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命哲學論文

生命哲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哲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命哲學論文

生命哲學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生態文明;生態危機;哲學基礎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2)03 — 0040 — 02

生態文明是相對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的一種社會文明形態,是人類文明演進的一個新階段,是比工業文明更進步更高級的人類文明新形態。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共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指人類的主流價值取向和社會實踐己能自覺地把自然生態效應納入一切社會經濟活動之內。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實現人與自然和人與人的雙重和諧目標,進而實現社會、經濟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以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那么,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到底是什么呢?本文從生態世界觀、生態價值觀、生態思維方式三個維度對生態文明的哲學基礎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生態世界觀的形成及意義

(一)中西方古代哲學家的生態思想

1.古希臘樸素的生態觀

西方最早對自然做哲學思考的精神活動始于古希臘。無論是古希臘的唯物主義自然觀還是唯心主義自然觀都認為“人與自然是統一的”。古希臘自然哲學家們過對現實自然現象的觀察,而形成的思維方式主要是一種樸素的辨證思維方式。它把外部世界的自然事物,理解為是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中的變體存在,把變體存在的動變本性理解、把握為本體存在即本原物的變動本性的產物和表現,從而在歸根到底上用本原物的變動本性,來理解、闡釋變體存在—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

2.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觀

我們中華民族在長期生產實踐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傳統。其中,尤以對“天、地、人”及其關系的反思為主。“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的核心思想,我國是以農耕為主的社會,農耕仰仗于天,天人關系是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強調人與自然的統一,人的行為與自然的協調,道德理性與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思想家對于主客體之間、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律之間關系的辯證思考。這一思想對于反思現代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所產生的負面效應,對于解決當今世界由于工業化和無限制地征服自然而帶來的自然環境污染、生態平衡遭破壞等問題,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二)哲學的生態觀

馬克思對生態文化的思考是在其實踐哲學的框架中進行的。他的哲學立場已經超越了意識哲學和思辨哲學范式,開始轉向實踐哲學或文化哲學的理解范式。馬克思生活的時代正是資本主義工業和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人類日益陷入的現代文明困境是馬克思文化哲學的現實背景。馬克思的生態文化思想也正根植于這一時代背景之中。馬克思恩格斯深刻的意識到生態問題不僅是自然環境的問題,更關涉到人類的社會、文化和精神的方方面面,社會、文化和精神也是普遍聯系、相互影響的有機整體,一是人與自然相沖突,引發了自然生態危機;二是人與自我相沖突,引發了精神生態危機;三是人與他人相沖突,引發了社會生態危機。他指出,“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1〕從文化的角度而言,“生態文化”則可以分為外部生態文化既自然生態和社會生態和內部生態文化既人類的精神生態。“內部生態文化”與“外部生態文化”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要真正解決生態問題,不僅僅是解決狹義的自然生態問題,更為重要的是解決社會生態問題和精神生態問題。

二、 生態價值觀的歷史演化

(一)生態價值觀的歷史演化

人類文明的發展經歷了四個時期,在這個過程中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與自然的關系在不斷的變化,自然對人的價值也不斷變化,人類的生態價值觀也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過程。

1.原始文明時期的生態價值觀

原始時期的人類是依附于自然的,正如馬克思所說:“自然界起初是作為一種完全異己的、有無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與人們對立的,人們同它的關系完全像動物同它的關系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于自然界”〔2〕。可見原始人類與自然的關系是如此密切,只有依附在自然之下,并在其恩惠之下才能生存下去。

2.農業文明時期的生態價值觀

大約在一萬年前人類終于告別了漫長的原始社會,走進了農業文明時期。這一時期人類主要的生產生活方式是農業和畜牧業,相對于原始社會,這一時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類對自然的依賴由本能變成了自覺,人類開始從順應自然轉變為干預自然。但是,這種干預行為的能力是有限的,基本上還是適應自然,或者是強化自然的某些特征,體現的還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基本關系。

生命哲學論文范文第2篇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幾年的求學生涯,雖然只是一個本科畢業,但也實屬不容易。首先,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當然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農民,沒有他們的勤勤懇懇和細心安排,我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學生活。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經濟學第二專業的學習。當然,一個農民家庭要同時供兩個大學生上學,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接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在我求學時對我經濟和精神上幫助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們,我的生活因你們而精彩和充實。

華中科技大學,這里嚴謹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我大學四年過的很充實和愉快。我第一學期是在哲學系度過的。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我有幸和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聽睿智的哲學老師講授哲學。后來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時沖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哲學系,離開了親愛的哲學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光,但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尤其是對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這些有用的東西一直對我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伴隨我走完整個人生的道路。現在回想起在哲學班的日子,還是那么的溫馨和愜意,我不能不感謝當時哲學班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跟你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真是其樂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學期,我轉專業來到了一個新集體,開始了新的專業。雖然老師和同學都是新的,專業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種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和融洽!這對我融入新環境,對新專業產生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師更是讓我難忘,他們嚴謹的學術態度,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這篇論文構思和寫作過程,我的論文指導老師王國華教授,對我論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沒,王老師每次給我的疑問給予細心的解答并給出寫作建議,對我的論文進行細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論文結構一步一步的完善,內容日趨豐滿。沒有王老師的細心指導,這篇論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還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生命哲學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文論 氣 文氣說 范疇

中國古代文論中的范疇多至難以計數,梳理起來障礙重重。然而這些范疇并非無章可循,它們之所以數量眾多,是因為它們往往是由為數不多的元范疇衍生出若干子范疇,子范疇又進一步交融衍生出更多的范疇。例如:“氣”、“味”、“韻”、“象”等元范疇經過交融形成“氣味”、“氣韻”、“氣象”、“韻味”等子范疇,在“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韻外之致”的基礎上又逐漸形成了“意境”。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氣說”,標志著“氣”正式成為中國古代文論的第一個范疇,因此“氣”在中國古代文論中具有西方哲學中“始基”的意義。然而后世學者對于曹丕的“文氣說”卻人言人殊,為此我們將追根溯源探討“氣”是如何由哲學范疇轉化為文論范疇的,并深入曹丕《典論?論文》的文本,探究“文氣說”的真實內涵。

一、“氣”作為文論范疇的形成

在春秋戰國至兩漢時期,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氣”一直作為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范疇處于不停的演進之中。

(一)“氣”作為宇宙萬物的本源,如:

《老子》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①

《老子》提到的“一”即是“元氣”,“陰”、“陽”即是“陰氣”、“陽氣”。在中國古代的宇宙觀中一般認為宇宙誕生于混沌的“元氣”,然后分化成“陰氣”與“陽氣”,“陽氣”上升為天,“陰氣”下降為地,天地交泰化育萬物,于是萬物就遺傳了陰陽二氣的基因,只有萬物之中的陰陽二氣相互和諧才能存在、發展,否則就走向毀滅②。

(二)“氣”作為人的生命之源泉,如:

《莊子?知北游》:“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③

《管子?樞言篇》:“有氣則生,無氣則死,生者以其氣。”④

“氣”既然是宇宙萬物的本源,作為萬物靈長的人自然也離不開“氣”。上面的幾段話雖出處不同,表述也不盡相同,但是可以看到,中國古人普遍認為“氣”為生命之本,人為精氣凝聚而生,精氣一旦散失,生命就隨即逝去。

(三)“氣”作為道德意義的“正氣”,如:

《孟子?公孫丑上》:“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謙于心,則餒矣。”⑤

古人認為人秉“氣”而生,“氣”自然也會影響到人的精神,于是孟子“浩然之氣”的提出自然不是意外。雖然郭沫若在《宋尹文遺著考》中認為孟子的“養氣說”源于《管子?內熱篇》的“靈氣說”⑥,但孟子的“養氣說”畢竟是改造了春秋以來關于“氣”的學說并賦予了儒家道德含義,成了具有道德人格含義的浩然正氣。這不僅影響了后世以人物品藻為代表的對人格精神的審美,而且催生了韓愈的“氣盛言宜說”,并對古代文論探索作家創作的心理機制也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四)“氣”作為人進行精神活動的原因,如:

《淮南子?原道訓》:“今人之所以……察能分白黑、視丑美,而知能別同異、明是非者,何也?氣為之充,而神為之使也。”⑦

班固《漢書?禮樂志》:“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⑧

通過上面的兩段話可以看到,到了漢代人們認為人之所以能產生情緒、情感,乃至更高的審美活動、認知活動,都在于“氣”的作用。這可以說是“氣”由孟子的可以外溢于天地的道德人格之“氣”向人類精神的進一步深入。

(五)“氣”作為人的個性、氣質,如:

王充《論衡?命義》:“稟得堅強之性,則氣渥厚而體堅強……稟性軟弱者,氣少泊而性羸窳。”⑨

劉邵《人物志》:“靜燥之決在于氣。”⑩

漢末魏晉時期的戰亂及儒學的勢微,造成人們感慨于生命短暫、人生無常,促成了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對個體氣質、才情、風度的體察和追求成為社會風尚,于是人物品藻盛行,以“氣”論人的現象在社會上彌漫開來。人物品藻對于人的稟性、氣質、才能、情性的辨識逐漸影響了文論家對作家氣質、個性及才情的認識,因而“氣”、“神”、“韻”、“風”、“骨”等用于人物品藻的品鑒標準,在隨后的文論著作中都一一轉化成了文論范疇。

二、曹丕《典論?論文》中“氣”的含義

“氣”經歷了從自然有形的云霧水氣到哲學本體意義上的“氣”,再從生命存在的本源到具有道德意義的“浩然之氣”,最后才由支配人精神活動的“氣”及作為個性、氣質的“氣”轉化為作為文論范疇的“氣”,于是就有了《典論?論文》的“文氣說”:

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譬諸音樂,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11}。

然而對于曹丕“文氣說”的“氣”的解釋,后人卻眾說紛紜:

黃侃認為:“文帝所稱氣,皆氣性之氣。”{12}

羅根澤認為,“文以氣為主”、“徐質庇釁肫”、“公鐘幸萜”的“氣”,指文章的聲調而言,“氣之清濁有體”及“孔融體氣高妙”的“氣”,指先天的才氣及體氣而言{13}。

陸侃如、牟世金認為:“《典論?論文》中所說的‘氣’,是指作者的氣質在作品中形成的特色。”{14}

葉朗認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的“氣”,就是指藝術家的生命力和創造力{15}。

羅宗強認為:“曹丕論作家的‘氣’,主要是指作者的氣質情性而言的”{16}。

袁濟喜認為:“曹丕‘文氣說’的‘氣’的確切含義是指作家獨特的氣質個性,包括作家的才能在內,它體現在作品中,就是作品的風格特點。”{17}

李澤厚、劉綱紀認為:“曹丕所說的‘氣’,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涵義。總起來說,它是文學家的氣質、個性、才能和文學家所要表現的情感的統一,這四者在文學家的創作過程中是合為一體的。當它形成一種強烈的創作沖動,表現于文學家的創作過程和創作所得的作品中時,它就是中國古代美學常說的‘氣勢’。” {18}

可見“文氣說”的“氣”在后世闡釋者那里顯示出多義性與含混性,這些解釋涵蓋了作者的先天稟賦及主體精神、作品的風格、作品的語言等諸多方面。為了正本清源,深入理解《典論?論文》中“氣”的含義,我們不妨返回文本逐句探究“氣”的理論來源及確切含義。

(一)“氣”為“文”之本

如前文所述,“文以氣為主”的提法是由在先秦兩漢時期作為宇宙萬物本源的哲學范疇――“氣”納入文論中的產物,因此有理由說曹丕的文氣說是中國最早是文學本體論。

(二)“氣”分“清濁”

先秦時期氣分陰陽,陰陽化為天地的觀念是普遍流行的,有時候“陰陽”又會表述為“清濁”,例如《淮南子?天文訓》:“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19}后來“清濁”又用來指稱道德品行的好壞,如王充《論衡?骨相》:“非徒富貴貧賤有骨體也,而操行清濁亦有法理。”{20}這些觀點促成了曹丕“氣之清濁有體”的提法,在這里“清濁”究竟所指為何?在曹丕稍后的袁準在《才性論》中作了解答:“物何故美?清氣之所生也;物何故惡美?濁氣之所生也。”{21}

(三)“氣”由心生

曹丕以音樂比文章,這明顯受到音樂理論的影響。《禮記?樂記》就有這樣的論述:“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22}這段話主要闡述了樂由心生、不可以偽的觀點,特別是提到了要將情、氣、神調節到和順的地步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也就是說音樂不只是曲調、節奏等技術問題,這與“曲度雖均,節奏同檢;至于引氣不齊,巧拙有素”是同一個意思――氣由心生。

(四)“氣”作為作家的先天稟賦

曹丕所說的“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也就是說人的才氣、個性是有差別的,這種才氣、個性是由自然稟賦而得,不是后天努力可以達到的,并且接著說“雖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即是說這種先天之“氣”是不能傳授給他人。可以很明顯地看到,曹丕通過對人先天稟賦中清濁的劃分,深入到對作家的才氣、個性的認識,而這一觀點正是在吸收《論衡?率性》中“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的基礎上提出的“天才論”。葉朗先生所說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其實就是作家的天賦或天才。

(五)“氣”作為風格

正因為每個作家的才氣、個性是有差別的,所以文章中就會自然流露出作家本人的才氣和個性,從而形成不同的藝術風格,所以曹丕舉例說:“徐質庇釁肫……應煬和而不壯,劉楨壯而不密。孔融體氣之妙,有過人者……”也就是在這個意義上,后世才有了“文如其人”的說法。

(六)“氣”作為風俗

值得注意的是《典論?論文》中提到“徐質庇釁肫”,李善在《文選》注釋中解釋道:“言齊俗文體舒緩,而徐忠嚶興估邸!幣簿褪撬敵稚長于齊地,他的文風受到齊地風俗的影響,體現出一股齊地特有的習氣――舒緩之氣。可見,曹丕不僅認識到作家的才氣、個性對形成文風有關系,而且認識到作家的生活環境會影響到文風的形成。

(七)“氣”并非語氣

陳寅恪先生在《四聲三問》中論述了佛經翻譯對漢語聲調的影響,并考證了真正將漢語聲調自覺應用到文學創作已是南朝的事了{23},因此羅根澤先生將“齊氣”、“逸氣”解釋為文章聲調是有失偏頗的。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曹丕《典論?論文》中的“氣”具有廣泛的理論來源,具有多層次、多側面的含義。由于中國古人向來注重感悟而不重概念分析,因此使用概念、范疇時不做清晰界定,致使后人對于進行曹丕“文氣說”闡釋時出現眾說紛紜的局面。而且曹丕在《典論?論文》中對“文氣說”的闡述只有區區幾十字,是一個尚未充分展開的理論系統,這又為后人進行過度發揮留下了巨大余地。

綜上所述,曹丕《典論?論文》中的“氣”是由哲學范疇轉化為文論范疇的,具有廣泛的理論來源,因此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必須在其“文氣說”系統的意義上把握,否則就會以點帶面從而陷入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地步。要把握曹丕《典論?論文》中的“氣”的確切含義就應該以文本為依據并結合相應的歷史背景進行解讀,否則便會陷入過度闡釋的泥淖。

注釋:

①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價[M].北京:中華書局,1984:234.

②鄧曉芒.哲學史方法論十四講[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5:135-136.

③陳鼓應.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559.

④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241.

⑤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62.

⑥郭沫若.中國古代史研究(外二種)?青銅時代?宋尹文遺著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542.

⑦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40.

⑧班固.漢書[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435.

⑨袁華忠,方家常.論衡全譯[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75.

⑩劉邵.人物志[M].北京:紅旗出版社,1997:24.

{11}蔡印明,鄧承奇.古文論選粹[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8:18.

{12}黃侃.文心雕龍札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03.

{13}羅根澤.中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168.

{14}陸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龍譯注[M].濟南:齊魯書社,1995:379.

{15}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19.

{16}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6:30.

{17}袁濟喜.六朝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72.

{18}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45.

{19}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1989:79.

{20}袁華忠,方家常.論衡全譯[M].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172.

{21}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第二卷上[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35.

生命哲學論文范文第4篇

本科論文致謝詞

致謝論文

在本篇論文完成的同時,我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XX老師。在X老師的悉心指導下,我的論文才能如此順利的完成。并且得到了其他老師的肯定。在本篇論文的完成過程中,X老師對我提出了很多建設性的指導意見,細心地和我講解論文中出現的問題,給予專業上的指導,信心上的鼓勵。我能順利完成本篇論文和老師的認真指導和辛苦的批改是分不開的,在此我由衷論文寫作的向X老師表示感謝。

同時我也要感謝學校和學校的領導給我們創造的良好的學習環境,讓我們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完成論文。感謝同學和家人在這期間的大力支持。

畢業論文致謝詞范文

致謝

本研究及學位論文是在我的導師鄭建立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肅的科學態度,嚴謹的治學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鄭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兩年多來,鄭原創文秘網站:文秘知音教授不僅在學業上給我以精心指導,同時還在思想、生活上給我以無微不至的關懷,在此謹向鄭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還要感謝在一起愉快的度過研究生生活的電工樓105各位同門,正是由于你們的幫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個一個的困難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順利完成。特別感謝我的師妹葉秋香同學,她對本課題做了不少工作,給予我不少的幫助。

在論文即將完成之際,我的心情無法平靜,從開始進入課題到論文的順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師長、同學、朋友給了我無言的幫助,在這里請接受我誠摯的謝意!最后我還要感謝培養我長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謝謝你們!

最新本科畢業論文致謝詞

彈指一揮間,大學四年已經接近了尾聲。當自己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這篇畢業論文的時候,自己也從當年一個從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變成了一個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幾年的求學生涯,雖然只是一個本科畢業,但也實屬不容易。首先,從小學到大學的學費和生活費就不是一個小數目,這當然要感謝我的爸爸媽媽,他們都是農民,沒有他們的勤勤懇懇和細心安排,我是無論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學生活。沒有他們的支持和鼓勵,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經濟學第二專業的學習。當然,一個農民家庭要同時供兩個大學生上學,沒有別人的幫助和接濟是相當困難的。因此我要感謝那些在我求學時對我經濟和精神上幫助的親戚、朋友、老師和同學們,我的生活因你們而精彩和充實。

華中科技大學,這里嚴謹的學風、優美的校園環境使我大學四年過的很充實和愉快。我第一學期是在哲學系度過的。在這短短的半年時間里,我有幸和許多優秀的同學一起學習,聽睿智的哲學老師講授哲學。后來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時沖動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離開了哲學系,離開了親愛的哲學系的老師和同學們。雖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時光,但我確實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尤其是對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導。這些有用的東西一直對我大學的學習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我相信,這些東西將伴隨我走完整個人生的道路。現在回想起在哲學班的日子,還是那么的溫馨和愜意,我不能不感謝當時哲學班的每一位同學和老師,跟你們在一起學習、生活,那真是其樂融融,妙不可言!

大一下學期,我轉專業來到了一個新集體,開始了新的專業。雖然老師和同學都是新的,專業是新的,但我仍然感受到了那種來自老師和同學們的熱情和融洽!這對我融入新環境,對新專業產生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公管院的老師更是讓我難忘,他們嚴謹的學術態度,幽默風趣的授課方式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在這篇論文構思和寫作過程,我的論文指導老師王國華教授,對我論文的完成更是功不可沒,王老師每次給我的疑問給予細心的解答并給出寫作建議,對我的論文進行細心的修改,使得我的論文結構一步一步的完善,內容日趨豐滿。沒有王老師的細心指導,這篇論文是不可能完成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在這篇論文的寫作過程中,我深感自己的水平還非常的欠缺。生命不息,學習不止,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完善的過程,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

本科論文致謝詞范文

本論文是在我的導師XXX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下完成的。他嚴謹的科學態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誨人不倦的高尚師德,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崇高風范,樸實無華、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項目的最終完成,X老師都始終給予我細心的指導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謹向X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感謝XX學院的老師對我的教育培養。他們細心指導我的學習,在此,我要向諸位老師深深地鞠上一躬。

感謝給我提供參考文獻的學者們,謝謝他們給我提供了大量的文獻,使我在寫論文的過程中有了參考的依據。

生命哲學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 生活教育哲學 生活世界 幼兒園課程

每一種哲學觀針對世界、人生、知識和價值等都有不同甚至對立的觀點,會直接或間接制約課程理論,影響課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從笛卡爾到黑格爾,近代哲學呈現的是一種科學世界觀,認為世界是某種外在于人的、與人無關的、可計算的、本質既定的存在。羅蒂把這種非人的哲學稱為“鏡喻哲學”,即人心只是一面鏡子,人心應當是一面鏡子,鏡子是人心的理想狀態,它的任務是純客觀地、不變形地映照出客體的模樣。科學世界觀的實質是信奉實體主義、本質主義、理性主義和客觀主義,造成對人的現實生活或現實生活中人的遺忘、忽視和漠不關心,以及對人的現實生活世界的抽象化和簡約化,同時割裂人的現實生活的完整性,使人的認識成為對客觀世界的被動機械反映,否定人的主體性地位。①現代教育之趨勢是主體性教育,這就要求我們由抽象的科學世界回歸到人的現實生活世界。

現代哲學家們都在以不同方式由科學世界向生活世界回歸。正是在生活中,個體不斷獲得成長與發展。因此,幼兒教育必須直面兒童的生活,幼兒園課程的設計應該依據兒童生活的本質特征。正如日本著名教育家小原國芳所說:“要實施自由的全人教育,教育者尤其要懂得兒童的生活是什么,要懂得兒童的本性。”②現代生活世界觀的確立使幼兒教育更重視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現實生活中的兒童。畢竟,生活世界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人離開生活世界就失去存在的條件,人也就不復存在。幼兒園課程設計應該實現從近代科學世界觀到現代生活世界觀的理論基礎之轉換。生活教育哲學③應成為幼兒園課程設計的哲學基礎。

一、生活教育哲學概述

(一)生活教育哲學的內核

探究生活教育哲學內容的關鍵是理清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教育起源于生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必需,教育與生活的分離將導致教育的種種弊病,因此,教育必須回歸生活,以使教育達到本真的境地。歷史的洞察告訴我們,教育與生活的關系經歷了“融合―分離―回歸”三個階段。從理論上來說,向生活世界回歸的命題本來就是一個教育哲學的命題,也就是教育重新回到其棲居地,向原來的家園“尋根”的過程。④

教育與生活的關系歷經融合、分離之后,這次回歸生活世界的過程就是一種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揚棄。不是復古到日用教育階段,而是一種批判性的、超越性的回歸,是通過一種立足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反思,正確地回歸教育對象的生活世界,追求教育的真義。此外,現實生活世界始終是一個對人來說充滿意義和價值的世界。在這個意義上,回歸現實生活世界就是向人的現實或現實的人的回歸。⑤可見,生活教育哲學洋溢著深厚的人文關懷,其內核就是關切人的現實或現實的人。

(二)生活教育哲學的特點

整體性。哲學家斯馬茨說:“即使累積了某部分,也決不能達到整體。這是因為,整體遠比部分之和大。”整體性意味著對任何事物發展過程的分析都不能孤立地進行,不能機械地對事物的發展過程作簡單的分解和還原,因為分解與還原的每一步,實際上都是對整體性的一種抽象和切割,均喪失了原有的部分關系和屬性。生活是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構成生活的整體。⑥況且教育的對象是人,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本真的教育就是使人發展成為知、情、意、行全面發展的人。因此,生活教育哲學崇尚教育的整體價值,反對片面的、機械的、畸形的教育。

體驗性。生活教育哲學認為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然而生活是繁復的,各種因素縱橫交織,這就需要人們自己去體驗。那么,何謂體驗?“體驗是在一定的經驗的關聯中發生的情感融入與態度生成,它是包含認知與非認知在內的多種心理活動的綜合,是知、情、意的全面投入,是心靈的感悟、經驗的升華、生命力量的體現”⑦。可見,體驗強調親歷性、過程性和自主性,重視個體直接經驗的獲得。生活教育哲學推崇教育的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更是個體獨特的生命體驗的過程。

民主性。生活教育哲學主張教育回歸生活世界,以使教育達到本真的境地。什么是教育的本真狀態?雅斯貝爾斯告訴我們:“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容的傳授、生命內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教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地生成,并啟迪其自天性。”⑧本真的教育應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參與交流的雙方地位理應平等,是“我”與“你”的關系,而不存在孰高孰低之分。

開放性。“教育一直是一個過程,它既不受時間限制,又不受空間限制,無論在何處,教育總是貫穿于全部生活之中”⑨。這正是生活教育哲學的特征之一,要求教育在宇宙上無限開放,要求處處是教育之所,時時是教育之機,人人是學習之人。

生活教育哲學為幼兒園課程走向現實世界,走向幼兒的生活世界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由近代科學世界觀轉向現代生活世界觀,是現代社會與人類理性的一個發展趨向。在生活教育哲學視野下,如何看待幼兒園課程的設計與改革,這涉及認識論問題。認識論是哲學理論的一個核心問題,它是課程領域的理論基礎,課程認識論是課程設計所遵循的理論基礎。從近代科學世界觀走向現代的生活世界觀,幼兒園課程論從傳統的科學認識論走向生活認識論,由“認知領域”擴展到“生活和生命全域”。幼兒園課程的視界應關注幼兒生活和生命全域,并充分挖掘現實生活的課程價值和生活意義。

二、我國現行幼兒園課程對幼兒生活的背離

長期以來,我國幼兒園存在把整個課程按學科分科進行教育的現象,即各科按照一定的價值標準,根據兒童的身心發展水平,從不同的知識領域進行選擇,根據知識的邏輯體系,將所選出的知識組織為學科進行教育。這種幼兒園課程設計帶有濃厚的唯智主義色彩,著重關心教師教什么,卻漠視幼兒愿意學什么、能夠學什么,勢必嚴重背離幼兒的生活。然而,正是這種背離幼兒生活的幼兒園課程,至今仍然盛行于廣大幼兒園中,尤其廣泛地存在于未開展主題活動的幼兒園中。其實,即便在開展主題活動的幼兒園中,為了滿足家長的要求,到了大班、學前班也會開設分科課程。為什么幼兒園課程背離了幼兒生活?表面上看,原因有二:一是受師幼比例、材料設備等現實因素的制約;二是現代社會競爭壓力大,家長教師都希望兒童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究其深層原因,是頭腦中根深蒂固的科學世界觀在作怪。

科學世界觀的主要特征就是實體主義的世界觀、認知上的理性主義路線、思維方式上的本質主義、知識標注上的客觀主義,這些特征從邏輯意義上說,是近代科學的產物。⑩以科學世界觀為指導,必然導致我國幼兒園課程對幼兒生活的背離。這集中體現在:

第一,課程目標遠離幼兒生活。科學世界觀認為,知識具有客觀性,它來源于客觀世界,主體應注重認識客體的固有屬性與本質規律。在這種被動、單向的認識論指導下,幼兒園課程目標過多地注重讓幼兒占有知識,而與幼兒生活毫不相干。2009年5月19日筆者在浙江金華一所私立幼兒園的數學教學活動中看到,教師要求幼兒反復跟著錄音背誦加法口訣,幼兒直接與“冷冰冰”的數字打交道。也許憑借幼兒的好記性,他們能夠知道數字相加后的得數,可這樣做又能給予幼兒多少有益的經驗?無非是記憶力的操練罷了。第二,課程內容疏離幼兒生活。客觀知識本身成了目的,課程內容成了知識與文化的載體,如此一來,自然與幼兒的生活世界相去甚遠。在幼兒的心里,“2+2=4”成了真理,不可褻瀆,卻忽視了其實數學就在身邊,是與生活有密切聯系的。第三,課程實施中異化幼兒重要生活方式――游戲。游戲是兒童的重要生活方式,其本體價值是讓幼兒從中獲得愉悅的體驗,而在現實的幼兒園課程實施中游戲成了教學手段,最終目的是促使幼兒更好地學習,更多地掌握知識。游戲失去了本質屬性,被異化為教學手段。筆者2007年11月在一次幼兒園英語教學活動中,曾經聽到幼兒發出這樣的聲音:“等老師的游戲玩完了,我們去玩自己的游戲!”幼兒區分出了“老師的游戲”和“自己的游戲”,并表現出了對“老師的游戲”的應付、無奈。這種游戲顯然失去了游戲的本質屬性,嚴格說來,已經算不得游戲。第四,課程評價中鮮見對幼兒生活的參照。課程評價過多關注課程任務、課程目標的完成情況,而不問課程能否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能否提升幼兒的生活樂趣。觀念決定行為,觀念改變行為。生活教育哲學認為教育必須回歸生活,關注現實的人和人的現實,這對我國的幼兒園課程設計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三、生活教育哲學對我國幼兒園課程設計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幼兒園課程應立足幼兒的生活世界

杜威認為,兒童的生活世界與成人的生活世界是不同的,雖然他們都在生長,但他們的區別不是生長和不生長的區別,而是各有適合于不同情況的不同的生長方式,兒童生活世界將來是要向成人生活世界發展的,但在他們沒有成人之前,學校教育就應該保持這種相對的兒童生活世界的獨立性。因此,幼兒的世界首先是生命的世界、生活的世界。幼兒生活應該是愉悅的、有著童真童趣的、自由的、令人滿足的生活,是幼兒體驗生命的歷程,這是幼兒園課程所追求的目的。幼兒作為活生生的人,有情感、有生命、有體驗,而這些不能因為知識的重要而被輕視或者忽視。因此,幼兒園課程應立足兒童的生活世界,課程的設計目的應當是讓他們感受生活的豐盈與美好。

(二)幼兒園課程應適應幼兒生活

在生活世界中,人既是現實性的存在,又是可能性的存在。這在客觀上決定了教育活動必須首先認識到教育對象是現實性的存在,關注他們的現實生活;同時,充分認識到教育對象是可能性存在,積極建構他們完滿的可能生活。正如克伯屈所主張的,要關心每個人都具有的“最完滿和最佳生活的可能性”。已經獲得了什么和將來獲得什么成就的可能性總是不確定的,因此,要不斷取得進步就需要理智上的努力。教育就是教導兒童怎樣生活。{11}顯然,教導幼兒怎樣生活只能基于對其生活的充分體察,既要知曉幼兒的可能生活,又要充分了解幼兒過著怎樣的現實生活,以便彌合可能生活與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幼兒的生活是動態的和發展的,他們通過接觸自然、社會,學會交往,并認識自我。只有感性的、生動的、豐富的生活世界,才能滿足幼兒在認知、情感、態度等多方面發展的需要。生活世界為幼兒成長提供了全部共同的、基本的要素。幼兒園課程設計必須適應幼兒的生活,并逐步指導、引領幼兒從現實生活邁向可能生活。

(三)幼兒園課程應注重體現幼兒完整生活的意蘊

幼兒生活是整個的、完整的,不僅包括園內生活,還包括園外廣闊天地中豐富多彩的生活。幼兒教育不是禁錮,幼兒園課程應完全走出幼兒園,在寬松與平等的環境中,在參與廣大范圍的社區、社會生活的過程中,使幼兒沐浴生活的陽光,能夠享受生活的快樂。這正好符合生活教育哲學的兩個特征,即民主性和開放性。幼兒園課程應是連接幼兒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橋梁,是幼兒個人生活與其他社會生活的契合點。杜威相信個體應該被當做社會人來教育,因為社會人有能力參與并主導自己的社會事務。這意味著社會群體之間更為自由的相互影響,也意味著關注個體進一步成長所需要的全部潛能的發展。{12}這樣看來,注重幼兒社會生活其實是解放個體的一種途徑。所以,幼兒園課程既要合乎幼兒的發展需要,又要合乎社會的發展需要,把兩種需要有機結合起來。把這兩種需要結合起來,就不僅是回歸生活、面向生活,而是要超越生活。回歸生活、面向生活,是希望幼兒能學得自在、學得自由、學得幸福,做自己學習的主人;超越生活,是期望幼兒獲得更廣闊的成長天地,充分開發其潛能。

注釋:

①⑤⑩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兒園課程設計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29-32,71.

②小原國芳.小原國芳論著選(上卷).劉劍橋等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1-352.

③“生活教育哲學”的運用,其觀點主要受到張建平的碩士論文《“遮蔽”與“澄明”――教育生活意義的失落與回歸》的啟發。

④⑥張建平.“遮蔽”與“澄明”――教育生活意義的失落與回歸[D].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22,27.

⑦郭婭玲等.體驗理念在小學思想品德新教材中的體現[J].基礎教育研究,2004(3):35-36.

⑧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三聯書店,1991:3.

⑨查爾斯?赫梅爾.今日的教育為了明日的世界[M].王靜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22.

{11}{12}奧茲門,克萊威爾.教育的哲學基礎[M].石中英,鄧敏娜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141,142-143.

參考文獻:

[1]于冬青.走向生活世界的幼兒園課程設計研究[D].2008年東北師范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張建平.“遮蔽”與“澄明”――教育生活意義的失落與回歸[D].2007年曲阜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3]奧茲門,克萊威爾.教育的哲學基礎[M].石中英,鄧敏娜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6.

[4]洪汀.杜威教育哲學的社會視野及其啟示[D].2007年內蒙古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和县| 开化县| 灌阳县| 蒙城县| 蒙自县| 中超| 神池县| 常熟市| 灵石县| 凌源市| 乌拉特后旗| 江孜县| 视频| 琼结县| 南部县| 沅陵县| 南陵县| 漳州市| 鞍山市| 甘德县| 哈密市| 砚山县| 开封县| 乌拉特前旗| 杭锦旗| 博湖县| 延安市| 成都市| 衡阳县| 法库县| 平果县| 乡宁县| 宜昌市| 广南县| 德清县| 麻栗坡县| 成武县| 澄城县| 汉川市| 琼结县| 任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