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陽光體育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小學階段推進陽光運動模式的重要意義
小學階段是孩子發展的基礎階段,是身體發育的重要階段,是體育運動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小學生近些年來的課業負擔不斷加重,課余時間較少,繁重的課業負擔使得小學生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近視、肥胖的小學生數量逐年上升。在小學階段推行陽光體育運動,正是貫徹了教育部的號召,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不單單重視小學生的身體健康,同樣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使小學生養成樂于運動的習慣。陽光運動模式的推廣正是“以人為本”思想的最佳體現,它以小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作為體育運動的重點,結合多樣的體育運動形式,使孩子在快樂中享受體育。小學的陽光體育教育要把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了解學生喜歡什么樣的體育運動、學生喜歡怎樣的運動課模式,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進行課程設置。陽光運動模式在小學體育教育的推廣能夠使學生作為體育課堂的主體,能夠使老師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加強小學生的健康意識,培養小學生的個性、運動技能以及意志力,對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大有裨益。陽光運動模式的推廣是對傳統小學體育教育的改革,在傳統小學體育教育的基礎之上,揚其長,避其短。它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小學體育教育的弊端,在傳統體育教育中,課堂中老師是主體,忽略了學生的感受,體育課往往表現為一種“被迫的運動”,而陽光運動模式的推廣能夠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再是老師唱主角,學生唱配角,學生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的體現。陽光運動對推進小學體育教育的改革起到了極大地推動作用。
二、陽光運動模式推廣存在的問題
由于陽光體育運動是一種新的體育教育模式,其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和以往的教學目標有所不同,在現階段的小學教育中,因為教育體制的因素,小學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始終無法撼動,都是“一切服從于科學文化教育”,體育運動的教育往往不受重視,甚至有的學校的操場就是一片空地,沒有任何運動器材,這種教育模式和教學觀念都使陽光體育運動的推廣舉步維艱。由于我國小學教育的特殊性,往往許多班級的體育課都是由一個老師教授,有的老師甚至還會承擔其他的教學任務。陽光體育運動則需要老師花費很大的精力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備案課堂教學內容,甚至有的新穎運動形式需要老師花費時間去學習再來教授學生,老師繁重的教學任務使之無法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豐富體育課堂,這是阻礙陽光體育運動進行的重要客觀因素。陽光體育運動提倡引進多種樣式的體育運動形式,但是引進的體育運動要簡單、易操作危險系數低,適合小學生。太極拳是我國的傳統運動,難度系數不高,而且容易學習,對于改善體質有著極大的作用;健美操是一種相對新穎的運動形式,傳統思想認為健美操不適合孩子,這種想法是不對的,健美操有利于展現孩子的活力,活動身體各個環節,增加身體柔韌性;隊列比賽有助于培養孩子的團隊意識,激發學生運動熱情,但是由于現階段思想的局限,多樣式的體育運動很少被引進。陽光體育運動是以多樣的運動形式為基本特征的,目前我國小學階段的體育課程仍然缺乏多新穎的體育運動形式,依然在沿襲傳統的體育教育方式,踢足球、跑步以及拍籃球仍然是體育課教授的重點內容。另外,體育課的形式也趨于單一,僅僅是老師教授,學生模仿,缺乏師生互動,更是缺乏一些趣味比賽,無法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
三、陽光運動模式推廣的可行性措施
1.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進一步推廣陽光體育運動模式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了解學生的意愿,根據學生的需要設置體育教學課程,樹立牢固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小學體育老師應該積極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根本目的,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行陽光體育運動的推廣必須避免填鴨式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自主運動的意識,使學生養成終生運動的習慣。
2.營造融洽的教學氛圍
陽光體育運動的課堂教學是在一種師生關系融洽、其樂融融的氛圍中進行的,陽光體育運動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有一個強健的體魄,更是為了學生有一顆陽光的心。愉快和諧的氣氛能夠使孩子們在快樂中運動,因為運動而快樂,也能改變傳統教學中的“被迫運動”的尷尬局面。小學體育老師要注重把快樂帶進課堂,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平等,教學相長,拉近自己和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有一個放松的心情,正式運動之前要進行課前熱身運動,老師可以講一些關于體育趣聞笑話,充分活躍氣氛。
3.引進多樣化的運動形式
陽光體育運動要充分體現其多樣化的運動形式,要實現師生的平等互動。在課堂教學中要引進新穎的運動形式,同時又要適合小學生,這樣才有推廣的價值,諸如隊列操、健美操、太極拳等簡單易行的體育運動形式。同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比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每個孩子積極參與運動,組織運動,積極發言,促進師生之間的平等互動。
四、結語
1、體育教學課程設置單一傳統的體育教學課程基本上就是籃球、足球、跑步,甚至于就是根據課本給學生灌輸一些理論知識。這樣的課程設置枯燥乏味、缺乏新意,帶動不起課程氣氛,對體育的教學起到了阻礙的作用。
2、激發不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體育課程設置單一再加上老師的教學方法不當等等原因,學生喪失了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這也導致了體育教育不好進行的結果。3、學校本身對體育教育的定位不準確學校體育教育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但是有些學校對于體育教育的認識就不深刻,對體育教學不重視,導致了體育教學定位的偏差,這種落后的體育教學理念以及對體育的不重視嚴重阻礙了學校體育教學的進程。
二、學校體育教育基于“陽光體育運動”的改革措施
1、加強體育健康的理論教學這里的理論教學并不是按照課本進行生搬硬套的教學,而是對學生進行體育素養的熏陶,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體育的作用,對在體育運動時如何避免受傷的方法等進行教學,這種打破常規灌輸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們樂于接受,能夠真正的使學生學到體育健康的知識,從而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改變教學模式,增加課程設置傳統的教學就是老師為主體進行講解的模式,這種方式過分強調老師的地位,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因此改變教學模式也是非常重要的。與此同時,增加課程的設置,也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像健美操、交誼舞、踢毽子、跳繩等趣味性比較強的體育運動更能讓學生喜歡上體育,不僅使他們得到充分的運動,還能讓他們在運動中提高團隊意識和交際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開展選修課,調動學生積極性每個學生的愛好不同,因此開展選修體育更能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學校根據自身的特點和能力,給學生們提供更多的體育選擇項目,讓他們在樂趣中達到發展和成長,不僅緩解了平時學習的壓力,還能真正的培養他們的運動精神,有利于陽光體育運動的開展。
4、學校對體育進行科學考評,避免過分重視分數傳統的教學注重分數,使得學生每天只是不間斷的學習文化知識,忽視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學校應該根據陽光體育運動的政策及目標,建立科學的體育考評制度,淡化分數在學生中的影響,讓他們真正認識到體育的重要性,促使他們全面發展。
關鍵詞: 初中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提高
1.前言
近幾年來,針對學生體質健康逐年下降的現狀,國家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市教委等各級行政部門先后出臺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陽光體育運動工程、《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等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旨在恢復并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要求,我校于2008年對在校生進行了全面的體質健康測試,測試項目分別為:初一年級身高標準體重、肺活量、仰臥起坐(女生)、擲實心球(男生)、50m跑;初二、初三年級身高標準體重、肺活量、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仰臥起坐(女生)、擲實心球(男生)、籃球。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2008年參加體質健康測試的全體初中學生。
2.2研究方法
2.2.1實驗法。
按照學生體質健康測試的方法與要求對我校學生進行測試。
2.2.2統計法。
運用Excel、體質健康測試V2.0等相關軟件對實驗所得數據進行統計。
2.2.3比較分析法。
綜合比較各項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果。
3.結果與分析
3.1測試樣本量和平均分的比較與分析
一年級參加測試男生434人,女生295人;二年級參加測試男生394人,女生287人;三年級參加測試男生358人,女生297人。一年級男生平均得分為69.62分,女生平均得分72.63分,總平均分70.84分;二年級男生平均得分為79.10分,女生平均得分85.40分,總平均分81.75分;三年級男生平均得分為88.09分,女生平均得分91.81分,總平均分89.78分。如表1所示:三年級男生平均得分高于其他年級;三年級女生平均得分高于其他年級;總體平均分三年級明顯高于其他年級。
3.2各年級《標準》測試成績的比較與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一年級的優秀率為14.95%,二年級的優秀率為28.78%,三年級的優秀率為44.89%,三年級的優秀率高于其他年級;從良好率看,一年級為64.20%,二年級為62.94%,三年級為41.68%,二年級高于其他年級;從及格率看,一年級為16.60%,二年級為9.69%,三年級為13.44%;從不及格率看,一年級為4.25%,二年級為3.6%,三年級為0,一年級的不及格率最高。從各年級的男女生成績看,三年級女生的優秀率達到了46.80%,遠高于一年級的20.00%和二年級的39.72%,說明三年級女生的體質健康情況是最好的。
3.3各項目《標準》測試指標的比較與分析
3.3.1各年級身高標準體重。
如表3所示,三年級學生身高標準體重評價指標符合標準體重的占63.51%,人數比例高于其他年級。一年級體重過輕的占4.80%,人數比例高于其他年級;體重偏輕的占25.10%,人數比例高于其他年級;體重超重的占19.34%,人數比例高于其他年級;體重評價為肥胖的占19.34%,高于其他年級。
3.3.2各年級各項指標評價的比較分析。
由于三個年級采用了不同的指標體系進行測試,見表4、5、6,因此下文只對相同的測試指標進行比較分析。
3.3.2.1肺活量體重指數
從優秀率和良好率觀察,三年級男、女生和二年級女生較為突出,單項評價明顯優于一年級男、女生和二年級男生。
3.3.2.2身體素質項目
從三個年級女生的各項測驗結果觀察,三年級的優秀率和良好率最高,不及格率最低;二年級的其次;一年級優秀率和良好率最低,不及格率反而最高。
三個年級的男生的測驗結果也基本相同。
4.結論與建議
4.1各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異
我校各年級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由高向低的排列順序是三年級、二年級、一年級。各年級男生和女生體質健康存在較大差異,三年級女生的優秀率最高,一年級男生的不及格率最高。
4.2各測試項目之間成績存在一定差異
從身體形態看,一年級超重和肥胖的學生相對較多,二年級體重偏輕和過輕的學生相對較多,三年級學生的身高標準體重指標評價得分較為合理。
4.2.1一年級學生由于是剛從小學進入初中,身體各方面處于一個相對較弱的“兒童”時期。而且現在的家長過多地給孩子補充營養,造成孩子營養過剩,這一點在低年級孩子的家長身上尤為明顯,所以會出現一年級學生超重和肥胖過多的情況。
4.2.2二年級學生的身體正處在青春期發育的高峰期,身體各項指標和身體素質都較初一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面臨初三的體育中考,學生和家長對體育鍛煉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強度有了明顯的提高。
4.2.3三年級學生較一、二年級學生生理、心理都更健康、成熟,所以首先在身體原始運動能力上強于一、二年級學生。更重要的一點是三年級學生要面臨體育中考壓力(北京市2008年體育中考滿分為30分,計入中考成績),學生和家長對體育鍛煉尤為重視,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鍛煉的強度都大大增加,學生對運動技能的領悟和掌握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所以三年級的測驗成績要明顯優于一、二年級。
4.3提高我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建議
針對我校學生體質健康的現狀與我校體育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以下四個方面的建議:
4.3.1身體素質教育必須和學校教育融為一體。
當前對身體素質教育的內涵與外延有一種錯誤認識:輕視身體素質教育,認為身體素質教育不如學習知識和培養能力來得更實惠些,把升入高一級學校作為教育的最終歸宿。因此,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擺正學校體育工作在整個素質教育中的位置,改變學校體育教育薄弱環節的現狀,為實現素質教育的總目標而努力奮斗。
4.3.2培養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某項體育活動感興趣,可以促使其對此傾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產生持久的注意。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培養的過程中,要以充沛的感情、專注的精神、優美的動作、生動的語言、嫻熟的技巧、組織得體的體育游戲、和藹可親的態度來感染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感情,充分信任和尊重學生,用“樂教”促使學生“樂學”,使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體驗到體育鍛煉所特有的快樂感和喜悅感,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使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得到有效釋放。
4.3.3加強體育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學習。
體育鍛煉習慣是一定條件與一定的體育知識技能自動化行為方式的連接。學生的體育能力與體育理論知識、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鍛煉習慣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它是培養學生體育鍛煉能力與養成體育鍛煉習慣的基礎。因此,教師要改變過去那種固定的、缺乏多樣性的體育課程體系,建立以“終身體育”為主線的,內容豐富、靈活、個性化的課程體系,使學生獲得更多的體育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體育鍛煉能力,加速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培養其“終身體育”意識。
4.3.4合理利用學校現有的體育資源,加大對體育的投入。
合理利用現有的場地,使之發揮最高使用率和最大使用效果。修改日作息時間表,錯開各年級的早操和體育活動時間;把全校的室外活動場地劃分為若干小區,較合理公平地分配給各年級在不同的時間里使用。在現有的體育場館的基礎上,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增加一些學生的活動場地和配套設施,校方應會同體育組對學校的體育資源進行匯總統計,對不合理的體育資源進行整改,對教學必需的緊缺資源進行必要的補充,逐步使學校的體育資源的配置達到《高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和“雙高普九”的基本要求。
參考文獻:
[1]王慧麗.我國學生體質健康現狀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12,VOL23,(6).
[2]教育部學生體質健康網:csh.省略/.
[3]張秋霞.“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實施與學校體育改革[J].教學與管理,2008.4.20.
[4]陶升平.海淀中心學區學校體育工作的現狀與思考[J].海淀區學校體育論文集粹,2003.2.
[5]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孫洪濤.大學體育與健康教育[J].湖南師大出版社,2001.
[7]基礎教育與創新[M].人民教育,20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