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探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實現離不開人才的支撐,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對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的農業職業教育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不能滿足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為此,從提高教育培訓的精準性、拓寬培育模式,健全相關的制度保障,更多地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職業教育等方面提出農業職業教育發展的路徑,以適應當前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關鍵詞: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教育;發展
農民是農業的主體,農村人才是推動鄉村振興最具活力、最能發揮作用的主體力量。自2004年開始,每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都會關注到農村人才的培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加快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要求,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更加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將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其中的重要內容。
1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時代意蘊
新型職業農民以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為主,有別于傳統的農民,他們具有較高的素質、良好的專業技能、一定的職業道德素養和較高的自我發展能力,是推動農村發展的重要力量[1]。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于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1新型職業農民是新型經營主體的核心力量
現代農業的發展,需要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創新農業生產方式,迫切需要培育規模化、集約化、組織化和社會化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解決“誰來種地”“怎樣種地”的問題。目前,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出現了家庭農場、農業合作社、養殖大戶等新型農業發展經營主體,亟需大量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較高的勞動者。新型職業農民作為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或農業企業的管理經營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從事現代農業生產經營管理活動,是新型經營主體的核心力量。
1.2新型職業農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人才保障
現代農業已經完全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種植業和畜牧業,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需要農業科學技術,還需要現代的經營管理理念,實現與二、三產業的融合。農民作為現代農業建設主體是這一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并且只有高素質的農民才能保證農業現代化的順利實現,才能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我國的農村從業人口數量正在逐年減少,并且農村從業人員中仍有大部分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業生產,2017年農村第一產業從業人員20944萬,占鄉村從業人員數量的59.5%[2]。要實現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就需要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農業專業人才,通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帶動農村勞動者轉型,促進農村產業發展。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未來農民不是一個身份,而是一種職業,他們是實現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要充分發揮其主體作用。
2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發展期,新時期對農民職業教育提出了新要求,通過發展農業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勞動者,是實現鄉村振興和解決“三農”問題的需要。農業農村現代化實現的關鍵在于人才,自2015年開始,連續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國家都提出積極發展農民職業教育,指出職業教育對于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2017年頒布的“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指出,2020年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而且要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相比2015年,不同層次的農村人才都要求有大幅的數量提升,其中,現代青年農場主由1.3萬人增加到6.3萬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由6.7萬人增加到16.7萬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培訓數量年均增長60萬人[3]。這對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然而,傳統職業教育在職業農民的培育過程中未能發揮應有的作用,效果不盡如人意,新時期對于農業職業教育發展改革勢在必行。
2.1加強農業職業教育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途徑
農業職業教育主要通過全日制、非全日制,在線教育以及農業部門的培訓等形式為農村居民提供學歷教育以及各種職業培訓,使他們及時獲得相關的職業知識和技術技能,同時有效引導廣大勞動者樹立新型的教育觀和學習觀。首先,通過職業教育提升農民的知識素養。農業部門的相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在國家對農村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雖然農民的文化素質有相對明顯的提高,但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總體仍較低,特別是隨著文化程度較高的青壯年勞動力不斷外出務工,使得當前農村面臨一方面勞動力缺失,另一方面現有勞動力素質亟需提高的問題。筆者所在課題組對山東省4個市(縣)的6個行政村進行了調研,共發放問卷240份,回收問卷207份,受訪者年齡在18~65歲,其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為84.7%,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要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主要通過職業教育的途徑實現。其次,通過職業技術培訓提升農村勞動力技能。筆者所在課題組調研統計數據顯示,受訪者中有44.3%的人通過不同形式接受過農業專業培訓,使他們獲得了相應的專業技能以及現代經營管理知識,從而提高了生產和經營收入。同時,圍繞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職業化目標等拓展教育內容,將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信息技術等理念融入其中,提高農民終身學習的能力,加強人文素養教育,引導勞動者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育能扎根農村的“愛農業、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2.2培育需求的多樣化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
農民的年齡、文化程度、接受能力等會影響他們的學習意愿,他們所從事的產業性質及產業規模又會導致在教育需求上的差異,使得培育需求日趨多樣化。(1)農業作為第一產業,按類型又劃分為種植業、畜牧業、漁業、林業等,農民根據所從事生產類型需要具備不同的知識,隨著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逐漸轉向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并逐漸向二三產業轉移,要求其具備農產品生產、加工和營銷等經營管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2)由于農民的主要時間和精力集中在農業生產上,閑暇時間有限,并且農業生產經營具有一定的季節性特點,因此,農民有學習時間和周期的限制,對于接受教育的方式有一定需求。(3)作為不同培育對象的具體需求有所區別,如普通農戶需要通過學習提高技術、增加產量,而專業大戶需要通過學習獲取規模生產經營中的市場行情、風險管理等方面的知識,但最終都是為了增加經濟收益。要求農業職業教育要在有限的時間內,針對實際情況,提供現實的專業技術以滿足農民的實際需求。
2.3當前農業職業教育現狀尚不能滿足培育職業農民的需求
目前,我國的農業農村職業教育還面臨著一些問題,不能很好滿足當前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需求,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課程體系設置不完善。職業學校的教育課程設置比較單一,課程教學及培訓內容缺乏對目標對象的針對性,往往與農民的實際需求脫節,甚至一些培訓只是走形式,不能真正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多元化需求。(2)培育模式單一。培育手段不夠靈活,加上農村的自身資源條件有限,導致一些職業學校缺乏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設施及師資,外部的優質資源不能很好利用。(3)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相關的制度還不夠完善。有關農民成長與發展的政策體系不健全,推行的農民資格認證和準入制度沒有體現出實現農民利益的政策利好,農民參加教育的積極性和持續性不夠。對于教育培訓機構及相關人員缺乏有效的績效評價,導致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不高。(4)信息化技術手段應用較弱。智慧農業是未來發展趨勢,新型職業農民的發展離不開信息技術的應用,目前職業教育的培育模式、學習環境等在互聯網應用方面還有很大空間。
3農業職業教育的發展路徑
3.1健全分層次培育體系,提升培育的精準性
由于農村居民的年齡、文化程度、發展需要等方面存在差異,對于接受的職業教育也表現為不同的需求,而在職業教育過程中,對于培育對象和培訓內容的選擇往往存在泛化的現象,缺乏精準施教,很多情況是農民的真正需求得不到滿足,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筆者所在課題組調研數據顯示,45.7%的受訪者認為,接受的信息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不同的群體特別是文化程度差異較大的群體對于接受教育內容及形式的需求也存在較大差別。其中,55歲以上的受訪者對于接受教育的形式較為固定,而且內容需求方面也多集中在傳統的種植業。18~35周歲的受訪者對于接受教育的要求較高,形式也比較靈活,特別是隨著返鄉創業人員的增加,大學生村官、農業院校的畢業生等紛紛投入到現代農業發展中,由于文化層次、社會經歷等因素,他們對于農村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地方政府要依據本地實際情況對培育對象準確定位,通過對培育對象調研,根據其所從事產業種類、從業經歷、年齡、文化程度、培育需求等信息進行建檔分類,分別按照從事生產經營、專業技能、社會服務等職業要求,針對不同對象設計培育內容和培育方式,結合本區域產業發展狀況設置專業課程,為促進農業發展培育專業技術人才[4]。
3.2創建靈活多樣的培育模式
進一步優化農業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既要保證他們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實踐教學課程的開發和設計,加強產教融合,綜合考慮農民的文化素質及培養需求,創新彈性學制的培育模式。可以通過選擇全日制、非全日制、面授、遠程教育、送教下鄉等形式使新型職業農民更好地參加中高等學校的農業職業教育,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多元化需求[5]。(1)利用好優質資源。農業院校、農業科學院所在教育師資、科研力量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要充分發揮其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過程中的引領作用。如有些地方依托農業高校、農職院校組建農民學院,將職業教育與農民教育融為一體,大力推動了農民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強涉農院校與地方項目合作,建立了農業合作試驗示范試點,農業院校的專業人才深入農村一線,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推動當地產業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發揮龍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科技產業園在職業教育培訓中的作用。農業企業、家庭農場、科技產業園區為農民職業培育提供實踐基地,以此為依托,成立田間學校,將教學中的理論知識搬到田間地頭,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深度融合。加強對家庭農場主、種養大戶、合作社帶頭人等鄉村能人的培育,發揮他們的示范引領作用。調研發現,對于接受培訓時最喜歡的師資,34.5%的受訪者選擇貼近生產一線的農技人員,45.3%的受訪者選擇鄉村能人,可見農民對于他們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3)利用好有一定辦學能力的基層機構。比如通過組建鄉鎮成人學校、社區大學等開展教育和培訓,為廣大鄉鎮居民開展農科綜合教育,作為農廣校、職業院校等深入基層的窗口,為滿足農民培訓需求提供便利。
3.3健全農業職業教育相關的制度
政府要逐步健全相關的培養、認證、準入制度,構建以農業職業教育為基礎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系。(1)根據農業產業特點,制訂現代農業分類標準,根據對新型職業農民知識、技能等方面的不同要求劃分相應的職級,探索新型職業農民的資質認定機制,打通新型職業農民晉升的通道。通過推行農民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相關人員通過教育培訓獲取相應的證書,可以準入從事生產、經營管理等活動,農民將通過教育培訓獲得的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生產經營活動,獲得更多經濟上的收益,從而調動他們參與教育學習的積極性,提升培育效果。(2)創新評估制度。對于農民培訓效果的評價要由“量”轉向“質”,不單純以參加培訓的人員數量、授課的數量來衡量,而要以培訓對象的滿意度以及對促進產業發展所起的作用來評價培訓的效果,探索包括對象選擇、教學管理、資格認定、績效評價等在內的一系列制度。(3)要進一步完善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函授教育和短期培訓相結合的培育制度。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比如通過立法的形式將農業職業教育固化于基礎教育中,在課程設置中深化農民職業化理念,適當增加農業創業教育,吸引更多涉農專業學生回鄉創業,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儲備力量[6]。
3.4優化“互聯網+現代農業”的教育環境
隨著互聯網與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日益凸顯,特別是智慧農業的發展,對現代信息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互聯網可以將優質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一方面可以節約費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緩解了農民農閑時間少與定時定點參加培訓之間的矛盾,農民可以按需選擇適合自身需求的培訓課程,通過在線學習,在線互動,實現全方位培訓。目前外出返鄉人員逐漸增加,更多的大中專學生深入農村基層,他們對于創新創業的要求較高,而且他們主要通過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學習相關的知識,要盡快將他們培養為新型職業農民,去積極帶動小農戶的發展。調研發現87.4%的18~35歲的受訪者希望主要通過移動網絡獲取相關的教育培訓信息,而且他們更愿意選擇在線教育模式。因此,要加強農業職業教育的信息化建設,打造“互聯網+”教育培訓模式,對傳統培訓方式進行改造,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內容涉及面廣、受訓者需求層次差異較大等方面,培訓主體需要根據新型職業農民的特點和需求的多樣性、特殊性開發適合農民學習的網絡教育資源。建立教育培訓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構建云課堂、掌上學習平臺等,使農民能夠隨時隨地實現在線學習互動,在線技術咨詢等,為其提供即時的信息資源服務[7]。探索建立以職業農民基礎數據為支撐的培訓認證服務管理平臺,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智慧化管理。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對于確保我國農業穩定有序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農業職業教育作為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途徑,應順應時展要求,積極改革創新,圍繞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育需求,探索行之有效的發展路徑,以解決當前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中的人才培養問題。
作者:張曉燕 單位:山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