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態健康論文

生態健康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健康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態健康論文

生態健康論文范文第1篇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擔負著重要使命。為此,研究者進行了一系列的探討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課程教學模式的初探與改革,例如體驗式教學模式、教學與團體輔導相結合的模式、細化評估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手段實施;②教學目標的拓展,例如積極心理學思想的運用、倡導積極人格的培養等。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大學生心中的定位,此前曾有人對此進行了諸如教學內容的需求等部分因素的調查。為了使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獲得更多的受益,使學生更直接地參與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中來,作者試圖站在學生的角度,科學、系統地了解學生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態度及需求。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武漢某高校大二和大三學生,共182人,收到有效問卷178份。其中,文科72人,理工科106人;大三94人,大二84人。(在所選學校的學生中,部分大三學生上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大二學生全部上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本研究選取了沒有上過心理健康課的大三學生和已經上過課的大二學生進行對照分析)。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態度及需求調查表》,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內容: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態度,根據重要性、有效性和受歡迎程度進行五級評分;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形式的理解,進行單項選擇,統計各選項人數百分比;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的需求,根據需求程度進行五級評分。問卷集體測試,當場回收,所得數據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和統計分析。

三、結果與討論

1.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態度。調查發現,根據大學生對課程的重要性、有效性、受歡迎程度進行五級評分,結果所得均分都高于平均水平。這說明當代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認同度普遍較高。這與劉海燕等人(2010年)的研究是一致的。按照不同年級分類,結果發現大二學生在“課程有效性”和“課程受歡迎程度”上顯著高于大三學生。大三學生是沒上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可見上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生對其有著更高的認可和喜愛。按照不同專業分類,結果發現文科和理工科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態度沒有顯著的差異。這一結果顯示,不同的專業背景對心理健康課程的態度并沒有實質性的影響。

2.學生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式的理解。①課程開設方式。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以何種方式開設較為合適”進行單項選擇。結果顯示,93.8%的被調查者認為心理健康課程應該開設,其中37.4%的人認為應該以必修課的形式開設,16.4%的人認為應該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40%的人認為應該以“必修課+選修課”的形式開設。②開課年級。根據調查結果發現,34.8%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一開設心理健康課程,12.4%的學生認為應該在大二開設,10.3%的支持在大三開設,希望各個年級都開設者占39%。這說明學生也意識到每個年級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不同,所以每個階段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幫助。③開課人數。根據調查結果發現,26.7%的學生希望心理健康課程的班級人數控制在30人以下,45.6%的人希望控制在30~60人之間,21.5%的人希望在60~90人之間,僅有6.2%的人希望在90人以上,可見學生多數傾向于小班教學。④開課形式。根據調查結果發現,73.4%的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應該以傳統講授、團體活動、案例分析、心理測試、多媒體輔助等方式進行教學。

3.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內容及方法的需求。從對教學目標的認識和需求角度進行分析,“調節心態”和“探索自我”是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課程需要完成的首要目標。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大三學生與大二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解決問題”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差異具有顯著性。由此可見,大三學生在選修心理健康課程時更多的是帶著問題前來的,有一定的目的性,他們更希望通過這門課程解決自身的一些疑惑;而大二學生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學習,了解到心理健康課程不僅僅對他們當下的學習起作用,對于他們未來的發展也能夠起到指引性的作用,所以他們更愿意將“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這類長遠性的作用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目標。理工科學生與文科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掌握知識”和“解決問題”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目標,差異具有顯著性,而在其他的目標上二者沒有顯著差異。從對教學內容的需求來分析,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的教學內容前四位分別是“認識自我”、“戀愛指導”、“人際交往”、“情緒調節”。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學習能力”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差異具有顯著性。這可能是由于大二學生已經上過心理健康課程,普遍認可教師對“學習能力”這一版塊內容的講解,也認同這一部分內容的重要性。而大三學生對“學習能力”這一版塊的內容更多的是出于自身的理解和猜測,認為可能很枯燥或者很理論化。文科生和理工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認識自我”和“生涯規劃”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理工科生和文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心理知識”和“學習能力”作為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差異具有顯著性。可見,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內容應該有所區別,研究者在多年的教學過程中對此也深有體會。從對教學方法的需求來分析,學生更傾向于選擇的教學方法前四位分別是“心理測試”、“視聽教學”“、案例分析”和“團體輔導”。大三學生與大二學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心理測試;大二學生與大三學生相比,更傾向于團體輔導,差異具有顯著性。這說明,通過心理健康課程的切身體會,學生對于團體輔導的教學方法比較認可。而沒上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出于自身的好奇,更希望通過心理測試這樣直接的方式來了解和幫助自己。文科生與理工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角色扮演、團體輔導和情境體驗,而理工科生與文科生相比,更傾向于選擇案例分析和心理測試。這可能是由于文科生更喜歡探索和體驗的緣故,這也說明,針對不同專業、不同特點的學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

四、結論

生態健康論文范文第2篇

Water Resources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2011,800pp

Hardback

ISBN9780521762588

水是人類生存、生活和生產活動必不可少的寶貴的自然資源,是組成地質環境系統的重要因素。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水資源的分布現狀、水體生態健康、氣候變化對水循環的影響、水源安全、水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等問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書以全面的與多學科相結合的獨特的視角,論述了如何在考慮了社會、工業、農業、法律法規等多個方面的情況下,制定科學的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方案。本書由來自世界19個國家和地區的水資源問題的專家所撰寫的論文編著而成,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水資源的規劃與管理的應用實例,展示了目前地球上面臨的水資源問題與處理這些問題的管理方案與措施。

全書共35篇論文,分為三大部分:第1部分 認識水資源,包含論文1-7篇,1.氣候變化與全球水循環;2.理解全球水文;3.地下水與地表水的關系;4.理解水質的基本概念;5.內陸水域生態系統;6.水、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7.水資源短缺下的全球糧食生產。第2部分 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包含論文8-15篇,8.水利法規與可持續發展的探索;9.全球水資源危機的對策;10.水資源規劃與管理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11.合作與利益相關者參與機制;12.能力建構與信息共享;13.水資源的自適應與綜合管理;14.水資源的分類與綜合管理;15.生態用水。第3部分 水資源規劃與管理的應用實例,包含論文16-35篇,其中按照實例類別的不同分為9章,分別是廢水處理;農業用水;城市水供應與管理;水域生態系統;工業與礦業用水;鄉村與偏遠社區用水;水利基礎設施設計與利用;跨流域水資源管理;在水資源管理中的市場機制。

本書介紹了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基礎理論知識,為現代水資源規劃與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學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供高等學校水文水資源、水利工程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及研究生閱讀,也可供從事水資源評價、規劃、調度與管理的科研人員、管理人員參考。

劉昊,

博士生

(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

生態健康論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飼料,添加劑,飼用酶制劑,維生素添加劑

 

飼料添加劑是配制全價配合飼料的核心內容,飼料添加劑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豬群生產發育繁殖性能。飼料添加劑分營養性和非營養性兩大類。

1、營養性添加劑

營養性添加劑是根據豬群不同生長發育階段的營養需要,按照飼養標準補充飼料原料中缺乏或不足的養分,以提高飼料轉化率。其添加方式采取的“少什么添什么,少多少添多少”的辦法。

1.1氨基酸類添加劑

市售氨基酸有固態、液態兩種。一般飼料中常添加氨基酸類添加劑以補充配合飼料中相應氨基酸量的不足,完善氨基酸的平衡。應用較多的有蛋氨酸和賴氨酸這兩種必需氨基酸。也有在豬日糧中少量添加天門冬氨酸、谷氨酸、蘇氨酸的,但成本較高不常用。一般氨基酸在豬日糧中添加量為0.05-0.3%。

1.2維生素添加劑

豬日糧中維生素的添加劑量一般比飼養標準略高。VE和VC能防止體內不飽和脂肪酸被氧化,減少PSE肉的產生,能比較持久保持肉質新鮮外觀和顏色,改善肉質。添加VE還有助于消除飼料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所產生的酸敗異味。VE和VC常在應激和疾病的情況下添加,添加量比正常標準加倍量。其他維生素(β-胡蘿卜素、核黃素、VA、VD、煙酸、泛酸、膽堿、葉酸等)均直接或間接地促進生長發育繁殖。為方便添加維生素添加劑,采用復合配方,配合飼料中添加量為每噸飼料加上200-300克。

1.3礦物質與微量元素添加劑

豬日糧中,常以添加高鈣高磷礦物飼料的形式補充鈣、磷。鈉和氯常用食鹽形式同時補充。微量元素錳、鋅、銅、鉻、硒、鐵的添加劑有無機和有機兩種形式,以無機為主。一般情況下,有機微量元素添加劑生物利用率高,但價格昂貴,若將有機和無機微量元素混合添加效果常比單一添加好。實際生產要按標準需要量添加各種微量元素,添加時考慮各元素之間的比例關系,防止某些微量元素過量或有一些不足。

2、非營養性添加劑

非營養性添加劑是主要用于預防豬群常見疾病、刺激生長、提高飼料報酬、增進健康的一類添加劑,包括微生態制劑,酶制劑、抗菌增長劑、驅蟲劑、飼料品質改善劑等。

2.1微生態制劑

飼用微生態制劑(益生素)能改善豬群機體消化道內微生態平衡,有益于豬機體健康和生產性能發揮,無毒副作用、無殘留、無耐藥性。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常用的益生素有乳酸菌類、酵母菌類、芽孢桿菌類、光合細菌類及其復合產品。EM制劑是應用最早、最廣泛的益生素,是選用對動物生長發育有利的菌群經過特殊培養加工制成的含八十多種細菌的復合活菌制劑,實驗對雞、豬等多種動物均有顯著增重效果。在豬群日糧中添加益生素,能加快豬群生長速度,降低仔豬黃白痢和腹瀉發生率,提高豬群抗病能力,在高溫高濕季節有緩解熱應激作用。

2.2飼用酶制劑

酶制劑是一類具有特殊高效催化能力的蛋白質,主要包括消化酶和非消化酶兩類。消化酶主要有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主要用于補充豬群消化酶分泌不足;非消化酶豬機體不能分泌,以纖維素酶、半纖維素酶、植酸酶為主,能促進飼料中某些營養物質或抗營養因子降解。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除植酸酶外,飼用酶制劑常以復合酶制劑形式應用,效果也較好。復合酶制劑以幾種酶制劑為主體,加上其他單一酶制劑和載體混合而成。常以β葡聚糖酶、木聚糖酶、淀粉酶、蛋白酶為主,以纖維素酶、果膠酶、植酸酶為輔。

2.3抗菌促生長劑

抗菌促生長劑包括中草藥添加劑和抗生素兩類,通過對微生物有抑制或殺滅,起到改善豬群健康狀況、促進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的作用。中草藥添加劑屬純天然物質,具有與食物同源、同體、同用的特點,是一種較理想的生態飼料添加劑。中草藥添加劑常制成組方制劑使用。常用的飼用促進生長抗生素有桿菌肽、土霉素、金霉素、泰樂菌素、黃霉素等??股匾讱埩?,可使細菌產生抗藥性,應嚴格遵循規范限制性使用,育肥期應嚴格休藥。為避免產生耐藥性,最好與其他抗菌促生長劑輪流使用。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

2.4驅蟲保健劑

驅蟲保健劑是防治豬體內外寄生蟲,促進豬群生產和提高飼料利用率的飼料添加劑。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應用較多的是驅蟲蠕蟲類添加劑。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

2.5飼料品質改善劑

飼料品質改善劑可有效改善飼料品質,主要包括防結塊劑、黏結劑、調味劑、乳化劑、香料。論文格式,維生素添加劑。防結塊劑如硅藻土、高嶺土、沸石等,它主要作用是保持飼料疏散,均勻進入攪拌機,保證飼料成分均勻分布。也含有部分礦物質,有補充飼料營養物質作用。黏結劑可增加顆粒飼料的黏聚力,常用黏結劑有膨潤土、淀粉等,它們也含有營養成分。甜菜堿、糖分、食鹽等作為調味劑使用。此外還有抗氧化劑、防霉劑常作為飼料保存劑用。

2.6其他飼料添加劑

生物活性肽具有無毒副作用和無殘留的特點,它可以在體內被分解代謝為氨基酸,也可作為功能活性肽改善動物吸收功能,增強機體免疫水平,提高健康水平和促進生長。卵黃抗體可替代藥物添加劑預防疾病和促進生長,性能穩定。L-肉堿、甜菜堿、低聚果糖、殼聚糖、半胱胺、糖萜素等,也可作為飼料添加劑在生產中使用。

飼料添加劑的品種繁多,質量參差不齊,在選擇時要充分了解所選添加劑的性能,根據飼用目的、價格等因素選用。飼料添加劑所含比例較小,一定要攪拌均勻。一般采取逐級擴大的方法,保證添加劑與飼料原料充分混合、攪勻,均勻度變異系數應控制在5%以內,以免影響添加劑的應用效果。

生態健康論文范文第4篇

論文摘要:本文對我國生態建筑的研究現狀進行了回顧,指出我國生態建筑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我國生態建筑的發展的思路與對策。生態化的思想是人類的取向和必然選擇,城市和建筑設計的生態化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牛態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輕,既通俗又深奧的一門學科。研究內容涉及到農業生態工程、生態,及生態城鎮建設、節水與廢水處理及利用、山區小流域治理與開發等眾多領域。生態建筑作為其中的一個領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視,其作為一門學科誕生至今不過40多年的歷史,20世紀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師保羅?索勒爾把生態學Ecology和建筑學Architecture兩詞合并成為Arcology,即生態建筑學。此后麥克哈格、吳良墉等建筑師開始了生態建筑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探索,生態建筑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一、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研究現狀

在20世紀80年代顧孟潮就提出了“未來的世界是生態建筑學的時代”的觀點,1994年5月,中國政府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鋤,從我國的具體國情出發提出人口、經濟、社會、資源與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1972年斯德哥爾摩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以后,我國環境保護運動日益擴大和深人,以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為目標的綠色革命蓬勃展開。1996年3月,中國國家環保局推出兩大舉措:一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二是實施“中國跨世紀綠色工程計劃”—在九五期間重點治理淮河、海河、遼河等的污染。1996年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正式將“綠色建筑體系研究列為九五重點資助課題”,1998年又將“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研究”列為重點資助項目。2000年我國頒布了《建筑節能技術政策》;2001年,建設部通過雄錄色生態住宅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貝邸首次明確提出了綠色生態小區的概念、內涵;2001年開始實行仁夏熱冬冷地區居住建筑節能設計標準》;2001年我國第一部生態住宅評估標準《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刪出臺,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指導,以節約資源、防污染、保護生態為主題,創造健康、舒適的居住環境,推進住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1、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但這些觀點只停留在生態建筑的表面,對生態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

2、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環境學、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能源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3、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三、我國生態建筑設計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從本質上講,生態建筑設計是一種由生態倫理觀、生態美學觀共同駕馭的城市建筑發展觀。在實踐中的生態建筑設計思路可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面:

1、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文原則。

國際建筑師聯合會第十四次會議宣言指出:“經濟規劃、城市規劃、城市設計和建筑設計應當是探索并滿足人的各種需求”。滿足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需求,不僅是建筑發展的最終目標,而且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在未來建筑設計中,要充分認識和確定人的主體地位和人與自然的雙向互動關系,強調把關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體體現在城市空間的創造中,以適應不同階層、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市民的多樣化需求。

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環境屬性。

根據生態學的進化論,生態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的經濟利用問題,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問題。今后城市的發展,勢必在有限的土地資源內展開,為了節省有限的土地,必須建立高效的空間體系,如在地面上建立親和大自然、充滿人情味的低層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態技術建立起巨構城市,向地上空間要效益;充分開展城市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連接為有機協調的立體網絡。生態建筑設計強調與環境具有最佳關系,對環境破壞最小,一并充分發揮環境效益。與環境互選共生、共同增長是生態建筑設計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選擇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與周圍的環境特點以及當地的地理與氣候特征相適應,做到“因地制宜”。

3、增強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結合和協調。

建筑物作為聯系使用者與自然環境的橋梁,應盡可能多地將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邊,這也是生態原則的一個重要體現。人是自然環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動必須建立在生態化的基礎上,必須與環境建立起一種新的結合和協調關系。從建筑設計到建筑建造、使用、報廢的全過程中,生態建筑對環境的破壞影響最小。與以往建筑設計相同,生態建筑應致力于為人類提供品質最佳的空間和環境,即使建筑本身對環境污染很小,極為節能,但如果人們的各項活動無法在建筑空間中順利展開,其空間的存在與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這樣的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生態建筑的功能應更趨合理,空間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與自然環境間的交流。它應該具備更良好的物理環境,盡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風,并具有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4、增加“綠色”面積,保護生態平衡

生態建筑外部與自然相呼應,內部空間的設計也應綠色化,即通過精心的室內設計,將室外的綠色引人室內環境。綠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氣,吸收各種有害氣體、慮塵、調節濕度、溫度、減少噪音等。生態建筑的興起為綠化環境開辟了廣闊天地。通過建筑設計,可以使室內空間室外化,運用綠化、水面等劃分空間,這些設計手法在建筑創作上最為常見。如建筑物內的共享大廳、內庭院,在其上部加一個可調節的開啟式屋頂,根據時間季節的變化,由計算機或人工控制,達到室內溫濕度的調節,又可使室內外空間連成一體。另一種設計手法也被建筑師經常應用:屋面綠化。不僅美化了環境,獲得了良好的景觀,而且對屋面剛性防水有維護作用。生態建筑在保護生態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為。新晨

根據以上發展思路,生態建筑設計對策可以在以下幾個具體環節上進行操作。

首先,在宏觀環境方面,城市規劃設計要根據生態原則了解城市發展的自然過程,用它來指導土地的利用和開發建設,同時協調好城市內部結構與外部環境的關系,在空間利用方式、強度、結構和功能配置等方面與自然生態系統相適應;區域規劃,則要與城市整體環境所設立的系統相銜接,研究探討城市改造、更新過程中的復合生態問題等。其次,在微觀環境方面,如單體建筑設計、園林景觀設計等,要處理好整體與局部、建筑與自然因素的關系。由于微觀環境方面極具廣泛性和靈活性,所以,其具體途徑和式、法非常豐富,蘊含著廣闊的創造性生機。

另外,要完善生態建筑設計法律和規范。法律規范是建筑設計的基本依,直接影響我國生態建筑研究的戰略方向。在生態建設方面,目前我國已頒布了仲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節能管理規Z}、佚于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提高住宅質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規,對我國節約建筑能耗,保護環境,保障人體健康,推進住宅產業現代化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對建材選擇、每平米能耗標準,對生態技術研究、對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等進行規范,不僅使建筑設計中采用的生態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鼓勵有利于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建設行為,從而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和小康社會的全面建設。

生態健康論文范文第5篇

關鍵詞:貧困山區,畜牧生態,發展

 

環境與資源是我們人類生存以及社會向前發展的物質基礎[1]。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為了發展經濟,我們必須要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但為了維持生態的平衡,又要保護自然環境,避免資源過度的開發、生產和浪費,以致于生態、環境變質惡化。發展和利用是一個矛盾共同體。同樣,畜牧業的不斷壯大和發展必須依托和消耗大自然資源,既要求畜牧業高效發展又要求自然平衡和諧穩定,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雙贏,就必須正視和處理它們之間的矛盾,尋求其平衡原則加以緩沖,從而達到可持續發展,生態畜牧成為未來畜牧業發展的方向。

1 目前畜牧業的發展落后、不合理的現狀

我國傳統的生產方式是依靠天養,全年的放牧。遼闊的牧場、茂盛的草地是自然的資源,能直接利用固然很好,但是過分的依賴自然環境,將造成資源的供養率不平衡,草地退化嚴重。在貧困山區由于經濟落后,為求低成本高效益的養殖經濟,所以常將豬、牛、羊直接趕進山坡、草地或樹林進行簡單放養。甚至盲目的擴大規模,增加牲畜總數,超出了牧場特定區域內的承載力,加速了草地的劣變;使畜禽和飼料之間形成矛盾,不但降低了畜禽的生產性能,更使寬闊的草坡、山地荒廢,嚴重影響生態的可持續發展。論文參考網。

2 生態畜牧業的特征

首先,生態畜牧業主要是以養殖畜禽為中心,同時還要因地制宜地配套相關的無污染、高效的工程體系,將資源的開發同生態的平衡很好的結合起來。

其次,在生態畜牧業的各個系統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假如其中的某個環節受到了干擾,就會波及整個系統,從而使其失去原來的平衡狀態。

再次,在生態畜牧業系統中以其“食物鏈”的形式源源不斷的進行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轉換、流動,從而保證了系統中各種生物的異化與同化作用正常的進行。

最后,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是生態畜牧業中比較完善的配套,通過這個配套,不僅能減少污物的出現,而且還能實現效益的增加以及環境凈化的統一。論文參考網。

3 發展生態畜牧業的措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高效”的原則,充分的和“以示范服務促推廣,加快舍飼轉方式,龍頭帶動擴規模,精深加工增效益”的思路利用資源豐富的“土地、牲畜、草”,結合現代科學的技術,走“立草為業、草畜結合、龍頭帶動、整體推進”的現代健康型畜牧業發展之路。

3.1草產業快速發展,產業化水平不斷提高

飼草作為生態畜牧業發展中的紐帶和關鍵,在山區要結合封山禁牧發展舍飼養殖工作,以產業結構調整為著力點,加大人工種草力度。科學種植,提高單產,增加總產,既滿足牲畜需求又提高草場植被覆蓋率;增加適合當地生存環境的母畜,引進高產、低耗、節糧的畜種,標準化生產,提高質量,保障品質,發展健康畜牧業。

3.2經營方式轉變,集約化水平提高

首先,發展生態、優質、高效畜牧業,關鍵在于飼養方式的轉變。論文參考網。從貧困山區的實際情況出發,重點要把粗放、單一、天然放牧的飼養方式向規模養殖、舍飼養殖轉變,大力推廣牲畜舍飼圈養技術,走種草養畜、草畜結合的發展之路。其次,按照科學規劃、統一標準、創新機制、科學管理原則,采取政府推動、部門規劃指導、群眾自愿合作建設、自主經營的方式,建設人畜分離、集約化養殖、若干農戶合作建設、飼養和防疫設施完備、糞污處理設施配套、技術規程統一、管理措施一致、畜禽生產相對集中或相對封閉的養殖小區。走市場牽小區,小區連農戶的產業化發展路子。再次,按照政府統一規劃,統一實施,實行一村一品,專營專銷,杜絕蜂擁而上,增產不增收,貨賤傷農,走特色養殖之路。2008年以來都安縣實施山羊圈養示范項目結合溶巖山區石漠化治理項目,建立山羊圈養示范戶120戶,累計圈養山羊6820只,三年累計出欄肉山羊6500只。年產值325萬元,純利潤156萬元,戶均養殖新增收入1.96萬元,新增純利潤1.3萬元。項目的實施,更是促進了該縣養羊業的發展,2009年全縣山羊飼養量44.36萬只,出欄21.21萬只,比2006年分別增長25.7%和39.5%。全縣養羊業產值22180萬元,純利潤10646.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0元。圈養舍飼帶來了極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帶來明顯的生態效益。該縣推廣山羊圈養舍飼、品種改良、種草養羊及農作物青貯、氨化喂養技術,同時開展標準化羊舍建設,使生活區和生產區分開,既符合生態要求,又有利于發展規?;^r戶配套種植牧草養羊和綜合利用農作物秸稈養羊,使資源得到合理開發利用,減少草山的超載壓力,有利于草山植被的恢復,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重要意義。

3.3資源的回收利用,促進生態平衡

推行5種養殖模式:生物墊―堆肥―零排放;生化工程―糞便處理―達標模式;沼氣(厭氧)―氧化塘(好氧)―養魚,沼氣(厭氧)―果菜林場澆肥等生態立體養殖模式;循環處理模式;生態有機肥深加工處理模式。不僅有效解決農村養殖污染的難題,還給養殖戶創造了較大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互利雙贏。另外在回收利用廢棄秸稈方面,大力發展秸稈生物性的飼料,將其加工之后轉換成家畜的飼料,不僅能改變秸稈焚燒造成的大氣污染狀態,而且還能增加農民的收入,從而推動“綠色飼料”的推廣,也推動了畜牧業的發展。

3.4依托科學技術支撐,完善生態平衡

堅持以科學為主,始終把畜牧科技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應用現代高新技術手段,服務畜牧業,提高畜牧業的整體水平。首先加強新技術的引進、示范和推廣,偏遠的天峨縣有些養殖戶大膽從外地取經,引進發酵床養豬技術?,F代推廣養豬使用的發酵床,通常有較好的吸附性、通透性的材料,如木屑、米糠、草炭等;同時還要選擇一些輔助原料,為確保墊料在制作的過程生物發酵的效果和進程,常用的有水、尿素、麥麩、磷酸氫鈣等。該技術的使用,不僅能減少對環境的污染,起到環保的作用,而且還能提高豬的肉的品質,還可以提高飼料的利用率和提升經濟效益。其次,要在貧困山區大量的吸納專業的技術人員,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在山區開展畜牧業技術培訓,改變當地人民落后的思想,從而使傳統體力型的畜牧業逐漸向技術性的畜牧業轉變。

【參考文獻】

[1]丁楓華,吳向東,趙鸝.試論我國生態農業及其可持續發展[J].中國農業資源區劃,2003,24(2):17-20.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南县| 河津市| 滦平县| 北川| 定结县| 东辽县| 千阳县| 香河县| 三明市| 博客| 沁源县| 汶川县| 灌云县| 延安市| 兰溪市| 文成县| 汝阳县| 清涧县| 育儿| 阿克陶县| 滦南县| 北辰区| 盐山县| 华亭县| 榆林市| 纳雍县| 定结县| 湘乡市| 获嘉县| 万安县| 大丰市| 元江| 墨竹工卡县| 车致| 台中县| 若羌县| 炉霍县| 焦作市| 车险| 栾川县|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