筆記等方面來評定成績。 ③作業:15分,每學期作業6次,另外要求學生用英文寫周記或日記,根據學生作業完成的質量和數量來評定成績。④詞匯測試:15分,每兩個單元進行一次聽寫,老師要認真批改,根據聽寫情況評定成績。⑤實踐考核:20分,包括口語秀、課前英文匯報、英文演講、戲劇表演、角色對話、背書、小組活動、個人才藝展示等,確保每學期每人至少有兩次表演的機會,老師要鼓勵學生大膽開口說,培養學生口語交際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
2.終結性考核(60%)。終結性考核以書本為基礎,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要求試題題型涉及面廣,能綜合考查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具體題型和分值見下表:筆試部分滿分100分。
高職英語課程考核改革必須以實用性為依托,以培養能力為目標,構建適應高職英語教育的考核評價體系,通過多種考核方式,對學生進行準備性、形成性、診斷性及總結性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重視考核后的跟蹤調查,及時發現問題與不足,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關鍵詞: 高職英語教學 學習評價 終結性評價 形成性評價
一、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或教學評價,是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原則,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方法及技術對教學過程及預期的一切效果給予價值上的判斷,以提供信息改進教學,并對被評價對象做出某種資格證明。科學的評價體系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高等職業英語教學改革的有力保障。教學測試與評價機制是制約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瓶頸,評價什么和怎樣評價,直接影響到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2009年《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提出學習評價的改革措施,將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評價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兩種形式。“形成性評價為過程性評價,貫穿整個教學過程,應以促進學生學習和改進教師教學為目的,手段與形式可多樣化。終結性評價為總結性評價,指課程結束時對學生的全面考核,應以評價學生實際應用英語的能力,特別是用英語處理與未來職業相關的業務能力為目標”。
二、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是總結歸納整個教學過程的評價,是在一個教學階段結束時,了解整體效果、確定教學目標達到程度的手段,是對學生的學習結果進行的終結性評價。主要目的是評定學生學習或發展成就的等級,也用作判斷教學目標是否合適、教學內容與形式是否有效的參考。終結性評價側重對知識和技能的檢查,側重學習的結果。在終結性評價中,教師是考官,考試是為了選拔和甄別,師生難以交流,看到的只是學習結果。形成性評價則更強調對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評價。“形成性評價旨在反映與培養學生的能力結構,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它將教學過程視作一個整體。對學生而言,形成性評價能讓他們隨時認識到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和成績,從而改進學習方法、修正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教師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及時反饋教學效果,從而靈活改變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案、完善教學大綱。
三、高職英語學習評價體系現狀
高等職業院校在對英語的考核上主要采取學期、學年測試,并結合高等學校應用能力考試(PRETCO)A級、B級英語能力考試的形式,主要針對英語理論知識進行考察。有的學校還在每個學期中間加入期中考試。考試的模式至今仍然以閉卷筆記為主。在成績構成方面,以前許多高職院校對英語考試成績的計算,沿用本科院校的計算方法,皆以期中期末考試的成績,按照一定比例(或40%+60%,或30%+70%)計算后得出的總評成績作為唯一參考。后來,許多院校取消英語期中考試,但在期末總評中,加入平時成績這一項。隨著對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和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目標認識的明確,目前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成績的計算又較以前有了一定進步。許多院校陸續加入口語測試,作為總評成績的一部分(筆者所在的學校,將口語測試劃入平時成績進行考核,每學期測試兩次,占總成績的20%)。
四、學習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教學評價體系較以前有了一定的進步,但仍然存在不少問題。首先,評價方式單一,不能充分體現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比考試的結果更具有現實意義,更應該成為學生考核體系的主要方面。他們在課程學習期間所表現出來的接受能力、進步或退步過程和語言應用于生活和專業學習的情況更有助于對他們做出公正的教學評價。但是這些因素往往在傳統的以結果評價為主的評價體系中受到忽視,是當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其次,測試內容側重課本語言知識,而忽視能力方面的測試。與學生語言應用能力、職業能力結合不夠,尤其是為專業學習專業發展服務的能力。最后,成績的構成尤其是平時成績的構成方面,雖然加入口語成績等新的內容,但仍然不能全面細致地反映學生學習狀況,難以體現學習差異。平時成績是形成性評價模式在目前高職英語教學評價體系中的具體表現。它一般包括平時考勤、學生課堂表現和課后作業三方面。考勤和課后作業容易計算成績,但課堂表現一項還需要進一步細化、量化。
五、完善學習評價體系
針對目前高等職業院校英語教學評價體系存在的問題,高等職業院校應按照《高等職業教育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完善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同時改變以往評價格局,將重點放到形成性評價上來。
筆者所在的學院,目前英語成績的評定方法為:學期總評成績=20%平時成績+20%英語口語成績+60%期末筆試成績。很明顯,這一評價方法中,終結性評價占到80%,形成性評價成績比例太小只有20%,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所以,此評定方法應改為更加偏重形成性評價的格局:學期總評=50%形成性評價+50%終結性評價。
終結性評價部分(50%)。包括口語測試與筆記兩部分:(1)口語測試(20%)分別在學期中、學期末進行兩次。測試形式可以是拍攝兩人或多人對話、短劇視頻;也可以提前給學生一組話題讓其準備,考試當天采取抽簽形式,抽取話題,給出準備時間,然后進行3到5分鐘左右的口語表達,教師當場打分。(2)筆試(30%)在不同的學期按照不同的難度設計考題,題型包括聽、讀、寫、譯等方面。
形成性評價部分(50%)。形成性評價重評價學生參與英語教學活動的程度。兩人結對和小組活動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程度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果。這部分包括出勤率(10%)、課堂表現(45%)和課后作業(10%)。課堂表現可以細分為課前5分鐘演講(5%)、單詞聽寫(5%)、小組活動(15%)、課堂問答(5%)、課堂紀律(5%)。此外,課堂之外的活動應該納入形成評價機部分。這些活動有英語角,英語演講比賽,英語寫作大賽,口語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等,共占5%。
參考文獻:
[1]朱姝.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中的形成性評價.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5).
[2]項曉勤.以應用性為向導的高職英語評價體系研究.科教文匯,200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