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和諧社區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近日,*區委黨校舉辦社區管理本科班畢業論文工作大會。省委黨校副校長、省社區研究會會長唐建中做論文動員,強調社區問題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省民政廳基層政權建設處處長王元剛受省民政廳副廳長劉廣忠的委托,應邀前來參會,并介紹國內外社區發展狀況。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紀增龍希望學員要高度重視論文寫作,正確處理工學矛盾,充分發揮自身獨特優勢,探討社區工作難點、熱點問題,并要求大家要學以致用,創新舉措構建和諧社區。區委黨校常務校長王天喜主持了會議,南京市委黨校副校長陳俊德、教育長王玉珍、副教育長吳抒也應邀出席了大會。
一、區委高度重視對社區管理人才的培養,率先在省內開辦社區管理專業本科班
該班是在南京市*區委、區委組織部、區委黨校和街道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為提高我區社區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論、專業知識和實際工作能力,在區委黨校開辦的針對性較強的省委黨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黨校第一個培養社區專業人才的本科學歷班。
*區委對這個班高度重視,區委組織部和街道出資16萬作為學員學費(其中區委組織部出資占75%),學員個人在上學期間只出500元。區委黨校對該班嚴格要求,嚴格管理,嚴格考試。學習期間,黨校出資組織他們到井岡山、揚州、上海等地考察學習社區建設的先進經驗,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加強黨性鍛煉。來自*各社區的41名學員學習目標明確,態度端正,每學期到課率達到95%,每門課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弘揚了黨校良好的學風和考風。
二、創新論文指導模式,論文工作呈現新特點
目前,該班的15門主要課程已經學完,本學期的重點任務是要完成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畢業論文是學員完成學業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對于學員來說,這是調動所學知識獨立完成某一論題研究,從中獲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訓練;從我校來說,是對學員兩年來學習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學員學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環節。為了使學員們運用所學得的知識,緊密結合當前工作重心,聯系工作實際寫出較高水平的畢業論文,區委黨校專門制定《社區管理專業畢業論文工作實施意見》、《畢業論文實施計劃》、《畢業論文工作規定》,并創新舉措狠抓落實。專門成立由區委副書記陶世賢、組織部長紀增龍擔任組長、黨校常務校長王天喜、區委組織部副部長袁校檸擔任副組長的畢業論文工作領導小組,周密制定論文寫作計劃。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區政府財政多方籌措
論文摘要:構建和諧社區是全面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具體實現途徑。因而政府對構建和諧社區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在領導重視、組織建設、責任機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資金、設施支持和財政預算上。但我國當前構建和諧社區普遍缺乏財政支持體系,必須通過明確財政支持的重點、多方籌措和諧社區建設資金、深化財稅改革、加強財政監督管理來完善之。
構建和諧社區是我國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是實現和諧社會奮斗目標的一個重要載體和具體途徑。推進和諧社區建設,是改革開放和構建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是繁榮基層文化生活,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措施;是鞏固基層政權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途徑。政府對構建和諧社區的主導作用不僅體現在領導重視、組織建設、責任機制和政策扶持上,更重要的是體現在資金、設施支持和財政預算上。現以西安市雁塔區構建和諧社區為實證來分析論述深化和諧社區建設的財政支持體系。
1西安市雁塔區和諧社區建設財政支持的現狀及存在問題
1.1西安市雁塔區和諧社區建設財政支持的現狀
在和諧社區建設初期,西安市雁塔區按照"高起點、建精品、創特色"的思路,始終把硬件建設(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作為社區建設的主攻目標。首先從機制上保證硬件建設的任務到位。區委、區政府每年與街道簽訂社區目標責任書,把社區硬件建設作為一項硬任務,要求每個街道建設一個社區服務中心,達到"一部三室三站"。區上還規定,每建成一個示范社區,區上補助社區2.5萬元;完成全年社區硬件任務的,獎勵街辦3萬元;每建成一個街辦社區中心的,補助10萬元,從而大大提高了街道、社區的工作積極性。其次,從資金上保證硬件建設的投入到位。在確保區財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的基礎上,積極擴大福利彩票的發行銷售,發動社會力量支援社區建設,為硬件建設募集更多資金。同時結合"星光計劃",積極爭取省、市的支持,形成街道、社區、單位、物業四方聯建,社會廣泛參與的"星光計劃"建設格局。
【論文關鍵詞】社會工作城市社區社區服務
【論文摘要】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目標,建構和諧社會的一個基本前提就是和諧社區建設。隨著城市化進程對中國社區工作發展的推動,和諧社區的建構逐漸由基礎設施建設向提升社區服務能力轉變。就現實來看,我國城市社區服務質量不高、服務能力低下,嚴重制約了和諧社區的建構過程。社會工作學生是城市社區服務的主要后備力量,他們社區服務能力的高低將影響和諧社區的建構。因此,培養他們的社區服務能力顯得十分必要。
和諧社會建設是我國社會發展目標,和諧社會的建設首先是和諧社區的建設。我國城市化進程推動了社區工作的發展,使社區建設逐漸由基礎設施建設向提升社區服務能力轉變。由于社會工作專業化的欠缺和歷史條件限制,我國專業社區工作者數量較少,且專業素質十分低下,嚴重影響了社區服務能力的提升與和諧社區的建構,從而影響了和諧社會的建構。因此,培養社會工作學生服務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專業社會工作者顯得十分必要。
1城市化過程中和諧社區建設要求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1.I城市化過程的發展
城市化即是農村社會向城市社會轉變的動態過程。城市和農村相比較,城市的建筑集中且高樓大廈林立。城市化除了要求高樓大廈等物質基礎外,還需要大量認同感、歸屬感和凝聚力強的城市社區。城市化是物質和精神共同建構的系統工程。高樓大廈構建了城市社區的物質基礎,但和諧社區的建設還要從精神角度加以建構。
一、和諧社區實證研究—百步亭花園社區為例[②]
以下將以百步亭花園社區的建設為代表具體介紹和分析我國和諧社區建設過程。
2.1百步亭花園的社區管理
在百步亭花園社區管理初期,武漢安居工程發展有限公司根據當時具體情況,設計了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新模式。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新模式即房地產開發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和業主委員會三位一體共同管理的模式。三者分工明確、相互協作、相互監督,但共同的目標一致。房地產開發公司對物業管理公司提出明確要求,同時對業主委員會以硬件支持:物業管理公司按照房地產開發公司的要求以及業主的意愿管理;業主委員會代表業主利益對物業管理公司進行監督。基本上形成了居民參與管理和監督、物業管理公司服務延伸到社區管理的模式。
隨著社區規模的不斷發展,為了更好進行社區管理,在中共江岸區委、區政府直接領導下,2000年成立中共百步亭花園社區委員會,下設若干黨總支、黨支部和黨小組,黨委書記由社區黨員代表推選。根據國家相關法規,在百步亭花園社區黨委的領導下,成立了百步亭花園社區管理委員會,區政府對社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全面授權、達標上崗、窗口服務、掛牌承諾”職能管理。同時,全國第一個沒有街道辦事處領導的社區居委會也誕生了。新三位一體管理模式代替老三位一體的管理模式。新三位一體指社區服務中心、物業管理公司與社區居委會形成新的管理主體。
新三位一體管理模式完全按照市場經濟方式運作,政府不承擔管理經費,完全*物業費來解決。新管理模式本質上是黨的領導下,政府指導下,以企業為主導的社區管理模式。該模式對當前日益普及的商品房小區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是目前社區管理的有益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和諧社會和諧社區建設社區居民自治居委會自治功能
[論文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新型的社會管理模式。城市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細胞,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而要實現社區和諧,發展社區居民自治是必然的趨向和選擇。要發展社區居民自治,就必須糾正社區中權威性自治組織居委會的行政化角色錯位,發揮其自治功能。本文通過以上邏輯推導認為: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城市社區居委會必須充分發揮自治功能。
自從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大命題以來,社會各界對這一論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值得深入思考和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新型的社會管理模式。城市社區是社會的基本細胞,也是政府溝通民眾的橋梁,社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前提,和諧社區的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實行社區居民自治,符合社區居民內心愿望、管理成本低廉、能及時化解社會矛盾、且有利于社區民主建設,是建設和諧社區的必然選擇。而要實行社區居民自治就必須糾正社區中最具權威的群眾性自治組織居委會的行政化角色錯位,使其真正發揮自治功能。由此可知,社區居委會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擔負著不可退卻的責任,即:構建和諧社會要求城市社區居委會必須充分發揮自治功能。
一、和諧社區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城市社區,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體,應該是介于街道和現有居委會之間的、具有完整地域性和基本服務功能的生活小區。社區作為政府工作和社會事務的重心,能否以優良的服務惠及社區群眾,以有效的綜合治理確保社區的安全和穩定,以優美的環境促進社區居民與環境的和諧共生,以先進的文化凝聚人心占領社區陣地,以良好的參與機制推動社區民主政治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
首先,和諧社區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平臺。改革開放前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國家對企業事業單位直接管理,城市社會由一個個企業事業單位構成。國家通過單位管理社會,并事實上覆蓋著社會。在這種情形下,主流城市社會成員大都屬于單位人。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轉變,傳統的單位制開始解體,城市的人們也逐步從過去的“單位人”轉變成現在的“社會人”,單位的社會職能也開始向城市基層組織轉移。城市經濟和社會結構的變化,帶來了大量市場解決不了、政府又解決不好的問題,這些問題本質上都關系到居民的切身利益,迫切需要新的社會組織來承擔過去由單位行使的社會職能,以實現社會穩定與和諧。社區作為人們生產和生活的“共同體”和重要活動場所,為社會人找到了相應的承接載體。社會人的許多需求,或者通過社區的社會服務和自我管理得以滿足,或者通過社區組織向政府反映得以滿足。所以說,和諧社區建設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基礎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