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省域圖書館學研究進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福建省圖書館學學科發展歷史回顧與現狀
福建省圖書館學學科發展歷史回顧
福建省圖書館學研究始于20世紀20年代。1923年,廈門集美學校圖書館蔣希曾參照美國杜威的《十進分類法》、王云五的《中外圖書館統一分類法》和杜定友的《杜氏圖書分類法》編成的《集美學校圖書館分類法》,這是目前已知的福建省最早的圖書館學研究成果。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末,福建省圖書館學研究進入較為興盛的時期。1930年9月,《福建圖書館協會會報》正式出版。它標志著福建省圖書館學研究的體制和研究隊伍已基本形成,出現了以金云銘、俞爽迷、陳鴻飛和薩兆寅為核心的代表性學者。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我省圖書館事業除了期間受到破壞之外,總體上進入了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圖書館學研究主要側重在應用圖書館學領域的研究,特別是分類法、書目和索引的編制1978年至1991年,我省圖書館學研究進入恢復和發展時期,1979年11月,福建省圖書館學會正式成立,金云銘先生任理事長,會員有232人。這一時期全省學術活動共1100多篇,其中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600多篇,出版專著20多部;廈門大學圖書館250多篇,出版專著譯著25部;福建省圖書館300多篇。代表性成果有:1988年獲福建省第一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的陳德輝的《閩南“金三角”知識情報資源布局的設想》、姜繼的《圖書館學新觀念群》、何鼎富的《汽車圖書館的管理與服務》、朱立文的《圖書館學的結構說》和姜繼編著的《英漢圖書情報學詞匯》等。這一時期我省圖書館學界積極參加中國圖書館學會開展的各項學術活動。1979年7月,中國圖書館學會在山西太原成立,金云銘先生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1983年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二屆理事會名譽理事。1987年何鼎富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三屆理事會理事。1992年至2005年,隨著信息高速公路基礎建設在世界各國的開展,圖書館信息傳播服務手段發生了重大變化,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據庫技術被廣泛應用于圖書館實踐,面對外部信息環境的變化,我省圖書館學研究進入一個嶄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傳統的應用圖書館學研究內容逐漸被網絡環境下的新技術應用研究內容所取代,主要研究內容涉及數字圖書館、數字參考咨詢、網絡信息檢索、元數據、館藏數字化建設、虛擬館藏資源建設、學科導航建設、機構庫建設等。根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顯示,這一時期全省圖書館界在國家級和省級正式刊物上共1874篇,其中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學系與圖書館共216篇、廈門大學圖書館198篇、福州大學圖書館164篇、福建省圖書館121篇,福建省委黨校圖書館75篇。上述五家機構的研究成果在數量上占了全省的1/3。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1993年獲福建省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的姜繼的《圖書館功能相對增減論》;獲福建省第二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的朱立文的《我國比較圖書館學的復興及其走向》、王命夔的《論文寫作指南》、郭天源的《試論古文獻中的目錄濫觴》、張賢澳的《非回歸分析的洛特卡定律參數N•C的直接估數》。1998年獲福建省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的姜繼的《俄漢、漢俄圖書館學情報學詞匯》、林端宜任副主編的《臺灣中醫藥縱覽》。2000年獲福建省第四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的方寶川的《太谷學派遺書第一輯、第二輯》;三等獎的郭正武的《信息資源建設的多極(級)模式論與圖書情報業的選擇》、林端宜和肖林榕的《臺灣醫藥衛生概觀》、謝水順和李珽的《福建古代刻書》(專著)。2003年獲福建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的張文德的《網絡信息檢索》(教材)、方寶川《太谷學派遺書(第三輯)》、張賢澳的《廣義洛特卡定律——估計、推論及其在管理中應用》;獲福建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的江向東《對公共借閱權制度的理性思考》、王濤的《圖書館學之人文向度芻議》。這一時期,我省圖書館學界積極參加中國圖書館學會各項學術活動。1997年,鄭一仙、鄭惠生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五屆理事會理事。2001年,鄭一仙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方寶川、張文德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
福建省圖書館學學科發展現狀
2004年以來,福建省圖書館學研究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研究隊伍,鄭一仙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名譽理事,方寶川、謝水順、張文德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理事。2005年,江向東、林麗萍分別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七屆學術委員會圖書館法律與知識產權研究專業委員會委員和少年兒童圖書館專業委員會委員。2007年,謝水順、方寶川、張文德當選為中國圖書館學會第八屆理事會理事。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第八屆學術委員會成立,下設19個專業委員會,在國內聘請了400多名專家、學者擔任相關學術職務。我省共有4位專家入選,其中謝水順任學術委員會委員和古籍整理與保護專業委員會委員、蕭德洪任資源建設與共享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江向東任圖書館法律與知識產權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鄭智明任圖書館統計與評價專業委員會委員。
(1)福建省圖書館學研究組織協調機構。福建省圖書館學會成立于1979年11月。現有會員1596人,2010年10月18日,經福建省圖書館學會第八次會員代表大會無記名投票選舉,產生了第八屆理事會,鄭智明當選為理事長,副理事長方寶川、蕭德洪、許兆愷、林麗萍、湯德平、江向東、劉傳標、朱東屏,秘書長龔永年;常務理事31人,理事68人。下設學術委員會、編輯出版委員會和教育科普委員會。現有會員1565人。福建省圖書館學會的主要任務是舉辦一年一度的學術年會,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編輯出版《福建省圖書館學理論與實踐》;組織學術委員會開展兩年一次的福建省圖書館學會優秀論文評選;與華東地區、華南地區的有關省份及港澳地區聯合召開學術會議;參加中國圖書館學會組織的相關活動;對基層圖書館開展相關業務培訓工作;與國外圖書館及其相關組織開展相關學術交流和人員培訓工作。
(2)福建省圖書館學學科建設。在圖書館學學科建設方面,福建師范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圖書館學系是目前全省唯一的圖書館學全日制本科點、圖書館學碩士點和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它籌辦于1981年,同年,歷史專業開始輔修圖書館學專業;1983年獲教育部批準開始正式招收首屆圖書館學本科生;2001年分出一半師資創辦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2001年,黃國盛教授當選為教育部2001年~2006年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2003年獲批圖書館學二級學科碩士點;2007年,教育部2007年~2011年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成立大會在福建師范大學舉行,江向東教授當選為該屆教指委委員。2009年,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系和福建師大圖書館學系聯合起草了《中國圖書館學教育發展戰略報告》,并向教育部提交。2010年獲批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碩士點。目前為教育部高等學校圖書館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單位。現有教師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5人、講師1人,博士4人,碩士生導師5人。師資全部為985院校科班出身。2005年以來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三等獎共計9項。目前承擔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2項、福建省社科基金項目6項。
(3)福建省圖書館學研究現狀。根據《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顯示,2005年~2011年間,全省圖書館界在全國各類正式刊物上5100篇以上。表1統計顯示,發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單位分別是福建師范大學、集美大學、福州大學、漳州師范學院、廈門大學、泉州師范學院、福建省圖書館、莆田學院、華僑大學和福建農林大學。核心期刊發文量排名前十名的單位分別是福建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福州大學、集美大學、福建省委黨校、漳州師范學院、福建省圖書館、莆田學院、廈門市圖書館和泉州師范學院。這說明我省圖書館學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上述單位。在省級以上成果獲獎方面,自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設立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以來,在總共9屆的評獎活動中,“圖書情報與文獻學”類有39名個人和單位獲得53項獎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34項、青年佳作獎1獎。在學科分布方面,圖書館學獲23項、文獻學獲8項、古籍整理獲7項、工具書獲6項、情報學獲6項、教材2項、檔案學2項。圖書情報檔案學界外人士獲得9項,占全部獎項的1/6。2005年至2011年,我省圖書館學界獲教育部人文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共有6項:《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評估與使用管理研究》(福州大學張文德,2006年規劃基金項目)、《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風險評估研究》(福州大學張文德,2010年規劃基金項目)、《“藏書樓”術語文獻記載考》(福建師范大學江向東,2011年規劃基金項目)、《面向服務的高校圖書館績效評價研究》(集美大學殷之明,2011年青年基金項目)、《基于知識組織體系的可視化智能檢索模型研究》(廈門大學吳清強,2011年青年基金項目)、《當代學習理論視閾下高校圖書館泛在學習共享空間構建研究》(福建師范大學許春漫、2012年規劃基金項目)。
(4)2005年以來,我省圖書館學研究重點:
1)古籍整理、工具書編撰與文獻學研究。2005年以來,我省圖書館學界在開展館藏古籍文獻整理和研究、編制實用工具書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該領域重要代表性成果有方寶川、陳旭東主編的《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40冊)(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方寶川的《曹學佺集》(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梁克家《三山志》校注本(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方寶川的《余懷集》(福建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方寶川的《王忠孝公集》(福建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和張善文的《尚氏易學存稿校理》(福建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在工具書編撰方面,重要成果有劉傳標編撰的《近代中國海軍大事編年》(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張嘉星編撰的《閩方言研究專題文獻輯目索引》(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文獻學研究方面的重要成果有:謝重光的《<全唐文>所收陳元光表文兩篇系偽作考》(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楊榕的《福建戲曲文獻研究》(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的《福建省志•人物志》(上)(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陳慶元的《賭棋山莊詩集》稿本研究(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和《徐火勃著述編年考證》(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王宏生的《北宋書學文獻考論》(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陳支平和徐泓主編的《閩南文化百科全書》(福建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陳慶元等的《晚明閩人典籍文獻研究》(福建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2)信息資源建設與信息組織。長期以來,信息資源建設、信息組織與檢索是我國圖書館學界研究的重點領域之一,我省圖書館學界對該領域的研究也取得許多成果。重要課題有:廈門大學吳清強的《基于知識組織體系的可視化智能檢索模型研究》于2011年獲得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該領域重要成果有:蕭德洪、張春紅的《學術圖書館學科導航門戶資源類型表的設定》(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韋衣昶的《普通圖書機讀書目數據》(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蕭德洪的《網絡資源的著錄單元探討》(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6))、計國君和周艷的《學術信息資源投資評價——層次分析方法應用》(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1))、鐘建法的《中文圖書缺藏成因和補缺對策》(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5))、劉勤的《特色館藏建設淺探》(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6))、游麗華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建設》(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孟雪梅(副主編)的《信息資源建設》(武漢大學出版社,2008)、賴輝榮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形態之比較——聯盟與集群管理》(情報資料工作,2009(4))、歐陽紅紅的《Web2.0環境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管理研究》(情報資料工作,2009,(5))、鐘建法的《高校人文社科外文圖書保障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圖書情報工作,2010(11))、張巧娜和孟雪梅的《海峽兩岸高校圖書館數字資源聯盟采購比較研究》(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3))、歐陽紅紅的《海峽西岸區域圖書館聯盟體建設探究》(圖書情報工作,2011(23))等。
3)信息法學。我省信息法學研究主要涉及數字圖書館與知識產權保護和公共借閱權兩大領域,并且取得了較為豐碩的研究成果。在重要課題方面,傅文奇的《公共借閱權制度研究》于2009年獲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張文德的《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評估與使用管理研究》和《數字圖書館知識產權風險評估研究》分別于2006年和2010年獲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我省圖書館學界在該領域的研究共獲得6項福建省社會科學成果獎,分別是江向東的《我國著作權法的修改及其對圖書情報工作的影響》等6篇系列論文(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張文德的《專利信息戰略研究》(福建省第六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江向東的《版權制度下的數字信息公共傳播》(專著)(福建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張文德的《企業知識產權診斷與策略》(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江向東的《基于分布式P2P的數字資源共享交換版權問題分析》(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張文德的《數字圖書館管理》(福建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4)數字圖書館研究。近十年來,數字圖書館始終是國內外圖書館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我省圖書館學在數字圖書館領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在重要課題方面,福建師范大學許春漫的《當代學習理論視閾下高校圖書館泛在學習共享空間構建研究》于2012年獲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該領域重要成果有:劉敏榕的《基于“五力模型”分析數字圖書館工作新戰略》(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許春漫的《基于混合式結構化P2P的數字圖書館互操作框架》(福建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計國君的《圖書館信息技術評價系統及其計劃風險管理模型研究》(情報學報,2007(2))、許春漫的《數字圖書館電子商務服務忠誠用戶的培養》(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5))、林敏的《試論開放存取對圖書館的影響和對策》(圖書情報工作,2005(12))等。
5)信息服務。在數字環境下,信息服務與用戶研究也從以傳統的服務方式為主的研究對象擴展到以數字服務為主的新的研究內容。近年來,我省圖書館學界在該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數字參考咨詢服務、用戶信息素質教育、虛擬學習社會和學習團隊構建、信息資源利用調查、信息服務方式轉變等方面。該研究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有:歐陽紅紅的《網絡信息服務:圖書館服務探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阮孟禹的《圖書館用戶平等觀的歷史與現狀》(情報資料工作,2005(3))、計國君的《現代信息服務中的抱怨管理及其博弈分析》(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4))、陳廉芳《高校圖書館面向學科構建虛擬學習社區的探索》(情報資料工作,2008(5))、陶俊和詹慶東的《面向知識服務的學習型虛擬團隊系統模型研究》(情報資料工作,2009(1))、羅學妹的《基于維基(Wiki)的圖書館知識協作創新服務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0(5))、鄭美玉的《基于本體論的高校圖書館個性化書目推送系統》(圖書情報工作,2010(11))、陳廉芳和許春漫的《嵌入式學科服務的信息倫理問題探析》(國家圖書館學刊,2011(2))等。
6)圖書館學基礎理論及公共圖書館研究。近年來,隨著國家對社會公共文化事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我省圖書館界對該領域的研究也涌現出了一批研究成果,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構建、總分館制、公共圖書館評估、弱勢群體信息保障、文化遺產保護、圖書館職業資格認證、圖書館管理和圖書館學研究等領域。該領域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方允璋的《圖書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福建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傅文奇、劉海霞和江向東的《1998年以來圖書館學教育改革熱點評述》(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青年佳作獎)、張文德的《論圖書館整合》(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3))、蘇海潮的《培育“我代表圖書館”的管理意識》(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2))、賴輝榮《對圖書館核心競爭力概念的再認識》(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3))、林麗萍和陳峰的《創新分館建設模式構建公共圖書館服務網絡——廈門市圖書館總分館建設的實踐與體會》(圖書情報工作,2009(1))、徐長生的《我國圖書館員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問題研究綜述》(圖書情報工作,2009(3))、洪秋蘭、柯平等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的圖書館定位和發展分析》(圖書情報工作,2010(7))、鄒武和陳琿的《論圖書館學“知識論”基礎的構建——以J.H.謝拉的“社會知識論”為路徑》(圖書情報工作,2011(7))等。
7)圖書館史。進入21世紀以來,圖書館史研究開始重新獲得圖書館學界的重視,我省圖書館史研究也呈現出不斷升溫的趨勢,研究范圍主要集中在近代我國圖書館學家個案研究、近代中國教會大學圖書館研究、藏書樓術語起源與發展、福建古代私家研究等領域。在重要課題方面,福建師大江向東的《“藏書樓”術語文獻記載考》獲2011年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該領域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孟雪梅的《近代中國教會大學圖書館研究》(福建省第九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王長英和黃兆鄲的《福建藏書家傳略》(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尤小平的《福建藏書樓》(海峽文藝出版社,2008)、鄭錦懷的《戴志騫生平與圖書館事業成就考察》(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4))和《譚卓垣生平與圖書館學成就考察》(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6))、孟雪梅的《近代中國教會大學圖書館文獻收藏特點分析》(上、下)(大學圖書館學報,2007(3-4))、徐長生的《<世善堂藏書目錄>評略》(圖書情報工作,2009(17))、陳林和徐建華的《大陸佛教圖書館規范建設芻議》(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2))、蘇海潮和劉心舜的《探究俞爽迷之謎:社會網絡案例分析》(大學圖書館學報,2010(3))、鄭錦懷的《查修的生平與圖書館學成就考察》(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3))、江向東的《“藏書樓”術語宋代文獻記載考》(大學圖書館學報,2011(6))和《<揚州州學藏書樓記>解讀》(國家圖書館學刊,2012(1))等。
福建省圖書館學研究存在的問題與發展對策
福建省圖書館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盡管近年來我省圖書館學研究獲得較快的發展,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研究隊伍,學科建設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與全國的平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現階段我省的圖書館學學科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少,在國內學術影響力有限。自1993年國家社科基金設立以來,我省圖書館學界在“圖書館•情報與文獻學類”總共僅獲得7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分別是:2003年省委黨校圖書館王東閩的《面向干部教育的黨校信息化》、2008年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郭東強的《海峽西岸經濟區虛擬企業知識管理模型及其應用研究》、2009年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李朝明的《企業協同知識創新》、2009年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傅文奇的《公共借閱權制度研究》(青年項目)、2011年華僑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郭東強的《企業轉型過程中的知識轉移模型及其應用研究》、2011年莆田學院陳祖芬的《媽祖信俗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研究》和2012年福建師范大學經濟學院朱彬的《我國研究型大學創新團隊中的知識沖突與知識協同管理機制研究》。上述課題中只有王東閩和傅文奇屬于圖書館學范疇,郭東強、李朝時和朱彬的課題都屬于企業知識管理的范疇,與圖書館學和情報學所進行的知識管理研究基本上不相干。這一方面反映出我省圖書館學研究整體實力不強,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圖書館界評審專家在國家社科基金評審過程中盲目追求所謂的“學術創新”。2)核心期刊發文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論文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根據CNKI數據庫檢索的結果表明,2005年~2011年全國共發表圖書館學情報學類論文124000篇,其中在核心刊物上發表了23362篇,核心期刊發文率為18.84%。如表2所示,我省發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機構,有6家機構的核心期刊發文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10家機構的核心期刊平均發文率為18.23%,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若將統計范圍擴大到我省發文量排名前23位的研究機構,就有15家機構的核心期刊發文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23家機構的核心期刊平均發文率為17.03%,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我省圖書館學研究中,有影響、有深度的成果比較少,研究水平和質量還有待提高。3)省社科成果獎偏少,學術影響力有待提升。自198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設立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以來,在總共9屆的評獎活動中,“圖書情報與文獻學”類有39名個人和單位獲得53項獎項,其中一等獎2項、二等獎16項、三等獎34項、青年佳作獎1項。在學科分布方面,圖書館學獲23項、文獻學獲8項、古籍整理獲7項、工具書獲6項、情報學獲6項、教材2項、檔案學2項。這些統計數據可以反映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是獲獎項目偏少,平均每屆獲獎項目不足6項,與其它學科相比存在較大差距。其次,獲一等獎項目僅2項,學術成果總體質量有待進一步提升。其三是學術含金量偏低的工具書和教材獲獎8項,占了全部獲獎數的15%。其四,圖書情報界以外的人士獲獎項目達9項之多,學科保護意識有待提高。4)學術年會的質量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2000年以來,我省圖書館學會每年都舉行學術年會,對于活躍我省圖書館學研究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但學術年會的形式和內容都形成了一定固化的模式,進一步提升學術年會的質量,吸引我省圖書館學研究者涌躍參會,是今后學會工作的重要方向。
福建省圖書館學學科發展的對策
1)積極申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提升我省圖書館學研究的學術影響力
近年來,我省圖書館學研究者所獲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數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甚至還不如許多西部地區省份。教育部社科規劃項目的情況也類似。這種情況的出現固然也有一些外在因素,如我省圖書情報類的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專家偏少,但其內在因素還是主要的,其中申報不積極是重要因素之一。今后要加大申報力度,力求在量上有所突破。
2)積極申報省社科優秀成果獎,強化學科意識
如前所述,我省圖書館學成果獲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項目偏少,平均每屆不足6項,與其它學科相比存在較大的距離。造成這一局面的最重要原因也是申報不積極造成的。如2007年福建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獎評審時,全省圖書館學界只申報了19項成果,導致最終只有5項成果獲獎。2009年福建省第八屆社科優秀成果獎評審時,全省圖書館學成果申報達到歷年最高值,也只有56項,當年獲項目11項,包括兩個一等獎。歷年省社科優秀成果獎評審都是根據每個學科成果的總申報量來決定獲獎數的,一般情況下獲獎成果為申報總量的25%。因此,今后每研究單位應出臺相關措施,鼓勵和獎勵研究者申報的積極性。由于我省圖書館學研究者申報省社科成果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的另一個后果就是其他學科研究者介入本學科進行申報,一些從未從事圖書館工作和研究的其他專業研究者頻頻獲獎。這種局面在其它學科是不可能出現的,因此我們要加強學科保護意識。
3)擴大學術交流的范圍,提高學術論文質量
2005年以來,我省圖書館學研究論文的數量有了較大的增長,也出現了一批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但在論文的選題、論證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方面都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為此,省圖書館學會和各研究機構都應加大學術交流的力度,積極參加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學術交流活動,以訪問學者的形式到國內外知名大學從事短期訪學,學會的學術年會可以聘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舉辦高質量的學術講座,在省科協的支持下積極申請學會學術刊物的正式刊號,以提升學會會刊的學術質量和學術吸引力。
4)提升學科建設的層次和人才培養的規模
目前我省只有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學系擁有全省唯一的圖書館全日制本科和“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學術型)碩士點,另外福州大學圖書館擁有情報學二級學科碩士點。在學科建設的規模和層次上,與北京、湖北、江蘇、天津、廣東、吉林等省市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圖書情報專業(應用型)碩士點則為空白。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我省圖書館學專業高級人才的培養。今后應加大學科建設的力度,爭取在今后五年內獲批“圖書情報與檔案管理”一級學科(學術型)博士點和圖書情報專業(應用型)碩士點。
本文作者:福建省圖書館學會