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光污染管理辦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玻璃幕墻;建筑設計;甲級寫字樓;影響因素
20世紀,建筑大師密斯1959年在紐約設計建成的西格拉姆大廈開啟了寫字樓外立面使用“玻璃幕墻”的歷史。
由此玻璃幕墻在高層寫字樓上的使用成為了現代、時尚的標志。玻璃幕墻的使用本身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它首先是工業革命的產物;其次較好的解決寫字樓采光問題;再者它自重輕的特點,大大降低了建筑對結構承重的要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的城市中,玻璃幕墻使城市多了一份生動,少了一份呆板,玻璃影像中的城市多了一份流動的生命力。半個世紀以來玻璃幕墻在寫字樓立面設計中始終占據主導地位。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因素對寫字樓外立面設計提出了新要求。
首先從建筑適用的角度來說,甲級寫字樓有一定的標準和外立面設計要求,這影響幕墻的設計;其次對環境、安全、能耗等問題的重視,使原本僅看到玻璃幕墻優勢的一面慢慢轉移到劣勢的那一面,從而引發對立面設計的新要求;再者建筑設計手段由于科技的進步得到了提升,數字化發展對建筑整體造型帶來了顛覆性的突破,加之建筑新材料的發展,推動外立面設計產生巨大的改變;寫字樓立面的設計已遠不是純功能性圍護結構;環境問題凸顯化,設計手段數字化、材料多樣化、功能復雜化已經給外立面設計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
(1)從建筑適用性出發,甲級寫字樓立面設計受限條件較多:①高標準寫字樓多為框筒結構,柱距多為8.1~8.4m;②標準層面積多為1500~2500m2;③標準層凈高目前主流在2.8~3m等。這些限制要求對立面分割帶來很大影響。同時玻墻比的要求,使除玻璃以外的材料有了更高的地位。從傳統材料來說,石材因其獨特的變化、穩重等無法取代的自然屬性成為甲級寫字樓立面設計的重要材料之一,石材使用帶來一種文化底蘊,不應是簡單替代玻璃,而應注重體現其風格的設計手法:古典主義、新古典主義、裝飾主義等都是石材幕墻可發揮的風格,上海企業天地是裝飾主義甲級寫字樓的成功案例。
與傳統材料比人工材料還有鋁板、陶板、涂料等可以使用在非采光幕墻上,其中陶板可說是近幾年流行的元素,日本久米07年3月設計建成的東京中城項目(圖1)是陶板在商辦項目大量使用的典型案例。
上海寫字樓立面使用陶板的項目是黃浦區的華旭國際大廈,2008年2月竣工。之后古北財富中心也采用大量陶板。陶板與其它材料比體現以下幾大特點:與玻璃比,陶板豐富均勻的毛細孔,使其具有保溫隔熱效果;與石材比,陶板重量遠小于石材;與鋁板比,陶板外觀更質樸,且對光線不會反射,避免光污染;另陶板的可塑性有著玻璃、石材、鋁板不可比擬的優勢。玻璃幕墻不再是現代都市的唯一立面語言。
(2)從環保及安全出發:首先玻璃幕墻帶來能源過分消耗的問題。能耗已成為21世紀四大問題之一。眾所周知,建筑是最大的能耗單位,圍護又是整個建筑能耗最嚴重的部分。數據顯示,玻璃幕墻的寫字樓,其耗能是非玻幕建筑的4倍以上,城市中建筑大量使用玻璃幕墻是導致熱島效應的主要推手。在各類建筑中,立面為玻幕的第一大戶就是寫字樓,尤其上海這種現代都市,寫字樓多不勝數,到處可見玻幕寫字樓。故,控制玻幕在寫字樓立面設計的使用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其次玻幕帶來“光污染”問題。玻璃光反射往往產生眩光。城市中玻幕建筑猶如一面面巨大的鏡子,反射光進入人眼易對交通安全帶來隱患;住在玻幕建筑周圍的居民易受光污染的影響,長期處于反射的光污染環境,使人產生多種類似神經衰弱的現象。
再者,玻璃幕墻存安全隱患。無論是玻璃本身自爆問題,還是結構整體安全性問題,都讓人對玻幕的大量使用提出質疑。針對安全問題,11年12月上海頒布77號令,公布新《上海市建筑玻璃幕墻管理辦法》,從多角度對玻幕使用進行規定;之后出臺100號文更體現了對玻幕結構安全性的重視。
降低能耗、減少光污染、增加結構安全這些要求的提出,使玻幕在立面設計中變得不再如以往般主導,甲級寫字樓立面的“玻幕時代”或進入“后玻幕時代”。
為使大體量寫字樓達到節能要求,原本單一、平面的寫字樓立面開始變立體起來。首先從玻幕本身來說,出現雙層幕墻體系,由室內外兩層立面構造組成,有利于空氣有序的流動交流,起到較好保溫隔熱、隔聲效果,流動的空氣也增加室內的舒適度,較好降低能耗這一問題。其次建筑立面遮陽系統的設計豐富了立面效果,設計往往會通過增加遮陽構造對建筑起到降低能耗,減輕光污染的效果,各種遮陽設計應運而生。
(3)從建筑設計手段來看,數字化技術發展,改變人們的生活,也改變建筑設計。“規整”再也不是寫字樓設計的必要條件,業主對建筑設計標志性的要求越發凸顯,隨著寫字樓規整造型被打破,立面傳統的幕墻設計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例如北京的銀河SOHO(圖2)。立面設計與建筑造型緊密結合,橫向線條增加了建筑流動感。在過去,這樣不規則形體是很難在標準化的寫字樓上實現。技術手段帶給外立面更多的可能。
隨著從業時間的增長,站在整個寫字樓項目從構思到建成到之后使用的全周期立場思考,造價、行政審批、后期維護等問題也將對寫字樓外立面設計帶來影響。
(1)從造價看,玻幕造價高昂,這和降低能耗,減輕光污染,增加結構安全息息相關。僅從玻璃來看,從鋼化玻璃發展到夾膠玻璃,再到雙層中空玻璃;從熱反射鍍膜玻璃到低輻射鍍膜玻璃,技術推進帶來造價提升。上海地區隨著對安全要求提升,二層以上需使用夾膠玻璃,這使材料價格提升,而增加的重量將對結構要求提高,從而使整體造價產生提升。而鋁板、國產陶板材料價格加上配件、龍骨及人工等費用,相對要便宜很多。而石材的價差較大,但它是一種設計可控成本,特別在現今提倡綠色建筑的氛圍下,以LEED認證來說,主要材料的原產地應在項目804km范圍內,可以結合綠色建筑的要求,將石材幕墻的成本控制在可控范圍。因此開發商控制建造成本也會成為改變寫字樓大量使用玻幕的一個原因。
(2)從行政審批來說,玻幕大面積使用會延遲項目開發進度。幕墻體系比窗墻系統評審難度高,環節多。玻幕更是其中難點。玻幕在上海有環評要求,100號文對結構安全性提出新安評要求。對設計提出的更多要求,影響整個開發的進度。
(3)從后期維護看,玻幕漏水問題,結構安全問題普遍存在。且玻幕直接與使用空間相接觸,往往易引發業主、物業管理、使用者之間的多方矛盾,對項目持續的經營產生不利影響。
關鍵詞:環境監測;問題;建議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outstanding with each passing day,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general question of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herefor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has become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is not a single social problem, it is with the human socie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development. The author of this article from the basic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ence problem and proposal undertook an analysi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problems;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X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環境監測的基本內容
環境監測是一門新興的綜合性學科,是以環境為對象、運用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技術手段,對其中的污染物及其相關組份進行定性、定量和系統的綜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環境質量及其變化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環境影響評價中的重要環節,貫穿環境影響評價的整個過程。環境監測分析有兩大特征:一是以統計學為基礎,互相滲透,又互相結合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知識組成。二是為社會服務,有效的環境監測分析數據是環境監測的主要產品,各類環境監測數據充分反映了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以及各類生態環境的各類環境容量,背景濃度,為各類環境規劃、 環境質量和環境評價提供了基礎數據,為環境質量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建設的高速發展時期,各種環境因素是否滿足環境建設項目要求,則必須由環境質量結果來表明,因此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
(一)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耳目”
環境監測的主要監測對象是環境中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因子,其監測內容十分廣泛,包含了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以及聲環境等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環境監測通過對環境中的大氣、水以及土壤等的采樣分析使環境保護單位清晰看到污染情況及特點,從而及時的調整環境保護工作的策略和方向,有針對性的制定出預防為主的環境風險監測預警方案,令環境保護工作更有方向性,為提高環境質量及環境決策、環境管理水平提供有力保障。
(二)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檢驗員”
隨著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不斷展開,相關的環境保護制度也有了進一步的提高和完善,其中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是我國頒布的重要環境保護政策之一,該制度要求建設項目與區域開發計劃均要經過環境部門的審批,確保建設項目造成的環境影響在可接受的范圍之內。而環境監測就是這“檢驗員”。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過程中,環境監測是不可缺少的。通過監測可以料及項目所在地當前存在的污染物種類和污染程度,找到關鍵的污染因子,為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提供可靠地依據,在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執行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環境監測是環境質量的“測試紙”
環境保護工作不僅承擔著確保環境不受人類生產活動污染的任務,同時也有保護環境生態系統的責任。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衡量環境質量的標準。完善的生態監測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直接反映了當地環境的生態現狀以及生物多樣性狀況及變化趨勢。生態監測和生物多樣性監測是當地環境質量好壞的“測試紙”,它對維持區域和城市的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四)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排頭兵”
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工業生產中出現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在我國呈現出上升的趨勢。在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發生時,如果采取了錯誤的應對方式,便會造成污染物的進一步擴散,增大受污染的面積和污染的治理難度,給人民的生命健康帶來威脅。環境監測的存在,使事故的處理部門能夠在污染發生時及時的了解污染物的污染范圍與遷移狀況,從而制定更加科學合理的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應急處理方案,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順利進行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而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不僅會在短期內對周邊地區的環境狀況產生嚴重的干擾,還會在更大的范圍內產生長期的影響。因此,只有通過環境監測的方法來對污染物進行長期的監測,才能夠掌握污染物在環境作用下的變化趨勢,并為污染治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減少環境污染物對人們生產生活產生的危害,加快環境的恢復速度。對突發環境污染事件的治理以及事件造成的環境影響的恢復中環境監測有著“排頭兵”的作用。
三、環境監測的現狀
我國的環境監測網絡已形成國家、省、市、縣4級環境監測體系,從 70 年代開始到現在已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共有專業、行業監測站4800多個,環保監測系統監測站2200個,行業監測站 2600 個。國家控制的空氣質量監測站、酸雨監測網站、水質監測網站均100多個,此外還建立有噪聲監測網、輻射監測網、區域監測網等,為實現科學監測這個目標奠定了重要的基礎。30多年來,環境監測經歷了“認識不斷深化,隊伍不斷壯大, 能力不斷增強,技術不斷提高,工作不斷深入“的發展過程,我國的環境監測能力已經得到了明顯的提升??傮w體現在基礎能力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監測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環境監測理論體系逐步得到完善,環境監測管理體系已經成熟形成,并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 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監測技術規范,環境監測分析方法,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和環境質量報告制度。并制定了種類監測方法標準400多項,很多項污染因子已經有了控制標準和監測方法標準。目前,自動連續監測技術和紅外遙感監測技術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應急監測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加強和提高。監測信息日報、月報、季報和年報等定期,重點流域自動監測水質周報和污染源實時監控等工作產生強烈的反響,極大地提高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而開展的環境容量、污染源普查、污染源總量控制及空氣污染預測預報技術等課題研究取得的成果,極大地推動了現在環境監測技術的發展。
四、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是環境監測開展的廣度和深度不夠,具體表現在生態環境監測沒有成熟, 土壤、 生物、放射性、電磁輻射、熱污染、光污染等領域的監測沒有得到卓有實效的開展。目前,環境監測的對象以水、氣、聲、渣為主,監測手段也以手工操作為體現,監測頻次低,時效性差,監測項目較少,且以綜合指標為主。水質監測項目主要是常規監測項目,大氣監測項目并沒有開展有機物污染物及國際關注的CO、O3、CH4等項目。其次是監測水平存在很大的地區差,發展不平衡。發達地區部分環境監測站正朝著科學監測的方向邁進,其中有的監測站已經擁有具有國際水平的實驗室,而在不發達地區的監測站甚至不能有效的開展工作, 已經嚴重制約了整體監測水平的發展和提高。
五、建議
5.1加強環境監測法制建設
應加快環境監測法治化進程,依法管理和開展環境監測工作。盡快制定監測法規,確保監測工作依法開展、監測管理依法行政、監測數據合法有效、監測信息依法公開、監測工作職能法定。抓緊完善監測管理制度,啟動編制國家環境監測事業發展規劃,建立健全環境監測規章制度,使監測工作有章可循。以法制建設為牽引,逐步理順環境監測體制機制,通過修改《環境保護法》、《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環境監測事業公益性屬性,強化環保部門對環境監測事業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能,確立監測數據的法定權威,明晰各級監測站與監測管理部門的設置等級與上下級之間的工作關系。同時,制定《環境監測網運行管理辦法》、《環境監測設施管理辦法》、《環境監測信息傳輸和信息管理辦法》、《環境監測站建設標準》、《環境監測定員定額標準》等一系列法規制度,逐步規范環境監測工作運行管理機制,積極爭取國家編制、財政、人事等相關管理部門對環境監測事業發展的政策支持,創造有利于加快環境監測科學發展的體制環境。
5.2加強監測基礎能力建設
大力加強環境應急監測能力建設,搞好環境監測能力建設項目的儲備,以項目實施帶動能力建設,提升環境監測技術設備水平。推進監測裝備和技術體系的現代化,構筑先進的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實現環境監測由“粗放型”向“精準型”的轉變。要加強對環境監測儀器的研究,加快監測儀器的國產化,做好儀器設備選型,制定科學的裝備配置計劃,選擇適合實際工作的儀器裝備。修訂、擴充、完善監測分析方法標準體系,特別是土壤、農作物、生物等要素的監測分析方法,實驗室深度分析和應急監測等急需的分析方法標準。創新監測綜合評價體系,圍繞群眾需求和管理的需要,大膽探索一條以人為本、全面客觀科學的監測綜合評價方法與體系。為此,要按照國家對環境監測站標準化建設的要求,不斷加大投入,大力加強監測基礎能力的建設。
5.3加強環境監測網絡建設
要在科學優化的基礎上建立并完善全國環境監測網、生態環境監測網,沿海地區近岸海域環境監測網,長江、淮河等各大流域環境監測網,區域應急環境監測中心網, 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中國網等,形成以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為龍頭的全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中心體系,為全國以及區域和流域的環境管理提供有針對性的、多種形式的監測報告,在有條件的地區逐步開展環境質量預測預報工作。要根據分級管理原則和環境管理的需要,建立并完善國家、省、市級環境監測網絡管理及運行機制,制定章程和規范,統一協調,合理分工,相互配合。要用“全國監測工作一盤棋”、“全國監測隊伍一盤棋”的理念,將具體監測工作下移,構建“具體監測工作上小下大,技術創新上大下小”的格局。由市縣級監測站承擔大量基礎性、常規性的環境質量、污染源監測工作,監測總站和省站不承擔或很少承擔具體監測任務,重在監測科研,進行監測技術路線、監測標準規范體系、分析方法體系、環境質量綜合分析評價技術體系、質量控制技術體系的深入研究,拿出系統、全面指導基層實際工作的規范方法標準,基層監測站則按照這些規范方法標準從事監測工作,并承擔方法驗證。同時要按照事權劃分原則,明確界定國家與地方在國控網監測任務、能力建設、運行管理、質量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權責關系?;A性、前瞻性和全局性、區域性的環境監測(如空氣和酸雨背景點、重點城市空氣質量監控點、省界和國界河流斷面、入??跀嗝婧秃Q筮h岸點位、國際履約等監測任務以及國家自動監控系統、信息傳輸系統建設等)由國家負責;服務于國家和地方共同需要的環境監測任務,由國家和地方共同負責;主要服務于地方環境管理需要的監測任務,由地方負責。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和技術監督主要由國家和省級環保機構負責。根據國控網建設原則,盡快建設省級和市級環境監測網,做到三級環境監測網的職能清晰、數據共享、覆蓋科學,建成監測數據具有代表性的、滿足環境監管需求的環境監測網絡體系。
六、結束語
隨著環境管理的不斷深化和加強,環境監測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對于環境監測工作人員來說,在監測理論上有所創新,在監測技術上取得突破,才能在監測能力上有所提高。
參考文獻:
[1]環境質量評價與環境監測. 環境監測. 環境科學文摘.2008.01.20.
關鍵詞:環境;措施;材料。
中圖分類號:R181文獻標識碼: A
1、指導思想:在保證工程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響應國家低碳節能環保的政策,履行企業的社會責任。
2、組織管理
2.1建立以項目經理為首的綠色施工管理組織機構,建立健全綠色施工管理制度,認真落實崗位責任制。
2.2根據目前企業自身情況和工程特點,制定本工程的綠色施工目標:施工現場主要道路硬化、場地覆蓋或綠化100%;工程降塵100%;沙土覆蓋100%;進出車輛沖洗車輪100%;噪聲和光污染控制100%。
3、定期對管理人員和工人進行“綠色施工”教育,增強全員“綠色施工”意識,提高全員綜合素質,使每個管理者和工人從自我做起,自覺愛護施工現場一草一綠,節約用水、用電、用紙,不亂扔廢棄物,保護現場環境。
4、成立專門綠色施工檢查評價小組,結合文明施工定期對綠色施工的實施進行檢查評比,并提出改進建議。
5、綠色施工管理措施:
5.1環境保護措施
5.1.1大氣環境保護
(1)施工現場揚塵管理應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和地方有關法律、法規及規定。施工現場采取有效的防塵和降塵等保護措施。
(2)規劃市區的施工現場,必須使用商品混凝土和預拌砂漿
(3)施工現場地面要派專人負責灑水降塵。
(4)施工現場設立垃圾站,垃圾實行分類管理。
(5)遇有四級風以上天氣不得進行土方回填、轉運以及其他可能產生揚塵污染的作業施工。
(6)清理模板內已綁扎好的鋼筋中殘留的灰塵和垃圾時使用吸塵器,不得使用吹風機等易產生揚塵的設備。
(7)在采用機械剔鑿作業時,可用局部遮擋、掩蓋或采取水淋等防護措施。作業人員必須按規定配備防護用品。
(8)施工現場建立灑水清掃制度,配備灑水設備,有專人負責。
(9)施工材料、垃圾的運輸:
①施工現場路面硬化處理的寬度應不小于出口。
②運輸車輛嚴禁超載、超量裝載運輸。運輸土方、渣土、垃圾等物質的車輛必須采用密封運輸,必須持有市政管理部門批準運證件;
③施工現場門口處鋪墊草簾子,設置洗車池,車輛出場前沖洗車輪。
④對預拌混凝土的運輸要加強防遺灑的管理,混凝土澆筑完后必須在現場清洗干凈車輛方可離開;
⑤施工現場有毒、有害廢棄物的運輸應確保不遺灑、不混放,應送到政府批準的單位或場所進行處理、消納。對可回收的廢棄物做到再回收利用。
5.1.2廢氣排放
(1)施工車輛、機械、設備的尾氣排放,應符合國家或地方規定的車輛排氣污染物的排放標準。
(2)采取有效措施減少車輛尾氣中有害成份的含量,應選擇清潔燃油、代用燃料或安裝尾氣凈化裝置和高效燃料添加劑等。
(3)建筑材料采購要嚴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的相關規定執行。嚴禁使用對人體產生危害、對環境產生污染的產品。
5.1.3噪聲影響
(1)施工現場應嚴格按照國家標準《建筑施工場界噪聲限值》(GBl2523-90)的要求,將噪聲大的機具合理布局,鬧靜分開。合理安排噪聲作業時間,減輕噪聲擾民。
(2)對施工機具設備進行良好維護,從聲源上降低噪聲。
(3)對人為的施工噪聲應有管理制度和降噪措施;
(4)對混凝土輸送泵、振搗棒、木工棚、包鋸、鋼筋加工場等強噪音設備,要采取降噪防護措施:
(5)根據建筑施工場界環保噪音標準(分貝)晝夜施工要求的不同,應合理協調安排分項施工的作業時間:施工應安排在6:00~22:00時間進行,因生產工藝上要求必須連續作業或者特殊要求,確需在22時至次日6時期間進行施工的,要會同建設單位一起向工程所在地區、縣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經批準后方可進行夜間施工。
5.1.4水污染
(1)施工現場污水排放標準應符合國家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1996)的要求。對暴雨徑流、生活污水、工程污水等不同來源的工地污水,采取去除泥沙、去除油污、分解有機物、沉淀過濾、酸堿中和等有針對性的處理方式。
(2)生活污水排放處理措施
①施工現場食堂、餐廳應設隔油池,生活污水經隔油池沉淀后排入污水管網。
②臨時廁所污水不準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應采用小型化糞池及滲透井對廁所污水進行處理。
(3)生產污水排放處理措施
①工程污水經沉淀池處理后才能排入市政污水管道;
②混凝土輸送泵及運輸車輛清洗處應設置沉淀池,經二次沉淀后循環使用或用于施工現場灑水降塵。廢水不得直接排入市政污水管線;
5.1.5光污染
(1)對施工場地直射光線和電焊眩光進行有效控制或遮擋,避免對周圍區域產生不利干擾。
(2)電焊作業應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眩光外泄;
(3)施工現場大型照明燈安裝要有俯射角度,要設置擋光板控制照明光的照射角度,應無直射光線射入非施工區;
(4)夜間施工使用的照明燈,要采取遮光措施,限制夜間照明光線溢出施工場地以外范圍,不對周圍住戶造成影響。
5.2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措施
5.2.1材料節約措施
(1)制定材料進場、保管、出庫計劃和管理制度。
(2)材料合理使用,減少廢料率,建立可再生廢料的回收管理辦法。
(3)對廢料進行二次選用,達到使用條件的要充分利用。
(4)減少材料運輸過程中材料的損耗率,加強施工過程材料可利用率。
(5)周轉材料注意維護,延長自有周轉材料使用壽命。
(6)要回收利用施工過程中產生的建筑可再利用的材料。
(7) 比較實際施工材料消耗量與計算材料消耗量,提高節材率。
5.2.2材料選擇利用
(1)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應盡可能就地取材。
(2)采取措施使用符合對環境無害,對人體健康沒有影響的綠色建材。
(3)嚴格控制臨時設施用料,盡量利用舊料、現場拆卸回收的材料。
(4)使用的模板、腳手板、安全網等周轉材料要選擇耐用,維護、拆卸方便,回收方便的材料。
(5)施工中購入的主材、輔材應符合設計對使用綠色材料的要求。
(6)裝飾裝修材料的購入,盡量選擇經過法定檢測單位認證的綠色材料。
(7)現場辦公和生活用房采用彩鋼板周轉活動房,現場臨時圍擋采用裝配式標準圍欄,保證工地臨建、臨時圍擋材料可重復使用率達80%。
5.3節水與水資源利用措施
5.3.1節水措施
(1)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施工節水方案和技術措施,加強施工用水管理,盡量做到回收重復利用;
(2)制訂計劃嚴格控制施工階段用水量,比較實際施工用水量與定額計算用水量,按預算用水量下調3%為施工階段總用水量;
(3)生產、生活要推廣節水型水龍頭和使用變頻泵節水器具,實施有效的節水措施,降低用水量。
5.3.2水資源利用
(1)對施工現場的污廢水進行綜合處理,回收利用;
(2)居住區和建筑排水設置廢水回收設施,用于綠地澆灌;
(3)施工過程應充分利用雨水資源,可結合實際情況收集屋頂、地面雨水再利用。
5.4節能與能源利用措施
5.4.1節能措施
(1)對施工人員進行教育,提高節能意識。
(2)建立能源消耗臺帳,制定節能措施。
(3)施工過程中要制訂節能措施,采用高效節能的設備和產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減少對大氣環境的污染。
(4)設置專門的監督管理小組,指派專人負責監督檢查節水、節電措施的實施,杜絕無謂的浪費。
(5)臨時設施用電設備要使用標有“CCC”標記的合格產品。
(6)合理安排工序,提高各種機械的使用率和滿載率,降低各種設備的單位能耗。
5.4.2節能效果
(1)制訂節能計劃,采取控制手段(主要為用電)。
(2)辦公和生活照明燈要采用先進的節能燈具,做到人離燈閉。電腦、打印設備等工作人員離開要隨手關機,以降低電消耗。
(3)對電消耗量較大的工藝制定專項節能措施。
5.5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措施
[關鍵詞]機電工程; 綠色安裝 ; 節能減排; 措施
中圖分類號:TK 0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30-0115-01
我國在“十一五”期間,大力倡導節能、環保、安全的經濟增長發展方式,努力構建節能型、節約型、可循環再生、環保、綠色生態社會,節能降耗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我國單位GDP能耗是美國的3倍多,日本的6倍多,合理節約能源和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將是我國經濟能否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原建設部2004年印發《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管理獎管理辦法》提出為人民創建綠色建筑的概念,陸續頒布《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和《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相關行業協會了《基于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成效評價技術規范》的聯盟標準;“綠色建筑”的“綠色”是代表一種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對環境無害,能充分利用環境自然資源,并且在不破壞環境基本生態平衡條件下建造的一種建筑。以人、建筑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為目標,在利用天然條件和人工手段創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環境的同時,盡可能地控制和減少對自然環境的使用和破壞。綠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設中,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進步,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與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四節一環保(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和環境保護)。
機電工程的“綠色安裝”要求對規劃、設計、施工、竣工等階段進行全過程控制,運用ISO14000和ISO18000管理體系,將綠色施工有關內容分解到管理體系目標中去,使綠色施工規范化、標準化。在加強施工質量的基礎上、施工中盡可能選用新型節能材料,采用節能技術,達到節能減排與環保的要求;機電工程的“綠色安裝”就是注重環境生態保護,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倡導綠色安裝即可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又能提高環境效益與社會效益,是整個安裝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綠色施工總體框架:綠色施工總體框架由施工管理、環境保護、節材與材料資源利用、節水與水資源利用、節能與能源利用、節地與施工用地保護六個方面組成。這六個方面涵蓋了綠色施工的基本指標,同時包含了施工策劃、材料采購、現場施工、工程驗收等各階段的指標的子集。建立綠色施工管理體系,并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與目標。項目經理為綠色施工第一責任人,負責綠色施工的組織實施及目標實現,并指定綠色施工管理人員和監督人員。編制綠色施工方案。該方案應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獨立成章,并按有關規定進行審批。
一、節能措施
根據施工現場具體情況合理組織施工,積極推廣節能新技術、新工藝,制定合理施工能耗指標,改善能源使用結構,有效地控制施工過程中的能耗,加強現場管理、杜絕浪費,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1、節水措施:管道水壓試驗用水的循環使用:現場安裝水表,使用節水型水閥門;設專人檢查水泄露等,杜絕長流水現象。施工區噴灑等用水,在降水期間,一律使用地下水。
2、節電措施:施工區及生活區應制定節電目標;在保證正常施工及安全的前提下,盡量較少夜間不必要的照明;辦公區使用節能型照明燈具,下班前做到人走燈滅;夏季控制使用空調,現場嚴禁使用碘鎢燈,生活區嚴禁使用電爐;施工機械操作人員盡量控制機械操作,減少設備的空轉;減少無用功,禁止不合格臨時設施用電,以免造成損失。
3、節約紙張:制定辦公用紙的節約措施,減少浪費;推動無紙化和網上辦公,除現場必須文字存檔的資料外,盡量通過網絡進行信息傳遞。
4、節約材料:臨時設施充分利用舊料和現場拆遷回收材料,使用裝配方便、可周轉、可循環利用的材料;選擇耐用、維護和拆卸方便且易于回收和再利用的機具;采用工業化的產品,減少現場作業廢料與建筑垃圾;建立垃圾管理制度,對垃圾進行分類,對垃圾流向進行有效控制,防止無序傾倒和二次污染;推動垃圾的回收和資源化利用。
二、減排措施
1、控制空氣污染的管理措施
(1)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進行施工,減少運輸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運輸、裝卸、儲存能夠散發有毒有害氣體或粉塵物質的,必須采取密閉措施做好防護;
(2)、施工現場非作業區達到目測無揚塵的要求。對現場易飛揚物質采取有效措施,如灑水、地面硬化、圍檔、密網覆蓋、封閉等,防止揚塵產生
(3)、使用造成揚塵的機械、工具,要盡可能封閉,如切割、打磨要加水,攪拌設備必須搭設封閉的圍擋及安裝噴霧除塵裝置。對排放有害氣體的機動車、發電機等定期進行檢修。
(4)、各種化學溶劑、膠水、涂料、油漆等專門存放在通風良好的倉庫,并同時采用排風降溫設備;
2、降低噪音的控制措施
(1)、經常維護和保養機械設備和工具;盡量選用低噪聲或有消聲降噪設備的施工機械;減少設備空轉時間;強噪聲機械設置封閉的機械棚,空壓機、通風機等噪聲比較大的機械設置消音裝置,切割機、沖擊鉆、打磨機需控制使用并設置風管以便排放噪聲。
(2)、工地周圍學校、居民學習休息時段,盡量避免高噪聲作業。必須夜間作業的須提前通知建設單位、當地居委和環保、城管部門,辦理相關手續,張貼安民告示,加強現場監管,禁止喧嘩。
3、控制光污染的措施:
(1)、盡量避免或減少施工過程中的光污染。夜間室外照明燈加設燈罩,透光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圍。
(2)、電焊作業采取遮擋措施,避免電焊弧光外泄。
3、排水、排污及土壤保護
(1)、施工臨時設施統一設置排水系統,并建立沉淀池、確保雨水管網與污水管網分開使用,排水溝與城市管網相連接。污水先排放至排放點附近的污水井,經沉淀后向外排放;保護地表環境,防止土壤侵蝕、流失。因施工造成的裸土,及時覆蓋砂石或種植速生草種,以減少土壤侵蝕;因施工造成容易發生地表徑流土壤流失的情況,應采取設置地表排水系統、穩定斜坡、植被覆蓋等措施,減少土壤流失。
(2)、沉淀池、隔油池、化糞池等不發生堵塞、滲漏、溢出等現象。及時清掏各類池內沉淀物,并委托有資質的單位清運。
(3)、對于有毒有害廢棄物如電池、墨盒、油漆、涂料等應回收后交有資質的單位處理,不能作為建筑垃圾外運,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固體廢棄物的處置措施:
(1)、廢棄金屬及塑料制品的邊角余料,電纜電線殘缺料,廢棄油漆、膠水、溶劑化學品容器等需定期不定期(易燃危險品等)進行清理,集中堆放,按環保要求進行處理。
(2)、可以再利用的物品集中處理,做到物盡其用。
在機電安裝工程中,越來越多的采用即可滿足工程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又能保護環境的、實用的、節能與環保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實現節能減排的“綠色安裝”以先進的工藝、合理地采用節能環保措施,實施科學管理,創造良好的施工環境,在機電安裝行業越來越重要。
參考文獻
[1] 曹旭明,奧運機電安裝工程綠色施工、節能減排工作簡介,中國建筑業協會專家講壇,2012.5
西安市城市夜景照明管理辦法全文第一條 為加強城市夜景照明管理,規范夜景照明行為,美化城市夜景,展示西安歷史文化名城形象,根據《城市照明管理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市新城區、碑林區、蓮湖區、雁塔區、未央區、灞橋區和開發區等城市建成區范圍內夜景照明的規劃、建設、維護、使用和管理,適用本辦法。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夜景照明,是指在戶外通過人工光以美化城市夜景為目的的裝飾性照明。
第四條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是本市城市夜景照明工作的主管部門,負責本市夜景照明設施的建設、維護、使用和監督管理工作。
區人民政府和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具體負責本轄區內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的建設、維護、使用和監督管理工作。
規劃、發展和改革、建設、文物、市容園林、公安、財政、城管執法、交通運輸、電力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城市夜景照明相關工作。
第五條 城市夜景照明應當遵循統一規劃、分級負責、科學設置、節能環保、突出特色、和諧美觀的原則。
第六條 鼓勵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采取多種形式,參與建設夜景照明設施。
第七條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城市總體規劃,會同市規劃、發展和改革、建設等部門編制市城市夜景照明專項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組織實施。
各區人民政府和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根據市城市夜景照明專項規劃編制城市夜景照明分區規劃,并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備案。
第八條 下列建(構)筑物或場所,應當設置夜景照明設施:
(一)繁華商業區和城市主要大街兩側的建(構)筑物;
(二)城市廣場、綠化、雕塑、噴泉、車站、橋梁、風景名勝區、河湖水域及沿岸景觀地帶等公共場所及臨時性重大活動的景觀照明場所;
(三)體育場(館)、劇院、博物館、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等公共文體設施;
(四)城市標志性建(構)筑物、主要大街以外五十米以上的非住宅類建(構)筑物;
(五)主要大街的廣告燈箱、商業門匾;
(六)市城市夜景照明專項規劃及分區規劃確定的其他場所。
城市繁華商業區、主要大街兩側的建(構)筑物和城市景觀地帶的具體范圍,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會同市規劃等部門確定,報市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第九條 城市廣場、橋梁、文物景點等政府部門管理的建(構)筑物或場所的夜景照明設施,由其管理部門設置;其他應當設置夜景照明設施的建(構)筑物、場所,由其所有權人或管理人負責設置夜景照明設施。
第十條 設置城市夜景照明設施應當符合市城市夜景照明專項規劃,并遵守以下規定:
(一)圖案、造型、規格比例與建(構)筑物及周圍環境相協調;
(二)采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光源,避免光污染;道路兩側的夜景照明設施不得影響交通安全;
(三)符合環保要求,有防火、防風、防漏電等安全設施;
(四)采用平時、一般節假日、重大節假日(慶典活動)的分級亮化模式。
第十一條 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的設計、施工,應當符合夜景照明設施技術規范、標準和施工操作規程。從事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的設計、施工單位應當具備相應的資質。
第十二條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構)筑物或城市廣場,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本辦法和城市夜景照明專項規劃、分區規劃,配套建設城市夜景照明設施。城市夜景照明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所需費用納入建設成本。
本辦法實施前未配套建設夜景照明設施或者現有城市夜景照明設施不符合本辦法和城市夜景照明專項規劃的,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應當進行建設或者改造。
第十三條 在審查新建、改建、擴建建(構)筑物規劃、建設事項時,規劃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據城市夜景照明專項規劃和分區規劃對附屬的夜景照明設施工程方案進行審查;建設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對附屬的夜景照明設施建設內容進行審查,并查驗建設單位與所在區人民政府或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的同步建設夜景照明設施責任書。
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在建設工程項目竣工綜合驗收時,對建設項目的夜景照明設施進行檢查驗收,督促建設單位將夜景照明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使用。
第十四條 城市大型、標志性建(構)筑物以及重要文物景點、廣場的夜景照明設計方案,應當通過專家委員會論證,由市政行政管理部門進行方案初審后,報規劃、建設行政管理部門審查,重大夜景照明項目應當報市人民政府審定。
第十五條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應當牽頭組織建立全市夜景照明工程協調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會同各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及市建設、規劃、財政、電力等部門,協調解決夜景照明工程推進工作中的問題。
第十六條 城市夜景照明的啟閉時間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遵循科學、合理、必要、節儉的原則,分區域、分時段確定;遇重大活動需要調整啟閉時間的,應當及時通知相關單位。
第十七條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建立全市夜景照明管理控制中心系統,對城市夜景照明設施運行實行統一管理。
開發區管理委員會應當建立相應的夜景照明控制系統,并與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的夜景照明管理控制中心系統聯網。
第十八條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制定城市夜景照明節能計劃和節能措施,控制景觀照明的范圍、亮度和能耗密度,并依據有關規定,淘汰低效照明產品。
第十九條 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定期對城市夜景照明能耗等情況進行檢查,防止城市夜景照明的過度照明等超能耗標準的行為。
第二十條 政府投資的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由其管理部門負責維護。設施運行所需資金應當納入同級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保證夜景照明設施的正常運行。
社會力量投資建設的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由其所有權人或者管理人負責維護。
第二十一條 維護城市夜景照明設施,應當執行夜景照明設施維護技術標準和規范,保證設施運行正常,整潔美觀,圖案文字清晰、完整。
第二十二條 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用電實行電價優惠,電費收取按路燈電費標準執行。夜景照明設施用電應當與單位內部商業、辦公以及其他照明用電負荷分開,并安裝電表單獨計量。
第二十三條 禁止下列危害城市夜景照明設施正常運行的行為:
(一)在城市夜景照明設施安全距離內傾倒含酸、堿、鹽等腐蝕性物質或者挖坑取土;
(二)在城市夜景照明設施附近堆放渣土、垃圾或者設置建(構)筑物,堵塞、覆蓋維修通道或者設施設備;
(三)擅自停用、拆除、遷移、改動城市夜景照明設施;
(四)擅自接用城市夜景照明電源;
(五)擅自在城市夜景照明設施上架設線纜或者張貼、懸掛物品;
(六)在城市夜景照明設施上刻劃、涂污;
(七)盜竊、損毀、非法占用城市夜景照明設施;
(八)其他危害城市夜景照明設施正常運行的行為。
第二十四條 市人民政府將城市夜景照明建設管理情況納入對各區人民政府和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的年度工作目標考核內容,具體考核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實施。
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應當制定全市夜景照明管理工作考核辦法,并加強日常巡查和抽查,根據考核結果對各區人民政府和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夜景照明設施運行工作進行獎勵,獎勵資金列入城建計劃。
第二十五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相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據有關法律、法規、規章進行處罰:
(一)未按規定建設或改造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的;
(二)未按規定時間啟閉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的;
(三)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的圖案、文字顯示不全或者污濁、陳舊,未按規定修復、維護的。
第二十六條 違反本辦法第十九條規定,在城市夜景照明中有過度照明等超能耗標準行為的,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由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責令改正,對個人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對單位處一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賠償損失。
盜竊、損毀城市夜景照明設施的,由公安機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 本辦法規定的行政處罰,市市政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委托各區人民政府、開發區管理委員會實施。
第二十九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三十條 市政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行政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徇私舞弊、玩忽職守、濫用職權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一條 長安區、閻良區、臨潼區和市轄縣人民政府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三十二條 本辦法自20xx年5月19日起施行。
城市夜景照明1. 一般概念:泛指地域或城市的自然景觀和人文 景觀。
2. 特定區域概念:專指自然地理區劃中的區域景觀。
3. 類型概念:指相互隔離地段,按其外部特征的相似性,歸為同一類型的景觀,如建筑景觀、園林景觀、草原景觀、江河景觀和森林景觀等。
自然景觀
natural landscape
只受到人類間接、輕微或偶爾影響,自然面貌未發生明顯變化的天然景觀,如高山、極地、熱帶雨林及某些自然保護區等。
人文景觀
又稱文化景觀culrure landscape
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景,是自然風光、田野、建筑、村落、廠礦、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主人物和服飾等構成的人文現象的復合體。
夜間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