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西安世園會吉祥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家了解這次世園會嗎?我來給大家說說吧!這次世園會全稱是: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舉辦時間是: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舉辦地點是:西安?哄鄙???V魈饈牽禾烊順ぐ?#183;創意自然一一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吉祥物是我們可愛的長安花。
共有四大標志性建筑分別是:長安塔、廣運門、自然館和創意館。首先我為大家講講長安塔吧,長安塔位于世園會的制高點,塔高是99米,總共有13層是園區里面的“觀景臺”。接下來來講講廣運門,它是世園會的主入口,位于園區的東北部,在橫跨60米寬的世園大道上。最多每小時可通行2萬多人。我們下來說說自然館。它位于世園會景觀主軸線上,主要展示園林園藝、植物花卉的新品種,還有環保節能的新技術、新材料等等。最后來說說創意館,他是西安世園會的植物溫室,位于美麗的湖畔,主要展示了地球上不同區域、不同氣候的珍惜植物及生態景觀。大家是不是心動了快去看看吧?
我們要從自己做起美化環境,為世園會做出貢獻,做好東道主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
[關鍵詞] 世界園藝博覽會 景觀設計 人文體現 價值分析
引言
華夏故都,山水之城。西安——居中國古都之首,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都城,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文化的代表,同時也是中國內陸腹地一座正在崛起的現代化生態化新城。
2011年,世界園藝博覽會在西安舉行。這是繼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之后,在中國大陸舉辦的又一重大國際盛會,是宣傳生態文明,提升國家形象的重大機遇。世園會是推廣展示陜西、西安現代、綠色、時尚、美麗新形象的重要平臺和窗口。本屆世園會是從園區自身和西安城市的需求出發,傳承和保護城市原有的文化格局,體現西安世園會的景觀功能和結構與人文精神的最佳融合。從景觀規劃設計的角度詮釋本屆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這一主題,積極探索“人、城市、園林、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發展新模式。
一、西安世園會的整體布局概況
世園會以“天人長安·創意自然——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會徽取名為“長安花”,取意“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構思源于《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是由三、四、五、六邊形自然花瓣組合而成的“百花吉印”,從三到六自然遞進,體現了人、城市、自然、宇宙的和諧共生,契合西安世園會“天人長安,創意自然”主題。吉祥物為長安花,形象來自西安市花--石榴花,身體的形狀和色彩以石榴為創意核心,既符合西安的民族特色,又與世園會會徽的設計理念相呼應。理念為“綠色引領時尚”,倡導“簡單而不奢侈,低碳告別高耗,回歸自然,不事雕飾,綠色生活成為追求的時尚”。形象代言人由西安籍明星閆妮、西安女孩李夢擔任。
世園會園區總面積418公頃,其中水域面積188公頃;標志性建筑有長安塔、創意館、自然館和廣運門;主題園藝景點分別為長安花谷、五彩終南、絲路花雨、海外大觀和灞上彩虹;并設有灞上人家、椰風水岸和歐陸風情三處特色服務區;同時將設置展示來自國內外的精美藝術品、雕塑以及珍禽、珍稀動物等,將讓人們充分領略園林、園藝、建筑、藝術之美。
二、世園會中標志性景觀元素的設計理念
1.長安塔位于園區制高點小終南山上,是世園會的標志,也是園區的觀景塔。在設計上保持了隋唐時期方形古塔的神韻,同時增加了現代元素,既體現了中國建筑文化的內涵,又彰顯出時尚現代的都市風貌,是生態建筑的實踐和示范,成為提升西安城市建筑文化內涵的標志性建筑。
2.自然館是世園會的植物溫室,主要展示地球上不同地域、氣候帶的珍稀植物及生態景觀。位置處于許多特色景觀的交匯點,用以展示多種類植物及其生態景觀以及不同氣候帶下的典型植物景觀。建筑半埋地下,倚山而建,層層疊疊,與地形完美結合,即從高度上、視覺上弱化了建筑的體量,保證在建筑室內可以從不同標高領略湖面和對面花園的美景。
3.創意館位于主軸線上,整個展館結合碼頭和周邊場地進行設計,建筑布局呈“王”字型,由三翼不規則幾何體組成,青銅金屬、石材及花園式種植屋面等不同飾面的無規則銜接處理,形成了錯落有致、內涵豐富的藝術效果。結構主體采用鋼筋混凝土結合鋼結構的形式,優美的結構形式體現了功能與形式相結合的建筑藝術最高境界。作為東道主展館,力求體現西安的深厚的文化積淀和輝煌的歷史,更重要的是通過富有創意的設計展現西安光明的未來。
4.廣運門是主入口,由踏步、水景、方塊式園藝花卉造型組成的坡道把上下之間聯系起來,與長安花谷渾然一體,以其恢宏的氣勢形成強烈的震撼效果。步行大橋橫跨世博大道,其設計概念緊扣主題。建筑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結構,但是材料選擇上以自然的木材及地域性的花崗巖為點綴,中國元素亦巧妙的穿插其中。
5.銀龍雕塑高達36米,內部為鋼結構,外包鏡面不銹鋼,既像一股水花,又似一條飛龍,既蘊含了上善若水的中國傳統理念,又有巨龍騰飛的時代精神。在這種觀念后面,最為深層的思想底蘊則是龍的精神,是龍體現出來的中國文化基本精神:以大綜合的手段,求大和諧的目標。
6.三大特色服務區:灞上人家、歐陸風情、椰風水岸。其中,灞上人家是提供給人以特別的建筑與景觀體驗,向游人們展示獨特的陜西地域文化,讓游人更多的體驗到陜西關中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風貌。設計通過結構等生態觀體現,呼應了世園會關注生態環境資源的精神,暗喻了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歐陸風情是提取歐洲傳統皇家園林風格特點,結合歐洲城市住宅及鄉村城鎮的規劃典型特征,形成親近人的建筑空間尺度,塑造出一個風格特征突出、具備典型特征代表的歐洲小鎮建筑群組,使游客可以身歷其境的感受歐洲異域的傳統文化風情。椰風水岸提取東南亞地區園林風格特點,結合東南亞鄉村城鎮的規劃典型特征,塑造出一個風格特征突出、具備典型特征代表的東南亞小鎮建筑群組,在為游客提供餐飲,休息,接待服務的同時,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東南亞的異國文化風情。
三、世園會景觀設計中融入人文精神的價值
1.文化價值
當前,經濟全球化和高速發展帶來了文化的趨同危機,以致于本土文化的衰退與消亡。如何協調好本土文化和經濟全球化的關系,從景觀設計角度出發,就需要將景觀設計中融入人文精神,使景觀有一種文化的體現。
世園會景觀設計中融入人文精神的文化價值在于凸顯文脈,延續歷史;以人為本,和諧化設計。例如長安塔這一景觀元素,此塔具有“天人長安”文化的標志性,其形象帶有“長安”的特色。此塔根據唐長安寶塔的特點設計成方形,塔外觀造型具有唐代木結構塔的造型特點。反映歷史上長安人與自然的共生共榮,此塔具有文化的標志性。
2.生態價值
將景觀設計融入人文精神,是生態景觀既能與人類和諧共處,也能有生態的可持續性價值。例如,作為世園會的三大服務區之一的灞上人家服務區景觀種植配合建筑設計,體現田園、野趣的村落環境,在游覽豐富多樣的世園景觀后帶給游人一種回歸、寧靜的心理感受。形式來源于中國傳統四合院建筑的主要特征之 “四水歸堂”。 天井作為人對于自然的接納,暗喻了一種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3.社會價值
社會價值是指個人及社會組織通過自身的自我實踐活動發現、創造社會或他人物質或精神的發展規律及內在矛盾的貢獻。景觀設計中融入人文精神,是社會價值與個人價值的統一。景觀設計是為了實現社會價值,在景觀設計中融入人文精神,是為了實現個人價值。同時,景觀設計也必須要以個人價值為前提,才能更好實現社會價值。
四、結語
西安世園會中的人文精神體現在世園會的主題和諸多景觀設計中和諧互補,體現出“和美”的精神理念。目的是能把西安城市的歷史文化以現代的設計手法呈現給大家,展示現代西安的嶄新形象。同時也對西安、陜西乃至西北地區的人文精神的培養與塑造起到十分積極推動作用。2011西安世園會是推廣展示陜西、西安現代、綠色、時尚、美麗新形象的重要平臺和窗口。800多萬西安市民正伸出雙臂,擁抱世界,讓世界各國人民共享一屆有創意、有特色、水平高、影響大的世界園藝盛會。
參考文獻
[1] 人文精神之重建[專著],唐君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2] 城市規劃與城市發展,趙和生,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3] 人文精神之重建[專著],唐君毅,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10
[4] 詹秦川.2 0 1 1 年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景觀規劃設計對西安人文精神影響研究[J]. 《數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1,1
[5] 城市規劃中的文化策略與作為,王穎,同濟大學出版社,2006.06
[6] 世界城市精神文化論,奚潔人,學林出版社,2003.03
[7] 張小溪. 生態景觀設計中人文元素的融合探究[D].北京:城市建設雜志社,2012
作者簡介
從文化符號學的角度看,一座城市里的公共藝術,往往構成了這座城市最具顯性特征和最富魅力的文化符號。設置城市公共藝術,可以巧妙地將城市道路、邊界、區域、節點和標志物等意象元素予以強化和連接,從而促進城市意象的整體建構,使存活于主體心理中的個別意象凝練、提升為城市公眾意象,即城市大多數居民心中所擁有的共同印象。這種基于共同或相通的文化背景,源于對公共藝術產品的省察而與公眾深層心理產生情感共振的意象群體,使得那種變易、飄忽、動蕩、游離的隨性化城市意象變得凝聚、清晰、穩定而統一,人們通過公共藝術將直接觸碰、體驗到一座城市最核心的精神和文化氣質。
因此,公共藝術對城市文化而言具有顯著的隱喻功能。這種對城市文化的功能隱喻在三個層面上實現:與生活于斯的市民進行心靈交集,凝聚他們的集體記憶;完成特定的空間構造,彰顯場所精神;溝通城市發展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承載城市歷史文脈。也即在公共藝術這一城市文化符號載體中,完成了社會心理、城市空間和城市歷史的三維交集,從而構成了最具文化象征意義的城市意象。
一、凝聚市民集體記憶
作為荷載著一座城市內在氣質和精神的文化dna,公共藝術已深度介入到當代城市市政建設與社區環境改造的整體規劃之中本文由收集因為當代都市不僅僅是表面的各種設施的聚集體,諸如大量的鋼筋水泥建筑、平直的六車道公路、立交橋、地鐵等,也不是諸多行政管理和社會服務機構的隨意組合體,諸如法院、醫院、商場、學校、賓館以及各種社團機構等,而是與公眾生活的內在需求和精神理想密切關聯的。正如美國著名社會學家帕克所言:“城市,它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各種禮俗和傳統構成的整體,是這些禮俗中所包含,并隨傳統而流傳的那些統一思想和感情所構成的整體……城市已同其居民們的各種重要活動密切地聯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產物,而尤其是人類屬性的產物。”[1](p.1)
一座城市的興起和滄桑演變,無不銘記著它的居民們在悠長歲月中,在共同的經驗與交流中所達成共識的那些思想、習俗、情感,以及動人的事件和情節。而這些經驗均可以通過公共藝術鐫刻下來,凝固成城市居民對一座城市的視覺識別和情感記憶的重要部分。
從我國的公共藝術實踐來看,無論是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首都國際機場壁畫群,還是上海的黃浦公園的《浦江潮》、浦東世紀大道的景觀雕塑《東方之光——日晷》,廣州的越秀公園的《五羊石像》、《廣州解放紀念碑》,以及青島海濱的《五月的風》和香港特區的《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這些大量涌現的城市公共藝術在其特定的城市空間中,銘刻、紀念、敘述著城市、社區的故事,歷史文脈和市民風情與社會理想。它們作為一座城市特有的氣質和市民大眾共同生息、奮斗、交流之歷程的伴生物和象征物,構成了城市公共空間中閃耀著人本主義光亮的溫馨回憶。這些公共藝術以藝術化的手法,將市民的公共意識、民眾的能動性、情感和創造性標立于世。它們在營造城市視覺形象和藝術氛圍的同時,也把城市的精彩、生動的社會活動與市民的城市生活經驗和情感予以交融,使得城市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公共精神潛移默化為城市居民的自覺意識。
公共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公共性、參與性與分享性能喚起一座城市居民記憶深處的成長經歷、集體經驗。如日本神戶市海岸線城鐵的起點站“三宮站”(sannomiya),以新舊世紀之交在神戶市立醫院誕生的嬰孩的二千余張小手印和小腳印拓片將該市市民成長的集體記憶熔鑄在城鐵站里,與上班、上學、購物、旅游等活動構成的每日生活相互呼應,構成了人們對公共藝術的最佳期待。[2](p.169-170)再如《深圳人的一天》在充分了解民意的基礎上,以市民化、大眾化的標準去塑造十八個普通的深圳市民的日常生活,不但極具親和力,也體現了深圳作為經濟特區和人口集散地的社會問題和文化狀態,具有很強的時代感,贏得了民意調查的90%滿意度。其成功之處也在于準確把握了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市民文化心態和情感共振點。
二、彰顯特定場所精神
對公共藝術作品的欣賞和對場所的體驗有著密切的關系。公共藝術從來不處在真空里,它周遭的整體狀況會從各個方向觸及它。公共藝術介入城市某個空間不外乎三種結果:最糟糕的是公共藝術在基地上像個外來的、多余又不恰當的添加物;無關痛癢時它悄悄地融入周遭環境;最佳狀況是,公共藝術使周遭具體地凝聚成一個場所,將有關地方特性的線索集理、編織成視覺焦點,建構新的真實,能夠畫龍點睛地活化周圍的空間,讓市民體驗和環境融為一體的意味。
按照挪威建筑理論家克里斯汀·諾伯格·舒爾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的看法,場所就是人們生活與存在的特定空間。特定的地理條件和自然環境因素同特定的人造環境構成了場所的獨特性。[3](p.5)這種獨特性賦予場所一種總體的氣氛和性格,體現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狀態。這里的場所因此與物理意義上的空間和自然環境有本質上的區別,它是一種深藏在記憶和情感中的“家園”,并產生了精神上的歸屬感。因此,建筑、公共藝術等實體形式不但標示著場所的空間形態,而且還具有精神上的意義:以本真的方式反映人們的生活狀況,揭示人們存在的真理。
現代人文地理學派及現象主義景觀學派由此都強調人在場所中的體驗,強調普通人在普通的、日常的環境中的活動,強調場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動以及含義的三位一體性。這里的物理特征包括場所的空間結構和所有具體的現象;這里的人則是一個景中的人而不是一個旁觀者;這里的含義是指人在具體做什么。因此,構成場所或景觀之一部分的公共藝術不是讓人參觀的、向人展示的,而是供人使用、讓人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場所、景觀離開了人的使用便失去了意義,成為失落的場所。優秀的公共藝術品都應該是有故事的,而且這些故事與這塊場所和這塊場所的使用者緊密相關。所有這些都構成了公共藝術品美的內容。公共藝術的美不僅僅屬于形式,而是從具體的生活體驗和人對城市的實際感受出發,研究人的行為心理、知覺經驗在公共藝術品空間和城市環境之間的聯系,強調以人為中心,以宜人的尺度構筑城市公共藝術品空間,強調公共藝術品空間和城市生活的融合。而且這些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交流——人與人的交流、人與作品的交流乃至人與自然的交流,不斷強化了公共藝術品作為公眾中心的“場所”精神。
德國魯爾工業區的景觀改造和公共藝術形態在突顯場所精神上就極為成功:景區公園的創意和藝術設計充分利用廢舊鋼鐵的建筑、設備和材料,如廢舊鐵軌、路基、高爐、金屬澆鑄件、各種大型混凝土構筑物等現成品作為觀光和介入者進行游走、觀覽、觸摸體驗以及攀爬娛樂的設施構件和景觀內容,使之親身感受特殊景區的物質和精神意蘊。[4]我國在20世紀末隨著工業經濟向創意經濟轉型,北京、上海、杭州等經濟發達城市通過對廢棄工廠的藝術創意和改造,先后涌出了多個loft藝術區,比如北京的798藝術工場、藏庫新媒體空間,上海的蘇州河藝術倉庫區,杭州城北的杭印路49號等,都是極富場所精神的公共藝術實踐。
與之相反的是,如果公共藝術只是一味耽迷于藝術家個體的精英意識而罔顧與環境的協調,勢必引起公眾的強烈反彈。1981年,理查德·塞拉的極少主義雕塑《傾斜的弧》經聯邦服務總署的同意,被安置在聯邦廣場。但是,這件延伸達120英尺,高12英尺的作品卻招來了諸多抱怨。由于它阻礙了人們在聯邦廣場的行走路線并破壞了環境,許多人將這件作品戲稱為“生銹的鋼鐵屏障”。在隨后不到4年的時間里,聯邦服務總署共收到近4500封投訴信,要求拆除這件作品。最終經過聽證會投票表決于1989年3月將該作品拆除。[5]
需要指出的是,當代城市居民的場所感主要來自社區空間中的經驗。一定的社區必然有著其特殊的自然、人文環境,它們構成社區內人們從事各種活動的背景。社區、地域、環境構成了公共藝術的場所。因為團體生活主要在室外道路、場所上展開,沒有了開放空間,人們會覺得缺少社區感。這也是為什么社區需要公共空間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國的許多城市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由于現代工業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新的城區規劃、建筑式樣及住宅格局以及新的商業經濟競爭模式相繼出現,全面而迅速地影響著社區中人們的生存空間,生活方式和文化習俗。土地的高度商品化、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長、產業數量及技術的高速發展、生態環境的急劇變化、鄰里人際關系的變遷與冷漠等現象,使得現代都市人感嘆,現在的居住環境已經喪失了昔日的許多生活樂趣和情致。
而公共藝術正可發揮重建場所精神的重要作用。從理論上和已經證實的事實來看,當代公共藝術及其文化理念對社區的成功介入和整合,將會產生諸多良好的效應,如:激發居民對社區理念的認知;調動和培養居民平等參與社區公共活動的積極性;增進居民對所在社區存在和歸屬關系的認同感;促進社區居民間的相互協作和對話;益于社區居民審美文化修養的提升;帶動和整合社區環境及物質文明建設的公共事業;創造獨特的社區文化及視覺形象;促進社區自主建設、管理的組織機構和相應機制的建立和完善等。
三、承載城市歷史文脈
城市的歷史文脈是經歷了幾百、幾千年的積淀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和物質遺產。“所謂城市的歷史文脈,就是城市中所有與歷史文化傳統有關的東西。”[6](p.132)城市的居民對歷史遺跡、歷史文化名人、歷史傳奇故事、歷史檔案都寄托著感情,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追索其蘊涵著的城市的文化之根,而倍感到彌足珍貴。當然歷史不僅僅只出現在歷史遺跡和教科書中,更反映在有生命、有形體、有質感的城市景觀中。城市的歷史文脈構筑了一個生命體系,一旦破壞就將無法恢復,我們必須尊重和延續它。每一個城市的歷史文脈都是無法重復、無法拷貝的。更為重要的它是城市的景觀設計師所不能選擇的。延續城市的歷史文脈并賦予新的時代內容不僅是景觀設計師的設計之本也是城市每一個居民應該永遠堅持下去的事業。因為“一個失去歷史遺存和記憶的城市,是一個令人悲哀的城市。”[7]
一座城市的歷史文脈又是跟其人文內涵緊密相關的。人文景觀是人們在長期的歷史生活中形成的藝術文化成果,是人類對自身發展的肯定并通過景觀形態表現出來的。只有以人文精神為內在支柱,以城市人的發展需求為價值導向的城市景觀才能展露出城市景觀“人格化”的風韻。人文精神在本質上是關于人的存在和意義的形而上的思考,但在城市景觀中又表現為不同風貌、不同質的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上很多城市在形態上雷同。只有文化上特別是城市人文精神上的區別顯得尤為重要,更顯價值。在城市景觀的宏觀構架中人文精神是核心。富有個性、鮮明性和完善性的城市人文精神是整個城市景觀的靈魂和動力。
21世紀的城市把“人”的發展放在城市發展的首位,強調“人”的因素的核心是對人文精神的關注。表現市民的價值觀和主人翁的態度、開放的胸襟、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追求發展的意識,這才是一個城市的精神。“城市精神是靈魂、是時代的追求、是族性與歷史的深層積淀、是城市人格價值訴求的內在向度。”[8](p.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