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范文第1篇

[關鍵詞]隱喻;概念隱喻理論;溫度隱喻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2-0108-02

一、引言

隱喻是一種應用廣泛的言語形式,是人們借助具體的、有形的、簡單的始源域來表達和理解抽象的、無形的、復雜的目標域概念,從而實現抽象思維的一種言語現象。從新興認知科學一具身認知興起以來,研究者更多的從認知機制對隱喻現象進行分析,并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

概念隱喻理論由Layoff和Johnson在1980年提出,是指當人們需要建構一些抽象概念時常常使用隱喻來理解和表達的理論。具體而言,是指在概念隱喻涉及的兩個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標域上,通過概念結構“架構”而實現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的隱喻化,從而達到理解抽象、復雜概念的目的。這種概念之間的隱喻化既體現在語詞層面上,也存在于心理表征層面上,如在“知識就是力量”這一概念隱喻中,人們使用“力量”概念來表征“知識”概念,通過知覺系統將具體概念架構到抽象概念系統上,從而能夠深刻的理解抽象概念。總之,通過隱喻映射機制主體可以以身體的經驗對抽象概念進行表征和理解。

溫度,人的一種最基本的感覺,是人體對外界環境在身體上的反應。溫度對人類生存至關重要,它被用來構筑人類生活中許多的抽象概念,由此衍生出眾多的概念隱喻。色彩、人的性格、情感概念都與溫度有很大的相關。紅色及其它鮮艷的顏色會經常出現在婚禮場合,這與色彩所給人提供的心理上的感受有關。溫度概念也反應人在性格上的差異性,“溫和”,“熱心”,“冷靜”等詞匯可以來描繪人的品性,另外,溫度所衍生的概念隱喻在構建人的不同的情感上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有關熱的溫度總反映出熱情的、感情深厚的,如“熱情款待”、“熱戀”等,而冷范疇的詞匯則表現出感情不和或生疏不關心的,如,“冰冷”、“冷眼相看”、“冷戰”等。眾多研究者對溫度隱喻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對這些研究進行了總結和梳理,并對未來該領域的發展做出了展望。

二、關于溫度隱喻的實證研究

從國內到國外,關于溫度隱喻,眾多研究者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溫度隱喻的跨文化研究中,朱東華基于溫度圖示的英語概念隱喻的結果表明,基本隱喻存在跨語言的普遍性。彭傳微俄漢語溫度形容詞概念隱喻對比分析中,證實了溫度作為一個基本圖式的合理性,說明俄漢語中的抽象范疇通過隱喻而產生的過程,這一研究結果直接應用于俄漢語的教學中。李麗虹在2012年的漢英溫覺詞匯的對比研究中發現漢語中的溫覺詞更傾向于直接由溫度域引申到態度、環境、心里感覺等域,而英語中的溫覺詞則喜歡沿著通感隱喻的方向發展,更多的是聽、視、嗅域,顯示了與漢語的差異性。

在溫度概念與人際情感概念的聯結的研究上,早在1958年Harlow證明了早期溫暖體驗在幼猴社會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者將出生后的幼猴分為暖育組和冷育組,前者允許接近一個帶有發熱器的人造猴,冷育組所接近的人造猴是沒有發熱功能的。研究發現,暖育組的幼猴成年后交往正常,但是冷育組的幼猴成年后出現了交往障礙,而暖育組的幼猴成年后沒有出現這種障礙。結果表明,成年后其社會交往能力的形成是以幼年期的所經歷的溫度體驗為基礎的。

Williams和Bargh在體驗身體上的溫暖能促進人際溫暖的研究中,發現當被試觸摸熱的刺激會引起“熱情”思維,而當被試接觸冷的刺激會引發被試的“冷淡”思維。

IJzerman和Semin的溫度覺是社會接近性的出一文中,通過要求被試評估自己所在房間的溫度,結果發現在與其他被試坐的更近時會認為房間的溫度更高。

Lu,z.Y和Wang,z所做的從具身認知角度對社會排斥的隱喻研究中,發現與孤獨相關的詞匯以冷的形象呈現時反應更快。結果表明對孤獨的概念表征包含“寒冷”。

Kang,Williams,Clark,Gary和Bargh在對身體溫度是否影響信任行為的研究中發現溫暖的體驗會增強人際信任感。

Bargh和Shalev在日常生活中身體與社會溫暖的可替代性一文中,重點講述了他所做的三個實驗,最后結論表明,個體可以通過身體溫暖來補償在社會交往中的情感損失。一些溫暖的身體經驗能夠減少因社會拒斥所引發的對人際交往的渴求。

Kai和Claudia的較冷溫度提升觀點采擇能力的研究中,發現較熱的環境有自我中心錨的存在,不愿意將個人觀點分享他人,故觀點采擇能力低,反之,冷的環境觀點采擇能力高。

杜凱、馬利軍和張積家情緒與溫度的關系:情緒是否借助溫度進行表征一文中,發現,溫度圖片背景對面孔表情識別不具有易化作用,但對悲傷詞和憤怒詞的加工具有促進作用,“冷”背景加快對悲傷詞判斷,降低了錯誤率;“熱”背景促進對憤怒詞判斷,降低了錯誤率。

三、總結與展望

溫度隱喻的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不論是溫度詞匯的跨文化研究還是溫度與社會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富有成效的資料。縱觀研究者們展開的一系列研究,溫度一社會情感隱喻的研究是學者們關注的重點,不論是溫度與社會情感的相互作用的研究,還是溫度一社會情感隱喻的形成機制與作用的研究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這為人們以后在工作生活中的溫度隱喻的實踐應用提供了保障。因此,溫度一社會情感隱喻的相關研究會是現在及未來隱喻研究熱點,關于左前腦在溫度隱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得到研究者們的關注,這也是從另一新角度,認知神經科學角度所做的研究,是未來研究的一個新方向。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已有研究中也存在不足,未來關懷溫度隱喻的研究可以關注以下三點:

(一)完善研究方法

以往的研究范式存在一些不足。在溫度隱喻的研究中更多采用了情景操縱范式或心境誘發范式,這些操縱處理都為了溫度隱喻的啟動效果,但是其中如人操縱咖啡杯的溫度,暖和涼,具體標準的把握至關重要。由于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性,所以,暖與冷的溫度操作實在無法達到精確的標準。在未來的研究中除了以上方法的完善外還需要引進新方法來研究溫度隱喻,如生理多導儀,功能性磁共振技術,事件相關電位技術等。

(二)拓展溫度隱喻研究領域

本世紀初期,眾多研究者們關注了溫度詞匯及溫度一社會情感隱喻的研究,但關于溫度與色彩、人的性格、人與事物活躍程度的相關研究少之更少,人的性格及活躍程度都是關于人的心理層面,物理溫度與人的心理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應該受到重視,得到的有價值的結果可以為人們提供幫助。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概念隱喻,經濟,交通,事件結構

 

1.引言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隱喻作為人類的認知工具,被人類用來建構抽象范疇的概念。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表達方式,而且是一種思維方式。科技論文,事件結構。(Ungerer&Schmid, 2007:114-126) 隱喻的功能是借助熟悉和具體的概念來表達、或者解釋一些抽象的概念。

語言學家對經濟語篇中的隱喻做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隱喻在經濟領域普遍存在。吳恩峰和全曉云(2007)在研究中發現:在以經濟認知域為目標域的認知過程中存在著一個“交通”隱喻概念系統,這個系統包括陸路、水路和航空三個子系統。在“經濟是交通”概念隱喻中,經濟的運行和發展是抽象概念,而交通是一個具體的概念,包括空間,運動等概念。通過隱喻這一認知工具,抽象領域經濟可以通過交通域的空間、運動等具體概念構建。例如,實業創業走到十字路口,央行加力踩剎車,大唐電信駛入快車道。

本文擬根據當代隱喻理論,對 “經濟是交通”隱喻的映射結構作探討。我們采用的語料來自于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的《21世紀經濟報道》、《中國經營報》、《經濟觀察報》和《金融時報》的經濟報道標題。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概念隱喻“經濟是交通”的映射機制是什么?

2.理論基礎

2.1事件結構隱喻

萊考夫和他的學生(1993:15-18)總結了事件結構的一般規律:事件結構的不同方面,包括一些概念,比如狀態、變化、過程、行動、原因、目的、方式都被隱喻成空間、運動和力量。科技論文,事件結構。一般的映射過程如下:

目標域:事件

源域:空間

狀態是位置。

變化是運動。

原因是力量。

行動是自動驅動的運動。

目的是目的地。

方式是路徑。

困難是運動中的障礙。

預期進展是旅游計劃。

外部事件是運動的實體。

長期有目的的活動是旅程。

上述隱喻結構表明了,一些常見的抽象概念如:時間,狀態,變化,原因,行動,目的和方式可以借助隱喻來建構。

2.2蘊含層次

萊考夫(1993:18-20)提出,各種隱喻映射之間并不是孤立存在。它們有時以層次結構組織在一起,低一級的映射包含于高一級的映射中。下面的例子顯示了三個層次。

層次一:事件結構隱喻

層次二:有目的的生活是旅程。

層次三:事業是旅程。

從上述蘊含層次,可以看出隱喻“有目的的生活是旅程”蘊含了事件結構隱喻。圖2.2列出這個隱喻的主要映射結構。(Ungerer&Schmid,2007:121, Lakoff, 1993:19)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隱喻 研究 綜述

1.引言

隱喻由簡單的視為修辭手段上升認識為人的一種思維和認知方式,其發展過程可由四個著名理論的提出作為一個發展軌跡,它們是:以亞里士多德為代表人物的“比較理論”認為隱喻是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來表達同一意義的語言手段,二者是對比關系;以昆體良為代表人物的“替論”認為隱喻是一個詞替代另一個詞的修辭現象;以布萊克、理查茲、萊考夫和約翰遜為代表人物的互動理論認為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手法,而且是一種人們普遍使用的認知手段和思維方式;和以方達尼爾為代表的“合成空間理論”認為隱喻是連接概念化與語言的一種普通、突出的認知過程。前兩個理論可視為是從修辭角度對隱喻加以研究的,后兩個理論則可視為是從認知角度對隱喻加以研究的。因此在國外關于隱喻的研究經歷了修辭學、語義學和以認知學科為核心的多學科研究等三個階段。

我國語言學界對隱喻的研究起步較晚,本文旨在對1999-2007年近8年間我國語言學界在隱喻領域中的研究狀況進行回顧,對學術界隱喻研究成果進行全面述評,試圖為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一鋪墊。

2.近8年中國語言學界隱喻研究的狀況

我國語言界對這一學術領域的研究,開始主要是側重介紹引進國外有關隱喻理論的研究,繼而逐漸形成針對國外古典隱喻理論、隱喻的定義研究、語法隱喻以及隱喻歷史的研究等。

3.已發表研究論文歸類

近9年發表的論文主要分為理論探索和理論聯系實際兩大類,其中理論探索主要包括對隱喻本身的研究、隱喻與認知、對隱喻的語義研究、隱喻與語用。而理論聯系實際的探索主要包括把隱喻理論應用到具體的語言翻譯和語言教學中去兩類。除了以上占比例較大的六個方面以外,研究近8年論文還可以得出:如下問題也是隱喻研究者關注的對象:隱喻與概念及概念化;隱喻與文化;隱喻與成語;隱喻與換喻;隱喻與意象圖式;對語篇中隱喻的研究。如下表所示:

3.1對隱喻本身的研究

對隱喻本身的研究依次包括“隱喻的分類”、“隱喻的理解和加工”、“概念隱喻”、“隱喻的功能”、“隱喻的使用和表達”、“隱喻的鑒別”、“基本隱喻”以及“隱喻模式和結構”。

我國學者主要側重介紹了隱喻在國外英語界的研究動態、發展過程及隱喻的研究對象,并通過分析隱喻的定義、基本功能及理論、解釋為什么隱喻的研究對象如此廣博,并成為跨學科研究的對象;并且探究了萊考夫的經驗主義隱喻觀以及萊柯夫隱喻理論中的缺陷。

我國學者還從隱喻的本質、產生原因、理解過程、功能、工作運行機制等方面不斷完善隱喻研究的內容,為我們提供了隱喻研究的最新發展成果。

此外,在隱喻研究背景下,根據隱喻中的本體和喻體的關系以及隱喻的不同方式對常用修辭格進行初步的重新歸類,以辨明這些修辭格與隱喻的關系,許多修辭格實際上是隱喻在各方面的表現形。

3.2隱喻與認知

從認知和思維角度對隱喻所做的研究,有的是在對認知語言學做綜述探討的過程中提及隱喻理論,有的是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對隱喻進行闡釋,主要分析語言、認知、思維和隱喻之間的關系,探討有關隱喻語言本質的問題:認為隱喻不但是修辭手段,更是認知模式,其認知力基于相似或相關而創造相似;隱喻的認知基礎、隱喻的認知模式、隱喻的習得和隱喻與感知系統等方面對隱喻與認知的關系做了初步探討;從認知科學和認知語言學角度研究了英語語言的隱喻化特征及其與認知的關系。

我國學者近8年對認知隱喻學的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結論:隱喻不僅是語言問題,更主要是思維和行為問題,它普通存在于語言與思維之中,人類在認識客觀世界中,通過隱喻把已熟知的經驗用來概括求知的事物,把已準確描述的習得用來說明描述欠缺的事物,即基本隱喻是人們在認識世界過程中最初對世界的看法,但隨著時間推移,基本隱喻會產生新的隱喻,而新的隱喻又會變成基本隱喻。此過程最先形成了概念隱喻,概念隱喻的說與寫形式則為語言隱喻,隱喻是通過語言表達的,而語言表達又體現了人們這種認知機制。

3.3對隱喻的語義研究

對隱喻的語義研究主要涉及諸如“隱喻的意義表征”、“隱喻意義的理據”等問題。這些研究都和意義直接相關,因此歸為語義學范圍。

從語義角度出發進行研究,探討隱喻理論的語義學價值,主要從認知隱喻理論入手,分析隱喻在詞義演變、語義轉移中的作用以及對語義場理論、語義特征分析的影響,闡述了隱喻的意義取決于詞匯的創造性運用,而運用又有賴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體的語境。

通過對傳統隱喻理論的研究思考,認為隱喻的意義取決于詞匯的創造性運用,而運用又有賴于一定的想象力和具體的語境;認為隱喻的意義離不開一定的語境,它的真正意義存在于我們對詞匯的富于創造力和想象力的運用中。

3.4隱喻與語用

與語用有關的研究主要是進一步對隱喻現象、做語用解釋,探究隱喻與語用的結合點,有的從語境及語用得體著手,有的分析語用認知和語用關聯。回顧8年來語用學家對隱喻現象的一些探索,歸結起來有如下特點:確認隱喻的研究必須考慮到語用的因素,認為隱喻本質上不是一種語義現象,而是一種語用現象,因而須從語用角度分析隱喻的有關問題,從已有的語用理論中,如Grice合作原則、言語行為理論等,尋找適用于解釋隱喻現象的理論依據和分析手段。

目前國內對隱喻在語用學科的研究中主要是通過對會話含意和關聯理論的分析,指出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滲透于人類生活各個方面的一種思維方式。從筆者收集到的材料來看,我國外語界對隱喻與語用的研究還涉及:對隱喻的理解要從認知的角度出發,借助語境尋找最佳關聯,最大程度地挖掘話語的隱喻義。認為關聯理論對隱喻的闡釋拓展了以往的隱喻理論,并認為在關聯理論的框架下面展開隱喻研究有極其廣闊的發展前景,值得引起中國語言學研究者關注。

3.5隱喻在翻譯中的應用

8年來我國學者把對隱喻的研究應用到語言翻譯中去,一方面分析不同語言中隱喻話語的翻譯實踐問題,一方面探討隱喻理論對翻譯理論及實踐的影響和價值。其中主要著重于:從翻譯研究中意合與形合的角度來探討通俗科技英語翻譯、古詩詞英譯等語篇中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通過分析研究得到結論:直譯加解釋和轉換隱喻是英譯中國古詩隱喻最切實可行的方法。通過研究隱喻在翻譯中的應用,譯者應結合目的語讀者不斷提高的文化知識水平和具體的語境靈活地采取自己的翻譯策略。

3.6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開始在應用語言學領域研究隱喻,即研究隱喻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而這被認為是今后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與方向,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這項研究屬于正在興起的應用認知語言學(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的范疇,旨在尋求認知語言學理論在英語作為外語(EFL)的教學中的應用。我國學者研究隱喻并把隱喻應用到語言教學中,尤其是第二語言教學,主要探討詞匯教學、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學生言語能力的培養等問題。

我國學者從隱喻與教育的關系入手,得到如下結論:隱喻能力是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外語教學必須重視隱喻能力的培養,但我們不可以點帶面,將隱喻能力的培養置于交際能力之上;從理論上并以實證方式探討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對英語短語動詞習得的作用;通過隱喻的語言表征功能和處理功能,闡述其詞義擴展功能,并在此基礎上討論提高外語學習者隱喻意識,促進外語詞匯教學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4.評析

4.1結論

通過分析近8年隱喻研究發表在核心期刊上的論文可以得出我國學者研究隱喻成果有如下特點:

(1)對隱喻本身的研究在深入發展,其中主要側重于隱喻分類、概念隱喻以及隱喻的理解和加工、對意義的研究、意象圖式。

(2)對隱喻研究的范疇及概念及概念化非常關注。

(3)對篇章隱喻的研究和換喻的研究開始重視。

(4)特別關注隱喻的識別和理解過程;提出了一系列理解隱喻的可能原則的構想。結構主義語言學的主要特點是在于對語言規則的描述,它不追求對語言現象的解釋。

(5)隱喻研究已經進入外語教學、跨文化研究和文化對比研究。

(6)對隱喻的研究比較全面,涵蓋了宏觀與微觀兩個方面,既對隱喻理論進行了介紹評析,從構成、語義、語用、認知等方面不斷研究完善隱喻理論,又運用隱喻理論分析了具體語料。

4.2問題和不足

考慮到我國隱喻理論研究的現狀,筆者認為在今后五到十年里,應加強對隱喻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1)繼續對國外有影響的有關隱喻理論、理論體系進行系統的介紹,促進我國隱喻理論研究進一步發展。

(2)應該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對隱喻在不同職業、不同專業、不同場合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統計、分析,以弄清隱喻使用的頻率、范圍等。

(3)現代隱喻理論在外語教育中的作用雖然已經得到一些關注,但還沒有引起我國外語教學工作者的充分重視,建議通過對國外研究成果的介紹,能夠對我國外語教學研究界有所啟發。并且進一步對漢語環境下兒童對隱喻的習得進行調查,這對了解隱喻的生成和理解極其重要。

(5)建議外語界和漢語界合作,對漢語中使用隱喻的情況進行調查,經過中英兩種不同的語言對比之后,隱喻就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是否具有普遍性,具有何種差異就非常清楚了,這對于外語教學具有實際的意義。

(6)現代隱喻研究是語言學領域的熱門話題,對隱喻性語言的研究和語言隱喻性的研究有望對人類的概念系統提出新的見解,但是目前隱喻研究界對人類語言隱喻性過分夸大,使語言的復雜性簡單化了。

(7)語言學對隱喻的研究視野可以更開闊,立意可以更高,與其他學科的協作可以更緊密,要從隱喻是一種言語現象出發,把隱喻與人們的認知功能、思維方式、語境、文化背景等聯系起來進行研究。

(8)我國國內語言學研究學者對語言學研究方法的掌握還欠缺,不愿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而寧可采用思辨法來研究隱喻。

4.3未來值得研究的問題

語言研究領域中的隱喻研究雖然在近8年來得到了迅速發展,但仍有許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還有許多問題尚未找到滿意的答案。例如:

(1)怎樣將隱喻融入到英語教學中去?怎樣將隱喻與二語習得結合起來?

(2)隱喻的選擇運用如何受到文化背景的影響?

(3)屬于認知領域的隱喻同非認知領域的隱喻具有什么樣的關系?

(4)對兒童習得隱喻的階段、過程與隱喻的生成和理解是如何發生作用?

(5)隱喻對于漢語和英語而言是否具有普遍性?漢語隱喻與英語隱喻具有什么樣的差異?

盡管目前隱喻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還必須不斷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提高學生對英語短語動詞習得作用的認識;通過隱喻的語言表征功能和處理功能,闡述其詞義擴展功能,提高外語學習者隱喻意識。至于如何有效開展,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5.結語

本文對近8年我國語言學界研究隱喻方面的現狀和成績進行梳理、總結和評析,并在此基礎上,不揣淺陋,陳述了個人的一些見解,僅供同行參考。筆者期盼著這一領域內有更多研究成果出現。我們應當共同努力,在借鑒中創新,尋求隱喻研究新的亮點。

注:國內15種外語類核心期刊或主要外語學術期刊包括:外語研究;中國英語教學;外語教學;外語界;現代外語;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外語電化教學;國外外語教學;四川外語學院學報;山東外語教學;外國語學院學報;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北京第二外國學院學報;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參考文獻:

[1]Aristotle.1954.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

[2]Lakoff,G.& Johnson,M.1980.Metaphors we live by.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Lakoff,G.& 1987.Women,fire,and dangerou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4]Lakoff,G.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In Ortony,A.(ed.)Metaphor and Thought (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5]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仁[M].上海:上海外語教學出版社,2000.

[6]王寅,認識語言學的哲學基礎:體驗哲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2):82-890.

[7]姜亞軍,張輝.國外隱喻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J].國外外語教學,2003,(2).

[10]李福印.研究隱喻的主要學科[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4).

[11]肖福壽.隱喻的意義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1999,(4).

[12]楊在虎.隱喻研究背景下修辭格的重新歸類問題[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1).

[13]趙蓉.隱喻闡釋的兩種新視角及其比較[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2,(3).

[14]李福印.當代國外隱喻研究的熱點――第五屆隱喻研究與應用國際會議論文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6,(2).

[15]鄧巨.認知模式――隱喻研究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7).

[16]孫啟耀.我國目前隱喻研究的進展簡評[J].山東外語教學,2002,(3).

[17]謝之君.隱喻――從修辭格到認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3).

[18]劉振前.隱喻的傳統理論與理解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范文第4篇

【關鍵詞】概念隱喻 情感諺語 認知

【中圖分類號】H0-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0-0007-02

一 引言

伴隨著認知語言學的迅猛發展,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開始聚焦于隱喻研究。傳統的修辭學中,隱喻被認為是一種修辭格。自從1980年Lakoff與Johnson提出“概念隱喻理論”以來,隱喻現象背后的認知和思維過程就成了語言學家開始著手研究的重要課題。新興的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思維方式和認知工具。憑借隱喻這一認知手段,語言學家試圖從語言的視角重新認識世界,并反映人類思維的規律。在語言表達上,不同民族的隱喻思維和認知具有共性。情感諺語作為語言的精粹,同樣能夠反映出人類對情感這一抽象概念的隱喻思維與認知的共性。本文以中英情感諺語作為研究對象,把概念隱喻視為理論框架,試分析情感諺語所隱含的隱喻特征共性,以便揭示中英兩個民族對于情感這一抽象概念在認知思維上的關系。

二 概念隱喻及情感

概念隱喻,作為認知語言學的重要理論,最初源自《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后來在論文《當代隱喻理論》中萊考夫(Lakoff)闡述道:隱喻是從一個具體的概念域向一個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統映射。萊考夫把這個具體的概念域稱為始源域或原概念,抽象的概念域稱為目標域或目標概念,且認為“隱喻是原概念向目標概念的映射”。萊考夫把該隱喻稱為概念隱喻,其核心內容是“跨概念域的系統映射”。人們普遍認為映射不是任意的,它根植于人體、人的日常經驗及知識,而所有這些又與環境和文化密不可分。萊考夫聲稱“隱喻映射的普遍性有所不同。一些似乎是具有共性的,另外一些是廣泛的,還有一些似乎是某種文化特有的”。筆者認為,這源于環境及文化對人們認知模式的影響。借助概念隱喻,語言學家試圖根據不同地域人們語言的表達方式來探究隱藏在情感諺語之后的認知模式的共性。

所謂情感是指“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相應的行為反應,它包括刺激情境及對其解釋,主觀體驗、表情、神經過程及生理喚醒等內容”。由于情感是人類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體驗,人類的認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因此對人類情感的研究構成了探索人類認知研究的基本部分之一。由于情感的抽象性,人們常常借助于概念隱喻對此類諺語進行表達。

三 中英情感諺語的概念隱喻特征共性分析

情感作為人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特殊感覺,具有極其豐富的、普遍的象征性含義。情感諺語作為表述人類情感的語言精粹,深受英漢兩個民族的喜愛。沒有隱喻,抽象的情感概念常常不能得到充分的詮釋。缺乏隱喻的情感諺語,同樣無法很好地、全面地闡釋“情感”的主題。本文以概念隱喻為理論框架,以《中華諺語大辭典》《英語諺語薈萃》 中搜集來的情感諺語為研究對象,嘗試揭示中英情感諺語在隱喻表達上的某些共性。

人類思維的共性之一就是借用具體事物來描述抽象事物。情感是人類一種反應內心感受的重要現象,而這種現象又是復雜抽象的,人們要么借助于具體及有形的事物來映射描述它,要么把它歸屬于某種超自然的“魔力”,所以情感本身常常被隱喻化。英漢情感諺語中,兩個民族往往采用相同的概念隱喻來映射人類的這種特殊感覺。

1.用具體事物隱喻情感

首先,情感是物質(emotion is a substance),如:

Stolen pleasures are sweet

Much coin,much care

Much science,much sorrow

Pity is a lever for quickening love

Wrath is a transformer

喜從天上至,禍自地中消

愛情是美德的試金石

人們用物質隱喻情感,是因為世界是物質的,是客觀存在的。日常生活中人們都離不開物質的交換與流通,所以物質就成為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最為其熟知的東西。這種用具體形象之物隱喻抽象模糊之物的表述就源于人類最初的認知模式。

其次,情感是容器(emotion is a container),如:

Love is full of trouble

Every man is a poet when he is in love

笑里藏刀

愛情就是五味瓶,內含酸甜苦辣咸

人們以容器隱喻情感,是因為人是獨立于周圍世界以外的實體,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容器,有身體,分界面、里外等。人們很容易將這種概念投射于人體以外的其他物體,如房子、叢林、田野、地區,甚至將一些無形的抽象的事件、行為、活動及情感也看做一個容器。“情感是容器”的概念隱喻就源于中英兩個民族這種共同的認知模式。

2.用人隱喻情感

人的身體本身就是一種符號,其肉體的各種器官和功能就是一種語言。因此,人類在認識世界時,傾向于用身體作為媒介。人以其身體去認識世界,描繪事物,表達情感,正可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因此,中英情感諺語中都有以人來隱喻情感的表述。

首先,情感是鄰居(emotion is a neighbor),如:

Joy and sorrow are next-door neighbors

True love never grows old

When sorrow is asleep,wake it not

能為愛情系上永久的保險帶的,不是結婚而是真誠、體貼與尊重

其次,情感是殺手(emotion is a killer),如:

Anger punishes itself

Care killed a cat

Fear kills more than illness

Work won’t kill,but worry will

氣傷身,怒傷肝

憂傷神,愁傷身

貓有九命,憂慮喪生

恐懼殺人甚于病

3.用魔力隱喻情感

中國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及英國莎翁筆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無不讓人發出“問世間情為何物,只讓人生死相許”的內心吶喊,這些都是情感具有魔力的最好印證。這說明中英兩個民族對自己無法解釋清楚的某些東西(如情感)常常借助于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如魔力)來詮釋。中英文以魔力隱喻情感諺語的例子有:

Emotion is a kind of negative magic power

Envy and wrath shorten the life

Love makes all hard hearts gentle

怒氣使人腦失靈,是非曲直難辨清

喜則人,怒則獸

四 結論

通過對研究對象的概念隱喻特征分析,筆者認為在情感諺語中概念隱喻的表達上中英語言有著相當多的共性:中英情感諺語中常常采用具體或有形之物來隱喻抽象的情感概念,以使抽象的情感概念得以較清晰形象的表達;而對于那些無法用具體事物形象表達的情感諺語,中英兩個民族都習慣于借助一種超自然的魔力來隱喻。顯然這些共性與相同或相似的認知模式及共同體驗密切相關;它們源于人類相同的生理和心理基礎及文化共識。本文希望通過對中英情感諺語概念隱喻的共性解讀來促進中英兩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并借此探討隱喻與語言、思維和認知的關系。

參考文獻

[1]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概念隱喻理論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隱喻;概念;動物喻人

引言

在日常交流中,隱喻使用頻繁,“我們日常會話中幾乎每三句話中就可能出現一個隱喻”(束定芳 2002:32)傳統觀點認為隱喻是一種語言現象,是語言在詞匯層次上的修飾。然而,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是一種認知現象,是人們在客觀世界中形成的認知方式。

動物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們認識事物的重要始源域之一,人們在長期與動物的接觸中,對動物的各種特性了如指掌,人們將動物的外貌、習性等特定投射到具有相似特征、卻不同概念范疇的人類身上,從而形成了動物喻人的概念隱喻。

1.動物喻人的外貌

自然界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形態多樣,特色鮮明。人與動物無論是在基因、結構、行為等多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處。尤其是在外表的生物特征上,人們很容易找到動物和人在外型上的相似性,例如,“鳳眼”、“猿臂”、“娥眉”、“雞胸”、“虎牙”等等。因為對某些動物特定的形態有著深刻的印象,我們經常會用此來形容具有相似特征的人身上,不需要特殊的語境,我們就可以理解這些用語的涵義。

“大象腿”是對腿粗的人的一種叫法,形容腿跟大象的一樣,整個腳都比較粗壯。

“水蛇腰”是腰椎向前面彎曲而產生的一種脊柱變形。民間常以“水蛇腰”來說一個人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含胸拔背”且腰肢扭轉的姿態。

“鷹鉤鼻”又叫結節鼻,是指在鼻梁上端有凸起,鼻尖有點下勾,形似”鷹嘴”。

“鵝蛋臉”是人們對標準臉型的一種稱呼。因其臉型的突出特點如線條弧度流暢,整體輪廓均勻,額頭寬窄適中等等與鵝蛋有著天然的形似性,人們以鵝蛋為此命名。

“魚尾紋”是人體生理衰老的表現之一,在人眼角和鬢角之間出現的皺紋,其紋路與魚尾巴上的紋路很相似,故被形象地稱為魚尾紋。

2.動物喻人的品性類型

自然界的動物因為自身的特點及所處環境而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生活習性,不同的動物會給人留給不同的印象,當人們提到這個動物時,這個印象就會浮出水面,比如“豬”好吃懶做,“牛”勤勤懇懇,“狐”狡詐陰險,“狼”兇狠無情等等。因為環境的因素或自身的發展等,人也呈現出各自不同的品性特征。人們將源喻“動物”的品性特征映射到目的域“人”的特性中去,形成了概念隱喻。

2.1 牛

牛是人不可缺少的家畜之一,人與牛有著勞動的關系。牛外型高壯、力大,常隱喻身體強壯的人;牛勤勤懇懇,老老實實,任勞任怨,因此人們總會用牛來形容性格固執、老實工作,認真勤懇,無私奉獻的一類人,如父親,公仆等等。

“初生牛犢不怕虎”:比喻青年人思想上很少顧慮,敢作敢為;

“老牛舐犢”:老牛舔小牛。比喻父母疼愛子女。老牛象征慈愛的父母。

2.2 狗

狗與人類的關系異常親密,作為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狗的存在和進化都與人類文明發展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兔死狗烹,兔子死盡了,獵狗就被人烹食,形容統治者殺掉功臣。然而因為狗的外型邋遢、不干凈;地位低賤,時常吠叫等特點,狗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始終有著不高的地位。凡是沾“狗”的詞,大都是罵人的,比如“走狗”、“狗仗人勢”、“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因而狗在喻意方面多為貶義。例如:

“狗頭軍師”:笨拙而好為人師的人,愛給人出主意而主意又不高明的人。也喻意專門出壞主意的人

“狗仗人勢”:指奴才依靠主人的權勢橫行霸道。“狗”隱喻依仗主子權勢而橫行霸道的奴才。

“鼠盜狗竊”:指小偷小摸或男女茍合之類下流的勾當。“狗”隱喻下流的偷摸之人或茍合 男女。

2.3 蛇

蛇是冷血動物的代表,因為其毒性,很多都很害怕或者厭惡這種生物。不僅在諸多小說作品中都有蛇精等的刻畫,更有“蛇鼠之輩”“蛇鼠一窩”的比喻把蛇看得跟鼠一樣陰暗鬼祟見不得天日。所有壞的屬性都加到蛇的身上,“毒蛇猛獸”、“梟蛇鬼怪”“蛇蝎心腸”、“蛇蝎小人”、“毒如蛇蝎”,一連串以蛇喻人的成語都為蛇定了性。

“地頭蛇”:指在當地有勢力的欺壓人民的惡霸,現在也用來比喻本地有一定能力的人物。

3.動物喻人的生存類型

動物的群體多種多樣、生活方式也各有不同,但當動物群體的性質與一類人產生諸多的相似點時,我們就會天然的使用該動物描述此類人或者以該動物的生存方式來形容人的生存類型,即形象又深刻。

3.1 蟻居

現在社會,因人口的增多,社會競爭加大,就業形勢嚴峻,房價過高等現狀,在大城市中逐漸出現一個特殊的群體,居住擁擠、住房小、收入低、工作時間長等,人們稱這類人群為“蟻族”,喻意跟螞蟻一樣弱小卻數量龐大,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打工族們。螞蟻是昆蟲,與人類屬于不同的概念范疇,卻存在多方面的相似度,首先,螞蟻屬群居動物,一個蟻穴里常常有成千上萬只螞蟻,這也與該群體在物理狀態下呈現出聚居生活的特征相吻合。此外,螞蟻很弱小,但若不給予其足夠的重視,螞蟻也會造成嚴重的災害(如蟻災),因此有人稱螞蟻為“弱小的強者”。螞蟻這些特點與該群體弱勢、低收入、不被人關注,易引發諸多社會問題等方面極為相似。這些共性投射到目標域人的概念范疇上,是人們對“蟻族”這類人有著十分深刻而形象的了解。

3.2 蝸居

類似于蟻族,人們將窄小的住所、或在現代高速的生活節奏下,男女雖然結婚,但是因為高房價沒有地方居住處境的境地成為蝸居。因為蝸牛殼有著狹小、沉重的特點,與現在人們生活在窄小的房屋、沉重的房貸等有著深刻的形似性,這些相似性投射到人的生活方式上,產生概念隱喻,使人們對蝸居的現狀有了具體的理解。

4.結語

傳統的隱喻研究僅將隱喻作為一種常見的語言現象來分析,認為隱喻只是一種修飾話語的修辭現象。事實上,正像萊考夫說的那樣,隱喻是一種普通現象,它無處不在,“隱喻滲透到日常生活的每一處角落,不僅僅體現在語言上,而且體現在思維和行動中”。

本文從動物喻人的外貌、品性和生存類型等個方面對動物喻人的隱喻進行了分析,我們得出了人與動物有著十分天然而密切的共性特征,非常貼切的隱喻關系,在這些內在、外在的相似性的基礎之上,將動物的特性和人的特性聯系起來,是我們對動物的世界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更好的探索人與動物的關系。通過概念隱喻,人們在人與動物的不同領域之間建立了聯系,幫助我們了解自我、了解自然界、了解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Lakoff,G.&Johnson,M.(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Vyvyan Evans&Melanie Green.(2006).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 Introduction[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3]曹艷(2014),概念隱喻理論視角下的英漢動物隱喻對比研究及其翻譯策略[MA],碩士學位論文。西安:西北大學。

[4]霍永會(2011),“人是動物”的英語概念隱喻的認知分析及其漢譯研究[MA],碩士學位論文。山東:曲阜師范大學。

[5]羅芳春,薩如拉(2013),英語表達中“人是動物”的概念隱喻分析[J],《牡丹江大學學報》22(5):96-100。

[6]莫嬌(2012),現代漢語動物隱喻研究[MA],碩士學位論文。長春:東北師范大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林市| 日土县| 咸阳市| 安阳市| 边坝县| 新郑市| 郯城县| 金阳县| 延吉市| 天水市| 丹巴县| 阿拉善右旗| 河东区| 宣化县| 淅川县| 微博| 炎陵县| 比如县| 无极县| 涪陵区| 遂宁市| 新巴尔虎左旗| 合肥市| 富阳市| 吴川市| 漠河县| 岳普湖县| 泗水县| 天津市| 柞水县| 丰顺县| 吴桥县| 陆丰市| 峨眉山市| 始兴县| 遵义县| 延寿县| 茶陵县| 易门县| 四平市| 施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