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師職業素養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所謂的“現代教學理念”主要是指教師要與時俱進,擁有與時展相適應的教學理念。現代美術教學就是使每個學習者都能從美術教學活動中獲得自己的親身感受和收益,并能體會到其中的快樂。美術教師必須要具備現代教學理念,把新的教學理念與實際教學相結合。
1、在美術教學活動中要樹立關注學生的進步和
各方面發展的理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不要一味的講,把教師自己看成整個課堂的核心,應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需求,關心學生的全面發展。如七年級美術教材“造型.表現”板塊中《校園小伙伴》這一節課的內容,學生在獲得有關人體比例的知識的同時,增進同學之間的感情,獲得情感方面的需求。要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小伙伴,增加了同學之間的感情。在教學過程中不但使學生學到了美術知識,也關注了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增進了師生、同學之間的情感交流。
2、現代美術教學理念要注重美術課的特殊性
它的特殊性在于它并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藝術的多樣性的特征就決定了美術學課的檢驗標準是全面的、可塑的、個性的、發展的。所以美術教學是靈活多變的,不能用經驗的、教條的方法來開展美術教學活動,也不能用傳統的評價方式來衡量學生的學業成績和教師的工作表現。
3、教師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行為
每位教師在教完一節課、一單元、一學期的時候都要進行課后反思和自我評價,找出自己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之處。例如在課堂上,自己設置的美術情境為什么沒有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在繪畫過程中的問題怎樣才能給予及時的解決等。在反思的同時也要多向其他教師請教、學習其他教師在教學中的好的教學模式、方法。只有在不停地反思、反省中才能進步,提高自己的美術素養和教學水平。
二、提高教師的素質
在提升教師素質方面,對教育有關部門來說應該做到一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定期讓教師學習美術教學的新理念,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一個準繩和標準可依,知道我們的初中美術教育不需要把每個學生都培養成藝術家,而是實行一種面向全體學生的“生活型”美術教育,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提供幫助。如果以后再組織類似的培訓應該不同于以往的表面式培訓,要真正讓教師理解、明白什么是“美術教學”,并且要把培訓的內容應用到實際的美術教學中去。其次要組織全縣各個初中的美術教教師上公開課、示范課。以往在縣級學校會定期組織考試科目的公開課、示范課,而美術課則很少,如織金縣的王老師工作三年來只遇到過一次全畢節地區組織的中小學美術科目的優質課評比。組織教師上公開課可以從側面檢驗教師的教學水平,發揚優點,改進不足。重視開展美術示范課,還要及時進行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將對新的教學理念的理解和運用,并且把這種認識與實際的教學相結合,讓新的美術教學理念真正落到實處,真正能指導美術教師突破自身的限制,提高教學水平。
三、結語
【關鍵詞】 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師;職業素養
本文嘗試從小學語文教師的專業知識、道德素質、運用現代教育理念教學以及掌握現代教學媒介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的職業素養進行初步的探索。
一、語文教師高尚而美好的職業道德素養
新課程改革對小學語文教師的道德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師必須要熱愛自己的事業,教師只有熱愛自己的職業,發自內心喜歡教師這個職業,才能更好的教導學生。語文特級教師于漪就是一個熱愛語文教育事業、對語文教學抱有深厚感情的一個典型。她在《我深深的愛》一文中深情地說:“我和語文也許是結下了不解之緣。我在學生時代就深深的愛上了它,有時竟達到了廢寢忘食入了迷的地步。后來當了語文教師,與它朝夕相處,鉆研它、理解它,感情就更深了。教中學語文,成了我終身從事的高尚事業,我為此感到無尚的光榮和自豪。”如果教師能把教書當成一種享受,那么就能真正用心對待自己的學生。一個教師只有保持對教育事業高度的責任感,真心實意地熱愛自己的事業,忠心耿耿地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精力奉獻給人民的教育事業,才能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教師這個職業很清貧,不要把他當作謀生的方式。
二、語文教師淵博而精深的專業知識素養
在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時代,小學語文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還是學生心智的開發者,是學生心理完善的輔導者,是學生成長的引導者,多重角色決定教師需要加強專業素養。
教師語文專業知識修養必須做到淵博而精深。就拿鉆研教材為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做到“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把教材看作是實現課程標準要求的手段,認真地學習課本教材,做到科學地補充教材,并能準確地加工教材。”教師不能只按照教參或者現成的教案去執行,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這樣的教師是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精神的要求。教師必須在研究課文時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維模式,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才能有更強的說服力。而且教師在研究課文的過程中,如果發現和自己不同的觀點時,不要強迫自己去接受,要大膽地對此進行質疑。其實,教科書的編訂者他們也只是普通人,他們也沒辦法給予唯一的答案,他們編訂的內容只是供教師參考而已。相反,教師比他們更有發言權,因為教師每天和學生接觸,他們對學生了如指掌,明白學生的現狀。這一切要求教師積極加強語文學科文化知識修養,通過淵博而精神的知識去導引入。
三、語文教師與時俱進的現代教育理念素養
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對教育目的、任務、作用有明確的認識,樹立以人為本的現代的教育價值觀。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所需要的人的總要求,規定著人才培養的質量規格。而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在于促進學生的語文素養全面而和諧地發展。其次,小學語文教師應該打破傳統教學觀念、教學模式的束縛,樹立現代教學觀。“應試教育”追求升學率,只重成績忽視了能力培養,出現了“高分低能”的現象。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擺脫傳統滿堂罐的思想,樹立起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素質三者協調發展的現代教學觀。新課程倡導的課堂必須是開放的,學生是作為一個人在接受知識、探究知識,教師沒道理抹殺學生的個性,而應樹立民主、科學、個性的現代觀念,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課堂,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四、語文教師嫻熟而適切的專業能力素養
關鍵詞:本科教學;畢業論文;“團隊”模式;綜合素質
中圖分類號:G642.47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41-0106-02
畢業論文是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大學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實踐教學環節。畢業論文在培養大學生探求真理、強化社會意識、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提高綜合實踐能力與素質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過畢業論文,創建一種新型的畢業論文教學模式也已經成為推進高校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對學生整體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要意義[2]。
一、畢業論文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自21世紀以來,實踐環節薄弱是本科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當前實踐教學環節薄弱,嚴重制約了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3]。目前,大學生畢業論文質量和整體水平下滑,其原因包括三個方面:一是來自于學校方面。學校重視不夠,具體體現在學生畢業論文經費、實驗設備、實驗用房等教學資源緊缺。二是來自于指導教師方面。例如部分指導教師的工作責任心不強、學術與技術水平有限、缺乏指導畢業論文的教學經驗與方法、教學工作任務繁重、指導人數偏多等。三是來自于學生自身,例如學生對畢業環節認識不足、忙于就業、重視不夠、平時缺少鍛煉、理論知識不扎實等。這些問題導致畢業論文的選題、過程指導、論文評閱、學生答辯等環節不夠嚴謹,影響了畢業論文質量;加之畢業論文管理工作難度較大,尤其是部分學生離校去企業實習,導致學校對學生監管不夠,直接影響了畢業論文質量。因此,改革畢業論文教學模式,提高畢業論文整體質量,加強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二、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實施
1.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含義與優勢。團隊指導模式是一種在理工科大學生實踐教學工作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新機制和人才培養新模式[4]。我們的團隊模式包含三層含義,一是指教師團隊,根據團隊中教師特點進行分工,同時也有利于對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指導教師素質,加強教學團隊建設;二是畢業論文與科研課題緊密結合,以教師承擔的實際科研課題作為學生畢業論文題目,將科研團隊與畢業論文相結合,即形成一種“團隊—科研”模式來指導畢業論文工作,這樣有利于開展大型科研課題,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有限的時間獲取充分的實驗數據;三是學生團隊,根據課題研究內容,將一個大課題分成幾個子課題,分配給不同的學生來完成,同時又要求學生注意到課題間的聯系與銜接,使學生得到更全面的學習和鍛煉,學生在畢業環節通過參與實際科研課題,通過系統培訓與鍛煉,強化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綜合素質。
2.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①教師團隊的組建與分工。筆者所在畢業論文指導教師團隊由1名老教師、2名中年教師和2名青年教師組成。老教師主要負責選題審核,保證團隊的課題有較高起點,負責開題報告的審核,中年教師主要負責實驗中儀器設備的使用、實驗研究的開展等過程指導,加強對學生的管理與能力培養,指導學生撰寫畢業論文與畢業答辯準備;青年教師主要負責文獻查閱、科技文獻閱讀及外文文獻翻譯,青年教師更易與學生溝通,加強與學生的聯系,了解學生狀況,及時發現問題和掌握學生動態。在團隊模式指導畢業論文過程中,教師應發揮團隊協作精神,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根據畢業論文進程中的各個環節開展不同的工作,對學生進行引領。②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實施與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團隊模式指導畢業論文有利于對學生專業水平、創新能力、科學研究方法、系統思考、團隊精神的鍛煉。畢業論文實施的全過程能夠使學生在前序課程中所學的與課題相關的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得到實際運用與提升。本團隊在畢業論文工作中采取一學年分階段漸進完成、各階段目標明確、每一階段重點培養學生2~3項能力模式進行,采取的具體指導方式有教師講解、跟蹤指導、學生討論、撰寫總結報告等。要加強畢業論文全過程指導,實現師生良性互動。畢業論文工作在第七學期開題,整個過程分為開題階段、研究階段、論文撰寫與答辯階段。開題階段,指導老師集中講解、學生實踐與討論、老師總結與檢查要分多次進行,重點培養學生文獻查閱與整理、科技文獻翻譯、可行性方案論證的能力。研究階段是后續撰寫畢業論文的核心內容,也是學生團隊真正發揮協同效應的過程。可按以下步驟進行:學生提出計劃,老師檢查并提出建議;學生實施操作,老師指導并督促;老師提出問題,學生思考、討論并解決。注重加強學生遵守實驗室各項規章制度、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全局意識、創新意識和服務意識的培養,鍛煉其基本實驗技能,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邊做邊整理邊總結,養成良好習慣。論文撰寫與答辯階段是檢驗學生綜合能力的一個重要環節。此階段采取老師集中講解—學生撰寫—老師再講解的步驟,經過幾個輪回最終完成。堅持預答辯做法,在正式答辯之前,指導老師集中講解答辯注意事項,團隊教師與學生一起進行預答辯,學生與老師均給予點評,幫助學生積累一些答辯經驗,也提供一次鍛煉機會。正式答辯時學生按照答辯規則、程序、要求進行。此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科研思維與應變能力。
在團隊畢業論文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轉變了觀念,樹立以學生培養為本的思想,增加了質量意識,注重對學生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強化了學生的責任意識、質量意識、全局意識、創新意識、環境保護和服務意識,達到“知識—能力—素質”的整體優化效果,在提高了畢業論文質量和水平的同時,也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高校廳[2004]14號)[EB/OL].[2008-11-06].
http:///edoas/website1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畢業設計(論文)質量的探討[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5,(4):5-10.
[3]周濟.大力加強教學工作切實提高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05,(1):3-7.
[4]汪靈,林金輝,龍劍平.理工科大學畢業設計(論文)團隊指導法研究與實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會科學版),2008,16(4):88-91.
參考文獻:
[1]孫培青.中國教育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黃炎培.職業教育該怎么樣辦——中華職業學校十五周年紀念(黃炎培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從“勞工神圣”的新倫理到“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04).
附1:《教師職業道德高于其他職業道德的原因及探討》
參考文獻:
[1]李樹青,薛德合.禮儀與教師職業道德的價值實現[J].禮儀與文明,2002(1):51-55.
[2]王清風.加強和改進教師職業道德建設的對策[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08(1):37-40.
[3]經柏龍.教師專業素質的形成與發展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8.
[4]楊春茂.論新時期中小學師德建設[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時期的教師修養[J].中國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會計職業道德滑坡與職業道德體系建設》
參考文獻:
[1]羅宏、朱開熹.2002.“不做假賬”與會計學素質教育.會計之友.(1)
[2]廣東省財政廳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教材編委會.2003.會計職業道德.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3]于書林.2002.論會計人員道德觀.現代會計.(1)
[4]殷國濱.2002.淺談新經濟下的會計人員素質.現代會計.(2)
[5]財政部編.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財會字[1996]19號
附3:《加強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提升公務員職業道德素養》
參考文獻:
[1]王健.論我國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D].內蒙古大學,2013.
[2]申慧英.關于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的思考[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11).
關鍵詞: 師范生 職業技能 研究
師范性是師范教育的特性所在,中學教師職業技能是教師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教師是否具有職業技能,是衡量教師是否稱職的重要標準,也是衡量師范畢業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標準。然而,作為體現師范性標志之一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一直未受到教育主管部門、師范院校及學生的重視。1992年,原國家教委師范司頒發了《關于印發的通知》,隨后制定了《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對這項工作的開展提出了規范要求。但從實際考察的情況看,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存在諸多問題。很多師范院校的調查資料表明,當前師范院校大部分畢業生缺乏從教基本技能,主要表現在:不善于口頭表達,不善于板書,不善于組織管理,不會做班主任工作,不能適應基礎教育教學工作。師范生職業技能水平差的問題必須引起教育研究的高度重視。
一、師范生職業技能水平差的成因
(一)師范院校“重專業知識,輕師范性”傾向嚴重。
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信息時代的影響,師范院校辦學的指導思想多傾向于增加市場需求量大的課程,以增強畢業生擇業的競爭力和吸引更多的學生報考師范院校來提高經濟效益,卻大大忽視和削弱了師范性課程,導致涉及教師職業技能培養的教育學科課程刪之又刪、少之又少,基本上只是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等課程外加教育實習。課時僅占總課時量的12%左右,這與英國、美國、日本及前蘇聯、前西德等國家的20%―25%相去甚遠,表現出嚴重的比例失調。
(二)未真正把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納入課程計劃。
波蘭著名教育家亞努什?科爾恰克說:“指望別人給你拿出現成的思想,無異于別的女人替你生產你懷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在自己的陣痛中生產出來的,這樣的思想才最寶貴。”加強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要將這真正納入課程計劃,要讓學生聯系見習、實習實際來揣摩、涵泳教育教學真諦,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掌握教學規律,進行創造性勞動,獲得教育教學真經。可目前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的訓練卻不能從時間、師資、教材、教學設備等方面得到根本的保證,從未真正把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納入課程計劃。許多系部的多功能教室不給教學法、教學論課程使用,導致該課程教師只能主動犧牲周六、周日、節假日及晚上休息時間帶學生看教學實況錄像或進行微格訓練,無法達到規范化、實效化。正規的訓練也無法認真考核,致使相當一部分師范生認為技能訓練是額外負擔,因而敷衍了事,達不到預期的培養訓練效果。
(三)師范性強的課程未充分發揮作用。
系統論認為,在教育系統的諸要素中,教師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一端聯結著教育資源,一端聯結著教育對象,在教與學的矛盾運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然而,在師范院校的教學法課程教學中,普遍存在內容陳舊、空洞、枯燥,方法和手段單一、俗套;輕實踐,重理論,而理論上又無重大創新和突破的現象。講授這些課程的教師在撰寫論文、評定職稱時常遭到不公正待遇,認為該課程論文在師范院校里水平低、無意義,由此造成“教師厭教、學生厭學”的嚴重惡果。師范性強的課程未得到應有的重視、未充分發揮作用,并且在教師資源的配置上也存在專業課程的相關內容,而各專業教學法課程教師又對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研究甚少,知之不多,教學質量無法保證。
(四)教學法教學論課程教師大多缺基礎教育經驗。
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在師范院校各系部講授教學法、教學論的教師,應該是既有基礎教育實踐經驗,又有教育理論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可目前師范院校的許多教學法、教學論教師沒有中學教育經驗,尤其缺乏對中學教育最新動態的了解,直接影響到指導師范生從教技能訓練的質量。學生唯一的正規、長時間的教學技能的實踐機會是教育實習,而教育實習的指導工作,不但缺乏指導教師,而且指導教師大多是由不上專業教學法課的其他教師擔任,無法保證給實習生及時、有益的正確指導,間接影響學生教師職業技能水平的提高。
二、不重視教師職業技能訓練
(一)缺乏科學的指導。
教師職業技能訓練離不開專業教師的指導,指導教師要在精講有關職業技能的基本知識、組成要素和操作程序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進行系統的實踐,使學生在實踐中不斷改善、不斷趨于整體協調和完善,在訓練中提高教師職業技能水平。但目前的現狀是,對學生技能訓練的指導總體比較薄弱,既有管理上的原因,又有教師自身的原因。相對而言,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技能、書寫規范字和書面表達技能比較“外露”,看得見、摸得著,教師對學生訓練能夠提供良好的指導。按常規各科教學法在訓練技能方面應獨具優勢,與學科專業、教育實習有直接聯系,并且課程由各系自己開設,但實際情況卻與之相悖,這主要與“法”中無“法”的課程自身有關,也與教“法”者不懂“法”有關。心理學、教育學教師不了解中學教育教學實際,其他各科教師頭腦中毫無技能訓練的示范意識和指導意識,有的學科教學法教師未從事過基礎教育工作,也不屑于深入中學調研和考察,這樣就不能科學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師職業技能指導。這些師范院校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了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指導上的貧困落后。
(二)缺乏規范的管理。
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是個系統工程,從實施上來說,師范院校的教務處、各系部應各司其責,齊抓共管,合理安排訓練內容,形成系統的、各部分之間有機聯系的訓練鏈。但現實情況是,教務處統籌管理此項工作。在理論思考和操作運行中投入的精力相對較多,特別對各專業學生必備的一般技能的訓練、對課程的教學管得較多,一般技能訓練抓得較緊,但對學科專業技能訓練抓得相對較弱;課內教學較正規,課外分散訓練較隨意,無論是部門間的分工協作還是訓練內容的安排,缺乏整體上的協調、管理上的規范,使本應嚴格規范的技能訓練陷入目標不統一、活動即興式、效率低下的怪圈。
(三)缺乏有效的反饋。
養成教師職業技能必須經過量變到質變的轉換,在動態過程中獲得積極的發展效益,必須注意反饋調節功能。而訓練計劃的安排不當,從根本上壓抑和限制了這種功能。師范學生平時職業技能訓練效果的好壞,不易得到檢測,只在教育實習前后才能親身體驗。等他們靜下心來思考研究教師的指導,有所反思、有所進步和提高的時候,教育實習也行將結束,來也匆匆,去也匆匆。學生對技能訓練沒能充分發揮反饋調節功能而深感遺憾。研究表明,這種動機傾向是理智的和較為直接的,是職業技能訓練的內驅力,是值得珍惜的。通過綜合性實習對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的評價還較公正,卻因不重視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計劃而把它放棄了。
(四)缺乏嚴格的考核。
《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第四條指出:“高等師范學校要從培養合格中學教師的高度出發。結合實際情況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地開展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確保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受到嚴格的訓練和考核。”《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對四大部分訓練內容(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書寫規范漢字和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技能)的考核分別提出了指導性意見,但各師范院校在實際執行中卻偏離甚遠:除了普通話水平測試和書寫規范漢字考核比較規范、正常、成熟外,對其他訓練內容的考核有的學校連細化的考核標準都未制訂,更談不上嚴格考核。考核本身具有評價、激勵、反饋等功能。考核可以檢驗師范生職業技能掌握和運用情況,從而評價師范教學工作成效;檢驗和評價可以讓學生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激勵他們更好地加強技能訓練,同時也促進師范教學改革的深入。然而,未能做到嚴格考核,幾乎使這些功能喪失殆盡。
基礎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全面發展新人的教育改革中肩負重任,對青少年的教育、對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質負有重大職責。素質教育呼喚高素質的師資,新課程理念下的基礎教育對師資素質的高要求與師范畢業生質量規格間形成了一定反差,導致師范畢業生對教師職業的“適應期”延長。師范學生教師職業技能訓練的貧困狀況從用人單位對師范畢業生的評價中可以得到證實,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畢業生的教師職業技能水平差。
綜上所述,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沒有得到有效的培養和訓練,是目前師范教育中存在的普遍而又急需解決的問題。師范生職業技能訓練亟待加強,采取有效措施貫徹執行國家教委于1992年9月制定頒發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和1994年進一步制定的《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技能訓練大綱(試行)》的文件精神,努力抓好師范院校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迫在眉睫,否則將嚴重影響師范畢業生質量乃至基礎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師范司.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
[2]國家教委師范司.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大綱(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