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考語文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考語文命題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話題,作為命題的好壞,直接影響考生對高考語文作文的發揮。自1977年恢復高考之后,至今為止已有三十多年了,在這三十多年里,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已經走過了一段不凡之路?,F如今,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代表著這個時代對于人類文明的要求。
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四個時期:
我國高考制度始于1951年,十年中斷了高考,但是又在1977年被恢復,高考的作用非常的多,一是對學生所學科目的知識了解程度的考查,二是為給我國培養出高端人才。高考已經走過一段不平凡的道路,通過高考,反映出我國社會的整體情況,側面反映我國社會時代的變遷以及對于人類文明的要求。縱觀歷史,我國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已經歷了四個時期:
(一)傳統時期(1951――1966)
為什么說是傳統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受當時社會大背景影響,政治色彩濃厚、階級情感強烈,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必須與那個時候的政治形勢相關聯,有的時候高考語文作文命題還要服務與那個時候的政治,所以考生在作文中很難有自己的想法思路,很難體現考生的個性,對于當時的考生來說,極大的束縛了考生的思想。
另一方面,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導致老師和學生熱衷于追求押題和追求過于形式化、機械的寫作方式。
(二)過渡時期的命題作文(1977――1979)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后,那個時候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由各個省市自主命題,那個時期的作文命題有:《在主要抓綱治國的日子里》、《當我唱出東方紅這首歌》、《我在這里戰斗的一年》、《我的心已經飛向紀念堂》等等。
從這幾年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中,我們依舊能看出過渡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仍然受傳統高考作文命題的影響,具有十分濃厚的政治氣息。這個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形式稍有改變,但是并沒有跳出傳統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圈子,個人的小我依然要服從于社會主義國家的這個大我,壓制個人的感情和個性發展。
(三) 具有個性化的創新時期(1950――1997)
這個時期我國高考作文命題的思路有所改變,特點鮮明,開始注重考查學生的具體寫作能力及學生想象能力的發揮和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材料作文的形式要求“一張卷子兩種文體,兩種文體體裁一大一小”,充分展現這個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的特點,材料為主,命題為輔,二者互相補充的新式高考作文命題格局。
1982年的作文命題材料是宋朝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的經典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強調個人、國家、社會責任的關系。以后的文章的命題線索關注個人命運的同時,也在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責任問題,比如:1989年,“致青少年同學的一封信”,當時社會的熱點現象是外語比較受歡迎,沒有人關注歷史遺留問題,這個材料要求學生自己說說對高考志愿的總的看法,一旦高考志愿與就業問題相關聯,要懂得犧牲人生目標,學會取舍。另外這一時期的高考語文作文還要求增強考生想象力和提高辯證思維力。辯證思維的能力是用哲學的思維去關注和分析所處的那個社會主要現象的能力。
(四)高中語文作文命題形式發生變化
這個階段我國教育體制的改革趨于完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由全國統一命題的方式改為當地地方自主命題,所以,高中語文作文命題形式發生變化,十分具有當地地方特色,材料作文由單料、雙料向三料作文發展,大大增強了學生話題的范圍和思維的廣度。總的來說,高考語文作文命題有兩大方向:想象力作文的文化熏陶;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方式教育。
1999年高考語文作文《假如記憶力可以移植》這個命題,就是設限少,充分的給考生自由發揮的余地。但是這個命題作文要求作文的范圍、但是不規定文體,給考生自由發揮的空間,自由性比較強。具體規定范圍,是指命題作文的內容和“假如記憶力可以移植”相關聯,就不算跑題,所以不管內容還是寫作手法都是多種多樣的,不受限制。這個命題作文是有關于科學設想的,自然而然的聯想到想象力和觀察力。規定范圍不限制題目,為了方便考生在一定的范圍內自主選擇所要寫的內容。不規定文體,要求考生只要不寫詩歌文體的,其他什么文體的都可以寫。不管考生選擇哪種文體以及哪種寫法都是可以的。這一階段的高考語文作文命題的改革是比較適合當前發展的形式的。
結束語:
高考語文作文命題要符合當下時代的要求,盡可能不以具體觀點來命題,命題的范圍最好讓所有考生不受限制,可以暢所欲言,敘述自己的觀點,命題的范圍最好是辯證的,可以使考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度。命題角度可以從考生最擅長的、最感興趣的話題入手,保證他們言之有物,激發考生的創造性思維,著重體現考生的個性,塑造考生人格特點。
高中生心理生理日趨成熟,但是他們涉世未深,終究沒有踏上社會的道路,高考語文作文的命題范圍不要過于寬泛、抽象、不確定,避免考生說空話、套話、假話,命題的范圍要以引導學生主動關心他人、思考人生等話題為著眼點,善于利用高中生的思維特點,適當激發其無可限量的能量。
參考文獻:
[1]余衛兵.立足現實,邁向多元的命題趨勢 [J] 中學生,2011.(8)
[2]楊興芳.近三十年高考作文命題的人文追求 [J].教學研究,2012(5)
【導語】2018年遼寧高考語文考試已結束,
(適用地區: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重慶、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海南)
二戰期間戰斗機防護,多數人認為,應該在機身中彈多的地方加強防護。但有一位專家認為,應該注意防護彈痕少的地方。如果這部分有重創,后果會非常嚴重。而往往這部分數據會被忽略。事實證明,專家是正確的。請考生結合材料進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段作文。為方便大家及時獲取2018年高考試題、成績、分數線信息,
【導語】2018年海南高考語文考試已結束,
(適用地區:內蒙古、黑龍江、遼寧、吉林、重慶、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海南)
二戰期間戰斗機防護,多數人認為,應該在機身中彈多的地方加強防護。但有一位專家認為,應該注意防護彈痕少的地方。如果這部分有重創,后果會非常嚴重。而往往這部分數據會被忽略。事實證明,專家是正確的。請考生結合材料進行分析。自定立意、自擬標題,寫一段作文。為方便大家及時獲取2018年高考試題、成績、分數線信息,
選擇贊成燃放,可以從民間習俗、人情需求、文化傳承等角度正面闡述;同時還可以由禁放原因如環境污染、安全隱患等出發,指出暫時性燃放的煙花爆竹并不是環境污染的最大原因,而安全隱患主要與產品|量和自身安全意識有關等。
選擇禁止燃放,可以正面例證其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問題,也可以論證“年味”也能換一種形式,不健康的習俗可以休矣。
選擇限制燃放,則更容易寫作,只要結合前兩者即可。
要注意的是,對燃放煙花爆竹的三種不同態度,實質上是傳統民俗與環境保護、城市治理的激烈碰撞和博弈。行文時除了羅列理由,最好能再提出幾點解決方法,比如提高煙花爆竹“國標”、改善城市規劃布局、改變經濟和能源結構等,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這個題目將成語“買櫝還珠”放到了當下的社會環境來思考。
“還珠”的行為固然愚笨,但制作精美的“櫝”的確能吸引顧客的目光,增加“珠”的價值,所以,適度的包裝會“錦上添花”。但過分的包裝只會“喧賓奪主”,無端增加消費者的負擔,久而久之會失去消費者,得不償失。由此出發,可以立意為:產品需要包裝,但要“適度”。
當然,也可以從材料的對立面出發立意:不需要在意外在的包裝,內在的品質最重要,要有自己獨到的眼光。還可以做更深層的思考:剖析內在品質和外在包裝的辯證關系,引申到“文”與“質”的關系。
在這個作文題中,陳道明反駁的話語是關鍵句,從中可以挖掘主題,如:(1)世界是由平凡的人組成的,沒有這么多英雄,正是看似“平庸”的人通過努力奉獻了精彩,所以,要看到平凡的人的價值;(2)孩子們贏得了觀眾的喝彩,獲得了集體榮譽,個人英雄是英雄,團體英雄也是英雄;(3)孩子們的動作雖然整齊劃一,但“每一張臉是不一樣的”,在群體表現中也可以體現個性,“集體榮譽”與“個人英雄”并不矛盾;等等。
題目中的兩則材料都是關于“理想”的。第一則材料揭示了孩子們的理想隨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科學家”變成了“明星”“老板”這類受人關注、收入豐厚的職業。第二則材料進一步說明,當下中國青少年的理想極少與科學相關。
材料的內在指向在于引導同學們思考物質與精神、名利與理想的關系??茖W家的物質生活未必豐富,但精神往往是富足的;而明星、老板的一大特點就是有名有利、物質生活不錯。所以,人們應該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足還是物質的富有?是追求名利還是理想主義?寫作時,應該就此話題展開辯證思考,可以贊同追求物質,因為物質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也可以提倡人應該有點理想主義,應該有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還可以將二者結合起來分析,闡述物質享受與精神追求并非矛盾對立的雙方。
材料從正反兩個方面客觀、全面、真實地揭示了大數據給人們帶來的利與弊?!懊鎸Υ髷祿?,你有怎樣的思考?你會怎么辦?”不外乎三種態度:其一,看到大數據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利”,并且全力投入這種生活;其二,更多地看到大數據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弊”,于是遠離大數據,保持大數據出現之前的生活狀態;其三,辯證看待大數據的利與弊,不拒絕,但也會小心,更重要的是學會應對和運用大數據。
相對來說,第三種態度更客觀。大數據存在隱私安全問題的弊端是客觀存在的,關鍵看人們如何應對和運用。只要我們學會變大數據之弊為利,就能做自己命運的主宰者。比如可以這樣立意:不做數據的奴隸;趨利避害,讓大數據造福人類;讓大數據為我所用;以敬畏之心面對大數據。
在具體寫作時,好的文章應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追求思想的深度。如何正確對待網絡大數據,不僅關系到自我將來的生活,還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涉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如果能從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等角度深入思考,文章自然就會走向深刻。舉例來說,如果數據分析能預測一個孩子在學校表現如何,他將來適合怎樣的工作……那么,這個孩子該如何生活下去呢?如果數據分析能預測迎合觀眾或聽眾的口味,那么,創意、靈感和驚喜還會存在嗎?
寫作立意的方向可以有:
(1)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是利。可以設想,未來人工智能帶來的科技產品,將會是人類智慧的“容器”。人類“善假于物”,可以“絕江河”,可以“致千里”,何樂而不為?
(2)人工智能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是弊。以中學生的知識背景,很難從純科學的角度對這一新技術做精細的弊端評估,所以不妨切換視角,從科技對人們生活的負面影響,以及人們在科技生活中喪失的東西如人文情懷等角度著筆,更易成文。
(3)人工智能是把雙刃劍,利弊皆有,弊端要在發展中去解決。許多人類自身的價值,如創新、審美的能力是人工智能永遠無法替代的,這是人類的信心與優勢所在。古往今來,科學和人文,從來都是人類發展中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兩大重要力量。
應該說,最后一種立意是這個作文題比較好的立意。
材料從2016年十大網絡流行語出發,對網絡流行語傳播的利弊給出了三種意見:(1)網絡流行語是對漢語文化的豐富;(2)長期誤用、濫用網絡流行語是對漢語文化的一種褻瀆;(3)語言有其固有規律,應包容地看待網絡用語。
三種意見,各有道理。同學們在寫作時,應該綜合辯證地看待這一問題。立意如:
(1) 贊賞網絡流行語的發展。因為網絡流行語雖有不成熟之處,但其時代性、創新性不容抹殺。
(2) 包容地看待新的語言形態。我們應該相信漢語的自我凈化能力,可以在歡迎美好的、有正能量的網絡流行語的同時,堅守好漢語言文字的純凈。
一、用題記(后記)昭示文章內容
題記,寫在文章題目下面的文字。
后記,寫在文章正文后面的文字。多為扼要說明文章的內容或主旨,有的只是引用經典的名人名言。用題記(后記)昭示文章內容(起著貫串全篇的思想紅線作用),一方面可防止自己行文時偏離中心,一方面有利于讀者抓住文章中心,另一方面還能使閱卷老師眼睛一亮,一舉三得,何樂而不為之?
二、文章中有三五個小標題
文章有小標題(也有用標號的),思路清晰,結構謹嚴,層次分明。文章有小標題后,每個標題下都有獨立的故事或是場面描寫,這樣容易采用蒙太奇式筆法,宕開思維,超越時空,一方面可以從不同角度、維度來詮釋中心,一方面可以顯出使用材料的豐富多彩,另一方面較易完成1000字的規定字數。
三、語錄體(聊天式筆法)
對話式語錄體文章比較適合現在喜歡上網聊天的中學生。一方面用第一人稱行文利于直抒胸臆,表達心聲,一方面利于進行討論展開話題,筆法輕松活潑,另一方面可設置多方對話,延展自如。
書信體也是一種對話。書信體比較正式、坦誠、莊重,給人以信任感,也利于表達自己的心情,因它是心靈的交流。切忌把書信寫成無事的流水賬。此外,書信格式中的“此致”“敬禮”位置必須正確,“此致”要空兩格,“敬禮”寫在下一行頂格。
四、小小說
小小說又稱微型小說,是文學創作中的“輕騎兵”,越來越受考生的歡迎。與小說相比,它“五臟”俱全且簡捷明快。小小說的構思必須匠心獨運,要講求“平中見奇”——小中見大出深意;講求抑揚的策略——可先抑后揚也可先揚后抑;講求呼應的策略——過渡銜接自然順暢;講求布局的策略??行文要有一定的邏輯順序,思路清晰連貫;講求起伏的策略——一波三折引人入勝;當然,結尾要出人意外。
還可以寫劇本、小品等,但不可強不能而為之。考場選用文體的總原則是能發揮自己的寫作機智和寫作特長。(冠華作文庫)
記敘文構思六“一”訣
1.一槌定音的開頭。即開篇二三句或點出記敘重點,埋下行文線索,或明確主題思想、奠定感情基調。這樣的開頭,簡潔洗練,直截了當?!痘赜浳业哪赣H》一文的開頭,堪稱一槌定音的典范。首句“得到母親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交作緣由,次句先以“我愛我母親”定下感情基調,再用“特別是她勤勞一生”表明敘事線索,后用“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遠回憶的”點明主旨。短短兩句,即成為全篇回憶母親優秀事跡的十分清晰的總樞紐。
2.一線串珠的結構。即全文沒有貫穿到底的中心事件,而是以主要人物的活動或品質為主線,組織典型而各有側重的情節,統一服務于中心。這種結構避免了行文的旁逸斜出,使文章重點突出。魏巍《我的老師》分寫七件小事:假發怒、教跳舞、觀蜜蜂、教讀詩、依戀師、化糾紛、夢尋師,皆由熱愛、感激、思念老師這條感情線索貫穿起來,從而使文章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3.一波三折的情節。“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一個中心事件的文章,若能在故事情節的發展上做到張馳結合,起伏變化,則可扣人心弦?!遏斕彷犎蜴傟P西》中,當魯達聽到金氏父女的哭述后,怒火中燒,要“打死了那廝再來”時,情節陡起,似乎即將到來,但作者卻巧妙地讓史進、李忠兩個“三次五回勸得他住”。這樣有急有緩,掀起波瀾;當魯達送走金氏父女,“徑到狀元橋來”,懲強除惡的好戲似乎就要上演時,作者卻筆鋒一轉,寫魯達在鄭屠肉鋪
前坐了下來,三戲鄭屠。這樣一放一收,又掀起波瀾。簡單的一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的故事,寫得如此精彩,情節的一波三折功不可沒。
4.一字傳神的細節。人物性格的塑造、作者感情的抒發,都離不開一字傳神或一針見血的細節。魯迅《社戲》寫孩子們歸航途中偷豆,阿發“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阿發”往來的摸“,有比較鑒別之意,顯現出他聰明而無私的童真,傳達出作者對他的敬佩喜愛;魯迅《孔乙己》寫孔乙己”從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里,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這里的”摸“,表錢數不多之意。特定的動作正是孔乙己生活窘迫、窮困潦倒、遭遇悲慘的寫照,傳達出作者對他的哀傷同情。同為”摸“字,作者卻在不同的地方賦予各異的含義,且凝練傳神,可見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