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經濟新常態成為我國下一時期經濟發展的新特征,是我國政策制定執行的環境基礎,為順利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我國必須保持經濟的健康發展、完善國內金融市場、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以及防范國內經濟金融風險。人民幣國際地位的進一步提高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會受經濟新常態的影響,這些因素產生的影響在短期內可能是負面的,但從長期來看,更具有持續性的經濟增長速度、更健康的經濟發展模式是提升人民幣國際地位強有力的基礎。當然,我們需要繼續培育人民幣國際化的土壤、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國內外經濟金融風險。
一、經濟實力仍然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
大多數的經濟學者都認為貨幣國際化是市場需求拉動型的,從經濟學理論上講,國外對人民幣的選擇在于人民幣可以使其達到效用最大化,其所考慮的主要是經濟利益,在眾多函數設置中,經濟因素變量是占主導的,一國經濟綜合實力仍然是該國貨幣國際化的基礎因素,歷史也為我們提供了樣本,經濟實力的衰弱最終會造成本國貨幣國際地位的下降,其他因素(如政治)起作用也主要通過經濟因素,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高也不例外。因此,在經濟結構調整、發展模式轉型中一定要保持經濟的發展水平,出口對GDP貢獻的降低可以用消費來彌補,采取措施拉動國內消費成為維持中高速發展的必然措施。
二、深化和完善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發展的土壤
貨幣國際化需要很多前設條件,從初期政府的去管制化到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從前期的引導到市場監管風險防控。現階段在我國對妨礙人民幣跨境流通的法律、法規很大程度上已經消除的條件下,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使人民幣跨境流通更便利化、成本更節約、效率更高的基礎金融條件。其一,建設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即中國國際支付系統(CIPS),一是統一所有項目下的跨境人民幣收付,二是降低匯差,降低外匯交易的成本,三是可以簡化現有人民幣較多環節的收付體系,提高人民幣跨境流通的效率。其二,進一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和利率市場化改革,一方面這是我國金融領域市場化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人民幣國際化的基礎條件之一,政府放開對匯率和利率的管制之后,貨幣對內和對外價格的形成就由市場來決定,讓市場形成的價格來調節資源在開放經濟條件下的有效配置。其三,增加更多的人民幣與其他外幣之間的直接交易,現有的可以與人民幣進行直接交易的貨幣有11種,繼續通過與相關國家的協議增加更多的可以與人民幣直接交易的幣種,尤其是與我國經貿往來密切、在現有外匯市場具有較大份額的貨幣,直接交易本身因避免了與美元的套算可以縮小匯差、提高效率,為企業節約成本,吸引企業使用人民幣進行計價結算,同時,與人民幣直接交易的貨幣越多,交易的規模效應和網絡外部性就越大,反過來,規模效應和網絡外部性又會吸引更多的市場參與者,從而形成“自我強化”。其四,政府可以為企業、金融機構開拓國外市場進行鋪路,作為開路者或先導者,經濟外交可以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和實施為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了機遇,金融機構沿“一帶一路”設立分支機構,為相關企業和項目進行融資等金融服務,這種便利化有助于企業的貿易和投資的進行。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設立也可以起到相似的作用。
三、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政府雖然可以為人民幣國際化進一步提升創造宏觀經濟條件和政治條件,但在條件具備的前提下,最終要看市場主體的選擇,提升產業競爭力就成為提升人民幣國際競爭力的微觀基礎。如果產業對外依賴很嚴重,國際貿易就很難具備主動性;產業和國際貿易主動性較弱,我國就很難擁有產業國際投資和國際貿易結算的貨幣選擇權,發展人民幣國際職能也就喪失基礎。我國人口紅利逐漸減弱,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既反映了我國國民福利不斷上升的佳績,也加大了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成本。加之生態環境和資源約束越來越明顯,我國產業發展的動力就必須依賴自主創新。德國馬克的國際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歷史樣本,德國的強大的工業制造實力是馬克走向國際化的強大后盾。在相互依存、經濟全球化的今天,產業鏈呈現國際化的形態,如何選擇產業自主創新的節點成為非常重要的問題,根據主流經濟學關于貨幣計價選擇的理論,產品的異質性越強,選擇本國貨幣計價的可能性就越高,因此我國的產業創新扶持節點應該靠近價值鏈的上端。產業選擇不能僅局限于類似航空航天的高精尖,關系國計民生的工業都在此列。
四、積極防范、化解國內外經濟金融風險
“三期疊加”使得我國金融體系、部分區域和行業經濟金融風險變得更加復雜化,哪個環節處理不好都可能帶來連鎖反應。我國宏觀經濟穩定是人民幣國際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的基礎。有鑒于此,我國金融監管部門和其他宏觀經濟管理部門,需密切關注金融機構、重點行業和重點地區金融風險,進行深入前瞻把握,確保我國經濟和金融不出現系統性和區域性風險。金融市場做空機制和資本流入的放松,再加上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在國內外資本逐利本性的驅使下,金融資產泡沫被吹大然后通過做空再砸破的風險加大,這種風險對于還處于國際化初期的人民幣來說在短期具有很大的殺傷力,我國相關機構必須建立有效的、完善的監控體系。另外,在一個開放的全球化的世界里,沒有國家可以獨善其身,都要受到外部沖擊的影響,人民幣國際化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個穩定的外部環境,但現實是主要經濟體還沒有完全從2008年金融危機的打擊中恢復過來,尤其是歐元區,隨著世界經濟形勢變化,對外投資風險有所上升,投資風險的連鎖反應以及國際資本大規模跨境流動極易對我國經濟均衡發展造成突出影響,進而威脅我國國際收支平衡。這些均會程度不同地影響我國利率、匯率、投資、貿易、產業、金融市場等,進而影響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展望未來,防范和化解相關風險是進一步提升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保障和基礎。
參考文獻
[1]余永定.再論人民幣國際化[J].國際經濟評論,2011(5):7-13
[2]李楊.全球經濟進入另一種“新常態”[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3):1-1
[3]張占斌.中國經濟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及政策取向[J].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1):15-20
[4]張來明,李建偉.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重要思想的科學性與理論涵義[J].經濟縱橫,2015,(3):1-6
[5]洪銀興.論中高速增長新常態及其支撐常態[J].經濟學動態,2014(11):4-7
[6]黃衛平,黃劍.“一帶一路”戰略下人民幣如何“走出去”[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5):30-39
作者:于恩峰 單位: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