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美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高度發達,大學教育更是歷史悠久,實力雄厚。在生態危機日趨嚴重的背景下,美國政府高度重視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美國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將個體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起來,從“人與自然共生”的視角,積極化解人類所共同面臨的諸多生態問題,著力提升每個人的生態道德意識和素養,從而使得大學生態道德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和進步。擁有完善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1979年,美國教育家克雷明提出了“教育生態學”這一概念,從此拉開了廣泛開展生態道德教育的序幕。美國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嚴謹而完善,以教育為中心,將社會環境、規范環境和外部的自然環境緊密結合在一起,建立了包括小學、中學以及大學等各類學校在內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從每一個細節著手提升全民生態道德素養。美國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強調以人的主體發展為軸,深入研究個體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并結合外部自然環境,提出了富有時代性和創造性的新的生態道德教育理論,注重生態文化教育、維護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教育以及審美素質教育齊頭并進。
教育方法和手段日趨生活化、多樣化當代美國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改變了以往單純依靠生態教育課程講授的方式,轉變為以課堂講授為基礎,將生態教育知識廣泛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推行生態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改變了過去僅僅依靠學校進行生態道德教育的模式,逐步轉變成由學校、家長以及社會等生態教育網絡形式來完成,建立了各部門、各組織以及廣大公民共同參與的一體化的生態道德教育網絡,將學校的生態道德教育從課堂轉向現實生活。充分發揮隱性教育的滲透性功能美國在開展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時,改變了過去“課堂講授、集會灌輸”的傳統教育模式,轉而通過設置隱性生態道德教育課程,將生態道德教育由顯性教育變成隱性教育,更大程度地發揮隱性教育的滲透性功能和作用,以期達到在潛移默化中進行生態道德教育之目的。此外,美國一些大學還積極利用學校開展報告會、演講會、展覽會等課外活動、校外活動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內容豐富、形式各樣、各具特色的非常規生態道德教育。嚴格規范和監督生態道德教育美國是一個高度法治化的國家,通過科學立法與嚴格執法來規范國內的生態道德教育是其寶貴的成功經驗之一,也是國際上生態道德教育發展的一個歷史潮流。美是當代國際上最早通過立法的形式來護航生態道德教育的國家,其分別制定了《美國國家環境教育法》《美國環境教育和培訓計劃》《美國國家環境教育發展計劃》等一系列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發展計劃,從而有效地保證了美國生態道德教育實施的合法化和規范化,再加上科學、合理的實施細則和準則,確保生態道德教育始終處于良性循環發展之中。大學生態道德教育有了國家層面法律法規的支持,自然效果更加明顯。
二對我國加強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啟示
當前,我國高校的德育教育普遍重視培養學生的政治素質和人文素質,對生態道德教育明顯重視不足,有些高校雖然也有一些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課程,但更多的是流于形式,并沒有明顯的效果。正是由于缺乏對生態道德教育的足夠重視,使得大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生態文明知識和生態道德意識,更無法養成良好的生態習慣,資源浪費乃至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屢有發生。對此,我們要結合美國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的經驗和啟示,進一步強化高校大學生生態道德教育。高度重視生態道德教育,構建完善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近些年來,我國許多高校紛紛開設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課程,著手對大學生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并組織各種形式的生態環境保護活動,使得大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和環保意識都有了顯著提高。我國政府、各部門以及各學校要有應對生態危機的緊迫感,在高度重視生態道德教育的同時,共同致力于生態道德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在仔細調研的基礎上,深刻研究我國當前面臨的環保問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和啟示,編制科學、合理的生態道德教育大綱和配套教材,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教育活動,調動包括高校在內的一切機構、組織和個人的積極性,形成一股合力,共同做好生態道德教育的工作。
加強生態道德教育的師資建設和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廣大高校而言,首先要高度重視教師在生態道德教育中的典范作用,通過自身培養和外來引進的方式,打造一支生態道德教育水平過硬的高校教師隊伍。要求教師要在提高自身環保素質的基礎上,深挖生態道德教育的時代性和創新性特點,并通過言傳身教將生態意識文明、生態行為文明以及生態法治文明等知識傳授給當代大學生,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生態觀和價值觀;其次,大學校園作為大學生學習和居住的地方,要注意在塑造校園文化和校園生態環境的過程中,有機融入生態文明價值觀,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熱愛生態、崇尚自然的道德情操。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高校要營造和諧的校園文化,構建美好的校園生態環境,形成健康、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使校園成為生態道德教育的根據地。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道德教育活動在課堂講授過程中,高校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參與到實際生態問題的決策和分析中來,引導其形成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觀點,產生對生態知識的學習興趣。根據課程講授的進程,布置學生進行生態觀察和實際調研等活動,親身體驗生態環境的優與劣,增強保護環境、防治污染的大局觀和憂患意識;鼓勵和支持開展多種形式的生態環保宣傳活動,例如,利用植樹節、世界無煙日、世界環保日、世界無車日等特殊時段開展環保宣傳和環保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植樹、清污以及建設生態校園等活動,實地調查和檢測不同地區的土壤、水質和大氣污染等情況,掌握排污企業對環境的惡劣影響并提出相應的建議,使學生真正意識到破壞環境的危害。
通過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生態文明建設前后的巨大變化,增強其建設生態文明的決心和信心。與此同時,高校要著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創新和創造精神,激發其敢于創新、敢于挑戰的巨大潛力,悉心研究和探索有利于保護環境相關的發明創造,讓學生切實認識到節能、降耗和保護環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良好回報,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社會提供厚重的知識儲備和能量。完善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內外實踐證明,加強立法和執法工作是成功推行生態道德教育的關鍵因素。我國必須逐步健全和完善生態道德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實現生態道德教育與強制性的法律制約有機結合。在堅持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與生態道德教育這一基本國策的基礎上,高校要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引導大學生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提高自身道德修養的標尺,更要從“依法治國”的高度落實節能、環保問題。同時,政府要進一步加強科學立法和嚴格執法,不斷完善生態道德教育體系,加大對生態道德教育先進的高校和學生的獎勵力度,給予生態道德教育后進的高校和學生以警告和懲戒。
作者:朱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