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

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1篇

一、創設的情趣資源要有現實性

【片斷一】師:你們喜歡看電視嗎?喜歡看什么節目呢?

生:少兒頻道、電影頻道、體育頻道……

師:老師也特喜歡看體育頻道,近期我全程關注了亞運會,并且對本屆亞運會中國代表隊的金牌數進行了一個統計:

在這份信息中你是否看到了一些比較特殊的數?請你說一說。

你知道這是什么數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課題:百分數

你還在哪里見過百分數?

最后讓學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材料,并讀出這個百分數。

反思: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實現聯系生活學數學。所以,教學中要創設聯系生活實際的學習情境,使陌生的材料熟悉化,抽象的知識趣味化,讓學生感到親切和需要。本片斷通過介紹亞運會的一些信息,呈現一些含有百分數的數據,把“百分數”這一個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數學事實,而且創設的情境具有現實性,為學生提供了足夠的素材,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創設的情趣資源要有目的性

【片斷二】生活信息會:說一說自己課前準備的生活中的“百分數”的意義。

生1:酒精度45%――說明這瓶酒中所含酒精占這瓶酒的45%。

生2:羊毛含量100%――說明這件毛衣都是由羊毛紡織而成。

……

反思:鄭毓信老師認為:“教師應該以讓學生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為目的,充分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有“的”方能放“矢”,新課程也指出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善于、樂于和易于去理解教學的內容。情趣資源的創設應該看成課堂的有效補充,以尊重學生自主構建新知為基礎,以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為目的。因此,情趣資源的創設千萬不能背離教學內容,應充分結合教學內容的內涵和本質,為更好地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服務。本教學片斷在學生初步學習了百分數意義后,舉行了一個生活信息會,讓學生展示課前所收集的有關百分數的資料,并且讓學生自己說說資料中的百分數的意義。這樣,如果說課前學生對百分數的認識只停留在書寫形式上,那么通過這次“信息會”,就使得學生對于這些來自于生活中的“百分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創設的情趣資源要有開放性

【片斷三】鞏固練習,深化新知。(出示沒有數據的我國耕地及人口占世界比例統計圖)

猜想:(1)我國耕地面積約占全世界的()%;(2)我國人口約占全世界的()%。

能說說你是怎樣想的嗎?

思想教育:把這兩張圖結合起來看:我國以全世界7%的耕地面積承載了全世界22%的人口的溫飽。你有什么想法?

生1:控制人口增長。

生2:保護土地資源。

反思:“課堂只有開放,才有生成的可能,只有不斷地生成,課堂才有生命力,學生和老師才能共同地成長。”在創設情趣性練習資源時,盡可能地安排一些具有開放性的問題,使學生能夠獲得思維的放飛、理解的升華。本練習的設計,不僅引導學生進一步地理解了百分數的作用與意義,而且加強了學生的估計、猜想能力,還適時地對學生進行了品德教育,可謂一舉三得。可見,開放性練習資源,既可以讓學生在面臨挑戰時不斷深入探究,又可以給他們提供展現自我的機會,讓他們在探索知識的同時不斷發展自己的能力,培養自己高尚的情操。

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2篇

一、教前思考:課從哪里開始

《百分數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第六單元的第一課時。這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認識百分數,會正確讀寫百分數。在具體情境中,正確解釋百分數的意義,了解百分數與分數的異同,體會百分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我們的課從哪里開始?這就要要符合學生的原有認知發展水平,認知發展區有一個“最近區域”,在這個區域對學生認知發展有優勢。學生的差異是教學的基礎,為了找準學生認知發展區的最近區域,我們在教學前做了一個學情分析調查。

1.學生已有知識基礎

在四年級與五年級已學過了小數、分數的相關知識。對于將分母不同的分數如何進行通分已掌握得相當熟練。

2.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和學習該內容的經驗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接觸過百分數,并且初步能用自己的語言說明百分數表示的意義。

3.學生學習該內容可能的困難

①具體情境中百分數的意義;②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

4.學生調研

我們設計了學情前測表,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現在在哪里?”

(1)教學前測

問卷調查:(五(1)學生54人)。

調查目的:了解學生對百分數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

題目及結果分析如下表。

(2)結果分析

百分數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學生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百分數,也有個別學生根據具體的百分數說出它的意思,但是什么是百分數,并不是真正地理解,對于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更是不知道。

(3)采取的措施

從學生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能在生活中找出百分數,對百分數有一定的了解,但對百分數的意義解釋不清楚,對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與聯系不了解,所以經過年級組老師們的共同研究,確定了把百分數的意義作為教學的重點,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與聯系作為教學的難點。

如何激活學生的相關經驗,適時地進行數學化,讓學生完成百分數意義的建構,是本課教學的關鍵。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采用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教師點撥引導為輔的策略,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知,在積極思辨中發現,在具體運用中理解百分數的意義。

二、教中探索:課該如何做

根據以上分析得出,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真正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從學生如何學好的角度出發,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強調身體性參與,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手操作;一句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1.問題――讓學生提出

片段一:質疑問難,明確目標

師:生活中你見過百分數嗎?說一說是在哪兒找到的?這些百分數好找嗎?為什么這么好找?

師:“聽到同學們的回答,老師想到百分數在生活中用得真是非常廣泛,為什么人們喜歡用百分數?百分數有什么好處呢?你還想了解關于百分數的哪些知識呢?”

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系,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這里所說的“情境”不僅僅指“生活情境”,學生的認知起點、思考性的問題等都是一個有效的“問題情境”。教學中,要努力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從而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會更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去,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2.新知――讓學生講解

片段二:師:“同學們,在課前你們找了一些百分數,這個找可不是簡單的呀,我相信你們在找的過程中已經進行了研究,進行了交流,帶著你們課前搜集百分數的這種經歷,說說自己已經掌握了什么?”

生1:我會讀百分數

生2:我會寫百分數

……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在教學中,學生自己動口去講解,既促使學生積極,自覺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發展智力,也便于教師根據學生已知道什么進行課堂調控。

3.過程――讓學生參與

片段三:師:“農民伯伯準備種植黃豆,有三個品種可供選擇,請咱們班同學幫忙選哪一個品種合適?品種的發芽情況有可能決定今后的產量,為此老師在四天前做了黃豆發芽實驗,今天三個品種有多少粒發芽了呢”

師出示:發芽種子數一號17粒,二號23粒,三號43粒。

學生異口同聲說:“3號,因為3號發芽種子數多。”

師:僅憑發芽種子數判斷科學嗎?

學生醒悟:還需要知道實驗種子數。

師出示:實驗種子數一號20粒,二號25粒,三號50粒。

學生出現了爭議,三個品種各有不少支持者,到底選哪一個品種合適呢,學生很快參與到百分數的產生過程中,經歷了百分數產生的必要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通過動腦、動口、動手,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真正體現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4.意義――讓學生發現

片段四:豐富感知,發現意義

(1)開展招聘“數學新聞小記者”的活動

師:《安徽青年報》現在正在對外招聘數學新聞小記者呢,有沒有興趣去試一試。要成為一名合格的小記者可是有條件的,一起來看。

《安徽青年報》小記者面試要求:任選一則新聞說說其中百分數表示的意義,并談談對這則新聞的感想。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表明:目前我國男性人口約占52%,女性人口約占48%。

2010年,北京城市綠化覆蓋率為44.4%。

請你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新聞,在小組里練習。

面試開始,誰先來,讓我們感受到你的風采!

(學生自由展示,師生共同評價)

(2)說說自己手中的百分數

師:為了讓每一位同學都有機會當上小記者,現在請大家向自己的同桌介紹你搜集到的百分數信息,互相考核同學們說得怎樣。

(學生匯報交流)

師:太了不起了,同學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從數學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我認為,每一位同學都有資格成為一名合格的數學新聞小記者!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百分數的意義一環,可以說是精彩紛呈,教師不斷地贊賞學生獨特性和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師生之間彌漫、充盈著一種精神氛圍,師生共識、共享、共進,形成了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5.疑難――讓學生剖析

片段五:師:是不是所有分母是100的分數都可以表示成百分數?

出示:辨析練習

下面哪些分數可以寫成百分數,哪些不能,為什么?

(1)雞的只數是鴨的73/100。

(2)用去的米數是總米數的51/100。

(3)一堆煤重97/100噸。

(學生匯報交流)

引發討論后,小結: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還可以表示某個具體數量;而百分數只表示兩個數的倍數關系,不能用來表示具體數量。

情境中的分數,就可能使學生以為百分數是通分后得到的,對一個數是另一個的百分之幾的意識被淡化了。到底分數與百分數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呢?當學生認識比較模糊時,激發學生主動議論,組織學生認真剖析,能去偽存真,把握重點,及時攻克難點。

6.總結――讓學生歸納

片段六:自主小結,暢談收獲

(1)今天學習了什么?你有哪些收獲?

(2)今天我們是怎樣學習的,你的表現怎樣?

總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讓學生自己歸納學得的知識和獲得知識的方法,不僅能及時地反饋信息,而且可以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三、課后反思:課走向哪里

1.關注學生的起點

《百分數的認識》一課,教師比較好地關注了學生的認知起點和邏輯起點,通過讓學生大量地解釋生活中的百分數的意義,獲得對百分數的意義的感知,進而抽象出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設計時要以生為本,把設計的重心從老師“怎樣教”,轉向學生“怎樣學”。只有我們的教學設計是以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與全面發展為出發點,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全面把握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過程,這樣的教學才是真正有效的教學,才能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2.關注學習方式

從這節課上,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所帶來的是課堂教學的生機勃勃,彰顯了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本質特征。學生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能夠成為一個獨特的自我。我們教師要珍惜學生那種想象的豐富性,讓學生帶著主觀臆測(哪怕是錯誤的),將感性知識暴露出來;我們教師要激發那種靈感的活躍性,讓學生學習興奮的選擇性得到泛化,神經聯系的突發性得到加強。

《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以人為本”,這就決定著數學教學的目標指向:適應并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我們教師必須以學習者的角色去讀懂學生,因為只有知道什么樣的學生是好學生,自己才能教好學生;只有知道什么知識為學生所需要,自己才能為學生提供所需要的知識;只有了解學生學習的最佳方式,自己才能找到最佳的教學方式。

3.關注學生發展

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3篇

想的重要性,為此,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及時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四基”。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第六十二條中,專門談到了思考對于學生的重要性。他指出:“一個人到學校里來上學,不僅是為了取得一份知識的行囊,而主要的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因此,他的主要的智慧努力就不應當用到記憶上,而應當用到思考上去。真正的學校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數學思考是數學課堂的靈魂,沒有數學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學學習。而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彌散于教學活動之中,融合于數學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如何將數學思考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回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本質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提出問題時關注數學思考

“思維永遠是由問題開始的,設計適當的問題可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牽引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狀態。要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有效提問是課堂對話的開端,它能引起學生的思維、興趣的激發。”為此,提問一定要具備有效性,有一定的開放度、一定的深刻性,并注意對象的層次性,以達到讓不同的學生都擁有思考的興趣,思維的空間。

學生的“思”,最先源于老師的“問”。所以課堂上老師精心設計的問題,將是發展學生數學思考能力的“模板”“拐杖”。如:一位老師在教學“百分數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生收集生活中用“百分數”的例子,學生在食品的包裝盒上、衣服的標簽上、藥品盒上、玩具的說明書上,發現了很多的百分數,教師適時地提出四個問題:

(1)人們為什么喜歡用百分數?

(2)通常在什么情況下用百分數?

(3)百分數是什么意思?

(4)和分數比較有什么不同?

上述四個問題給我的感覺就是深刻,不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且把握住學習的核心,即百分數引入的必要性、百分數的應用范圍、百分數的含義、百分數與分數的聯系。

“問是深入的階梯,是前進的橋梁,是觸發的引信,是覺悟的契機。”創設有價值的數學問題,需要老師在教學中關注孩子的興趣點,了解孩子的疑惑點,找準新知的生長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探尋新知在現實生活中的原型,用教育藝術提煉和組合,精心預設,捕捉生成,創設一個個能夠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數學問題情境,為學生探究學習創設思維場,讓數學課堂成為孩子愛思考、會思考的思維運動場。

二、實踐操作時促進數學思考

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直觀的感性認識,形成直觀動作思維。通過動手操作引導學生從動作中發現、探索、領悟、抽象、概括,獲得知識,促進了數學思維的發展。事實證明:只有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動手操作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獲得富有生命力的數學知識,使他們不但理解這些知識,而且能提升數學的思維含量,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用看一看、擺一擺、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量一量等操作方法獲得知識,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教師可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兩塊三角板尺,說一說每一個三角尺上三個角的度數,求出這兩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學生很快就算出三角尺的內角和等于180°,接著教師拿出一般的三角形,問學生:它們的內角和也是180°嗎?讓學生猜測,想辦法驗證自己的猜測并與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這時學生可通過量、剪、撕、拼、折等操作很快發現其中的“奧秘”,本環節每個學生自主參與三角形內角和的探究活動,經歷猜想、驗證、演示、匯報,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在獲得知識的同時,還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發展了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

三、質疑問難時激發數學思考

質疑問難是創新教育的一門較好學問和教學藝術,它被運用于教學活動的全過程,成為聯系師生思維活動的紐帶,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為了及時了解學生理解和運用知識的情況,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從而據此質疑問難來完成教學目的和任務,這一點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認識比的意義后,一位老師提出:

問題1:兩杯糖水,糖和水重量的比:第一杯是1∶20,第二杯是1∶25。你知道哪杯水甜嗎?

問題2:根據糖和水重量的比是1∶25,你還能說出哪些數量之間的比嗎?

問題3:學完比的意義,你想提醒同學注意什么?

這樣由淺入深地巧設問題,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學難點上,并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巧設妙引,給學生創新留有余地。

四、回顧反思時完善數學思考

數學學習的目的,與其說它是“掌握知識和技能”,倒不如說它是“數學式的思考。”因而,每堂數學課要不斷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思考過程,把數學思考方式、方法整合于自己的認知結構中。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真正深入到數學化過程之中,也才能真正抓住數學思考的內在本質,以提高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改進自己的學習。例如,教學“植樹問題”,在課結束之時,引導學生回顧探究的過程:先把比較復雜的問題轉化成簡單的問題,再借助紙和筆把思維過程用畫圖的方式展示出來,利用直觀圖找到點和間隔之間的關系進而發現了植樹問題的規律,解決了原問題。學生在反思自己思考的過程中再一次把握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數形結合和轉化,真正抓住了數學思考的內在本質,從根本上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4篇

靈動來源于理解

靈動課堂首先需要一個基礎,如果沒有一個扎實的基礎,那么追求所謂的靈動只能變成一種“躁動”。學習不是無本之源,一切巧妙的運用均建立在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領悟、感悟之上,可以說沒有理解就沒有創造,沒有創造就沒有靈動的閃現。數學教學首先要創造條件讓學生深刻認識接觸到的數學知識,最大限度地深入理解,建立模型,然后才能有生成、有創造、有想法、有靈動。數學特級教師黃愛華的《百分數的意義》一課有這樣兩個環節:

環節一:

師:請同學們研究自己課前收集到的百分數,將成果填寫到下面的表格中。(表略,學生活動后展示交流)剛才這位同學說瀘州老窖中的酒精含量比較高,是幾種酒中比較厲害的,大家同意嗎?為什么?

生:因為它的酒精含量是52%,其他兩種酒一種是38%,另一種只有3.4%,瀘州老窖酒精含量的這個百分數最大。

師:怎么比較這幾個百分數大小?

生1:百分數的分母始終是100,直接比分子就行。

生2:這就是百分數的好處――便于比較。

師:你們怎么理解這個52%?

生1:就是100毫升的酒含有52毫升的酒精。

生2:用毫升做單位不準確,應該用份數,100份的酒中含有52份的酒精。

生3:這是表示酒精和酒的關系,酒精占酒總數的多少是一種比率,所以百分數又叫百分率。

師:說得真好。

環節二:

師:我們來玩個游戲吧,請你很認真地寫10個百分號,不寫數。(隔一會兒)停,不寫了,用手遮住,從手縫中數一數你寫了幾個,沒寫完的不算啊。數完了嗎?

生:數完了。

師:不告訴別人你數了幾個,能用百分數告訴別人你寫的個數嗎?

生:我寫了60%。

師:幾個?

生:6個。

師:怎么知道的?

生:60%就是100份的任務完成了60份,那么10個的任務就完成了6個。

師:也就是說,寫完1個就完成1個10%。

師:有不同的嗎?

生:我完成70.5%。

師:什么是70.5%?

生:7個半。

師:那半個是0.5%嗎?

生:是0.5,0.5個就是半個,但不是0.5%,完成1個是10%,半個就是5%,所以應該是75%才對。

師:聽明白了?

生:(明白了)鼓掌。

建立在學生充分理解百分數的基礎上,展示了學生運用中的智慧,能夠體會出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是多少,并且將0.5與0.5%的差別在具體的情境中用語言描述得如此清楚。

靈動來源于變化

建立在學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教師抓住知識的本源,進行拓展變化,讓學生在千變萬化中感受到相同與不同,感受到變與不變,有利于學生對此知識的消化,并且把握精髓。數學特級教師張齊華的《用數對確定位置》一課有這樣兩個環節:

環節一:

師:能用數對報出假山和水池位置嗎?(如圖)

生:假山是(2,4),水池(4,2)。

師:都有4和2,為什么數字相同,位置不同?

生:因為放在數對中的位置不同,前面的表示第幾列,后面的就要表示第幾行。

師:說明確定位置要知道什么?

生:要有格子和行數列數。

師:真的嗎?(課件出示古塔、報亭)你還能表示出它們的位置嗎?

生:能,古塔位置是(7,2),報亭位置是(8,4)。

師:怎么做到的?

生:出格的可以猜想格子在哪里。

師:再來一個最厲害的。(課件出示游樂場),能表示出它的位置嗎?

生:(-1,3)。不,(3,-1)。

師:咦!負數都用上了,為什么?

生:因為游樂場的行數比0還小,當然用-1表示。

師:真有你的。

環節二:

師:不給你行數和列數就一定不能確定位置嗎?(如圖)

生:不能。

師:假如告訴你A的位置呢?[課件出示(3,4)]

生:可以了,B是(7,4),C是(6,7)。

師:為什么現在能呢?

……

在這節課中,張老師設計了許多讓人意想不到的環節,一直在變著法兒帶動學生的思維不停地前行,不停地提高學生的認識。在這些變化中,學生用上了字母表示數,用上了負數,感受到數對產生的條件,感受到應用數對的方法……在這樣的課堂上磨練,思維想不活躍也不行,課堂想不靈動也不能。

靈動來源于深遠

靈動的課堂還因為設計者想得更深,看得更遠。在確定教學內容的時候,他們就反復推敲:大綱如何要求,教材如何呈現,課堂要教些什么、怎么教,怎樣教更好。有了這些“深遠”,才有了那些“別人想不到而自己能想到的”,才能讓課堂走向靈動。

還是說《用數對確定位置》這一課,課堂結尾的環節耐人尋味:通過一系列用數對確定位置的例子之后,教師問學生要確定位置是不是一定要知道列數和行數,學生都表示明白這個問題;緊接著教師又展示了兩個場景,一個是在一排隊伍中某一個人處于第幾個的位置,另一個是在數軸中填數,要學生思考為什么在這樣的情況下確定位置只要1個因素;學生通過思考發現,用數對來確定的位置應該在二維空間上(意會表達不出來),而只有一行或者一列的位置只要1個數就表示出來,最后,教師引導學生猜想,有沒有用3個數來確定位置的時候。這樣的教學設計,源于教師對教材的深遠見解,弄清楚了確定位置的上位概念,才能引導得如此犀利。

下面再反思備受關注的《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對教學做出的若干挑戰和嘗試之后,大家開始尋找證明三角形內角和的縝密辦法,進而將科學的方法用簡單通俗的辦法呈現給學生之后,學生對于這部分的認識才真實真切。所以,數學特級教師華應龍認為,在進行教學設計之前,要站在更高的位置研究這個內容是必要且必須的。可以肯定的是,這樣的“深遠”讓知識的蔓延有了更廣闊的空間,有了更大的挑戰,有了更刺激的樂趣,所以“深遠”成為靈動的保障。

步入模范教師的課堂,有種“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的感覺,總是有那么多的意想不到,有那么多的峰巒疊起,有那么多的水到渠成,有那么多的嘆為觀止……

百分數的認識教學反思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小數課堂 數學教學 學生經驗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1A-0093-01

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的頭腦并不是一片空白,關于所學知識,他們大都有一些或多或少、或粗淺或深刻的經驗,這些都是教師在教學時的寶貴材料。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經驗,尊重學生的學習起點,由此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并且注重幫助學生豐富學習經驗,能使小數課堂教學更加有效。下面筆者主要就基于學生經驗的課堂教學談一些教學體會。

一、經歷數學活動過程,積累經驗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數學活動過程,不僅是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而且是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探究、思考的過程。學生只有在親自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才能將所學知識轉化為數學學習經驗,進而積累經驗,為自己今后的數學學習提供充足有力的保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上冊《9加幾》這一課時,為了使學生對“9加幾”的算法算理有一個比較清楚深刻的認識,在課堂教學時,筆者主要采取了借助學具操作幫助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法。以“9加2”為例,在教學時,教師主要鼓勵學生利用身邊的小棒,用“湊十法”來解決。在教師的鼓勵下,學生先拿出1根小棒與9湊成10,然后,再加上余下的一根就是11根。在學生操作完畢以后,教師再讓學生說一說從這個數學活動中明白了什么,以幫助學生積累一些9加幾的基本學習經驗,從而為學生后面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如此一來,學生就會覺得數學既好玩又有趣,從而為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奠定基礎。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在學習“9加幾”的時候,教師主要鼓勵學生親自參與數學活動的具體過程,在具體的數學學習活動中,9加幾的算法算理一步步凸顯出來,不僅幫助學生積累了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而且有利于學生舉一反三,學會關于9加幾的其他算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關注已有知識水平,豐富經驗

在數學教學時,教師要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從學生的學習基礎出發,然后,再以這些知識經驗基礎作為背景,把學生帶入新的學習過程,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經驗。

以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7的乘法口訣》這一課為例,由于學生前面已經掌握了2、3、4、5、6的乘法口訣及其推導方法,因此,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的時,筆者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7的乘法口訣是什么嗎?以前我們在推導乘法口訣時大都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學生紛紛發表看法:“我是用幾個相同加數連加的方法推導的”“我是用小棒數一數的方法推導的。”“我是借助學具先擺一擺,再數一數的方法來推導的。”在傾聽學生發言的后,教師及時引入7的乘法口訣的方法,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推導出7的乘法口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而且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獲得更多的了解與體會。

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主要從學生已有知識出發,讓學生談談自己是采用哪種學習方式進行學習的,在此基礎上,再把新知引入課堂教學。由于有了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作為基礎,學生在學習時顯得更加游刃有余。

三、重視學后回顧反思,內化經驗

不論是哪一節數學課,學生都可以從中獲得一些直接或者間接的學習經驗,但是,對學生來說,這些經驗的獲得大都是模糊的、零散的。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學完數學知識以后,教師如能引導學生就學習過程及時進行回顧反思,通過交流反思或者知識互補,學生一些模糊的經驗將會清晰化,零碎的經驗也會具體化,從而使學生經驗得到內化,提升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百分數的認識》后,為了使學生感受到百分數的應用價值以及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學了百分數以后,你有什么收獲?你知道了什么?對你來說,你覺得運用百分數的相關知識可以幫助你解決哪些問題?你積累了一些什么經驗?在教師的啟發與鼓勵下,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回顧與反思,紛紛發表看法:“我明白了雖然百分數與分數、小數看似都是一種數的表達形式,它們之間還是有著明顯區別的,它們之間互相不可取代。”“我知道了在統計數據方面用上百分數是最為直觀清楚的,它可以使我一目了然地看到各種問題。”……如此一來,通過回顧反思,學生不僅積累了經驗,內化了經驗,而且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也更加深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川县| 临沧市| 潜江市| 广元市| 黄山市| 高平市| 呼玛县| 西华县| 崇左市| 佛坪县| 高邑县| 古交市| 通州市| 招远市| 青川县| 峡江县| 信丰县| 肃北| 兰溪市| 伊春市| 五台县| SHOW| 塔城市| 堆龙德庆县| 台中县| 会宁县| 当雄县| 兴业县| 洛阳市| 安庆市| 刚察县| 梁平县| 宿迁市| 巍山| 宝兴县| 枣庄市| 青海省| 乳山市| 广灵县| 宁津县|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